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西方哲学
-
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
对一些重要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尤其是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论述,多有独到之处。对古希腊哲学思想的思辨特征和人本主义内容的强调,对古希腊哲学与科学和神学的内在关联的刻画,注重用世界和现代哲学的眼光审视古希腊哲学思想等是本书区别于同类专著的重要特征。 -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译者引言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一书,是费尔巴哈早期的一部重要的哲学史著作,写于1836年,出版于1837年。1830年,费尔巴哈因写《关于死与不死的问题》一文,反对基督教关于灵魂不死的教义,被爱尔兰根大学当局辞退。费尔巴哈希望通过撰写哲学史著作,表现出自己的才能而重返大学讲坛,因此于1833年出版了《近代哲学史》(从培根到斯宾诺莎),1837年出版了此书,1838年出版了《比埃尔·培尔》一书。这三部哲学史著作虽然使他在学术界博得很高声誉,但由于反动势力的阻挠,他始终未能重返大学讲坛。 费尔巴哈在著述此书时仍未摆脱唯心主义观点。1847年费尔巴哈在编纂自己的全集时,把这部著作收入《全集》第五卷,并从唯物主义观点补写了第二十一和二十二节以及许多注释。从这里也可看出费尔巴哈思想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发展。1904年,为纪念费尔巴哈诞生一百周年,费尔巴哈的友人博林和信徒约德尔编辑了《费尔巴哈全集》第二版,把这部著作收入第四卷。列宁在1914—15年间根据这个版本阅读了这部著作,并作了详细摘录,写下许多精辟的评语。列宁的《摘要》对于理解费尔巴哈的这部著作极其重要,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译著试图以列宁的评论为指针,对这部著作的基本内容作一简略介绍。 ……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一书虽然是费尔巴哈的早期著作,但它是在广泛深入地研究莱布尼茨著作的基础上写成的,包含有丰富的资料,提出许多重要的论点。列宁给与这部著作以很高的评价,他在摘录此书时指出:“在对莱布尼茨的精彩叙述中应当摘下某些特别出色的地方(这是不容易的事,因为第一部分【第1—13节】全都是出色的)……”。因此,此书的翻译出版,无论对研究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或者对研究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本书根据《费尔巴哈全集》1904年第二版第四卷译出,译文旁边注有原著页码,以便核对。由于译者水平有限,译文中恐有不少不妥之处,敬希读者指正。 1978年10月 -
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
《新世纪万有文库》是辽宁教育出版社鼎力推出的重点图书,全书着眼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按常备、实用、耐读、易存的原则,在海内外各学科专家的指导下,将中外名著的珍善版本,精选收入文库,从1996年起到2005年的十年中,计划每年出书百种,积累至千册,意图使整个文库能基本反映出人类文化发展的概貌,为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选定一个家庭藏书的基本书目。 传统文化书系:收录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经版本专家鉴定校勘后,排成简体字横排本。 近世文化书系:收录民国时期学术大家的作品为重点的近现代人文成果,将一些珍贵的广为人知但市面难见的或久已散失的著作、收集、整理后,排成简体字。外国文化书系:收录中国以外的世界人文宝库中的精品,以研究介绍文化为主题,笔意轻松隽永,风格清新活泼,具有可读性,属于“大作家的小作品”。贯穿全书始终宗旨就是:为渴求知识的读者提供长期可读可用的图书,以证明生存在现代社会中阅读活动的必要,进而倡导社会上读书风气的形成,为广大爱书人创造坐拥书城的境界。 -
时间性:自身与他者
法国犹太裔哲学家列维纳斯是20世纪欧洲最伟大的伦理学家。他最为彻底地反对自古希腊以来的整个西方哲学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激进的真正意义上的“他者”理论,成为当下几乎所有激进思潮的一个主要的理论资源。本书就是对这种他者言说的学理性梳理,是国内第一本对作为现象学家的列维纳斯的哲学思想的追溯性研究著作。其主要观点是:时间问题是现象学思想传统中一以贯之的根本,胡塞尔的时间意识就是主体性本身,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性就是存在的境域,而对于列维纳斯,正是在时间中才有真正的他者出现,或者说与他者的关系才真正有时间的呈现。时间之谜,就是主体之谜,就是他者之谜,列维纳斯正是基于时间,才另立了“作为他者的主体”这一后现代伦理之要义。本书适合于德国和法国哲学、后现代思潮、伦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者和有兴趣者。 -
