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语言学

  • The Language Instinct

    作者:Steven Pinker

    Dazzling...Pinker's big idea is that language is an instinct...as innate to us as flying is to geese...Words can hardly do justice to the superlative range and liveliness of Pinker's investigations' - "Independent". 'A marvelously readable book...illuminates every facet of human language: its biological origin, its uniqueness to humanity, its acquisition by children, its grammatical structure, the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of speech, the pathology of language disorders and the unstoppable evolution of languages and dialects' - "Nature".
  • 汉语外来词

    作者:史有为

    《汉语外来词》就汉语外来词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探讨和总结。它从语言、文化、社会三个视角综合介绍汉语外来词的历史和现实概貌,剖析它们在语言、文化和社会中的性质,作用及类型,探讨外来词的走向与规范,回顾了外来词研究的概况,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作者:朱德熙

  • 中国音韵学研究

    作者:高本汉(瑞典)

  • 说文释例

    作者:王筠

    《说文释例》二十卷,清王筠撰。《说文释例》共二十卷,分四十多种条例来探索《说文》的体例和文字学规律。《说文释例》不乏精义,这里举一条例子,以见一斑: 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冉字之类);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伀字不足兼公侯义)。其加偏旁而义仍不异者,是谓累增字。其种有三:一则古义深曲,加偏旁以表之者也(哥字之类);,一则既加偏旁即置古文不用者也(今用复而不用复);一则既加偏旁而世仍不用,所行用者反是古文也(今用“因”不用“捆”)。 这段精癖的论述,是大家所熟悉的。我们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窥见《说文释例》一书在古文字学中的学术价值。 这次我们据道光三十年(一八五○)刻本影印,并将王筠后来所刻的《说文释例补正》附印在每卷之后。书后附笔书索引,以便读者。
  • 牛津文学术语词典

    作者:[英]波尔蒂克

    《牛津英语百科分类词典系列:牛津文学术语词》详细解释了1000多个文学术语,从古代的颂歌到当代黑人快板诗;从通俗的新浪漫故事到贵族阶级的假面剧,广泛覆盖传统戏剧、诗歌、修辞和文学史;收录当代文学理论各学派的最新词语;解释与文学、语言相关的常用外来语;提供专用词语的变体用法,为难发音的词汇提供注音。
  • 中古音

