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美学

  • 李泽厚哲学文存

    作者:李泽厚

    《李泽厚哲学文存》辑收作者的主要哲学著作。上编《批判哲学的批判》写成于文革,初版于1979年春,销售极好,历年未衰。一读者言曰,读此书始知什么是哲学。该书一扫数十年来陈陈相因的论调和模式,论述了康德先验论在哲学史上的枢纽意义,谈论了认识论(真)、伦理学(善)、美学的目的论(美)三大领域中的主要哲学问题究竟何在,作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实践观点逐一予以具体剖析,径而申说了作者本人的哲学:强调使用和制造工具是人类社会的根基(与邓小平后来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谋而合),以“人类如何可能”回答了康德的“认识如何可能”的著名课题。下编则是作者哲学论文汇集,是作者哲学思想的进一步伸延,其中提出工具本体和心理情感本体、理性积淀和自由直观、人性——命运——偶然作为哲学主要问题以及21世纪哲学应走出语言等重要论点。
  • 文化的視覺系統Ⅱ: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

    作者:劉紀蕙

    東、西方視覺文化理論的深入研究與精采對話! 什麼樣的影像是不可接受、怵目驚心、引發鄙視嫌惡甚至嘔吐之感的卑賤影像? 什麼樣的影像是賞心悅目、心嚮往之,甚至是膜拜仿效的崇高對象? 影像牽連了好與壞、美與醜、悅目與刺眼等屬於價值系統的美感經驗。這些視覺上的層級區分、安定或是排除,其實已經受制於較大的歷史文化脈絡之召喚和辨認過程。因此,影像所牽扯的,無論是帝國、亞洲、主體的問題,或是大眾文化與日常生活的面向,如同複雜的檔案系統,必然涉及有關意識形態以及族群、階級、性別、國家之權力位置的問題。 一場匯集東、西方國際專家學者的學術激辯,在全球化的文化差異中尋找可見的主體性: Amie Parry、Homi K. Bhabha、Jon D. Solomon、Kaja Silverman、Meaghan Morris、Nancy Armstrong、Naoki Sakai、Rey Chow、丁乃非、代顯梅、朱惠足、吳雅鳳、李秀娟、林文淇、林志瑋、林秀玲、林建國、邱貴芬、張小虹、郭家珍、陳怜縈、陳奕麟、陳衍秀、單德興、賀淑瑋、馮品佳、楊芳枝、葉德宣、廖咸浩、廖炳惠、廖朝陽、劉紀蕙、潘昱均、蔣淑貞、蔡秀枝、蔡明發。
  • 长物志

    作者:〔明〕文震亨

    “长物”,原指多余之物,它们虽非生活必需品,却是中国古代文人构筑精神世界不可或缺之物,寄托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品格意志。这部中国古代名士精致生活的百科全书,共十二卷,集合实用与审美双重功能,其中讲述居家陈设的有室庐、几榻、器物、位置四卷,与造景布局相关密切的有花木、水石、禽鱼三卷,与文人雅趣直接关联的有书画、香茗两卷,集中谈论日常生活的有衣饰、舟车、蔬果三卷。 明末名士文震亨,出生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崇尚清雅,遵法自然,借品鉴长物而标举人格,完美呈现簪缨世族的清雅生活格调、明代江南书香世家的高洁风致。 《四库全书》收录《长物志》,评其“惟震亨世以书画擅名,耳濡目染,与众本殊,故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为后世营造生态家居、鉴藏文物雅玩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是中产阶级提升美学素养、提高生活格调的必读之书。
  • 艺术和人文

    作者:F·大卫·马丁

    《艺术和人文:艺术导论》(第6版)介绍了各类艺术的基本知识,是学习、欣赏艺术的入门佳作,迄今已出至第6版。在美国40个州,被哥伦比亚等260余所大学用作教材。它以丰富的实例和细致的分析。帮助读者了解艺术的基本要素,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欣赏艺术,获得更多的愉悦体验。书中更有大量思考题帮助读者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每章末还附有参考书目和网络资源,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学习。
  • 禅宗美学

