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新闻
-
凯撒不爱我
记者是永远的反对派! “我”是记者,“凯撒”即强权。作者咬住不放的,是权力与媒体的恒久博弈。 王健壮是记者,是编辑,是文人,是政论家,但是他同时如白荷出水,高高地在风中招摇一种稀有的价值标准。《凯撒不爱我》是五十二个自由派新闻人的故事,是五十二个与当权派、与扭曲的社会风气唱反调的传奇。作者高擎“自由主义”、“新闻专业主义”两面旗帜,竖标杆,挽狂澜。从“扒粪运动”到“最危险的总编辑”,近百年的新闻史,一路缕过来。书中的主角是调查记者、专栏作家、主播、总编辑、总主笔,他们曾经揭举无数弊案,曾经力抗麦卡锡的白色恐怖,也曾在“911”后的保守风气中坚守自由主义;有的终究晚节不保,有的则以职业生命做赌注,坚持新闻的理想。阅读此书,令我们感叹新闻还是有标准的,而前面正有如此多的典范。 也许就是因为对台湾媒体的集体不为,或者对“张季鸾精神”(秉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如烟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些感慨甚至有些恐慌吧,所以我才转向美国的媒体,想从美国新闻界的历史与现实里,去寻找像张季鸾与《大公报》那样的记者、那样的报老板以及那样的媒体,目的既是为了替我的沮丧挫折寻求慰藉,也是为了替我的虚无麻木寻找刺激。没想到这个自私的动机,这段自我治疗的旅程,最后却写成了一本书。 ──王健壮 -
底线
1981年,泰晤士报业公司陷入困境,被迫出售。由于担心未来的所有者威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观点的自由表达”,英国议会设立了法律担保,限制所有者权力。 默多克收购报纸一年后,担忧成为现实。默氏绕开担保,借商业运营之名,控制新闻采编,左右政论立场。报纸珍视的内部独立性遭到腐蚀。 本书作者回顾了这桩报业史上极富争议的并购案,讲出在默多克手下出任主编的种种内情,真实呈现了巨变时刻的媒介业态。审查限制、劳资纠纷、技术换代带来了外部压力;更深远的问题,正埋藏在新闻观念本身的嬗变当中。 ★“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泰晤士报》主编亲述事件真相,真实呈现民主体制下的公正与舆论操纵。 “只要金钱与媒体加深一天联系,言论自由就会以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方式失去一点。”传统新闻业沉浮起落的余绪,也是衡量政治、经济与媒体关系的标尺。 ★ 英伦现实版《新闻编辑室》,一份伟大日报编辑的生动写照 再现报社诸君,在各种新闻报道和调查性活动中大显身手,推动公众参与和社会改革,“英国人民靠阅读《泰晤士报》参加对自己国家的管理”。 ★ 从《华盛顿邮报》并购案反观历史 巨变时刻的报业旧事,也是照出新闻现实之镜。由2013年《华盛顿邮报》并购案,再念默多克时代《泰晤士报》的罪与罚,回响深远。 ★《芝加哥论坛报》:“无与伦比的作品。一部伟大日报编辑的生动写照。”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杰出的作品……所有旨在考量英国民主根基的深度人士的必备读物。” ★《伦敦书评》:“令人信服的作品,美妙的阅读之旅。非常风趣幽默……同时又集新闻报道、精妙故事和编辑工作于一体……哈罗德·埃文斯对英国出版自由的贡献远胜于我们的首相。” ★《文学评论》:“有关新闻业行为与道义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同时也是一本著述单份报纸特定历史事件的最优作品。” ★《新共和》杂志:“涉及鲁珀特·默多克的作品颇多,不过大多是管中窥豹……与此不同的是,《底线》的作者,是一位曾经和默多克有过生死博弈的记者。” ★《时代杂志》:“身处英国新闻业之巅,弥足珍贵的生活写照:赴宴唐宁街10号,拜会白金汉宫,创下英格兰报刊日发行量的纪录。” ★《星期日泰晤士报》:“埃文斯的故事一定让所有熟谙报业的人士惊讶不已……他是一位勇敢、老到的编辑。他只身战斗……真是一本让人着迷的书。” ★亚瑟·施莱辛格二世:“引人入胜……既是一本描写新闻出版业经历国际媒体巨头时代阵痛的佳作,又是一册不可多得的有趣故事集。” ★《纽约时报书评》:“一本生动记述了埃文斯先生的胜利与失败的书……引人入胜又极具警示意味。” ★《新社会》:“辛辣的行文,逸事体写作又兼顾权威性……佐以充满诡计、背叛、怨恨和阴谋的故事。”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关于英伦报业顶峰的野心、阴谋和背叛的故事。充满了辛辣的漫谈和尖酸的人物刻画。” -
白宫发言人
