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饮食文化
-
国宴与家宴
诚如作者自己在序文中说的那样:“平常,就是最恒久的思念”。人的味觉是最顽固的,童年时候的味觉会影响人的一辈子。所以,本书话题围绕着厨房饭厅,围绕着一位活泼时髦、温暖欢乐、能干宽厚、“有大将之风”的家庭主妇,让人们看到,原来,幸福就是这个样子的。也许最能抓人的,正是作者把幸福写成这样平常中见不平常的那分功力。 这本散文集纪录的是那样的一个年代,一种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气氛的怀念,一个家庭餐桌和厨房里的光阴故事。王宣一以母亲和家族故事出发,写饮食更写人间世态,彷佛读到当年林文月的《饮膳札记》。在书中,王宣一展现了对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气氛的怀念,讲述了一个家庭餐桌和厨房里的光阴故事。通过回忆儿时的饮食生活,作者用细致的笔调描绘点滴细节,讲述家长里短,并用张张菜谱勾画老一代江浙菜的风貌。 -
蔬食斋随笔
《大厨物语·土味:蔬食斋随笔》是作者关于果蔬的记忆和趣话。内容所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萝卜、白菜、辣椒等日常蔬菜,但是作者却能如数家珍将这些佳蔬的营养价值、掌故趣闻写得栩栩如生,读之趣味盎然。《大厨物语·土味:蔬食斋随笔》特点:1.作者长达三十余年的烹饪理论研究与实践,被海外学者称为“中国烹饪原料学第一人”,其“蔬食斋随笔”系列曾被日本《圆桌》杂志连载长达五年之久。2.《大厨物语·土味:蔬食斋随笔》是作者在《中国中医药报》专栏的结集。文章通俗易懂,饶有嚼味。 -
往古的滋味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饮食的历史几乎与中国的文明史一样长。在充饥果腹之外,人们赋予了饮食更多的文化意味,即今天每每被提及的所谓“食文化”。长久以来就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感兴趣,随着本书,让我们展开了一遭有趣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之旅。 收集在这里的这些东西,多数是属于我的同行们所不屑的 “豆腐块”,它们散见于近些年的报刊。也是受了一些朋友的引荐与鼓励,平日里用一些零碎的时间,还真下了些东拼西凑的功夫。承山东画报出版社陈晓东先生美意,这次居然有机会对往古对自己对朋友再来做一次回味,可说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宋人王禹偁食橄榄的体验,是 “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对我这本集子而言,我除了微甘的感觉之外,却体会到一种更强的像盐卤那样的苦涩,不敢细细回味。最近我正在赶写一部关于盐史的多集电视片,所以很自然地想到用盐卤来作比喻,它是不能没有又不能贪多的宝物。我的收获也许就是这么一撮不起眼的盐粒,但愿它能为人们添加一点可以回味的记忆,如此而已。 往古来今,其实酸甜苦辣咸诸味之中,也只有适度的成味,才是众口所嗜的正味。及至于他味,众口各有好恶。我的集子除了淡淡的成味,也许会有一点点别样的滋味,如果谁人并不喜欢,那也是很自然的。我在最后还是选定以“滋味”为集子做名,是奢想有机缘看到这书的读者,会对那久远的历史滋味有些回甘的感觉,也是我对喜欢过我的文字和帮助过我的朋友们的谢辞,我会记住你们,你们赐予我的那“甘如饴”的滋味永远值得回味。 