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學

  • 杏仁

    作者:奈蒂瑪,Nedjma

    ◎鍾文音 專文推薦 ◎在法國出版後,不出三個月,即快速累積印量直破 55,000 冊。 ◎原著小說翻譯語言版本已超過 25 國。 ◎震撼 美、英、日、德、荷、義 等歐美、亞洲書市。 ◎媲美莒哈絲《情人》的濃烈愛情韻味,《慾望.巴黎──凱薩琳的性愛自傳》的大膽露骨。 ◎第一個書寫真實愛情經歷的回教女作家。 ◎最異色的法文情愛暢銷作品。 ◎回教世界女性書寫第一人。 第一個書寫真實愛情經歷的回教女作家! 媲美莒哈絲《情人》的濃烈愛情, 《慾望.巴黎──凱薩琳的性愛自傳》的大膽露骨 震撼歐亞書市,最異色的情愛暢銷作品,翻譯語言版本已超過25國! 化名為「娜吉瑪」(Nedjma)的穆斯林女作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下了這本露骨的情慾小說,儘管她礙於阿拉伯世界的禁忌而始終未公開真實身份,但此書首次在法國問世,即造成轟動,不出三個月,累積印量已高達55,000本,至今版權更售至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等超過25國。 《紐約時報》讚賞這部小說具有莒哈絲《情人》的濃厚韻味,而大膽露骨的程度足以與法國重量級藝術評論家米雷(Catherine Millet)的自傳《慾望.巴黎──凱薩琳的性愛自傳》相媲美。 小說中,這個叫做「芭塔」的女主角出身在北非摩洛哥的村落,在成長過程中逐漸體驗自身的女性特質。雖然她對愛情魂縈夢牽,卻被迫嫁給一個老男人,受盡他的凌辱,淪為他的生育工具。 於是她逃出這個枷鎖,前往摩洛哥大城丹吉爾依親,後來在這裡邂逅了一名與她前夫截然不同的回教男子迪斯。迪斯多金、多情,出身上流社會,是個受過歐洲教育的醫生,他帶領芭塔接觸歐洲藝術,領略愛與性的奧祕與激情,讓她的人生從此改觀。 這卻是一段苦戀的開始。儘管迪斯愛戀著芭塔,但他始終無法克制自己去追求更刺激的性愛活動,也無法與她結婚。幾經分分合合,芭塔在這段始終等不到答案的感情上也已消磨了自己的年華,最後,她毅然決定離開迪斯和他性愛的擺佈,尋找真正的自己。然而,在經歷這場最刻骨的愛情之後,芭塔似乎再也找不回真正的自我…… 「《杏仁》的文學性與濃厚的愛情韻味,堪與莒哈絲的《情人》相比;而它在情慾方面大膽露骨的程度,足以與法國重量級藝術評論家米雷的自傳《慾望.巴黎──凱薩琳的性愛自傳》相媲美……」 ──《紐約時報》 「這本小說讓人聯想到莒哈絲的《情人》……娜吉瑪不做作的寫作技巧,真摯的情感,在如此動人的文體呈現下,讓人在一種混雜著辛辣、酸楚、甜美的滋味中進行閱讀。」 ──《出版家週刊》 「本書以一種精細的筆調,將情慾、憤怒、性慾、尖酸以及詩意結合為一本令人驚異之書。」 ──法國《閱讀雜誌》 「一本相當情慾,卻情慾得很美、很動人的罕見作品!」 ──德國《明鏡週刊》書評 「《杏仁》這部小說太令人震驚了,從來沒有一個穆斯林女人會為了要回發言的權力,而勇於坦露自己的故事。我敢說,看過這本小說,絕對讓你永遠難忘!」 ──荷蘭《維諾尼卡雜誌》
  • 白瓷 / Porcelain

