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外國文學

  • 燦爛千陽

    作者:Khaled Hosseini

    ◎亞瑪遜網路書店2007年度之書 ◎時人雜誌 2007年度十大好書 ◎時代週刊2007年度十大好書 ◎邦諾書店2007年度十大好書第一名 ◎上市首週美國銷售便突破125萬本 ◎全美銷售超過350萬本,英國100萬本,義大利精裝80萬本 ◎同時登上全美各大暢銷排行榜冠軍 ◎已售出33國版權 ◎2007美國最暢銷的成人小說 ◎榮登全球暢銷排行榜冠軍,包括美國、英國、紐西蘭、加拿大、澳洲、荷蘭、德國、瑞典、挪威、丹麥、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巴西等十四個國家 如果注定要面對悲慘的命運,我們該將何去何從? 15歲的私生女瑪黎安,與母親相依為命住在山區簡陋的小屋,最大的心願就是和父親一起看電影過生日,沒想到卻導致母親自殺,更讓自己被迫嫁給一位40歲的鰥夫鞋商。20年後,出身中產家庭、受過良好教養的15歲少女萊拉,在戰火中失去所有的親人,為求生存,不得不也選擇嫁給瑪黎安性情乖戾的丈夫。 瑪黎安與萊拉儘管相差了19歲,對於愛和家庭的概念大不相同,但兩人的命運卻因為戰爭、喪親而交纏在一起。在共同歷經了丈夫的凌虐之後,她們不但情同姊妹,甚至更如同母女般相互依存,最後還扭轉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作者以感人至深的力道,描繪了阿富汗女性在砲火、飢餓、暴虐與恐懼之下,如何絕望地忍受煎熬苦難,與命運搏鬥,以及她們如何憑藉著對家庭的愛,勇敢地犧牲自我,而最終,也是愛,或者說,是對愛的記憶,支撐倖存者勇敢活下去。這是一個讓人難以忘懷、心碎的故事,關於一個殘酷的年代、一段不可能的友誼和永遠無法毀滅的愛。而儘管生命充滿苦痛與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故事中都能讓人見到微弱的希望曙光。 「很難想像還有比超越《追風箏的孩子》更艱難的事:這位沒有名氣的作家第一本小說,描寫的是一個大多數人陌生的國家,在全球的銷售量竟奇跡般高達600萬冊。然而,當作者第二本新書《燦爛千陽》準備上市時,試閱的讀者們表達出前所未見的熱情。一些讀者認為,《燦爛千陽》甚至比《追風箏的孩子》更勝一籌,作者更突出地表現了他極具感染力的敍事能力,以及他對個人和國家悲劇的敏銳感受力。在這個以女性為主角的故事中,絕望與微弱的希望同時呈現。」 ——亞馬遜網路書店 「繼暢銷書《追風箏的孩子》之後,阿富汗裔美國作家胡賽尼再度以阿富汗的動亂為背景,推出如史詩壯闊的作品。故事以兩位女性為主角,時間橫跨三十年,經歷抗俄聖戰、全國內亂、神權暴政。胡賽尼對於父權暴政的描繪既生動可信又觀察入微,女性的悲劇是只能仰賴父長、丈夫、兒子的鼻息度日。胡賽尼筆下不但勾勒出當今阿富汗的苦境,更刻畫出這些堅毅角色的生命歷程,還有她們心裡永不熄滅的希望。」 ——出版人週刊 「如果你還在懷疑《燦爛千陽》是否和《追風箏的孩子》一樣好看?那我告訴你:並沒有!《燦爛千陽》比《追風箏的孩子》更好看!」 ——華盛頓郵報 「《燦爛千陽》一定會被拿來和《追風箏的孩子》比較,因為《追風箏的孩子》竟然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榜達103週。大部分的評論者相信,《燦爛千陽》展現了同樣的力道,勢不可擋。胡賽尼是天生的說故事好手,有時或許可以更加細膩流暢,但總能賦予兩位掙扎於戰火、家暴中的婦女發聲管道。評論者都認為,胡賽尼成功地讓讀者看見了女性角色的內心世界,這點對男性作家來說並不容易。