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西方哲学

  • 叔本华美学随笔

    作者: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从《叔本华全集》的卷二、卷五中选取了12篇文章,这些文章独立成篇,讨论的话题有阅读、思考、写作、批评、语言学习、文体、音乐、大自然的美和死亡等。叔本华以准确的判断力、深邃的思考、质朴无华的文笔、言之有物诚实自然的风格,阐述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 思想录

    作者:[法] 帕斯卡尔

    《思想录》是帕斯卡尔的代表作,而该书又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称为“法国第一部散文杰作”它文思流畅,清明如水,作者在此书中以一种浪漫思维的方式来谈问题,处处闪现思想的火花,更有许多提问和警句发人深省。
  • 纯粹理性批判

    作者:康德

    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康德花了11年的时间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 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全书约有40余万字,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中译本是直接从德文原本由邓晓芒翻译、杨祖陶校订,其译文精良,堪称佳作。书后还附有德汉术语索引、汉德术语对照以及人名索引,方便使用。
  • 快乐的知识

    作者:(德)尼采

    在外部世界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彩的时候,我们却发现人类的“诗”与“思”都似乎越来越少了。本书阐述诗意的哲学,包含无穷的智慧,作者早我们许久完成了精神和情感的长征,他们在前方呼唤我们:过有思想的生活,过有诗意的生活。  本书是《诗与思文丛》之一。是尼采一八八二年撰写的,其中第五卷补写于一八八六年。他在第二版前言(一八八六年秋)中提及,此书是他大病初愈之后写就的,是疾病和痉娩出的胎儿,由于这次康复大出他的意外,故“快乐的知识”意味着“心灵的狂欢”,“康复的陶醉使他居然阐发诸多非理性、愚妄之论,抒发孟浪情愫,侈谈外表棘手而实则并非如此的种种问题”。  这本语录式的小书涉及的问题颇多,诸如生命、个体与群体本能、爱情、文艺、哲学、科学、道德、法律、宗教、社会发展……等等,是否可以说,尼采思想的精髓大体上已包罗在这部奇书里了。  情欲比禁欲和伪善好;诚实,即便是恶意的诚实也比因恪守传统道德而失去自我好;自由之人可能为善,也可能为恶,然而,不自由的人由玷辱人之本性,因此不配分享天上和人间的安慰。总之,谁要做自由人,必先安全成为他自己。自由不会如神赐之物落在人的怀里。
  • 希腊精神

    作者:[美] 依迪丝·汉密尔顿(Edith H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黎明,也是人类文明最灿烂的时光。在谈论希腊的著作中,《希腊精神》极具吸引力的一本。本书介绍了希腊鼎盛时期的作家,如品达,如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如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等。汉密尔顿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了希腊最辉煌时代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著名学者陈嘉映教授主编并推荐: 依迪丝•汉密尔顿(Edith Hamilton,1867—1963)出身学问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古典教育。成年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55岁退休后开始写作。1930年出版的《希腊精神》(The Greek Way)让她蜚声读书界。此后陆续出版了《罗马精神》(The Roman Way,1932),《以色列的先知》(The Prophets of Israel,1936),《真理的见证:基督及其诠释者》(Witness to the Truth:Christ and HisInterpreters,1949),《神话》(Mythology,1942),《希腊文学的伟大时代》(The Great Age of GreekLiterature,1943),《上帝的代言人》(Spokesmen for God,1949)等。每一部都基于深厚的研究,写作则面对普通读书人,行文流畅易读,让人读后受益甚丰。她还翻译了几部希腊悲剧和柏拉图的对话,也成为希腊经典英译的名篇。汉密尔顿出版最后一部主要著作《希腊的回声》(The Echo of Greece)时,已90高龄,文字仍青春蓬勃。 西方文明主要由希腊、罗马、希伯莱、基督教汇流发展而来。希腊、罗马代表此岸理性,希伯莱、基督教代表信仰。在艺术、文学、哲学、科学等精神领域,希腊人创造了无尽的奇观。在政治组织的艺术方面,在世俗生活的文明方面,罗马则为后世提供了辉煌的典范。汉密尔顿说到希腊、罗马,如数家珍。对希伯莱、基督教传统,汉密尔顿也有深入研究。在《上帝的代言人》序言中,她提到自己是以研究者的身份而非信仰者的身份来写作的。我觉得这也是个优点。宗教首先要求信仰,不过,我们不能什么都信仰,我们早已生活在多种精神传统的融会之中;心怀景慕,从多种精神传统中汲取心的光华与智的能量,是现代人,尤其现代的中国人当行之道。更多了解,更多赏慕,不宥于粗陋框架中的中西之争,岂不善哉! 我在美国读书期间,在旧书摊上买到汉密尔顿的几部书,都是一口气读完,尤喜爱《希腊精神》,读了不止一遍。后来,年轻友人葛海滨有意读一点儿希腊,我就推荐他读这本书作为入门,他读得高兴,就断断续续把它翻译出来,作为翻译练习,有些难译的句子,我也曾与他切磋。现在,华夏出版社又行一桩功德,推出这套“汉密尔顿的古典世界”丛书,包括译文经过修订的《希腊精神》。这些书,博学、明达、丰满、优雅,我相信,必有益于滋养我们的心智,必为读书人所喜。(陈嘉映)
  • 人性的,太人性的(二卷)

