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魏晋南北朝
-
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
西晉永嘉之亂,大量的華北流民逃向華中、華南,在江南重建東晉政權,又歷經宋、齊、梁、陳四個朝代,最後被北方的隋帝國所併滅。關於東晉南朝歷史的研究,向來多著墨於所謂貴族制的門閥社會現象,本書則特別留意當時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對於南朝的歷史想一探究竟的讀者,不可錯過此書。 -
南北朝隋唐官吏分途研究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细致的考证分析,探讨了南北朝隋唐官吏分途问题。从文书胥吏系统的发展背景、形成进程,以及针对文书胥吏群体的特殊管理方式等层面入手,对作为一种政府公务人员分类、分层现象的官吏分途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源流、演化趋势进行了条分缕析、洞微烛幽的考察。 -
山居存稿
《唐长孺文集:山居存稿(繁体竖排版)》主要内容简介:唐长孺先生(一九一一年七月四日——一九九四年十月十四日),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历史翠家。 -
中国名号与中古地理探索
本书从中国古代名号、中古地理的独特视角出发,对先秦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作者以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古代国号、名号、地名等为研究对象,力图将隐藏在其中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涵揭示出来,从而将一幅生动有趣的中国古代社会图景呈现在读者面前。 -
北齊政治史研究
一般對於北朝史的研究,大多偏重於北魏、北周,尤其是北魏的均田制、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北周的府兵制等問題。然而在北魏滅亡後,,與北周處於同時期的北齊,研究者卻比較少。北齊是北魏末年「六鎮變亂」之後,高歡所創建的政權。北齊的歷史研究,有助於澄清下諸問題: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之後,胡漢人民相處得如何?北周後期的胡族政權,政治上的胡漢關係又是如何?南北朝後期的國際形勢如何演變?結束分裂走向統一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擁有最富庶生產地帶的北齊何以被北周所滅?北齊政權內部是否有某種不易克服的弱點,影響到本身的衰亡?如果以北齊為個案研究,能否看出胡族政權之所以短命的「衰亡模式」? 本文的推理過程,是先由外在形勢的演變,討論北齊政權如何建立起來,又是如何逐漸走向衰亡,由其整個興亡過程,探索出促使北齊衰亡的原因,並對當時的國際形勢演變,有個基本的了解。在討論此衰亡過程時,把當時的周齊對抗,放置在東亞與北亞的大環境之下來討論。接著考察北齊的政治,逐步探討北齊內部的弱點,最後再對這些弱點做深一層的討論,把北齊政權所面臨的困境,追溯到五胡十六國以來的胡族政權,試圖為北齊的衰亡尋出歷史意義。 凡例 緒論 上篇:北齊政權之創建及其衰亡過程 第一章 高歡之族屬問題與北齊政權之基礎 第一節 高歡之族屬問題 第二節 北齊政權之基礎 第二章 外在形勢對北齊北周抗衡的影響 第一節 侯景之亂對南北朝形勢的影響 第二節 突厥興起對北齊北周的影響 第三章 北齊北周對抗的消長過程 第一節 北齊優勢時代:五三四--五五四年 第二節 北齊北周均勢時代:五五五--五七三年 第三節 北周優勢時代:五七四—五七七年 下篇:北齊衰亡原因之探討 第四章 北齊基層統治的考察:吏治與變亂 第一節 北齊的吏治 第二節 北齊的變亂 第五章 北齊統治階層內部之衝突及其演變 第一節 高歡時代的政治衝突:五三四年--五四六年 第二節 高澄高洋高殷時代的政治衝突:五四七—五六○年 第三節 高澄高湛時代的政治衝突:五六○—五六八年 第四節 高緯時代的政治衝突:五六九—五七七年 第六章 北齊政權的歷史困境 第一節 北齊的君權問題 第二節 北齊的胡漢衝突問題 結論 徵引書目 圖表: 一、史藉所載高氏先世世系表 二、六鎮變亂簡表 三、東魏與梁交聘表(五三六—五四○年) 四、北齊築長城簡表 五、北齊北周交戰簡表(一)(五三四—五五四年) 六、五四七—五五五年大事年表 七、北齊北周交戰簡表(二)(五五五—五七三年) 八、陳與北齊北周之交聘表(五五七-五七七年) 九、北齊北周交聘表(五六八—五七五年) 十、南北朝後期形勢圖(一)(五三五—五四八) 十一、南北朝後期形勢圖(二)(五五七—五七三) 十二、南北朝後期形勢圖(三)(五七四—五七六年) 十三、北齊政治大事表 十四、高氏宗室世系表 -