    作者:李智良,LEE Chi Leung

    摘自封底: 「我」叩門,門就開了,只一個空房/一糰漆黑,夾雜活人封塵的唸白或哭喪,亡魂未能冥滅,在嚎叫。「我在想念,同時忘記。「我」寫的又怎能是妳。期間「我」老了少許。道德世界給轟成核子塵的時候,那一段靜默和停頓--- 「我」看見那朵煙花--- 世界的簡寫:世界之簡化為一個標號--- 那是永生和死亡下棋的籌碼,陀思妥也夫斯基的流行曲誓辭...... 當「追悔」變成最新近流行在前端的文學潮流,「我」高興得害怕了高興。渴望温柔。悔咎成癮。「我」看見,那朵煙花,「我」看見妳,「我」想著要找到妳。「我」在妳耳畔訴說。妄念無痛的前生。無玷的童貞女、聖靈冥滅,靜夜之華是妳。 Taken up the pseudo-confessional voice of "I," the narrator is trapped in the most difficult situation of choosing between two kinds of women in his "final bet after too many desperate stakes of losing" - one that makes him smoke, the other stops him from smoking - from there a flight of self-fashioned interrogations and a sadomasochism between the split selves take off. Carelessly invoking Nietzsche or Fante, Oxford dictionary and Che Guevara to ornament a melancholic boredom that is irreducible and reactionary. The narrative swerves around in-between cliches typical of travelers writer books, brutally dismantled by existentialist non-action, persecution paranoia reminiscent of the Freudian Schreber's, and at times frank lament of unrequited love and classic Goth motifs reinvented.
  • 香港故事

    作者:小思

    香港,一個身世十分朦朧的城市!身世朦朧,大概來自一股歷史悲情。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個性所在。香港的個性呢?我常對朋友說,香港既是一個朦朧之城,生長其中的人,自當也具備這種朦朧個性。香港人不容易讓人理解, 因為我們自己也無法說得清楚。生於斯長於斯,血脈相連著,我們已經與香港訂下一種愛恨交纏的關係。對於她,我們有時很驕傲,有時很自卑,這矛盾纏成不解之結,就是遠遠離她而去的人,還會時在心頭。 傾城之戀,朦朧而纏綿,這是香港與香港人的故事。
  • 嗜書癮君子

    作者:湯姆.羅勃

    一本無可救藥的愛書人的黑色幽默告白。作者聲稱一生的苦難一如其它所有的苦難—皆源自於逛書店。從他自架上抽出一本新書,並帶著它跨出書店門口開始,雀躍的心情便使他不知不覺中了毒,也為往後漫長的癮疾歲月奠定了基礎。書中提到的某些愛書狂的行為,的確就像是嗑藥成癮的反應:買書與不買書的罪惡感,為了合理化買書行為所想出的各種理由,飽受腦袋欲求與肚皮需要的兩相煎熬…種種秘而不宣與難以自拔的愉悅,相信只有同樣愛書的人,才能夠體會箇中三昧。作者幽默地將書癮分解為不同的階段,並將藏書人與嗜讀症加以分類,讀來令人捧腹不已。最後作者為自己下了一個結論:「毛病?我才沒毛病,我只不過碰巧家裡頭有五萬本書而已!」亦可謂替天下所有嗜書成癮的人,下了最好的註腳。 人生百病有已時 獨有書癖不可醫 一本嗜書如命的終極解脫指南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這個事事都可能成癮的現代世界,即使是像愛書如此高尚風雅的嗜好,也可能變味走樣。黃金屋成了錢坑、成了牢籠,顏如玉需索無度,教愛書人成癡,茶飯不思,形銷骨毀終不悔。 湯姆.羅勃秉持自聖奧古斯丁、盧梭,乃至十九世紀寫有《一個喫鴉片者的告白》的德昆西之懺悔傳統,道出自己如何由愛書而嗜書、而成癮、沉淪書海的過程。舉凡書癮的癥狀、成癮評量表、嗜書癮君子列傳,還有藏書、書肆種種愛書人聽到就有精神的話題,湯姆.羅勃都以幽默的筆調揭露其黑暗面,訴說書癮如何耗盡他的家財、損及健康、斷絕人際交往。但即使是在呼天搶地之餘,關於書的種種愛恨貪嗔癡,仍叫人捧腹不已。也難怪此書出版十年以來,始終引發迴響。 ◎愛書人劉森堯無悔推薦 這本書顯然是一個愛書人的黑色幽默告白,行文筆調誇張逗趣,同時也充滿揶揄的自我消遣口吻,因此讀起來有時不免覺得有誇大吹噓之嫌,但其實距離事實並不遠,因為我個人就是一個愛書成癖的人。這本書所述說的許多嗜書癮君子的有趣軼事,事實上都非常吻合我個人曾經有過的經驗。 正是因為書永遠保有魅力,才會有源源不絕的嗜書癮君子來到這個世界,當我們百無聊賴地單調生活,憑添許多數不盡的樂趣。活著的至大幸福,除了能讀書、買書和藏書之外,有什麼能比得上的呢?嗜書癮君子會這麼說,義無反顧。
  • 布朗修哪裡去了?

