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美学
-
History of Beauty
Now in paperback, Umberto Eco’s groundbreaking and much-acclaimed first illustrated book has been a critical success since its first publication in 2004. What is beauty? Umberto Eco, among Italy’s finest and most important contemporary thinkers, explores the nature, the meaning, and the very history of the idea of beauty in Western culture. The profound and subtle text is lavishly illustrated with abundant examples of sublime painting and sculpture and lengthy quotations from writers and philosophers. This is the first paperback edition of History of Beauty , making this intellectual and philosophical journey with one of the world’s most acclaimed thinkers available in a more compact and affordable format. From the Trade Paperback edition. -
中国审美文化史
《中国审美文化史:唐宋卷元明清卷》介绍了中国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美学发展史。内容包括初唐:万象更新、盛唐:恢弘壮阔、中唐:五光十色、北宋:人文荟萃、元代昌盛的舞台大观、文人畸士的翰墨风骨、明代奇艳的市俗世界、清代典雅的末代文化等。通过这些,您将会看到一个美丽的中国。 -
希腊人的艺术
本书收录的是温克尔曼最重要的美学论著。包括他最著名的六篇论文,其中《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以及《对(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的解释》,是最重要的代表作;此外,《论希腊人的艺术》,是温克尔曼重要经典著作《古代艺术史》的精华部分。在这些义章中,温克尔曼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研究希腊艺术史,用比较的方法对希腊艺术进行具体论述,充分反映了温克尔曼推崇古希腊艺术并极力主张理性运用古代典范、模仿古代艺术的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 温克尔曼(Johann Joacllim Winckclmann,1717-1768),18世纪德国新古典主义美学家、古典散文家、欧洲考古学的先驱者之一。在美学观念上推崇古希腊理想化的美,提出模仿古代的主张。重要文章有《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对(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的解释》。其重要著作《古代艺术史》是最早在文化背景上研究艺术风格演变的历史著作,是第一本真正的艺术史。 温克尔曼古典主义美学思想影响遍及全欧,成为众多欧洲古典主义艺术家艺术实践的重要指导。 -
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
“实用理性”正在从心理上加强中国人的思维力合,使这力量不仅如古代那样表现在技艺发用中,而且也能表现在极巴抽象的符号思考中。传统经过挽战而革葡,恰好符合“实用理性”并非先验性而是“经验合理性”的概括提升的“本任”。情本体是乐史文化的核心。所谓“情本体”,是以“情”为人生的最终实在、根本。但很少从从哲学上这么说,困之第一个问回便是,讲“情本体”还算不算哲学? -
法国人眼中的艺术史
欧洲艺术在这个时期充分发展,风格多样。佛兰德斯地区的艺术大师鲁本斯以旋动的笔触与恢宏的色彩把巴洛克风潮推向极致;荷兰的艺术则非常朴素,这里的艺术家以乐观淳朴的心表现着寻常人家的欢聚,乃至厨房中的食物。西班牙的格列柯笔下人物扭曲而变形,而委拉斯贵支等人则表现着深厚的现实主义功底。神,贵族,流浪汉,儿童,老妇……没有什么形象是西班牙画家所忽略的。法国普桑与洛兰的古典情怀,拉图尔对黑暗与烛光的热衷,洛可可华丽艺术的表现者华托以及体现了艺术又重新让位于生活的风俗画家夏尔丹都展现了法国艺术在这两百年间的丰富性。英国也在这个时期崛起,这里有着绿色的园林艺术和多变的风景,透纳笔下的大海与火焰引发了印象主义的浪潮。 -
人体美丽史
人体美丽的标准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变化:这就是本书要阐述的演化过程。这部历史描写某一文化时期令人喜欢或不喜欢的身体特征:被看重的举止和相貌,褒贬不一的体形,重新考虑的美容方式。其中想象的事物和一个时代的社会标准同样重要。 美丽没有停止过区分个体;同时,它反映了社会群体之间、种族之间、代与代之间的对立。作为被镜子反映的不安或荣耀的客体,美本身也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
