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美学
-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这本书正如其名,是一部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不论纯稚少年,还是耄耋老人,阅读起来都不会感到晦涩,因为它的主旨很单纯,那就是——唤起人们的“爱美之心”。 作者蒋勋是台湾著名作家、诗人与画家,年轻时曾赴法国巴黎大学专门攻读艺术史。为和更多朋友分享艺术欣赏的喜悦,他走出围墙内的学院,投身美学教育的普及工作,在社会的讲堂上开讲美术,并陆续撰写了《美的沉思》、《给青年艺术家的信》、《天地有大美》等多种著作。其中,《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是广受青年朋友欢迎的一种。这本书以简明生动的文笔,依照朝代次第,勾勒出中国美术的诞生、演变与发展的脉络。通过这样一次对传统的梳理,作者不仅希望向读者传递知识,更希望传达出历代中国人对美的独特感受。 -
维纳斯的明镜
《维纳斯的明镜》是随笔集,记录了孟晖对法国卢浮宫美术馆收藏的部分绘画精品的观后感想。 -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蒋勋,艺术史研究者和作者。曾在多所大学任教相关课程,并且是各重要艺文讲座最受欢迎的主讲人之一,常能化抽象为具体,演说和写作同样引人入胜。 本书其收入作者的十封书信,作者传达的主体并不是教读者具体的写诗、画画、作曲、舞蹈的技巧,也不是教导一切与艺术有关的形式,本书所重视的是“感官”,是打开视觉、开启听觉、用全部的身体去感觉气味、重量、质地、形状、色彩;是在作为艺术家之前,先为自己准备了丰富的“人的感觉”。 书中指出,真正的艺术家,不会把自己置放在安逸、有保障的固定生活里,要大胆飞出去,才能保有活泼、健康而年轻的生命力,也才感受得到真正创造的快乐,感受得到真正的美。 -
宗白华学术文化随笔
宗白华(1897―1986)原名宗之�,字伯华,生于 安徽安庆,原籍江苏省常熟县,祖籍浙江杭州。 1916年入同济大学预科。次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发,改医从文。 1917年,发表《萧彭浩哲学大意》一文于上海泰东 图书局《丙辰》杂志第四期。 1919年,发表《说人生观》、《略述康德唯心主义哲 学大意》、《康德空间唯心说》等多篇论文。 1920年,发表《美学与艺术略谈》于《学灯》。同年 5月,宗白华途经巴黎赴德国留学,到法兰克福大学哲学 系学习。 1921年,转入柏林大学,学美学和历史哲学。 1922年,《流云》小诗开始在《学灯》上刊出。 1923年,《流云》诗集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 1925年,由柏林归国。聘到南京东南大学哲学院任 教。 1928年,任中央大学(原东南大学)哲学系教授。 1936年,主持中国哲学第三届年会。 1943年,发表重要美学论文《中国艺术意境之诞 生》于《时与潮文艺》创刊号。 1949年,发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载 上海《新中华》第12卷第10期。 1957年,发表《读〈论美〉后一些质疑》于《新建 设》2月号。 1964年,译著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由商务印 书馆出版。 1979年,论文《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 索》发表于《文艺论丛》第6辑。 1981年5月,著作《美学散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同年8月,著作《美学的散步》由台湾洪范书店 出版。 1982年,《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由北京大学出 版社出版。 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 -
独自叩门
中国当代前卫艺术近十余年来百象纷呈,蔚为大观,已成为国际艺术界的一股引人注目的现象。著名美术史家、艺术评论家尹吉男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察觉中国艺术的这一新动向,并以独特的犀利笔法、潇洒文风,对于这一新潮流中涌现的重要艺术家、作品及流派予以深刻批评,不仅富于洞见,而且语言精彩,引人入胜。 作者自述: 不少朋友劝我写一部《中国当代艺术史》之类的书,那本该是当代史学者必须干的事。我的兴趣眼下还不在于此。对于艺术我或许是个很主观的人,一个艺术品和艺术现象触碰了我的视线并不一定都会产生结果,只有触碰到了我的心灵才会写点什么。这本书中的文字差不多是我“写点什么”的一个结果。因此,最恰当的书名莫过于“独自叩门”了。并不是所有的艺术之门我都能叩开,机会虽然很多,但契机却很少。有的时候也难免为徘徊的过程“写点什么”。我的文字无疑义成了每个读者平心来面对的门,不管叩开与否,一切都要随缘。开门所及,或许是有心人的迷惑,或许是无心人的风景。 