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语言学

  • 唐代长安方言考

    作者:【法】马伯乐

    本书为法国汉学大师马伯乐的代表作之一,原为法文,一直未有中文译本。 聂鸿音先生此次翻译这部作品有利于中国学术界进一步认识马伯乐的研究观点,便于中国音韵学研究者参考利用马伯乐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成果。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讹误进行了校改,并以脚注形式作出说明;另一方面对原著中一些繁复而无意义的注音方式进行了统一改动,使中译本音标系统比原著更明白易懂,同时使此书的可读性更高。
  • 上海俗语图说

    作者:汪仲贤

    本书摘选二、三十年代最为流行的240则上海俗语词汇,从构词形式、语源词义及应用流变多种角度详尽解说,并以240幅随文插图,连缀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面面观。作者博闻广见,对蕴含在词汇里的历史文化信息充分发挥,提供了大量观照近代上海历史变迁的第一手资料。 《上海俗语图说》,凡二百四十篇,汪仲贤撰述,许晓霞绘图,上海社会出版社一九三五年六月出版,据原著书末的广告,似作者于本书尚有续作,是否汇集成帙,还有待查考。 汪仲贤(一八八八[一作一八八三]-一九三七),又名优游,原籍安徽,早年在上海民立中学读书,後习海军,并先後组织业余新剧团体文友会、开明演剧会等,饰角登台,是清末民初活跃在上海剧坛的集编。 本书是一部解说旧上海十里洋场下层社会俗语切口的读物,在本书中出现的上海俗语词汇的总量约有近千。内容涉及到制度交替,器物更新,风气变迁,生活琐细,乃至洋场黑幕,人物轶闻,莫不涉及。本书的重要价值在于作者见闻博洽而又善于贯通发挥,对蕴积在这些俗语词汇中的丰富社会文化信息给予充分发挥。画家许晓霞为本书所配的插图,亦极具特色。从汪氏的叙述来推测,有相当一部分条目是由许氏作了画再交往汪氏撰文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许氏也参加了俗语的考源。因此,这些插图除了形象化解释语词之外,也程度不同的具有多方面的参考价值。
  • 一百年前的苏州话

    作者:丁邦新

    《一百年前的苏州话》主要内容:大概在一九六二到一九六三之间,先师董同稣先生交给我一份陆基编着的《注音符号·苏州同音常用字汇)的抄本,是赵元任先生和他的二小姐赵新那手抄的。那时我正在写如皋方言音韵的硕士论文,因为其中讨论如皋方言是否归属吴语的问题,可能因此董先生把这个抄本给我参考。论文写完初稿,董先生在病床上浏览一遍,还没有举行口试,先生就逝世了。这份抄本在我的行箧之中从南港带到柏克莱,再带到清水湾,在我手上已经辗转四十年了。 在柏克莱加大的时候,曾经预备整理此书,请内子陈琪女士及助理徐雯小姐重新抄录一过,但是总觉得其它的研究工作更有趣,做整理资料的工作不那么积极,也就拖延下来了。到一九九八年看到叶祥苓出版《苏州方言志》,在李荣先生的序里和叶氏的书中都提到陆基的《一百年前的苏州话》,只是语焉不详。我想为一百年前的苏州话留下一点相当完整的记录,也是有意义的事,把材料提供给同行,一定可以发挥更大的用途。同时可以观察这一百年来苏州方言的演变,语言如何演变一直是我关注的一个题目。
  • 汉语的祖先

    作者:(美)王士元

  • 语言背后的历史

    作者: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 编

    自十九世纪以来,西域考古研究领域出土了大量文献资料,特别是已经不再使用的丰富多彩的古典语言文字(即死文字),是我们了解当时东西方社会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文化、宗教等领域不为史料所记载的秘史的钥匙,也是复原丝绸之路昔日辉煌而兼容并蓄的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实物资料。本论文集即收录了中外学术界著名学者对这些人类语言的“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世界文字发展史

