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生命

  • 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

    作者:[法]阿尔贝特・施韦泽

    在20世纪的欧洲,阿贝特施韦泽位家喻晓的人物,他于1875年生于法国的阿尔萨斯,青年时代才多艺,不仅是神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而且是一位享有盛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三十八岁时取得医生执照,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到洲去,到那未开化的黑暗大陆──非洲去。随后,携妻子起前往非洲的兰巴雷内(现在属于加蓬),在那里,他创建了自己的诊所,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六十如一日,历尽艰辛,直到与世长辞。 阿贝特·施韦泽在其独特的、丰富的、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不仅杰出地实践了人道义,而且多次回顾了自己的生平和思想,并在宗教、哲学、音乐等领域中,以文学家的风格和思想的深度发表了大量论著,晚年更是发出了多次反对核战的呼吁,留下大量宝贵的文献。作为按照其生平年代编辑的施韦泽文集,编者把施韦泽的关文献结合在一起,突出了施泽事和思想的闪光点,组成了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施韦泽自传”,为读者了解施泽的生平、研究其思,提供了可靠的、生动的文献。 在20世纪的伟人中,施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个行动的人道主义者,而且是一个独特的思想家。作为世闻名的伟人,他体现了古希腊个人全面发展的理想和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完美结合。作为印度思想和中国思想的究者,他又是综合东西方文化的出代表。爱因斯坦这样评价他:在20世纪西方世界,施韦泽是唯一能与甘相比的具有国际性道德影响的人物。195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施韦泽在国际上声誉显赫,但在国内的知名度限,他的《敬畏生命》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被内知名学者任可和引用。施韦泽的一些文章被大中学生的美德读本辑录。这本书为我国读书界了解和研究施泽的生平和思想提供迄今为止最为详细和完整的中文资料。
  • 我是旷野的小花

    作者:张文亮

    南丁格尔女士对于近代护理专业的创立有莫大的贡献已是既成的事实。然而她所追求的各项理想不一定都实现,有些重要的理念甚至被搁置在一边,或有意无意地被遗忘,例如誓词里所提的追求终身纯洁的理想,要求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实施全人教育的理想,以专业团体的立场关怀弱势群体的健康问题或受苦者的照顾问题等。这些问题岂不也是现代的我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吗?探讨历史的史据可明白地提示我们前面应走的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作者:张文亮

    台湾校园书房2003年度最佳图书!温馨浪漫的信仰生活,用写作舀出忧郁井水的著名作家,河马教授涂鸦小品风靡台岛! 张文亮,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教授,科普作品集《谁能在马桶上拉小提琴?》获台湾第二十七届金鼎奖。著有:《科学大师的求学、恋爱与理念》、《我听见石头在唱歌》、《我看到大山小山在跳舞》、《兄弟相爱撼山河——威伯福斯与克拉朋联盟》、《南丁格尔与近代护理》
  • 敬畏生命

    作者:(法国)阿尔贝特・施韦泽

    《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是一本关于生命伦理学主题的小册子,由他的一些回忆录、演讲录、专著片段集合而成,内容有个人生活历程、思想与道德流脉的追忆,也有伦理与文化关系的论述,还有道德真谛的阐释,字里行间同时流淌着哲学洞见与宗教悲悯。写作的基调是温宁的、谦恭的,但他并没有扔掉思想的“弹弓”,而是把它高高举起,瞄准战争狂热与技术崇拜。作为个人生活是大不幸,而作为伦理学家却是一种幸运:他亲历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没有厮杀于战壕,却因为其当时的交战国德国公民的身份蹲过法国的战俘营,结交了一位有人道主义情怀的监狱长,体验了太多的痛苦、颠沛、苦役、冷酷,目睹了人类间各色的杀戮、折磨和压迫,也感受了苦难环境中烛火般细微脆弱的人间温情,由此唤起他于心灵深处对战争与和平、掠夺与谦守、贪婪与节制、文明与野蛮、征服与敬畏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反思。 人道主义就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思考与批判的重要精神成果。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是对野蛮的反叛,标志着人类文明的提升,是文明战胜野蛮的产物,它不仅强调人的价值第一,同时在多数人掌控的社会机器里维护少数人(如少数民族、黑人)的权益,在强权政治、经济格局中捍卫弱势群体(如妇孺、战俘、拘押者,绿色运动者还推及动物)的利益与尊严,在小康、富裕、健康、幸运、和平的社会生活秩序中眷顾并关怀贫困者、病患者、残障者与苦难者的身心。这些都是需要道德勇气的社会改良方向,要充分实践并实现这些文明社会的远景,我们既需要史怀哲式的终极升华,抵达敬畏生命(一种内心的生命意志)的境界,同时也需要亲历史怀哲的精神爬涉历程,以一种“战斗的”人道主义姿态举起反思与批判的“弹弓”。这算是我此次重读史怀哲的一点新体会吧。
  • 生命轮回