Being and Ti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works of our time -- a work that has had tremendous influence on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psychology, and has literally changed the intellectual map of the modern world. -
西方哲学史(第五卷)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5卷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包括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社会科学三部分内容,详细阐述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一改以往刻板的写史方法,而以富于哲理的优美语言,客观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哲学。对一些国内研究中的薄弱点,都有深入发微之处;对以往哲学史较少介绍而其思想又有很大影响的人物,如人类学家布丰、文学家萨德和帕斯卡尔等也作了系统介绍。 -
黑格尔哲学讲演集
大师解读大师 对黑格尔哲学最全面透彻的剖析之作 ————————————————— ————————————————— 本书包括贺麟先生所讲和所写的关于黑格尔哲学各方面的主要讲稿和文章二十四篇,讲稿大多是经过作者本人修改过的,也包括一部分学生或学生的笔记小组的记录稿。全书主要内容包括《黑格尔的时代》、《黑格尔哲学讲稿》、《黑格尔哲学介绍》、《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讲述逻辑学、认识论及辩证方法等问题的文章,关于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讲稿,属于专题研究、教学体会和与自学青年通信解答思想困难等 方面的文章。 -
舍勒的心灵
我写作本书有两个目的:一是用它来填补当代哲学文献中长期存在的空白。马克斯·舍勒(1874—1928)德语版的著作全集最近刚刚编辑完成,共有十五卷之多。本书正是从这些原始文本出发首次对舍勒的哲学进行了全面研究。就此而言,本书是完全建立在舍勒的德文原著以及与之相应的手稿之基础上的。二是用它来就教于那些熟悉各种和上述版本及其英文译本相关的研究著作的专家们以及那些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最近才成长起来的舍勒研究的初学者。 我的这本著作是我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对马克斯·舍勒的心灵进行研究的结果。我所研究的舍勒的心灵就体现在他的著作全集以及长达数千页的遗稿当中。我一直都在对舍勒的著作及遗稿进行研究:不仅要发现其思想的统一性,而且要表明舍勒通晓的文献范围之广,甚至超出了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范围。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经意地发现,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对二手文献及其中的各种论据、评论和论点的参考不应该让本来就具有挑战性的文本变得更加晦涩难懂。 我希望,借助这种研究方式,我已经成功地对20世纪早期头绪纷乱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进行了清晰的概括。这个哲学思想体系一直构成了诸如海德格尔、胡塞尔、列维纳斯、梅洛一庞蒂、尼采、罗素、萨特、维特根斯坦等思想家的研究背景,也构成了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他们的其他思想家的研究背景。 因此之故,我想就我的同事的名字以及各种二手文献的标题没有出现在正文中表示歉意。不过,为了方便读者,我已经选择在书后增加一个经过筛选的、最近才出现的二手文献的清单。在此,我也要一并向所有这些作者、特别是那些他们自己的研究让我受益匪浅的人表示感谢。 由于我们即将迎来第三个千禧之年的曙光——在其中充满战争的罪恶、饥饿、社会动荡、信仰衰落以及大屠杀的那些世纪已经成为过去,这些世纪同时也部分地由于技术进步并通过实现艺术、文化和创造的最高价值让人类过上了健康、幸福的生活——“我们人是什么?”、“我们人是谁?”的问题就首先成了哲学研究的课题。近代哲学对人的研究是从笛卡尔、帕斯卡开始的,这种研究也根源于这样的事实,那就是,人们日益认识到,他们生活在许多对立的力量当中。在众多对立的力量当中,就包括善和恶、正义与不义、贫穷与富裕、信仰与无神论、堕胎与生命权利的对立。人的这种境况如果不是悲剧性的也是充满悖论的,因此需要哲学给出答案。更进一步讲,现代人的生活被技术的光环笼罩着,但技术本身却充满了悖论——人对技术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但有时却对技术持排斥态度。也许,是某种超乎我们认识的东西在勾画着人类未来的方向。 如今,我们对从漆黑的太空拍摄到的我们这个小小行星的照片都非常熟悉。在希腊语中,“planetai”一词的字面意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行星正在“漫游”。“行星”一词很适合传达一个极为重要的现代经验,那就是,生活在巨大的时空当中。