    作者:邱瑞鑾

    圖書館裡總是安靜無聲嗎? 豎起耳朵你會發現,翻書聲、打字聲、腳步聲,聲聲入耳!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 適合在圖書館裡讀書的服裝又是什麼? 買書的慾望永無窮盡,藏書的空間永遠不夠! 你知道理想的藏書數量也有公式嗎?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 讀書可以改變的豈只是命運! 想看的書總是先被別人借走,圖書館裡也有莫非定律!? 蒙田說:「我在書籍中尋找的是一種歲月優遊的樂趣。」 本書作者將其一年來在法國國家圖書館讀書的生活,依照季節時序編排,以日記形式集結成篇,內容包括圖書館的建築象徵、館內的讀者百態,以及臥遊書中的各種發現與感動。 這不只是一則則關於閱讀浮想聯翩的紀錄,也是一個「普通讀者」的獨特觀察,更是一座圖書館如何與讀者產生互動、獲得生命的經過。
  • 香港的憂鬱

    作者:盧瑋鑾 編

    七子之歌 / 聞一多 1 略談香港 / 魯迅 3 再談香港 / 魯迅 11 香港或九龍 / 巴金 19 香港的文藝 / 吳灞陵 23 桂枝香,香港紀游 / 田漢 29 香港 / 王志成 31 香港 / 巴金 35 香港與九龍 / 張若谷 39 香港小記 / 友生 47 南遊雜憶 / 胡適 55 香港 / 培淞 63 胡適之先生南來與香港文學 / 鄭德能 69 香港一瞥 / 二難 75 香港所見 / 杜重遠 79 香港防務與中國人的關係 / 江公懷 81 詩五首 / 郭沫若 85 英帝國的前哨:香港 / 穆時英 87 '八一三'在香港 / 馬國亮 97 建立新文化中心 / 了了 101 時局動亂中的香港 / 黃若耶 103 歷史的敎訓與我們的工作--鄭振鐸先生在'八一三'紀念會中的演講 109 上海寫給香港--孤島通訊 / 楊剛 113 關於香港的文化人 / 岑橋 117 香港冒險家的樂園 / 周鋼鳴 121 香港的憂鬱 / 適夷 125 木棉花 / 楊朔 127 一年來的香港敎育及其展望 / 許地山 133 上海人眼中的香港 / 陸丹林 143 香港想像記 / 老向 149 米的故事 / 溫功義 151 寄懷上海 / 屠仰慈 157 香港竹枝詞 / 王禮錫 161 後街 / 袁水拍 163 對於港大的意見 / 陸丹林 169 門前雪總得掃掃--給旅港的文藝朋友們 / 蕭乾 171 續談香港 / 陸丹林 175 香港閒眼 / 錫金 181 可厭的都市 / 文兪 191 我從上海回來了(續) / 柳存仁 199 香港半年 / 楊彥歧 207 深水埗之戀 / 胡春冰 213 到香港的那一天 / 李廉俊 217 歐戰變動中的香港 / 屠仰慈 221 香港中秋之夜 / 加因 231 給'香港學生'--給殖民地根下的一羣之一 / 彭耀芬 233 百年來的第一聲砲 / 加因 237 太平洋序詩--動員起來,香港! / 徐遲 239 附錄:國父於香港大學演講紀略
  • 對照記──看老照相簿

    作者:張愛玲

    『三搬當一燒』,我搬家的次數太多, 平時也就『丟三臘四』的,一累了精神渙散, 越是怕丟的東西越是要丟。 倖存的老照片就都收入全集內, 藉此保存。 張愛玲 對照記裡收藏了『張愛玲』大大小小的私房照, 生活的、家族的,還有那些不經世事記憶裡的。 喜愛張愛玲的你是不容許錯過的『對照記』。
  • 偷看他人做愛者的漫步:情色故事II

