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禅
-
真正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讲述人可以永远快乐,而没有烦恼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恋爱的人害怕失恋、有钱的人害怕没钱、得意的人害怕失意但是到底有没有一种“真正的快乐”呢?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只有希望,没有失望?圣严法师纵观各种让人不快乐的原因:生老病苦、怨仇憎恶、患得患失、身心烦恼等,带领我们超越烦恼的层层迷惘,不但告诉我们什么是让人“受苦”的原因:更引领我们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有了圣严法师的开心妙语,快乐……将不再只是被外境左右的情绪反应,而是一种深刻的内在智慧力和慈悲力,成为我们美好生活的态度! -
从容一生的禅
有片刻安宁叫做从容,有片刻遐思,叫做开悟。生活留给我们许多忙碌的死结,与空白的片段,或去沉沦或去醒悟。做僧做佛,游弋于人世间的沧海桑田,参禅悟道,升华于老生常谈的哲学。 行走一生,走一路看一路,方向也许时时会变,一颗心却需要不时浣洗。洗净其中尘埃。禅有许多种,有时需人警慎,有时需人反省,有时滋养心灵,有时放宽眼界,其中道理不外乎从容一生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天。 禅理佛说如同盛开于午夜的丁香花,放片花瓣在手心,嗅其香沁人心脾,久久紫绕心、口、鼻之中连绵不绝。却在第二日清早起床时,回味起更能体会其中的妙处。 -
存在禪-活出禪的身心體悟
我們需要一種清晰明確的實修方式,幫助我們在真實的生命經驗中體證自己的身心。 本書將引領你進入開闊的自信,體悟心中本有的祥和及解脫。 對禪宗的「體證」有誠意探索的讀者,本書可能是你今生必讀的實修指南。 ─胡因夢,作家、身心靈療癒課程講師、譯者 現代人很需要一種清晰的修行方法,幫助我們從真實的生活經驗中學習。本書正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實修經典」,所謂「存在禪」就是要活出禪的身心體悟,幫助現代人紓解壓力、超脫不安和痛苦。本書作者艾茲拉.貝達是一位資深禪師,但他在書中卻極少用到「空性」或「不二」之類的專有名詞。他認為修行無法被化約成一種理論或公式,不管讀者所選擇的是坐禪、內觀或藏密法門,最重要的是要將修行落實到日常生活裡。 全書分成三個部分,每一部分都代表著覺醒之道的不同面向。 第一部分介紹「修持的基本要素及重點」,讀者如果已經有打坐基礎,將會受益更多。 第二部分強調「轉化情緒煩擾的方法」。修行必須和我們的情感生活結成一體,尤其要逐漸擺脫恐懼所帶來的束縛。不管發生了什麼,我們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修行的機會,也是學習的機會,尤其在失望時更是如此。我們不但能從失望中學習,所有的起起伏伏也都是修行。 第三部分描述的是「慈悲心的覺醒」,從中我們可以品嚐到修行生活最重要的成分──那份安住的意願。這份意願越是能穿透我們的虛飾,我們就越能放下自我批判和過度執著的傾向,並因此學會放鬆,即使在淌渾水的時刻也一樣。一旦學會安住在經驗之中,就會在痛苦的周圍發展出一份開闊的心胸;但願本書能引領你體驗到這份開闊性。這正是我們每個現代人都想要、都需要的──甘願安於生活的真相,因而體悟到心中生起的祥和及力量。 推薦者: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寻找当下最美的自己
这个世界很不完美。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如何寻找完美的自己,让漂泊迷茫的心靠岸休憩?让我们随作者来到云雾缭绕的白雾寺,和胖、瘦和尚们一起做一次短暂的心灵修行之旅,把心安住,反求诸己,随缘修行。在遇到困苦时,我们要随着缘分去爱、恨,去享受快乐和承担痛苦,不要去抗拒它们。幸福就是活在当下,不畏将来,不念过去,随时随地都可以转身、放下,豁达地生活。这是与延参法师、圣严法师、星云大师、张德芬等共同探究身心灵成长秘密的一本心灵禅修书!图文全彩,比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更通俗易懂,比云星大师的《宽心》《舍得》故事性更强。 -
生死学十四讲
