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日本研究

  • 日本最漫长的一天

    作者:半藤一利

    《日本最漫长的一天》讲述了:这一天宣告着人类史上最大的悲剧终于结束……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接着,苏联红军挺进满洲(中国东北),日本帝国的“荣光”已是夕阳残照……1945年8月15日中午12:00以前的24小时,围绕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正式发布向美、英、苏、中四国无条件投降的“终战诏书”所发生的种种:难以接受的现实和无法想象的未来,政坛、军界各色人等的情感表现和行为选择,终战程序执行的争议和变数,终战诏书表述的含混与刻意回避,航空队基地司令官的抗命特攻,陆军省少壮派军官的决死兵变……一切都是为了保存国体,一场喧嚣终归沉寂。
  • 日本的起起落落

    作者:(美)安德鲁·戈登

    本书为全面叙述东邻日本近两百年现代化历程的通论著作,时间跨度从德川幕府直到2000年。作为哈佛大学日本史研究专家,作者在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历史发展提出若干新观点:独创“帝国民主主义”一词以概括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政治状况,指出效忠天皇思想压倒民主理念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病因;进一步发展“跨战争”概念,强调由1920年代到1950年代是一个连续的社会发展阶段,反对以二战结束和美军占领为历史断代界限。另外,迥异于其他通史书籍,作者将日本现代史放在世界近代化的脉络中进行考察,指明现今所谓日本的种种独特性,多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为凸显民族性而进行的“传统的发明”,强烈否定广为流行的“日本独特论”。 本书内容涵盖层次甚广,有类百科全书,但并非刻板地叙述日本历史在政治、社会的结构变化,而是采取生活化写法,描摹日本人民在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喜悦,读者借此可对日本人民的实践及感情有切身感受,身临其境把握历史的温度。
  • 日本与日本人

    作者:小泉八云

    《日本与日本人》是小泉云八的名作,以东西方对照的眼光来研究日本和日本文化,尤其是从心理、哲学上解剖了日本人整个的内心生活;从日本人内在的和外表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心理学的和伦理学的各方面,描摹日本的国民特性。
  • 日本后现代与知识左翼

    作者:赵京华

    在描述70年代以降日本社会转型与思潮之后,本书集中讨论了四位影响广泛的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学者、批评家和一个“新生代左翼批判群体”,分别是从事理论批评的柄谷行人、思想史研究的子安宣邦、文学批评的小森阳一和哲学研究的高桥哲哉。这几个个案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日本人文学科中后现代主义思想扩散和渗透的基本状况。
  • 富士山与日本人

    作者:日本青弓社编辑部,藤原新也,竹谷靭负,山

    对于中国人来说,富土山并不陌生,它作为观光胜地闻名遐迩。但是富士山对于日本人来说仅仅就是一个供人观赏和攀登的对象吗?绝非如此。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富士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绘画中,日本画家赋予它不同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日本作家借此抒发复杂的感情;在教科书中,日本政府将它作为统合日本精神的象征…… 《富士山与日本人》详细描述了富士山在绘画、宗教、文学、文化、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中的形象,具体阐释了富土山与日本人的关系,深入剖析了日本民族的特性。这是一本围绕富土山,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日本文化的读物。
  • 日本的佛教与神祇信仰

    作者:义江彰夫

    本书是“日本学术文库”之一,全书共分5个章节,主要阐述了“神佛结合”的一种结果,具体内容包括渴望成佛的诸神、从杂密密教到大乘密教、冤魂信仰的含义、凶秽忌避观念和净土信仰、本地垂迹理论和中世日本纪。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窺看日本

    作者:妹尾河童(Senoo Kappa)