批判哲学的批判
第一章 思想来源和发展过程 1.“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的文体有如康德的刻板生活,那么其内容却反映了整个时代。 2.康德的政治态度:主张共和政体,要求“笔的自由”,反对暴力革命。 3.康德与前康德哲学的关系。牛顿(科学)与卢梭(民主) 是影响康德最大的两个人。 4.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的康德。自然科学论著具有哲学家的特征:重视方法论、整体观点和理论概括。《自然通史和天体论》等著作。 5.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康德。苦恼和纠缠于科学与宗教、形而上学关系等问题,经验论的倾向。《负数概念引入哲学》等著作。由自然科学的一般探讨日益转向哲学基本理论。 6.“二律背反”把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从就职《论文》到三大《批判》。 7.康德与歌德。 8.研究康德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革命学说,而且也是建设理论。要研究入的主体性的文化一心理建构亦即人性能力问题。 第二章 认识论:(一)问题的提出 9.《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形式结构。它的术语、用词的多义性与思想内在矛盾有关。“凑合说”和“一贯论”都是片面的。 10.所谓“批判哲学”的含义:反对独断论和怀疑论,把研究人的认识形式作为中心,提出入的认识有界限范围以区分科学与宗教。 11.作为“批判哲学”主题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其实际含义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真理如何可能”。康德的二元论的回答。 12.所谓普遍必然与一定社会、时代的实践水平有关。普遍必然性在一定意义上是“客观社会性”(亦可称“人类客观性”) 的表现。应从社会实践、工艺科技水平而不仅从感知经验或语言来研究认识的本质和发展。 13.“分析”与“综合”的划分。“综合”在康德哲学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14.“综合”之所以比“分析”更重要,在于它的根源与实践活动有关。 15.罗素等人把数学归结为分析是不对的。为康德所凸出的数学的本质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数学充分地体现了人的认识能动性,它的原始根源是操作活动的内化。哥德尔。皮阿惹。 16.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批判康德,正是要研究认识能动性和作为人性能力的智力形式结构。 第三章 认识论:(二)空间与时间 17.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主体具有的感性直观形式与外界提供的感性材料相结合,形成感性经验。 18.康德反对莱布尼兹和牛顿的时空观,认为时、空不是客观存在,不是知性概念。康德的几个时、空“阐明”。 19.康德所谓时、空的“经验实在性”:时、空与声、色、香、味、暖不同,不是个体的主观感知,而具有经验中的客观性。 20.康德所谓时、空的“先验观念性”:时、空与变化、运动不同,不是事物的性质形态,而是主体的先验感性形式。 21.罗素对康德时、空观的批驳,认为时、空与声、色并无不同,把康德拉向巴克莱。 22.工艺在社会实践中的决定意义。从洛克区分 第一、 第二性质到康德提出时、空的普遍必然,实际都受工艺科技的时代水平的制约。 23.实践、数学、时空与社会(巫术礼仪的原始重要性)。形式化、非欧几何并不推翻数学与感性时、空在根源上的联系。 “内化”与“积淀”。 第四章 认识论:(三)范畴 24.康德的“先验逻辑”的 第一部分:“先验分析论”。知性与感性结合才形成认识,但知性与感性是平行独立的两种能力。 25.由判断得来的“知性纯粹概念”即十二范畴,三三排列分为量、质、关系、模态四组。这是由形式逻辑过渡到认识论,康德的“先验逻辑”开黑格尔逻辑学的先声。 26.康德与黑格尔着重点的不同:黑格尔重视逻辑范畴如何能与历史相一致,使历史从属于逻辑;康德注意知性范畴如何能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结合。康德提出“先验构架”作为感性与知性之间的桥梁。 27.“知性先验原理”是范畴的具体展开,这个部分实际是康德认识论的主要部分。 28.“量”的范畴:“直观的公理”,认为任何认识对象均应有可计算的数量。对象是可分割的。所以数学有普遍适用性。 29.“质”的范畴:“知觉的预定”,实际肯定外界物质是知觉的前提。提出质量相结合的“度”。 30.“关系”范畴之一:“实体”。在唯心主义的先验形式里,肯定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永恒性。 31.“关系”范畴之二:“因果”。最重要的范畴:“凡事总有原因”是一切认识和科学研究的思想上的“先验”前提。 32.“关系”范畴之三:“交互”。空间关系对认识的意义。 33.“经验思维三准则”,强调现实的可能、实在与必然不同于逻辑的可能、实在与必然。前者必须有感性经验作依据,后者不能等同或替代前者。 34.康德一面强调作为认识,知性不能离开感性;另一面又强调先验知性主宰感性,唯心主义地高扬了理性认识。 35.现代自然科学使理性认识问题异常突出。