《燦爛千陽》描繪的阿富汗生活太過真實了,幾乎要令人脊背發涼。」 ——Bookmarks Magazine雜誌 「胡賽尼筆下的瑪黎安和萊拉所承受的殘酷人生,幾乎讓人無法相信世上豈能存在如此悲慘的境遇,不過這卻是萬千個阿富汗婦女親身經歷的真實遭遇。書中有些轉折,或許有人認為過於浪漫天真,但這些轉折才是《燦爛千陽》動人之所在,道理和《追風箏的孩子》是一樣的。我們童年時許下的承諾會永遠神聖,真摯的愛會永不止息,公義真理終將得勝,女性情誼會帶來意料之外的巨大能量。這些事看似難以置信,卻令我們深深著迷。」 ——娛樂週刊 「胡賽尼雖然將故事的背景放在阿富汗近三十年來的戰亂之下:蘇聯入侵、塔里班政權的興起,但這本小說的真正中心,卻是兩位受盡苦痛的婦女之間,所產生的動人牽連。」 ——時人雜誌 「發人深省,感人至深,《燦爛千陽》剖析了愛、犧牲,以及活著的最深層意義。」 ——Family Circle雜誌 「當我們想起阿富汗歷經戰火後滿目瘡痍的情形,心裡可能很難馬上想到「愛」這件事。但是在《燦爛千陽》的每一頁中,都活躍著潛藏的感情:那是不能見容於當地社會,但是美麗、偉大、恆久忍耐的感情。」 ——歐普拉雜誌 「請你一定要讀這本書。它能讓你看見當代阿富汗婦女被布卡服裝遮蓋的真正人生樣貌。」 ——More雜誌 「《燦爛千陽》絕不會讓胡賽尼的粉絲讀者失望。事實上,這本書更進一步證明了胡賽尼優異的敘事天賦。這本書的書名《燦爛千陽》,源自波斯詩人海費茲筆下對於希望與喜悅所發出的禮讚,而胡賽尼筆下的小說,講的正是為了希望、喜悅和勇於犧牲的故事,也是用愛的力量去克服恐懼的故事。棒極了!」 ——紐約日報 「胡賽尼細心鋪陳書中人物的生命質地,又用高超的技巧描繪出變化多端的人間感情,生動展現了受虐婦女強壓心底的憤怒,以及母親感到體內胎兒初動的強烈喜悅。這些情景,在在令本書內容深刻難忘,讀來欲罷不能。」 ——洛杉磯時報 「阿富汗多年飽嚐暴亂、戰爭,胡賽尼卻能在這些女性角色崎嶇顛簸的人生道路上,點出一絲微小的希望。儘管世上到處都是不公不義、蠻橫暴力,《燦爛千陽》裡的女主角卻能堅毅忍耐,無論在小說中或是我們的想像中都如此。」 ——邁阿密先鋒報 「作者證明自己在以暢銷書嶄露頭角之後,有能力再完成一部成功的作品……胡賽尼熟練地勾勒出20世紀後期故鄉的歷史。他還非常具有說服力、微妙地描繪了兩位女主角。他的文字簡單,樸實無華,但是故事卻動人心弦。高度推薦。」 ——Library Journal 「在第一本小說暢銷之後,胡賽尼再次回顧20世紀後期阿富汗的風貌。這一回是透過兩位女性的眼睛……胡賽尼的第二本鉅作具有不可思議的悲劇風格,是對阿富汗的苦難與力量悲傷而又優美的告白。喜愛《追風箏的孩子》的讀者,一定不會錯過這部令人難忘的作品。」 ——Booklist 「繼超級暢銷的《追風箏的孩子》之後,卡勒德‧胡賽尼在新作中透過兩位女性角色講述了一個關於自己祖國的故事……對於這個到處是地雷炸彈的國度,熟知國際新聞的讀者來說並不陌生。但經過小說的呈現,這一切以全新的方式震撼著我們。這個故事讓我們不禁思索:如果注定要面對悲慘的人生,我們該何去何從?」 ——明尼阿波利斯星壇報 「胡賽尼完成了一件極其艱難的工作:《燦爛千陽》的力度和深度都超越了處女作《追風箏的孩子》……通常,第二部作品會比前作顯得力道不足,但這部備受矚目的作品,成功地把讀者帶進了那個殘酷、絕望、苦難和貧困的世界,同時又以希望、救贖和愛來撫平痛苦…… 」 ——夏洛特觀察家報 「在困境中掙扎的歷程,家庭中似乎無窮無盡的秘密,胡賽尼的兩本小說以及小說中的各個角色都以不同的方式在詰問著這些問題,而答案也不盡相同。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這本小說中,胡賽尼延續他那富有同情的敍述方式,以及簡練、動人的語言特色。」 ——聖路易斯郵訊報 「最近我愛上Khaled Hosseini的《追風箏的孩子》這書,從一開始閱讀這書時,就已經很喜歡,簡直是愛不釋手的程度。趁拍戲中途的空檔,我便爭取讀這書的時間,果然我只花了兩天便把它讀完。而現在,我剛開始讀這位作家另一新作《A Thousand Splendid Suns》。雖然我並不是一個閱讀狂熱者,不過就是喜歡書本裡所啟發出來的智慧。 」 --李心潔專訪 「整體來說,「燦爛千陽」無論在故事的架構、歷史人文的勾勒、文字的技巧與人物的刻劃上都比《追風箏的孩子》來得更有企圖心,也更為圓熟。在許多敘事的段落,如巴米揚大佛之旅或最後萊拉造訪瑪黎安小屋的段落,都寫得如歌似夢,非常美麗動人。同時,也時有發人深省的詞句,如男人問罪的手指如指南針,每一片雪花都是一聲女人的歎息,思念將如截肢者的幻覺痛般隱隱約約卻揮之不去等等,都令人驚豔。此外,在敘述時事與刻劃人物的過程中,也避開了《追風箏的孩子》最為人垢病的善惡二分法,試圖用更寬容、更具人性的觀點描寫小人物在大環境裡的無奈,感人的力量當然也就更深。 就我看來,《燦爛千陽》與其說是伊斯蘭世界的女性故事,不如說是在戰火離亂中人性與希望的故事。如同萊拉在最後一章面對仍然橫行喀布爾街頭的軍人時所說的,即使無奈,還是只能懷抱希望,繼續往前走。數不盡隱身她牆後的燦爛千陽,那一千顆燦爛奪目的太陽,是在戰火之中仍然不泯不滅的人性光明與希望,任何暴行與命運折磨都奪不去的希望與人性,應該才是《燦爛千陽》想傳達的意旨吧。」 --李靜宜/本書譯者 「《燦爛千陽》再度展現胡賽尼筆下苦情催淚功力,儘管生命充滿苦痛與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節中都能讓人見到希望的陽光。女性對家人的愛與犧牲自我的高貴情操,比《追風箏的孩子》背叛與贖罪的主題更能打動人心。只要依憑愛的回憶,就能讓苦難中的女性活過滄桑。新書能否刷新《追風箏的孩子》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一三○周紀錄,值得拭目以待。」 -- 聯合報 「暌違四年,胡賽尼終於端出第二本小說。《追風箏的孩子》描述男性情誼,《A Thousand Splendid Suns》裡則轉向女性世界。富商的私生女瑪黎安十五歲時嫁給四十歲、暴虐的鞋匠拉席德,在傳統的阿富汗社會,無法生育的她飽受暴力威脅;十八年後,十四歲的萊拉與意中人因戰爭而分離,時局動亂,迫使她不得不委身拉席德。同是女人,瑪黎安和Laila兩個女人從敵意、同盟、到情同姊妹母女,故事橫跨三十年,阿富汗則歷經蘇聯入侵、內戰到塔利班政權,胡賽尼刻畫女性以堅忍強韌的生命力承受命運的磨難,也讓讀者對一個陌生時代的陌生國度,有了同聲一悲的感情。」 --2007年6月誠品選書 「2003年以第一部小說《追風箏的孩子》風靡全球的阿富汗作家Khaled Hosseini,在今年2007年帶來了他暌違已久的第二本小說作品《A Thousand Splendid Suns》。這本新作與《追風箏的孩子》同樣表現出關於家庭與友誼,對愛信念的執著而得到救贖。透過Khaled Hosseini的筆下,描述在戰事下的喀布爾,三十年反蘇聯的聖戰,內戰和塔利班暴行。兩個因戰事失去他們摯愛的女性瑪黎安與萊拉,其中瑪黎安是一位富有商人被蔑視的私生女,在她十五歲的時候,強迫與大他二十五歲的男人結婚。十八年過後,瑪黎安無法生育,這個男人另娶了十四歲的萊拉,在這個女權低下的時代,瑪黎安與萊拉必須聯合抵抗這個家庭給她們的暴力與社會給她們的歧視與忽略。Khaled Hosseini的小說反映了女性對於家庭與社會國家無悔的奉獻,卻也在書中深切的控訴家庭的暴力與無情。」 --誠品網路書店
  • 彷徨少年時