    作者:布莱恩·魏斯 Brain L·Weiss

  • 死前活一次

    作者:Beate Lakotta & Walt

    1. 少有人會為死者拍照,顯示人們對死亡的不安與不了解。本書大膽觸碰這項「禁忌」,將生死肖像並列,使讀者不得不「直視」死亡。 2. 死亡是生命必然的終點,生者唯有把握生命,才能在死亡來臨時少一點遺憾。 3. 「臨終關懷」的精神在於,讓病人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藉由「疼痛控制」將病痛減到最少,保有尊嚴地度過生命最後時光。 ◎聯合推薦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余德慧 大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林名男 柳營奇美醫院院長/曹朝榮 終身義工 /孫越 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護理長/王浴 萬芳醫院安寧病房護理長/湯梅芬 新樓醫院馬雅各紀念病房 基督教門諾會醫院迦南病房 秀傳紀念醫院安寜小組 安寧照顧基金會 蓮花基金會 這就像把望遠鏡倒過來,你只能看到那些大塊的東西:我是怎樣生活的?我愛過誰?我得到什麼?我錯過什麼?我還能做些什麼? 生與死本是自然遞嬗的過程,然而在今日社會,死亡和死亡的過程脫離日常生活,變得隱密而不可言說。人們對死亡的認識變得模糊,因而心懷恐懼。然而,這個把我們帶往未知世界的過程,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臨終關懷醫院是瀕死者度過生命最後時光的地方。住進院裡的人,知道自己沒有機會回家,知道自己沒有多少時間,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他們只有短暫的一段時間,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做個總結,與自己和他人和解,面對死亡這個課題以及處理死後的問題。 本書作者和攝影者走訪德國數所臨終關懷醫院,和院中的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深談,寫成細膩的文字紀錄。攝影者則分別為每個病人拍攝兩張臉部特寫;一張是即將畫上句點的生命,另一張則是死亡的容顏。從這兩張並列對比的照片,看到面對生命終點的倉皇、滿足或哀傷,也看到死亡的平靜。 斯特萊太太在死前一個月,仍抱著堅定的求生意志。 51歲的芭芭拉,從小在孤兒院長大,渴望母親的愛。她在最後幾個月常常夢到自己是個孩子。 當死亡站在曹太太的門前,她變得更誠實。能夠談論自己的內心,對她是一種解脫。 談普林太太打定主意,直到最後一刻都帶著清醒的理智,精心安排剩下的時間。 好幾個瀕死病人沒有機會和最親密的人開誠布公地談「死」這件事,他們來不及向對方說出愛。 這些瀕死者最後的願望是什麼?希望多活一些時候,希望死亡來得乾脆而溫柔一些,希望死亡不是一切的結束……在臨終關懷醫院,這些願望並非完全不可能實現。 在死亡來臨前「真正的生活」,不但是瀕死者的願望,也是以為死亡很遙遠的每個人,珍惜生命最好的方式。
  • 图解生命使用说明书

    作者:雷铎

    这是一本研究如何令人长寿、如何提高生命质量的书。作者希望通过阅读和使用此书,不仅仅能令读者的生命至少延长5-10年,尤其重要的是,每天的快乐加倍。 作者认为,人类生命的使用周期,使用得当可达100年。而不能使用100年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常规操作错误。验证于当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日益丰富,人们却渐渐浮躁而迷失方向,陷入对生命的无意义耗费。如何确保生命更长久、而且是更快乐地长久?这正是本书作者着力要解决的问题。 本书中所指的“生命”,既包含了自然生命,也包含了人文生命;既包含了肉体的使用,也包含了“灵魂”的使用。而之所以叫“使用说明书”,作者认为,是因为人生好比一台电视机或一台电脑,它的寿命或实际质量,除了“出厂”的质量和设置(与生俱来的先天条件)之外,更多的取决于我们的使用得当与否。因此,本书中,作者通过数据化、图表化解构人的一生,从生命的构造及其原理、正确使用要领、错误使用后果、主要操作技巧这4个方面,阐释了两个简单的规则:如何更合理地“使用”生命,帮助读者建立更理性、更透彻、更富于智慧的人生理念。
  • 小伤疤

