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西方哲学

  • 实用主义哲学

    作者:[美]理查德·罗蒂

    本书由美国当代著名的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在其学术生涯的不同时期所发表的论文集结而成,内容涵盖了作者对实用主义的源起和发展历程、实用主义与浪漫主义、实用主义与神学以及实用主义与存在哲学和真理理论的关系等的详尽考察。全书不但全面展现了罗蒂自身的哲学立场的形成和发展,揭示了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哲学观与美国经典实用主义哲学之间的思想关联,彰显了实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哲学传统之生生不息,同时也贯穿了作者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一贯关切。
  •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作者:陈嘉映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ISBN:9787108022264,作者:陈嘉映著
  • 悲喜人生

    作者:叔本华

    《悲喜人生》由原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范进等译。春译文文风平易晓畅,准确考究,为不可多得之与先哲叔本华相匹配的中文翻译版本。 《悲喜人生》:叔本华论说文集 他(叔本华)完全确信自己的天赋,觉得如果把这一事实隐藏起来,不告诉那些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就是不大诚实的做法。因此,他把自己的课程安排在黑格尔授课的同时进行。    ——[英]贝特兰·罗素 即使最忠实的追随者也不要在原地踏实,成为叔本华的信徒即使在本世纪也未必是一个时代错误。    ——[德]瓦·阿本德洛斯
  •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作者:(德)卡尔﹒曼海姆

    本书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的一部代表作。原书最初发表于1929年,1936年在美国出版了英译本。本书是一部关于知识社会学的论著,全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为英国读者撰写的介绍本书的文章;第二至第四部分论述知识社会学的主要问题,如思想、知识、意识形态、乌托邦、理性等问题;第五部分主要论述知识社会学的性质、范围、类型、研究方法等问题。本书对于我们今天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有重要影响.
  • 康德的先验观念论

    作者:[美] 亨利·E.阿利森

    本书初版于1983年,随即成为康德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被誉为由美国哲学家撰写的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全面和最扎实的”著作,标志着康德研究的重要转折。 本书对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做出深入的解读和有力的辩护,涵括了两百年来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解读历史,以及当今康德学 界关于康德理论哲学的各种最强有力的纲领。促使学者们重新关注已经被忽视了很久的德国观念论,是康德研究领域不可绕过的著作。第二版于2004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初版里程碑式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订和增补,对任何想要研读康德及其《纯粹理性批判》的学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读物。 阿利森的《康德的先验观念论》是一部有影响深远的、奠基性的著作,激起了文本上和哲学上的诸多评论。第二版相当于阿利森对这些评论做出的详尽的、令人赞叹的回应,结果这几乎成了一部新的著作,如初版一样深刻、充满创见、至关重要。阿利森还做了许多修订,他对人类认识的曲行性、人类理性的本性以及第三类比的论证所做的讨论都进入了全新的领域,他又一次成功地以新颖而有益的方式重述了基本论题,同时忠实于康德的文本与精神。 ——罗伯特·皮平(Robert Pippin),芝加哥大学 本书第二版非常显著地扩展了初版经典的内容,讨论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并大幅度扩充了对先验辩证论的讨论。必读之作。 ——卡尔·阿美瑞克斯(Karl Ameriks),圣母大学 本书极可能是迄今为止由美国哲学家所写成的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全面和最扎实的著作。一部才华横溢的作品。 ——刘易斯·怀特·贝克(Lewis White Beck),罗彻斯特大学 一部才思敏捷、组织严密并在哲学上富有创见的、不可或缺的著作。 —— 阿瑟·麦尔尼克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旷世奇著,自1781年出版以来已经根本改变了哲学的面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康德在其中考察知识的先验条件,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他不再认同单纯由概念系统所支撑的传统形而上学,而是建立人类认识的基本条件,推动了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同时开创了知识的自我检验机制。 ——中文版导言一:陈虎平《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取向》 阿利森的《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一种解读和辩护》初版于1983年,它“标志着英语康德学界的一个转折点”[ 伽德纳(Sebastian Gardner)语,请参见Notre Dame Philosophical Reviews, 2005.9.4: http://ndpr.nd.edu/news/24853/?id=3761。]。在此书中,阿利森全面而深入地解读了哲学史上最艰深的作品之一——《纯粹理性批判》。他生动地诠释了一种高水准的学术研究对其研究对象应有的态度:一方面,他对康德的解读充满了同情,针对诸多评论者的批评,努力为康德辩护;另一方面,他对于康德论证中的困境也毫不隐讳。阿利森的出色研究激活了英语哲学界对康德观念论的兴趣。[ Tom Rockmore, Kant and Idealism, p. 194,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再则,塞拉斯(Wilfried Sellars)在1956年的著名论文“经验论与心智哲学”一文中对意向性问题采取了一种康德式的处理,其后二十多年间,他一直致力于发展自己早期的这种康德哲学取向。两者的影响共同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哲学界从分析哲学向康德、黑格尔回归的进程。 ——中文版导言二:丁三东《阿利森的康德解读及其在英语康德学界的地位》
  • 逻辑与知识

