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美学

  • 文艺美学

    作者:胡经之

    本书为作者积多年心血所建构的新的学科体系。全书融美学、诗学为一炉,通过审美检验论、艺术价值论、艺术意境论、艺术形态论、艺术阐述接受论、艺术审美教育论等,全面探讨了艺术的意义与价值,艺术的审美本质和艺术本性与人的存在本体之关系,揭示出艺术审美必然以寻求艺术的本真生命意义和人的感性审美生成的奥秘为根本旨归的真谛。适用于大学文科师生,广大美学、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
  • 美学原理

    作者:王旭晓

    《美学原理》包括:审美活动与美、审美客体、审体主体、审美心理过程、审美教育共五编内容。《美学原理》是一部成熟而又富有新意的美学原理教材。为了能使读者较为系统地学习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美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进展,书中一方面尽量吸收已形成共识的美学思想和观点,一方面又大量增添了现当代新的美学问题、美学观点和艺术资料。特别是书中对审美心理结构的科学分析,对当代新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的描述,及对西方荒诞艺术的美学评价等等,都使《美学原理》的研究视野和水平,大大超出了传统的美学教材。
  • 美学基本原理

    作者: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

    《美学基本原理》为高校文科教材,初版至今印数已达40多万册,原书已有多年未曾修订。本次新版由原班作者积多年来教学的经验结合美学发展的状况,认真详细地研讨修改方案,体现了新世纪美学教材的特点。新版在内容、材料上都作了较多的增补和删改,对一些美学要领作了更全面、科学、精确的表达,介绍和加强了一些国内外成熟的美学理论和观点,更重视美学与当前形势和教学实践的联系,是一本高质量、重实用的优秀教材。
  • 曲院风荷

    作者:朱良志

    《曲院风荷(彩版)》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数次关于艺术理论讲演的汇集,也是作者多年来研究中国艺术理论的一个简约报告。共十讲,涉及到中国艺术理论中比较重要的十个问题。第一讲听香,讲形神问题;第二讲看舞,主要讲动静关系问题;第三讲讲含蓄,我以“曲径”名之;第四讲讲中国艺术理论中小中见大的思想,这是东方艺术理论中的特有思想,我以“微花”名之;第五讲枯树,说中国艺术中大巧若拙的思想:第六讲空山,说虚实问题;第七讲冷月,说中国艺术中荒寒冷寂的境界;第八讲和风,论中国艺术中的和谐思想。第九讲名慧剑,说的是妙悟的体验;第十讲名扁舟,说的是中国艺术的写意传统。
  • 美学小辞典

    作者:邱明正

      本辞典收美学名词术语,学说思潮以及美学人物和著作条目约1300条。   本辞典按类编排。名词术语,学说思潮分为美学学原理,中国美学,外国美学,艺术四大类。人物和著作按中国,外国及时间编排。本辞典分类仅为方便读者查检,不代表任何学术体系。   译名采取较通行的译法,一些译音虽有出入但至今仍习用者,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沿用。   历史纪年,中国部分辛亥革命前用旧纪年,加注公元纪年,辛亥革命后用公元纪年。外国部分一律用会元纪年。
  • 摄影理论 历史脉络与案例分析

    作者:[比利时]希尔达·凡·吉尔德 Hilde

    本书以媒介比较研究的方法为基础,讨论摄影常被人提及的特征。有关摄影的特性的大部分文本都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照了视觉艺术中的其他媒介——主要是绘画和电影——从而证明这一媒介所特有的属性,或者说明了界定其独特性有多么困难。不过这样的比较很少有从历史脉络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或者与再现、时间、地点和功能等等核心概念联系起来。而本书恰恰是从这几个主要领域出发,对摄影术诞生以来的摄影理论,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进行了细致、严谨的梳理。 基于目前有关摄影的争论,本书涉及到五个主要领域:摄影与绘画的比较;摄影是一种时基艺术(与电影和行为艺术比较);摄影与虚拟现场以及空间艺术的关系(与特定现场空间艺术之类媒介比较);摄影是社会批判的视觉化工具;以及摄影是一种自我映现的媒介。这几个领域都同有关摄影本身媒介特性的争论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有关再现、时间、地点和功能的问题。这使得我们把再现理论同摄影与绘画的比较研究、时间理论同摄影与电影的比较研究、地点概念同摄影与空间艺术的比较研究,以及功能论与作为社会批判视觉工具的摄影联系起来。 摄影是一个太具有多样性的领域,并不存在包罗一切的单一理论模式。本书的目的是通过从当代艺术的摄影实践中选取的不同案例分析,促使人们理解摄影媒介多样而复杂的特性,全书通过摄影术诞生170多年来有关摄影的观点和理论这一语境展开讨论。对摄影媒介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强调当代有关摄影的争论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历史的根源究竟何在。
  • 表面与深度

    作者:(美)舒斯特曼(ShustermanR.