因果是量子力学等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哲学问题。爱因斯坦。理论假说对观察的优先性。 36.恩格斯非常注意因果问题,指出“单凭经验性的观察决不能证明必然性”,“必然性的证明是在人类活动中、实验中、劳动中”。 37.人类实践活动以原始工艺(制造工具)为始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人类劳动打破了动物生活活动的狭隘性、固定性、特殊性,对现实世界在客观上造成了大量的、多样的因果联系,这才是因果观念和范畴的原始基础。构架、理想模型对认识有重大作用。 第五章 认识论:(四)“自我意识” 38.“自我意识”是康德哲学认识论中最重要也最难解的问题,其实质是集中提出了人的认识能动性。 39.“主观演绎”充满了心理学的内容,认为主体意识中必须有一种主动的统一性,才能综合感性,由想象而概念。‘‘自觉注意”(对自身操作活动的注意)应是人最早的心理特征。 40.“客观演绎”的哲学内容。康德区分“知觉判断”与“经验判断”;认识的客观性不来自直接的感知,而得自意识的能动性,这是与经验论的重大区别。 41.“先验自我意识”(“先验统觉”)指的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形式。它不能独立存在,只存在于经验意识之中,但它建立起 “对象意识”。“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相互依存。 42.康德反对任何形式的“心灵”实体,强调“我思”(“自我意识”)只是认识形式和功能,而非实体或存在。 43.经由费希特,黑格尔将“自我意识”实体化。客观性与对象化由认识中的同一(康德)变而为现实中的同一(黑格尔),思维、范畴不再只是主体认识的规定,而成了客观存在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的能动性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创造世界。 44.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改造世界的伟大“自我”,不是精神、意识、思维,首先是人类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 45.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有现实性的优点,认识的能动性根源于实践的能动性。工艺史、认识论与主客体的区分。 46.旧唯物主义从个体感知的现实性出发,康德、黑格尔从人类意识的普遍性出发,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 第六章 认识论:(五)“二律背反” 47.“先验逻辑”的 第二部分:“先验辩证论”。“分析论”说明认识如何可能,“辩证论”说明谬误如何产生.指出上帝、灵魂不是认识对象。 48.“理念”作为理性概念,并不能适用于感性经验,它不具有客观效用,只与入主观上追求无条件的“总体”有关。 49.人的认识追求无条件、超经验的总体,产生“先验幻相”,此即辩证法。这是思维进程所必然要发生的越出经验的结果。 50.充分暴露这种辩证法的四个“二律背反”:时、空有限又无限,物体可分又不可分,必然又自由,上帝存在又不存在。 51.黑格尔对康德“二律背反”的批判,指出它们不是主观幻相,而是客观存在,要在总体行程中予以展开和扬弃。 52.总体、系统结构、否定之否定在辩证法中的地位。总体把握的辩证方法优于片断经验的实证方法。辩证法是历史的:在过程中展开。反对预成论,重视偶然性。 第七章 认识论:(六)“物自体” 53.“物自体”有三层含义,作为感性来源的含义是其唯物主义方面,不能把康德等同于巴克莱。 54.“本体”一词的“消极含义”,“物自体”在认识论上的第二层含义。洛克、霍尔巴赫均有实体不可知的思想。 55.所谓“先验对象”:必须肯定一个不能具体确定也永不可知的某物x,作为认识在对象方面的前提条件。 56.“先验对象”与“先验自我”:两个遥相对应的X。 57.康德之后,唯心主义总是用“自我”吞并对象,意识吞并存在,或用“想象”来解决“物自体”问题。 58.恩格斯一再指出实践、工业是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本书强调,认识如何可能应从人类如何可能来解答。 59.“物自体”作为理性理念:“本体”一词的“积极含义”,具有引导认识、统一经验的“范导”功能,这实际涉及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问题。 60.由认识论到伦理学,康德的积极的“本体”不是认识,而是道德。“不能知之,只可思之”的对象不能由经验来认识,只可由信仰来保证。维特根斯坦。作为“本体”的人类主体性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八章 伦理学:(上)道德律令 61.康德反对法国唯物主义的幸福主义,认为把道德建筑在快乐、利益、人性、良心、天命、神意上都是没有普遍必然性的。 62.两种道德理论的对照表。康德认为恰恰是在与幸福、功利的对峙、冲突中显示出道德。 63.“道德律令”第一条:“普遍立法”。 64.“道德律令”第二条:“人是目的”。 65.“道德律令”第三条:“意志自律”。 66.自由(本体、理性、道德律令)与自然(现象界、经验、因果必然)的截然二分。黑格尔批判康德伦理学为空洞(.无社会历史内容)的形式主义。 67.康德的伦理学是卢梭革命理论在德国的抽象翻版,政治要求变成了道德律令。 68.康德强调善恶不同于福祸。 