    作者:周有光

    《世界文字发展史(第3版)》内容简介:世界文字,外表形体迥然不同,内在规律如出一辙,系统井然。一万多年前,出现原始文字。刻符、岩画,文字性的图画、图画性的文字,一步步形成文字的胚胎。五千年前,文字成熟,能按照语词次序无遗漏地书写语言。西亚的丁头字、北非的圣书字和东亚的汉字,被称为“三大古典文字”。还有美洲古代的马亚字和其他古典文字。它们记录了人类的早期文明。字母在古典文字的母胎中孕育了两千年,然后呱呱坠地。由于它简单而实用,不胫而走,传遍了整个世界。世界文字发展史是全球史的基本素材,是知识时代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识。《世界文字发展史(第3版)》是周有光教授最有影响的三本学术著作之一,分别在1997、2003出版第一版和第二版,受到读者的欢迎,影响很大。此次修订整个着重在“三大古典文字”部分。
  • 梵学集

    作者:饶宗颐

  • 历史语言学

    作者:吴安其

    本书稿是高等院校历史语言学科的教材。历史语言学以语言结构的历史演变为研究对象,经历了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和20世纪的结构主义历史语言学两个阶段。本教程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理论与方法,研究了“方言和亲属语”、“语言结构的历史演变”、“发生学关系”等专题,下篇则对印欧语、汉藏语及南岛语的比较和分类进行了阐述。整个教材纲目清楚,语言简洁,是一本比较理想的专业课教材。
  • 英语史

    作者:Albert C. Baugh

    本书系统介绍了英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内容极其丰富,笔者在教学中多次使用本书作为英语史课的主要教材,感到比较适合我们的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尤其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使用。一般来说,我们的这些学生阅读早期英语文献比较困难,对英美的历史文化知识比较缺乏,但他们并不觉得学心本书困难很大,反倒是截止读越有兴趣,这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本书用大量精心选择的材料阐述英语各个发展阶段的演变,解释内容深入浅出。章节结构周密系统,既有独立性,又紧密联系,便于教学使用。 其次,本书对英语史资料的选择和使用谨慎严密,尤其在使用早期资料时考据工夫深厚。 第三,本书描写英语的演变。全面阐述各种内因与外因,把语言不断变化的概念讲的深入浅出。 第四,本书对英语史的时期划分采用了比较客观的方法。 第五,本书较全在财介绍了英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英语演变在地哉分布上的连续性。 第六,如果说英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英语演变在地域分布上的连续性和变异,那么,英语从古供销以中古向现代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时间的连续性。 第七,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英语的世界上的使用现状,为读者提供了对有关课题做进一步研究所需要的背景知识。 最后,笔者还应提到,本书的旧版都专门介绍了洋泾浜的英语和克里奥英语,不家美国黑人英语。
  • 古人名字解诂

    作者:吉常宏,吉发涵

    一、本书人名全選自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一年所编《中国人名大辞典》。编排次序基本仍其舊。 二、命名取字,上古多尚質樸,中近古特重文饰,前者多古词古義,今颇歎曉,后者多取義经傅诗文, 亦纡曲费解。 三、命名取字本有通则,但时代不同,风尚各異,且因人物身份,教飬,志趣不一,故其中亦有變化。 四、名字取義,出處 颇多相同者,故诠释时或详於甲略於乙,再详於丙而又略於丁。 五、本书於同名異字條目中,遇取義同出一處者则用“解见1”“解见2”或“解见3”等方式作解。 六、古籍傅世日久,展轉翻刻,遂多魯之误,名字产生化错,自属常事,或有发现,必就名字相协之理加以辨正。 七、本书不以帝王益號、廟號立目,如不收魏武帝而收曹操,不收流媒体武帝而收萧衍,不收太祖而收朱元璋。
  • 上古音系

