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传媒

  • Communication in China

    作者:Yuezhi Zhao

    This authoritative study explores China's rapidly evolving polity, economy, and society through the prism of its communication system. Yuezhi Zhao offers a multifaceted, interdisciplinary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in China and its central role in the struggle for control during the country's rise to global power. The industry in all its forms-ranging from the news media to entertainment outlets to the Internet-has been a critical battleground among different social forces in this period of wrenching change. The author explores alterations in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Chinese communication in light of the rapid evolution of state-society relations to reveal the profoundly contradictory, conflicted, and uncertain nature of China's ongoing transformation.
  •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

    作者:[美] 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

    十年前,热心新闻工作委员会把美国一些最具影响力的新闻人召集在一起,提出了一个问题:“新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详尽的文献搜索、抽样调查、访谈和公共论坛研讨,他们确定了定义新闻工作及其社会角色的核心要素。研究结果就呈现在这本书里,这本书是讨论媒体的最重要的图书之一,本书曾获哈佛古尔德斯密斯图书奖、新闻专业委员会奖、宾州州立大学巴特•理查德奖。 新版增补了在线媒体的兴起、过去五年间的丑闻以及更多新材料,新版的《新闻的基本原则》还加入了全新的第十条原则,强调了互联网时代公民的角色。 本书的两位作者比尔•科瓦齐(Bill Kovach)和汤姆•罗森斯蒂尔(Tom Rosenstiel)分别创建了“热心新闻工作者委员会”(Committee of Concerned Journalists,CCJ)和“卓越新闻项目”,对全美新闻工作者进行了调查,并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归纳出新闻界公认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十个职业标准(最后一个标准是2007年修订版新加入的)。 1、 新闻工作首先必须做到对真相负责。 2、 新闻工作首先必须忠于公民。 3、 新闻工作的本质是用核实加以约束。 4、 新闻从业人员必须独立于被报道对象 5、 新闻必须成为权力的独立监督者。 6、 新闻必须成为公众批评和妥协的论坛。 7、 新闻必须努力使重要的信息有趣并且和公众息息相关。 8、 新闻必须做到全面均衡。 9、 新闻从业人员有义务根据个人良心行事。 10、 公民对新闻也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相关评论: “科瓦齐和罗森斯蒂尔关于每条原则的议论均是言简意赅的散文精品,堪称名言警句的洞见俯仰皆是。……这本书应该成为新闻专业工作者、学生和他们所服务的公民的核心读物。——Carl Sessions Stepp,《美国新闻学评论》 “这本书会让记者若有所思,想到自己的职业和职业良心,好看、中肯而深刻。”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秘书) “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领悟新闻职业的责任和使命,有助于我们知晓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当我们能够充满自信地汲取来自世界各方的智慧之际,我们就一定会拥有更强大的贡献于祖国和人民的专业力量。” ——高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

    作者:伊莱休 卡茨

    本书收录了媒介研究领域的13篇经典文本,并由当代该领域的知名学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此书非常适合作为高校《传播学经典文献选读》类课程的教材。
  • 民主的看门狗?

    作者:(美)海伦·托马斯

    在华盛顿新闻界,像海伦·托马斯那样勤恳的记者不在少数。像揭露出水门丑闻的鲍勃·伍德沃德和不久前猝然逝世的提姆.拉瑟都是有名的工作狂。托马斯是这些名记者中资格最老的人之一。在她入行的时候,女记者的数量还很少。有人曾经问托马斯:“你能够引起总统们的注意,是不是因为你女性的吸引力?”托马斯回答:“我可没有那个潜力。”的确,与如今电视上那些漂亮的女记者和主持人相比,做纸媒的托马斯能在这一行出人头地,靠的完全是出色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以这样的背景出身的托马斯,难免会对今日传媒中各种各样轻浮与不负责任的现象感到不满,这一情绪在《民主的看门狗?》中得到了详尽的表达。虽然有时候托马斯的批评显得有点极端,但是她对美国媒体历史和现实的描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新闻发展图景。希望了解美国政治和社会的读者能从中受益。
  • 媒体潜规则