    作者:李新魁

    中古音是汉语语音史的一部分,是汉语语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所谓“中古音”,是指从隋经唐至宋这个历史时期的汉语语音。我们知道,隋朝享祚不永,而唐和宋却保有相当长的时间。因此,也可以说,中古汉语的语音,主要就是指唐、宋时期的语音。从隋至宋,大约包括从公元581年至1278年共697年的时间。这段时间的汉语语音,承接着更古时期的语音发展而来。而在中古时期,汉语的语音又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已经大体上奠定了近代汉语语音的基础。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古音是汉语语音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上古音、近古音(魏晋时期的语音)和近代音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汉语语音发展的一个转轴。   隋唐之际,我国黄河流域地区的文化和经济事业,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唐朝统一了中国之后,政治上也呈现了较为稳定的局面。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文化上的发展,对汉语共同语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都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研究中古汉语的语音状况,首先就是要研究共同语语音的状况。唐宋之际的中古时期,是否有人们所说的共同语呢?是否存在一种共同语的标准音——正音呢?这种正音又是以什么地方的语音为依据呢?这些问题,过去在学术界中,还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因此,在我们探讨中古音的语音系统之前,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回答。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先作一番探究,在这种探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论述中古音系本身。   另外,过去某些学者在叙述中古汉语的语音时,主要以中古出现的韵书如《切韵》或《广韵》作为依据。我们认为,中古这些韵书的出现,有它们一定的时代背景,有它们的局限性。也就是说,这些韵书所表现的语音系统,并不能真正反映出中古汉语共同语语音的实际面貌。这主要是由于这些韵书并不是反映一时一地之音。在它们身上,包含有某些古音和方音的成分。既然如此,我们想要探究一个比较真切地反映中古时期汉语共同语语音的音韵系统,就不能专主这些韵书。因此,本书特辟另一专章对研究中古音的材料依据作一个概括的论述,表明我们对《切韵》一系韵书的看法,并介绍某些用来作为研究中古音的其他参证资料,以便读者对我们据以研究中古音的材料有所了解。   在介绍了中古时期汉语共同语语音的状况和研究资料之后,我们进而论述中古语音系统本身。在论述中,我们以中古韵书为重要依据,然后参合其他语音材料来说明中古音系的诸般问题。我们希望描绘出一个比较切合历史真实的中古音系统。当然,中古音所包容的历史年代长达七百年之久,在这七百年中间,语音不可能没有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中古音的描述,也不是列出一个声、韵、调系统便可完事。当然也不可能分为更细碎的历史段落,列出更多个反映不同时期语音的音韵系统。我们只能概括出一个更具代表性、更能反映中古音面貌及发展大势的语音系统。至于此一系统之中各种音素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我们只能在各个具体的问题中加以说明。我们所拟定的中古音系,大体上是代表唐宋之交(或者说是北宋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语音概貌。在此之前或之后的发展变化,就只能在各项说明中加以阐述了。   总之,本书的叙述反映我们对语音史研究的一种新的探索,材料有一点是新的,方法有一点是新的,结论有一点是新的。这一切,都表明本书的写作仅仅是属于一种新的探索。至于这种探索,是否能够为人们所接受,是否能达到我们所说的描述一个比较能够反映历史真实的中古音面貌的目的,这一点我们还没有充分的自信。我们期望着这种探索能够不断进行下去,深入下去,使汉语语音史的研究,能够创造出更多一点儿成绩。
  • 中国语言文化史

    作者:李葆嘉

    《中国语言文化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 汉藏语概论

    作者:马学良

  • 社会语言学

    作者:陈原,,, 编

    此书的面世激活了我中断了几十年语言研究的兴趣,于是不自量地打算为非语言专业的读者,写一部全面论述社会语音现象的专著。那几年是我一生最忙绿和工作最杂乱的时期,我只能利用更深人静的子夜来耕耘我的”自留地”。书写得很苦:大约花了两年多的深宵,写成二十多万字的初稿。稿成,我发现它是一堆巴巴的、教条气味十足破烂文稿,完全违背了我的初衷。
  • 语音学教程