    作者:莫拉維亞

    本書為中短篇故事集。這是一部講述「色情童話」的作品,在這部作品中,莫拉維亞式的幻想更加強有力地體現出他那七十高齡在表現力上的爐火純青。「性是一把鑰匙,我總是幻想用它來打開門鎖,露出現實之門的一道小小的縫隙」,莫拉維亞曾這樣說過。在「情色故事Ⅱ」《偷看他人做愛者的漫遊》共收錄〈那件事〉等十篇中短篇,星羅棋布的包含各種小「困境」:遇見當年在女生寄宿學校時曾偷偷上她同窗床鋪享受一夜情的女孩,寫信告訴她同窗時期一起發現波特萊爾的詩〈下地獄的女人〉而成為戀人的女友,有關一匹漂亮小馬的鄉下「驚奇見聞」;從小不快樂的女孩,在「倒楣」的日子等著丈夫的腰帶打在她的屁股上,她跟母親挑釁等著被搧嘴巴,跟年邁的父親以刺激的言語等待他重重揮一拳,好拯救她的生命;年老沒事做的老人天天拿著望遠鏡欣賞鄰居和四季百態,發現一個女孩把一個籃子放在垃圾堆的最上頭,他幻想她要送他一個小孩;早上六點鐘當打開燈的一瞬間記憶力突然失靈的男子,在紅綠燈前不知道該如何確定「事情到底發生了還是沒發生」…… 1983年74歲的莫拉維亞出版他最後的短篇小說集《情色故事》,獻給小他47歲的西班牙女友卡門•伊埃拉(Carmen Llera)。這段日子以來,他幾乎天天出現在八卦新聞當中,其中多的是指涉「老頭子和小淫婦」的床上流言、突梯的嘲謔漫畫,而且他還出席凡賽斯和范倫鐵諾服裝秀,照片裡被小女孩團團圍繞。在訪談中莫拉維亞很誠實的說到:「就算我不喜歡小女孩的話,我也仰慕漂亮的女人。」在這本清澈、洞察人物內裡與現實相互齟齬而又充滿「白日夢」的「情色寓言」當中,他以他爐火純青的表現手法展現豐富的想像力,和促狹危險的幽默感。 就在《與莫拉維亞談莫拉維亞》當中,他說明了在寫作這些作品的「特殊時期」,因車禍造成股骨斷裂,臥床三個月,被迫發明了一種書寫方法:「在斜撐的桌板上,在畫有橫線的紙上寫作。」他說:「剛開始我真的很痛苦,寫作不僅讓我忘卻痛苦,而且讓我覺得可以對我那受到威脅的生命力展開反擊。……在許多篇短篇故事中都可以察覺我想要處理性這個議題,但不流於色情。不論當時或現在,我都認為只有當性變得無關緊要的時候,才是有趣的。所謂無關緊要的意思是說純粹從功能觀之,沒有社會逐漸加諸的道德規範」。 正如義大利的文評家雷納托•米諾雷所言:「有人說這是『性幻想小說』,我可以補充:這些是不折不扣的虛構『性』小說,所有經驗都發生在以偽裝或模擬機制運作的空間裡。莫拉維亞讓自己超越了純然具象和描述的領域,超越了純然赤裸裸的『經驗』:性行為如何作為真正可解碼的信息?它又能解釋什麼?莫拉維亞操弄的這些無所不在的虛構人物,在木偶戲台上消失又出現,這些戲偶耽溺在自己成癡、慣性、令人沮喪的『真實』目光中,目光中沒有堅定,有的只是消逝在黑夜的幾抹光,但黑夜也隨即回歸深沉,神祕莫測。那是透過性的觀象儀所看到的人性行為之夜,『性是一把鑰匙,我自以為可以用它解鎖,讓真實之門開啟小小縫隙』,莫拉維亞如是說。」
  • 巴黎烧了吗?(精装版)

    作者:(美)拉莱·科林斯,(法)多米尼克·拉皮

    “巴黎烧了吗?”这是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发出的责问。 本书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 译者董乐山先生在“译序”中说:《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 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或者所谓纪实小说),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 命運交織的城堡