    作者:张节末

    该书对中国美学史上从庄、玄到禅的历史转换做了别人基本没有做过的研究。作者从比较美学的角度考察了印度佛教被中国玄学所接纳的过程,并试图在与西方现角学的比较语境中揭示禅宗审美经验的特质;还运用还原式描述的方法,从最基础的禅的感性经验人手,勾画禅宗现象空观的哲学史、美学史转换线索,揭示了禅的感性经验与其背后的哲学思辨、价值体系和心理特征之关系。
  • 和风浮世绘

    作者:李佩玲

    李佩玲,籍贯:台湾省台南市;
    现任:台南女子技术学院商品设计系专任讲师;
    学历:云林科技大学设计学博士;
    研究领域:设计美学、设计文化、生活型态。
    每一位设计人倘佯在美的、知性的、灵性的氛围中,对于?矶嗌杓频谋尘肮适隆⒐勰睢⑺嘉胂敕ㄗ苁侨冈镜叵胗胨朔窒恚痪拖裥矶嘀兜幕憔郏膊皇瞧究障胂蠖吹模谴邮档氐奶椒谩⒚鳎蛘咚嗽诟骼嗝教
  • 流行体系

    作者:罗兰·巴特

    《流行体系》是贯穿巴特前后期思想、具有转折上独特地位的著作,而且从研究(1957—1963年)到出版(1967年)历时十年。它强调以符号学理论为背景的建构方法,把流行服装杂志作为一种书写的服装语言来分析,由此解答了流行体系既是不断变异又是永恒回归的双重个性,并且认为服装作为交流工具,我们的穿着方式是根据我们时代的惯例表达我们对于自己想要成为何种人所怀的希望。 罗兰·巴特的《流行体系》,相当详尽地诠释了这个时装体系中的流行神话。对有意制造或有意破解流行神话的读者,不仅可在《流行体系》中找到用之不竭的新观念,并可借由《流行体系》的阅读进程,探索当代思想大师的独特创建,以及当前世界学术、思想的多元风貌。
  • 香道美學

    作者:

    香道美學,ISBN:9789868351103,作者:林瑞萱
  • 和风赏花幕;日本设计美学的演绎

    作者:李佩玲

    美学素养对人而言,在整个成长教育历程中,可以说是比较匮乏或虚弱的一环。或许是因为物资不足的情况之下,凡事总是“将就”的时候往往多于“讲究”,也因此吾人一直存活成长在很勉强的环境之中,长期缺乏美的养分,久而久之竟也不知美之所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与出国旅游机会的增加,看看别人想想自己之余,才猛然发现“美”原来也是生活品质的要素之一。 尤其在符号消费的年代,设计的努力大多也在寻找更好的符码,以传递更丰富多样的讯息,而“美”更成为设计师与消费者所共同关心的话题。 作者长年专研日本设计美学,此刻适时地整理举例介绍日本独特的美学观,不仅提供设计专业人士工作上的参考,同时也可为一般消费者鉴赏品尝美好事物的导引,而其中隐含之要义,或许也是吾等为人处世不可或缺的智能,特此推荐。
  • 一画一世界