收集在这里的这些东西,多数是属于我的同行们所不屑的 “豆腐块”,它们散见于近些年的报刊。也是受了一些朋友的引荐与鼓励,平日里用一些零碎的时间,还真下了些东拼西凑的功夫。承山东画报出版社陈晓东先生美意,这次居然有机会对往古对自己对朋友再来做一次回味,可说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宋人王禹偁食橄榄的体验,是 “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对我这本集子而言,我除了微甘的感觉之外,却体会到一种更强的像盐卤那样的苦涩,不敢细细回味。最近我正在赶写一部关于盐史的多集电视片,所以很自然地想到用盐卤来作比喻,它是不能没有又不能贪多的宝物。我的收获也许就是这么一撮不起眼的盐粒,但愿它能为人们添加一点可以回味的记忆,如此而已。 往古来今,其实酸甜苦辣咸诸味之中,也只有适度的成味,才是众口所嗜的正味。及至于他味,众口各有好恶。我的集子除了淡淡的成味,也许会有一点点别样的滋味,如果谁人并不喜欢,那也是很自然的。我在最后还是选定以“滋味”为集子做名,是奢想有机缘看到这书的读者,会对那久远的历史滋味有些回甘的感觉,也是我对喜欢过我的文字和帮助过我的朋友们的谢辞,我会记住你们,你们赐予我的那“甘如饴”的滋味永远值得回味。 -
美食最乡思
美食最乡思(古清生品味系列),ISBN:9787806656143,作者:古清生著 -
食在江湖
食是中国历史上最丰富的文化载体之一,中国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积淀起来的食文化,用一生的时间也写不完。食文化既有地域性,也有普适性,跟地理、气候、农耕、习俗、移民等自然环境与人文积淀相关,而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美仑美奂,它们既是一种欲望的张扬,也是一些欲望的转注和慰藉。本系列丛书的作者试图以边走、边看、边吃、边写的独特方式来诠释中国食文化的精髓。其饮食文字最大的特色是能将其化为一盘盘或油汪汪或清淡淡的菜肴,同时夹杂着淡淡的乡土气息。 本书记述作者对由地域等因素所形成的美食内在意义的探索,具有浓郁的自然清新风格。用平实的言语悠悠地抒写出谈论饮食的几瓣心得,他的笔更多地触及中国各地饮食的历史沉淀及其所蕴含的某个地域的人文精神与居民秉性。 -
再赴美食之旅
十多年前,《厨室机密》的出版对整个西方料理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整个餐饮业为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书《再赴美食之旅》中, 作者延续了“吐槽帝”的风格,辛辣嘲讽,更不畏指名道姓直击西方美食风潮中的各种乱象,自己成名路上的各种坑爹事亦坦白无遗。 伯尔顿总是反复质问“为什么要烹饪?”或者是更难回答的“为什么要烹饪美食?”他以令人垂涎的文字,带领我们去探索这些问题的本质。无疑,无论是寻常食客,还是美食家,都可以在此书当中找到乐趣。 -
芝麻米粒说