    作者:伯特兰·罗素

    本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一部主要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罗素1901—1950年发表的十篇文章所组成:(1)关系逻辑;(2)论指谓;(3)以类型论为基础的数理逻辑;(4)论共相与殊相的关系;(5)论亲知的性质;(6)逻辑原子主义哲学;(7)论命题:命题是什么和命题怎样产生意义;(8)逻辑原子主义;(9)论时序;(10)逻辑实证主义。这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哲学专著,对研究罗素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当代分析哲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工具论(上下)

    作者: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使形式逻辑从哲学、认识论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一门以推理为中心,特别是以三段论为中心的独立的科学--形式逻辑学。《工具论》即主要论述了演绎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为西方的思维形式奠定了基础。
  • 论三位一体

    作者:奥古斯丁

    《论三位一体》是奥古斯丁最重要的神哲学著作之一,是从上帝三位一体自身的角度来讲神人关系,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不可分割,同其一个实体。其中后八卷关于“人是三位一体的形象”的心智结构的讨论,无论是在西方神学史上,还是在哲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当代西方的许多的哲学史家,都从这后八卷里找到了笛卡尔及整个近现代哲学的“奥古斯丁来源”。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7岁入小学,12岁入文法学校,17岁到边太基就读于雄辩术学校,19岁对哲学发生了兴趣,探索善恶的来源,因而信摩尼教;从雄辩术学校毕业后,在迦太基教雄辩术达八年之久,后来又到米兰教雄辩术;33岁时,因厌弃摩尼教而改信基督教;公元396年任北非西北部的希波地方的主教;公元430年逝世。 奥古斯丁用哲学解释基督教教义,使哲学与宗教结合。他用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灵魂不死等理论解释《圣经》,并且有所发挥和创造,为基督教奠定了理论根据。因此,他所创立的基督教哲学,成为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院哲学所依据的权威之一。他在《忏悔录》这部重要著作中,结合自己的经历,阐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 尼采(全二卷)

    作者:[德] 海德格尔

    《尼采》——我们用这位思想家的名字作标题,以之代表其思想的实事。 实事,即争执,本身乃是一种争辩。让我们的思想去探讨这个实事,让我们的思想去期备这个实事——这个目标构成了眼下这本书的内容。 本书原为作者1936年至1940年间在弗莱堡大学做的讲座,又附加了若干篇论文。这些论文作于1940年至1946年之间。它们是对一条道路的扩建,而当时尚在行进中的各个讲座就在这条道路上为争辩开路。 讲座文本现在是按照内容编排起来的,而不是按课时顺序。但讲课特征仍旧保留下来了,包括无可避免的冗长的陈述和复述。 作者有意地经常从尼采著作中采取同一文本予以多次探讨,当然往往是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此类文本也许已经为一些读者所熟悉,甚至是被清楚地认识了的,之所以也保留下来,是因为在每一个已被认识的文本中都还隐藏着值得思想的东西。 文中所作的重复言述乃是为了一再重新去深思若干规定着整体的思想。至于这些思想是否、在何种意义上、以何种广度保持为值得思想的,这是要通过争辩来澄清和裁定的。对于讲座文本,作者删去了一些常见的语气虚词,化解了一些复杂的句子,模糊不清处作了说明,错讹处作了更正。 但成文付梓后,也就失落了口头演讲的一些长处。 总体上看,本书意在审视作者从1930年以来直至“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发表于1947年)所走过的思想道路。因为我在此期间付印的两个短篇演讲稿“柏拉图的真理学说”(发表于1942年)和“论真理的本质”(发表于1943年),早在1930年至1931年间就已经完成了。拙著《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初版于1951年)收有1936年至1943年之间写的一篇论文和几篇演讲稿,它们只能间接地让人对这条道路有所认识。 如果有读者亲自动身踏上了本书所走过的道路,那他也许就会看到,与“尼采”这个实事的争辩从何而来,去往何处。
  • 《存在与时间》释义