    作者:Italo Calvino 伊塔羅.卡

    一種遊戲裡的魔幻奇想,隨機化的生命哲思! 在濃密森林內部有一座城堡,為所有途中不及避夜的人們提供庇護。疲憊的我,自從進入森林後,已面臨無數次的決戰,來到城堡與許多不相識的過客共處一室,我們開始交換彼此的冒險傳奇,各自說完故事之後,晚餐在無聲中結束,這時有一位年輕客人拿出一付塔羅牌(比一般玩遊戲或是吉卜賽人占卜用的大一些),他並不是想玩牌,更沒人想詢問未來為命運解讀,接著他以三張牌(幣國王、幣十、棍九)排成一列,在這之後加入了另一張牌……,他拿起了代表「我」的那張牌,於是我們了解到,他準備要說一則他的故事,每到一個段落時,再加入幾張代表事件的塔羅牌,如此架構了這則關於不知感恩者,受到嚴厲懲罰的傳奇! 卡爾維諾以這種方式創作了十二則傳奇故事,由不同身份客人演繹,整本書以圖案的排序呈現故事,文字的部份重構與解譯故事,讀者可以直接「閱讀」這些卡片,觀察圖繪內容,建立意義,隨著每個單張卡片插入順序的不同而變動,同時每張卡片也可以被「反向」閱讀。 第一個故事:「不知感恩的人與他的懲罰」,以「杯騎士」這張牌開始(暗示自己的身份是位騎士,及自己所擁有的財富),當這位騎士了解到自己擁有擢升朝廷的機會時,毫不遲疑旋即整裝出發,拜訪鄰國城堡,甚至希望有機會贏得美人歸,懷著夢想進入森林,在森林中被一位狂暴的盜賊襲擊,幸而汲水的少女經過救了他,(這時所有在座的人都預期到兩人將會有一段浪漫愛情發生),然而一陣溫存過後,不知感恩的騎士頭也不回地丟下少女離去……。故事第二部份的三張牌(女皇、杯八、劍騎士):騎士如願娶得一位美嬌娘,正當婚禮舉行到一半時,突然闖進另一位騎士,在他耳邊說了幾句話(有事要發生了,大家交頭接耳地),年輕騎士回到之前遇難的森林,這時出現了一位亞馬遜女戰士,告訴騎士因為他背棄了救他的少女,觸犯了森林女神,必須付出代價……。 當第一個故事結束時,第二位客人便迫不及待地想接下去說了,他對上個故事中騎士的在森林中的遭遇非常感興趣,於是將牌重新排了一下,變成另一個「出賣靈魂的煉金術士」,關於永生、命運和為達到目的連靈魂都出賣的故事。如此每個故事都是以前一個故事的片斷延伸而成,形成一種隨機的變化,產生不同的可能和結果,各自獨立的故事又可組合成一個故事,形成各人命運交織的網。 真實的人生無法重來,由塔羅牌安排的人生卻可隨心所欲,或許卡爾維諾有意以這種遊戲裡的魔幻奇想,隨機安排所有可能的遭遇,暗示命運的不可掌握!
  • Q & A

    作者:維卡斯.史瓦盧普,Swarup, Vik

    ◎聯合推薦 格林文化發行人/郝廣才 《新新聞》副社長/楊照 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廖炳惠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 ◎已售出英、法、德、義等37國版權! ◎由英國BBC廣播電台改編成廣播劇! ◎由英國著名歌手尼汀˙索尼改編製作成音樂劇! 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8項大獎得主『貧民百萬富翁』暢銷原著小說! 閱讀樂趣超越任何一本暢銷書!完全讓人無法釋卷的真正頂尖傑作! 生命中永遠充滿了難題, 而一切關於勇氣、智慧與真愛的解答, 就在這一連串的驚奇與冒險中…… 全球最受歡迎的益智問答節目『W3B』在孟買正式開錄!參賽者只要答對十二道問題,就能獲得高達十億盧比的巨額獎金!但這十二道從天文到歷史的難題可不是憑運氣就能答對的,按照製作單位的計劃,贏家至少要八個月後才能產生。 不料,在這一晚的錄影中,十八歲的羅摩‧穆罕默德‧湯瑪士,一個沒受過什麼教育、居住在亞洲最大貧民窟裡的無名小子,竟然正確無誤地回答出所有的題目,成為電視益智節目史上最高獎金的得主! 就在眾人驚愕之際,心有不甘的節目製作人一口咬定羅摩作弊,並串通警察將羅摩押走。在嚴刑逼供之下,眼看羅摩就要被迫簽下認罪書放棄巨額獎金,所幸一位神秘女律師出面暫時解救了羅摩!但要女律師幫助羅摩脫罪,她卻開出了一個條件:羅摩必須一五一十的交代為何能答出十二道問題的原因。於是,羅摩開始娓娓道出自己不可思議的遭遇,而命運的謎題才正要登場…… 羅摩的故事就彷彿是一場跌宕起伏、精采曲折的『公路電影』,當我們隨著善良的羅摩展開這趟旅程,不但嚐盡了人性的陰暗與溫暖,也一起經歷了諸如友誼、初戀、親情、絕望、孤獨、背叛等種種人生的滋味,更看到了重生的希望和未來的夢想。作者史瓦盧普以魔術師般的文字幻術,讓我們看得目眩神迷、無法自拔!
  • 龍頭鳳尾

