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传媒

  • 期刊编辑

    作者:帕特森

    《期刊编辑(第2版)》从编辑流程着手,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鲜活生动的例证论述了编辑管理的指导性原则。简明扼要地阐述期刊主编的作用和责任,提供编辑管理的根本方法。它是期刊编辑获取如何成功创办、出版和经营高质量期刊等相关知识的权威性来源。作者以他们丰富的出版和管理知识,对每个编辑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编列出相应的提示和解决方案,从细节到要点,方便实用。编辑可以按图索骥,查找对策,使用简单快捷,是期刊编辑工作中的一本速查手册。把握最新的出版趋势,第二版增加了当前期刊出版业最流行和发展最快的领域——网络期刊的内容。编辑从中将了解到电子期刊、网络期刊和印刷杂志网络版如何创办,吸引资金,组织管理人员以及增加读者人数等细节问题。
  • 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

    作者:李天道

    全球最著名的新闻作品奖--普利策大奖,真实折射美国近百年历史风云,深刻影响美国近百年政治与社会生活。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单篇报道作品显示了文体的高度纯熟,而主题和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解释则具有恒久的意义。 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政治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和作家将能够品赏玩味这种令人激奋的读物之价值所在。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一致公认的最高奖项。它使新闻记者赢得传奇般的地位,人人都以能获得此项殊荣为自己终生的职业追求。它已成为一个记者所希望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同时,一些获奖者表示他们把得到此项奖看作是获得攀登另一座高峰的动力,获奖也是一种责任和力量。 普利策奖是以美国著名报人、美国现代新闻之父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zer,1848-1911)的遗产作为基金而确立的奖金,开始分设新闻奖和文学奖,1943年起增设音乐奖。 新闻奖在普利策奖中占有较大比重始于1916年,最初,只设4项新闻奖:公众服务桨9最佳新闻报道奖、最佳新闻写作奖和新闻史奖,至今已扩大到14项呀。 自1917年以来,普利策新闻奖对美国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名录几乎囊括了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最优秀的新闻作品。 今天,普利策新闻奖不仅是美国近300个新闻奖中最知名的一个,而且为全世界所关注。它凭借美国的综合国力和新闻媒介的辐射力而名声远播。不仅如此,英、法、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甚至包括俄罗斯的新闻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对普利策奖颁奖活动进行了报道。应该说,普利策新闻奖是对美国主流报界的一种检验。的确,普利策新闻奖已成为美国新闻文化和社会文化中一道散射出异彩的特殊景观。正如德国鲁尔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教授海因茨-杜特里希·非吉尔所言:"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单篇报道作品显示了文体的高度纯熟,而主题和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解释则具有恒久的意义。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政治家、社恒够品赏玩味这种经常是令人激奋的和信息量之的奖项目前已增至14个,但老传统不变,即列2人)或1个媒体,所以每年获此殊荣的只有10多人,自然凤毛麟角,十分耀眼。 当然,维护美国的内外政治路线,宣扬美国人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永远是美国记者和作为记者"裁判"的评选人共同的取舍新闻的标准。普利策新闻奖的评奖标准,也离不开美国新闻的这种价值取向。但是,通过对一些获奖作品的深层剖析可以发现,作者不是仅仅靠简单的说教与演绎,而是运用客观报道的手法,巧妙地、隐匿地表达着这种价值取向;他们不是靠一味的吹捧与"帮忙",而是更多地通过严肃尖锐的揭露与抨击,甚至借助嘲笑、挖苦等方法,以达到消除毒瘤和缺陷的目的,使美国社会不断走向健康和兴旺。在普利策奖的评选人看来,揭露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深挖公众注目的、与生存相关的热点问题,是他们首先要关注的题材。 同时,从普利策获奖作品中我们还可以了解美国20世纪社会政治发展史、美国现代新闻史,可以说,从研究现代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这些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都是很有研究、参考和资料价值的。 本书在撰写体例上,先写“新闻背景”和“写作背景”,既为读者提供有关新闻事件和作者立论的来龙去脉,又将两种不同的新闻文体区别开来。背景以客观呈现方式为主,侧重于作者生平。“新闻背景”和“写作背景”中附存作品获奖年份和具体奖项。然后是“原文精要”,作品后附“写作技巧”和“新闻花絮”。 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为我国读者认识美国新闻的特征、地位和作用,了解美国现代新闻的发展,包括美国现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各方面,了解美国新闻界对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事件的报道,提供一份客观、真实的资料。
  • 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