“不知道是喜是悲?二十五年来一无事成,但起码没有辜负自己的肠胃,为了安慰自己,是以成书。”作者如是说。作为一个在书桌与餐桌之间消磨时日的写作人,作者笑称自己烧的菜比文字可口。本书集异国美食、人文轶事、生活随笔于一炉,以食物为主角,描绘的是生活,既飘着食物芳香,也有如微风吹佛的诗样情致。 你还没吃够米饭? 怎能?我怎能把米饭吃够?那是从生到死不离不弃的活命根本,这就像问一个人,你还没把空气吸够?还没把钱花够? 有些事天经地义,至少,二十年前白米饭对我的意义就是如此。我是亚洲热带南方出生的食稻米人种。 我在马可家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马可是我当年男友,出生在教养良好的犹太家庭。那里是富有的高尚住宅区,居住的人家都以懂得吃中国菜为时尚,有些人家里还收藏着中国文物字画;或者,起码都在博物馆里看过一些相关的展览。他们跟中国人的交往,大半止于礼仪社交,而马可居然从台湾带回来一个非犹太族裔的黄种女子,那矜持、高尚的白人住宅区,因为我的到来起了小小的骚动。他们对中国菜十分好奇,也都想见识一下我这个能做“麻婆豆腐”、“宫保鸡丁”、“鱼香茄子”的东方女子,他们还想让我去鉴定鉴定家里收藏着的字画,要我解释丰子恺画里的诗句或花瓶上的汉字是什么意思,那些瓷器是什么年代,还有康熙、乾隆那些人像到底是什么人的祖宗等,好像我是一个活着的历史字典,活着的中国艺术,谁都想从我这里见证一下地道的“中国”。他们都觉得豆腐很神奇,而且似乎必须懂得豆腐,才真正能领会中国菜的奥秘与精髓。所谓subtle,那是他们的说法:抽象的、纯粹的、淡远的、清醇的等如禅如公案。吃豆腐就像品尝俄国鱼子酱、法国鹅肝酱那样,它是中国食物里的精神代表和文化承传。 我于是成了克利夫兰小镇的上宾,每个周末都有人家开着车来接我,让我带他们去中国城采购,然后去他们的厨房示范中国菜的烹饪方法。所有人都认真学习观看,不敢随便插手,而且都小心随侍在一边,供我任意使唤。我也总把厨房搞得鸡飞狗跳,让大家看得目瞪口呆,慌得手忙脚乱,然后吃得开心得意;饭后再观赏他们的宝贝,说些我自己都不确定的话语,好些草书篆书我读不懂,更多的图章签名宛若天书。 那些日子我过足了厨师瘾、文物瘾,并且天天吃中国米饭。 一个月后的某个晚餐上,马可的爸爸苦着脸闷声不响,两只手紧缩在腹前,一点没有要举筷进食的意愿。忍了好久,他终于长叹一声:“O--E--Ve i”(古意第绪语:“我的天啊!”)他终于说:“我吃够中国米饭了!” 我这才恍然大悟,不是每个人都像有我这样有一副米饭肠胃。马可的爸爸抗议:他不要吃太多淀粉,因为那样会增加体重,只有惩罚犯人时,才给他大碗米饭。 这是饮食观念的启蒙。自此我意识到了大碗大碗吃饭的粗糙,即所谓饭桶。 这才逐渐学会了精致、世故:主食是鱼肉,米食土豆只是伴吃副品。台湾的劳动人民,每天一早就要吃饱肚子,出门去做活,菜不过是为了下饭。 马可妈妈私下问我:“你在台湾这么久都没吃够米饭吗?” 然后,她自己告白:米饭加中国菜是无与伦比的绝配,世界上没有任何食物可以如此怎么吃都不烦不腻,她完全无法抵挡它的诱惑。 原来,马可的妈妈是个地道中国菜迷,大学时代她还是校花,马可的爸爸为了追她,天天请她吃中国菜;追到手之后,美丽窈窕的校花开始发福,结婚之后,变圆又变胖。自此,她不断尝试瑜伽、针灸、节食、运动……各种减肥法,终归无法还原美好身材。 -
我的川菜生活
本书初从辣椒入手,教人“识得辣滋味”;接下来一一叙述“姜是兄弟”、“川菜中不能忽略之葱”、“大蒜影响的口气和态度”、“川菜中的清凉世界”、“一碟功夫”、“韭菜当春为君香”、“简单的回锅肉”、“牛肉加萝卜等于美食主义”…… 除了川菜中道不尽的情谊,作者还收录了最地道的川菜做法,居家也能享受亲手烹饪的绝色川香。 秉持中国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统一的精神,在烹饪中,顺应自然之物的本性,怀着对人的关爱之心,追求色香味形似及营养的融合和变化,令人吃得健康、美味、艺术,为厨之道,亦是做人之道。 川菜生活,亦是百味人生。 -
味道台北