    作者:[法]夏洛特•蒙德利克,[法]奥利维耶•

    生命会裂开缺口 爱里却没有害怕 伤口总是会愈合 终如那消失不见的小伤疤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安武林温情推荐 ★荣获国际扶轮社青少年图书奖、美国线上独立书店导览图书奖,入围法国Baobab最佳绘本奖决选 ★影响孩子一生的生命教育绘本 如果妈妈不在了,生活就跟以前大不 一样了。 要怎么保留她的味道,要怎么收藏她的声音?要怎么做,才不会忘记她? 为了留住妈妈的味道,我捂住耳朵,闭上嘴巴,关上家里所有的窗户。为了藏住妈妈的声音,我跑到精疲力尽,还弄痛了自己。但是,我试了又试,却做不到。 外婆来了,她可是妈妈的妈妈。外婆说,孩子,我们都爱你,但就像宝宝总要长大,妈妈也总是要远离。然而无论怎样,我们彼此的爱都不会消逝,永远永远在一起。只要你摸摸自己的心,妈妈就一直在那里。
  • 鳴響雪松系列1:阿納絲塔夏

    作者:弗拉狄米爾.米格烈

    為何會有一顆特別又古老的雪松, 存在這隱密的森林之中? 為何它要召喚世間的人們前去砍伐它? 把自己的生命貢獻給世界? 企業家米格烈為了找尋這神秘的雪松,進入了泰加林深處探索。 遇到了女子阿納絲塔夏,這位女子有著什麼樣的特質, 能讓企業家米格烈在與她相處的三天之中,開啓了廣大的、不可思議的視野? 我們即將透過此書,進入神秘森林之中,進入阿納絲塔夏的世界中。 在遙遠的西伯利亞森林裡,有棵會發出鳴響的雪松,正召喚著人們前去砍下它。 原本在那一帶經商旅行的企業家米格烈,為了一探雪松的秘密,再次乘著輪船來到這幾乎杳無人跡的森林地帶。 一踏上岸,即遇見一名奇特的女子,引領他進入森林深處。這名女子獨自在雪松林裡生活,言談舉止令米格烈驚奇錯愕。她跟林裡的動物、植物親密地互動,並深諳宇宙星辰的秘密。很神奇的是,她從不煩惱吃穿,卻有大自然將她照料地無微不至。 還有,這生長於深林的女子居然悉知文明世界的古今,且提出精闢獨到的見解。 經歷了三天的相處和對話後,米格烈先前的價值信念一片一片地瓦解了...... 令人震撼又停不下來的一本無法定義的書,來自俄國的暢銷之作,終於在台灣上市。 如果沒有遇見它、閱讀它、愛上它,就太可惜了! 企業家米格烈親自的遭遇,一系列的《鳴響雪松系列》小說,讓我們從第一本,開始沉醉其中… .全球銷售超過一千一百萬本 .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 .二〇一〇年作者的第十本書發行 .二〇一一年榮獲顧氏和平獎 .米格烈於一九九九年設立了阿納絲塔夏文創基金會。 .他在世界各地舉辦讀者見面會。讀者中有的自己成立了組織,其中一項目標是創建與萬物和諧的
  • 生与死的冥想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生与死的冥想》讲述克里希那穆提于侣95年出生在印度,曾被认定为一位精力充沛、性格坚定的导师,他的论述既非东方也非西方。他宣布:真理是“无路可达之国”,无论哪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没有办法进入这个“国度”。他始终不接受别人强加给他的导师身份。世界各地的听众着迷于他,但他却宣布自己不是权威,而且也没什么戒律。他的宣讲始终就如与人面对面的讲话。他所传播的主要思想是:只有个人意识的转变,才能引发社会的根本变动。他始终强调要有自知之明,要理解由宗教和国家而来的制约性或分离性影响。克里希那穆提一直强调:我们所急需的是“开放”,即“有着难以想像的能量的大脑里的巨大空间”。这一“开放"的“巨大空间”,正是他自己的原创性的丰富源泉,也是他对世界范围各式人等产生巨大震撼的关键所在。他一直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宣讲,直到1986年才停止呼吸,享年九十。由他的讲话、日记、书信结集而成的著作超过六十本(一说四十本)。本套克里希那穆提著述系列都是从他大量的讲义中撷取出来的。系列中的每一本书,都有一个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又极为重要的主题。
  • 成就爱

    作者:果子

    本书是果子从患病到离开近三年的生命见证,收录了她的日记、博客、未竞书稿,及其爱人的部分“看护日记”。 粉红丝带部落的创办人牧野凉说,许多乳癌病友自己上网下载了果子的文字,打印装订成册,在病房里传阅......
  • 标竿人生

