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加拿大

  • 地狱里的希望

    作者:[加] 丹·波托洛蒂(Dan Bortolotti)

    当战火燃起,联合国人员在机场大排长龙等候撤离时,“无国界医师”正在抵达,准备入境执行紧急任务……

    在海地刚搭建的妇产中心,加拿大医生温蒂一天要接生40个新生儿。

    意大利医生柯西偷偷潜入南苏丹,在50摄氏度的环境下照料绝望的战争伤患。

    外科医生程卫在世界上地雷分布最密集的城市,做了上百次截肢手术。

    后勤专家马丁为了运送冷藏疫苗,不得不与哥伦比亚的杀手与塞拉利昂的童兵打交道。

    在武装民兵随时会闯入的情况下,美国医生弗兰克穿越停火线,去布瓦凯的医院抢救被扫射的冲锋枪打中的人……

    这些就是“无国界医生”(MSF)救援工作的真实故事。

    1971年,法国医生库什纳因目睹尼日利亚的人道主义灾难,与一名记者共同创立了“无国界医生”组织,抱持任何人都有权接受人道主义医疗救援的信念,在世界各地发生战乱、饥荒或天灾时进驻,提供及时的医疗卫生援助。

    1999年,“无国界医生”获诺贝尔和平奖。如今,它已是全球最大的独立人道主义医疗组织,但仍旧秉持半个世纪前创立时的精神——在人类无休止的灾难中帮助世界各个角落被遗忘的人。在提供物质援助的同时,也努力使人重获生而为人的权利和尊严。

    因此,这些人被称为“地狱中的希望”。

    记者丹•波托洛蒂深入“无国界医生”组织,平实地报道了人道主义组织所面对的各种现象与议题,并通过采访在各偏远地区实地工作的医生、护士及后勤人员等,揭露了“无国界医生”组织成员时时面临却鲜为外界所知的人类苦楚与丑陋真相,展现了他们的救援工作、遭遇的挫折与危机。与此同时,通过从侧面展现参与行动的医生在人身和心理上所受的影响,道出他们在各种不可能的任务中坚持下去的原因。

  • 鲸之殇

    作者:法利·莫厄特

    【编辑推荐】

    一直以来,我们对鲸类都知之甚少。如今有关鲸的题材大多是保护和拯救,仿佛我们与这些海洋生物一直和谐共存。然而,真相却是,诸如《海豚湾》的大屠杀事件,两三个世纪以来,在鲸鱼族群中持续上演。

    本书故事主线围绕一头被捕杀的母鲸展开,同时亦详细梳理了几个世纪以来,人 类对鲸的毁灭性捕杀和残忍袭击,从中可以看到随着工业社会来临,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催生出的种种畸态和无情掠取地球上一切自然资源的可怕影响。

    无尽的欲望由“商业”催生,它以超乎想象的“高效”迅速摧毁海洋生态,也无情地把每一个人裹挟其中。

    人类似乎已经成了地球的主宰,但也深陷自己编织的牢笼,终日为囚。

    我们如何能够在不断被裹挟的潮流中挣扎上岸,答案或许就在这本书中。

    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关心自身境遇的人读一读,它不仅是“鲸之殇”,也是自然之殇、人类之殇。

    【图书简介】

    本书为加拿大国宝级作家法利•莫厄特为鲸类发声的经典环保之作,讲述了一头怀孕母鲸被困海湾,被人类无情射杀的悲惨故事。人类无情而残忍的扫射,雄鲸不离不弃的守候,作者努力而徒劳地寻求救援,整个故事温馨与悲伤、残酷与绝望相交织。此外,全书亦详细梳理了两三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大海域中所有鲸鱼惨遭屠戮、几近灭绝的真实情况,揭露了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批判了人性的自私与丑陋,读来令人触目惊心,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名家推荐】

    我们围着圈跳舞,心中揣度;但秘密端坐其中,一清二楚。

    ——罗伯特•弗罗斯特( Robert Frost),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

    文明之人,远离万物根本,依赖繁复的技艺求生存,透过知识的镜片观动物,可看到的只是扭曲的全景或放大的局部。我们俯视动物,以为它们命运惨苦,因为它们既不如我们发展完备,又不如我们形态俊美。此言差矣,谬以千里。动物之短长,不宜以人类眼光来衡量。它们在自己的世界栖身,而那里远比人类社会更古老、更完整;它们的进化精妙、完善,可人类早已丧失或从未拥有它们那样发达的感官;它们生活中的言语,我们更是不明所以。它们不是人的同族,也绝不是人的从属。它们是另外的种族,跟我们一样囿于生命与时间之网,同为囚徒,四处奔忙,铸就地球的辉煌。