我爱这个在白宫的职业——几乎每一天。 做白宫新闻发言人是我所能想象拥有的最值得、最迷人、最激动和最享受的职务,同时,它也是我所能想象拥有的最艰巨、最困难、最难挨和最折磨人的职务。从定义上来说,这个职务是自相矛盾的。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会如此深爱一个看起来如此困难的事物。 本书是前白宫发言人阿里·弗莱舍的自传,主要内容是回顾21世纪初美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2000年大选、9.11事件以及“炭疽”袭击事件、伊拉克战争爆发、在白宫的生活及与媒体周旋的经历、白宫记者大腕的面目、导致他作出离开白宫决定的因素等等。书中围绕弗莱舍两年半的白宫生涯、召开的三百次新闻发布会为主线,讲述了他的白宫生活、他跟随布什总统去过的每一个地方、经历的每一个重大事件,智斗白宫记者团种种刁钻古怪的问题。弗莱舍与白宫记者团过招从他出任白宫发言人开始到在白宫发言人职位上的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从未停止。这标志着其政治生涯的顶峰,也是新闻发言人学习的范本。 -
鋼鐵是怎樣煉不成的
左方先生是當代中國新聞界的老行尊,一位洞燭機先的智者。他親手播種、育苗,培育出《南方週末》這棵勁拔的大樹。他熔合前輩理念和自己的實踐,總結出早期《南方週末》的辦報方針:「新聞主攻,副刊主守」、「可以有不說出來的真話,但絕不說假話」、「先做瓶,後釀酒」、「從容是辦報的最高境界」。對追求新聞自由的後來者,這是一段不可不知的歷史。 -
美国报人
该书讲述了九位美国报人的传奇故事和卓越人生,描绘出美国百多年来新闻业的兴衰历程。 -
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央视著名主持人、百万级超级畅销书作者白岩松最新力作。 ◆白岩松亲自写序修订,字字真情,句句睿智,篇篇犀利! ◆延续白岩松一贯犀利睿智的思考,冷静客观的笔锋,深度有趣的内涵! ◆全彩四色印刷,知名设计师设计,精美高端,适合珍藏! 本书是一本白岩松行走、思考的散文随笔,由白岩松亲笔写序修订,是他近年来行走的所见、所感、所悟。白岩松以其一贯的冷静视角,平实、客观地将一个真实的世界呈现在读者眼前。 全书绝非情绪之作和轻描淡写,白岩松深入采访各界代表人物,带着思考去谛听,带着问题去交谈。力图从自己的近距离观察之中,剖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时尚等诸多方面。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正如其书名一般,两种情绪交织相合。或许正如白岩松所说,“把爱恨放下,先去了解”,我们更能看清更多的问题。 -
“调查”十年
从1996到2006的十年间,先后有两百多人走进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这个团队,或长或短的经历使得这些原本不同的人生轨迹意外地有了一段重合。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团队中是幸福的。她为你种植信念,她激励你裸露真诚,她找来同路人陪伴你,用激情为你疲惫的身体注入新的生命力,她教会你不再掰着手指盘点自己的价值,但总能让你感受到艰辛付出后的苦尽甘来,她总在你开始摇摆的时候为你坚定一个信念——皇天后土,天道酬勤。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写于今朝 01 我给《新闻调查》做了什么? 02 我挥之不去的《新闻调查》 03 渐行渐远说《调查》 04 临危受命 05 十年,我们坚守什么? 06 Long long ago 07 当花瓣离开花朵 08 追梦之旅 09 我还能在《新闻调查》跋山涉水吗? 10 平静不只是一种心情 11 本分而坚守的《新闻调查》 12 调查正未有穷期——《新闻调查》十周年忆旧 13 机房里,《新闻调查》的编导们 14 那是一段难忘的时光——忆我在《新闻调查》的日子 15 无题 16 制片人印象 17 碎片——想起1996 18 坐标 19 生命的印记 20 十年了,别提她了 21 想改变花纹的豹子或猫 22 《新闻调查》:纯粹的电视理想主义者家园 23 怀念《调查》 24 宿命 25 十年过去,恍若昨天 26 缘·配 27 《新闻调查》记忆 28 过客 29 一个不忠实观众的发言 30 没走故我在 31 找抽 32 我采访的慕绥新 33 一盘未公开的录像带 34 离开《新闻调查》的日子 35 缘分的天空 36 记忆的眼眶 …… 第二部分:留在往日 说自己 说别人 说《调查》 附录:《新闻调查》节目档案 -
记者生活三十年
本书写的是是民国时期著名记者陶菊隐前半生的传记,1914年陶菊隐参加《长沙女权日报》,至1941 年推出上海《新闻报》,从事新闻记者记者三十年。由于工作的需要,他结识很多当时的军政要员,同时也目睹了这30年间中国政局是变动,许多都是鲜为人知的政治内幕。 《记者生活三十年》是陶菊隐根据三十年新闻采访的经历和见闻,在晚年写的自传体回忆录,于一九四八年在中华书局出版。此书以纪实的风格、生动的笔法,记述了一九一二年至一九四一年间的政治百态和作者在新闻界的经历,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史料价值。 蒙陶菊隐先生后人慨允,我们对此书重新校订,简化了各章节的小标题,增加了三十余幅历史图片,并增加副书名“亲历民国重大事件”,重新出版。陶菊隐先生一生著述之绝大部分都交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的再版,是对陶菊隐先生的纪念,更是他与中华书局常年合作而结下的深厚情谊的延续。 -