    艺术该如何欣赏?是耽迷于动人的形式或外观,抑或是“穿透”其表面,探寻其心理、政治、文化或历史的内涵? 美学史上,持这两种观点的人都大有人在,表皮与深层的张力贯穿了整个理论发展的历程,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德里达、迪基,莫衷一是。 《表面与深度》一书应对了这一难题,通过探讨思想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综合运用了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的方法,揭示了美学中,形式与意义、逻辑与价值、趣味与惯例、历史与当下等范畴的关系。
  • 神行陌路

    作者:叶锦添

    新东方主义的创发,来自于寻找喜悦的发现,从各个角度开拓视野,并成为创作的源头。它以多方向的构成,不断自我吸纳和影射。它像一只野猴子,穿梭于丰盛的丛林,直视前方;又如静止的飞鸟,凝神抱守,化而为综合多元的母体。纵使文化在历史中被拆散,又在西方的哲学体系中被支配过一段时间不短的时间,然而所有的动源只要有一个点发生了,就会不断扩散,重新聚合成串。它的自动性,超越了我们所能控制的范围,很多事情的焦点,并非事情本身,而是一种流动的力量,需要找到各自的归属。当新的符码产生,又被不断转化,原来的模样与实质只留下文化活动的痕迹。 新东方主义试图抛弃一切附加的价值、附加的规限,重新回到本能与感官的形式,去面对文明发展中所定义的一切。从人本身出发,在自然的存在整体中,找寻最灵敏的知觉、深刻的创造。
  • 关系美学

    作者:[法国]尼古拉斯·伯瑞奥德

    尼古拉斯·伯瑞奥德因其《关系美学》一书,成为20世纪90年代西方当代艺术批评中最具影响力的作者之一,《关系美学》成为策划和艺术专业的必备读物之一。“关系美学”是伯瑞奥德提出的一个理论,阐释了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探索。本书概括了90 年代当代艺术实践的特征,对于定义当代艺术的最新趋势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揭示了艺术实践在社会变迁中,如何将互动的人际关系作为抵抗消费主义的前线,从而探索当代艺术创作和世界的新型关系。
  • 杜尚之后的康德

    作者:蒂埃利•德•迪弗

    本书是前卫理论家蒂埃利•德•迪弗的代表作,对杜尚的意义做了极其充分的学理阐释,其宽宏的视野、深入的剖析,令人耳目一新。全书8篇文章,围绕着前卫艺术史的一个核心论题从多个层面展开。作者认为,虽然现成品打破了与以往任何已知风格的联系,但是杜尚将现代主义艺术实践的逻辑当作其作 品 主题——那是审美判断的一个转向,即用“这是艺术”来取代经典的“这是美”。德•迪弗在重新读解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运用这一转向(用“艺术”一词系统地替换“美”一词),揭示了杜尚和达达主义激进的实验与主流的绘画现代主义之间隐藏着的联系。本书第一部分涉及杜尚大名鼎鼎或臭名卓著的《泉》,特别深入地挖掘了当年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第二部分讨论了杜尚从绘画向现成品的转变,从特殊艺术向一般艺术的过渡,管装颜料和空白画布也因此得到重新理解。第三部分考察了康德在第三批判中用“艺术”替换“美”带来的审美与伦理后果。第四部分试图重建现代主义的“考古学”,从而为我们对后现代境况的重新理解铺平了道路。
  • 美學理論(上冊)

    作者:阿多諾(Theodor W. Adorn

    藝術自明性的喪失 我們都知道,在現在的藝術裡已經沒有什麼東西是當然的了,不管是藝術本身,或是它與整體的關係,更不用說它的的存在價值了。創作者喪失了反省和發掘問題的能力,也沒有因反省的可能對象的無限豐盈而得到補償。藝術的拓展,在許多向度上看,卻是一種萎縮。 因為藝術的絕對自由,一直只是個特殊的東西,而與整體裡恆久的禁錮狀態陷入矛盾的關係。藝術在這裡也就變得更不確定了。
  • 八大山人研究