    作者:华理克

    作者将带您经过40天属灵的旅程,让您真正了解生命的意义和神在您生命中特别的计划。《标竿人生》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第一名,此书在四个月内售出一百四十万本,目前销量已突破2500万本。多位神重用的仆人力荐此书。北美马鞍峰教会结连1,600间堂会开展运动,成效显著。 你的存在并非偶然,甚至在创造世界以先,神已经挂念着你,并且为着他的目的来塑造你,而这目的远超过你在世上的年日;你原是为永恒而被造! 有很多自我提升的书籍,总是建议你以自己作为探索的起点,但华理克认为那是一个错误的开端。你必须从神——你的创造者,以及你被造的原因为开始。你是被神所造,也是为神而被造;只有当你明白了这一点,生命才会变得有意义。 本书将帮助你了解活在世上的目的,以及神在你身上那不可思议的计划,不仅为着此时此地,更为了永恒。在本书中,华理克将带领你走过四十天的个人灵修旅程,这会改变你对人生首要问题的答案:我究竟为何而活? 一旦明白神创造你的目的,将会减少你的压力,使你专注于自己的能力,并能简化你的抉择,使你的人生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你为永恒作好准备。 《标竿人生》这本书,已转变了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它以经过时间考验的圣经智慧,为21世纪的人们提供生活的蓝图。它是一本充满希望和挑战、值得你一读的好书。它已成为启发心灵文学的经典之作。 【名家推荐】 “华理克无疑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牧者” ——《经济学人》 “全美各地商界、政界的领袖们纷纷向华理克讨教” ——《泰晤士》 “假如马鞍峰教会是个企业,它可以和戴尔、Google或星巴克相提并论” ——《福布斯》 《标杆人生》彻底扭转了典型自我提升的论点。它的前提——人生的目的, 并不能从自我里面发掘出来,而是要通过信仰活出来——真实而确切…… 华理克的信息无懈可击,他激励我们把焦点朝上(注目于神), 而不是向内(探索自我)的做法,所产生之果效极大。 ——《华尔街日报》 当生命看似已物质化,并且毫无意义的时候,华理克技巧地为人们勾勒出目的导向的人生。 ——《洛杉矶时报》 【内容摘录】 我究竟为何而活? 只管追求外物的人生,是虽生犹死的人生,是一根无叶的枯株; 神所塑造的人生,却是一棵茁壮茂盛的树。 ——箴言十一28(Msg中译) 信靠主的人有福了…… 他们像沿着河岸栽种的树,树根直伸入河里; 不被炎热所困,不被荒旱所扰, 叶子常青,还累累结出津美的果子。 ——耶利米书十七7-8(NLT中译) 1 万物皆由神开始 因为一切──全然的一切, 不论上天下地、可见或不可见的一切…… 都是从祂开始, 并且在祂里面才可寻获本身的目的。 ——歌罗西书一16(Msg中译) 除非你假定有一位神, 否则追问人生目的,是毫无意义的。 ——无神论者罗素 人生目的不是从你开始的。 你的人生目的,远不只关乎个人成就、内心平安,甚或你的幸福快乐。它也不只关乎家庭、事业,甚或你最疯狂的梦想与抱负。如果你想知道你为何生于世上,就一定要从神开始探索。你是因着祂的旨意,也为着成全祂的目的而出生的。 探求人生目的,已成了人类的千古谜思,因为我们一般从错误的起点出发──从自己开始。我们总是围绕着自我发问。例如: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该如何运用我的一生?什么是我的目标、我的抱负和梦想?然而,若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我们将永远无法找出人生目的。圣经说:“生物的生命都在神手中;人的气息也在祂的掌握中。” 许多流行书籍、电影和讲座都会教你,你可以借着自我反省寻获人生的意义,但事实却非如此。它们提供的方法,你或许都试过了。然而,你既不是自己的创造主,自然无从告诉自己你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倘若我给你一件新发明,那是你从没见过的,你大概不会知道它的用途;即使是那件发明也无法让你知道!只有它的发明者,或是产品说明书的拥有人,才知道它的用途。 我曾经在山上迷路,于是停下来问路。