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媒体

  • 媒体这个圈

    作者:王千马

    媒体走出“无冕之王”的时代,他们依旧“不可一世”,还是变成了“新闻民工”?曾做过都市报文化主笔、时尚杂志主编的作者,将自己在媒体圈内的所见,所思所想,以一种富有阅读快感的语言,及时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里面有媒体职场规则,有新闻报道的真实秘闻,也有大家对媒体记者的过度赞誉和过度误解,在畅快抖落出市井人心和欲望伤感的同时,指向当下部分青年人在变迁生活中的亢奋、沉浮与惘然无措。由于本书在叙事上融有纪实、荒诞、悬疑、言情、职场、无厘头等“元素”,故为中国第一部“混搭体”、潮语言的悦读小说,可作新闻系学生进入媒体职场的生存指南。
  • 广告战争

    作者:马宇彤

    领会兵不血刃的办公室政治,体验前所未闻的职场潜规则。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有人失望引退,有人蓄势待发。有人收手作罢,有人摩拳擦掌。你,到底是这场狼多肉少的游戏的哪一环?《广告战争》是资深媒体从业者马宇彤沉淀三年的总结之作,集《驻京办主任》的权谋,《圈子圈套》的商略,《浮沉》的情感纠葛于一体,全景展现中国式职场的生存潜规则,全面揭开广告运作的神秘面纱。 考察一个人的魅力、能力和定力,测试一个人的忠诚、欲望和良心,再也没有比广告部更合适的地方。职场有道,商海无间,通达者懂规则明内幕,情场做局下暗套。商圈如海,习水性者生;职场如局,明内幕者存。智慧的较量,情感的挣扎,艳俗和暧昧的情色游戏如同一幕幕大戏轮番上演…… 海江日报经济部主任向天歌临危受命,全面接管亏损严重的海江都市报的经营工作。报业集团复杂的人际关系,广告市场迷乱的明枪暗箭,给向天歌上了生动的第一课,腹背受敌的他,只有侧身而立,寻找自己的立锥之地……在机关报待了将近20年的向天歌开始大刀阔斧推行他的“大广告”思路,白天在商言商,晚上把握导向,带着临时拼凑的五人运营小组左冲右突,与友邻部门周旋,与直接客户周旋,与代理公司周旋……但是,广告部的水之深,之浑,之险,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两年的广告部主任生涯,几乎比他40年人生的总和还要丰富:为了讨要政策,他不得不迎合上司;为了凑齐每月的进款任务,他不得不向代理公司老总妥协;为了不让自己伤得太重,他必须在职场里闪转腾挪,两年的广告部主任生涯,还让他体验了许多个第一次:第一次目睹真实的暗杀,第一次感情出轨,第一次借刀杀人……
  • 一个媒体推手的自白

    作者:瑞安·霍利迪

    《一个媒体推手的自白:揭露营销神话背后的真相》内容简介:媒体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它存在着大量的灰色地带,而顶级的媒体推手们总能从简单的事件里嗅出商机和唾手可得的利益。瑞安•霍利迪就是其中之一!他知晓媒体世界的潜规则和阴暗面,更擅长操纵舆论导向,蛊惑人心。他将带你玩转媒体世界,拨开新闻迷雾,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世界。 敬告读者: 《一个媒体推手的自白:揭露营销神话背后的真相》中的媒体操控术是一把双刃剑,剑锋寒利无比。运用得当,它可以让你在网络、传媒界自由驰骋、春风得意;但若动机不纯,它也可以“伤人于无形之中”。所以奉劝各位读者:谨慎使用。
  • 图像 声音 运动

    作者:赫伯特·泽特尔

    本书是目前影视学专业在校生的必读教材,被视为电子传播媒介及电视、电影专业学生的《圣经》。 该书从美学的视觉元素——光、空间、时间/动作和声音,以及这些元素在电视、电影中的实际运用入手,探讨影视制作美学的应用规律。
  • 电影撞新闻

    作者:张修智

    《电影撞新闻》既不是专业的电影分析,也不是专业的新闻电影研究著作,它是一本有新闻学底蕴的主题性电影随笔。贯穿《电影撞新闻》的主线是,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怎样塑造记者,怎样表现媒体?背后所反映的是什么样的人文与社会学旨趣?记者的银幕上的形象演变背后,是什么样的时代性格使然?电影对新闻的拜访,是一个比喻的说法,作者以这样一个比喻来指代“记者电影”这一小小的类型片。记者电影是电影艺术中一个很小的门类,迄今为止还没有人以图书的方式做过反映。《电影撞新闻》的作者因为职业、兴趣的关系,搜集了近300部记者电影,精选其中30多部,加以分析和介绍。
  • 掌权者