    作者:尼采

    《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神的书》(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 Ein Buch für freie Geister)。 为伏尔泰1778年5月30日逝世日而作,是尼采写于1878年的一部重要作品,不仅充满激情,而且深具匠心。尼采本人称这本书是“一场危机的纪念碑”。 本译稿不仅注重尼采的著作本身,同时也关注注释和解读,采集了德文KSA和PUTZ版本、法文POCHE版本的经典注释,为读者更好地了解尼采著作提供了更为良好的条件。
  • 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

    作者:[德] 赖因哈德·劳特

    高尔基曾经说过:“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两个最伟大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杰出才华不仅表现在其小说创作中,也体现在哲学思想上。德国著名哲学家赖因哈德・劳特以独特的视角,深入的分析,为我们叩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哲学大门。 此书结合大量文学作品,从心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否定哲学、实定哲学五个方面引领我们进入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与精神的圣地。该作问世以后,受到全世学术界的就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文学与思想领域中别开生面的杰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是位诗人,而且是位哲学家。至于我们是否有权迈出这一步,只有读了本书之后才能作出判断。不管怎样,Bn,索洛维约夫、别尔佳耶夫、克洛代尔、纪德等都认为他是他们的哲学老师,作者与他们的观点一致,确信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位哲学家。
  • 斐多

    作者:柏拉图

    这本并不厚重的小书,却有着很重的分量。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描绘的是哲人苏格拉底就义的当日,与其门徒就正义和不朽的讨论,以及饮鸩至死的过程。苏格拉底本可以逃往其他城邦、或者保持缄默,但他不肯背叛他的信念,就义前从容不惧,他与他的门生侃侃而谈的情景,令人崇敬。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的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可以与《斐多》相比。杨绛先生的译文,对照多种版本和注释,并一句句死盯着英译本,而力求通达流畅。她认为:“苏格拉底和朋友们的谈论,该是随常的谈话而不是哲学论文或哲学座谈会上的讲稿,所以我尽量避免哲学术语,努力把这篇盛称语言生动如戏剧的对话译成戏剧似的对话。”名作由名家翻译,所以,这本书的分量非同一般。
  • 词语