    —— 亨利•贝斯顿( Henry Beston),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博物学家

    【亚马逊读者评价】

    艰难的阅读过程。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故事讲述了人类对待动物可以多么险恶无情;不止于此,本书还写了那些想阻止这一切的人的无助。

    尽管这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但它依然痛彻心扉,作者想传达的信息也依旧明确。我们折磨、残杀了鲸类,但我们对它们仍知之甚少。书中写到“鲸不需要科技”这一点同样发人深省,它或许是我们了解这种了不起的海洋大师的入口。

    这个故事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讲述,它提醒我们犯过的与正在犯的错误。

    所有热爱海洋的人一定要读,它是个宝藏。

    【Goodreads 读者评价】

    非虚构版的《白鲸》,尽管书不厚但视野比白鲸更广阔,而且同样引人入胜。

    这本书应该被小年轻阅读,并理解书中要意。当然,成年人阅读并理解它更加重要——残害动物,和我们有着各种各样共性的哺乳动物,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 盲视

    作者:[加] 彼得·沃茨

    ★人类最终的进化方向到底是什么?如果唯有摒弃自我意识才能在茫茫星海中生存下去,这是进化还是灭绝?雨果奖得主彼得·沃茨代表长篇,近十年硬科幻领域集大成之作,获加拿大极光奖、法兰西学院科幻文学翻译奖、日本星云奖等诸多科幻大奖。

    ★重新定义人类与异星的“第一次接触”,打破历代作品中千篇一律的“外星人”形象,直接对生命形态发出拷问。以严肃文学的写作手法、科幻冒险的起伏跌宕,探讨存在与意识的终极命题。

    ★十年全新修订版,特别收录作者专门提供的《上校》《零和》番外中短篇二则及完整版后记,以供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故事线和书中关于自我意识的讨论。同系列续作《模仿》即将于年底出版。

    ◎ 内容简介

    2082年2月13日,65536个外星探测器包围了地球,初时它们如同镶嵌在大气层中的无数个黑洞,其后它们一起燃烧殆尽,引发了地球以及地球同步轨道上的所有无线电同声共鸣,每一架红外线望远镜都只能看到一片雪花。一场短暂的、明亮的,来自不明生物的窥测。

    地球方面探测到信号的来源,先后派出三支队伍前往源头——海王星轨道附近柯伊伯带上的一颗彗星,本斯—考菲德进行勘测,前两支队伍均为无人探测器。在第二波无人探测器即将靠近时,星核中埋有人造仪器的本斯—考菲德爆炸了。

    天火坠落两个月后,包括主角在内的第三支探测队出发,途中爆炸的消息传来,飞船自行改变航向,载着船员前往大朝型星体大本。

    船员们陆续从星际旅行的休眠中醒来:一个拥有四重人格的语言学家;一个以植入机械设备取代五感的生物学家;一个战斗指挥官;一个吸血鬼;以及一个综合家——人工去除了一半心智的拓扑信息观察者,作为向中心汇报情报的纽带。他们将要面对的是战斗还是谈判?他们能否解读外星生命的密码,揭开天火坠落的真相?

    ◎ 媒体推荐

    沃茨在这部令人激动的科幻小说中探索了意识的本质,将迷人的外星环境与引人入胜的战斗完美融合。他对我们所熟知的异星接触题材进行了令人战栗和本质性的颠覆。——《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彼得·沃茨掌控了第一次接触的核心并将其粉碎,最终成就了这部令人震撼又充满创意和警示的杰作。这是一部罕见的、可以为科幻小说创作开启全新篇章的作品。——加拿大科幻小说作家卡尔·施罗德(Karl Schroeder)

    彼得·沃茨的外星人既不是有着奇怪外表的人类,也不是人类无法理解的怪异组织——它们是新事物,而且无限地令人不安,这迫使我们面对有关意识本质的难以置信的可能性。强烈推荐。——雨果奖得主、《末日奇点》作者查尔斯·斯特罗斯(Charles Stross)