台北,吃什么? 香港饭人欧阳应霁点火x台北地陪韩良忆煽风 欧阳应霁与六十位台北好友严选一百二十个吃喝地标,与嘴馋为食的你一同从早到晚从粗到细从轻到重从新到旧由始至终,吃出台北历史文化真材实料最最滋味! 台北,美食之都,汇集大江南北各式美食。老饕们曾有过这么一种说法,要吃 最精致美味的各地中国菜,不在大陆在台北。也正因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台北多元的美食文化。这次,资深老饕欧阳应霁与他的台北在地好友韩良忆,将带领我们走遍街头巷弄,品味地道台北美味。 台北,该怎么吃呢? 从<早餐台北>的烧饼油条∕东门米粉汤∕万华周记咸粥∕大稻埕慈圣宫排骨汤到好样Brunch……欧阳仿佛汇聚了众家美食友人的功力与记忆,台北成了另一款的分类记忆:从早到晚,可以是这么一路吃下来:<早餐台北><恋恋菜巿场><不只牛肉面><馅露乾坤><coffee or tea><面包新世界><甜美台北><吃出民国范儿><好呷台菜><东洋风不息><异国在地><夜巿夜宵><伴手礼><走出台北>等十四章美食乐曲。 “这碗卤肉饭,就叫人想搬到台北。”欧阳团队里的上海姑娘如是说。 原来,台北可以吃出天堂。 旅行,有各式动机种种目的,各式主题各种玩法;但如何吃喝?总是避不开的课题。如果用吃喝来理解一个城巿,那又会是何种感受?香港作者欧阳应霁,在漫画创作∕设计书写外,最为关心的其实是这么件饮食小事。 在每个城巿如何吃喝,是他在2007年出版了两本《香港味道》后最关心的问题。“夫饮食,小术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决定从他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开始,进行一个个城巿的city food guide的吃喝玩乐饮食书写。所谓:从私人味道体验出发,带领读者进入每个城巿的味道质感。 本系列名为〈吃到底〉味道城市系列,以《味道台北》为首发,预计出版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美食导览。 -
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
古早味,就是遵循历史流传至今的饮食制作方法和味道。古早味是台湾人用来形容古旧味道的一个词。在台湾,因为时髦饮食的冲击,许多古早味店铺正日渐式微,而遵循传统的老师傅、老店铺,则仍在付出与收成完全不成比例的情况下,默默地艰难支撑,为的是给日渐稀少的怀旧食客们留一份“正宗”的老味道。本书即在讲述这样一群人,以及他们所守护的味道。然而在本书出版之时,因为烹调之人的逝去或老店铺的关张,又有几样古早味道已消失不见了。 作者花费9年时间,一一寻访台湾本地的古早味道,力求全面与真实。写到自己著作的过程,她曾喟叹:“唯一遗憾的是,如果我早几年写这本书,就不会让掺有地瓜的双润糕失传……我与时间竞跑的压力是多么沉重与孤独。” -
江湖一碗面
中国是面条的故乡,面条这一寻常吃食,在中国绝非寻常之物,它蕴含了丰厚的人文历史信息,它又和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故土物产、饮食习惯等息息相关。本书以随笔的形式,叙说做面、下面、吃面以及面条之外的种种掌故,既有自身关于吃面的特殊经历,亦不乏有关中华面条文化的点点滴滴。小小一碗面条的江湖,天南地北,娓娓道来…… -
饕餮书
“饕餮”是一种古代怪兽,它和蛟龙、凤凰、麒麟一样,都是虚构的动物,只存在文化里。但龙凤麒麟是祥瑞的吉兽,饕餮则是贪食的恶兽,望文生义,字形狰狞,所以“饕餮之徒”绝非善类。至于“老饕”,看来虽比较亲切温和,但也不像是好东西。本书说的不是美食,也不是贪吃,而是食物与人和社会的关系。饮食也许真是一头怪兽,移形换影光怪陆离,可怖可笑又可爱,而不管这头怪兽变成老饕、馋猫、foodie还是美食家,它总是不停地咀嚼时间,分泌意义。 -
