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魏晋南北朝

  • 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

    作者:胡阿祥

    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增订本),ISBN:9787507725988,作者:胡阿祥
  • 北朝史研究

    作者:殷宪

    政治 孙吴蜀汉封侯问题探讨 汉魏经学变迁与曹魏正朔、服色改易 汉六朝时代礼制和官制的关系 温峤考略 从“并官省职”到“帖领” 北魏文成帝初年的三后之争 关天北魏的太子监国 北魏都督诸州军事制度试探 北魏灭燕对海东局势的影响 北魏时期南朝流亡人士行迹考述——从一个侧面看南北朝之间的文化交流 试论北魏时期良贱身份制度的几个问题 梁陈之际南人北迁及其影响 新见北齐《丰洛墓志》考释 北朝“五职”源流考 南北朝宗族制度试探 经济 魏晋隋唐券书常见的有关署券、执券的套话 北魏的财政结构——以孝文帝、宣武帝时期的经费结构为中心 宗教与文化 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教团对国家权威的抗衡与妥协 北朝若干闻人疑年录 北朝礼学与佛教心性学 《洛阳伽蓝记》考论 北魏国家宗庙祭祀制度考述 寇谦之与北朝道教 苏绰伦理思想论纲 汉唐间“新”中华意识的形成 民族与社会生活 曹魏治夷策考 民族因素与三国鼎立 梁陈时代的岭南统治与种族问题 论僚人入蜀及其意义 狩猎习俗对北魏前期政权的影响 《周书·王士良传》补正 源姓秃发鲜卑考 北朝夜游之风与元宵节灯俗起源 考古 北魏文成帝《南巡碑》所录部分汉族职官研究 山西大同北魏墓葬考古新发现 云冈石窟所反映的一些北魏政治社会情状 北朝石窟分布的交通地理学考察 北魏宋绍祖墓石椁的相关问题 南京栖霞山千佛崖释迦多宝并坐像及有关问题 火珠柱浅析——兼谈嵩岳寺塔的建造年代 论云冈石窟双窟的概念及特征 大夏纪年墓志铭中“大夏二年”的意义 昙曜五窟三则 司马金龙墓葬的重新评估
  • 六朝史论

    作者:朱大渭

  • 北魏政治史(一)

    作者:张金龙

    一部详尽地展示北魏一代历史全貌的著作——《北魏政治史》,在学术界第一次运用现代史学方法对北魏王朝从创建、兴盛到衰亡的历史全程进行了系统翔实的描述。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统治中原的非汉民族政权,北魏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也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持久影响。北魏的民族融合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以拓跋鲜卑为主体的大量的非汉民族在血缘上融入汉族,成为汉民族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本书以君主在位的时代先后为序,涉及的问题至为广泛,举凡与北魏政治历史进程有关的事项诸如战争、外交、法律、经济政策、民众叛乱等等内容,都在论述之列。北魏历史上不曾为学界所注意的许多重大的抑或细微而又不可或缺的问题,在本书中都有明确交待;对于学界已做过较多论述的问题,在全面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阐释。除了利用以《魏书》为主的传世文献进行研究外,还特别重视运用相关的墓志碑刻资料及非文字性的考古资料。
  • 魏晋南北朝史考论

    作者:严耀中

    《魏晋南北朝史考论》作为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学科建设的一个项目,交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集子收集了我迄今为止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论文,但不包括其间涉及佛教的,因为那些论文多已收在我的另一个集子《佛教与三至十三世纪中国史》里,在2007年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了。
  • 中古史书校证

    作者:真大成

    本书所谓的“中古史书”是指记述两晋南北朝史事的十部正史,即《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及《南史》、《北史》。其成书迄今均已千年以上,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鲁鱼帝虎、断篇脱字等问题所在而有,目前所能见到的较早进行订正讹误的工作是从北宋开始的。中古汉语研究的兴起和深入,为中古史书的校订注入了更为充分的学术养分,从训诂学、词汇史的角度从事史书文本考订,使其具有更丰富、更多元的学术内涵。本书的“导论”部分即在各史校证的基础上对校勘实践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谈了些粗浅的个人体会;“校证”部分主要以中古史书的中华书局点校本为基础,对其中的失校、误校及《校勘记》揭举的异文作进一步的校订、勘正、辨析;对相关著作的校勘成果也略事考订。本书在校证工作中,作者注意将文献学与语言文字学结合起来,注重校讹订误的同时分析史文讹误之由,阐发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 一本书读懂魏晋南北朝

    作者:尚永琪 薛海波编著

    本书分四编五十五个专题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纷繁复杂的历史线索、社会生活、文化成就等条分缕析地展现于一书,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 身份、文化與權力

    作者:甘怀真 主编

    士族是臺灣之中國史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書的論文反映了目前臺灣三十歲世代學者的士族研究傾向。全書的特色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在反省既有士族學說的前提下,從個案出發,希望能發掘更多的史實;二是從社會、學術、文化的樣態上,開發士族研究的新領域;三是從石刻墓誌的新史料再探中古士族的發展。此外,本書也嘗試由地域統治階級的觀點思考士族課題,在跨時代的比較研究下,討論了元代士人文化與清末民初士人文化的轉變。
  • 门阀、庄园与政治

    作者:文史哲编辑部

    本书精选了《文史哲》改革开放以来发表的关于魏晋时期士族门阀政治的学术论文20篇,既有关于庄园政治的宏观总论,也有关于魏晋玄学的细微阐述。
  • 中国中古史研究(第四卷)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国中古史