    作者:大卫·哈伯斯塔姆

    本书记载美国新闻界几大家族的前前后后,像《时代》周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以及肯尼迪、尼克松等总统,如何影响新闻又如何受新闻所影响,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水门事件等爆炸性新闻中,媒体与记者是如何参与甚至引导的。 此书新版名为《媒介与权势》。
  • 非说不可

    作者:孟非

    本书是江苏广电总台著名主持人孟非的文集,内容生动丰富。在本书中,孟非从明星主持人身份还原到一位普通公民,以公民的视角对人生百态、社会全貌进行评论。通过解析新闻事件,进而进行评论,文辞生动、逻辑严密、内容丰富,具有可读性和收藏性。
  • 娱乐为王

    作者:王洪田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平实的笔触、深刻的剖析,第一次全景揭密中国第一民营传媒创立五年的内幕,首次全面解读光线传媒五年的运营秘籍,以及中国娱乐传媒的大趋势,第一次全面展现娱乐新闻的教父王长田与光线如何从一个节目,延展一个公司,并造了一个无法复制的娱乐传奇。 本书并不单只是对光线5年历史的一个大清盘,更多的是,是对过去的一个总结和反思。而它总结和反思的,又不仅仅只针对光线,更是对所有的民间电视机构,乃至中国娱乐产业的总结和反思。 本书是中国传媒人最值得一读的经典案例,中国电视人梦寐以求的实战案例,堪称娱乐传媒界的MBA级教材,是普通人了解娱乐节目制作与运作的解密读物,也是对娱乐传媒感兴趣的人士的首选读本。 王长田,1965年出生于中国辽宁省大连市,198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现任光线传媒总裁。他因在中国成功实践传媒与娱乐一体化、传媒与娱乐品牌化的经验,而在传媒与娱乐行业名声显赫。目前,他的公司已经完全实现了电视节目的工作化生产和经营,并在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包装、发行、广告以及增值服务各个环节上都位于这个行业之首,2002年光线传媒的广告经营收入超过1.5亿元人民币,2003、2004年收入超过2.5亿元,相当于这个行业第二名至第六名广告收入的总和。他开创的传媒与娱乐业新经济模式,在推动新经济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98年,王长田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专业电视策划与制作机构“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旗下第一个节目《中国娱乐报道》于1999年7月1日开播,到10月时,播出该栏目的电视台由一开始的二十几家迅速增长到近百家。王长田迅速在2000年1月1日推出每天10分钟的《世界娱乐报道》的同时,实现了《中国娱乐报道》的日播。接下来,王长田又连续推出《中国网络报道》、《中国音乐风云榜》和《娱乐人物周刊》,在娱乐界和传媒界造成了巨大的轰动。现在光线拥有的节目包括《娱乐现场》、《海外娱乐现场》、《娱乐中心》、《娱乐人物周刊》、《音乐风云榜》、《明星》、《体育界》、《淑女大学堂》、《十二郎》、《电视剧风云榜》、《摩登时代》和《630剧场》。 借助在电视传媒上的实力,他推出的流行音乐排行榜——音乐风云榜,在中国音乐界引起极大轰动,被媒体誉为“中国的格莱美”,连续四年的成功举办,已证明了它在中国音乐界的权威地位。 2003年7月,中国领先的娱乐传媒机构光线传媒与中国广播影视集团合作,推出《中国广播影视报*明星》,目前国内覆盖面最大、新闻量最大、信息量最全、包装最精美的娱乐类杂志式周报;同时也是中国未来最具影响力、最具专业水准、最受欢迎、最受尊重的娱乐类媒体之一。 2003年10月13日,光线传媒正式推出光线E视—“ 第一数字娱乐平台”。内容包括 E视网、E视宽频、E视短信与彩信、E视明星俱乐部、E视娱乐俱乐部,所有这些让年轻人群梦寐以求的数字娱乐服务,凝聚成一个华语圈中首屈一指的数字娱乐品牌——E视。光线E视网成立于2000年8月,经过四年的精心打造,E视网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娱乐网站和数字娱乐平台,每天来自全国用户5000万的访问流量和1000多万宽带用户的覆盖,使E视成为年轻人群梦想中的数字乐园。 目前王长田先生亲自领导的光线传媒,每天有6小时左右的电视节目在全国600台次的播出,节目覆盖领域涵盖娱乐、体育、综艺和电视剧以及电影业务。光线传媒拥有中国最大的娱乐节目制作队伍、最大的娱乐与体育电视节目群、最大的电视节目发行台网、最强的广告经营能力、最有影响力的娱乐与传媒品牌、中国最大的娱乐报纸、中国最大的娱乐资讯网站、中国最大娱乐数字电视内容、中国最大的娱乐宽带内容、中国最大的娱乐彩信内容,光线已经成为在包括电视栏目、电视剧场、报纸、网络、多媒体等新经济产业领域都当之无愧的中国最大的民营传媒娱乐集团。 因其在传媒新经济领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几乎所有的官方媒体如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经营报、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和最有影响的刊物《财经》、《新周刊》《互联网周刊》及海外媒体如《华尔街时报》、《金融时报》等上百家媒体对他进行了专访,报道文章数百篇。2001年,王长田入选《中国青年》杂志“可能影响二十一世纪中国的100个青年人物”,被《媒介》杂志评选为2001年媒介20人,被《新周刊》杂志评选为2001年10大电视创新人物之首,并在2002年入选《演艺圈》权力人物榜。并被多家杂志评选为“年度媒介20人”、“未来商界领袖”、“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传媒人物”、“2003中国新经济年度人物”等。 同时,因其在业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多次被邀请参加如史坦国际投资峰会、金鹰国际文化论坛、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首届世界体育论坛、北京国际电视周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并作为嘉宾做主题演讲。 其他有关王长田的介绍可参见www.netandtv.com。
  • 解密凤凰