    作者:(英) 尼克·戴维斯

    《媒体潜规则:英国名记揭秘全球新闻业黑幕》内容简介:对记者而言,最基本的素质是诚实——讲真话的勇气,而新闻圈的“潜规则”在一点点玷污这个荣誉。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曾经备受尊重的、独立的新闻媒体,在妥协,在堕落,这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民主正受到威胁。 400多年前,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直到有人去核查,去推翻。如今,当所有人都相信媒体的新闻报道时,尼克·戴维斯站出来揭醒我们——地球不是平的!
  • 传媒、现代性和科技

    作者:戴维·莫利

    《传媒、现代性和科技:"新"的地理学》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从地理和历史两个维度理解“现代性”以及手机等新媒体科技对于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文化意义;汇集了多年以来在媒体和文化研究领域出现的有关研究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诸多论争;论述涉及众多学科和理论,包括文化地理学、人类学和人种学、设计研究,文学理论、艺术史以及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地区研究等。内容颇具创见性、辩证智慧与思考厚度,学术价值极高。
  • 如何众叛友离

    作者:托比·杨

    《如何众叛友离》内容简介:受到好莱坞经典影片《满城风雨》(TheFrontPage)的启发,英国作家托比·扬(TobyYoung)渴望去纽约做一个知名报刊的记者,以获得与社会名流的交谈的机会。托比·扬很快得到了《名利场》的试用通知,他借此进入了媒体圈并最终得以立足。然而他不久就沮丧地发觉,与英国的记者相比,美国记者都是些令人作呕的谄媚者。他们对名人穷追不舍,还为了宣传巴结政论记者。 尽管如此,出于对纽约的迷恋,托比·扬对自己在此间的生活与工作非常满意。可惜由于他公认的幼稚的胡闹之举、对当地文化的不适应以及过量饮酒的行为,托比·扬最终被《名利场》解雇。 如今托比·扬担任英国出版物的自由撰稿人,他冒犯了在传媒界地位举足轻重的夫妇蒂娜·布朗(Tina Brown)和哈里·埃文斯(Harry Evans),甚至引发了一场官司(后被撤销)。岂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意外事件反而推动了他的事业发展。这本幽默感十足的回忆录细致入微地揭示了纽约媒体界极端利己的本质,同时对现代美国的名人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
  • 全球网播

    作者:(美)哈筱盈//理查德·甘那|译者:杭敏

    《全球网播:新媒介商业运营模式》内容简介:《全球网播》(Webcasting Worldwide)一书致力于探讨当今大众传媒研究领域的前沿话题:网播,即视频与音频内容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并以全球视野透视网播的传播与发展。《全球网播:新媒介商业运营模式》以创新而缜密的理论框架研究和分析了新兴媒介网播的经营模式。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调研了世界宽带网市场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领军型网播媒体(公司)的经营实践,为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的世界网播产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并指出了网播未来发展的方向。 《全球网播:新媒介商业运营模式》的研究对象是世界宽带网市场最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因此其结论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对世界各地的网络研究者和实务人土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全球网播》一书是传播学、经济管理学研究者和业界实务人士的有用读物,也可选作媒介技术、媒介管理和国际传播教育的研修教材。
  • 全球化、社会发展与大众媒体

    作者:科林•斯巴克斯(Colin Sparks

    全球化、社会发展与大众媒体,ISBN:9787509711613,作者:(英)斯巴克斯 著,刘舸,常怡如 译
  • 中国怎么样

    作者:张志安,叶柳

    《中国怎么样:驻华外国记者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内容简介:境外记者是指国外或境外媒体机构派驻中国大陆的记者。这些境外记者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当中国发生一些重大事件(如奥运会)时,临时派来中国的记者,被称为“伞投式记者”;一类是常驻在中国本土的境外记者。伞投式记者对中国的了解程度一般相对较低,多数可能不会说中文。但常驻境外记者则不同,多数懂中文,且一般都来过中国,熟悉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还有较多的社会关系,活动力强,活动范围广,消息灵通;他们会非常重视采访实效,为了及时发出新闻,希望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不满足于一般性的采访和参观;他们一般政治上很敏感,既会客观报道中国情况和中国内外政策,也会渲染我国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我国人权、自由、民主等问题。
  • 视读传媒研究