魏晉南北朝佛教地理稿
本书系严耕望先生所撰之未完成稿。对佛教东传及其早期流布地域,东晋南北朝高僧宏佛地域及其驻锡、游锡分布,以及这一时期产生的佛教城市与山林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南北佛教教风进行探讨,认为北方讲论也盛,不似一般人误解北方只有禅诵,北方也重讲说。是一部对于佛教研究颇有价值、颇具新见的专著。 整理说明 第一章 佛教东传及其早期流布地域 汉末佛教流布区域图 第二章 三国西晋佛教流布地理区 第三章 东晋时代佛学大师之宏佛地域 第四章 东晋南北朝高僧之地理分布 东晋时代高僧驻锡分布图 东晋时代高僧游锡图 南北朝时代高僧分布图 南北朝时代高僧游锡图 第五章 东晋南北朝佛教城市与山林 东晋南北朝佛教地理中心名山合图 第六章 佛教教风之地理分布——义解与禅诵 第七章 五台山佛教之盛 第八章 佛教石刻之地理分布(石窟造像及其他刻石) 第九章 结论 后记 -
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
透過盧建榮教授這一本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讀者可以了解五世紀到十一世紀的中國士人階級所共享的死亡文化,其中就以墓誌為例,墓誌是唐宋文人高度競逐其文學成就的主題,其中有我們不知的文學運動、宗教信仰的衝突與社會變遷,隱而不顯於高懸靈堂的輓聯之上,而是從墓穴中出土的墓誌銘中,一一地吐露。能夠特別洞察到墓誌銘的價值是本書非常卓越的貢獻,並且從其中抽絲剝繭地分析士人如何看待死後的世界透過花大錢甚至舉債遷墳邙山的社會集體行動,以期死後家族親屬可以地下重聚。合葬或獨葬與傳統婚姻制度和宗教信仰之間的關聯。從第三章到第五章,死後相約泉下、遺囑和飾終之典以及佛教死後信仰的影響,即使處於一千年後的現代華人社會,還是可以看到非常清晰的影響,即使以非常不同的表達,訴說著非常接近的心態結構。 盧的北魏唐宋文化史,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為與法國史學家PhilippeAries的死亡史研究相提並論的一本巨著,他們都企圖透過死亡這個向度來說明某一個階層或者一個社會的集體心態,以及從死亡相關文類中,如何再現社會的身份與階層差異,以及士大夫看待自我的方式。在Aries的研究中,他區分了四到五個時期,每個時期與其他時期有延續也有差異,在盧著,雖然只是討論一個長時段的結構,但是卻相對地強調法國社會學理論家布迪爾(PierreBourdieu)的概念場域、慣習、自主性等,藉此說明為何墓誌中的死亡觀念和社會實做得以不變六個世紀,我認為這是一個突破性的嘗試和強烈的企圖心,透過新的區分原則和史學關懷,有別於朝代的或者西方漢學家的幾個歷史分期,同時打造中國死亡研究的社會史和文化史。 如余英時、蒲慕州等人都曾經關注中國人的生死這個主題。恰好組成一個連結和比較的歷史進程,余英時先生的東漢生死觀,討論了大思想家王充的論衡和道家的太平經和太上感應論等概念,如何結構著東漢時期的生死事務,儒道思想對於生死概念的影響,不論是衝突或者融合,儼然就是一個思想的上層結構,籠攝著我們思考的邊界;蒲慕州鬼魅神魔或墓葬與生死等書,銜接著唐宋以後,愈加發達的佛教與佛教世俗化之後與民間信仰及道教的融合,諸如冥報、地獄和功過格等,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甚至現在我們都沒有脫離活在這數個死亡意象構成的生活世界。 死亡、儀式與宗教的長時段特質,使得這本北魏唐宋死亡史訴說的不僅是一個歷史的過去,或者一個隱然消失的老故事,或歷史陳蹟,而是一個現在的過去(past of present)。 -蕭旭智 -
魏晋南北朝史丛稿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南北朝政治史探索、六朝南方的开发、家族与文化、史事杂考、书评杂著。 -
唐长孺文集(全八册)
《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包括:《唐长孺文集(1)•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唐长孺文集(2)•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文集(3)•山居存稿》、《唐长孺文集(4)•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文集(5)•唐书兵志笺正(外2辑)》、《唐长孺文集(6)•山居存稿续编》、《唐长孺文集(7)•山居存稿三编》和《唐长孺文集(8)•讲義三种》。 《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内容简介:唐长孺先生《一九二年七月四日!!