    作者:师永刚

    “女当男生、男当畜生”
  • 麦克卢汉

    作者:菲利普・马尔尚

  • 一生:迈克·华莱士传

    作者:(美)皮特 雷德

    他的名字意味着硬新闻、调查新闻,意味着不回避、不退让、不妥协。他被称为“真相拷问者”。他是美国乃至全世界年轻记者学习的楷模。他是—— 迈克•华莱士(1918—2012),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布鲁克莱恩镇。大学毕业后进入美国媒体界。1968年9月24日,50岁的迈克出现在后来成为电视史上最著名的新闻节目《60分钟》的第一期上,此后他主持这个节目近40年,成为美国头号记者。他辉煌的职业生涯采访了20世纪后期几乎所有重要的全球知名公众人物,如霍梅尼、马哈茂德•内贾德、普京、邓小平、江泽民等,赢得了咄咄逼人、充满自信和永不退缩的声誉。 他使新闻报道变得强硬而尖锐,让新闻节目和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开创了隐藏式拍摄、伏击式采访等里程碑式的新闻技巧,奠定了调查式新闻的标准。但在光环背后,却是缠身的官司、失败的婚姻、意外丧子、自我怀疑、抑郁症的困扰,乃至企图自杀。 本书独家剖析迈克•华莱士的两张面孔——一方面,他是他那个时代最令人敬畏的调查记者,世人瞩目的新闻界“当代英雄”;另一方面,他是一个伤痕累累的人。对他而言,最具戏剧性的冲突发生在他自己的内心之中,而他的成就与悲剧,也都来源于此。
  • 法拉奇

