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传媒

  • 文史要览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

    《文史要览》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外文学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汉语基础知识。第三部分:古文选注。第四部分:中外历史基础知识。第五部分:政论写作。
  • 《三联生活周刊》十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

    《生活》周刊1925年10月11日在上海创办。1926年起由邹韬奋任主编,发行量达到15万份,是极有影响的刊物。当年,邹韬奋在发刊词中说:“本刊的态度是好像每星期乘读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闲暇,代邀几位好友聚拢来谈谈,没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轻松生动简练雅洁而饶有趣味。” 1995年,时逢邹韬奋先生诞辰100周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继承《生活》的传统,于1月14日恢复出版了《三联生活周刊》。三联书店总编辑董秀玉在这一期的“编辑手记”中说:“今天,我们处于世纪之交的大时代中,这是我们的幸运。如何从老百姓最最平凡的生活故事中,折照出这个时代,反映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新课题,提供人们崭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资讯,当是我们最需努力的关键。” 十年里,《三联生活周刊》坚持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以敏锐姿态反馈新时代、新观念、新潮流,以鲜明个性评论新热点、新人类、新生活,承诺以最快、最丰富、最好看的标准梳理一周新闻。 这本书,是由《三联生活周刊》曾经和现在的参与者们提供的回忆文字,还有一些珍贵的创刊史料。希望这本编辑部故事能让“大家在谈笑风生的空气中欣欣然愉快一番”。
  • 冰点故事

    作者:李大同

    《冰点》是中国青年报1995年开办的一个专题特写版。“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首次将普通百姓的生活作为中央媒介新闻着力表现的对象,引起读者热烈的反响。其后,《冰点》创出一条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细腻、生动的描述为基点,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与变迁、讴歌真善美、抨击假丑恶的办刊新路。《冰点》报道被各地报刊大量转载;其中多篇被拍成电视专题片;有4篇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目前《冰点》已出刊330多期,累计近300万字。《冰点》报道已有三家出版社精选成书,被多所大学新闻系列为必读参考书。理念:普通人占这个世界的99%,只有赢得平凡,才能赢得世界。 李大同就是《冰点》的创办者和主编,他强烈地感到,一个编辑具体的思考和工作状态,一篇引起极大社会反响的报道的出笼过程,对有志从事新闻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们来说,是相当陌生的,而他们在学校里,很难得到这方面的信息。往好里说,他们充其量只能研究一些“好的”公开的报道,但新闻运作的真正内涵,往往不在报道之内,而在报道之外;新闻“大制作”就更是如此。于是他回顾《冰点》从创立到今天10年多的历史,讲一些报道和制作背后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将要回顾的,主要是他办《冰点》的实践,由一个一个故事组成,也间有这些年里的一些思考文本。其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败,还有无奈的妥协和硬起头皮的抗争。如果说,新闻工作者在某种意义上是在“记录历史”的话,那么,在这本书里将尝试写写“如何记录”历史,谈谈一个大报编辑在自己主持的版面里,如何记录自己眼中的中国的故事。
  • 诤语良言

    作者:刘其中

    这是一位老记者、老编辑专为青年同行写的关于如何写好新闻的书。书中引述数百条新闻和特稿,分析其成败优劣,并探讨改进方法。如果年轻记者、编辑希望迅速提高新闻写作水平,本书提供了许多诤语良言。
  • 大国寡民

    作者:卢跃刚

    一瓶浓硫酸把武芳变成了“鬼”,惨绝人寰:1988年4月26日,悲惨之夜。 大门敞开,多人参与施暴,集体围观不救。 司法机关办案不力,开脱罪犯,蹊跷环生,案件久拖三年不决,只因涉及一个副市长的二公子和陕西“精神文明”典型烽火村。武芳忍受强烈的身心痛苦,三年告状不辍。 市人大副主任拍案而起,怒斥“惨无人道”,行使人大干预权力,一名罪犯被诛,一名罪犯判刑。 武芳仍然不服,认为还有参与犯罪过程的嫌疑人漏网,以超常的毅力,八年不懈伸冤。武芳由生而“死”,由“死”而“生”,其旺盛的生命力创造了奇迹,令人惊叹。烽火村好恶鲜明,厚葬罪犯,厚待罪犯家属,武芳被迫流落他乡。 硫酸毁容毁身案揭开了一段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作者从八年武芳案追踪到烽火村四十余年历史的追踪。
  • 媒体这个圈