伴随着人们对技术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信任,这种宇宙经验逐渐取代了生活在上帝之中的经验;或者说,就此而言,取代了远古神话时期那种与诸神一道生活的经验。 如果从太空来欣赏我们这个有蓝、白两色有时又略带红色的、漫游着的有色行星——地球的美,我们也许会得到不同的印象。不过,如果做个简单的心理实验一——把这个行星遮蔽起来而用人类替代它的话,那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人类孤独地漂浮在宇宙那沉默而奇异的漆黑中。在此景象中,人立刻会为尘世上那与人类的积极成就一道漂浮着的堕落、邪恶、愚蠢的自我毁灭等现象的数不胜数而感到震惊。 在我们即将跨入新千禧之年的门槛之际,从太空中观察到的人类历史的这番景象会立刻促使我们去思考和我们所有入都有关的这样一个问题: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这些地球人会是完全孤单的吗? 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像很多当代的哲学家一样,马克斯·舍勒也敏锐地意识到,与从前相比,人越来越想知道自己的生存意义。在其生命晚年,他承认,与其他任何哲学问题相比,“Was ist derMensch?”(入是什么?) 以及“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是什么?”的问题更让他着迷。 对“我们自身存在的本质”这一问题,舍勒不仅进行哲学的思考,而且也进行社会学的、形而上学的、宗教哲学的、心理学的、伦理学的和人类学的思考。在他的《论人身上的永恒》一书中,他所揭示的现代人的本质特征正是这种独自在宇宙中生存的孤寂感:“因为,在辽阔的宇宙中,人第一次感到了孤单。” 舍勒的同代人承认存在的孤独,赞同直至今天仍不时出现在20世纪哲学中的否定论(negativism)。他们的思想多少遮住了舍勒思想的光彩。与同代人的思想以及后来现象学和解释学的发展——包括当今的解构主义一一相比,舍勒的哲学是一个积极的备选方案。与前者的观点相反,舍勒认为,的确存在过各种享有特权的文本和文化,但它们并不是公正的社会结构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舍勒的哲学就是要坚定地维护独一无二的位格的个体价值。因此,在舍勒的思想中,平等主义运动就受到了持续不断的审视和怀疑。 在此,因本书的完成,我要向我在参考书目中列出的很多学者致以深深的谢意,同样也要向参加我的舍勒思想研讨班的很多学生致以深深的谢意— —从他们的哲学发问中,我得到了很多启发。 对书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我愿承担全部责任。 -
古希腊罗马犬儒现象研究
“犬儒”(the CyniC),作为一种愤世嫉俗、行为乖张的人来理解,可以说古今皆有,只是因时因地因人表现方式不同而已。然而,“犬儒”作为对奉行一定信仰、坚持一定主张、持有一定理想、实践一种独特的苦行生活方式的部分哲人的固定的、明确的称谓,却是在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社会出现的。按照传统的说法,犬儒是指苏格拉底(Socrates)弟子之--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创立的那一学派的成员。从此,犬儒或作为个人,或作为一种群体类别,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古希腊、罗马世界存在了约八个世纪。这样一个独特的哲人群体从出现之日起,就引起了古代及后世的广泛关注和好奇。由于观察者或研究者总是站在各自的时代立场,戴着各种有色眼镜(有时并非有意识)去看待他们,因此,毁之誉之,褒之贬之,即使对同一人物、事件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可以说,在有关犬儒现象的重大问题上,几乎均未形成定论。而且,年代的久远,资料的缺乏,更增加了研究的难度。然而,犬儒现象又是研究古希腊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政治史、文化史所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本书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利用现有资料,对这一历史文化现象进行再研究。研究的重点将集中在犬儒派产生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犬儒派的发展演变,他们的社会批判思想和孜孜以求的社会、人生理想等几个方面,并将其置于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之下,与中国大约同时出现的庄子学派进行比较。为此,我们应首先对犬儒现象及古代对它的记述和近人对它的研究进行一番鸟瞰式的回顾,以确定再研究的起点与取向。 -
现代西方哲学的精神
该书系北京大学全校通选课“现代西方哲学”的指定教材,也是北京大学大类平台课“哲学导论”的制定参考书。精选了现代西方十位顶级哲学大师,以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人们传递了近百年来现代西方哲学的精神。作者把寻求精神家园的读者带入哲学经典,使他们真切地倾听大师自己的“声音”,与这些巨人展开跨时空的思想对话。 作者李超杰现任教北京大学哲学系。 -
20世纪的哲学与哲学家