  • 花神的女儿

    作者:【加】安·希黛儿

    ◎荣获美国历史学会女性史琼·凯利(Joan Kelly)纪念奖

    开创了关于女性与自然、科学和知识的历史研究范式

    安·希黛儿以其作品的经典性影响了大批相关领域的学者

    ◎从古罗马司花女神到欧洲女性植物学家

    18、19世纪的启蒙运动为女性打开了植物学大门

    却又用“女性”标签压制她们在科学领域的更多探索

    女性为植物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莫大贡献

    但在男性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专家文化下

    她们却难以独立署名

    【内容简介】

    《花神的女儿——英国植物学文化中的科学与性别(1760—1860)》是书写1760—1860年英国博物学文化中的科学与女性的经典著作,出版后影响了大批相关领域的学者。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详实的史料聚焦了博物学史、科学史上重要却被忽略的边缘人群,再现了女性植物学家在性别意识形态严重束缚个体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兼顾学术理想并平衡家庭生活。本书的引进出版,对中国读者认识植物学文化以及女性植物学家的生活与学术深有裨益。

    【专家推荐】

    这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探讨了植物学为何在林奈时代的英国被推崇为适合女性的科学,成为女性重要的文雅活动。希黛儿也剖析了19世纪科学职业化和专家文化影响下女性植物学实践遭受排斥的过程。本书为我们理解植物学、理解女性打开了新的视野,提醒我们唯有了解女性的植物学实践,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当时的植物学文化。

    ——伯纳德·莱特曼 加拿大约克大学科学史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希黛儿用翔实的证据展示了女性为植物学、博物学文化贡献良多,让人们重新正视人类与植物交互的多样性,也启发我们拨乱反正,反思科学世界图景,以实际行动丰富我们的生活世界。

    ——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 别人家的孩子

    作者:[加拿大] 杰里米·格里马尔迪

    一个犯了罪的普通孩子的真实故事

    珍妮弗·潘自小是一个聪明、勤奋、顺从的女儿,一个出色的学生,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她是钢琴老师眼中极有天分的琴童,冬奥会花样滑冰参赛者的实力人选,学校里全A成绩的保持者。十几岁的她从伪造第一张中学成绩单开始,一路炮制中学毕业证、大学录取通知、奖学金、课堂笔记、校园生活、大学毕业证……她用谎言织就了一段“美好人生”,并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当谎言渐渐被戳穿,“理想国”开始一点一点坍塌,24岁的她冷血策划了一场弑亲谋杀,一幕家庭伦理的悲剧正在上演。

  • 大地之上

    作者:[加拿大]罗欣顿·米斯特里

    “人这辈子迟早是要哭一场的”

    布克奖、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决选作品

    荣获加拿大吉勒奖、英联邦作家奖最佳图书奖

    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全球超过90个版本

    《每日电讯报》评选的“亚洲十大小说”第二名,紧随《红楼梦》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选书 | 《泰晤士报》“25本此生必读经典” | 《卫报》“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

    ————————

    一段比《活着》更为惨痛的民族血泪史,一幅印度社会各阶层的全景式画卷

    一曲苦难与希望交织的生命之歌,一部写尽人性善恶与生活真相的文学经典

    -

    1975年的印度,民生凋敝,时局动荡,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阴云笼罩了这片大地。

    从一场灭门惨案中逃生的伯侄伊什瓦与翁普拉卡什,经人介绍,乘火车去往裁缝迪娜的住处,以期获得一份工作。在火车上,他们结识了青年学生马内克。巧的是,马内克恰好是迪娜的新房客,于是三人结伴而行。

    门铃响起,迪娜打开房门,背负着各自苦难的四人即将在这间小屋里开始新生活,他们的命运也由此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

    《大地之上》是罗欣顿•米斯特里备受好评的长篇小说,以四位主人公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印度数十年的风云变幻,描绘了一段特殊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苦乐悲欢和他们坚韧的生命力。作品出版后获得极高评价,入围了布克奖短名单、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并斩获加拿大吉勒奖、英联邦作家奖最佳图书奖等文学奖项。自1995年面世以来,全球已经有90多个版本,成为不断再版的经典之作。2006年,塔马沙戏剧公司将《大地之上》改编成舞台剧,在伦敦汉普斯特德剧院上演,荣获各界好评。