    作者:卡罗尔·里奇

    《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3版)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地球村”,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传媒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并将继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新闻与传播业在技术层面上用极短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几近成熟的新闻传播界上百年走过的路程。然而,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和研究仍然存在诸多盲点。要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学,不仅在硬件上与国际接轨,而且在软件、教育上与国际接轨,已成为我们迫切的时代任务。有鉴于此,本套丛书书目与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选修课相配套,特别适合新闻与传播学专业教学使用。如传播学引进了《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新闻采访学引进了《创造性的采访》、《全能记者必备》,编辑学引进了《编辑的艺术》等等。
  • 报业巨头

    作者:[英国]杰弗里·阿彻尔

    美国畅销书作家阿切尔素以写惊险小说著称,本篇是他1996年推出的新作。小说在广阔的历险背景下,展开了西方新闻业激烈竞争的生动画面。 英国的报业巨头和澳大利亚报业世家子弟在同一舞台上展开了有声有色的角逐。两人各显身手,采用种种竞争手段,企图压垮对方,但互有输赢,不分上下。到八十年代中期,两人又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市场更为广阔的美国,展开新一轮较量。然而,最终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 纽约时报100年

    作者:弗洛伊德・诺里斯,克里斯汀・伯科尔曼

    《纽约时报》百年风云经典珍藏 谁能再现构筑20世纪商业世界的重大事件?唯有《纽约时报》! 世界经济几死几生,商界权术尔虞我诈,丰富多彩的人物,突破性的成就……这份79次获美国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的《纽约时报》,以罕见的历史照片和记实新闻报道将每一个加速或减退20世纪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详尽记载,历史在这一刻重现!翻开《纽约时报100年》,你可以亲临现场,看迄今最有影响的银行家 J·P·摩
  • 解读大众文化

    作者:[美] 约翰·菲斯克

    我们被各种文化制品——商品区步行街,流行音乐,以及各种形式的电视节目——包围着,这一现象下面隐藏着多种意义以及多种运用方式,而这些是文化制品的设计者们事前没有意料到的。在《解读大众文化》这本书中,约翰·菲斯克通过分析这些大众“文本”,揭示了它们外在与内含的(两者常常是对立的)意义与益处,以及大众文化表现出的政治与社会动力。 菲斯克对这些文化现象的解读使其内部诸多矛盾冲突越发鲜明:麦当娜也许被宣传为男孩玩具,但年轻女孩感到受她影响,有能力玩弄男孩;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也许极大地表达了资本主义者的统治,但它也能使人翱翔于城市之上。每一个例子中,正是后一种情况让菲期克感兴趣,因为他就是从那儿探寻大众文化的;那也是民众获取工业资本主义所提供的消费品之处,并将这些消费品变成他们自己的有创造性的,甚至带有颠覆性的价值。 《解读大众文化》的定位是《理解大众文化》的姊妹篇,它揭穿了大众无意识地消费一切产品的谬论。菲斯克的才智与其敏锐的洞察力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真正民主的大众文化的图景,它尊重大众的力量和意识,是他们创造了大众文化。
  • 如何成为顶级记者

    作者:(美)杰里・施瓦茨

  • 畸变的媒体

    作者:李希光

    这是一本令中外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广泛瞩目的专著。它渗入了作者对全球化背景下新闻传播理论和运作的全新理念和深沉思考,对媒介传播者和受众都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以一个学者的眼光作了审视和阐述。如,利益多元时代记者意见如何表达?中国未来新闻变革的趋势是什么?对媒体以商业利益取代公众利益的做法,作者表示了忧虑。同时,对与现实新闻实践脱节及滞后于时代发展的中国新闻教育,作者提出了强烈的质疑,认为必须在真实的世界里培养下一代记者。 此次修订,作者增加了人们关注的新内容。如,对如何改进国内新闻宣传的模式,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见解;对美国的全球媒体霸权作了令人信服的评判。
  • 冲击力