    作者:罗淑敏

    《一画一世界:教你读懂中国画》以独树一帜的论述方法阐述了中国画重传承、重写意、重空灵和重抽象的特点,引领读者进入国画的神秘世界。《一画一世界:教你读懂中国画》体现出罗淑敏教授的深厚学养,处处可见她精彩的个人见解及观画心得,全书时而采用中西对比视角,时而作深入的平行文本探索和细致的局部读解,引领读者一窥中国绘画堂奥。
  •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作者:朱良志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修订版)》内容简介:本编在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背景上,探讨艺术生命精神形成的内在机制。选择了生命结构、生命时间、生命基础和生命符号四个问题,逐一剖析中国文化和哲学影响艺术生命精神的内在逻辑点。 从总体倾向上说,中国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哲学,以生命为宇宙间的最高真实。我们说生命,有不同的指谓,有生物学上的生命,有医学上的生命,也有哲学层面的生命。从哲学的层面看,生命是一种精神(此精神,不是言其观念,而是就本体和真实而言)。中国哲学认为,这个世界是“活”的,无论是你看起来“活”的东西,还是看起来不“活”的东西,都有一种“活”的精神在。天地以“生”为精神。因为“活”,世界即联系。不“活”,世界即枯竭,生命即断流。中国人以生命概括天地的本性,天地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有生命,都具有生命形态,而且具有活力。生命是一种贯彻天地人伦的精神,一种创造的品质。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体、为最高真实的精神。
  • 篆刻学

    作者:邓散木

    《篆刻学》初稿脱胎于作者三十年代在上海讲授金石篆刻的‘课徒稿’,几经修改补充,遂成此稿,作者在世时本拟再作校订修改,但因病逝,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个愿望。现将原稿影印出版。原稿个别地方有钢笔写的补充,部分章节旁边有钢笔小注,是作者拟作修改而未及完成。‘炼刀法’一节,作者旁注‘应全删’,为保持遗著原稿本来面目,均未作更动,以供读者参考。原稿标点漏点近三分之一,图例、文字亦偶有错漏,均请邓散木先生家属邓国治同志校勘补齐。
  • 石涛研究

    作者:朱良志

    本书是系统研究石涛的著作,通过大量新材料的发现,对石涛画学核心概念、《画语录》版本流传、传世作品真伪、石涛与禅宗道教的关系、交游行实等重要问题,做了细致的辨析,提出了值得学界重视的新见解。
  • 真实的幻觉

    作者:董诗兵

    《真实的幻觉:毕加索画传》内容简介: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障碍较大的,无疑是美术和古典音乐。就像我们很难有耐心欣赏西方交响乐和歌剧一样,我们也搞不懂那些“不知所云”的美术作品画的是什么,更不可能对那些色彩、造型怪异的画派产生好感。 天才的达·芬奇、孤僻的塞尚、疯狂的梵高、怪诞的达利…… 他们的人生背后隐藏了孤傲、偏执、冷漠,还是愤怒、扭曲、仇恨?为什么乱涂乱画也价值连城?为什么草稿也受人追捧?为什么未完成的作品也成为艺术杰作?为什么恶评如潮的作品几年后突然升值?他们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懂他们的艺术?所有这一切,在董诗兵编著的《真实的幻觉(毕加索画传)》中一一解答。 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毕加索、达利、梵高、高更、雷诺阿、马蒂斯、马奈、德加、莫奈、塞尚、提香,14位艺术巨匠人生轨迹全记录;全角度解析,局部图解,2000幅世界遗产级名画欣赏指南,揭示其传世恒远的价值。
  • 论美术的现状

    作者:[法]让•克莱尔

    本书开始于当今绘画的各种糟糕病态,论及的不仅是美术的“现状”,还有它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衡量它的尺度。克莱尔批判了各种“先锋”和“现代”:它们筑基于怎样的理论和臆想,又呈现出并终结于怎样的悖谬?面对博物馆里那些如同超级市场的食品一样整齐一致的作品,克莱尔提出了他的解决之道:回归个体和地域的特殊性,回归具体和幽僻的范畴,一如全书末尾埃贡•席勒在狱中的喃喃自语:“艺术不可能现代,艺术永恒地回归起源。”
  • 美学与艺术理论

    作者:[德] 德 索(Dessoir,M.);