    作者:王千马

    媒体走出“无冕之王”的时代,他们依旧“不可一世”,还是变成了“新闻民工”?曾做过都市报文化主笔、时尚杂志主编的作者,将自己在媒体圈内的所见,所思所想,以一种富有阅读快感的语言,及时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里面有媒体职场规则,有新闻报道的真实秘闻,也有大家对媒体记者的过度赞誉和过度误解,在畅快抖落出市井人心和欲望伤感的同时,指向当下部分青年人在变迁生活中的亢奋、沉浮与惘然无措。由于本书在叙事上融有纪实、荒诞、悬疑、言情、职场、无厘头等“元素”,故为中国第一部“混搭体”、潮语言的悦读小说,可作新闻系学生进入媒体职场的生存指南。
  • 别对我撒谎

    作者:[澳]约翰·皮尔格(选编)

    在过去几十年中,“新闻调查”(Investigative Journalism)逐渐被用于专指那些敢于揭露不公、恶行,特别是揭露滥用权力的报道。如今新闻界正遭受前所未有的非议,赞美这些新闻调查中的上乘佳作和这一技艺的最出色实践者,此其时也。 这本选集选入的报道有文章、有电视节目底稿、也有书本的节选,每篇都深入到官方沉默伪装的背后,揭示出令人不安的重大真相。约翰•皮尔格(John Pilger)选编这个选集,也是在向他最钦佩的人们致以职业的敬意。在这些人中,有著名的丑闻记者:报道美来村大屠杀的西摩•赫什(Seymour Hersh)和揭露洛克比空难掩盖丑闻的保罗•富特(Paul Foot);也有勇敢的目击证人:原子弹爆炸后第一个进入广岛的西方记者威尔弗莱德•伯切特(Wilfred Burchett)和1990年代定居加沙地带进行报道的以色列记者阿米拉•哈斯(Amira Hass);他们中还有特立独行的侠客:德国化身卧底记者京特•瓦尔拉夫(Gunter Wallraff)和撰写《美国式死亡》的杰西卡•米特福德(Jessica Mitford)。 本书涵盖了过去50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丑闻和抗争,从玛莎•盖尔霍恩(Martha Gellhorn)笔下1945年被解放的纳粹达豪(Dachau)集中营,到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后的血腥杀戮。期间这本书还见证了越南、柬埔寨、东帝汶和巴勒斯坦等地人民所遭受的不公不义。 约翰•皮尔格为每一篇报道都作了导读,并佐以针对报道作者的个人见解。他还为这本选集写了一篇激昂的序言,认为本书所赞赏的这种新闻调查理念正面临某些势力的颠覆威胁,这些势力正是新闻调查本应反对的敌人。 综观全书,它通过现代最顶尖记者的报道铺陈出这个时代一部非凡的“秘史”。这本书也是一个对全世界记者的动员令——时不我待! 本书几乎预告了西方主流媒体所谓自由、公允、公正神话的破产。 ——甘阳 在人和时代歌舞升平的背后,总会有人不那么合时宜的寻找真相,然而正是在这种朝圣般的追求里,人类得以缓慢的进步,也只有在这种追求中,记者,才是一个可敬的名词。 ——白岩松 事过境迁,老去的新闻调查本来没有重读的价值,但这本集子却可一读再读,因为它只代表了数十年西方调查报道的最高水平,更活生生地体现了身为知识分子的记者所该具有的一切美德:细致、耐心、坚毅、勇敢,以及永远同期弱者的人道精神,与探问到底的怀疑精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对某些西方主流媒体提出了最强烈的挑战,而做出这种挑战的,恰恰就是这些西方的记者:其启示不言而喻。 ——梁文道 这是一本对“真相”救赎的书……相信所有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对书中那些记者由衷地钦佩,可以说,他们都是以生命的代价影响了世界进程。他们的荣耀一点也不亚于诺贝尔获奖者。 ——陈保平 对于不是新闻人的那些读者来说,这本书也同样有趣。事实上,这些新闻报道的个案,不少都已经是好莱坞大片的绝佳题材。 ——闾秋露薇
  • 北京媒密