    本书是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联谊会主编的学术年刊,刊载中国中古史相关研究论文、学术综述与深度书评。本书收录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台湾等地中国中古史领域青年学术精英的最新学术成果,问题意识明确,在观念和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 五凉史探

    作者:赵向群

    《五凉史探》主要内容:五凉指公元301年-439年在河西走廊存在过的五个地方政权,具体说是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它们由汉、氐、鲜卑、匈奴等五个民族建立。五凉时期是河西开发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无论在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上,在文化教育的繁荣程度上,或是在民族融合的进程上,河西都可与中原地区相媲美。
  • 世界帝國的形成:後漢隋唐

    作者:谷川道雄

    世界帝國的形成-後漢-隋.唐,ISBN:9789579628303,作者:谷川道雄
  • 六朝的城市與社會

    作者:劉淑芬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作者:赵超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自一九九二年出版后,社会反响强烈,遂被多方引用,并且有多处在未经授权情况下将《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制作为电子版,在网络上及其它途经出售使用,严重侵害出版方及著者权宜。同时初版由于著者水平、拓本漫漶等因素,存在不少错误,毛远明先生等已有专文指正。现距初版已有十六年之久,读者多方求购。有鉴于此,我们决定再版,著者对原书重加厘定。但限于条件,仍可能存在谬讹之处,请读者多所指正。
  • 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

    作者:方北辰

    本书上篇四章依次叙述了江东世家大族在东汉、孙吴、两晋和南朝的政治活动史, 下篇三章着重论述其形成、集团结构和文化活动。 四川大学博士论文,导师缪钺
  • 魏晋南北朝顶级文臣

    作者:韩树峰

    《魏晋南北朝顶级文臣》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士大夫的理想。读书人身处草野时,他们没有施展的舞台,只能修身齐家,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而已;但是在野的读书人也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关注民生,心系天下兴亡,他们在观察,在分析,在储备智慧和学养,一旦有机会,就要干预社会生活,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所谓“达则兼济天下”是也。
  • 东魏北齐庄严纹样研究

    作者:苏铉淑

    本部论文以佛教石造像及墓葬壁画为中心,在对目前中国北方考古发现的东魏北齐佛教石造像标本,以及东魏北齐壁画墓的考古发掘资料,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结合这一时期的佛教石窟寺遗存,以及中外博物馆的有关藏品,进行了考古学的分区分期研究,初步建立了这一时期装饰纹样发展演变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选取其中的典型纹样,再进行深入探究。 引论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 东魏北齐佛教石造像与壁画墓的发现及研究 1.佛教石造像的发现与研究状况 2.壁画墓的发现与研究状况 三 关于研究方法 上编 纹样概要研究 第一章 佛教造像 一 邺城地区 二 太原地区 三 青州地区 四 定州地区 第二章 壁画墓 一 墓道 二 甬道 三 墓室 下编 重点纹样研究 第一章 宝塔纹的形制特征与含义 一 南北朝晚期宝塔纹的形制特征 1.南朝(梁) 2.北魏 3.东魏北齐 4.西魏北周 二 (覆钵顸)单层方塔的含义 1.多宝塔 2.阿育王塔 三 宝塔纹的流行背景 1.阿育王塔信仰与北齐皇室 2.佛国土的象征物 3.佛舍利塔的礼拜与除诸障碍 四 小结 第二章 佛教艺术中的宝珠纹——以响堂石窟“珠柱”为中心 一 北朝晚期诸石窟宝珠纹的形制特征 1.龙门、巩县石窟 2.响堂石窟 3.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 二 响堂石窟宝珠纹的来源及含义 1.在中国,“珠柱”的出现 2.作为净土的象征物宝幢“珠柱” 3.阿育王柱和响堂石窟的“珠柱” 三 小结 第三章 树木纹一以定州地区双树纹为中心 一“圣树”的形式 1.中原式圣树 2.芒果系圣树 二 南北朝时期树木纹流行的情况及其背景 三 从树木纹到双树纹的转化:“双林”与净土思想 五 关于“龙树” 第四章 墓葬艺术中的宝珠纹 一 南北朝时期墓葬艺术中的宝珠纹 1.墓室壁画(画像砖) 2.墓碑与墓志盖 3.石棺与石棺床 二 宝珠作为日月与璧的代替物 1.日月 2.璧 三 在墓葬艺术中宝珠纹流行的背景 1.佛教艺术的影响 2.宝珠的圆形化和中国内地胡人的活动 四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人物志译注

    作者:刘邵 著,伏俊琏 译注

    《人物志》是我国最早系统研究人的才能、个性及政治作为的著作。作者刘邵是汉魏时人,历仕四朝,有丰富的用人和从政经验。他总结了汉末清议与魏晋时期人才品评的理论,以及当时统治者选拔使用人才的经验,撰写了此书,在中国学术史上有开创之功。五凉时期敦煌人刘昞为本书作注。近代以来,研究本书者很多,但好的本子难觅。伏俊琏先生长期从事《人物志》研究,他吸收了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人物志》重新作了校订,纠正了原书传刻过程中产生的讹误。为帮助读者理解原书,作者又作了注释和今译,并在每章的首尾撰有题解和评析,提纲挈领,辨析阐释,大大降低了阅读此书的难度。欲读《人物志》者,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