    作者:扎奥丁·萨德尔,博林·梵·隆

    《视读传媒研究》一书探索了大众传媒和意识形态、知识、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它充满智慧和乐趣地向您展现了传媒历史、传媒产业.传媒理论和传媒研究方法;揭示了“读者”是怎样被建构的,读者又是如何反过来对传媒的内容和意义进行解释的。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如何分析电影,解构广告。并了解电视和报纸是如何制造舆论的。 没有人可以逃脱传媒的影响。每天我们都会用很多时间来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看杂志,看电影或上网。这些传媒对我们所有人都发挥着巨大影响。大众传媒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而且它史无前例地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没有人可以忽视它的存在。 《视读传媒研究》是一本有趣的介绍性的书,适用于相关专业的学生和关注大众传媒的魅力,影响和发展的人们。
  • 明星引爆传媒娱乐经济

    作者:张小争,郑旭,何

    《明星引爆传媒娱乐经济》阐述了现代传媒业的王牌法则、中国需要传媒家、开创新传媒事业、操盘娱乐传媒市场等问题。
  • 电视与日常生活

    作者:罗杰・西尔弗斯通

    今天,电视已经占据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中心位置,然而,它的涵义和影响力却因我们每个人的具体生活环境而存着种种差异,而我们的生活环境又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及文化环境的影响。罗杰·西尔弗斯通在本书中探讨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电视现象,分析了何以电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如此巨大而普遍的影响。他的研究深入阐述了电视对我们的情感和认知意义,以及在时空和政治方面的重要作用。 凭借其在心理分析、社会学、地理学以及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广博的知识基础,本书作者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媒体理论架构,其核心就是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多样的现实和话语。电视正是作为一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复杂的、矛盾的统一体在各种争论中出现的,然而本书的范围并未限于此,它还讨论了与此有关的许多奇妙现象。 《电视与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看待媒体的视角,它在挑战业已广为接受的观点的同时为我们提供了引人注目的独特见解,指出了电视在日常生活中的真正地位。
  • 受众研究读本

    作者:迪金森

    《受众研究读本》内容简介:在广义层面上讲,受众(audience)是指大众传播所面对发言的无名个体与群体。,它不仅仅是大众传播效果的核心概念和考察效果的基点与立足点,而且由媒介、社会与人的复杂关系建构起来的大众传播理论中,受众是一切问题的交叉点,因此,理解受众就是理解大众传播学的核心问题,就是理解在媒介化社会中被受众化的我们。为此,我们有必要进入眼前这部特点鲜明、结构巧妙的受众研究读本。三位编者深谙受众研究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并以超一流的布局驾驭着这种复杂性与多样性,他们既不按流派或地区编排,也未遵循时间或主题的编辑体例,而是别出心裁地推出三大部分,分别名之曰‘’社会、大众和公众‘’、“个人、影响和效应”以及“文化、社群和家庭”,展现出受众研究跨学科、多层面的思维空间,让人豁然领悟到整个西方传播学的“空间”漂移。奇妙的是,此书并不因此而散乱,而是以媒介与受众关系为主线,展现受众研究的传统及诸多研究路数。与此同时,编者并不像一般的读本那样依研究文献的历史体例而行,而是试图对研究传统进行当代呈现,由此,文献大多选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这些文献或出自传播学经典作家之手,或出自学术评论家之手,无二不回溯并反思了经典的受众理论与方法,演绎出活的受众研究传统。另外,一反过去的一些受众研究读本的美国化倾向,三位英国编辑努力平衡展示欧美受众研究传统,并通过蒂有欧洲批判视野的学术评论揭示其内在联系与冲突。
  • 主编死了

    作者:陈序

    “我服务的媒体停运了。我创办的媒体衰落了。我热爱的媒体消失了。” “是我所扮演的角色——‘主编’造成了这一切,如同造就之前一个世纪的繁荣。” 时至今日,媒体业正在面临深刻而艰难的转型,昔日辉煌的著名报刊相继关停,数字化浪潮不可阻挡。 是什么使得传统媒体脱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爆发式涌现的自媒体是变异还是回归?未来的媒体又将呈现何种形态?…… 答案就在这本书里。 了解媒体主编权力与个人表达权利的关系,方知其正当性边界与有效时限。 了解工业化媒体受惠于垄断,方知其过剩产能的存在基础与瓦解条件。 了解广告模式的周期性特征,方知金融危机为何成为压垮印刷媒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了解用户体验滞后于技术替代,方知有主编的新媒体还不是新媒体。 了解大众传播的“个体私有化”进程,方知自媒体如何从大机器生产中复兴。 了解主编死了,方知新闻专业主义将成为公民常识,业余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 BBC之道