    因為看慣了,就會看漏了。只要靠得近,一定看得清。至今為止無人觸及的日本,在《窺看日本》中立體鮮明地浮現了! 視點獨特的舞台美術設計家妹尾河童,從北到南跑透透,監獄、皇居,刺青、祭典,東方快車和機器導盲犬,全部以超細密插圖配上詳盡報導,呈現書中! 繁體中文版特別附錄河童專訪,以及日文版親筆手寫頁面,完整呈現河童驚人的創作過程。 河童自述《窺看日本》: 「雖然告誡自己好奇要有個程度,但隨著興趣走訪各地,結果就變成這樣。這邊一點那邊一塊的,毫無脈絡,自己看了也傻眼。可真要強找出關連的話,我想就是『日本』二字了。標題名為《窺看日本》真是不好意思,絕沒有字面上那麼偉大。雖然只是非常小的一部份,但希望各位讀了之後,仍會覺得『這麼一窺看,還真瞧得出是日本呢』。」
  • 丑陋的日本人

    作者:[日] 高桥敷

  • 日本论

    作者:戴季陶

    “日本人研究中国精细深刻,不遗余力,‘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不知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而中国人研究日本却粗疏空泛,对日本我们大多数人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踏实的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可以说是‘思想上的闭关自守’。”“我劝中国人,从今以后,要切切实实的下一个研究日本的工夫。他们的性格怎么样?他们的思想怎么样?他们风俗习惯怎么样?他们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在哪里?他们生活根据在哪里?都要切实做过研究的工夫。
  • 从音乐看日本人

    作者:小岛美子

    《从音乐看日本人》共分为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歌魂之岛、节奏感的特征、探寻古音、日本音乐的起源、歌垣的故乡、侧耳倾听、歌唱与语言的渊源、和声是否存在、笛之故乡、城市市民的音乐生活等。
  • 整形日本

    作者:湯禎兆

    從Kawaii、Otaku、Cosplay、Hikikomori、Parasite Single、《電車男》、《死亡筆記》等話題探討開來,描述一個強人愈強與弱者愈弱共存的兩極社會,并聯繫香港的社會面貌,加以對照。
  • 在垂死皇帝的王国

    作者:诺玛·菲尔德

    《在垂死皇帝的王国(世纪末的日本)》由诺玛·莫尔德编著。 《在垂死皇帝的王国(世纪末的日本)》讲述了:那位被牢记为昭和天皇(意思是“阳光普照、和平宁静”)的人的死亡是历史的必然。唯一没有预料到的是他死亡过程的漫长与复杂。战后,日本颁布了新宪法,宣扬“君权在民”的理念,裕仁是在这部新宪法颁布后去世的第一位天皇。从他去世那一刻以后的40天时间里,日本政府为葬礼设计了一套精细、复杂的舞蹈。这套舞蹈代表了法制与神秘,体现了西方的现代和东方的传统,暗示了历史的进步和魅力,娴熟地掩盖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阐释了战后40年社会的繁荣发展,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此时对天皇存在的理解已经从当代资本主义资本运营的角度来考虑了:股票交易要被关闭多少天呢?银行要被关闭多少天呢?政府办公室要被关闭多少天呢?说实话,即使银行被关闭,它们的计算机仍然保持高速运转,继续对世界输送血液。
  • 日本论

    作者:戴季陶

    《日本论》一书初版于1928年,曾被学界视为研究日本的一本重要参考著作。即使在其成书70多年后的今天,该书对于中国读者了解日本的国情、民族性格及其风俗习惯仍有一定的帮助。
  • 家纹

    作者:[日] 丹羽基二

    本书中给大家列举的家纹与相关解说,系从庞大的图片和资料库中归纳总结而成。同时,本书也介绍了神纹、寺纹、艺能纹等,也涉及了一些公司的社章及都、道、府、县和城市的纹章。 家纹不是单纯的花纹,故不可随意创造。江户幕府后期,有一位名叫土井利位的老中,他是著名的雪纹研究家,曾主张 将家纹中的水车纹改为雪纹,但遭到了全体族人的强烈反对,只好作罢。 现在,家纹主要用在正式的衣服或墓碑上。在古时候,家纹还被用在餐具、碗、提灯等日常用品上。中世的贵族也在自己的竹轿和人力车上描绘家纹。
  • “下流”的日本

    作者:刘柠

    对于近邻日本,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吉田茂怎样引领日本“和平崛起”?田中角荣为何下台?小泉纯一郎跟“下流社会”有何干系?洛克希德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美日安保何去何从?“环保天堂”是如何炼成的?何谓“萝莉控”?“历女”为什么这样红?…… 著名“知日派”学者刘柠以布衣之身讲解“日本株式会社”“下流化”的历程,扫描日本政坛大腕,透析政治态势,聚焦社会热点,漫谈文化风情,理趣浑然,事情昭然,物态宛然。
  • 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