味蕾上的南方
食是中国历史上最丰富的文化载体之一,中国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积淀起来的食文化,用一生的时间也写不完。食文化既有地域性,也有普适性,跟地理、气候、农耕、习俗、移民等自然环境与人文积淀相关,而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美仑美奂,它们既是一种欲望的张扬,也是一些欲望的转注和慰藉。本系列丛书的作者试图以边走、边看、边吃、边写的独特方式来诠释中国食文化的精髓。其饮食文字最大的特色是能将其化为一盘盘或油汪汪或清淡淡的菜肴,同时夹杂着淡淡的乡土气息。 本书将目光聚焦在江南秀美水乡所造就的精致美食上,一箪食,一粒饭,不经意的吃,其味蕾静静地熏染在乡味小居,其感觉却融入了“乡愁是味觉上的思念”这样的美丽文字中。 -
口头馋
喜爱美食是生活的一个乐事,佳肴不仅可以品味、饱腹,还可以在享受色、香、味的同时,了解沉淀在美食中的历史文化和民俗。 几乎尝遍天下美食之后,董克平先生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佳肴从记忆中筛选而出,在文化的汁液中涮洗浸泡,用干净、老道的文字轻煨慢炖,而制成了这本《口头馋:董克平饮馔笔记》。初尝满口鲜香,细品则味蕾轻颤,高潮过后,余韵悠长。 -
老俗事
访善话当年,悠久名吃说南北,便宜坊和全聚德,柳泉居与沙锅居,煎饼果子锅巴菜,玉堂酱原松花蛋,北京的老小吃,杭州的旧茶馆,天津的烧酒,新疆的特产……本书一百多篇美味佳肴的文章,既有名菜佳肴,也有地方民间风味、佳酿名茶和蔬菜鲜果,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吃的趣闻轶事、传说掌故,很多著名的老小吃还追溯其历史渊源,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 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碎中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全面,让人读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季羡林 周简段早年常住北京,后来来往与北京和香港之间,交游广阔,亲身经历过不少重要的往事,如今追忆往事之际,备感亲切翔实。读者每阅其中一篇,仿佛与周氏把臂京畿,细说从前,令人低回不已!——香港《大公报》 北京的老小吃,杭州的旧茶馆,天津的烧酒,新疆的特产……关于吃的趣闻轶事、传说掌故……令人回味。图文并茂。收录100多幅难得一见的关于吃的老照片。 ====================================== 便宜坊和全聚德 吃过北京烤鸭的人无不称好,却往往只知其好而不知其所以好。今得知者相告,很值得一记。 原先京都有两家烤鸭店——前门外鲜鱼口的便宜坊和前门外肉市的全聚德。前者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开业,经营焖炉烤鸭;后者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开业,经营明炉烤鸭。 焖炉和明炉有何不同?