    作者:馬家輝

    人活時代浪濤裡,洶湧江潮不曾為誰息 明知癡心有代價 也要把心交出去 兩個男人 黑白兩道 東方與西方 龍頭成鳳尾 情義交織的一段往事 今年最元氣淋漓的華文小說 曲折媲美《上海灘》生猛直追《無間道》 上個世紀30年代末,港島告士打道飯店外拉車的車仔、駱克道上等待負心漢的女仔、中環包娼包賭的堂口爛仔……這些人來自戰亂的中國各地,離鄉背井逃至香江,只能看著眼前路。這裡是他們逃出宿命的所在,也是他們認命的地方。 1936年,二戰的烽火增添亂世精采,夾在港英政府、中國內亂與日本侵華的紛亂時代夾縫中,港島人心惶然,幫英國的是鬼佬走狗、屈服於日本威脅的是漢奸,幫中國兩黨的也不見得有好下場。香港人就在不能自主的感情中沉默地迎接未來。 五十一歲開筆寫小說的馬家輝,成長於七零年代,從小在灣仔生活,自嘲是在瘋子、妓女、黑社會俱全的地區長大。年輕時上課前,馬家輝坐在大牌檔吃早飯,身後就是打打殺殺的黑社會人士,這樣的成長還境,不但讓他熟悉江湖情懷,更常常想著自己應該替灣仔人說出那一代的故事。 《龍頭鳳尾》作者以第一人稱方式描述父祖輩的江湖傳說,故事從廣州茂名的哨牙炳在1936年時來到香港說起,生猛描寫出戰亂頻仍的時代到香港覓活路的人們,承襲了香港活力十足的敘事傳統。生猛又深情,一部絕無僅有華人不容錯過的香港長篇小說!
  • 如何閱讀文學