    作者:郑张尚芳

  • 乡言解颐 吴下谚联

    作者:李光庭,等

    清代笔记,浩如烟海,其中李光庭的《乡言解颐》和王有光的《吴下谚联》,可以说是另辟蹊径的两部。 《乡言解颐》、《吴下谚联》二书,流传不广。解放前,《乡言解颐》在坊间偶然可见,但卷三均有缺页,致被周作人叹为原来的版缺,而引为憾事;《吴下谚联》则更属罕见,为早年中华书局出版《大谚海》所未收。鉴于二书作者的时代略同,内容方面也有其相似之处,因汇为一册,以飨读者。至于二书的糟粕部分,实际也是历代笔记的通判,相信今天的读者是可以抉别的。 《乡方解颐》五卷,为道光三十年庚戌原刊无缺叶本;《吴下谚联》四卷,为嘉庆二十五年庚辰老铁山房原版、同治十二年癸酉作者后人补刊本,每卷题“北荘素史集”,“耕还孙氏参,发明书眉;云峯陆氏校,偶评附注”。两书俱为点校者解放前在北平隆福寺街宝会斋书铺所得。十年浩劫,点校者所藏兰归归乌有,此二书袖珍易藏,得以幸存。现即据以标点印行。
  • 佛教与汉语史研究

    作者:梁晓虹

    数量不菲的日本古写本佛经,其价值不让于中国敦煌佛经写本,而国人难以寓目。作者梁晓虹,以深厚的训诂学功力,长期在日本从事汉语与佛经音义的研究。本书即以日本古写本佛经中的大量音义资料为基础,肯定其汉语研究方面的珍贵史料价值,并从《四分律音义》、《新译华严经音义》等古写本中收集资料,研究汉字、俗字、词汇双音化、同义复合词以及外来词汉化等的发展变化。同时,作者竭力推崇以无著道忠为代表的中古、近世日本僧人对汉语研究的贡献,强调“禅林句集”之类禅宗史料的研究价值。本书还分析了疑伪经的情况,并指出疑伪经在汉语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国语运动史纲

    作者:黎锦熙

    《国语运动史纲》详尽记述了自清末以来汉字改革、推行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提倡大众语的始末。黎锦熙把中国近代的语文改革运动分为四个时期,即“切音运动时期(清末1900以前)”“简字运动时期(1900—1911)”“注音字母与新文学联合运动时期(1912—1923)”“国语罗马字与注音字母推进运动时期(1924—)”,并附有《国语运动史纲》所载教育法令分类索引、所引重要论文函牍索引、重要名词索引等。这部著作全面说明和总结了国语运动的有关理论、方法和纲领,是公认的国语运动史上的重要著作。
  • 德语简史

    作者:陈杭柱

    《德语简史》主要内容:最近几年,有些院校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先后为学生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介绍一些简单的德语史知识。编写《德语简史》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我国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使学习使语的学生和年轻的德语工作者通过阅读《德语简史》,能对德语语言的演变过程、目前的研究状况以及发展趋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投身到这一研究领域,推动我国日耳曼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全面发展。
  • 汉字起源新解

    作者:苏三

    这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籍。这不仅是因为这本书较为圆满地破解了汉字或甲骨文的大致起源,从而也为彻底解开华夏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决定性贡献。从小处学术而言,本书通过中国各地区古陶文对中国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史前遗址进行了“陶文断代”,其结果令人震撼——暴露出的诸多严重问题可能预示着中国的早期文明史应该全面反思乃至改写。 ------- 目录 上 一 汉语源流刍议 有关历史语言学 汉语与英语分离时间 汉语与法语分离时间 波斯语和汉语 汉语和印欧语比较的两本书 读《汉英词汇的近源探秘》 对汉语言的宏观畅想与分析 汉语和蒙古语 汉语和阿拉伯语 二 从“阿拉伯数字”到文字 最初的计数与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与印度文字 印度河文明:数字与星座 属相、天干地支与星座 数字与希腊字母 英语字母与人类文字谱系 阿拉米文字 从阿拉米到阿拉伯 三 围绕汉字与甲骨文 汉字春秋 汉字与字母体系 从全球看造字“六书” 汉字形成分期与分层 古代商贸与“丝路之语” 地球是圆的 论甲骨文距离文字创立时间不长 为什么要创建自己的文字体系 学习借鉴的文字多在象与不象之间 如何借鉴文字与符号 中 四 汉字与线条文字 线条文字与汉字 引人入胜的印度河文明 与印度河文明有关联的几项证据 哈拉帕文字与甲骨文的一些数据 地中海东北区的“线条文字” 伊朗地区的古老线条文字 五 汉字产生背景 “雅利安人”与草原青铜革命 青铜器在中国 彩陶之路 中亚与中国地区一些考古对比 李济的一些观点 中国两部口岸 中亚考古资料 “华”、“夏”与商 俄罗斯与蒙古草原的情况 氐、羌 从DNA看“三代”人种 阿尔泰与俄罗斯诸文化 贾湖遗址的断代问题 从甲骨源流看商朝 下 六 陶文与断代 陶文与陶符 一种新的断代工具:陶文 秦安大地湾陶符不可信 仰韶陶文同样不可信 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陶文的问题 龙山文化陶文分析 马家窑陶文与长城 “三代”时期陶文时间接近 春秋时期陶文时间很实在 一些“商时陶文”与甲骨文起源 七 并非结语的杂叙 巴蜀与三星堆文字 东南亚古代影响 江西大洋州文字 吕底亚与山西 中亚小石头翘动中国汉字起源 从古代标点符号看汉字起源 峰回路转——汶察文字 参考书目 小标题索引 后记
  • The Horse, the Wheel, and Language