  • 图像时代

    作者:(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获茨

    本书主要探讨作为当代全球化社会重要特征之一的艺术与文化上的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论题。本书的各个章节,既涉及到对新近及当代艺术和文化的哲学分析,也包含了对反映于哲学上的各处理理论所做的研究。在带有引言性的章节里,并且结合弗里德里克·詹姆逊的分析,论证了当代文化,即后现代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不仅是视觉化,而且是全球化和商品化。作者指出,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以及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存在着差异和连续性;在第一章,作者从更加广阔的视野对现代和后现代的视觉艺术与文化论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并且认为,近来的图像崇拜文化实践与图像破坏的理论反响在西方历史中是经常出现的。作者认为,莫里斯·格洛-庞蒂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不仅是克服现代西方人把主客体分开的基础,而且也是战胜把造型与话语分离的基石。正是为了这一目的,作者在第四章对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一部早期著作进行了长篇分析。 目录: 译丛总序 内容摘要 序 第一章 “我从不阅读,只是看看图画而已” 第二章 满足眼睛 第三章 直接标示物:布莱森、梅洛一庞蒂与超越 第四章 话语与造型:利奥塔的遗产 第五章 山脉摄影与民族个性的建构 第六章 美学与缺席的政治:意大利未来派 第七章 艺术和文化中的后社会主义:视觉艺术 第八章 辩证美学与二元方法:论新近的政治化艺术 第九章 辩证美学与二元方法:论新近的政治化艺术 第十章 自然与情感:埃里克·布拉托夫 第十一章 美学:马塞尔·杜尚前后 附录 英中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 阿多諾美學論

    作者:陳瑞文

    阿多諾美學的雛形,初見於《齊克果──美學建構》(1933年),成熟於五十、六十年代,主要代表作包括:《啟蒙辯證法》(1947年)、《文學評論》(1959-1974年)、《否定辯證法》(1966年)、《美學理論》(1970年)等。它的形成,除了涉及十九世紀下半與廿世紀上半的前衛藝術運動外,也與盧卡奇、布洛斯(Ernst Bloch)、班雅明、瓦雷里(Paul Valery)等關係密切;另外,阿多諾以藝術評論(美學理論)作為哲學危機的出口,原初動機也出自一次大戰和二次大戰之間動盪的背景:俄國的蘇維埃革命、列寧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的成立、歐洲高漲狂熱的法西斯、經濟危機下不安的社會運動與工人造反、失業率的持續增長等,以及科學、知識、傳統價值、思維模式、藝術與文化等的衰退、沒落和危機氛圍。儘管阿多諾美學集中在藝術問題上,但思想核心:擺脫束縛(emancipation)、否定(negation)、拒絕(refus)和自由(liberte)訴求,其實針對的是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性物化和工具化問題。也由於他擁有堅實的德國浪漫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哲學養成--如康德、黑格爾、費希特、叔本華等,並且熱衷閱讀馬克思、尼采、佛洛伊德與胡塞爾著作,使得他的藝術論述--在批判過往美學和解析前衛作品上,能夠形成一個貫穿新舊、跨領域的龐大思想場域。
  • 美学原理

    作者:张法 王旭晓

    《美学原理》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第一次把美学原理研究建立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学原理的研究历程和现有状况的客观而系统的清理之上。二是在这大背景下,对美学原理的主要问题(如美学学科定位、审美现象学、审美类型学、形式美等)进行了个性化的探索。由于有了客观的大背景和个性化的讲述,就有了一个开放的场景,使读者既进入讲述内容又能超越讲述的内容来思考问题。三是在章节设计上考虑到了中国高校美学教学的实际需要,突出重点又以点带面。这三个方面使《美学原理》的美学原理讲述,对有兴趣学习和研究美学的人,有独特的启发作用。
  • 感性学发微

    作者:栾栋

    西文的美学一词,原本就是感性学,所谓美学,是近代西方人对感性学狭义取舍后的学科定位,美学的滥觞和片面的发展,也是人类不成熟的一种理论表现。审美文化的贵族化倾向,审美情结的弊端,美学的偏颇,理论研究的狭隘,现当代国际文艺思潮中丑学的崛起。美学的教条化与庸俗化……这些事实都表明,拓展人类的判断力必须涵摄、补正和滋润美学。本书的要旨就在于梳理感性学的演化史,把握感性学的新向度,开辟整合美学与丑学的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