    ————————

    米斯特里以极大的激情写作,他的作品展现了对人类处境的慈悲心和敏锐观察,这使他成为最激动人心和最重要的当代英语小说家之一。

    ——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提名辞

    很少有人能够像米斯特里一样捕捉到印度所蕴藏的真正苦痛与难以置信的生命力,以及生活中的曲折与美妙。

    ——《时代周刊》

    这部小说有勇气去记录并再次定义了我们是谁。它继承了那些伟大小说的传统,颂扬着充满光辉而永不熄灭的人类精神。

    ——《环球邮报》

    那些喋喋不休地说着小说已经衰微的人,应该看看罗欣顿·米斯特里的作品。他不需要注入魔幻现实主义来使现实充满生机,在他看来,现实本就很魔幻。

    ——《纽约时报》

    一部叙事宏大的小说,结合了狄更斯对底层人民的怜悯和索尔仁尼琴克制的愤怒,刻画了人类精神的韧性和梦想破败后的心碎。

    ——《柯克斯书评》

    一部充满启示和慈悲的杰作。和其他所有伟大的小说作品一样,它改变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卫报》

    在视野及洞察力方面,尤其在对人类的悲悯上,这是一部高水准的作品。

    ——《蒙特利尔公报》

    这个故事展现了如蝴蝶展翅一般的优雅与美丽……太精彩了。

    ——《泰晤士报》

    字字句句都像大海上闪耀的光芒……成就非凡。

    ——《苏格兰周日报》

  • 至爱游戏

    作者:[加拿大] 莱昂纳德·科恩

    ★ “摇滚乐界拜伦”科恩半自传体长篇名作

    本书讲述了富家子弟布里弗曼儿童时代一直到二十岁的生活,其生活由宛如高速放映机下一系列光怪陆离的眩目影像的叠加:父亲的离奇死亡,他的秘密催眠术实验,与少年同伴克兰兹的友情。大学时代的他靠写作出了名,又以劳动赎罪,后逃往纽约。小说还讲述了他与进入他生命中的几位女子之间的感情,以一种兼具细腻情感与自我解嘲式的“无赖气质”描绘了一个男人的成长史,阐述了作者对战争、暴力、阶级平等以及对爱的真谛的观念,有“加拿大版《麦田里的守望者》”之称。

  • 脑洞

    作者:(加) 马修·桑托罗 / (美) 杰克·格林著

    YouTube网红马修•桑托罗用令人目瞪口呆的趣闻让你眼界大开,脑洞大开。马修•桑托罗的原创才华和幽默风格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粉丝,使他成为一名备受喜爱的YouTube明星。他每周一期的视频节目专门介绍匪夷所思和鲜为人知的趣闻,也有他在全球各地的订阅者提供的很多素材。本书是他的处女作,他对那种怪异雷人的冷知识、各种新鲜趣闻和远至天际的怪诞信息的热烈关注淋漓尽致,展现了马修对这个怪诞而又疯狂的世界的独特体验。从踢腿大赛到啤酒赛跑,再到划过天空的流星,你没法相信你在这本书中看到的东西。但是,请注意:还有更多令人惊骇的冷知识等着轰击你的大脑!

    本书从他影响最大的成名节目《十大让人脑浆炸裂的悖论》《十大超出想象的游戏理论》《历史上10大诡异巧合》等中挑选最精彩最适合这本书的作品,再添加他本人为新书出版创作的最新独家内容。重新结构,求新求异。它适合所有追求创新、渴望激情,理解幽默,对流行文化和科普有兴趣的读者。

    【编辑推荐】

    ◎坐一趟飞机就能读完的轻松幽默的休闲读物,让你笑到脸皮抽筋。

    ◎美国超级播主脑洞大开,搜罗全球各地奇闻逸事,不分国界,知识性和趣味性交融。

    ◎作者马修•桑托罗是北美超级网红,85后,流行文化和科普知识爱好者,创新、幽默、热情,风格独特,内容接地气,在线上线下都拥有大批粉丝。

    ◎企鹅出版集团抢先看中作者的才华和风格,一年后推出英文版。经过编辑文笔润色,翻译准确还原,近二十幅插图令人捧腹。作者搞怪的天性和对知识的激情也会在书中用幽默方式一一呈现。