《生死学十四讲》是台湾生死学课程开创者余德慧教授的力作,畅销台湾多年,此次为大陆第一次引进简体版。生死事大,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地。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道难关。近观死亡,跳出心智的束缚,透视生命的全貌,你会发现生命更加宽广的存在。余德慧教授探讨生死学领域二十年,开创了华人世界第一门“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作者在多年对重症病人的临终陪护经验中,关于生死学的心悟。书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必须跳出常理来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借此深入分析到,我们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 《生死学十四讲》不仅是临终陪护人员难得的意见参考,更是每个人启悟生命真相的修行之书。二十年前,余德慧在台湾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华人世界的第一门“生死学”课程。当时,每一堂课都大大爆满。后来,余德慧离开台北,来到花莲的东华大学,并持续在花莲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担任义工,接触临终病人,亲证生死,既深刻体会到身体一步步毁败对人们心理的撞击,同时也见证到人们身上的灵性之光,如何在世俗事物的剥落之后,幽然显现。几年前,余德慧自己也曾遭逢重病,对于死亡有切身的观照,因而导引出更宽阔的对生死之学的体悟。2000年起,余德慧于慈济大学重开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2002年的上课记录。作者学养与体验交织,融合了临终照顾实务、研究累积的学术理论及自身体验,文声如清水潺潺,提供人们一条“通往彻念的摆渡”之路。 -
苹果禅
《苹果禅》内容简介:你大概看过很多关于营养和减肥方面的书,其中大多数都在强调卡路里、饱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和能量的摄取与消耗的关系等等。《苹果禅》的不同之处再于,这里不但告诉你应该吃什么,还告诉你怎样去吃。告诉你一个正念饮食与生活之道。25种简单易行的生活禅修方法,让你从自身开始,从生活中每时每刻的意识和体验入手,尝试着去解决饮食与生活中的问题。通过相应的训练,在我们的饮食中——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精力、实现正念是可能的。《苹果禅》会告诉你应该如何去做。 -
禅修次第
《禅修次第(跟释迦牟尼禅修)》根据西方禅修大师艾雅·凯玛1994年五六月在美国加州为期三周的禅修营讲座整理而成。拥有深厚实修经验的艾雅·凯玛,透过现代语言解说,讲解了两千多年前佛陀如何亲自指导布吒婆楼修行,并说明心识的各种境界。《禅修次第(跟释迦牟尼禅修)》从禅境的九个层次依次讲解,厘清修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对如何禅修,在每个禅定阶段会遇到什么状态,到最后是何种境地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 -
其實,佛不是佛,你也不是你
世上最可怕的,不是人不是鬼, 更不是妖魔鬼怪, 而是你自己的幻覺妄想。 你的幻覺, 讓你把惡鬼當菩薩,請鬼抓藥單, 你的幻覺, 讓你以為可以占有一個人, 也可以用錢買到所有東西…… 其實,這些自欺欺人的妄想, 只能為你帶來生不如死的苦痛和不安。 覺醒地活著吧! 只要你能不執著萬象,就能除一切苦, 你就不是你,佛也不是佛, 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涅槃,更沒有地獄, 以及一切一切…… 人到四十,應作如是觀。 世上最可怕的東西,不是人,不是鬼,也不是魔,而是你自己的妄想和幻覺。 當我們失去情人、失去財物、失去工作、失去地位和形象,或失去所有認為不應該失去的一切,我們就痛不欲生或生不如死,因為,執著早已變成生命的全部,我們都忘了這個執著只是個錯覺,已經變成讓我們痛苦的毒藥,其實人生還有很多可能和變數,還有很多路可以走的。 每個人有他自己的生存權利,你改變不了別人,所以你要改變自己。