我问人该走哪个方向才能到达营地,谁料得到的答案却是:“这里是通不到那里的。你必须从山的另一边走!”同一道理,我们的眼目若只看见自己,我们将永不能够寻获人生的目的。你必须以造你的神作为起点。你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神的旨意要你存在。你是由神所造,亦是为神而造的──除非你明白这点,否则便找不着人生的意义了。我们只有在神里面才能找着自己的根源、身份、意义、目的、价值和归宿。其他所有道路都是行不通的。 很多人试图利用神来实现自我,可惜这是本末倒置,必然失败。你是为神而造,神却不是为你而造;神造你,是要使用你来实现祂的目的,而不是你利用祂来达到你的目的。圣经说:“在这些事上以自我为念的,是绝路一条;念系于神,才能带领我们走进开阔的空间,走进宽广、自由的人生。” 我念过许多教人如何寻找人生目的的书。这些书可归入“自助”读物系列,因它们全都从自我的角度来探讨这个主题。这些自助读物,甚至有基督教的著作,通常都是教你依循一些类似的步骤来寻找人生目的,包括检视你的梦想、厘清你的价值观;订定一些目标;找出你的长处;目标要定得高,然后全力以赴!要自律,要相信自己定能达成目标;要懂得请别人帮忙,永不言弃。 诚然,这些建议经常会带来重大的成就。如果你专心致志地跟着做,要达成目标并不困难。但取得成功与达成人生目的,却并非同一件事啊!你可以达成个人定下的目标,以致用世界的标准衡量,你是个卓越非凡的成功人士;可是,你可能仍然未能达成神造你的目的。自助的建议不能彻底帮助你。圣经说:“人根本不能自助。拾弃自己就是唯一的方法,也是我的方法,让你可找着自己,就是你那真我。” 这不是一本自助读物。它不会教你如何正确择业、如何实现梦想或计划人生。它不会教你如何在编得密密麻麻的作息时间表里,再塞进更多活动。反之,它会教你如何作出删减──方法是以最重要的事情为念。这书将谈及如何达到神创造你的目的。 那么,你怎能知道神为何造你呢?你可以从两个途径得知:第一是猜测;这是最多人选择的方法。他们凭空臆测和推论,然后建构成一套理论。当人说:“我一直认为人生是……”,他的意思是说:“这种看法就是我认为最合理的推测。” 古往今来,许多杰出的哲学家就人生意义这问题,作出推论和臆测。哲学是个重要的科目,有其本身的用处,可是,当要确定人生的意义时,连最聪慧的哲学家也只能臆测。 伊利诺伊州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的哲学教授穆克博士(Dr. Hugh Moorhead),曾致函世界各地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作家和学者,问他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后来把所有回复编汇成书。有人提供了他们认为最合理的猜测;有人承认那是他们自行构想出来的;另一些人则坦言他们茫昧无从说起。事实上,不少著名的学者反而问穆克博士,如他已寻获人生的意义,可否写信告诉他们! 可幸的是,除了猜测之外,还有另一个寻找人生意义和目的的方法。那就是透过启示。我们可以翻开神的话语──圣经,从中探知神对人生有何启示。要知道一件新发明的用途,最佳办法就是询问它的发明者。同样,要了解人生的目的,就得直接问神。 神没有让我们摸黑前行,任由我们纳闷和猜测。祂已借着圣经,清楚显示我们做人的五大目的。圣经就是主人为我们编写的“人生说明书”,当中说明我们为何生于世上、人生如何运作、要防避什么,以及对将来有何期待。它提供的说明,是没有一本自助读物或哲学书籍能够提供的。圣经说:“神的智慧……深藏在祂的旨意里面……这不是最新近的信息,反而是最远古的信息──神已确定要以什么方式,借着我们展示祂那最美好的东西。” 神不仅是你人生的起点,更是你生命的根源。你若要找出人生目的,就必须寻求神的话语,而不是追求属世的智慧。你必须以永恒的真理作为建立人生的基础,而不是倚仗大众心理学、成功入门方法或励志故事。圣经说:“只有在基督里,我们才认识到自己是谁和为何而活。在我们听闻基督和得着盼望之前,祂的眼目已关注到我们,已定意要我们活出荣耀的一生──这是祂为万物和各人设计的整全计划的一部分。”这节经文对我们的人生目的有三方面的启迪: 1. 你必须借着与耶稣基督建立关系,才能寻获自己的身份和目的。倘若你还不曾与祂建立任何关系,我稍后将会向你说明可怎样做。 2. 