    作者:李冬君

    本书是对日本文化的一次审美式阅读,以日本社会中“花道”、“茶道”、“俳道”、“武士道”等概念为切入点,讨论了日本人对“美”的体会、对死生之道的领悟等诸多论题。同时更有意识地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历史,通过对日本人的“精神底色”的探究,为理解日本民族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新颖而深刻的视角。全书插图一百四十余幅,作者文笔优美流畅,深入浅出,使本书具有相当强的可读性。
  • 物語日本

    作者:茂呂美耶

    中日合作出品的Miya茂呂美耶女士,以其傳奇的人生踏勘日本文化的特色,文章無所不談,無談不奇。尤其是,對於物語特多的日本民族,小事小物總能發展得博大精深,可談者也就可觀。 Miya 不屬於純文學,她始終很普羅大眾,她整天談的是吃飯、洗澡、歌謠、傳說、怪談。這是物語的,雜駁的日本之美,更具人間性、天下性。談拉麵速食麵、說澡堂「泡湯」、講忍者劍客、扯發財貓、荒城之月、竹取物語、歲時紀事……的尋常小景,是本書與坊間常見「哈日文學」最大不同。 本書中,一來所談確實是構成日本庶民文化性格的重要部份,面向或許不夠完整,但所論絕非泛泛,點到為止耳。其次,這批文章確足當「物語」一詞,自成一組 narrative,深入淺出,頭尾俱足;來龍去脈,應現全身。再者文字也自成一格,流暢中卻不失其獨有的異國風味。試想,若非深諳文化底蘊且文筆多采者,誰又能動筆寫「忍者」,信手發即萬言,還讓人看得欲罷不能呢?
  • 日本意气

    作者:[日]藤本箕山,[日]九鬼周造,[日]阿

    “意气”(いき)是17—18世纪的日本江户时代市民社会中兴起的一种审美观念。《日本意气》从现代学者的研究和古代原典两个方面,展现了“意气”这个概念形成演变的来龙去脉及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它独特的内涵外延与审美构造、它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从而揭示出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文化的一个侧面。
  • 中国化的日本

    作者:與那霸润

    “日本化”曾是代表日本制造业水平高超的标志性词汇,是指美欧陷于疲态的制造业竞相采用日本式品质管理方法来生产经营。令人遗憾的是,如今日本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经济长期停滞,“日本化”的意义已改变,完全成了消极意义的词汇。而“中国化”一词近来广为人们热议。 10世纪宋朝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变。当时中国早已设立相当于高级公务员考试的科举制度,不能世袭权势地位的国民可通过自己的实力来获得地位和权力。市场经济渗透整个社会,人们不再受到土地和职业限制,官员也被派往外地。尽管皇帝独揽大权,经济活动却是自由的。从这点看,这种体制确实与如今中国的统治体系很相似。 日本从隋唐起效仿中国统治体系。到了宋代,日本开始采用与此对立的贵族世袭制度,由“中国化”变成“江户时代化”———按家族世袭来固定身份,居住地也受到限制。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虽一度采用“中国化”,但最终回到“江户时代化”体制。 当今,世界已开始“中国化”,既得利益群体将被触动,最终国家统治也不再依赖坚守自身利益的地方团体。如今,大阪市市长桥下彻提出建议,要推翻日本“江户时代化”的僵化体系,推行“中国化”体制。这是否意味着日本将放弃目前消极的“日本化”而走“中国化”道路呢?
  • 日本文化史

    作者:叶渭渠

    本书意在探寻日本文化的精神,展示其丰富的面向,追溯其发展的源流。首先考察大和民族在生活实践中自主生成的宗教、学术和艺术的成果,以及由这些成果凝聚而成的文化性格;其次研究了日本文化与外来文化——具体地说,古代之与中国,近代以来之与西方——的交流,以及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日本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发展的自律性和外在交流的主体性。由此展开日本文化发展史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