就像有個人向佛陀吐口水,佛陀沒有感覺,只是看著他下一步要做什麼,身旁的弟子都已氣憤不平,預備開口大罵,卻被佛陀阻止。佛陀知道他這麼做有他的理由,不做任何反應。然而我們卻很喜歡去接球,只要別人拋出了一句話、一個動作,我們就跑去接,情緒就直接反射出去,讓自己陷入歇斯底里的狀態,活得不自由。 有些人很喜歡出國旅遊,離開了這片土地,似乎就可以忘卻一切總總。但這只是暫時的放下,等到回國時,手機開始響了,又要開始面對與處理一切你討厭的事,你的情緒又開始被波動,煩躁的心又回來了。因此,出國旅遊只是個轉換心情的一種方式,不要把它當成是可以解除痛苦煩惱的特效藥,不然你的藥癮愈來愈大,將來只好躲到月球去旅行。 佛陀是慈悲的,人到40應該就能感應並領悟佛法想說的簡單道理:覺醒地活著,但不執著萬象,能領悟這個道理就能除一切苦,然後以一種豁達姿態,悠遊在這個世間,如同蘇菲教義裡有一句話:「活在這世間,但不屬於它」,這就是觀自在的境界,也是《金剛經》想告訴我們的最核心的訊息。 -
坐禅如斯
坐禅如斯 日本 井上希道 参禅笔记 卷上 寻求解脱 十乐久则 1943年12月15日生,广岛大学毕业,现在广岛县立本乡工业 高等学校任教。 趣味:登山。无烟酒嗜好,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缘 我是高中教师,当时40岁。 我是摄影部顾问,常与学生商议教学活动并任监督指导。学 生中有一位女生,她成了我学禅的老师。一次,我们在野外考察, 寄宿海藏禅寺,对我来说,这次机会成了我学禅的幸因缘。 这次考察是学生们的策划,寄宿禅寺使我们感到放心。 相遇 在小小禅寺的那个夜晚,我同学生们一起,开始了有生以来 的第一次坐禅。正值盛夏时节,禅寺线香缭绕,弥漫着暑热和紧 张,微暗的烛光在本尊神像前闪灼,更增加了宗教氛围。 有一位禅师年约四十三、四岁,在宗教界算是年轻的了,他 身穿鲜亮的黑袍,内衬白衣,显得黑白分明,引人注目。他那洋 溢着自信,充满魄力的说法,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给我注入了 几分安闲、恬静,使初练坐禅的我感到新奇。他的说法有许多我 并不懂,因为他的传教不是我们在世俗社会所意识、交谈和理解 的世界。我特地记下了禅师的教诲: “坐禅就是坐禅。就只是打坐要始终坚持下去。它可以洞悉 坐禅的当下,认识纯粹的本身。 这就是人本来的样子,这才是 真实。 “自觉真实,成为真实的人,用真实的眼看、真实的耳听、 真实的心思考,这样的事才会是真实。它不虚、不邪,不是表里 不一,不是贪梦,也不是愚痴。这是救人的大道,是光明。 “这就是历代高僧大德执着追求的境界。因为它最有价值。 “不懂坐禅也就罢了,现在既已闻知,就要努力成为通晓禅 道的人。努力吧!努力吧!专心致志地练习吧! “只须注意当下,坚持到底忘记自我就行了。” 我开始接触和尚的禅。至少当时我是这样想的。以前我朦胧 地觉得“禅与一般的宗教不同。”现在,这种观念更加清晰,并 对此确信无疑。不过这不值得在此讨论。 无我的体悟要一鼓作气完成,瞬间实现。这是破除人的苦恼 根源的关键。我掌握了这种坐禅的方法和论点,总之,我开始按 我的方式认真地、努力地练习。后来我体会到:以世俗社会的意 识,不管瞬间作出怎样的努力,这种努力无论如何都不会有太大 的效果。这种时候,虽然以最大的注意力和忍耐性,但始终达不 到一尘不染的清净境界,哪怕是瞬间也不行。 因为脑中常杂念,心就绝不会有禅悟的感应。大概是心中长 时间受到那些乱纷纷的杂念的干扰吧。这是平时司空见惯的现象, 谁都曾有此经历,但这显然不是坐禅应有的状态。 我没有什么感悟的经验值得一提,但被警策敲打前的不安和 紧张感,敲打之后的解放感,那种相互错位之快的感觉,给我留 下了深刻印象。 每个学生感悟的体验并没有相互交流。因为我觉得与其将个 人的感悟用语言传播不如让它静静地埋在心底,与自己严肃的灵 魂相伴,而且埋藏自己心中,具有深刻的意义。况且我的坐禅也 没什么值得谈论的,当学生们平安回家时,这次坐禅也就结束了。 再次上山 考察和寄宿的疲劳还没完全恢复,我趁暑假佛寺法事活动较 少的时机,必须去继续练习坐禅。几天后,我与同事胁先生一道, 再次礼访了海藏寺。这次与和尚同桌时,他将我介绍给同席的小 积。小积气宇不凡,谈吐流利,充满自信。他的话题很快转入了 坐禅。 真是一位少见的、性格爽快的好人。 小积说他最近才起心学禅,接受和尚的严格指导,刚刚入门。 他热情地谈起自己的体验,他坐禅中的感情经历,内心变化的情 状,初次体验到“纯粹”时的惊喜、高兴、感动,以及无欲的安 乐等。 这使我感觉到:通过严格不懈的修行,他已到达禅的世界。 总之他讲的坐禅体验,我都是初次耳闻,所以又惊又喜,兴奋地 久久品味着那种紧张感。 “我想也许自己发疯了,一个人进入了陌生的世界,连自我 都不知道了,各种妄想不断萦绕纠缠,我心中恐惧万分,幸好靠 先生“始终坚持每一次呼吸!”的教诲,我坚信这句话,除了认 真练习,别无他法。我两次修炼都失败了,那种苦闷倒不是问题, 真正棘手的是……” 他边坐禅最苦的感受也告诉我。的确如此,谁都不会认为坐 禅是容易的事。 小积称和尚为先生,对他分外尊敬,话语都充满了对师父的 诚意。这种尊敬,与世俗社会对先辈、上司、住持的礼仪等级相 比,确实迥然不同,这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的敬仰,给人朴 实无华的美感。 禅就是这样赋予人们高尚的情操和修养吗? 同桌的这位年轻和尚相貌平平,但他却有资格指导并提高那 些社会上有实力、有自信的中年人,他们到了四十一、二岁时还 从未经历过恐怖。这位和尚的谈吐、他的品行足以令那些可谓社 会中坚的人望而生畏,如果判断不误的话。 我已经对禅抱有好感和共鸣,因此小积的话更使我动心。换 句话说,小积的热情,还有从其亲身体验中悟出的整套理论,具 有充分的说服力,已经不容中途退缩,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 决心入门参禅。 人的心扉中都隐伏着不安和恐惧,所以会不断去追求安心和 自信。正因为这样谨小慎微,这才如此优柔寡断,难以下定决心。 是小积给了我学禅的动力。 缘就是这种难以预料的、奇怪的东西。我决心从8月17日至 24日练禅,然后下山。 第三次上山,等待我的大概是地狱和极乐世界吧。 精神准备 和尚对我说:“练休闲禅的话,就去禅堂。既已来到这里, 就要按我的要求,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努力地修炼。”他 如此开示我,目的很明显,作为指导者他不会不严格要求。 小积也说:“总之三天之中,自己就象在地狱里,整日放声 大哭,那种辛苦磨砺,可不是故意渲染,我心中甚至在祈祷:或 许有谁逝世,快来电报催我回去吧……” 我听了这些话,真的不安起来,我是否忍耐下去?但我不想 做那种中途退却的人,决心抓住这次学禅的机会,有所收获,长 时间地练习静坐。 大概是长时间静坐不动带来了从未经历过的种种内心的痛苦 感受,加之我认为那是最神秘的体验,因此,我决心练禅。 我决心要达到我的目的。努力做到“心凝聚一点,不能胡思 乱想。”即“在吐气、吸气的一瞬间,集中意念,不迷失当下。” 按这种方法努力训练,可是怎么也得不到要领,大概是因为按我 自己的理解去做,才未掌握窍门的吧。 但一小时坐禅结束后,感觉心情舒畅,无比惬意,比坐禅时 畅快得多,不知是什么缘故!妻子与两个孩子以十分奇怪地神情 望着我,那种表情给我印象很深。这也难怪,他们可以自然流露 出内心的同情,但要洞察我的精神世界,那实在是太难了,不管 她们怎样看待我,我也毫不在乎。 幸好她们也没有随便嘲笑,或妨碍我的事,而我坐禅时内心 充满着斗争,使心始终难以平静,可见内心斗争还很激烈。 正式坐禅 8月17日(星期三)13时,我觉得海藏寺的存在,和尚的存 在,都只是因为“道,并且是为了从事“道的指导”才存在的。 我的确是抱着既定目标上山来禅寺的,自然精神有些紧张, 我和往常一样坐在和尚经常坐的桌旁品茶。 虽是盛夏,但却不热,既不安静,也不喧闹,就连以前常出 现的不明的抵抗也没有了,心中只有进入禅境前的奇异的紧张感。 禅堂里没有其它坐禅者,一对一的坐禅就要开始了。和尚象拉家 常似的,给我讲解实际练习坐禅的精神准备和方法。我专心致志 地注视着他的眼光,聆听着他热情洋溢的谈禅说法。 “坐禅的目的是开悟。所谓开悟就是解脱心的束缚,求得最 大的自在,如果不能在真实的活动中求得最大满足,就没有人生 的价值。所谓束缚就是自我,就是道理。过去一切概念、观念, 常常在当下的一瞬间,干扰练禅的见闻、觉知、意念,将自己的 自我真相搞得乱糟糟的。因为禅的当下,易被那些杂乱意念侵扰, 唯有集中禅定于当下,才不会有杂乱意念侵扰的机会。 “简而言之坐禅就是认识真正的当下。 “这就是开悟,坐禅的开悟即是坐禅。 “忘却身心,专注于坐禅时,心中就全是坐禅,全是禅的意 念,没有一切杂念。 “修行是为体悟禅,这是坐禅的目的。没有目的的修行,就 好比盐无咸味,糖无甜味,生活就变得平淡无味,没有意义了。 对自己诸恶的根源,不具备破除的思想准备和决心,就出冥入冥 地坐起禅来,这是怎样的修行啊! “这是哪家哪派的佛法啊! “总之先要济度自己。心中只有坐禅之事,没有丝毫杂念, 一心专注禅定。这种根除了世俗杂念的努力,才是真正的修 行。…… “坐也罢,站也罢,走路也罢,睡觉也罢,一心一念都不离 坐禅,只有百分之一秒的密度,这才是修行。 “一次呼吸做到家了,再做下一次呼吸,再下一次呼吸,要 每次呼吸都认真做好。这种方法能够防治意念扩散,现在只是呼 吸,只能保持单纯的意念。 “无道理可讲,只要同当下亲近,自己既能感悟,也能感到 安乐,因为这时就是无拘无束的世界。 “只需认真做好每一次呼吸,最后就可以明白,正在呼吸的 当下,当下的呼吸就是一切。 “腿坐痛了就变换姿势,不管采用哪种坐姿,是趺跏盘腿坐 就行。困倦难耐时也可以睡觉,为了解决心的问题,要最大限度 地重视中心,求道心愈强,怠慢心自然就没有了,必要的睡眠之 后,立即起来,关键是努力之心啊!修吧!练吧!认真地坐禅 吧!…… 和尚给我的是多么细致入微的指导啊!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只要对和尚的教诲深信不疑,只要照他 的指点修行,谁都可以进入禅定之道。 只要是一个真正的禅师,他就会传授给我们以最短距离到达 最高境界的禅道。但坐禅最根本的是正信,要达此境界相当困难, 甚至几乎不可能。我也打算照和尚所说,全身心地信仰禅法,不 抱任何疑虑,不掺杂自己的思想,全身心地投入练习。但现实是 我只学到很少一部分,还不知是否已经掌握。 自以为大致理解了,可事实上有些是方向错误,有些仅是浅 尝辄止,有些则全是误解。 总之迄今为止修炼的既成概念,都只是自己的随意解释,只 是语言对我的作用,这可不行。 但不懂坐禅方法也是无可奈何,只好坦然承认。 “现在该说的都说了,那就请到禅堂去吧,下面就只有靠先 生您自己努力了!” 他称我为先生,而我不过是一名普通教师。和尚还很年轻, 即使不年轻,他对教育者必定是沿用这种社会上的尊称的,我处 处都感觉到重视教育的社会氛围。尽管如此,当和尚称我为先生 时,我也感受到作为教育者的压力,坐禅中任何粗疏、怠慢,都 是不允许的。 或许和尚这样称呼我,正是他的一番用心呢。 本来学禅的我应称他为先生,但和尚却反而称我为先生,我 就不便称他为先生了。如果我象同事那样,按世俗的称呼称他和 尚,这对心的指导者是极端不敬,谁也不会如此失礼,我是绝不 会这样做的。 我还是称他为“和尚”。现在对我来说,和尚最为重要,我 确信唯有这位和尚能看透我的心。 只好等有更合适的称呼时,我再诚挚地改称了。 我按要求穿上和尚的衣服和裤子,身体渐趋紧张,邪念、欲 心、怠慢等世俗凡念荡然无存。 去禅堂 听说和尚的修禅道场通常在客堂附近的某个地方,而海藏寺 的禅堂设在药师堂,是另一栋房子。 人们信仰坐禅可健身祛病,药师佛的职能正是如此。 “偶尔也有参拜的人来这里,你不必留意分心,只顾专注坐 禅,一心入定。” 和尚说完便离去。 走讲禅堂,顿觉如释重负,脑海里一片空白的时刻到来了。 一时还难以入定,我在榻榻米上面或躺、或走,已经忘却了 自我,似乎在等待什么灵验发生。这与乘火车时等待发车的心境 很相似。将近30分钟的遛达,时光随之流逝,却好象更难入静。 列车没发车时的焦虑,就是这种情形。 终于开始入静了。 我是为坐禅,才上山走进这禅堂的,所以瞬间就能进入坐禅 的入静状态,我以为是理所当然的。 但三十分钟的时光白白流逝,是因为坐禅产生的心理压力, 如没有调伏的手段,就不可能参禅入定。 如果局限于这种自我,在心中就不可能潇洒地漫步人生。大 概我的参禅心太松懈了吧,我终于一丝不苟地开始了坐禅。 我的悟性多么迟钝啊! 我虔诚地供上一炷线香,面对药师佛盘腿端坐,象接受佛的 教诲似的。 一心一意 我最初的意念集中于通过喉咙的气息,我回忆起和尚不赞成 这种方法,应该只注意一呼一吸动作本身,这样的呼吸方法才是 正确的。 一瞬间的意念集中很难做到,意念不知不觉就散乱了,这样 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后,才意识到:“必须让意念回到当下一念, 集中到眼下的呼吸中。”我努力使意念回到呼吸,可很快又想入 非非了。 我一心一意地反复练习呼吸。 总之,意志、愿望、决心、判断、教养,作为生存的价值, 由上帝赋予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但这些要素不会直接以某种力 量来帮助我们。不管我怎样努力,瞬间的呼吸都不老老实实地顺 从人意。 这种情景我在家中练习坐禅时,已经体验过了。 “反正刚坐禅时谁都会这样。”因为这是学禅者公认的事实, 所以我毫不气馁。 第一天连修炼要领都没领会,就这样过去了。 夜间我几次醒为,未能熟睡。 苦战 第二天开始了。 早晨四点钟,据和尚说是内气充足的时候,我在睡眠中也保 持着紧张状态,但并没有内气出现。我起床后,立即开始坐禅, 虽然心中未充满强烈的意志和刻苦修炼的愿望,但也可以说,心 中除了修禅一事,别无他求,诸事都已抛至脑后。