一九九四年十月十四日》,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一九三二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文科,后于浙江南浔中学、上海圣玛丽亚女子中学等多所学校任教,讲授中国史地、国文、政治制度等课程。一九四○年任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讲师,一九四二年春转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副教授,一九四四年受聘为迁至四川乐山之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一九四六年晋升为教授,此后长期执教于武汉大学。历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 -
从司马到司马
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司马衷、司马邺等与西晋的兴亡均有直接的关系。本书以这几个重要人物为主要线索,分十八讲,结合其他重要人物和事件,讲述了西晋历史上人们熟知的“三马同槽”、竹林七贤、魏晋风度、士族门阀、白痴皇帝、贾南风干政、八王之乱、五胡内迁、刘渊后汉,奴仆皇帝等重要事件和人物,并分析了西晋兴衰的主要原因,兼具“大众口味,学术品味”的特征。 -
六朝精神史研究
《六朝精神史研究》以六朝时期为中心,历史跨度纵贯汉唐,通过综合性和个案性的考察与研究,对中国中古思想史以及中古政治与学术和思想的表现之间的联系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描绘。《六朝精神史研究》积著者近二十年之功,所论述的内容包括:六朝士大夫精神生活的总体风貌,从汉代走向六朝过程中的思想变迁,集中于六朝时期而围绕着何休范宁、范哗、沈约、颜之推、颜师古、葛洪、道宣、傅奕等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人物的著述及思想特点,还有汇集于这个时期的儒释道三家关系中的诸多问题和著名的论争等。《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六朝精神史研究》是日本学者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
中国风俗通史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接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民事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目设置。本着“求朋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内容提要 : 初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作者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理论,通过统计、比较以及详细的个案分析,对从汉末至唐亡的中古社会史进行综合分析。 -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共收论文十三篇,其中大部分是50年代以前所作。所收论文,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土地和赋税制度、兵制、门阀政治、民族问题、宗教及文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问题,同时又是这一时期的疑难课题。唐师在上述诸领域纵横驰骋,均取得超迈前人的成就,卓然成一家之言。 -
胡霸天下
《胡霸天下:五胡十六国风云》内容简介:百余年乱世烽烟,一将功成万骨枯。十六国群雄并立,王图霸业谈笑中。 自西晋末年天下大乱,至北魏刘宋南北对峙,五胡十六国是三国之后又一个群雄并起的乱世。其历时130多年,也打了130多年,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 这一时期,无数种族不同、出身各异的历史人物互争雄长,逐鹿九州;阴谋与阳谋纵横,治世与乱世更替;欲望与人性交织,华夏与夷狄竞进。命运之手以血染的皇冠为饵,造就出一场风云突变的旷世赌局。 《胡霸天下:五胡十六国风云》第一次全面、完整、生动、客观、脉络清晰地展现了这段惊心动魄、令人无限感慨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白痴皇帝晋惠帝、淫邪妖后贾南风、“草根皇帝”石勒、“十六国第一神僧”佛图澄、五废六立的传奇皇后羊献容、“史上最牛十大勇将”之一的武悼天王冉闵、嗜血暴君石虎、燕国慕容氏群雄、独眼暴君苻生、前秦大帝苻坚、千古名相王猛、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最后的匈奴”赫连勃勃、“天下第一才子”崔浩、“军人皇帝”拓跋焘……相继登场,形象鲜明,风格各异。