在你还没思想过神之前,神一早已经想起你了。在你未出生之前,祂已为你定下人生目的。记着,祂在还未有你之前,已设定你的人生目的,毋须参考你的意见!你可以选择自己的事业、配偶、嗜好,以及人生中的许多东西,却不能选择自己的人生目的。 3. 你的人生目的,乃是神为永恒所定的一个宏大的宇宙性目标的一部分。这正是本书要谈及的主题。 俄国小说家皮托(Andrei Bitov)自小在无神论环境中成长;但是,在一个阴沉的日子,神突然在他的意念中出现。他回忆说:“二十七岁那年的某天,当我在列宁格勒(即今天的圣彼得堡)乘坐地铁的时候,绝望的感觉压着我,生命似乎在瞬间停滞了,将来完全幻灭,更不要说人生有何意义了。但突然间,脑海却浮现了一句话:没有神,生命就了无意义。我在惊讶中不断重复思考这句话,我就像踏上一部自动电梯般随着这话移动,步出了地铁,走进神的亮光中。” 你可能觉得你正在黑暗中摸索你的人生目的;但此刻我要恭喜你,你快要步入明光之中了。 第一天 思想我的人生目的 思考重点:不应由“我”开始思想。 背诵经文:一切……都是从祂开始,并且在祂里面才可寻获本身的目的。 ——歌罗西书一16下(Msg中译) 思考问题:我们被各式各样的广告宣传所包围,全都叫我们关注自己。我可怎样提醒自己,人生要为神而活,而不是为自己而活呢? 2 你的存在绝非偶然 我是你的创造主。 甚至在你未出生之前,我已经眷顾你。 ——以赛亚书四十四2(CEV中译) 神不玩掷骰游戏。 ——爱因斯坦 你的存在绝非偶然。 你不是因着一次错误或意外而出生,你不是偶然存在的。你父母也许没有计划生育你,神却早已计划要有你。你的出生不会叫祂感到意外,反而是祂的意料中事。 你的母亲孕育你成为胎儿以前,神的意念中早已有你。是祂首先想到你。你此刻有生命气息,完全不是运气、机缘、侥幸或巧合。你之所以生存,是因为神要创造你!圣经说:“主必成就祂在我身上的目的。” 神已巨细无遗地设计了你整个身体。你的种族、肤色、发色和任何一项特征,都是神特意为你选定的。祂按照祂的心意造出你的身体。祂也选定了你拥有的天资禀赋和性格特质。圣经说:“我的里里外外,你都知道;我体内的每根骨头,你都认识。你完全悉透我是怎样被造的,你完全了解我是如何由无有、一点一点地被模塑成形。” 神是为了某个目的而造你,所以,祂早已决定你要何时出生,以及要活多久。祂预先为你筹算一生的日子,为你定明生日和死期。圣经说:“在我出生以先,你已看见我了;在我吸第一口气之前,你已为我安排了每一天。每个日子都记在你的册上了。” 神也定了你要在何处出生,以及要在何处活出祂的目的。你的种族和国籍都是预定了的。神不容许任何机缘巧合,这些都按着祂所计划的目的而成就。圣经说:“祂从一人造出各族,……并且定准了他们存活的期限和生活的地方。”你的人生没有一事是祂任意而行,全都是为着一个目的特定的。 最奇妙的是,神已决定你该怎样出生。不论你出生的环境如何、父母是谁,神造你的时候已计划好了。它不计较你父母是好、是坏或是否关心人。神早已知道那两个人正好拥有合适的基因,可以造成祂计划中的“你”。他们拥有神要造你的基因。 世上纵有私通的男女,也不会有“私生”的儿女。许多小孩不在父母的计划下出生,但他们的出生却在神的计划之内。神的计划已将人的错误,甚至是犯罪的结果,都列入考虑之列。 神不随意而行,也从不出错。祂创造一切都有目的。每株植物和每头动物都出于神的心意,任何人都是按祂的旨意造成。神造你,是因为祂爱你。圣经说:“在祂奠定地的根基以前,我们已经在祂的意念之中,祂已定意要爱我们。” 神在创造世界以先,已经一直在想着你。事实上,祂正为此而创造世界!神为地球所设计的环境,正适合让我们居住。祂定意要爱我们;在所有受造物中,祂把我们人类看为最宝贵。圣经说:“祂定意要借着真理的话语,将生命赐给我们,以致我们在祂所造的万物中成为最珍贵的。”由此可见,神何等爱你和看重你! 神不随意而行;反之,祂是极其小心精确地计划好一切。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其它科学家愈认识这宇宙,我们就愈明白它的设计是何等天衣无缝、毫无误差地完全切合我们的存在需求。 新西兰奥达高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专门研究人类遗传因子的资深研究员丹顿博士(Dr. Michael Denton)指出:“现存的所有生物科学证据,都支持一个核心论点……就是宇宙整体是专为生命和人类而设计的,这是它存在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在这个整体里面,所有实体都因着这重要事实而拥有本身的意义和解释。”