像他们一样去奋斗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凤凰卫视新生代主持人、记者、评论员的故事,全面呈现秦枫、令狐列、刘芳、周轶君、胡玲、陈淑琬、尉迟琳嘉、蒋晓峰、张凌云、安东、王若麟、姜声扬、任韧、杨舒、竹幼婷、鲁韬、卢琛等17位凤凰新面孔的奋斗故事,展现他们从小到大的成长之路,以进入凤凰卫视之后的奋斗历程。 曾子墨之外,谁能冷静透视、知性解读世界?闾丘露薇之后,谁是最铿锵的战地玫瑰? 他们曾是怀着瑰丽“电视梦”的少年,如今,他们已经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他们用努力和让观众记住他们的名字: 安东•陈淑琬•胡玲•姜声扬•蒋晓峰•令狐列•刘芳•卢琛•鲁韬•秦枫•任韧•王若麟•杨舒• 尉迟琳嘉•张凌云•周轶君•竹幼婷 与您私家分享17位新生代凤凰主播、记者的成长故事,无论对于那些想进入这个行业或同在这行业中奋斗的年轻人们,还是对于那些从事其他行业并拥有梦想的人们,都将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
王国与权力
《王国与权力》介绍了百年不衰的《纽约时报》忠实地记录着美国社会的历史,它自己鲜为人知的历史则真实地展现在《王国与权力》之中——从艰苦创业,到强有力地左右社会舆论;从知名记者间的勾心斗角,到他们在新闻工作中的大胆直言……一则则内幕故事,云谲波诡,清晰生动,震撼人心。 -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 收藏版
这是一本从纪录片出发的哲学书,他纪录着小人物们构成的历史 又是一本用影像去抵达的启示录,他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认识世界 从民生出发,以影像抵达 在最官方的平台,讲述老百姓的故事 陈虻,一个被崔永元、白岩松、柴静等一众思想锐力的名嘴称为精神领袖的人。 本书汇集了陈虻生前在央视评论部的审片经典言论、讲座精华、报道文章以及影像,展示了纪录片从观念到方法、从栏目化管理到新节目研发的思想精华。本书由十八篇文章构成,从十八个角度解构他的思想,展示出一个思想深刻而诗意表达的纪录片人之有趣。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于2013年1月推出第一版,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已经连续印刷十次。在新的一次加印之际,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给了我修订的机会与时间,使我能够对本书的内容进行勘误、校正以及补充与完善,力求精益求精,以更高的品质,回馈读者的厚爱。 本次再版,主要进行了四处较大的修订: 一、18篇博文的次序、部分博文的结构,根据时间维度和逻辑关系做了适当的调整。将原来一些疏漏的内容以及新收集到的材料和对一些素材新的认识,一一补充、修正到书中,因而各个章节内部也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 二、2013年为纪念央视《东方时空》开播20周年,拍摄了8集电视专题片《点燃理想的日子——我与“东方时空”二十年》,三联书店同时推出了同名书籍。在这部专题片的拍摄过程中,摄制组曾先后采访了在《生活空间》工作过的15位编导、摄像。本书在修订过程中,参考了这15位被访者讲述的原始记录,从中摘取了一些内容,对有关章节做了充实。 三、附录部分置换了全新的内容:1.上海《东方早报》2013年3月13日在“文化•专题”版推出《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的书评专题报道,该报记者对王韧、吕新雨、李伦的三篇访谈。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1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办的大型读书会2个半小时的现场全文实录。 四、重新设计了本书的版式、装帧,其中陈虻的艺术照,出自著名摄影家黑明先生之手,他曾供职于《中国青年》杂志,照片于2002年拍摄。23幅工作照以及生活照由原《生活空间》栏目组刘鸿彦和陈虻的家人提供。 -
解密凤凰
“女当男生、男当畜生” -
报业帝国