据了解,前者使的是高粱秆,填满炉便点火,俟炉中烟净无焰,便置宰好洗净的鸭子于炉中,关上庐门焖烤,因火力不很旺,烤出的鸭特别鲜嫩、柔软,尤其适合老年人食用。不过一炉只能烤五、六只鸭。后来全聚德发明用明炉烤鸭开业,将净鸭置于炉中,使用果木燃料(最好是枣木),一炉就能烤好二、三十只,烤出的鸭特别香酥。 入炉以前的净鸭已经过一段工序繁多的处理过程。选鸭是京郊特产的“填鸭”,十分丰腴。然后是宰鸭、去毛。以光鸭到净鸭还须经过打气(鼓起骨架)、掏膛和洗膛(均不得破皮漏气)、挂钩(选在合适处)、烫皮(用开水浇)、打糖(用饴糖水浇)、晾皮(阴干)等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求十分严格,若有不慎把皮弄破一点,便会因漏气而不能入炉。烤鸭的时候,还须用高粱秆塞住屁股,用开水灌入膛内,以弥补本身水份不足,以保持鲜嫩,并达到外烤内煮、成熟均匀。鸭胸脯部份皮嫩,烤的时间不宜过长;鸭的侧面和背部,以及后膛部份,都因较为背火,烤的时间应稍长一些。总之,掌握火候均须恰到好处,处处燎匀。这是一门高超的制作技术。现在仍然健在的著名老技师张文藻和田文宽,都掌握得极为娴熟。还有一些技术也相当好的年青技师,如甄华民、任春德、刘德长等,已为日本友人聘为专家,前往日本开业传技。 便宜坊和全聚德两家烤鸭的烤法虽有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烤好的鸭都是皮酥肉嫩、色艳味鲜、油多不腻、久吃不厌的特点。吃时佐以黄瓜、萝卜、大葱、蒜泥,配食荷叶饼、甜饼或空心烧饼。最后,鸭架子做汤,汤色乳白,鲜美可口,解渴消食。 后来烤鸭的吃法更加细致,发展到吃“全鸭席”。用烤鸭身上的不同部份,分别做出炸鸭胗、炸鸭肝、卤鸭膀(去骨)、拌鸭肠、糟溜鸭三白、鸭四宝、鸭脯、金鱼鸭、炒鸭心、酥炸鸭卷、会鸭舌等几十种菜。 由便宜坊和全聚德两家烤鸭店发展起来,王府井、和平门外以及有些大饭店都有烤鸭店或兼营烤鸭业务,生意兴隆。 仿膳话当年 友人馈我仿膳细点一匣,内有荟豆卷、豌豆黄、小窝头、甑儿糕等。 仿膳座落在北海公园漪澜堂。品尝着细腻的豌豆黄想起当年在“仿膳茶庄”小酌的情景。 1924年,冯玉祥命部下鹿钟麟驱逐溥仪出宫,宫中御厨也就散落民间。大约在1925年,原在御膳房菜库当差的赵仁斋,约了御膳房名师孙绍然、王玉山、赵承寿等在北海公园北岸办起“仿膳茶庄”,这便是“仿膳”的创始人了。 坐在高爽的舒卷自如的天棚下面,面对着邻邻的太液柔波,望着蓝天和变幻的白云,品着香片茶,吃着仿膳特制的美味佳肴,真是如临仙境。该处茶点,非同一般,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小巧玲珑,别具一格。如所制豌豆黄,定要用京东四眼井之白豌豆,在豌豆煮烂后,要用马尾编成的箩过筛,故而十分细腻可口。再如肉末烧饼这道小吃,烧饼用炭火细烤,外酥里软,肉末则炒得不腥不腻。记得一位食客说:慈禧某夜梦见吃烧饼,次日早点,果有肉末烧饼,以为替她圆了梦,便将做烧饼的赵承寿叫去,赏了尾翎和20两银子。肉末烧饼从此出了名。 至于小窝头,据说是八国联军占北京时,慈禧仓皇出逃,路经昌平西贯市,“老佛爷”饿坏了,一个姓李的农民献一个窝头,慈禧吃得很香,后来便让御膳房照做。这倒难坏了厨师,只得用细玉米面、黄豆面精制而成。外间传说小窝头是栗子面的,其实不确。此段趣闻,倒颇似相声中所演朱元璋爱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 记得当年仿膳茶庄也做一些官中传统炒菜,印象最深的是“四抓’、“四试”、“四酥”。所谓“四抓”是抓炒腰花、抓炒里脊、抓炒鱼片、抓炒大虾。这是慈禧封为“抓炒王”的王玉山的拿手菜。所谓“四酱”则是炒黄瓜酱、炒胡萝卜酱、炒榛子酱、炒豌豆酱;所谓“四酥”,则指酥鱼、酥肉、酥海带、酥鸡。这些宫中名菜做工精细,色彩美观,味道醇鲜清淡,很受顾客欢迎。此外加清炖肥鸭、清沌鸭舌、溜鸡脯、樱桃肉、响铃以及夏令美味西瓜盅等等也都是仿膳的拿手好菜,无不脍炙人口,色、香、味、形俱佳。 -