    作者: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塞以抒情的筆調,描寫一個青年追求自我的心路歷程。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起,便像德國文學大家托瑪斯?曼所言,如「電擊般」影響了全世界無數的青少年,直到今天。青春的追尋,是不斷的遵循與背離,只為了走入最深的自我;選擇飛行,只因為不想變成人行道上的化石……。收錄台灣首次披露的赫塞後語,全書德文原書翻譯,重現經典。 我的青春期是從這一本書開始的。 ──柯裕芬(作家) 它啟發我少年的心思,更加促使我走上文學之路。 ──陳玉慧(作家) 《徬徨少年時》和那眾多繁雜甚至叫不出書名的武俠小說,加在一起教會我們憑藉友誼充實取暖,再憑藉這溫暖化成的力量,忍受孤獨,持續勇敢地探索自我。 ──楊照(作家) 書裡面的少年活脫就是一個死去的我。 ──鍾文音(小說家)
  • 愛德華的神奇旅行

    作者:凱特.狄卡密歐 Kate Dicamil

    書評 ■這個美得讓人心痛的故事,展現了作者真正大師級的寫作技巧。 愛德華.杜蘭是一隻極度自負、個性冰冷的瓷兔子,十歲的小主人艾比琳十分鍾愛他。某天晚上,艾比琳的奶奶說了一個故事,故事裡的公主從未愛過人;故事結束時,奶奶還悄悄的告訴愛德華,說他真是讓她太失望了。愛德華的自我救贖之路,就從跟隨這家人到海上航行、掉出船外的那一刻開始。沉到海底後,這隻瓷兔子在那裡待了297天,他第一次有了真切的情緒感受──害怕。被漁夫的漁網打撈出海面後,愛德華跟著老漁夫和他太太住在一起,也開始懂得關心自己身旁的人們。沒想到,這對老夫婦已經長大成人的女兒卻把他丟到垃圾堆;過了一段時間,一隻狗和一個流浪漢在那裡發現了他。他們一起搭著火車到處流浪,直到愛德華硬生生的被迫與流浪漢和那隻狗分開。當下一任小主人──四歲的莎拉──去世時,愛德華的心真的碎了。這隻瓷兔子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謙卑態度,想起了艾比琳的奶奶,並且希望那位老太太知道他已經懂得愛了。當這隻瓷兔子的頭被一個憤怒的男人砸碎時,他恨不得加入莎拉的死亡行列,但被愛德華愛過的其他人卻說服他留下來。在一位娃娃店師傅的巧手修復下,這隻瓷兔子又恢復了原狀,但愛德華卻因為心痛而關上了心門,直到一個聰明的老娃娃告訴他:必須打開心門等待某人來愛他。 這部精采的作品行文優美,文字精鍊,不?不火;作者以溫柔的語調,熟練的描畫出愛德華從高傲自大轉變成懂得愛人的整個歷程。 伊巴圖林所繪的深褐色調插圖優雅可愛,美麗的彩色插圖也描繪得相當精緻。整部作品教人驚嘆不已。──學校圖書館期刊 ■如同榮獲紐伯瑞兒童文學金牌獎的《雙鼠記》(The Tale of Despereaux, 2004),狄卡密歐在故事裡置入了重要的訊息,並且再一次探索心靈的祕密──這個故事所探究的則是一顆冰冷的心。 愛德華.杜蘭是一隻瓷兔子,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衣櫥。他的小主人是十歲的小女孩艾比琳;在她眼中,愛德華的地位就如同他自以為的那般高尚。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馬上就能理解到──愛德華是在把自己逼向絕境,隨時都可能從懸崖上摔落下來。他果然狠狠的摔了一跤──在海上航行時,頑皮的男孩把他從艾比琳的手上搶了過來,一不小心就把這隻瓷兔子拋進海裡。 於是,愛德華的旅行就以這座水中的墳墓為起點而展開了;這一路上,他得到了漁夫妻子的溫柔寵愛,遇見了關愛他的流浪漢和狗兒,還被一個垂死的小女孩摟在懷中。然而,想不到的是,有人竟以粗鄙的舉動將愛德華砸得四分五裂,幸而愛和犧牲又再度將他拼合成原狀──最後,終於有個適合這隻瓷兔子的小孩來到了他的面前。 每一次跟不同的人相處,愛德華的心就會一點一滴變得更溫柔、更開敞。雖然這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傷痕累累,愛德華所呈現的美麗卻是最為極致的,而「美麗」也是形容這部作品的最佳字眼。 繪者伊巴圖林這回有了新的突破。他精細描繪的深褐色調插畫與十分精巧雅致的彩圖,儼然已成為這本設計優雅的書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即使只單看文字,狄卡密歐如詩的語言,以及她對於宇宙萬物有情心靈的理解,已足以令讀者動容、讚嘆。這個故事非常適合大聲朗讀。──書單雜誌 ■文字敘述優雅,意想不到的情節轉折,故事角色令人難忘。──出版人週刊 ■故事介於童話與寓言之間,狄卡密歐娓娓道出了愛德華的故事,敘述這隻瓷兔子歷經各種遭遇後的心境轉變。閱讀這個故事的讀者,也將隨著愛德華一起成長。──克爾庫思當期特寫評論) ■當今的美國童書作家,恐怕沒人像凱特.狄卡密歐如此迅速或如此耀眼的成為矚目焦點……狄卡密歐最新的小說《愛德華的神奇旅行》,可說是她最棒的作品……只讀一遍,是無法全然品嘗她筆下所蘊涵的豐富哲學意趣。那麼,我現在就要再去讀一遍囉。──紐約時報書評 【獎項】 ★2006美國角書─環球報兒童文學獎 ★2006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童書 ★2006 Parents’ Choice Foundation 春季金牌選書
  • 嘔吐

    作者:沙特

  • 失意錄

    作者:Paul Auster

    這是一個作家站穩腳跟前的踉蹌歲月 也是一位青年成長為男人的人生試煉 本書是奧斯特近五十歲時的作品,回首高中時代至三十餘歲的人生。 這是他一生中最徬徨潦倒的歲月,卻也是影響他創作之路的關鍵時期。 學生時代就背棄世俗期望與規範、一心以寫作為志業的奧斯特,為了生計,做過各式各樣的零工、遇見形形色色的人物;也曾遠走他鄉,在不同的城鎮飽嚐寂寞的滋味。 他從男孩成為男人,又從男人成為父親;換過一個又一個工作,也遭遇一次又一次失敗。 在龐大的經濟壓力下,他不曾放棄寫作的夢想,卻也因為這樣的固執,他幾度跌倒,又必須爬起,才能逐漸在現實與理想的擺盪間,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
  • Jane Eyre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

    Orphaned Jane Eyre grows up in the home of her heartless aunt and later attends a charity school with a harsh regime, enduring loneliness and cruelty. This troubled childhood strengthens Jane's natural independence and spirit - which prove necessary when she finds a position as governess at Thornfield Hall. However, when she finds love with her sardonic employer, Rochester, the discovery of his terrible secret forces her to make a choice. Should she stay with him and live with the consequences, or follow her convictions, even if it means leaving the man she loves? A novel of intense power and intrigue, Jane Eyre (1847) dazzled and shocked readers with its passionate depiction of a woman's search for equality and freedom.
  • The Diary of Anais Nin

    作者:Anais Nin

    This celebrated volume begins when Nin is about to publish her first book and ends when she leaves Paris for New York. Edited and with a Preface by Gunther tuhlmann; Index.
  • 危險關係