谈艺术的文字不是鸟类学。本来很平易近人的东西已经让理论家说得过于玄秘啦,逼得大众对之特别看待。如果衣冠不整,心存他念,真是不敢踏入艺术殿堂的大门,一见艺术家使张皇失措。我总觉得,艺术只有在一个人平视的时候才能看得见,因为它是与人的心灵直接相关的东西。仰视只会看到苍茫的云雾以及缭乱的星空,而且对人格化的脖子也不公平。我逐渐体会到,艺术其实是每个人的生活因素;对于自己,我常常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我既不仰视,也不俯视,更不希望与我振动数相近的朋友们产生仰视的疲惫,包括对我的文字。其实,读者的有艺术感受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两个人平视的时候才更易于沟通、理解,以至于产生灵魂间的友情。 并非所有主流艺术当中的人或作品都能造成我“写点什么”的契机,只不过是很有限的一部分。这原因很多,比如说,有些与我隔得太远;有些没能勾出我个人的内心问题;有时自己对“写点什么”发生了厌倦;还有的时候无暇动手,神游到别处去了。总之,这一切最终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本身是否需要。我本心是不想把对艺术的说三道四当成与个人生活太远的职业,生怕自己的勉强扰乱了别人平素的节奏,谁都不轻松。 说起副题“近观中国当代主流艺术”中的“近”字的含义,大致有两层:一是在时间上离现在很近,二是在空间上离我很近。说到底我是想不自觉地达到在近处能使心灵看个明白的亲切状态,并与自己的生活相契合。客观地说,书中所涉及到的人和作品也有不属于主流的,但对我生活过的那些“时刻”却很特别,他(它)们导致了我“写点什么”的契机,使我的个人生活多了一些内容。近观的视线容易清楚,而且可以平视。一旦自己回顾这些近观所得,就觉出很多文字的背后都有故事或情结,的确与生活史有缘。 把门叩开时希望平视到一张朴素的脸,我想读者也希望生活充实,这才是艺术的真谛!用个人阴谋使大家失常,那是帝国主义。好在这一点我已及时警觉。 尹吉男记于北京 -
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
《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是英国著名艺术史论家威廉•冈特“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潮流”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笔法,评述了这个时期英国画坛众多艺术家的生平及创作,描绘了一类个性鲜明的人物肖像——新古典主义的山神,展示了当时英国艺术界学院派与民粹派的理念之争与盛衰沉浮。 《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评述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坛学院派是非功过。这个画派以古典主义为理念,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雷顿为主要代表,包括阿尔伯特•摩尔、阿尔马-泰德玛、瓦茨和波因特等画家,其影响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顶峰,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迎合并主宰了19世纪后半期英国公众的审美趣味。 《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这部专著依然读如小说,充满了戏剧性的情节和时代生活场景,涉及大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的知识,文笔典雅含蓄,但也不乏幽默之笔,使人想起《美的历险》的犀利。 -
美的歷史
以《玫瑰的名字》、《傅科擺》小說聞名國際的義大利小說家安伯托艾可編著的第一部圖文書,新書觀點眾所矚目! 榮獲亞馬遜網站五顆星評價★★★★★! 安伯托艾可不僅在國內也在國際社會有相當的盛名。本書將歷史脈絡一路走來對眼睛所及之事物的看法呈現,它不僅是一部藝術的歷史或美學史,而是作者融合兩者?美的概念所下的定義,涵括的範圍自古典到現代。書中論及的美包含繪畫、雕刻、建築、電影、攝影、裝置藝術以及小說、詩等領域廣泛,以使廣大的讀者都能信服。 在這部極度精美、份量十足的圖文作品中,艾可提供多層次的路徑,包括流動的文字記敘、繪畫以及雕刻的豐富的例證,另也將每個時代的作家、哲學家所摘選以及比較的說明內容收錄其中。對讀者而言,此書猶如一部想了解美的概念的真正的指引地圖,藉著作者靈活的筆調,使讀者進入一趟精采的旅行。 書中圖文並茂,旁徵博引,並穿插許多華麗精采的圖片。而艾可的符碼語言亦是台灣藝文讀者首次進入其解/結構的窗口。 -
文化的价值