    ◎独家收录励志的故事,展现作者的心路历程。几年前失业的85后青年,重拾激情,开始人生的冒险做起视频节目并获得成功。马修个人的故事本身就是个励志故事,他根据不同国家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和读者分享他的经历,对成长中的读者而言是很大的滋养和激励。

    ◎粉丝贡献的独家趣闻收录,互动环节,或许在不经意间你能在书中看到自己与作者的互动就被收录书中了。

    ◎不靠大牌人物推荐,完全凭借读者口碑发酵的畅销书。《脑洞》英文版自上市以来,在亚马逊收获了4.7分的高分(满分5分),其中79%的读者给出了五星好评,无一差评。在著名读书网站Goodreads上也收获了4分的好评(满分5分)。长期占据亚马逊幽默休闲类畅销书前列。

  •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作者:[加]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历史学家罗新教授特别推荐。

    .

    当我们制造谎言或是只从单一视角出发书写历史时,我们就在滥用历史。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

    ★撷取近现代舞台上的知名人物与事件,解读历史如何被看不见的手所操纵

    当今世界,对历史的操纵越来越普遍。独裁者可能会压制历史,以免失去威权统治的立基点。民族主义者可 能会讲述关于过去的虚假故事。政治领导人可能通过说谎来动员人民。

    牛津大学教授麦克米伦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以各国政治及历史人物的大小故事与关键时刻借镜、立论,讲述了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反映史实理解的多重可能。

    .

    ★顶级史学名家,非凡的国际视野

    麦克米伦是当代西方史学界声誉卓著的大师级人物,主力研究领域为一战史事、国际关系及外交史,家承显赫,其曾外祖父即为主导一战后巴黎和会的英国一代名相劳合•乔治。

    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

    .

    对于任何想要了解正确理解历史的重要性的人来说,这部雄辩、高度可读,且极具说服力的作品,是一本必读书。

    ——《出版人周刊》

    .

    麦克米伦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她讨论的话题从1919年“巴黎和会”到伊拉克战争。她也是一位有天赋的作家,对历史各种用途的描述信手拈来。她告诉我们,当我们试图塑造未来时,我们不能不唤起过去,但是应该以应有的谨慎和谦逊来使用它。

    ——约翰·格雷,《卫报》

    .

    【内容简介】

    政治领袖压制真相;民族主义者虚构神话;历史学者试图总结模式;谁真正拥有历史?

    .

    牛津大学史学名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从历史和集体记忆、个人认同、国族主义、记忆与遗忘、专业史家的职责等面向切入,剖析人们如何利用历史来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和想象未来。她提醒我们,历史往往是一个陌生的国家,重新审视对历史的理解,避免在思维上落入太过常见的陷阱,甚至成为牺牲品。

    .

    麦克米伦是以研究国际关系史著称的史学名家,她在本书中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其文字精辟、诙谐、雄辩有力,本书可说是一份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的最佳总结。

  • 女大学生安妮

    作者:  [加拿大] 露西·莫德·蒙哥玛利

    《女大学生安妮》中安妮生活在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岛因为安妮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旅游胜地。人们不远万里去探访安妮的故居,他们仿佛从没有把安妮仅仅当成一部小说的主人公。安妮曾经陪伴着他们成长,她,就像一个一起长大的朋友。

  • 安妮·卡森诗选

    作者:[加] 安妮·卡森

    假如散文是一座房子,诗歌就是那火燎全身飞速穿堂而过的人。

    ——安妮•卡森

    ◎ “在世诸天才之一”(哈罗德•布鲁姆),英语文学中最重要的在世诗人之一

    ★ 深受哈罗德•布鲁姆、桑塔格、翁达杰、艾丽斯•门罗、托宾推崇

    ★ “智慧作家”,承继艾米丽•勃朗特和艾米丽•狄金森之后的诗学传统

    ★ 当代古典造诣最为深厚的诗人、古典学教授、萨福残篇断章的当世译者、跨界艺术家,活跃在艺术圈和戏剧舞台。

    ◎ 为什么读安妮•卡森,而非其他一千个仍在写作的诗人?