    作者:[法]萨特

  • 诗人哲学家

    作者:周国平

    《诗人哲学家》初版于十八年前。十八年,差不多是整整一代人的时间。事实上,《诗人哲学家》的作者们当年都还被称为青年学者,今天已纷纷步入中年乃至老年。与生理年龄相比,时代场景的变化更为急剧。回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真令人有恍若隔世之感。那时候,国门开放不久,从前被堵在门外的现代西方思潮一股脑儿地涌了进来,人们怀着饥渴陶醉于各种新的或似乎新的思想、理论、观念。在那个年代,笼罩着一种精神浪漫的氛围,思潮即时尚,尼采、弗洛伊德、萨特皆是激动人心的名字。《诗人哲学家》是那个年代的声儿,书名本身就散发着那种精神浪漫的气息。“诗人哲学家”——千真万确,在作者们眼中,哲学是最有诗意的东西,作者们在许多哲学家身上寻找诗人的影子和灵魂,而且果然找到了。曾几何时,一切思潮都消退了,沉寂了。十八年后的今天,物质浪漫取代了精神浪漫,最有诗意的东西是财富,绝对轮不上哲学,时尚成了时代的惟一主角。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那个年代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那么,现在为阿又要来重印这本十八年前的老书呢?作者能想出的理由有两个。第一个理由:直到现在为止,仍然常有人提起它,怀念它,寻找它。他们大抵是《诗人哲学家》作者的同时代人,曾经被《诗人哲学家》感动过,多少有一些怀旧情绪。不过,作者相信,在一个物质浪漫的时代怀念精神浪漫,就不仅仅是怀旧,更是一种坚持和追求。第二个理由:我期待《诗人哲学家》对于今天的青年也不无价值。至少这是一种交流,上一代青年在《诗人哲学家》中向你们说话,倾诉哲学给予他们的激动和快乐,你们不妨听一听。你们不必完全效仿他们,因为你们的生活环境毕竟很不一样了。但是,也许你们会同意,浪漫并不限于物质,在财富的时代也应该给哲学保留一个位置。
  • 克尔凯戈尔日记选

    作者:[丹] 彼德·P. 罗德 编

    这本日记选的内容主要是根据编年时序,以主人公和父亲的关系,作家保罗的影响,他的婚约,1848年前后的动乱时代和他对教会的攻击这些标志着主人公生活历程中那些像里程碑一样的事件为基础辑录而成。
  • 勾引家日记

    作者:[丹麦] 克尔凯郭尔

    根据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59年英译本译出。
  •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作者:[德] 康德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之外唯一的一篇美学著作。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风格、人格与若干重要思路。书中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优美与崇高的对立与统一,一是强调美的主观性。
  • 非此即彼

    作者:(丹麦)索伦.克尔凯郭尔

    《非此即彼》编辑推荐: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尼采和克尔凯郭尔就已进入汉语文化界,但汉语知识人很快就亲近尼采,诠译尼采者趋之若骛,对Kierkegaard一直陌生,未见过有哪位文化名人亲近过他,甚至迄今此人之名的汉译乃显无措:克尔凯郭尔、基尔克加德、基尔克哥、祁克果、齐克果,不知何是。按丹麦文,Kierkegaard意为"教会园地",按音译规则再加寓义译法,当为"基尔克果";其人一生乃依基督信仰克服个体偶在之不幸和近代思想之舛谬的生命之果,带着自己个体偶在不知名何的颤栗和不安,走出了教会园地。可以说,路德把基督教带出了帝国式的教会,克尔凯郭尔把基督教带出了民族国家式的教会("亚伯拉罕的事业与整个民族的大业无关"),以致社团性的基督教信仰重新成为个体性基督信仰("信仰即是这样一种悖论:单独的、个体性的比普遍性的更高")。在如此信仰中,个体的偶在性比历史的必然性更值得看重,无论这历史必然性是黑格尔一马克思的历史发展的规律,还是尼采的永恒复返的巡回。   为什么汉语思想界偏爱尼采,而非克尔凯郭尔?这是否反映出汉语思想的某种结构性气质?在汉语思想者家谱中,据说可以找到与尼采同气质的人 ——庄周,但迄今还找不出一个与克尔凯郭尔同气质的人。若果如此,克尔凯郭尔思想就会滋补汉语思想的体质。可以设想,当年王国维先生读的若是克尔凯郭尔,其《人间词话》的写法就会不同。无论如何,克尔凯郭尔思想之在是对每一当下属己的个体之生存脆弱的痛惜。汉语思想界只知尼采而不知克尔凯郭尔,不仅对现代性思想结构的了解是残缺的,更重要的是,对属己的生存在性的理解是贫乏的。在我看,与克尔凯郭尔交往,更重要的是个体自我理解的更新。
  •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作者:(古希腊)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5),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青年时代曾追随苏格拉底求学。后回到雅典建立了他著名的学园,在讲学进程中写出了四十篇左右的对话集,内容涉及宗教、神话、政治、伦理、教育、哲学和文艺理论等各方面的重大问题。 本书以文艺理论题材为主,选收《斐德篇》《会饮篇》《理想国》和《法律篇》等八篇对话构成“文艺对话集”。作品运用“苏格拉底式的论辩法”,把各方观点都提出来,把其中矛盾剥茧抽丝般地逐层揭露,从而引向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作者把对话体运用得十分灵活,他从日常具体事例出发,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去伪存真,层层深入,不但把人自然而然地引到结论,而且使人看到活的思想进程,激发自己的思考。
  • 性经验史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