    作者:张汝伦

    著名哲学教授张汝伦多年研究成果 以海解海,紧扣文本 以中国古典注疏方式逐字解读海德格尔经典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 填补国内研究空白 《存在与时间》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难治”,从出版到现在,80年间不知有多少人为读懂这部重要的著作伤透了脑筋。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可靠的释义加导读的著作应该是一般读者甚至学界中人所需要的。因此,国外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陆陆续续出版了一些解释注疏《存在与时间》的导读行著作,我国至今还未见有这样的著作出版。这部《<存在与时间>释义》,就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白。 ——张汝伦 《存在与时间》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经典,其深刻意义在于,揭示了人们正在经历的西方文化的危机及其深层次的问题,从哲学上解剖了西方文明的内在病理,使人们对现代性危机的本质有了清楚的认识。《存在与时间》也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著作中被人读得最多、讨论得最多、评论得最多和争论得最多的著作之一,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哲学的范围,深入到了神学、史学、社会学、文学理论、人类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 然而,《存在与时间》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难治”,一般读者以及学界人士都需要一部可靠的释义加导读的著作。国外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陆陆续续出版了一些解释注疏《存在与时间》的导读性著作,但在我国,至今还未有这样的著作出版。这部《<存在与时间>释义》的出版,就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白。 本书借鉴中国古代传统的经典章句的典范,采取逐章逐节逐句解释的方法,对《存在与时间》这部经典著作进行释义。作者张汝伦先生在广泛阅读西方大家、名家解读《存在与时间》的诸多文本和专著基础上,用中国古人注疏经典的办法,逐节逐段解读,力图将这样一部晦涩、复杂的作品的文本意义和背后复杂的深意都揭示出来。
  • 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

    作者:[德] 费希特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包括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两部重要著作。前者发表于1794年,是作者阐述自己的伦理观点和政治观点的主要著作。文中着重阐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阐述了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人的使命》发表于1799年夏秋之交,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基本阐述他过去的哲学思想,而在第三部分,费希特则把信仰当作把握实在的官能,由此可看出他从哲学到宗教的过渡。
  • 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

    作者:〔荷兰〕斯宾诺莎

    本书分为两卷和两个附录,第一卷为“论上帝”,第二卷为“论人和属于人的东西”,附录一为“论实体、自然、上帝”,附录二为“论人的心灵。第一卷有十章内容,对上帝的存在、上帝是什么、上帝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二卷有二十八章内容,阐明了他关于人的境况的看法,对人如何受被动感情的影响、人的理性的御用以及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人的康乐和最完善的自由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 论精神

    作者:[法]雅克·德里达

    德里达的解构在其产生之初,就被指责为是非政治的。而由于它与海德格尔的遗产之间的某种程度上的“共谋”关系,他的思想更被指责为有法西斯的倾向。特别是1987年维克多·法里亚斯的《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一书的出版,似乎更加重了人们的这样一种印象:海德格尔的纳粹事件并不是哲学家的一次偶然的失足,相反,纳粹思想已铭刻在海德格尔思想的最深处。《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表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当然可以视为是对法里亚斯一书的回应。然而,该书的意义首先并不在此,毋宁说,它首先是对纳粹主义本身的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对纳粹主义与整个西方思想的关系、尤其是与西方两千多年来所追求的各种不同的精神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而所有这些又都是通过解构海德格尔不同时期对于“精神”的不同态度和关于精神的不同思考来完成。 该书是德里达从早期到后期关于海德格尔的一系列文本中的巅峰之作,也可以视为他对于海德格尔的一个总结性的思考。
  • 先验唯心论体系