作者苏珊?蒂夫特和亚历克斯?琼斯对《纽约时报》的所有人奥克斯-苏兹伯格家族及其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精心选取了家族生活的细节,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精巧的构思。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百年家族的历史。全书以大量的事实为基础,通过井然有序的细节描写、准确生动的人物刻画以及对历史和社会动态的切买感受,用无可挑剔的正宗散文体,以家族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向人们讲述了奥克斯-苏兹伯格家族经历四代创立《纽约时报》的过程,记述了创造和培育一个独特报业帝国的经历,向读者们展现出了一个鲜活的家族形象。 -
乱世飘萍
邵飘萍是中国新闻史上乃至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但长期以来缺乏翔实深入的研究,许多作品仅停留在介绍和宣传的层面上。本书作者的父亲是邵的长女婿,因这层关系,从事邵飘萍史料积累和研究20余年。本书将报人邵飘萍与中国近代史、新闻史等内容衔接打通,从个案到宏大叙事,以观照逝去的历史岁月。 -
边缘信使
一部讲述战争、灾难和幸存的回忆录 一份对15年新闻生涯的总结回顾报告 一段向离逝的父亲与兄长的深切追思 一次为依稀可辨历史碎片的重新拼接 库珀在这本书中讲述的是他走访世界各个边缘、充当信使的经历和感受。更为读者感兴趣的是他作为美国主流媒体的金牌主播,也是世界著名媒体人回忆了自己踏入媒体界前后的鲜为人知的重要成长经历:大学毕业后,凭着对新闻媒体事业的满腔热情,曾以一个自制的假记者证和借来的小摄像机走遍世界,将采访见闻发送给美国一频道;成为正式媒体人,先后供职于ABC和CNN的他,更是从未停歇走向边缘的脚步,他的奋斗为他赢得了“21世纪新闻人的典型”的称号。 库珀在CNN的新闻报道一改过去的冷静客观模式,渗透进自己强烈的个人情感,他的成功改变了世界观众看新闻的方式。如今他在美国的知名度不逊于任何一个好莱坞明星,这本书在中国的引介出版必然会对中国媒体界的报道方式产生新的影响,从而使中国观众对西方乃至世界著名媒体人的报道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 -
南方纪事
“这儿每一寸土地都是神圣的,每一个山坡、每一条山谷、每一片平原和树林都由于一些在那早已消逝的岁月里的悲伤或愉快的事情,而变成了胜地。” 作者生于50年代的美国南部亚拉巴马州。以个人成长为线索,本书用最深挚的感情刻画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内心感情和生活场景,仿佛看着老式汽车,一边聆听着乡村音乐,一边领读者在南方小镇缓缓而行。同时,本书以记者的敏感记录了美国四十年社会面貌的变迁,从棉花地到大都会,从迈阿密黑人运动到美军人驻扎海地——这里没有大历史的芜杂,没有大人物的荣耀,唯有普通民众的欢笑与眼泪、卑微与梦想,让读者一次次亲历平凡而震撼人心的瞬间。本书为《纽约时报》1997年度畅销书。 -
一生:迈克·华莱士传
他的名字意味着硬新闻、调查新闻,意味着不回避、不退让、不妥协。他被称为“真相拷问者”。他是美国乃至全世界年轻记者学习的楷模。他是—— 迈克•华莱士(1918—2012),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布鲁克莱恩镇。大学毕业后进入美国媒体界。1968年9月24日,50岁的迈克出现在后来成为电视史上最著名的新闻节目《60分钟》的第一期上,此后他主持这个节目近40年,成为美国头号记者。他辉煌的职业生涯采访了20世纪后期几乎所有重要的全球知名公众人物,如霍梅尼、马哈茂德•内贾德、普京、邓小平、江泽民等,赢得了咄咄逼人、充满自信和永不退缩的声誉。 他使新闻报道变得强硬而尖锐,让新闻节目和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开创了隐藏式拍摄、伏击式采访等里程碑式的新闻技巧,奠定了调查式新闻的标准。但在光环背后,却是缠身的官司、失败的婚姻、意外丧子、自我怀疑、抑郁症的困扰,乃至企图自杀。 本书独家剖析迈克•华莱士的两张面孔——一方面,他是他那个时代最令人敬畏的调查记者,世人瞩目的新闻界“当代英雄”;另一方面,他是一个伤痕累累的人。对他而言,最具戏剧性的冲突发生在他自己的内心之中,而他的成就与悲剧,也都来源于此。 -
伟大的旁观者
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20世纪最伟大的专栏作家,没有之一。他两获普利策奖——这是普利策奖的荣耀。 从总统首相到脱衣舞娘,人人都读李普曼。他与丘吉尔谈笑风生,跟罗斯福欢喜冤家,和赫鲁晓夫比拼酒量,同戴高乐一见莫逆。他揭发政府宣传术,以哲学观照公共舆论;他发明“冷战”一词,并准确预言苏联的消亡。 但他决非圣人,而是充满人性弱点的奥林匹斯神。除了天赋以外,是两样东西使李普曼成为巨人:自由和自我纠错。在自我纠错中寻求自由,这就是李普曼和他的国家所拥有的至为珍贵的品质。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