    ★ 刻意打破传统思路的天才作家,善于引用典故,以幽微的情感、冷凝的观察和简约的笔触创作出具有实验性、艺术性、极富神秘感的作品。

    ★ 永远都在盒子外思考,诗学创作走得很远,从不循规蹈矩。将诗歌、日记、历史、纪实和小说等以零碎材料和拼贴文本的形式融合在一起,是当今女性书写和篡改“正典”的颠覆方式。

    ★ 血液里流淌着古典与哲学的基因,有不落俗套的超凡诗境。在她的作品中,刚与柔、古典与新锐、隐喻与典故、极简的文风与拼贴的文体,所有这些都被她调和得如此完满,熔冶出简洁而稳重的风格,文字纤瘦、硬朗、富有坚实的质感,但描写手法细腻优美。

    ★ 擅长用当代的方式、创新的形式来重新阐释古典。翁达杰评价安妮•卡森说,“她从伟人们中间抽取了理性、巧智和情绪,放到自己独特的声韵之中。”

    ★ 诗集多次获奖,赢得数额可观的奖金,被媒体称作“写诗也能赚钱的女诗人”。

    ◎ 首度引进重要代表作:《红的自传》《丈夫之美》

    ★ 均代表其最高文学成就,且叙述性和形式感强,带有传记色彩,具有故事脉络,兼具可读性。

    ★《红的自传》:给希腊神话中的革律翁改写了人生轨迹。长着红色翅膀的少年和他的红色世界,折射出纯粹的美与灵性。它是一幅深刻感人的肖像,讲述了一位艺术家如何坦然面对自己异于常人的身份。

    ★《丈夫之美》:卡森第一段失败婚姻的记录。她以强烈的情感与真切的笔触描绘了

    这段劫数难逃的婚姻历程。

    【内容简介】

    内含安妮•卡森最具分量的代表作《红的自传》《丈夫之美》,均代表其诗歌最高成就,且带有传记色彩。《红的自传》中,卡森改写了希腊神话中革律翁的人生轨迹。《丈夫之美》则记录了其第一段失败的婚姻。兼有人物与情节、神话与魔法;诗中既具态度、才思,又暗藏悲伤。

    《红的自传》:诗体小说,最重要代表作。安妮•卡森从斯特西克洛斯的纸莎草碎片中重构了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猎杀怪物革律翁的故事。她还安插了对斯特西克洛斯的虚构采访和关于革律翁的论文。一部精彩的杂糅之作,是“架在古典文本与当代自传诗之间一座雄心勃勃的奇特桥梁”(翁达杰)。

    《丈夫之美》:准自传作品。安妮•卡森舞动着二十九式死亡探戈,探讨爱情与欲望,记录其第一段婚姻的失败,并将取自济慈、乔治•巴塔耶和贝克特等人的作品片段重新拼贴组合,充满惊人的新意,力量充沛,却又暗藏悲伤。“探戈,就像婚姻,你必须跳到最后。”

    【媒体和名人推荐】

    我比卡森大二十岁,或许我离世时的遗憾之一会是看不到她穷其一生的作品。

    —— 哈罗德•布鲁姆

    安妮•卡森是一位大胆,博学,让人不安的作家。我会读安妮•卡森写的任何东西。

    ——苏珊•桑塔格

    这本书如同安妮•卡森的所有作品一样让人惊喜。多年来,我未发现其他任何作品能如此令人惊叹。她的存在,让我感到十分幸福。

    ——艾丽丝•门罗

    她的作品充满了惊人的新意与美感。这些诗兼有人物与情节、神话与魔法;诗中既具态度、才思,又暗藏悲伤。如果她是一位散文家,她会立刻被称之为天才。

    ——科尔姆•托宾

    学者兼诗人安妮•卡森汲取了希腊诗人斯特西克洛斯的片段,以抒情风格创作出了一个深刻的爱情故事……四十七首长诗引人入胜,充满了电影般的细节。卡森的写作语言是任何诗人都梦寐以求的:感性,风趣,伤感,悦耳,温柔,聪颖。

    ——《纽约书评》

    当代诗人中最具敏锐的洞察力……她拥有广博的才智和情感,并赋予它们以强烈的洞察力和新鲜感,就像响亮的敲门声一样令人震惊。

    ——《纽约时报书评》

    卡森用迅捷的笔触描绘了一段腐坏的婚姻中的幻觉与幻灭。她成功地让知识分子生活变得十分时髦。在她的笔下,柏拉图的引文自然得如同流行语……那些纯粹的抒情诗句带我们重拾美与真理的概念。