    作者:拉克洛

    ★ 沉睡兩百年的法式經典∕首度在台問世 ★ 十八世紀最危險的小說,書信體小說顛峰之作 ★ 暢銷奇書、兩度遭禁、瑪麗皇后珍藏 ★ 紀德欽點法文十大小說、令波特萊爾心折、米蘭.昆德拉癡迷的書信愛情地獄 ★ 獨家收錄波特萊爾〈危險關係隨筆書評〉 ★ 復古裝幀、經典再現:法式浪漫方背精裝,古典宮廷霧黑刷邊 是誰目睹了當代的習俗風尚,發表了這些書信? 這本書信集像冰一般燃燒,用令人憎恨的人性朝地獄探路…… 紀德是這本手稿的編輯,瑪麗皇后命人重新裝訂、用白紙包裹封面,波特萊爾在書末寫下隨筆書評,米蘭.昆德拉說它是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司湯達爾因為它才寫出了《論愛情》……你將與這些人一同見證十八世紀最危險的禁書的誕生── 過多的情欲,鮮少的愛情, 虛榮是他們的天職,征服是他們的宿命。 這裡沒有上帝、沒有魔鬼、沒有命運, 只有危險的關係…… 回來吧,我親愛的子爵,您的老姑媽已經讓您繼承她所有的財產了,您還待在那裡做甚麼呢?馬上動身回來吧,我需要您。我有個好主意,想要交給您去付諸實行。這項任務可以讓一位英雄一展所長,因為您既要為愛情效勞,又要為復仇出力。 沃朗莒夫人要嫁女兒了,您可知道誰是她挑中的女婿?就是傑庫伯爵。誰能料想得到傑庫竟會成為我的表親?這讓我不禁怒火中燒,但復仇的渴望使我的心靈得到安寧。如果他在婚禮當晚就成了傻瓜,那會是多麼有趣! ─節錄自第Ⅱ封信〈梅黛侯爵夫人致凡爾蒙子爵〉 梅黛侯爵夫人與凡爾蒙子爵曾經相互愛悅,分手後仍是密友。某日,梅黛夫人聽聞負心情人傑庫伯爵竟要迎娶親戚之女賽西兒,心頭震怒,遂生一計。 她手書一封,急召舊情人凡爾蒙子爵,密謀攜手破壞這樁美事,立誓要讓那人在新婚之夜蒙羞;未料花花公子凡爾蒙已先行盯上貞潔的法官夫人,不肯乖乖效命。浪蕩的玩伴竟會對乏味的正經女人感興趣,謝絕無知的美艷少女?隱隱發作的妒意,令侯爵夫人與子爵立下賭約,若是子爵能取得法官夫人委身於他的書面證據,就能重新再贏得她…… 《危險關係》是法國作家拉克洛於1782年寫就的經典。在他手中,書信體小說被帶到後人無法企及的高度。這本危險之書雖在十九世紀兩度遭查禁,仍受到後世諸多作家推崇。米蘭.昆德拉認為它是「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波特萊爾評注「這書若有甚麼激情, 也只是冰冷的激情。」。這則敗德的愛情故事透過信件戴上面具,時而是悔罪的求愛者、涎臉需索的無賴,時而又是無知性感的愛人……拉克洛以書信張起欲望之網,用嚴謹的結構、精密的心理分析,將一場報復負心漢、征服舊情人、戰勝未來情敵於無形的愛情戰爭,優雅而放蕩地推進藝術殿堂。 《危險關係》由175封信構成,是十八世紀書信體小說集大成之作。內容描寫法國大革命前、上流貴族晦暗的男女關係。出版後,首刷旋即在兩週內售罄,平均每12天再刷一次,成為當時法國家喻戶曉的暢銷書。然而,它的魅力不僅限於法蘭西,這優雅浪蕩的法式情調,隔年也在倫敦與德國造成轟動;書中綻放的慧黠光芒與創新的敘事學,令各方文壇不得不注意到這顆閃耀的法國新星。但也因為內容敗德不倫,遭輿論抨擊,據說瑪麗皇后曾命人重新裝訂本書、並以白紙包裹封面,不讓人知道她在讀《危險關係》──此書爭議性之大,可見一斑。