的确,我从清 早便开始了愉快地“向当下的追及”。 同昨天一样,心中又飘浮着难以遏止的杂念。略有不同的是, 心情比昨天稍微平静一些。可是随着心情的安静,心中又生出种 种新的杂念,而且比以前更鲜明地袭来,使人难以喘息。我开始 责备自己。 在形形色色的杂念中,仿佛有什么东西一下子将我抓住,似 乎有一种力量在诱惑我,引诱我乘上杂念之舟,要将我诱拐至远 方。这正是烦恼。而且这烦恼没有一点休息的迹象,它千变万化, 象有无数只手,在用力拉我、挟持我。 但我完全明白,这是烦恼的困扰。 无论静坐姿式如何变化,生命的本元只有一个,就是“当 下”,因为在这一呼一吸的一息之中,“当下”还没有出现。尽 管真正的“当下”没有显现,一息的间隙,大约是一秒的数百分 之一却不断涌现,这宝贝烦恼如涌上心田,各种问题也就接踵而 来,不,假使从心中去除这宝贝烦恼,如象产生那样容易,我们 将永远不知道现实体的本来面目,不了解人生大动脉,乃至整个 人生。 心中的烦恼能被调伏么?真正的当下,现在真正的自己能够 确立么?我在修行时,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这种强烈的杂念, 有可能扼杀我的禅修啊! “致力于当下的努力就是修行。” 和尚的教诲常在耳边回响,给我极大激励。 我胸中牢记着这句话,赖此启示,我发现被杂念诱拐而去的 自我得以将意念拉回来。我甚至认为,如果不具备发现邪妄的能 力,就不可能断除杂念。 为了能真正进入禅境,如果能通过心理斗争,战胜现在产生 的烦恼,从而在一息中悟出真正的现实,即刚刚产生当下的纯粹 自己,那么这种心理斗争,无论如何也不会输给诱惑人的烦恼。 “与烦恼的斗争决不能退缩。倘若不能绝对战胜烦恼,坐禅 也就失去了意义。 “若能始终坚持当下最好。” “当下就是永远。” “因为永远只有当下,觉悟当下,即产生当下一瞬间的过去 和当下一瞬间的未来,从而明白真正存在的现实的当下。” “心中不能禅悟,是因为过去和现实的界线不明。当下、当 下、当下!前后断绝而继续流动,这就是我们的心。” “即使心理活动本身就是那样,然而记忆、思绪相互交织在 一起,清静心就变成了烦恼心,但往往又不能区别调伏。” “人的本来心既无纠缠,又无迷惑,明明白白,自由自在, 而且没有烦恼,思绪只集中于当下。但由记忆作用产生的执着心, 瞬时间就变得混浊,并会转化成烦恼。” “一心体悟前后断绝的当下,烦恼也就会烟消去散,恢复人 本来的面貌。就会自由自在地活动,成为获得光明、拯救、终极 境界的人,这样的人被称为佛。” 和尚走进禅房这样鼓励我。我聚精会神,摆脱杂念,清静坐 禅,这就是自己努力的么?我甚至责问自己:还有没有其他修炼 方法呢?…… 尽管如此,要将这些杂念全部调伏,那真是难中之难,这是 了不得的大事。我有时心情很沮丧,多次想退缩。 你做梦也想不到,意念的专注是多么困难。和尚每次都指点 我,教我练习坐禅的方法,但我却毫无进步,原因何在呢?最初 我全然不知。 但是练至渐入佳境时,自己的呼吸动作也似乎达到相当的水 平。虽然每天享用了和尚的夫人(日本的和尚既可结婚,又可饮 酒食肉。)诚心准备的三餐,可能感悟到生命之粮的无比重要, 逐渐深刻地体味到心静的那种感受。 -
禪悅:快樂呼吸十六法
這是一種超越感官,比性更美好的喜樂。 得到它不需要任何花費,只要按照佛陀所教的十六個呼吸步驟, 就可以親身體驗「禪那」的美麗境界。 本書提供漸進而完整的禪修課程,適用於對禪修有興趣卻視之為畏途的初學者,也能讓致力於禪修者藉由一些善巧方法,達到禪定境界的安穩與平和。 禪修是放下之道,在修習的各個階段,都要學著捨棄、放下與出離。對初學者來說,禪修的入門之鑰就是拋開過去與未來:不要緬懷過去也不要擔心未來。在禪修的這個階段只有一個時間,那就是當下。當你放下阻礙深入禪定的初步負擔,就能體會靜默之心的美妙。 本書也是排解疑難的指南,修行中遇到的特定問題都能在此尋得解決方法。禪修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各種形式的障礙,包括欲貪、瞋恚、惛眠、疑懼等,這些障礙就像一道道關卡,只要能突破一關,就更接近禪定的目的地。本書針對每個障礙特闢專章說明,當你洞悉這些障礙的生起緣由,就自然能從中發現克服之道。 禪修是淨化與增強內心的方法,這種淨心經驗的最美妙報酬就是不可思議的禪悅。禪修的過程會有些辛苦,若能堅持,禪修將會帶領你進入一些非常美好與意味深長的狀態,這種喜樂的經驗就是禪悅。透過本書作者的自身經驗,讀者不僅能體會初入禪悅的狂喜與快樂,更能耐心等待進入佛教禪修「禪那」的因緣成熟,達到最深刻的禪悅狀態,一種輕盈與深定的無我境界。 -
我的禅修生活