    作者:王菊芳

    它是世界上最老牌的广播电视机构,也是当今影响力最强的西方主流媒体之一;它是世界上公共广播电视的鼻祖,一直是英国文化和英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它是推广英国国家形象和价值观的最好品牌,也是英国创意产业的助推器;它充满使命感和全球野心,宣称要成为世界上“最有创意”和“最受信赖”的 媒体机构,要向全世界发布“最优秀的新闻”;它固守自己的传统理念和核心价值,也敏锐地抓住了媒体数字革命中的一个个契机……在过去90年的历程中,BBC已不止一次遭遇严重的危机,但其立足英国和世界的根基似乎从未被真正撼动过。BBC全球影响力经久不衰的“秘诀”何在?这正是本书作者努力探究和试图去回答的问题。 BBC新闻采集部总监乔纳森•贝克:这本书是作者对BBC进行深入调研的成果。随着调研的深入,她的书也逐渐突破原先的框架,而最终形成了你们手中现在捧着的这本很有份量的作品……通过这本书,作者为增进(中西方之间的)理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该希望这种理解有助于(双方)在未来建立更加富有成效、宽容和友好的关系。 北京大学副教授余万里:《BBC之道》一书资料之丰富、线索之清晰以及文字之优美,从学术研究的标准看,不仅达到了国内的一流水平,即便放在国际同类研究成果面前也丝毫不逊色。“BBC之道”可能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媒体环境,但作为一家历经90年风雨而不衰的新闻机构,BBC的经营理念、模式、经验和教训必定值得国内同行们借鉴和思考。
  • 自由撰稿人:文化圈里的“野生动物”

    作者:公羊王均

    把追求真理、坚持正义作为自己道德操守的准则,使自由撰稿人能够理直气壮地从事自己的事业。为真理为正义而写,作为一面旗帜,引导着自由撰稿人勇于承担责任,甘于吃苦,不怕冒更多风险,去完成虽然艰难但他们认为是自己应该完成的使用。
  • 电视文化的观念

    作者:祁林

    本书关注的核心是“电视文化”。全书在文化学的研究背景下,探索了广播电视作为特有文化现象的发生机理、传播规律和审美特征,从电视文化的形成、电视文化的传播魅力探源、电视文化的制约因素、电视文化和社会化、电视文化和意识形态、电视文化的雅俗之辨等六个方面对电视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视文化认知体系,透过电视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揭示出电视文化的本质。 本书对电视文化的理解独具创见,且颇为深刻,论述清晰流畅,可读性强,可做高校新闻院系教学之用,对文化学、社会学研究者极具参考价值,对广大电视从业人员也富有启迪、指导作用。
  • 博客

    作者:休·休伊特

    博客(blog),这个由“网络日志”(weblog)派生出来的词,早已跳脱了“日志”的范畴,担当起信息传播、情感交流、产品宣传等等职责。不管是政界、商界、娱乐圈还是普通民众,无一例外的把博客当成了一个窗口。如今,全世界已经燃起熊熊的博客之火,千万点击率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基数。博客已然掀起一场信息化的革命。   本书言简意赅,以生动的案例描述了博客是如何改变美国的,包括美国参议院前多党派领袖特伦特的垮掉,CBS著名主持人拉瑟被迫辞职(拉瑟门)等事件,还详细的阐述了作者的破可观点,如主流媒体的没落,新的营销观念等等。
  • 思考电视

    作者:莱博

    本书富于创见,引人入胜。它将美国人观看电视的习惯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形式进行调查。作者对电视的日常使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融合文化社会学,后现代主义和有关媒体研究的独特方法论,探索了人们为其收视活动赋予意义的方式,揭示了社会与政治因素对个体的收视活动及其生活的重要影响。本书明白晓畅,属于文化研究和电视研究的交叉领域,是文化研究,电视研究和传媒研究方向的教师与学生的必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