69.道德感情的特点,理性战胜自然性。康德伦理学抓住了道德超越个体存在,是理性凝聚的人性能力。 第九章 伦理学:(下)宗教、政治、历史观点 70.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幸福不是道德,有德未必有福,德与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统一。 71.只好把这种统一期之于天国的“至善”,上帝是“至善” 的前提公设。 72.康德反对宗教仪式和迷信,坚持启蒙,认为道德不应以宗教为基础,应把宗教化为道德,反对神学道德论。 73.他主张道德的神学、理性的宗教。 74.康德的法权、政治思想:认为法权是经验政治的先验原理,主张三权分立,主权在民,自由、平等、独立是立国基础.反对破坏法制。 75.建立在共和体制的国家联合基础上的永久和平论。 76.从洛克到卢梭、康德、黑格尔,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到总体主义、集权主义,是近代欧洲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转折。 77.康德的历史观点的重要性:“历史理念”;非社会的社会性,人在斗争中发展,不依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合目的性。 78.康德在“我能认识什么?”(认识论)、“我应做什么?” (伦理学)、“我可期望什么?”(宗教观)之后,晚年添了一问: “人是什么?”它实际上是整个康德哲学的真正内涵。 79.康德的历史观。黑格尔将道德从属于历史。 80.再回到康德哲学中心的“物自体”问题。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丰富而含混的“理性”一词究竟是什么? 81.伦理相对主义的肤浅和维特根斯坦的神秘。 82.边沁、穆勒以来的伦理学。 83.马克思主义中的主观主义、意志主义思潮。praxis与 practice。 84.社会是主体又是客体。“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 第十章 美学与目的论 85.《判断力批判》作为认识论与伦理学的桥梁,是康德哲学的终结点:以人为中心。不同于法国唯物主义的自然,也不同于黑格尔的理性总体。 86.“反思判断力”与“自然合目的性”。康德的“人是什么”的真正答案在美学。 87.“美的分析”一,质:“非功利而生愉快”。乐、美、善三分,实际提出了人(伦理)与自然、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思想。 88.“美的分析”二,量:“无概念而有普遍性”。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运动,这是上一问的心理方面。 89.“美的分析”三,关系:“无目的的目的性”。上二者的哲学概括。 90.“美的分析”四,模态:“共通感”。指出审美根源在社会。 91.“崇高的分析”:崇高不在对象,而在人心,即人的理性、伦理的尊严。对崇高的欣赏要求更高的文化教养。 92.美与崇高、纯粹美与依存美,是审美领域由自然到伦理过渡中的两步。 93.“美的理想”、“审美理念”、“艺术天才”,讲的都是在感性自然的有限中展现出道德伦理的无限,其特征是无法而法,言有尽而意无穷。 94.康德美学的形式主义与表现主义两种因素对后代都有巨大影响。 95.生命有机体的特点: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互为因果,具有自组织功能。机械论不能解释生命,需要目的论理念。 96.机械论与目的论的“二律背反”。现代生物学中的还原论与反还原论。 97.康德认为,整个自然的最终目的是文化一道德的人。 98.康德美学与黑格尔美学的歧异:后者是思辨的艺术史,撇开了人与自然这个基本问题。 99.康德哲学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德国古典哲学的精髓。 100.“人是依照美的尺度来生产的”。马克思“自然的人化” 思想。“人之所以为人”(“人是什么”)即“普遍必然”的人性能力的提出和回答。 《批判哲学的批判》写成于“文革”,初版于1979年春。一读者言曰,读此书始知什么是哲学,俩们著名美国华人学者曾不约而同地认为此书乃有关康德哲学的最佳中文著作。该书一扫陈陈相因的论调模式,论述了康德先验论在哲学史上的枢纽意义,谈论了认识论(真)、伦理学(善)、美学和目的论(美)三大领域中的主要哲学问题究竟何在,作者创造性地运用实践观点逐一予以后具体剖析,径而申说了作者本人的哲学;强调使用和制造工具是人类社会的根基,以“人类如何可能“回应了康德的”的著名课题。本次出版,作者作了一些修订。本书为作者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 -
图说西方舞台美术史
本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西方舞台美术历史的专著,它有如下的特点:一、系统全面。从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起,至文艺复兴、17、18世纪的启蒙,及19世纪的浪漫主义,都逐一加以介绍,并注意了前后的关联,即一个流派的兴起,既受到前一流派的影响,又为下一流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二、以舞台美术为本体,着重介绍舞美的艺术特色,并辐射到剧本、导演等方面。三、作者曾在意大利做了5年的访问学者,因此掌握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所以本稿史料翔实,大部分图片都是首次在国内出版。 -