    ——《迈阿密先驱报》

    一曲为一段失败婚姻所作的怪异、隐晦、凄美的挽歌……她的诗句似一束激光般穿透心灵。

    ——《纽约时报》

  • 布雷顿角的叹息

    作者:[加]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两百多年前,苏格兰高地麦克唐纳家族的“红头发”卡隆带领妻儿跨越千山万水,从苏格兰来到遥远的新大陆,在那片拥有茂密森林与漫长冬季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后来,红头发卡隆的后裔们陆续离开布雷顿角这座海岛,散落在加利福尼亚的海滩、南美洲的矿区、非洲的沙漠……但无论走多远,布雷顿角始终是萦绕在他们心头永恒的牵挂。那对着巨头鲸歌唱的夏日,少年追逐彩虹的背影,那些有关忠诚与背叛的传说,在岁月的狂风暴雨中,幻化为一声温存而沉重的叹息:

    “当我们被爱着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更好。”

    《布雷顿角的叹息》故事穿梭于“现在”和“过去”之间,主人公亚历山大•麦克唐纳早已离开家乡,对往事的记忆也已模糊,但与哥哥、妹妹的交集却让他时常在不经意间回想起童年生活和祖辈的故事,他最终理解了血脉情深与那超越一切伤痛苦难的故土情怀。

    这也是一部有关文化溯源的作品,是一部缩小版的苏格兰移民史。透过个人成长与家族变迁,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展现了两个世纪以来动荡的加拿大文化版图,探索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相斥共生的历程。

  • 我本不该成为母亲

    作者:[加拿大]阿什莉·奥德兰

    上一代破碎的关系是否会以某种方式延续?一个活着但冷漠的孩子,一个温暖却死去的孩子。母职焦虑,信任崩溃,亲情断裂……成为母亲,究竟面临多少困境?

    为什么幼儿园的孩子对女儿避之不及?游乐场的意外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在其他人眼中如天使般的孩子,为何只让身为母亲的布莱丝觉得如此邪 恶……一切都在揣测和未知中前行,直到小儿子的死,给了她致命的一击,击碎了婚姻,击碎了生活,也击碎了她对女儿的所有信任。是产后抑郁带来的歇斯底里,还是恶童的妒恨带来的灾难?这本小说透过布莱丝的眼睛,讲述了一个紧张的、扣人心弦的心理悬疑故事,而布莱丝成为母亲所经历的一切,与她所期待的完全不同。

    【编辑推荐】

    ★ 一个母亲的自白,写出了关于“成为母亲”这件事的一切恐惧,拥有精致悬念的躁动和惊悚小说的迷人节奏。

    ★紧扣社会议题——成为母亲意味着什么?何为母职?母亲生而伟大吗?女性如何满足社会期待并得到信任?

    ★同时入选《嘉人》《红秀》《时尚》等杂志“2021年最值得期待图书”

    ★ 书稿上交不到两天即收到版权报价,两周内售出34个国家及地区版权。

    ★ 经9方投标竞价,影视剧版权被《哈利·波特》制片人抢下。

  • 当鸟儿带来太阳

    作者:[加拿大]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当鸟儿带来太阳》是加拿大作家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于198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主要人物仍然是布雷顿海角那些与自己注定的命运抗争的男男女女。这七个如挽歌般哀伤的故事,有的充满不详的宿命论的味道,有的如哥特小说一般浓厚郁烈。

    《冬天的狗》中,叙述者的祖先救下一只濒死的狗,多年之后却被其后代意外咬死,这只灰色的死亡之犬成了家人预知亲属死亡的一种凶兆,但也成为家族记忆中*坚固的一环;《幻象》一篇中,父亲和叔叔去纽芬兰岛拜访陌生的外祖父外祖母,无意中撞见他们有灵视能力的外祖父不幸的爱情传说。多年后,在诺曼底战役中身处险境的父亲突然被他真正的外祖母庇护,而他一生的悲剧也即将拉开序幕;《夏日将尽》中,世代从事矿工的男人已经将危险和孤独刻入他的身体和性情;《来年春天》中,沉迷于牛种改良的“我”在经历一整年的辛劳和期望之后,对自然的欲望法则有了朦胧的认知……