    作者:芷宁

    《北京媒密》将视角集中在媒体这个都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四个媒体密友各自的从业经历和彼此间缔结的深厚友谊,折射出当今媒体世界的各种现象和媒体人生存现状一隅。 书中涉及的媒体细分行业众多,平媒、电媒、网络悉数登场。书中的四个媒女,谷昕、李晓勉、苏珊、罗津津,有才有貌,或隶属时尚媒体,或隶属文化娱乐媒体,随着故事的发展,她们中的苏珊将从时尚媒体转入电媒,成为文化娱乐节目外景主持人,罗津津将进入网络世界,而谷昕一直从事时尚行业,李晓勉一直是报业达人。 在这个“把女人当男人使,把男人当驴使”的行业,谷昕们发挥智慧,撒播汗水,更挥洒泪水,在年复一年的选题会、采访、写稿、组稿、编稿、盯版、校对、合红中,渐渐送走了青春和梦想,有的甚至埋葬了爱情,有的旁观着稀奇绯闻,有的则根本就是制造绯闻的中心。 媒体圈,时刻处在流行和诱惑的前沿,在“好男不娶媒体女。好女不嫁媒体男”的时风下,因为所属行业的特点,平庸的男人,有才有貌的女人们瞧不上,有才华的男人身边又往往拥簇着一堆堆如雨后春笋般的文艺女青年,于是,媒体女往往沦为“大龄女文艺青年”。 媒体又被称为最不靠谱的职业,在这个不靠谱的职业中,在这个与利益结合的很紧密的名利场中,居然存在着可贵的友谊,这便是《北京媒密》要告诉读者的。
  • 融合文化

    作者:[美]亨利•詹金斯

    该书展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在这里新媒体和旧媒体相互碰撞、草根媒体和公司化大媒体相互交织、媒体制作人和媒体消费者的权利相互作用,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前所未有、无法预测的方式进行的。
  • 世界电视台与传媒机构

    作者:唐世鼎等

    本书介绍全球各大洲的电视台以及主要传媒机构。对分布在北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共计61家世界知名的电视台及传媒机构进行了深入全面的介绍。
  • 电视制作手册

    作者:赫伯特·泽特尔

    全美400多所大学正在使用中的教材全面介绍电视制作各个环节及各种设备与技巧帮助你从电视制作课程中得到最大的收获这本经典而又最畅销的教材向大家介绍了电视制作各个领域所要求的所有基本技巧,不仅包括实地和演播室的摄像、照明、音频编辑、视觉效果、还包括本领域的最新发展与数字技术。无论是毫无经验的新手,还是从前接触过电视制作的老手,都可以从本书中得到收益。 第1章 电视制作流程 第2章 模拟电视与数字电视 第3章 电视摄像机 第4章 镜头 第5章 摄像机座架设备 第6章 摄像机操作与画面构图 第7章 照明 第8章 电视照明技术 第9章 音频:拾音 第10章 音频:声音控制 第11章 切换或即时编辑 第12章 视频记录和存储系统 第13章 后期制作编辑 第14章 视觉特效 第15章 设计 第16章 制作人员 第17章 制片 第18章 导演在前期制作中的工作 第19章 导演在中期摄制和后期制作中的工作 第20章 现场摄制与大型实况转播
  • 媒介与文化研究方法

    作者:斯托克斯

    本书运用一系列媒介和文化研究中的经典案例,阐释了如何分析媒介和文化文本、产业及其受众。本书涵盖了最典型的定量研究方法——内容分析,和最典型的定性研究方法——符号学。书后还提供了常用的图书馆及重要网站的名单和地址。 本书体例完备周详,文字通俗易懂,适用于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本科、研究生教学,对媒介与文化研究者也大有裨益。
  • 风云人物采访记

    作者:奥莉娅娜·法拉奇

    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新闻人
  • 理解电视

    作者:大卫·麦克奎恩

    这是一本有关电视研究的综合性指南手册,它可以用于学生自学,也可以作为老师的教材。本书既是学习电视媒介专业的初学者的基础读物,也可以作为选修学位课程学生的入门读本。本书的各编分别对知识主干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等各个方面做了详尽的介绍——这对于初学者甚至水平更高的人都是必需研究和争论,这些材料力求简明扼要而又全面地介绍复杂的论争、理论和历史。
  • 机器新娘