    作者:康拉德·芬克

    美国经典新闻评论写作教材,全书围绕如何把评论写得有冲击力展开论述,配有大量生动实例。优秀的社论有能力发动一场战争――或者是避免一场战争。如何才能写出合理、有力、负责任的、具有吸引力与可读性的评论呢?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对特殊风格与技巧的审慎而实用的探讨在“硬新闻”议题、社会价值观与新闻原则之间取得平衡的方式如何确定评议议题、评论观点以及用尽可能具有影响力的方式为读者提供相关信息从社论和个人专栏一直到言论、幽默、艺术评论与批评等几个方面的评论写作建议对45份报纸评论写作的研究及大量实例如何避免诽谤与法律陷阱方面的建议可操作的实用练习、推荐阅读书目以及对于每一章要点的小结.
  • 揭开真相

    作者:谢春雷

    我尊重这张报纸,并不是因为他代表了媒体标杆,而是因为他代表了某种内心的渴望;我尊重这张报纸工作的所有同事,并不是因为他们创新了新闻作业方式,而是他们尝试去解答一些疑惑。 我尊重这张报纸,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他的衣食父母,而是因为他们是他的精神支柱。他们尊重传统,他们尊重内心,他们心存希望。
  • 记者不写新闻

    作者:陈文定 编

    《记者不写新闻:南方都市报新闻人的麻辣手记》内容包括:现实中没有童话、不想惯坏祥林嫂、一条狗的符号意义、江湖在哪里、女光棍过节、人人都需要一个梁文道、说自己有文化的都没文化、每个人心中的洪水猛兽、群体标签不应成为个体悲剧、谁为穷人规划、被宠坏的地产商、潘石屹偷爬第二线管、历史遗留问题是个什么问题、经济学家炒剩饭、麦当娜的画像、高官效应、90后别嚣张,00后已经来了等。
  • 野马的爱情

    作者:南香红

    《野马的爱情》包括:南池子之劫、站在胡同推土机前的平民、回不去的南池子、胡老太太讨屋日记、车警官出前门记、元大都活在胡同里、采访手记:我们的私宅、生命之痛、两个男人的“银婚”、成都:同志的天堂、采访手记:天生一个好故事、骑在文明的边上、走着唱着活着、采访手记:新闻是一种状态、我的儿子是“雨人”、——一个孤独症孩子的成长记录孤独的孤独症、185:一个边境团场的故事等内容。
  • 编辑力

    作者:(日)鹫尾贤也

    讲谈社“现代新书”总编辑35年编辑实战经验集萃,出版老将必备,编辑新人必学,爱书人必读。三十年编辑实战经验粹炼精华,彻底改变你对书的看法! ●编辑工作是怎样的? ●如何打造成功的畅销书和长销书? ●好编辑要具备那些才能? ●选题创意从何而来? ●出版策划的关键点? ●向作者催稿不发憷? ●新书话题如何炒作? ●如何发展人际网络? 本书开宗明义以幽默的手法,点出电视剧里编剧不食人间烟火的谬误,进而以自身经验畅谈编辑工作种种。编辑的定义、不同出版业的相异工作内容、出版环境变化造成工作范围扩大、全面计算机化产生的流程变革、从企画邀稿到校稿印刷须注意的各类事项等,均有详尽的说明。 另外还特别列出编辑必备的人格特质,有志从事出版业者可作为参考。这是一本亲炙现场的编辑教科书,从书籍创意发想、与作者的沟通方式、催稿的手段、目录的编法、书腰的优劣、怎么下小标、如何炒作新书话题、熟悉通路与营销、发展人际网络等,彻底解说编辑工作的内涵,是出版老手、编辑新人都必须参考的实用手册。
  • 普利策新闻奖 特稿卷

    作者:(美)戴维·加洛克(编)

  • 南方周末:后台(第二辑)

    作者:南方周末《后台》编委会

    这是“追寻真相”的真相,这是“没有表达”的表达。 这本书,体现了一份影响全国的报纸新闻生产的秘密,展现了一个不断追求的媒体新闻后台操作的真相。 有人说,书中文章的价值甚至可能超过南方周末的公开报道。这当然是谬赞。不过,它确实从很独特的角度记录了新闻与新闻人、现实与反思者。 《后台》(第二辑)选目: 遭遇“深喉” (傅剑锋) 崔永元长征:上下不讨好? (程绮瑾) 与黑社会有关的男人,与李敖有关的女人 (张英) 城管“英雄”,小贩“凶手”? (赵凌) 给“最牛钉子户事件”收官 (张悦) 这是让娱乐制度恐怖的故事——杨丽娟报道后记 (袁蕾) 在德国问路为什么尽量找女性? (吴蔚) 南方周末历史上的三道招牌菜 (李红平) 我是记者,看到爱情 (徐楠) 专题:境外采访秘诀
  • 新闻背后