    作者:罗海岩

    从孩提起,法拉奇就喜欢读书,她的父母虽然生活不算宽裕,但买书很舍得花钱。16岁时,法拉奇进入佛罗伦萨大学医学院就读,不过只待了很短一段时间。因为她很想写作,于是放弃学业,17岁开始投身新闻业,为当地一家报纸撰稿。她曾为意大利发行量最大的《晚邮报》和《欧洲人》周刊工作,并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先后奔赴越南、印巴、中东等冲突不断的地区采访报道,新闻事业进入黄金时期。 2006年9月14日,她死了,死于乳腺癌。 在接受完手术之后,她坚持要看一眼手术中摘除的肿瘤,大夫说,从来没有人要求看自己布满了癌细胞的血肉,她说“它是我的肌体,我想看一眼”,于是他们把它拿进来,它是一块又长又白的东西,她开始对它说话:“你这个可恶的王八蛋”,她恨它。她接着羞辱它“你不敢再回来了。你在我身体里留下孩子了吗?我要杀了你!我要杀了你!你赢不了的!”那些医生看着这个场面,喃喃地说“哦,上帝…” 对今天很多年轻读者来说,奥瑞雅娜·法拉奇是个很不熟悉的名字。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名字却与许多世界领袖人物联系在一起,并因此受人仰慕。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法拉奇是20世纪勇敢地向政治和权力挑战的最有激情和力量的声音之一。她的充满道德和个性化的写作为20世纪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创下了独特且难以复制的风格。她激励了世界各地的几代新闻记者,更是许多女记者的榜样和偶像。 二战中,当美国飞机轰炸佛罗伦萨的时候,她还是个小孩子,蜷缩在一个煤箱里,因为恐惧而放声大哭,她父亲非常生气,狠狠地掴了她一耳光,说:“女孩子是不哭的。”“生活就是严峻的历险,学得越快越好,我永远忘不了那记耳光,对我来说,它就象一个吻。”她的独特性格造就的传奇永不再有。 1993 年,她来到中国,在中国社科院发表演讲。人们因她曾经采访邓小平而熟悉她。 如今,法拉奇死了。“没有后代而死等于死了两次,就像无花的植物、无果的树木一样可怕,这意味着永远的死亡”,她说过。但是她写下无数文字。她采访过30多位世界政坛首脑和叱咤国际风云的巨擘,虽然身为矮小瘦弱的女性,但采访风格相当硬朗,甚至咄咄逼人。在她的采访名单中,有邓小平、基辛格、甘地夫人、侯赛因国王、阿拉法特、卡扎菲、霍梅尼等重量级强权人物。 浓厚的新闻和文学功底,加上提问尖锐、言辞泼辣,使许多圆滑老练的政坛人物难以招架。她善于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发问方式,融自己的丰富情感于多彩的文字中。在她的笔下,一个个置身于台前幕后的政治家们露出了真实的面貌,或运筹帷幄,大智大勇;或狭隘暴躁,势利浮华。 法拉奇始终置身于世界矛盾的焦点之中,每篇报道都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被人们视为反专制、反集权、反暴政的象征,为追求自身自由、崇尚社会民主的人士所景仰。她著述颇丰,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行销世界上许多国家,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出版后,书中的众多人物像连线一样,勾勒出了整个世界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从而确立了法拉奇名扬天下的“国际政治采访之母”的权威地位。 “9·11”事件发生后,法拉奇告别多年的沉默,写出了8万字长文《愤怒与自豪》。意大利《晚邮报》刊登后,4小时之内报纸卖出一百万份,打破了新闻史上有记载的报纸销售的最高纪录。意大利一家出版社把未删节的《愤怒与自豪》编辑成书出版,七个月内本书销售一百多万册,法文版、英文版也迅即问世,并荣登许多国家的“非虚构类畅销书”榜首 介绍文字来自:http://www.yangtse.com/dzbpd/ds/200701/t20070119_241042.htm
  • 个人历史

    作者:凯瑟琳·格雷厄姆

    《个人历史:凯瑟琳•格雷厄姆自传》内容简介:在这部获得普利策传记奖的作品里,凯瑟琳•格雷厄姆,这位率领《华盛顿邮报>度过“五角大楼文件”和“水门事件”等危机时刻的女性,讲述了她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因其所涉及的诸多事件以及讲述过程本身所体现的勇气、坦诚和高尚品格而显得非比寻常。 这是一个在物质财富和情感孤独中长大的笨女孩;一个目睹自己才华横溢、魅力四射的丈夫——约翰•肯尼迪及林登•约翰逊的密友——因精神疾病而自杀身亡的悲伤妻子;一个被迫闯入报业这个“男孩俱乐部”、面临政治和报业经营等无数挑战与危机的女总裁。 这本自传以一种无所畏惧的方式,展现了这位女性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特别是记录了她从一个悲伤和胆怯的丧夫之妇、上台演讲都会发抖的女接班人,成长为一位无所畏惧的伟大管理者和报业女强人的心路历程。
  • 晚间新闻