    作者:朱良志

    《八大山人研究》是系统研究八大山人的著作。尝试从八大思想发展的脉络中,寻求对其晦涩作品的解读,尤其注意八大作品中所体现的曹洞禅法特点。《八大山人研究》通过发现的大量新资料,对八大山人的家世渊源、生平事迹、交游行实等方面进行考辨,并试图对学界长期争论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八大山人研究》是作者继《石涛研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 人的确证

    作者:易中天

    本书是一部对美学和艺术学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晶之作。这些本是深刻、晦涩的理论知识,但是作者采用了一种尽可能形象叙述的方式,在如话家常中,向我们揭示了这些深刻的东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将得到有关美学和艺术学的熏陶感染。
  • 美学原理

    作者:

    《美学原理(第4版)》着重介绍了什么是美学、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等内容,并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以益于学生的审美实践发展。
  • 审美文化导论

    作者:余虹

    引言 上篇 审美文化的历史样态 第一章 西方审美文化 第一节 人神游戏:古希腊审美文化 第二节 道咸肉身:中世纪审美文化 第三节 人性显现:现代审美文化 第四节 感性碎片:后现代审美文化 第二章 中国审美文化 第一节 京城威势:儒家型审美文化 第二节 山林淡雅:道家型审美文化 第三节 佛寺香火:佛教型审美文化 第四节 庭院精神:士人型审美文化 第五节 戏曲形象:民间型审美文化 下篇 审美文化的当代状况 第三章 当代审美文化的结构 第一节 艺术/生活 第二节 大众/精英 第三节 保守/前卫 第四章 消费审美文化 第一节 作为消费活动的审美 第二节 消费时代的审美诉求与社会生活感的变迁 第三节 商业美学设计与文化工业 第五章 技术审美文化 第一节 技术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 技术与审美的关系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审美功能 第四节 技术物品的审美特征 第六章 网络审美文化 第一节 互联网及其特点 第二节 网络审美文化形态 第三节 网络审美文化的特征与局限性 第七章 影视审美文化 第一节 拟真 第二节 现代时空意识 第三节 表相化 第四节 互文性 第五节 电影文化与电视文化之异同 第八章 时尚审美文化 第一节 没完没了的追逐 第二节 变幻不定的面孔 第三节 反大众的大众文化 第四节 时尚的反面是经典 第九章 青春审美文化 第一节 审美青春 第二节 青春风格 第三节 青春喜剧 第十章 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取向 第一节 世俗化与光晕的消失 第二节 平面化与深意的幻化 第三节 新奇化与感觉的漂泊 第四节 娱乐化与失重的轻松 第五节 生活化与无边的审美
  • 艺术中的精神

    作者:[俄]康定斯基,[美]卡斯比特 序

    康定斯基于1912年写成的《艺术中的精神》一书,是现代艺术理论的经典文献之一。该书上部探讨艺术与社会文化、艺术与人类精神的关系,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艺术精神面临的危机问题。下部阐述纯粹绘画的形式和精神问题,并勾勒出现代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的基本设想。全书虽篇幅短小,但提纲挈领,内涵深刻,为现代抽象主义艺术和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美学基础。
  • 美学四讲:修订彩图版

    作者:李泽厚

    《美学四讲》是李泽厚先生全面、系统地论述自己美学思想的专著,配以精美插图,引领读者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堪称面向普通读者的美学读物经典之作。作者由古而今,由西方而东方,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古井听松,还是西方的美神降临,均逐一解答,分析当今美学存在的问题,既有对名家各派观点的评析,又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 选择·接受与疏离

    作者:王攸欣

    本书目录简介:上编王国维接受叔本华美学研究;中编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研究;下编两组接受的比较研究。
  • 艺术与物性

    作者:迈克尔·弗雷德

    《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是美国当代杰出的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迈克尔·弗雷德的艺术评论文集。他的艺术批评构成了晚期现代主义的核心文本,包括为“三位美国画家展”所写的雄心勃勃的导论,初步反思极简主义的《形状之为形式》,代表其批评顶峰的《莫里斯·路易斯》,以及划时代的《艺木与物性》。这些论文不仅确立了了里解盛期和晚期现代主义的基本术语,而且也开启了批判美国极简主义艺术的大门,直到今天它们仍在激发人们关于视觉艺术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论战。 《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此中译本根据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译出。在长达74页的导论与新近撰写的“中文版序”中,弗雷德详尽地回顾了自己的艺术批评生涯,澄清了广泛的议题,尤其是阐述了他与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理论的主要分歧,明确了他的艺术批评与艺术史研究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他在近几年当代艺术研究中所捍卫的价值。
  • 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

    作者:叶朗

    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ISBN:9787533622572,作者:叶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