也因此《危險關係》在1824年與1865年兩度遭查禁,直到20世紀中葉前,仍不被文學界所青睞。作者拉克洛亦被法國社會目為怪物,知名沙龍也對他下逐客令,當時大概只有薩德侯爵堪可匹敵。 即便屢遭查禁與詆毀,仍難掩蓋這本經典的耀眼光芒,幾乎每隔50年便有慧眼獨具的知名作家重新提起《危險關係》,試圖重建它的經典地位。波特萊爾認為拉克洛有「今日少見的才華,唯司湯達爾、聖伯夫及巴爾札克除外」;紀德曾編輯此書、並將它列為法文十大小說之一。在此之前,書信體小說的形式從未與內容如此貼合;在拉克洛手上,書信體跳脫以往平鋪直敘的舊習,引入置換、裁剪、掩藏等戲劇性手法,十八世紀平面而通俗的書信體就此進出幻化,被改造成立體富景深的小說舞臺,躍升藝術殿堂。《危險關係》更受到後世無數作家與藝術家的推崇,這份名單還在不斷累積中。 《刺蝟的優雅》作者妙莉葉.芭貝里便曾說過:「我十四歲時就已讀過(這本書),當時不懂,但是風格非常引人注目。」一語道破這本危險之書的魅力,在於形式綰結內容那種強迫性、全面性而無有漏洞的藝術美──即便對內容不甚了了、亦或不感興趣,呼之欲出的吸引力仍能將讀者吸進虛構的世界,難以自拔。這是每位小說家都想達到的境界,但對於觀點侷限、不利於操作長時間敘事的書信體而言,更是難能達到的顛峰之境。 《危險關係》的經典性亦可由後世眾多的改編作品窺知一二。它情節緊湊,深具畫面感與舞臺性格,利於改編成各種藝術形式,電影更高達五部之多,最知名的版本是1988年由克里斯多福.韓普頓(Christopher Hampton)編劇、史蒂芬.弗萊爾斯(Stephen Frears)執導,蜜雪兒菲佛、約翰馬可維奇、葛倫克羅斯主演的同名電影。 本書特色 1. 經典性、難以忽視的法國大革命指標:本書於1782年問世,當時已有人間接嗅到法國大革命之前社會動盪不安的喧囂氣息,認為貴族階級之間的淫亂關係,也是造成三餐不繼的一般百姓憤恨不平的重大原因之一。《危險關係》可說是革命的風向球。 2. 藝術性、書信體小說顛峰之作:在《危險關係》之前,書信體小說的形式從未與內容如此貼合,在拉克洛手上,通俗的書信體小說躍升至藝術殿堂。 3. 爭議性、搖擺在道德與放蕩之間的危險小說:雖然作者宣稱《危險關係》的故事具有強烈的道德訓誡意味,普遍的讀者反應似乎與此背道而馳。因為書中惡魔般的主角實在過於迷人、反而逆轉了道德訓誡的目的。雖然如此,本書仍受後世知名作家高度推崇,也屢次被改編為視覺作品;如此兩極的評價,使原著小說更具可看性。 4. 閱讀快感、解構真實、偷窺的權力遊戲:拉克洛堪稱是18世紀的解構主義者,藉由信件所投射的觀點差異,以及信件所造成的觀點障蔽,解構權力關係、解構清純狀態、解構真實性,深具強烈偷窺特質與顛覆性。讀者可由書信敘事享受全知的權力,嬉遊文字與情欲間,在展讀每封信時,了解到信既是愛情糖蜜、也是殺人武器;最後亦深深被顛覆──因為即便是讀者,也無法掌握全部的真相。 5. 書中到處充滿機智和詼諧的筆調,敘述手法步步為營,極為引人入勝,是書信文學的巔峰佳作,就整體西方文學而言,也是永遠的經典,百讀不厭。 ──劉森堯 6. 它(《危險關係》)結合了哲理的闡述與浪漫的想像,充分反映了十八世紀兩股力量的拉扯:理性主義的堅持和放蕩主義的反撲。──阮若缺
  • 追風箏的孩子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