《我的禅修生活》介绍了一个法号为养肝的青年,在佛心寺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僧,历经种种磨练最终成长为禅僧的心路历程。全书分为入门篇、日课篇、参禅录、岁末记和附录五部分,以“养肝的体验”为主题,将鲜为人知的佛堂生活向世人娓娓道来,通过日记的方式真实而细腻地叙说禅修的生活点滴。这部修行人的生活实录,自1972年由日本禅文化研究所出刊发行以后,不仅引起日本禅学家的普遍重视,在美国、德国也引起轰动,相继被翻译出版。 -
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
Since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in 1953, 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classic works on Eastern philosophy, the first book to delve deeply into the role of Zen in philosophy,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Eastern martial arts. Wise, deeply personal, and frequently charming, it is the story of one man's penetrat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Zen Buddhism.Eugen Herrigel, a German professor who taught philosophy in Tokyo, took up the study of archery as a step toward the understanding of Zen. 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 is the account of the six years he spent as the student of one of Japan's great Zen masters, and the process by which he overcame his initial inhibitions and began to look toward new ways of seeing and understanding. As one of the first Westerners to delve deeply into Zen Buddhism, Herrigel was a key figure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Eastern thought in the West, as well as being a captivating and illuminating writer. -
这个世界的真相
《这个世界的真相》内容简介:继克里希那穆提、奥修之后,又一位智者之书为我们点亮人生的智慧之灯。作为风靡全球的伟大禅师,阿姜查被称为我们时代的伟大智者,他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的欢迎,他用最通俗的语言对困扰我们的最深奥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我们活着为了什么?生活的真正归宿是什么?怎样才能快乐地生活?这些近乎终极的问题,在《这个世界的真相》中都能找到答案,在阿姜查看来,这些问题只是存在于呼吸之间的简单问题。如果你能呼吸,你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他的书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能以一种格外简单的方式自然地融入我们的心灵。与生活在都市中奔波、劳碌的人们能轻易地发生对接与碰撞。他的书,是献给都市心灵的田园牧歌,是进入疲惫心灵的一捧甘泉。 -
禅无所求