《20世纪的哲学与哲学家》讲述从那遥远的年代起,知识在罗森茨维格、列维纳斯、本雅明、塞尔托、法兰克福学派、德里达的研究中得以聚积、提炼、区分和推广。他们对轻描淡写不屑一顾,严格要求回到事物本身,回到文本本身。然而,他们似乎还没有被真正阅读、被真正理解。所有这一切将被重新捡起,从尘封已久、神秘莫测、发出声响的东西——一篇文章开始。 -
尼采与身体
本书是从身体的角度对尼采进行新的阐发。尼采将自己的哲学定位在 反柏拉图主义、反基督教、反启蒙理性的历史坐标中。柏拉图主义、基督 教和启蒙理性,都对权力意志构成了压抑,使得身体呈现出病态的症状。 尼采试图颠倒这个压抑,他为此特别突出了生成、偶然性、差异性和感性 。正是这些品质,才构成了强健身体的基本素质。尼采的权力意志和永恒 轮回思想,就是对形而上学造就的病态身体进行否定,对强健的身体及其 诸种特性进行肯定。 【本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酒神:无辜与健康 一 悲剧 二 三个对立 三 火、生成与道德 第二章 道德与疾病 一 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二 道德战争 三 负罪和负债 四 惩罚和记忆 五 内疚 六 惩罚、正义和权力意志 七 负罪、内疚和疾病 八 禁欲主义 第三章 作为身体的权力意志 一 柏拉图主义 二 “真正的世界” 三 权力意志 四 力、权力意志及其表达 五 真理、解释、重估和思考 第四章 虚无主义和上帝之死 一 虚无主义 二 上帝之死 三 末人 第五章 永恒轮回和生育 一 潜能、自由精神和身体 二 超人 三 永恒轮回 结语 附录身体转向 参考文献 尼采著作英译本 尼采著作中译本 后记 -
叔本华文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卷
本书包括四篇:第一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第二章世界作为意志初论;第三篇世界作为表象再论;第四篇世界作为意志再论。 -
尼采
“剑桥哲学研究指针”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世纪90年代刊行的一套学术参考书,如原书编者所说的:“这套书的目的之一,乃是针对艰深而富有挑战性的哲学家著作,帮助读者打消畏难心理。”对于哲学有兴趣的非专业读者和学生,由些可获得最为权威、便利的有效指引;专家和深入研究者则由此可概览各种批判性诠释的最新进展。 三联书店以英文原版形式引进出版“剑桥哲学研究指针”,旨在便利国内读者和研究者,期望这套研究指南有助于我国读书界把握学术潮流,拓宽思想疆域。 这部《尼采》的开篇文章为尼采已出版的著作提供了一个年表式的导论和概述,也为它们的基本论题和关怀提供了一个概览。紧接着有三篇文章考察对尼采著作的利用和误用,还有一组文章揭示了尼采哲学的本性以及它与现代、后现代世界的关系。最后一篇研究思考的是尼采对20世纪欧洲、美国和亚洲的影响。 -
时代的精神状况
在这本“小书”中,作者高屋建瓴地回顾了西方人“时代意识”的起源(时代意识并非人来就有,在雅氏的论题范围内,它是西方文化精神在近代发生转向的产物),分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原则,讨论了科技进步的文化前提及其对社会形态变迁的作用,讨论了民主政治与贵族理想之间的对立。全书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不是那种思辨性的历史哲学的反思)作底线,描写了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的困境。 -
主体的退隐
关于主体死亡的言说,如果将之视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表征,而不是一路时髦的话,那就会引起不安。毕尔格认为,应对这种不安的一个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关注主体的历史。因此,在本书中,毕尔格追索了法国从蒙田到罗兰·巴特这段历史时期内主体的变迁。 从笛卡尔的《方法论》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主体都不假思索地被视作讨论的立足点。然而,这种不假思索性自现代以来逐渐丧失,人类为自己设计未来图景的框架似乎已经动摇,而一个新的框架又尚未出现。 -
世界现象学
世界现象学,ISBN:9787108017604,作者:(德)克劳斯·黑尔德(Klaus Held)著;孙周兴编;倪梁康等译 -
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什么》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一本哲学通俗读物,也是一本很不错的哲学入门书。它以问题为线索,探讨了形而上学、认识论、心灵哲学、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艺术哲学和宗教哲学这八个长期以来哲学研究的中心领域。《哲学是什么》尝试解答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一旦我做出自由的选择,我确实在自由地行动吗?在现代,何以解释科学之惊人的进步?在科学时代,宗教信仰是非理性的吗?抛开艺术给予的快乐,我们所重视的艺术如何?等等。《哲学是什么》旨在赋予读者一种关于何谓“搞哲学”的意识,一种对于“搞哲学”何以能吸引人的评价,以及激发读者进一步探讨他们所发现的那些令人兴奋的问题的愿望。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