    作者:泰瑞.依格頓(Terry Eagleto

    當代最重要的英國思想家 & 頂尖文化評論家 泰瑞‧依格頓 帶著你找到文本分析的樂趣,開啟慢讀新風潮! ☆閱讀文學的重點,不在於作品「說了什麼」,也包括它「如何說」。☆ 這是一本寫給初學者與文學愛好者的指南。當代最頂尖的文化評論家泰瑞‧依格頓以一連串精彩的分析手法,為讀者示範了從敘述、情節、角色、文學語言、詮釋、小說的本質、價值判斷等各個面向的分析方法,並引用了從莎士比亞到J.K‧羅琳等大量英文文本,是一本生動有趣的文學「伴讀」之書,也是最翔實有用的文學分析入門。 開頭 Openings 創世紀的開頭、白鯨記的開頭、咆哮山莊的開頭……各有其不同的特色與筆調;文學作品的開頭,其實就暗示了作品之後的情節展開、格局與人物的性格。 人物 Character 文學人物的生命只存在於文本之中;然而,他們帶給讀者的,是想像與體驗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敘事 Narrative 情節是敘事的一部分,但情節無法道盡敘事的全貌。我們一般將情節稱之為故事的重要行動。情節決定了人物、事件與處境三者相互連結的方式……簡言之,當某人問我們這篇故事在說什麼時,他想知道的就是所謂的情節。 詮釋 Interpretation 我們稱為文學的東西,通常在寫作時主要不是為了告訴我們事實。一部作品可以同時是真實的與想像的,同時擁有事實與虛構。小說被置入某個脈絡之中,它的真實或虛假因此不再是重點。真正要緊的是,小說如何在作品的想像邏輯裡行動。 價值 Value 是什麼決定了文學作品是好,是壞,還是平庸?數世紀以來,有許多人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洞察的深度,與真實人生的貼近程度,形式的連貫,普世性的訴求,道德的複雜性,語言的創造性,想像的視野:這些都曾被提出來做為評估作品偉大程度的指標。 「卓越、眩目以及其他書評家的形容詞都不足以形容《如何閱讀文學》。而且這本書──容我斗膽這麼說──還很好笑。顯然你應該讀讀泰瑞‧伊格頓剛完成的這部作品,因為你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不管怎麼說,這個人可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批評家與老師,他以福爾摩斯的技巧抽絲剝繭,同時也揶揄句子乃至於某個單字的意義。但《如何閱讀文學》真正特出的地方,在於伊格頓個人的機智與幽默,他的隨和與親切躍然紙上。這不只是一本值得研讀的書,也是一本床邊書,一本充滿樂趣的書。」──麥可‧德達(Michale Dirda),《悅讀經典》(Classics for Pleasure)作者 「這不只是一本娛樂書,而是一本重要的書。在尼采之後,伊格頓提到「慢讀」這項人類活動正遭受嚴重的威脅。在本書中,他引領我們回到最基本的元素,透過一連串敏銳的分析,將閱讀的核心面向融入其中。我喜愛伊格頓輕鬆的筆調,如此容易理解而具體;但他並未因此而喪失了細微或巧妙。這是一本適合每個讀者閱讀的作品,不只限於初學者。而且也非常適合在課堂上講授。」──傑‧帕里尼(Jay Parnini),《詩為何重要》(Why Poetry Matters)作者
  • 流言

    作者:張愛玲

    民國二三十年代,大陸社會生活、思想、民情風俗等形形色色的寫照,讀來歷歷如繪,別有一番感受。 本書收錄〈童言無忌〉、〈公寓生活記趣〉、〈更衣記〉、〈到底是上海人〉、〈談女人〉、〈談跳舞〉、〈談畫〉、〈談音樂〉等二十九篇散文。有童年經驗、生活雜感、特殊觀念及對藝術的體會欣賞。其中〈自己的文章〉分析自己創作的理論及風格,〈談女人〉把女性的特點寫得入木三分,〈更衣記〉寫各個年代的衣著風格……均為後期評論者研析張愛玲的重要資料。
  • 城南舊事

    作者:林海音

    在這本短篇小說集�堙A「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和「驢打滾兒」四篇都可以單獨存在,它們都自有完整的世界。但是加上了前面兩篇和後面兩篇,全書應作一本長篇小說看。作者自己在「冬陽 童年 駱駝隊」一文中即說:「收集在這�堛煽X篇故事,是有連貫性的。」讀完全書後,我們看出不僅全書故事有連貫性,時間、空間、人物的造型、敘述的風格全都有連貫性。 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是英子。時間是民國十二年開始。英子由一個七歲的小女孩長大到十三歲。書中故事的發展循著英子的觀點轉變。故事雖是全書骨骼,她的觀察卻給它血肉。英子原是個懵懂好奇的旁觀者,觀看著成人世界的悲歡離合,直到爸爸病故,她的童年隨之結束,她的旁觀者身分也至此結束,在十三歲的年紀「開始負起了不是小孩子該負的責任」。人生的段落切割得如此倉卒,更襯托出無憂無慮的童年歡樂的短暫可貴。但是童年是不易寫的主題。由於兒童對人生認識有限,童年的回憶容易陷入情感豐富而內容貧乏的困境。林海音能夠成功地寫下她的童年且使之永恆,是由於她選材和敘述有極高的契合。
  • 拋棄熊