    作者:(德)谢林

    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这部德国古典唯心论代表作,既体现了谢林的进步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也包括了预示着他转向反动的保守方面。在译述这部著作的时候,我们觉得有必要谈谈这位哲学家的思想演变过程,这对读者了解本书,或许有所帮助。 一个完全改充、甚至倒转了那种不仅支配普通生活、而且还支配绝大部分科学的世界观的体系,即使其原理经过了极其严重的证明,也会在那些能够感到或真正看出其证明的明晰性的人们当中不断遭到非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能在于这个体系没有能力摆脱大堆具体问题。无谓忙碌的想象力直接根据那样一种已被改变的观点,从全部经验财富里引申出这些问题来,遂使判断发生的迷误和紊乱。
  • 笛卡尔思辨哲学

    作者:笛卡尔

    《哲人咖啡厅:笛卡尔思辨哲学》是笛卡尔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基本囊括了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为便于读者阅读与理解,编辑中选入了几位学者是的解说作为附录,尤其是尚新建先生译介的笛卡尔晚期作品“灵魂的激情”是鲜为人知的。我们学习笛卡尔的思辨哲学,为使我们的思考更加缜密,提升我们的思考的境界与深度。学会理性的思考,对人生将是受用不尽的。
  • 哲学百科

    作者:英国DK出版社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究竟什么才是真理?我们该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人类从古至今都在不断探讨着生活和存在的本质,诸多伟大的思想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用他们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 《“人类的思想”百科丛书:哲学百科》语言平实,以短小精悍的分析打破专业术语的桎梏,通过一目了然的图表梳理复杂的理论,借助经典的名人名言令哲学理论真正为我们所理解和记忆,采用诙谐的例证和图解将哲学家们的思想逐一剖析。 无论你是刚踏入哲学大门的新人、充满求知欲的学生,还是已经具备一定哲学知识的业内人士,都会在本书中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 《哲学百科》是《“人类的思想”百科丛书》中的一本。该丛书是由著名的英国DK出版公司授权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介绍全人类思想的百科丛书。该丛书以人类自古至今的各领域的人物和事件为线索,全面解读了各学科领域的顶级思想,是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不二之选。 无论你是未涉足某类学科,或是有志于踏足某领域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还是已经成为专业人士,这套书都会给你以智慧上的引领和思想上的启发。读这套书就像与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灵魂对话,让你无不惊叹与感慨。 该丛书包罗万象的内容、科学严谨的结构、精准细致的解读,以及全彩的印刷、易读的文风、精美的插图、优质的装帧,无不带给你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是一套极具收藏价值的人文社科类经典读物。 该丛书适合10岁以上人群阅读。
  • 命名与必然性

    作者:[美] 索尔·克里普克

    《命名与必然性》讲述事物是怎样被命名的?这取决于名称的起源和历史,而不取决于被命名对象的偶然特性。丘吉尔之被命名为“丘吉尔”,不是因其本人的种种特性,而是因其父母的命名以及从此别人这样称呼他而建立的历史传递链条。这就是作者的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哲学史上向来认为,凡先验的都是必然的,凡后验的均为偶然的。作者却指出,先验之于必然一如认识论之于形而上学,不仅有后验必然的知识,还有先验偶然的知识。这就是作者向传统理论提出严重挑战的先验偶然和后验必然的理论。
  • 感觉的分析

    作者:马赫

    《感觉的分析》概括性和补充性的陈述,对于作者的观点或许是某种更为有益的阐明,作者常常被旨进感觉的分析这个领域里去,同时深信全部科学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的基础,须等待着生物学、尤其是感觉的分析作进一步的重要阐明
  •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

    作者:[德]迪特•亨利希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德国观念论讲座》是著名学者迪特•亨利希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讨论了德国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的思想观念,包括康德、雅各比、赖因霍尔德、舒尔策、费希特、荷尔德林、黑格尔等。作者关注的主题是从康德的先验哲学到黑格尔的观念论的转变过程,准确地说,是关注那个时代出现的不同的主体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传承、批判关系。
  • 分析哲学的起源

    作者:(英)迈克尔・达米特

    《分析哲学的起源》阐述了逻辑学和现象学的互相影响,即弗雷格和胡赛而等人思想间的互相作用,从而论证了德语世界对语言转向的影响,并通过这一历史过程探讨了思维、语言和逻辑的关系。本书对分析哲学的起源提出了读到的见解,认为分析哲学主要来自德语国家,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英美的产物。同时,该书还从逻辑的角度提出了对哲学和哲学研究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