蔡澜谈美食
《蔡澜谈美食》100篇全球美食精品蔡萃,发掘各地美食之源,搜集全球美食智慧,诠释全新的“饮食概念”,演绎前卫的“饮食文化”,香港食神将邀您一同尝遍世间美味。 -
京味儿食足
这是继《京味儿》之后,崔岱远又一部介绍北京饮食文化、风土人情的作品。说北京,自然让人首先联想到四合院。《京味儿食足》自然少不了四合院里的吃食、风情,四合院里的香椿芽、槐花、石榴、瓠子,配上天棚、青瓦大鱼缸,中秋的要拜的“月光码儿”,那些个今天住楼房的人再也享受不到的京味儿,真叫人留恋;说京城的吃食,就不能不提到京城的“馆子”,去饭馆餐厅用餐,北京老话儿叫“下馆子”。北京的“八大楼”是鲁菜的馆子,“长安十二春”则是江南风韵,峨眉酒家、四川饭店虽立足京城较晚,经作者描绘,仍让人垂涎。当作者把饮食文化与百姓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京城百姓的生活图景,不禁令读者食指大动之余,另有一番感慨。 -
恋酒事典
里昂长大的皮沃老先生,家里拥有一小块葡萄园,也自酿薄若莱,没想到,这个因缘竟让他在应征《费加洛报》文学版记者时,跟总编辑聊了开来,还因此被录用! 本书以字典形式编排,由A到Z收录了108个与酒相关的词条,皮沃以幽默轻快的笔调,将丰富的葡萄酒知识、历史、文学典故和文人轶事,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出版后旋即登上各畅销书排行榜。 词条有自传性质的、关于阅读的、关于酿酒的记忆、关于饮食、还有小酒馆、葡萄酒业的众生相、产区、葡萄园、城堡酒庄、酒窖、酒桶、酒瓶、酒标、品酒、盲目品酒、品酒师、开瓶器、试酒碟、软木塞味、葡萄酒战争、伊斯兰与葡萄酒、性与葡萄酒……等。从时间初始到世界末日,葡萄酒都与人类的冒险、文明、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葡萄酒,不该等闲视之。”皮沃如是说。 这不是一部关于葡萄园、葡萄品种、产区、分级、农事、葡萄酒工艺的百科全书,也不是葡萄树和葡萄酒的通史。它只是从A到Z收录了108个与葡萄酒相关的词条。但你需要有足够的毅力才能抵挡这些词条散发的气味。因为它是一本没有酒窖的酒窖之书,一杯快乐的敬饮之酒。 法国最知名谈书人、龚古尔文学奖评审——贝尔纳·皮沃(Bernard Pivot),用108个词汇诉尽对葡萄酒的爱恋! -
红焖厨娘
《红焖厨娘》以汉字下厨,用文字烹饪。它从鲜啖、煮炒、蒸熬、焖烤、挑嘴、外食等方面详述各味美食、各色食材的身家故事、料理方式与作者自己的私房心得。该书荣登台湾最大最有风格的“诚品书店畅销书排行榜”达数月之久。 -
饭否
《饭否:寻找隐藏的盛宴》内容简介:吃货也分三步走,入门级别的是吃大店名店,算是走正门,练筋骨长见识开味蕾;接下来是吃难找的旮旯小店,算是偏门,跋山涉水,为了一口独特滋味;最后是回归家庭,弄家宴款宾朋,吃喝都是题外话,美味都在笑谈中。 作者小宽将十年试吃经验汇集于书,便成了一个吃货的思想集;各路美食登场,色香味俱全,成了视觉的饕餮盛宴;各色餐厅亮相,星级饭店与街边特色小吃并行,给吃货们描绘了觅食路线图,《饭否》不仅是“你吃了么”这样简单,还会告诉你到哪里吃更靠谱、更美味、更舒心。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