《禅无所求》是圣严法师在美国多次禅七中的开示集结,旨在阐释牛头法融禅师的《心铭》诗偈。圣严法师以自身丰富的禅修经验,厘清开悟者与各阶段修行者的境界层次,指出修行者所应具有的正确态度,与应避免落入的陷井,并从实修的角度,详尽地解说止与观、定与慧、话头与公案的本质与作用,为这首古老诗偈中所叙述的玄妙禅境,开启了一条解行并重的修行大道。修行的重点应该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有目标是好的,但在修行时,就要把目标放在一旁,只管修行。修行就像旅行:你和其他旅人来到同一座机场展开旅程。每个航班都有自己的起飞时间、目的地和抵达时间。你买自己的机票,坐上自己的位子,其他人则坐上他们的位子。一旦上路,就没必要担心路途或抵达的时间。你终于会到达目的地,就和其他人一样。 -
生活在禅中
在这本书中,净香·贝克传达了“平常心禅”的修行主旨:不求特殊的开悟境界,不企图达成有别于当下的超常意识状态,不参公案或话头,不借数息、观息或随息来规避当下的情绪活动,更不主张透过专注禅定引发虚假的三眛境界。换句话说,净香要帮助修行者达到的存在状态,只是如实过自己的生活,维持感官的开放度,留意身心在每个当下的反应及变化,逐渐增强对身体的觉知,进而领会苦的真谛,发现我们与生俱来的慈爱与悲心。应该说,净香·贝克的“平常心禅”并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是古老禅宗的现代版本;而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揭露我们习惯的思维、行为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将禅修放在现代都市生活环境下加以考量,则使“平常禅”成为有别于古老禅宗的浅显易懂的“现代禅宗”。 -
奧修禪卡
「奧修禪卡」是「奧修禪宗塔羅牌」的簡稱。 塔羅牌(Tarot)的存在已經有好幾千年的歷史,從古埃及到今日,或甚至 更早。目前已經知道的塔羅牌的使用是在中古世紀。在那個動盪的時代裡 ,塔羅牌備用來當作傳達神秘學校教導的寶典。隨著時間的經過,塔羅牌 被使用在很多方面----作為一種預測未來的工具、作為一種好玩的室內遊戲 、或是作為一種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捉摸未知和玄奧資訊的方式等等....。 塔羅牌包含了56張副牌,22張主牌。 副牌---有人說卡片的數目是基於佛陀剛被生下來時所走的腳步。據說 它在四個主要方向各向前走了七步,向後走了七步,而這變成 了塔羅牌裡面副牌(minorcards)的模式。 主牌---從最開始的「傻瓜」那一張牌到旅程的最高點「完成」,我們 在主牌裡面可以找到連結我們所有人類的原始形象。道出了一 個自我發現的旅程,它在每一個人裡面都是獨一無二的,雖然 不論種族、性別、級、或宗教背景,在每一個人裡面要被發現 的核心真理是一樣的。 在傳統的塔羅牌裡面,這個自我發現的旅程被視為螺旋形的,每一個 「完成」都引導到一個道上新層面的開始,然後再度從「傻瓜」進入。然 而在這一組排裡面,我們加進了「師父」這一張牌,這張牌讓我們將那個 螺旋置之腦後而跳出生死的輪迴。「師父」這一張牌象徵著最終的那個生 命之旅本身,唯有透過在成道之中溶解掉那個分開的、個人的自我,才可 能超越。 奧修禪卡跟傳統的塔羅牌不一樣,它並不是要讓你用它來玩預測的遊戲 ,它是一個禪宗超凡的遊戲,它可以反映出當下那個片刻,原原本本地呈 現出此時此地的現況,沒有任何判斷或比較。這個遊戲是一個喚醒,使你 能夠融入敏感性、直覺、慈悲、接受性、勇氣、和個體性。 這個把重點擺在覺知是對舊有的塔羅牌系統和思考模式的革新,有經驗 的使用者在開始使用奧修禪卡不久之後就會發現。 -
心的世界
佛学是完全彻底的心性之学,它的对象不论是主体还是客体,都离不开精神—心理的本质和现象。佛学不仅讲心性之理,而且讲心性之用,特别注重对自身心性的改造并直接趋向于涅槃大道。所以佛学对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根六尘”,从眼界到意识界的“十八界”,乃至五位百法,都有详尽的说明,并有“八万四千法门”供自我改造和实践之用。在中国,佛教的各大宗派,经过数十代、一千多年无数高僧们的修行实践,更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并自成体系。若论撮大要、奋精神,明心见性、速成菩提的法门,则首推禅宗。本书为冯学成居士于1995年出版的《心灵锁钥》和《棒喝截流》的合集再版。前者侧重心性之理,主要是运用佛学来解释人的多层次的精神和心理现象,乃至生命现象。后者则侧重心性之用,介绍了禅宗各家机锋、棒喝、参话头等种种作略和手段,令你于一念相应中体会什么叫顿悟成佛。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