    限量精裝版: 小野、李家同、白崇亮、楊祐寧、范瑋琪聯合推薦 本書特別收錄16頁內容:作者特別版序文、作者返鄉記、作者專訪 限量精裝10000本,每本扉頁均有貼上限量紀念版流水編號貼紙 ◎2006年度英國讀書會首選最愛 ◎法國ELLE雜誌讀者票選最佳年度小說 ◎2006年市立圖書館好書大家讀、每月一書 ◎全球銷售超過600萬本 大S、張懸、友達電子總經理李焜耀、導演楊順清等各界人士感動推薦 ALA選書(美國圖書館協會選書)、英國「觀察家報」年度最佳圖書、舊金山Chronicle2003年度最佳圖書、Alex獎(給青少年看的成人書獎)、Entertainment Weekly2003年度最佳圖書、Borders2003年度新人獎、Boeke 新人獎、Barnes & Noble 新人獎、Literature to Life獎、亞馬遜書店2003暑假搶眼新書 曾同時佔據九大暢銷排行榜紐冠軍︰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舊金山紀事報、丹佛郵報、出版者週刊、華盛頓郵報、獨立書商協會、北卡書商協會、邦諾書店 12歲的阿富汗男孩阿米爾,家境富裕,但出生時母親就難產而死。他總是想討父親的歡心,於是決定參加當地的放風箏比賽,希望藉此向父親證明自己的男子氣概。他的死忠僕人兼好友哈山答應助他一臂之力。哈山是父親的僕人之子,同樣從小沒有母親,年齡相仿的兩人一起長大,情同兄弟,只是哈山屬僕人階層,不識字,常被鄰居欺負。 然而,風箏比賽那天下午哈山所遭遇的暴力事件,粉碎了兩人之間的情誼,也從此改變了兩人的人生。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後,阿米爾一家逃往美國,雖然經過多年後,阿米爾已成家立業,但仍非常愧疚,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山的背叛與懦弱。為了贖罪,阿米爾終於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哈山盡一點心力…… 一部美麗的小說……今年截至此時為止寫作最佳、也最震撼人心的作品……一段沒有前景的友誼,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這部感人非凡的作品也描寫父與子、人與上帝、個人與國家之間脆弱的關係。忠誠與血緣串連這些故事,成為今年最抒情、最動人、也最出人意表的一本書。 --丹佛郵報 一鳴驚人之作……一對阿富汗朋友的故事,也是關於文化的不可思議故事。真正讓人蕩氣迴腸的小說。 --舊金山紀事報 巧妙、驚人的情節交錯,讓這部小說值得矚目,不僅是一部與政治時事相關的作品,也是一個童年選擇如何影響我們成年生活、極度貼近人性的故事。單就書中的角色刻劃來看,這部初試啼聲之作就已值得一讀。……同時兼具時代感與高度文學質感,極為難能可貴。 --出版家週刊 這兩個男孩所放的風箏,象徵了他們之間關係的脆弱,在看著往日生活消逝之際,備受考驗。在作者筆下,革命前的阿富汗溫馨且幽默,但也因為不同種族之間的磨擦而現緊張……充滿迴縈難忘的景象:一個為了餵飽孩子的男人在市場上出售他的義腿:足球賽中場休息時間,一對通姦的情侶在體育場上活活被石頭砸死;一個塗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賣身體,跳著以前街頭手風琴藝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 --紐約時報 不算是中東政治的故事……而是在一個分崩離析的美麗國家裡生活的故事。 --聖安東尼快報 生命的節奏是這個故事的架構。這部小說以一九七○年代的阿富汗與之後的美國為背景,透過作者的文采,雅俗共賞。小說的高潮如此殘忍又如此美麗,令人不忍揭露,作者以恩典與救贖勾勒生命圓滿循環的功力展露無遺。一部極具療癒力量的恢宏文學作品。 --水牛城新聞 作者以極其敏銳的筆觸讓他的祖國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繪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國、努力融入美國生活之際,仍然根深蒂固的傳統與風俗。此書是一部睿智發人深思的小說:贖罪並不必然等同幸福。 ——休士頓紀事報 凡夫俗子在歷史狂濤裡的獨力奮鬥,一部非比尋常的小說。 ——時人雜誌 引起迴響……敏銳、真實……本書最偉大的力量之一是對阿富汗人與阿富汗文化的悲憫描繪。作者以溫暖、令人欣羨的親密筆觸描寫阿富汗和人民……生動且易讀的作品。 ——芝加哥論壇報 極為動人的作品……沒有虛矯贅文,沒有無病呻吟,只有精鍊的篇章……細膩勾勒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毋須圖表與詮釋就能打動並啟發吾人。……作者對祖國的愛顯然與對造成它今日滄桑的恨一樣深……故事娓娓道來,輕筆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千羽鶴》。作者描寫緩慢沉靜的痛苦尤其出色。 ——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 既表現對說故事的熱愛,也展現文學寫作的功力……具備得獎特質的大器作品。這部小說最吸引人的部份之一是簡單的記述文體。就像哈金那部描寫愛情、政治與階級問題的小說《等待》一樣,本書以無辜的故事洗滌讀者的心靈。 ——克里夫蘭報 一部扣人心弦的感人作品,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瞭解並悲憫阿富汗的人民……這本書的力量來自於作者讓文化在書頁上栩栩如生的功力……讓人愛不釋手。 --愛荷華城市新聞 生動描繪三十年前的阿富汗。 ——華爾街日報 作者讓我們瞭解迷人的小說該如何開展:以簡單、精巧的文筆驅策讀者翻到下一頁。 ——費城詢問報 對這個在九一一之前備受忽視甚至誤解的國家,作了異常深入的描寫。儘管歷經殘酷波折,但這部小說的結局卻對阿富汗的未來抱持樂觀,這也是全球共同的期待。 ——書頁 作者以相同的沉著筆調處理溫情與恐怖、加州美夢與喀布爾夢魘……非常出色的故事與道德寓言。 ——地球與郵訊 從本書的第一行起,作者就讓我們瞭解迷人的小說該如何開展:以簡單、精巧的文筆驅策讀者翻到下一頁……一個精彩的回憶故事,讓我們得以窺見大部份美國人從未見過的阿富汗,描述了罕為人知的人性面。 ——康特拉寇斯達時報 一位現居美國的阿富汗作家的一鳴驚人之作。他這部纏繞背叛與贖罪的深情小說,以阿富汗近代的悲劇為骨架……這不僅是一個成長或移民辛酸的故事,作者把這兩個元素都融入得之不易的個人救贖宏景之中。所有的這些,加上豐富的阿富汗文化風情:魅力難擋。 ——克柯斯評論 生動描繪阿富汗在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的生活。阿米爾和他父親的角色、他們的關係,以及哈山與阿米爾的關係,都描寫且發展得極為縝密、具說服力。現於加州行醫的作者可能是唯一一位以英文寫作的阿富汗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說值得推薦。 ——圖書館期刊 這是一個都讓人難以忘懷的故事。所有文學與生活中重要的主題,都交織在這個不同凡響的小說裡:愛、恐懼、愧疚、害怕贖罪。這本小說太令人震撼,讀完後很長一段時日,讓我所讀的一切都相形失色 --伊莎貝拉‧阿言得(Isabel Allende)推薦 我捨不得看完 --林青霞 這本書是我這兩年看過最好看的,很美很精采,是今年最值得推薦的一本書!這本書是以阿富汗為背景,我前年也和世界展望會去了一趟阿富汗,所以看完很激動。故事描述父子間的感情,文字簡單又感人,讀這本書要有心理準備︰可能會哭十幾次。 --范瑋琪
  • 且听岛语