在这场权力的游戏里,弱肉强食是唯一的法则,成王败寇是不变的归宿。而其历程之艰辛、斗争之残酷、命运之无常,让人震憾而唏嘘不已。 《胡霸天下:五胡十六国风云》用有趣的语言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知识。文治武功在本书中都有记叙,对研究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军事历史有很大的助益。 为方便读者明悉当时多变的形势,每卷都配有相应的地图。 共八卷89章,总字数30万字。 -
六朝文明
《六朝文明》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丁爱博教授的代表作。丁爱博先后就读和就职于美国多所著名大学,学术兴趣涉及中国历史与语言、内亚历史与文化,但以六朝历史与考古学为主要研究领域,是一位非常有影响的西方汉学家,本书是他集三十年之功完成的一部六朝研究力作。 《六朝文明》以考古出土实物为基础,对照传世文献对六朝社会作了全面的考察,内容包括城市发展、建筑形式、丧葬礼俗、手工艺品、宗教以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既有对六朝政治与社会的宏观阐述,也有对六朝日常生活的微观观察,以较新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变迁中的六朝社会,展现了灿烂的六朝文明,是一部视野开阔,又不乏深度的历史考古学专著,堪称六朝研究的经典之作。 -
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
《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共有图片一0六张,这些图片的底片或照片。经过战争、“文革”之后,损毁不少。此次再版,找到有底片的图版共九十张。其馀图版,只能以原书扫描,原书纸张老化、图片模糊,影响了部分图片和效果,敬乞读者见谅。朱偰先生一直心系南京地区的文物出土和保护工作,关注六朝陵墓有关情况的进展,在本书出版后,又陆续撰写这方面的文章多篇。此次再版,我们除了改正原本刊误处,特别将朱偰先生五十年代写的《丹阳的六朝陵墓石刻》和《修复南京六朝墓古迹中重要的发现》两篇重要文章,作为附录,供读者参考。 本书出版,得到朱偰先生家人的鼎力支持,谨致谢忱。 -
两晋演义
民国著名史学家、小说家蔡东藩,以“演义救国”旨,历时十年,创作出《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上起秦始皇,下至1928年,全面记述了中国封建时期2166年的历史,以内容丰富、取才翔实名重一时,深受读者青睐。 这套书的编写体例综合了《三国演义》及毛宗岗的批注,有正文、有批注、有总批,只不过是蔡东藩自批自注。通过这些批注,或对有关的虚诞说法加以批驳,或对某些史料的运用注明出处和异同,或对古代的某些官制、法制、地理、器物、名号乃至方言俚语加以通俗的解释,或对所写某些人物加以褒贬,以此达到帮助读者理解正文、弄清历史。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蔡东藩以“正史”为主,兼采稗史、轶闻,而出于稗史、轶闻者必有旁证,对史料“几经考证”,“务求确凿”。由于蔡东藩如此重视历史的真实性,反对虚构杜撰,因此,这套演义虽然通俗,但却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两晋史演义》为《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之一。西晋(265~316)公元256年,司马炎代魏立晋,国号晋,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最强盛时,其疆域西到葱岭,东南到海,北抵燕山。西晋承久乱之敝,虽然有一些改良,但由于门阀士族的兴盛和方镇势力的强大,晋武帝死后不久,国家即陷入“八王之乱”,并绵延16年,最后民敝国衰,亡于后汉。西晋短短的50年期间,除了自身的内江以外,还不断交错着与北方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使得国家始终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整个政治和经济建设乏善可陈。本书共一百回,概述了从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公元265年)到刘裕代晋(公元420年)止的两晋约一百五十年间的历史。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