《文化的价值》是一个被西方学者称为“哲学家中的哲学家”的最后遗稿。是二十世纪最富灵感与诗意的文化笔记。在维特根斯坦眼中,有力量的语言必须使事物看上去具有同一性,它使时间的拟人化变为可能,而思想的欢乐就是他生活欢乐的源泉。作者的睿智之光闪现于哲学、逻辑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向诸多学科提出质疑,颠覆了他之前的文化价值观。求证了人类现有知识的可信度。 维特根斯坦是把现代哲学方法“推进到决定性转折的第一人”。他对逻辑经验主义哲学、日常语言哲学、哲学方法论、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英国大英百科全书《今日伟大思想》列为二十世纪人文学科六十二项重要成果(其中哲学为五项)的代表之一。 -
画禅室随笔
《画禅室随笔》是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的书画创作、评鉴的理论著作,全书分为四卷。卷一包括论用笔、评法书、跋自书、评旧帖各节,卷二包括画诀、画源、题自画、评旧画各节,卷三和卷四则为作者记事、评诗文等的杂言随笔。本书论书主张“以意背临”,谓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尊崇文人书画传统所凝成的韵致。其画论对清代“四王”画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寫給大家的西洋美術史(平)
因為美 我們就可以繼續前去∼蔣勳老師說:寫完「中國美術史」,很大的心願是寫一本大眾通俗易懂的「西洋美術史」。這個心願終於在2002年夏天完成了。「中國美術史」是對自身傳統文化的了解,「西洋美術史」則是打開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借助這一扇窗口,眺望和瀏覽世界不同文化的美的觀念、材料、技法;借助這一扇窗口,省思人類共同的美的嚮往與創造。 作者簡介 蔣勳 一九四七年生於古都西安,福建長樂人。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臺。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先後任教於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現專事寫作並從事藝術美學研究工作與創作。蔣勳十五歲便開始學習新詩、小說創作,寫作文類包括詩、散文、評論,尤以詩和散文最具個風格,由於從事藝術工作多年,使其作品處處顯露豐富的視覺意象。彷彿以文字代替線條,透過藝術組合而產生美感。 -
蒋勋破解德加之美
“艺术美学”系列,美学大师蒋勋谈过文艺复兴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谈过印象派的梵高、莫奈,这次选择了德加。 德加出身贵族,却没有被贵族的身份框架局限。他受到现代美学启发,面向正在变化的工业革命城市,城市的中产阶级,城市的赛马赌博,城市的歌剧院与芭蕾舞,城市的咖啡厅,咖啡厅角落孤独落寞的女性,看到了新兴城市的热闹繁华,也透视到繁华背后人与人疏离的孤寂与荒凉。 德加比同时代的画家都更具深沉的思考性,因此没有停留在五光十色的繁华表层,他的画笔总是透视到更内在的人性。德加是颠覆者、革命者,他提出一连串对生命的询问,不满足历史总在原地踏步。 德加的绘画,像是一个时代横剖面的缩影。在一个挤满芸芸众生的城市,他同时看到了繁华,也看到了荒凉,看到了热闹,也看到了孤寂。 -
富春山居图卷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八十二岁前后创作的富春江山水长卷,是中国长卷美学发展到巅峰的杰作,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本书由美学大师蒋勋执笔导读,对画作的美学价值及历史价值进行深度剖析,引领我们赏析浑厚大气的长卷风景,一一解读画卷中的深刻隐喻,娓娓道尽一条河流在历史中的故事,以及画卷背后独特的东方美学和人生哲学。 -
西风破
美学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趣味高雅,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希望美学能够真正成为连接理性与感性、此岸与彼岸的桥梁,希望普通大众读了这样的著作,不但为其中较具形象感的文字所吸引,感受一种美文的滋养,而且也能在思维和学养上有所提高,获得一种“由内而外”之美的陶冶。那么,在某种意义上,“美”与“学”可以说得到了一种切实的融合。此书的完稿,正是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我乐意向读者诸君推荐,并借此表达先睹为快的幸喜。 -詹丹《前言》 -
荷塘清韵
《荷塘清韵》主要内容简介: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 -
美的人生观
本书收入张竞生先生《美的人生观》和《美的社会组织法》两篇宏论。在《美的人生观》中提出:美的人生观之所以高于一切人生观,就在于能在丑恶的物质生活上求得美妙有趣的作用;在疲弱的精神生活中得到刚毅活泼的心思。在《美的社会组织法》中提出:凡富与强的组织,如无美的、艺术的、情感的元素,则富的不免为资本家的凶恶和守财奴的乏味;强的不免为盗贼式的侵夺和凶徒样的专横。 -
无言之美