圣经在几千年前已说过类似的话:“神塑造地球……祂不是造它成为荒芜,却是造它来让人居住。” 神为何要做这一切呢?祂为何要操心去造一个宇宙给我们居住呢?因为祂是一位充满爱的神。这种爱是难以测度的,却是完全可靠的。神造你出来,是要你作为祂所爱的独特对象!祂把你造出来,然后才能去爱你。这个真理便是你的人生基础。 圣经告诉我们:“神是爱。”它不是说“神有爱”。祂就是爱!爱是神的属性。在三一神的团契中,已有完全的爱,所以神毋须创造你。祂并不孤单。但祂要造你,是为了向你表达爱。神亲口说过:“你一出母腹,我就抱着你;自你出生,我就一直照顾你。即使你年老了,我还是一样。即使你的头发变白,我还要照顾你。我造了你,也一定会照顾你。” 倘若没有神,我们所有人便是“偶然的产物”,是宇宙天体在机缘巧合下碰巧造成的。若是这样,你就可以放下这本书了,因为人生根本没有任何目的,也没有意义和价值。世事也再无对错,而且,在这短暂人生过后,也不会有任何盼望。 但事实上,却有一位神为了一个目的而造你,你的人生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只有从神的角度看人生,才会寻获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从罗马书十二章3节演绎出来的信息是:“只有按着神是怎么样的,以及祂为我们做了什么来认识自己,我们才能准确地了解自己。” 凯尔夫(Russell Kelfer)这首诗,正好作为本章的总结: 你因着某个目的而成为你。 你是一个复杂计划的一部分。 你就是宝贵和完全独特的设计, 称为神独特的女人或男人。 你因着某个目的而拥有现在的样子。 我们的神不会出错。 你在母腹中,祂将你编织成形, 你正是祂所想造的人。 你父母是祂所选定的── 不管你有何想法, 他们是按着神的计划所特别预定的── 他们已盖上造物主的印记。 不,你面对的创伤不是容易受的, 神也为了你如此受伤而流泪。 但祂容许创伤塑造你的心灵, 让你能成长,酷像祂的形象。 你因着某个目的而成为你, 是造物主用祂的杖来创造你。 亲爱的,你成为你, 是因为有一位神! 第二天 思想我的人生目的 思考重点:我的出生不是偶然。 背诵经文:我是你的创造主。甚至在你未出生之前,我已经眷顾你。 以赛亚书四十四2(CEV中译) 思考问题:我知道神造我成为一个独特的人。我的性格、成长背景和外貌,有哪些地方是我感到难以接受的? 目录 Catalog 中文版序 标竿旅程<前言> 我的立约 我究竟为谁而活? · 第1天 万物皆由神开始 · 第2天 你的存在绝非偶然 · 第3天 你的人生受什么驱使? · 第4天 要活到永恒 · 第5天 从神的角度看人生 · 第6天 人生是短暂的差事 · 第7天 万物存在的缘由 人生目的:#1 你活着是要使神喜乐 · 第8天 为神的喜乐而活 · 第9天 什么事能讨神喜悦? · 第10天 敬拜的核心 · 第11天 与神成为挚友 · 第12天 与神建立深厚的友谊 · 第13天 讨神喜悦的敬拜 · 第14天 当神似乎遥不可及 人生目的:#2 神要你成为祂家里的人 · 第15天 要成为神家里的人 · 第16天 什么是最重要的? · 第17天 归属之处 · 第18天 一同经历生命 · 第29天 建立团契相交的群体 · 第20天 修复破裂的相交关系 · 第21天 保守你的教会 人生目的:#3 你被造是要活像基督 · 第22天 被造是为了像基督 · 第23天 成长之道 · 第24天 借着真理得改变 · 第25天 借着患难得改变 · 第26天 在试探中成长 · 第27天 胜过试探 · 第28天 成长需时 人生目的:#4 你被塑造来服侍神 · 第29天 接受你的差事 · 第30天 被塑造来服侍神 · 第31天 认识你的特质 · 第32天 善用神赐予你的一切 · 第33天 作个真仆人 · 第34天 要有仆人的思想 · 第35天 在你的软弱上显出神的能力 人生目的:#5 你被造是要履行使命 · 第36天 你要履行使命 · 第37天 分享你的生命信息 · 第38天 成为世界级的基督徒 · 第39天 均衡发展的人生 · 第40天 目的导向的人生 附录1 讨论问题 附录2 辅助资料 附录3 为何引用众多圣经译本? 注释
  • 竭诚为主