    作者:袁兆昌,江康泉

    內 容 簡 介 : 這 是 一 個 由 「 你 」 飾 演 的 MSN 愛 情 故 事 。 《 超 凡 學 生 》 作 者 袁 兆 昌 最 新 作 品 , 首 次 以 第 二 人 稱 ─ ─ 「 你 」 寫 作 , 與 江 康 泉 ( 江 記 ) 嘗 試 揉 合 漫 畫 元 素 , 演 譯 小 說 作 品 。 你 一 打 開 這 本 書 , 你 , 就 是 胡 眉 。 你 , 將 會 知 曉 一 切 : 挪 嘉 愛 上 胡 眉 , 巧 遇渴 望 愛 情 的 森 恩 。 挪 嘉 吩 咐 他 買 一 頭 絨 布 熊 ( 阿 法 ) 、 教 他 怎 樣 在 MSN 說 話 … … 看來 教 他 結 識 異 性 的 技 倆 , 實 則 運 用 他 的 言 行 , 破 壞 男 性 形 象 。 胡 眉 會 因 此 討 厭 男 生, 愛 上 挪 嘉 嗎 ? 胡 眉 會 不 會 發 現 , 有 人 已 在 阿 法 肚 皮 裡 , 安 裝 了 一 個 竊 聽 的 MP3 嗎? 糾 結 於 同 性 、 異 性 的 純 愛 情 競 爭 , 是 誰 拋 棄 阿 法 ? 這 是 一 個 任 「 你 」 組 合 的 愛 情 小 說 新 形 式 。 你 , 準 備 好 了 沒 有 ?
  • 夢華錄

    作者:董啟章 著,智海 繪

    潮流來又去,繁華夢未醒; 入時的造作,成就過時的美學。 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得主、 香港知名作家董啟章99個短篇,說盡物事人情 獨立漫畫家李智海33幅插圖,繪出浮世風景 時間是1997年以後 1998至1999年,晚期資本主義或資本主義後的香港 香港已回歸中國大陸 50年不變的諾言 在世紀末的華麗前變色 成為升斗小民的茶餘飯後話題 香港知名作家董啟章繼V城系列1《地圖集》後,為香港城市寫下V城系列2《夢華錄》 《夢華錄》體例近似於筆記小說或極短篇,寓言的寫法,風格近似帶點黑色的瘋言誑語, 收入了99個1999年香港的流行事物, 香港知名獨立漫畫家李智海特別為《夢華錄》繪製33幅具有重要意義的漫畫插圖 人的故事,物的故事,異人異物,日常生活與奇想 繁華的物質世界,孤寂的難以捉摸的感情,通過人和物的關係來看香港 《夢華錄》寫盡了物欲洪流中,一切事物不一定一切都是過眼雲煙,作者董啟章反而逆道而行,通過小說書寫把香港社會中大量生產的、無個性的、非人的商品化為己用,成為獨特的生命體驗印記。新與舊,流行與退潮,先進與落後,當時的可嘆與可美,今天可能如小丑之可笑可憐,故事主角全都是年輕男女,性格乖僻怪誕,或平凡無奈,對於在香港的生存都是懷有一種痴狂。 《夢華錄》每篇小說文字不及千字,幾乎交代整個人的成長,但又寄託於幾個代表性的生活切片,環繞著一件「物品」開展其存在意義。
  • 愛欲修道院

    作者:李欣頻

    以《誠品副作用》一書在文壇掀起「廣告文案佔領文學」熱潮的李欣頻,以其揉雜文學用語與商品文案特有的文字風格,開創台灣文學的新世代語言。 這部《愛欲修道院》則一改她過去拜物的輕盈華麗,處處是繁複沉思的情愛思辯。全書滲入作者個人一段情感歷程的苦痛,十封情書的形式明顯有著羅蘭巴特「戀人絮語」的獨語呢喃。 作者以修道院聖女苦身修行為諭,一層層揭開戀人在情傷時精神上的煎熬;並發揮廣告文案高手的才華,從一段深刻的情感經驗提煉出賦比豐富的療傷文字,寫成既是最古典壓抑的情書,也是最後現代的魔幻文字。
  • 書與城市

    作者:梁秉鈞,也斯

  • 三更有梦书当枕

    作者:琦君

    作者一貫地以樸質平易近人之筆,寫她對親人、師友的懷念,童年、鄉土的眷戀,及日常瑣事的感受,文字如風行水面,而自見功力,尤其透出東方人的真摯、溫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