    作者:阿瑟·黑利

    《晚间新闻》中电视台的王牌主播、“晚间新闻”主持人斯隆的平静生活被打破了:恐怖分子绑架了他的妻儿。没人比他更清楚,现在家人的命运取决于他过去的情敌、电视网的头号记者哈里·帕特里奇的帮助与否,取决于电视网台美丽而冷酷的CEO的决定,取决于斯隆本人越境追踪绑匪的决心,取决于让人心跳骤停的危险和死亡的最后高潮…… 拉丁美洲某恐怖组织绑架了美国一家大电视台CBA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克劳福德的亲属,并以在全国瞩目的CBA晚间新闻节目时间播放该组织的宣传内容为释放人质的条件。CBA负责人及控制CBA的某财团为了达成一项不可告人的跨国贸易,千方百计地阻挠对人质的抢救行动。克劳福德的昔日情敌和事业上的对手——名记者哈里不计前嫌,与CBA一批坚持正义的同事一起不顾上司的阻挠,顺着蛛丝马迹追踪至南美丛林,深入虎穴,终于救出人质,而哈里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 女编导的魔幻世界

    作者:晨雾

    如果你看穿现实,那么一定要进入电视台,因为这里是天堂。 如果你满怀理想,那么一定要远离电视台,因为这里是地狱。 为了实现“做中国最有深度记者”的理想,齐小米义无反顾地从报社辞职,进入了ZNTV,从风光无限的首席记者沦为令人鄙夷的菜鸟编导,从收入稳定、吃穿讲究的精致小资沦为生活毫无保障、捉襟见肘的“电视民工”。 但无论是冷嘲热讽还是明枪暗箭都无法阻挡小米追逐理想的热情。勤奋倔强的她一路过关斩将,从对电视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成为首屈一指的独立编导,从备受冷落的“隐形人”成为众人争抢的“香饽饽”。 然而,四面埋伏着小人和流氓的ZNTV绝非理想主义者的容身之地。谣言、阴谋、欠薪、裁员、性骚扰、潜规则……如影随形,防不胜防。独善其身还是随波逐流?以卵击石还是沆瀣一气?小米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 不分东西

    作者:闾丘露薇

    本书以2008年至2010年间发生的重点新闻事件入手,通过对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背景的还原和条分缕析,理性梳理从专业媒体到民间声音对新闻事件的不同解读,展现中国和世界在相互理解和沟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与错位,以及这错位背后所折射的中国从政府到民间的思维范式。 作者从新闻谈起,但不囿于新闻领域,更在书中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呼唤中国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培养更为宽容、开放、理性的大国心态,引导年轻一代用更包容、更多元的胸怀和视野来思考中国和世界,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格公民。
  • 实习记者

    作者:西门媚

    长篇小说。 从一段爱情读心灵成长,从女记者涉世看媒体世界。 大学毕业两年的杨蔓,一心向往北京,向往北京的媒体,向往北京的文化艺术圈。她从“实习记者”开始做起,慢慢了解了北京五光十色的媒体圈,青春、爱情在复杂的生活中跌宕起伏……杨蔓在新闻理想与爱情理想的思考中,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她的挣扎也一定是你的挣扎,她的快乐也一定是你的快乐,她的经历是20世纪90年代一群人的经历…… 作者献辞: 这本小说献给你。 如果你曾四处漂泊,又满怀希望。 如果现在你仍是这样,居无定所,仍相信未来。 如果你张望世界,还没踏进社会,一切还没开始。 或者你经历了成长,和我一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走过来,已经长大。 这本小说就是献给你的。 (腾讯的连载:http://book.qq.com/s/book/0/15/15812/index.shtml 此后的这个凤凰网连载内容有误
  • 新闻界

    作者:朱华祥

    本长篇小说通过某市报业集团在新闻体制改革中的人事纷纭,讲述了发生在新闻界的若干内幕故事。南方某报常务副总编辑、资深媒体人陈元应《东方商报》出资方之邀出任《东方商报》总编辑,带来全新的办报理念;与此同时,何大龙走马上任《东方晚报》一把手,他想借各种资源来实现他的新闻梦…… 新闻之中有政治,新闻界里有正邪,新闻联系着众生世相,新闻凸显社会的本质。新闻-资本-市场结合,怎样才能避免“附庸化”?面对纷繁的新闻信息,应该如何去判断真假?这是本书人物面临的挑战,也是每个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读者都在思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