    作者:马歇尔·麦克卢汉

    《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是最早研究广告的学术专著,初版于1951年。有了这本《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麦克卢汉的现代大众传播最杰出、最风趣批评家的地位,就确立下来了。马歇尔·麦克卢汉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媒介理论家之一。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非凡的感知能力将他推上了国际舞台,使他成为信息时代的先知。
  • 光线十年

    作者:王洪田

    《光线十年》内容简介:对于中国的传媒娱乐产业,光线是一个传奇。或者说是一个奇迹。从电视娱乐层面来讲,光线是当之无愧的娱乐之王。作者是根正苗红的光线入,从光线创立至今,从制片人到人力资源总监再到品牌总监,是娱乐之王的建造者,亲历者,思考者,记录者。可谓光线传媒的最佳发言人。 《光线十年》,是中国民营电视的年鉴,是光线的编年史,同时又是作者个人的“太史公曰”,有揭密的刺激,有感性的解密,又有看故事的快感。阅读起来,熟悉光线的入会觉得非常亲切,即便对光线完全不了解的人也会觉得饶有趣味。 《光线十年》共七章。分别以文以历考,文以忆人,文以载道,文以记事,文以言志,文以缘情,文以传道。独立成章,却又暗线紧扣。 文,以历考。光线如何从十年前一个节目到成就一个公司的传奇历程。中国民营电视群体的缩影。 文,以忆人。王长田1988年只身北上,十万元起家,成就了今天的传媒娱乐之王。一部创业史,一个民营电视的生存之道。 文,以载道。光线凭什么成为中国传媒娱乐的先锋与领袖。全面解读光线独特的运营理念与模式。 文,以记事。十年传媒资本之旅,梦想实现背后,有着怎样的磨难。 文,以言志。光线的企业文化,根植于对入的思考与管理。作者的HR思考,独到而犀利。 文,以缘情。作者的感悟随笔,代表着一群传媒人感性而坚强的心。 文,以传道。中国的民营电视未来何处去,看光线掌门人如何梦想。看正在撬动中国娱乐界的光线精英的管理智慧。 《光线十年》为对光线感兴趣的人,对中国传媒有思考的人,以及许许多多看到传媒娱乐这块未来十年最后一块盛宴的从业者、守望者提供一扇小小的窗口如歌:“我只管给你一个小小的阁楼,一扇朝北的窗,让你望见星斗”。 十年看过去,弹指一挥间。 只是,记忆不会老,未来还在青春着。
  • 票房营销

    作者:菲利普·科特勒 乔安妮·雪芙,菲利普・科

  • 理解媒介

    作者:[加拿大] 马歇尔·麦克卢汉 (Mclu

    本书是一部媒介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作者认为,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塑造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和传播方式。通过对不同媒介的比较,以及与种种文化现象的关联,作者勾画了一种电子媒介文化社会的图景,并对其发展趋向作出了某些预言
  • 传播学总论

    作者:胡正荣

    《传播学总论》共分十一章,第一章论述传播学自身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至第五章研究传播、传播材料(信息、符号)、传播类型和传播过程;第六章至第十章研究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和效果;第十一章论述传播实践与传播学研究的关系,并且对五种具体的传播实践(广播电视传播、广告媒介传播战略、整合营销传播、西方宣传以及跨文化卫星电视传播)进行研究。
  • 浮华的盛宴

    作者:(美)珍妮特·瓦斯科

    作为全球娱乐界的翘楚,好莱坞电影业似乎挣扎在种种神话、假想以及各种猜度中。金钱、权力、欲望在此汇集,时尚、荣誉、丑闻在此繁衍。 考察好莱坞的运作方式,人们将这场浮华的盛宴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书通过介绍好莱坞电影产业的生产与运作模式,完整地再现了一个电影概念如何通过制作发行、放映转变成一部商业电影的全过程。书中既有经典影片的幕后运作揭秘、好莱坞王牌影视公司的经营方略,又有电影产业相关理念、技巧的阐释,旨在帮助读者系统了解好莱坞电影的运作方式及产业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