《美学散步丛书:无言之美(第2版)》内容介绍: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东西可以更好地引起我们的审美经验呢?在朱先生看来。毫无疑问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确,艺术作品这种特别的事物也可以被看成其他的样子,比如,在收藏商眼中是财富,在搬运工眼中是重物,在匆匆忙忙、大声喧哗的美国游客眼中是到此一游的标志。但是,同其他事物相比,艺术作品这种特别的事物倾向于被看成美的形象,它主动吁请人们把它看成形象,伟大的艺术作品的强烈感染力甚至强迫人们将它看成形象。这并不表明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或美,但艺术作品最容易成为艺术和美,这就是朱光潜美学系统中的艺术作品同一般物的区别。一起来翻阅《美学散步丛书:无言之美(第2版)》吧! -
如何培养美感
如何培养美感?作者的回答是:从尊重自然出发,从回归原本开始,多看美的东西。但随后他也表示,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有两个难题需要解决:第一,什么是美的东西?第二,怎么样才能常看到它们?作者在书中举的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他老人家去公园赏花,结果看了一场“虐待花的展览”。公园“用各种花当成颜色材料,编织成各种图案与造型,花的本质失掉了,只看到一些造型。用花做成动物与人物,甚至讲述故事,市民们兴高采烈地看着这些奇景,如同赏花灯一样,象征太平盛世的景象。但是真正爱花的人看到这样使用花朵,只能感到痛心。”今天的某些“艺术家”也经常制造一些“指鹿为马”的作品,将丑当做了美,这就让我们更坠五里雾中。为了尽可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汉宝德写了一系列谈美的文章,集结起来,就是这本《如何培养美感》。秩序、比例、理性、色彩、质感、构成,这些抽象的名词和专业的分析,通过拿大量的植物、器物、建筑来进行讲解说明,古董、书法、家具、建筑、陶瓷以及灯具,这些生活用品全成了上佳的例子……在比较之中,读者能直观地看到“更”美的事物,并进一步理解这件为什么较那件“更美”的原因。 -
走我自己的路
《走我自己的路》是李泽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相当影响的杂著、对谈录。九十年代中叶增订再版,仍颇畅销。今经作者同意,收入近年来的新作,再扩展分为杂著、对谈两集出版。 本书收作者各种序跋、杂感、散文、发言提纲、讲演记录、访谈记录等等,内容包括生平自述、治学经历或经验、对当时和时下各种见解、问题或倾向的评论和意见。长短不齐,问题不一,均或信手拈来,或脱口而出,因之似更感直率、亲切与真实。作者在书中强调微观课题、实证研究,提出“学点形式逻辑、平面几何”,反对艰涩不通玄秘难懂的文风和大而无当泛说中西的学风等等。其中有关朦胧诗、主体性、“破天下达尊”、主方法多元、“西体中用”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议论等等,则从个人微小侧面反映记录了二三十年来的某些历史印痕和艰难步伐,可供反思和慨叹。 作者九十年代以来的各种文字与自己七八十年代的美学、哲学、思想史等著作虽一以贯之,亦有所变化,有所发展,但更显直白,更加明确,也更为具体,可视作以上著作的重要解读。 -
达.芬奇论绘画
15世纪是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纪,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总结自己毕业经验,写下了许多关于绘画的笔记和论述。本书根据其六种有关书籍条目编选,内容包括构图法、明暗法、透视法等,更有画家守则,在传授绘画技巧同时,注重画家的修养。 本书前言 特色及评论 文章节选 -
品园
陈从周说:“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如何品园、游园、察园、论园、筑园、构园?20世纪80年代前后,同济大学著名教授陈从周撰写《说园》等数篇经典园林品赏散文,在国内外园林学术界及普通读者圈广泛流传,备受赞誉。 陈从周先生生前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近50年,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成果瞩目,著作等身。著有《说园》、《苏州园林》、《扬州园林》、《中国民居》、《绍兴石桥》、《岱庙建筑》、《园林谈丛》、《装修图集》、《上海近代建筑史稿》等学术专著,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作为散文作家,出版过《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以及40余万字的《梓室余墨》等散文作品。 本书从《陈从周全集》13册中挑选出所有关于园林品赏的经典篇目,以飨读者。《品园》一书,是从园林理论与园林史入手品园的最佳读本,是园林文化爱好者的必读经典。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