    作者:林焘,王理嘉

    酝酿写这样一本《语音学教程》已是将近十年前的事了。当时我正在为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本科生讲授“语音学”课程,由于近二三十年来语音学发展极为迅速,在讲课时深感缺少一部适合汉语专业学生用的,能反映语音学新发展的新教材,当时就曾经动过编写的念头。不久以后,这门课改由王理嘉同志讲授,我们就考虑根据几年来的讲课经验,试着合作编出这样一本教材来。我先拟出了一份编写提纲,王理嘉同志根据这个提纲结合他的讲稿很快就写出了绪论和前五章的初稿,陆续交给我修改补充。在修改过程中逐渐发现,只作为汉语专业本科生的教材来编写,内容受到相当大的局限。目前语音学的作用已经遍及与人类语言有关的各个学科,这些学科都直接或间接地需要一定的语音学知识,如果把内容写得开阔些,也许能适合各方面读者的需要。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就对前五章初稿做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有些章节可以说是全部重写的。然后,由我写出六、七两章,王理嘉同志写出最后一章“音位和区别特征”。全部完成后由我通读定稿。书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主要应该由我负责的。 1986年春,正在编写得有些眉目时,我突然得了一场几乎送了命的病,动了一次大手术,休养一年多,到1987年秋才逐步恢复工作,积压下来许多工作,一时无暇顾及这部教材。直到1989年,才又拿出来断断续续地改,断断续续地写,直到最近才算完成。 本教材是一部介绍语音学基础知识的书,从传统语音学入手,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现代语音学研究成果。在编写过程中较多考虑一般读者的可接受性,尽量避免使用一些过于专门的新名词概念。各章基本上都可以分为三部分:先从传统语音学角度介绍一些基本概念,然后重点分析普通话语音,最后介绍实验语音学的一些基本常识和研究成果。因此,本书也可以说是由传统语音学、普通话语音和实验语音学三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基本上能够自成系统,读者可以通读全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着重选读自己有兴趣的部分。最后一章“音位和区别特征”只是简介性质的,这方面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至今仍处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阶段,详细的介绍不是这样一本语音学教材所能够包括的。各章之后都附有一定分量的练习。现代语音学虽然已经大量地使用仪器,但口耳训练仍应是基础,练习中有一些是训练口耳的,最好能在有经验的人指导下进行,实在不得已,也可以采取互帮互学相互纠正的办法,但效果可能会差一些。 近年来发表了大量的汉语方言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报告,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资料,大大地充实了本书的内容。对这些报告的作者,是应该致以诚挚的谢意的。本书引用语音例证首先考虑北京话,北京语里找不到的先从苏州、广州、厦门、福州等大方言点里选,大方言点里找不到的从小方言点里选,汉语里找不到的先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和英语里选,只有在非常必要时才选用一些其他语言的例证。绝大多数例证都属于间接引用材料,不可能一一直接核正。第一、二两章中的插图有一些也是引自国内外的语音学著作,但大都根据本书需要做了部分的修改。限于篇幅,对所引用的语言资料和插图不可能一一注明来源。
  • 语言与文化

    作者:Claire Kramsch

    《语言与文化(英文)》是一部从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介绍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导论性著作。作者C•克拉姆契(Claire Kramsch)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德语以及外语习得专业的著名教授。本书的主体(概述部分)分为七章。《语言与文化(英文)》为牛津语言学入门丛书之一。
  • 社会语言学

    作者:Ralph Fasold

    Acompanion to the author's Sociolinguistics of society. this textbook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 language use and discusses a variety of facts about language from the commonplace to the exotic. Questions not normally asked about everyday phenomena are raised and little known facts about language use in social contexts are explored. For example. how does one decide when it is appropriate to address someone by their first name? Why do West Indians in service occupations sometimes seem rude to their customers? Why do men in western societies use more local dialect forms and lower atatus speech forms than do women? Can it be that the often despised languages called pidgin offer important clues to the inborn human capacity for language? These are just a few of the fascinating questions explored in this lively and informative textbook. ------- 目录 王宗炎序 导读 Editor's Preface Introduction 1 Address Forms 2 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3 Discourse 4 Language and Sex 5 Linguistic Pragmatics: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6 More on Linguistic Pragmatics 7 Pidgin and Creole Languages 8 Linguistic Variation 9 Some Aplications of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Bibliography Index 文库索引
  • 吉姆森英语语音教程

    作者:(英)克鲁特登(Alan Crutten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首批54种自2000年9月问世以来,取得很大成功,首印5000套供不应求,10月份便分开重印6000套。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出版发行如此宏大规模的语言学著作,这在我国学术出版发行史上是不多见的。自出版以来,许多单位和个人争相订购,研究生和大学生生把《文库》视为良师益友,教师无论老中青都把《文库》视为知识更新的源泉。实践证明,外研社推出的《文库》受到了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学界的普遍好评,它将成为推动我国语言学教学与研究和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一个宝库。 在成功出版《文库》首批54种的基础上,外研社现在又推出《文库》第二批58种。《文库》第二批具有五大特色:一、由58部英文原著组成,所覆盖的学科从首批的26个增加到现在的33个,新增学科包括语言学史、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语言的起源、语法化学说等,能更广泛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二、收入了当代语言学大师索绪尔、萨丕尔、布龙菲尔德、韩礼德、乔姆斯基、奥斯汀、格莱斯、利奇等名家的最有影响的伤口具有更高的权威性;三、增加了牛津大学出版社、哈佛大学出版社等世界知名出版社出版的语言学经典著作;四、依然配有专家导读,专家的队伍比首批更为强大;五、世界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教授和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沈家煊教授作序。 本《文库》是一个大型的、开放性的系列丛书,它将对我国语言教学与研究和外语教学与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后,外研社还将继续引进,争取把国外最新的、最具影响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著作不断地奉献给广大读者。
  • 汉语与中国文化