    作者:章伯斯 OSWALD CHAMBLERS

    你是否每日都有灵修?你是否在灵修中与神有亲密而甜美的相交?现在的信徒过分注重主观式、默想式,甚至是随意发挥式的灵修,这使人在灵修中尝不到主恩的滋味,也使灵修难于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章伯斯这本经典的灵修作品坚持救赎的客观性与真理性,提醒我们信仰的根基和经历神的同在的意义。这些都藏在这本充满古旧信息的灵修作品中,也显示在十字架上带着钉痕的手上,每一天把我们带到神的面前,使我们心灵得医治,生命得动力。
  • 植物的欲望

    作者:[美] 迈克尔·波伦

    中讲述了四种植物:苹果、郁金香、大麻和马钤薯与人类之间的故事。迈克尔·波伦把它们分别代表人类的四种欲望:甘甜、美丽、陶醉和控制。这四种植物因为人类欲望,从而获得遗传上的成功。我认为这四种植物象征着人类追求幸福、美丽和权力,压制罪恶的欲望。人们从植物身上达成了欲望,而植物也从人类欲望中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就如同一对舞者,缺少谁都无法完成一支动人的舞蹈。“将这些植物视为与我们的一种亲密互惠关系中的愿意合作者,意味着有所不同地看待我们自己,把我们自己也视为其他物种的设计和欲望的对象。”
  • 白云之道

    作者:奥修(Osho)

    钟爱的师父,为什么你称你的道为“白云之道”? 就在佛陀过世之前,有人问他,一个佛过世之后会去那里,他还会继续存活吗?或者只是消失成为空无?这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这是最古老的问题之一,已经被重复问过很多次。 据说佛陀回答,就好象一朵白云在消失。 就在今天早上,有一些白云在天空,现在它们已经不在那里,它们跑到那里去了呢?它们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是怎么消失的? 白云是一个奥秘——它的来,它的去,以及它的存在都是一个奥秘。 那就是我称我的道为白云之道的第一个原因。
  • 细胞生命的礼赞

    作者:[美] 刘易斯·托玛斯(Lewis,Th

    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本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的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现年近八十的刘易斯·托玛斯就因这本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喊一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玛斯的新著”就够了。
  •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作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

    曾經,他是老師眼中的希望。 大學畢業之後,他進入社會的浮沉, 在幻滅的理想人生中掙扎。 直到十六年後,才在一個最偶然的機會和老師重逢。 而他的老師,只剩下生命中最後幾個月時間。 於是,他又上了14堂他老師的星期二的課。 這次,課上的學生只有他一人……. 本書作者在昔日恩師生命的最後幾個月,每星期二到老師家看他、這位誨人不倦的老師墨瑞.史瓦茲,面對著死亡一步一步逼近,不僅自己勇敢面對,窮究其多面的意義,更藉著與學生米奇的談話,一點一點柔軟了米奇因世故而僵硬的心,讓他重新看待生活。 這位墨瑞,誠實地看見自己在死亡面前的恐懼、脆弱與哀傷,承認自己對人世的眷戀不捨,但他掙脫這些情緒的束縛,展現出洞澈人生之後的清明與安靜,並且帶著幽默感。 也許你和作者一樣,年輕時曾遇到過這麼一個人,他比你年長,有耐心又有智慧,懂得你年輕徬徨的心,教導你為人處世之道。但是,你後來與他斷了連絡,獨自在人生路上奮鬥,你的視野變窄,你的夢想褪色。再沒有人在你身邊為你指引方向,告訴你生命的路怎麼走。 作者在這樣的時刻和老師重聚,上了最後的一門課,一門學著如何活在世上、如何對待死亡的課。如今我們也有幸旁聽這堂課,汲取其中的溫暖與智慧。這是個會發光發熱的真實故事,讀後讓你一輩子感到溫馨。
  • 往事

    作者:史铁生

    《往事》收有作家史铁生的2000年后新作《往事》、《两个故事》等3篇、处女作《兄弟》、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代表作《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等小说。
  • 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精神分析经典译丛)是《精神分析经典译丛》之一,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重要著作,它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阐述了生活的意义。全书分12章,论述了生命的三项任务、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梦、家庭影响、学校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工作中的问题、个人与社会、爱情与婚姻等问题。 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 林清玄经典散文菩提十书之紫色菩提

    作者:[台]林清玄

    《紫色菩提》是林清玄从掌声与喝彩中走出,反观自性,深入佛典,体验般若智慧的结晶。除了沿承他一贯明朗浪漫的抒情风格,更展现了深刻而细腻的生命思考。 林清玄说,紫金色是佛教最尊贵的颜色,菩提是觉悟,“紫色菩提”是“最尊贵的觉悟”,可以开启入世与出世的双重智慧。 如果我都写完了,你们写什么?林清玄,我的下册就留给你写吧。 ——南怀瑾 林清玄先生的文章,大多是从身边人人都能感受的事例,谈人生的至善至美,充满禅境的喜悦,吸引人们进入一种质朴寻常、又自主尊严的精神。 ——余秋雨 我读了很多林老师的作品,我在林老师的茶香里悟到了太多。我说我懂得了有一 种感恩的心情叫做林清玄。 ——于 丹 “菩提十书”是林清玄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其思想和风格形成的代表作,写作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长达十几年时间。每册印量都超过100版,十册共印行1000版以上。被媒体选为“四十年来最畅销及最有影响的书”。 菩提十书:紫色菩提 凤眼菩提 星月菩提 如意菩提 拈花菩提 清凉菩提 宝瓶菩提 红尘菩提 随喜菩提 有情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