    作者:央视新闻评论部

    既然此书冠名《新闻背后》,自然少不得有一些内幕故事讲给你听。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新闻评论部,承担着林林总总十四个栏目,在每天的大部分重要时段里,都有他们的节目在陪伴着你,告诉你他们所知道的和你想知道的几乎所有。 所谓荧屏内外皆故事,而这本书告诉你的,则是那些发生在屏幕之外却与节目、与你有着密切关联的东西,比如政论背后的争论、新闻背后的新闻、娱乐背后的娱乐…… 《新闻背后》即将告诉你的,是那些发生在屏幕之外却与节目、与你有着密切关联的东西,比如政论背后的争论、新闻背后的新闻、娱乐背后的娱乐……
  • 论出版自由

    作者:[英] 约翰·弥尔顿

    《论出版自由》作者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政论家,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参加者。《论出版自由》是弥尔顿许多精心撰述的政论中最重要的一篇,是他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辞。1644年是英国资产阶级向斯图亚特王朝作斗争取得初步胜利的时期,革命内部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长老派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他们竭力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力图与王党妥协。弥尔顿为了争取人民言论出版自由,写了这篇政论,向国会提出呼吁,并在演说辞中对长老派提出了警告。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思想,我们从《苏联大百科全书》中译出“弥尔顿”一文,作为附录附在原文的后面,供读者参考。
  • 后台(第一辑)

    作者:邓科 主编

    《后台》第一辑分“行动”、“思考”、“争论”三部分。 “行动”展现了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的辛酸苦乐:如何在垃圾里找到新闻线索;如何靠借宿减缩采访费用来确保客观报道而避免因靠赞助不得不在报道中“卖身”;如何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关系以获得持续关注;如何通过多方采访使报道更具“肉感”…… “思考”凝集了编辑记者的职业思考和经验心得:大到如何理解把握“客观报道”的标准与“道德化”的尺度、如何实现大尺度观察与细节化表述的兼容,小到如何与官员打交道、如何规范使用人名头衔、如何正确表述匿名消息源…… 而“争论”则借由报社内部对《平时是天使 周末是魔鬼》一文的激烈辩论,直观生动地呈现出南方周末内部评报传统与新闻操作后台。
  • 物质时代的文化真相

    作者:夏榆

    《物质时代的文化真相:南方周末之文化现场》内容简介:1972年6月8日,大卫·伯内特和同在越南的摄影师黄功吾经过一个遭受轰炸的村庄,同行的还有一个电视记者。他们看到一群在路上惊慌奔跑的孩子,一个哭泣的女孩跑在最前边,身上没有了衣服。大卫和黄功吾几乎同时把镜头对准那些奔跑的孩子并按下快门。大卫照相机里的胶卷已用到最后一张,他迅速换上新的胶卷再举相机的时候,那个哭泣的女孩已经跑到他们身后,大卫拍到了那个女孩跑去的背影。2004年2月17日下午,我在北京惠新街附近一个咖啡馆通过翻译采访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
  •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

    作者:《新周刊》杂志社

    每年都有新锐涌现——最有新意和富有冲击力的人和事。新面孔,新创意,锐精神,锐时代。每年,《新周刊》以“传媒观点、专家意见、新锐视角”,颁布“中国年度新锐榜”。以新锐的视角发现更多新锐,是当下中国所需要的一种精神气质。新锐并不是挑战主流,而是引领主流并成为主流的一分子。本书集合了十年精华,让你通览十年中国的巨变,重新审视身边的巨细。 这是一本有态度的杂志。从“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新’一点”,到“观点供应商”和“时代前沿观察家”,它始终以“新锐”的旗帜励志奋进,为当下的中国生活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精神气质,并在引领主流的过程中,使自己成长为主流的一分子。 这是一本有温度的杂志。它敏感的神经连接着这个十年里人民奔流不息的情感冷暖,一个时代的情绪心态凝结在这本杂志当中,化为血液的粘稠度和身体的温度,历史也因此成为有生命的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