美源
20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蓬勃开展,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几乎每年都有令人惊喜的考古新发现面世,犹如开启了许多深埋地下的文物库房。数量空前的古代艺术珍品呈现于世人的面前,使我们有可能据以改写中国艺术史,特别是唐宋以前的古代艺术史。 大量丰富的新获得的文物考古资料,一时还难于被艺术史家,尤其是广大中国古代艺术爱好者所熟悉,因此,必须有人从事开路架桥的劳作,本书的编写,正是想达到这一目的。两位长久从事文物考古研究的专家,将美术考古的最新成果分类整理,每类文物又以其发展最成熟、最辉煌的时期为重点,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玉雕,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的墓葬俑群,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以及唐宋以来的墓室壁画,等等,进行扼要的介绍。力图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勾画中国艺术历史的发展轨迹,与读者一起,探寻和发现中国艺术的真正美丽。 中国古代艺术辉煌灿烂,但因屡遭历史的战乱和劫难,传世者寥若晨星。所幸的是,在20世纪,随着科学考古学的兴起,我们从深埋地下的文明遗址和古人墓室里,收获了大量与艺术史有关的考古标本,这其中不但有当时人绘制的壁画、与墓葬礼仪有关的帛画、装饰器物的漆画,还有各种形式和用途的陶器、青铜器、玉器……每一件标本都讲述着一个关于远古艺术的故事,它们联缀在一起,汇合成一部动人的“锄头掘出的艺术史”。 就让我们从这里出发,一起去探寻中华民族艺术之美的源头吧! -
中国美学史
本书介绍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先生《美学的历程》曾认为魏晋是人的觉醒和文字的自觉时期,根据这一观点,在大量史料基础上,本书全面地分析论述了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佛学、文论、书论、画论、乐论、人物品评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 -
抽象与移情
沃林格的这部早期著作是从情致的反命题出发的,抽象与移情的对峙构成了全书的结构,全书的论点和框架均由这个对峙而来。抽象是一个至上的艺术律令,沃林格首先是单纯作为移情的对立面而否定性地去界定这个概念的。至于移情这个概念,沃林格则是从立普斯的美学中吸收而来的,但他与立普斯不同 ,他不认为移情是我们面对对象的审美态度以之为前提条件并始终以其为特征的普遍原则,他更多地是把移情描述为这样一种审美态度,这种审美态度仅仅适用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一切以之为传统的艺术作品和面对这种艺术作品的观赏者的态度,因而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这种极具人性意味的向自然的移情并不是天生自在的,而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而且,尤其是由艺术所催发出的东西。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触及到一个纲领性的核心,这不仅是艺术学和美学方面的核心,而且也是艺术史和艺术批评方面的核心。 ◎出版之后短短十几年内,该书不断得到重新再版和修订,这本著作成了表现主义时代最杰出的艺术学文献。 金城出版社同系列作品还有: 《席勒美学信简》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33436/ 《弗洛伊德论美》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87860/ 《文明的忧思》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407815/ -
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
该书是沃尔夫林晚期的最重要著作,对其前期观点有了很大发展和变革,一般艺术史家,尤其是国内的研究者只管住其前期的著作,翻译的作品也多属于前期,这本著作对全面了解沃尔夫林具有重要作用。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一书采用全新的方法和宽广的视角,将艺术品还原到它所处的历史语境当中,探寻创作它们的初衷,研究那些委托艺术家们创造宫殿教堂、绘画雕像的人们。 与其他同题材的专著不同,本书不只涉及了佛罗伦萨和罗马,还涵盖了威尼斯和威尼托、阿西西、锡耶纳、米兰、帕维亚、热那亚、帕多瓦、曼图亚、维罗纳、费拉拉、乌尔比诺和那不勒斯等城市。 本书展现了从13世纪中期到16世纪300多年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社会丰富多彩的画卷。细节的描写再现了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的人民和各种场所,告诉了我们艺术品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 本书还精心选取了近600幅插图,这些插图将视觉艺术当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