    荒凉岛屿上与艰辛为伴的矿工、渔民、农民,他们的失落和痛苦源于他们知道自己是族人中最后为那种营生奔波的人,他们的后代尽管充满留恋,但仍会义无反顾离开,加入那遥远未知的世界。但高地祖先炽热的幽灵、一代代人深藏的秘密,却经由传说、记忆、盖尔语歌谣的传递,带着海风的苦涩,抵达当下。

  • 小学还能这样上

    作者:廖晓英

    《小学还能这样上》是一个中国妈妈对加拿大小学的教育观察笔记。加拿大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教育水准和质量均属上乘的国度,千千万万的华人为了给孩子寻找良好教育环境而移民到此。在中国本土,如何借鉴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也是一个重要但却往往很有争议的问题。如何教育和培养我们的下一代?这是千万父母心中的头等大事,也是他们心中的一个巨大问号。本书通过细节的记述,展示了在加拿大的小学中,孩子们每天在做什么、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玩,老师如何对待他,他又如何和别的孩子相处等具体的学校生活内容。 作者感情投入,眼界开阔,观察细致,思考深刻,文风朴实,通过娓娓讲述自己儿子在加拿大小学的日常生活故事,展现了西方基础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
  • 你来,我走

    作者:尧尧

    本书真实记录了作者从移民加拿大到最后又回国的一段生活,描绘了一群北美移民的众生相。作者把移民加拿大的芸芸众生之态描述得平实而细致,对于移民的思考、困扰和喜悦都以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充满人生智慧和乐观向上的活力。书中同时收录作者亲手绘制的几十幅插图,精美可爱。
  • 绿山墙的安妮

    作者:蒙哥玛利

    绿山墙农舍的卡斯伯特兄妹准备从孤儿院领养一个男孩子,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一个满头红发、喋喋不休的女孩―安妮。安妮倔强、勤肯、活泼、乐观、宽容、酷爱幻想、待人真诚;她好动又好奇,频频闯祸却又令人忍俊不禁……卡斯伯特兄妹刻板的生活彻底被颠覆了。安妮的成长牵动着两人的爱心,同时,她激情洋溢、活力四射的个性魅力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 飘零的红枫叶

    作者:明日,白水

    《飘零的红枫叶》内容简介:卷入移民大潮中的高小慧、姚汉夫妇,2000年10月登陆加拿大多伦多,遇到了一群新移民朋友,他们在异国他乡享受了移民国家加拿大的优厚福利及美丽富饶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也经历了异国生活的风风雨雨,饱尝了其中的欢喜忧愁。高小慧通过她自身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加拿大,了解了真实的海外移民生活:西方既不是人们梦想中的天堂,也不是什么炼狱,它就是养育一方西人,也可容纳各国移民生存的一方水土。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抱有淘金梦想的国人,无论将移民的脚步走向何方,都必将感受到世界经济大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热雨寒风。
  • 一只狗狗的自白

    作者:[加拿大]玛格丽特•桑德斯

    本书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一只遭受主人虐待的小狗,一位心地善良的女孩,相遇在某个宁静的午后。女孩被这只名叫“美丽的乔”的小狗悲惨的遭遇所打动,并收留了它。一个温暖动人的故事发生了…… 一部人与动物情感的经典之作,让无数人流下动情地泪水。自1893年出版后,先后被翻译成法、西班牙、荷兰、日、汉等54种语言,通过它的传播让人们意识到了虐待动物对于人本身以及自然的损害,是每一个爱狗人的必读书! 阅读和传播这本书中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种极富爱心的表现。 ——詹姆斯•布里顿(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 如果能有更多的人阅读到这么书,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在我读过的所有书中,这本最打动我的心。 ——罗杰•卡洛斯(加拿大慈善协会会长) 要想培养真正的博爱,首先必须对动物仁慈。 ——伊丽莎白•布朗(前美国爱护动物基金会主席)
  • Lonely Planet Canada

    作者:Karla Zimmerman

    Your first polar bear...whales out the window of your Newfoundland B&B...the Northern Lights...Canada delivers on the outdoor spectaculars, then follows it up with cities full of jazz, art and round-the-world cuisine. In-depth sections on Canada's culinary scene, wildlife, and outdoor activities This guidebook has been fully updated! * Intuitive layout and new text styles make it easier to read, scan and find information at a glance * New visual design and structure improves navigation without sacrificing depth or quality * Expanded planning section helps travellers plan by time, season, interest or region * New map design improves map legibilty for easy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