  • 性经验史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

    本书为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作者生前完成了三卷,我社已于2000年3 月翻译出版,共印了两次,这次出版增补版的原因是我社获得法国伽里马赫出版社的授权,同意我社将《性经验史》第四卷已发表的内容《为负法而战斗》作为第四卷收入本书,趁此机会、译者又对以前的译文作了修改和提高、因此,《性经验史》中文版将成为全球最完整的版本而面世,而且被收入《世纪文库》第二辑。 第一卷 认识的意志 第一章 我们是“另一类维多利亚时代的人” 第二章 压抑的假说 第三章 性科学 第四章 性经验的机制 第五章 死亡的权利和管理生命的权力 第二卷 快感的享用 导言 第一章 对快感的道德质疑 第二章 养生法 第三章 家政学 第四章 性爱论 第五章 真正的爱情 结论 引文索引 第三卷 关注自我 第一章 梦见他的快感 第二章 自我的教化 第三章 自我与他人 第四章 身体 第五章 女人 第六章 男童们 结论 引文索引 第四卷 (部分发表的内容) 为贞节而战斗 人名对照表 福柯年表 译后记
  • 柏拉图的《会饮》

    作者:柏拉图

    把柏拉图著作当成戏剧来读,不仅不是时下人们所欣赏的、别出心裁的“创造性背叛”,而恰恰是一种对柏拉图本身的回归。从柏拉图对话的戏剧特征出发去理解柏拉图,既是文本自身构成的要求,也更是进入柏拉图丰富而多元话语系统的前提。既然生活本身不可以一言以蔽之,那么,柏拉图用戏剧而不是用论文来表达自身,也就正是为了更全面、更活生生地呈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大部分人仅仅满足表层生动的故事,让细心而智慧的读者既领悟其中的“微言”也不忽视其“大义“。
  • 会饮篇

    作者:柏拉图

    本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篇对话式的作品,是以对话或者演讲的形式写成的,其背景是古希腊的一群男子在一场酒宴之中的谈话,所讨论的主题是爱的本质。 本书表达了柏拉图的内心信念,即不可见的事物是永久的。本书也讲述了从低级到高级的爱,在本书中,这群男子认为最高贵的爱是男人之间的爱,他们认为男子应该去爱另一个男子,但是他们反对古希腊风俗中男子对少年的爱,这是他们讨论的前提。
  • 导读拉康

    作者:(英)肖恩·霍默

    雅克·拉康是最富挑战性与争议性的当代思想家之一,也是自弗洛伊德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理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诊疗室的范围,从而波及到了诸如文学理论、电影理论、性别理论与社会理论等不同的学科。本书不但完整地涵盖了拉康的学术生涯,而且还针对一些拉康的概念以及他关于这些概念的作品而为读者提供了一部通俗易懂的导读,这些概念包括: • 想象界(Imaginary)与象征界(Symbolic) •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与阳具的意义(meaning of the phallus) • 主体(subject)与无意识(unconscious) • 实在界(Real) • 性别差异(sexual difference) 肖恩·霍默(Sean Homer)把拉康的作品定位在了当代法国思想与精神分析历史的语境之中,因而他的这本《导读拉康》是对于这位极具影响的理论家的一部理想的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