丑的历史
寻找丑真是乐事一件,因为丑比美更精彩有趣。美往往令人觉得乏味,因为人人知道美是什么,丑却有无限可能——可以是巨人、侏儒,也可以是长鼻男,就像皮诺曹那样。 ——翁贝托•艾柯 丑是什么?丑只是美的反面吗?丑的范畴有哪些?继全球惊艳的《美的历史》之后,博学大师艾柯再推《丑的历史》,以丰富的图文资料与独特的见解深度剖析世人对“丑”的成见,颠覆传统审美观,形成一部异彩纷呈的审丑观念史。他亲自保证:“《丑》比《美》更精彩。 艾柯为《美的历史》撰写的这部姊妹篇既是对视觉的冲击,也是对思维的挑衅。艾柯尝试把丑作为历史和文化批评的一部分做进一步的分析,呼应上一次的寻美之旅。……这种兼收并蓄的研究别具一格,必将吸引文化和艺术史学者以及一般读者对这个颇受冷落的主题产生兴趣。 ——《出版商周刊》 美可能吸引人,但丑更有趣——这正是艾柯这本迷人的大书呈现给读者的。……百科全书式的引文、生动炫目的插图……在这些欢笑、色情、恶心或恐怖形态的背后,你将很难接受它们有丑的一面。 ——《纽约时报》 大多数艺术书值得看看,或许,在咖啡桌边即可。这部无法言喻、令人发狂的书却是要读的。 ——《细节》杂志 《丑的历史》为休闲读者提供了大量信息,也为那些希望深入探讨这个课题的人指引了门径。 ——《选择》杂志 -
西方建筑史
《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原书第2版)》介绍了欧美史前到近现代时期主要的建筑风格和主题,以其深刻、独到的视角介绍了建筑历史结构和当代伟大建筑,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伟大的建筑及其历史,并配以丰富的插图解释或说明,集社会、知识和审美于一体。《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原书第2版)》适合作为建筑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及参考用书。 -
The Big Penis Book
In The Big Penis Book we explore the centuries-old fascination with the large phallus, a fascination common to men and women alike. This hefty book is profusely illustrated with over 400 historic photos of spectacular male endowments, including rare photos of the legendary John Holmes. The majority of the photographs are from the 1970s, when the sexual revolution first freed photographers to depict the male entirely nude. Photographers include Bob Mizer of Athletic Model Guild, David Hurles of Old Reliable, Colt, Falcon, Sierra Domino, Third World, and Champion Studios, with each of these iconic photographers interviewed or profiled, along with information about each of their models. And if this isn’t enough, the book closes with a special surprise comparable to the Guinness Book of Records’ Norma Stitz featured in The Big Book of Breasts! Can you guess what body part Dian is dissecting next? -
批判美学与后现代主义
本书主要探讨了艺术、审美经验、哲学和自我意识本质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这个课题里,占主导地位的策略是与后结构主义思想联系在一起,为艺术的普遍意义提供系统性的辩护,反对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 -
西方美学思想史(上、中、下)
《西方美学思想史(上、中、下)》为复旦大学教授朱立元先生领衔主编的一部大型学术专著,其内容涵盖自圣经、古希腊罗马起,一直到20世纪现当代的西方主要美学思想流派和观点,全面而又系统地勾勒出了整个西方美学思想的演进历程。作者治学风格严谨,《西方美学思想史(上、中、下)》以翔实而准确的资料,以及独到而精辟的论断而成为一部颇具权威的有关西方美学史的论著。 -
未来就是现在
本书精录罗伊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包括在各种大型学术会议的演讲稿。重点讲述了新媒体艺术与科技、意识之间的关系。罗伊·阿斯科特的著作第一次在中国出版,不但对于想了解和从事新媒体艺术的工作者极具指导意义,对于引导大众了解并非在象牙塔中的新媒体艺术亦有指导意义。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