    作者: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哲学和人类学思考入手,梳理了在这一领域古今中外的思想和学术探索,由此展开对汉语、汉字的文化特征和建构规律的研究。作者在中国语言学领域创造了一种将汉语、汉字结构和汉民族思维方式相互投射的“文化认同”的方法,以独特的文化视角感悟和把握汉语组织的格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很强的探索性的观点。过去被视为表达工具的汉语和汉字,在作者的论述中展示了其与中国哲学、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各种文化形式融为一体,与中国社会、历史相互塑造的生动、丰富的样态。
  • 从日本语到维吾尔语

    作者:赵杰

    《从日本语到维吾尔语:北方民族语言关系水平性研究》全书开篇从日本语和汉语的关系研究入手,就现代日本语音读汉字词和现代汉语音义对应的汉语词的辅音进行对比,从中找出了同一系列的汉字词音位从古到今在两语中的一种推链式演变的规律,进一步证明了现代日本语汉字词离开原地发生擦音化的大趋势。汉日语音高的同和异通过大量实例对比出汉语是音乐感强的语言,日语是节奏感强的语言。汉语的平升曲降是一种旋律型,日语的平板、头高、尾高、中高却是一种高低型。在对比汉、日语的音长时,作者又论证出汉语是音高发达语言,日语是音长发达的语言,汉语的时位是长音和短音,日语的时位是中音和长音,足见作者的对比语言学功底。 全书的最大特点是:以从日本语到维吾尔语的鳞次栉比的语言关系为纵向,以阿尔泰语诸语言从东到西为横向,连环式地、梳理式地、地毯进式地进行接触研究和历时比较。作者即有熟知多语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又有语言田野调查的硬功夫,从全书中可看出作者对描写、对比、比较、接触等方法论的娴熟,汉语和阿尔泰语系语言学理论的兼通,这也是该书成为力作的秘作之利器。
  • 怎样写领导讲话稿

    作者:赵华

    《怎样写领导讲话稿》介绍了怎样写领导讲话稿,主要面向的读者是直接从事公文起草、审核、阅批的实际工作者和公文专业的教学人员。“常用公文写作丛书”依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有关公文的规定,熟悉什么写什么,把重点放在写什么、怎么写上,不做或少做理论上的系统论述和深入探讨,而以公文实际工作者和教学人员可用好用管用作为丛书的最高追求。多以一个具体文种或某一专题作为一本分册的研究对象,如怎样写报告、怎样写总结、怎样标注主题词、怎样安排公文格式等。
  • 汉字起源与原理

    作者:陈文敏

    本书是一部很具学术特色的研究论著。作者依据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出土资料及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文符,较系统地分析了汉字产生的特征,推论出了汉字的“六书”系统来源至少在商代以前。提出了象形字、转注字和指事之点的汉字“三要素”和长期困惑文字界的转注内涵,以及“五步相生”的造字程序,从理论上解决了汉字造字程序中连环相生、纵横交错、辗转相注、交互说史的关系问题为我们认识古汉字造字方法提供了一种最新的理念。
  • 历史层次与方言研究

    作者:丁邦新 编

    本书收集的论文是2003年8月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的“汉语方言历史层次及吴、闽、客、赣方言历史层次研究工作小组学术研讨会”和2004年8月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的“首届历史层次国际研讨会”的成果。这些论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偏重历史层次的理论问题,作比较一般性的探讨;第二部分偏重个别方言中的历史层次问题,直接讨论有关层次的种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