    作者:David W. Anthony

    Roughly half the world's population speaks languages derived from a shared linguistic source known as Proto-Indo-European. But who were the early speakers of this ancient mother tongue, and how did they manage to spread it around the globe? Until now their identity has remained a tantalizing mystery to linguists, archaeologists, and even Nazis seeking the roots of the Aryan race. "The Horse, the Wheel, and Language" lifts the veil that has long shrouded these original Indo-European speakers, and reveals how their domestication of horses and use of the wheel spread language and transformed civilization. Linking 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remai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David Anthony identifies the prehistoric peoples of central Eurasia's steppe grasslands as the original speakers of Proto-Indo-European, and shows how their innovative use of the ox wagon, horseback riding, and the warrior's chariot turned the Eurasian steppes into a thriving transcontinental corridor of communication, commerce, and cultural exchange. He explains how they spread their traditions and gave rise to important advances in copper mining, warfare, and patron-client political institutions, thereby ushering in an era of vibrant social change. Anthony also describes his fascinating discovery of how the wear from bits on ancient horse teeth reveals the origins of horseback riding. "The Horse, the Wheel, and Language" solves a puzzle that has vexed scholars for two centuries - the source of the Indo-European languages and English - and recovers a magnificent and influenti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past.
  • 历史语文学论丛初编

    作者:卓鸿泽

    本文收录卓鸿泽以英、汉两种语言写成的关于历史、语言方面的研究论文20篇,如《汉初方士所录古印度语》、《塞种源流及李唐氏族问题与老子之瓜葛:汉文佛教文献所见中、北亚胡族族姓疑案》、《羯胡、契胡、稽胡之若干基本问题》等,涉及梵汉、汉藏、鲜卑语、契丹文、回鹘语、满文等多种文字的比较研究。
  • 摩尼教与古代西域史研究

    作者:马小鹤

    《摩尼教与古代西域史研究》汇集了作者关于中亚史的论文。在西域史地方面,作者比较注重新材料的考释和分析,比如穆格山粟特文文书、阿富汗出土的巴克特里亚文文书等,都是中国学者较少涉猎的。在摩尼教方面,《摩尼教与古代西域史研究》能综合利用各国学者对于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粟特文、回鹘文、希腊文、拉丁文和科普特文资料的释读,超出传统史学研究的方法,侧重分析其义理。《摩尼教与古代西域史研究》将摩尼教与基督教、拜火教、佛教进行比较,尤其对于其宗教符号的分析,时有新见。
  • 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

    作者:李博

    本书的主要目标是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术语的形成、发展以及个别术语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毛泽东的思想模式中的作用。探讨这样的问题的方法主要是靠马克思主义的文献。这些文献必须包括尽可能从最早期的一直到毛泽东时期所出版的资料。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传入日本比传入中国早,所以中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多半是从日本的出版物翻译过来的。 翻译时,中国的译者借用了很多日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因此,也要追溯日本术语的形成过程。要探讨术语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必不可缺的资料是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词典。汉语的和日语的词典在本书资料的探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