    作者:艾伦·布洛克

    《且听岛语》内容简介:我以为生活总是美好 但一件意外小事,就可以将一切毁灭 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 将我的幸福生活彻底毁灭 没有了爱人,没有了孩子,没有了希望 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 却不知道继续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辗转反侧,来到丈夫生前最爱的小岛 我要找到那座灯塔 完成丈夫的梦想 守望灯塔,指引航者安全回家 …… 是的,一件意外小事,就可以将一切毁灭 但生活总是还可以美好 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 十四行诗

    作者:莎士比亚

    正如歌德听讲,这是一个“说不完的莎士比亚”,正因为有关莎士比亚的生平后人知之甚少,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又是诗人在世时出版的唯一一部诗集,于是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研究之热烈、火爆可想而知。  对这样一部美丽而又伟大的诗集,人们除了赞叹它语言优美、思想深刻,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诗人生产的考证上。对于那些狂热的莎士比亚崇拜者来说,“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无疑是接受诗人的最佳途径,英国19世纪“畔”派诗人华兹华斯说:“用这把钥匙,莎士比亚打开了自己的心扉。”  十四行诗,又称“商籁体”,发源于意大利,流行于十四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大陆。其语句整齐、短小精悍、格律严谨、富于音乐效果,内容多以歌咏爱情为主。16世纪中叶传入英国,不久便风行于英国诗坛。  莎士比亚是英国十四行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打破原有诗体的惯例,独树一帜,被称为“莎体”。《十四行诗》以吟咏 缠锦悱恻、坚定执著的爱的爱情为主,被誉为“爱情圣经”,在莎士比亚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他的戏剧一样,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永恒爱藏。在这里,爱情的魔力于诗人瑰丽的想象中发酵,他时而欢愉,时而忧伤,时而嫉妒,时而开朗,时而沉思,时而失望。诗人的感情凝聚在对一系列事物的歌颂、咏叹和抨击之中。通过对友谊和爱情的歌颂,诗人提出了他所主张的生活最高准则:真、善、美,和这三者的结合,并向世人宣称,他将永远歌颂真善美,永远歌颂这三者的结合!  我的不列颠,你应该为胜利欢呼,整个欧洲也应该向他致敬;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本·琼生(莎士比亚同期的剧作家、诗人)我们找不到一位比他更优美的诗人;他的诗神缪期充溢着优美的构思,并且像他本人一样,英勇豪迈地呐喊着。——诗人爱德蒙·斯宾塞  我们再次强调,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应该当成诗歌来读,而不是一个既不完美又怎么合情合理的侦探故事。我们决不能忘记,这些诗的作者同时也是一位剧作家。——《简明剑桥英国文学史》著者桑普逊  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马克思
  • 一见钟情的概率

    作者:(美)珍妮弗•E.史密斯

    谁能想到,4分钟就可以改变一切? 海莉和奥利弗在从纽约到伦敦七个半小时的飞行中坠入情网。在英国伦敦希斯罗机场匆匆一吻后,海莉和奥利佛就被机场里的人流冲散。海莉忽然意识到,她竟连奥利佛姓什么还不知道呢! 这是一个关于亲情、第二次选择和一见钟情的故事。在24小时之内,海莉和奥利弗的故事会使你相信,爱情总会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翩然而至。
  • 香水

    作者:徐四金

    這是一個謀殺了二十六個年輕女子的故事。每一個謀殺都是一樣的,只是因為迷上了她們特有的味道,對於葛奴乙來說,每一次都是戀愛,但是他愛的不是人,他愛的是香味,而且還只因為將會屬於他,所以他才愛。謀殺只是為了要永遠的擁有,永遠擁有他所愛的那種沒有感覺,沒有生命的『香味』......。 你要怎麼形容葛奴乙呢?他當然是天才和魔鬼的綜合體,不過,這形容還是太簡單了。首先,如果按中國的算命學來說,他當然是剋父剋母的。撇開殺人的問題不管,至少和他熟悉的人幾乎都死於非命。 剛出生落地,他那早已流產過五次的母親,只因為聞到「一種令人受不了的最人的東西,像是百合田,或者是放太多黃水仙的密封房間」,這位終生習慣各種臭味的勞碌母親就因為這些不同的味道而昏過去,被控殺嬰罪而在沙灘廣場遭砍頭了。連養他才幾周的奶媽都說「他耗盡我來填飽自己,吸我的養分吸到清空骨頭了。」更不用提那些因為收容過他而死於非命的香水師傅或者皮革老闆了。 他被魔鬼附身,或者,更清楚的說,他就是魔鬼!
  • 香水

    作者:Patrick Süskind

    徐四金最膾炙人口的經典代表作!出版20週年紀念版!根據德文原版全新翻譯! ◎連續9年登上德國《明鏡週刊》暢銷排行榜! ◎被譯成42種語文版本,全球銷量突破1500萬冊! ◎改編電影,由影帝達斯汀霍夫曼主演,是德國電影史上斥資最巨的作品! 這將是最完美的香水。 以少女的絕妙體香為基底,含苞待放的芬芳為主幹, 他將用這瓶香水,把她們的美永永遠遠地收藏…… 對葛奴乙來說,每一次都是戀愛,但是他愛的不是人,他愛的是香味,而且還只因為那香味將屬於他,所以他才愛。謀殺只是為了要永遠的擁有,永遠擁有他所愛的那種沒有感覺、沒有生命的『香味』…… 他是一個嗅覺天才,世界上所有氣味全都逃不過他靈敏的鼻子,他能夠輕易辨別出最細微的氣味分子,在氣味的王國裡,他就是主宰,所有味道都要向他俯首稱臣。 可是,他聞不到自己的氣味。因為他身上沒有味道,沒有絲毫屬於人類獨有的、生命力的味道,就像他那冷酷的鼻子。香氣臭氣對他來說都不過是微不足道的細小分子,不值得特別區分。直到那一天,那名紅髮少女的幽香氤氳飄來,是如此美妙、如此神聖,連他的偉大王國都黯然失色!他必須收集這香氛,使他的王國臻於完美;他必須把少女最珍貴最柔弱的部分,以最真實的存在保留下來…… 徐四金以才華洋溢之筆,塑造出主角葛奴乙集天才與瘋狂於一身的經典形象,把欲望與人性、邪惡與優雅糅合至最完美的境地!他更透過對氣味的描述,讓你看到、聞到、嚐到、摸到、聽到他寫的一切,堪稱當代最偉大的文字藝術家!
  • 自由

    作者: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

    追求自由,就能得到幸福?小說描寫柏格蘭這個家庭及其家族成員,並延伸到他們最親近的朋友、包括戀人,時間跨越多年一層層描繪這些人之間的關係。柏格蘭家座落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這一帶正在變化著。沃爾特.柏格蘭在跨國企業集團3M任職。他的妻子佩蒂——一個不滿現狀的郊區母親——大學時代她是明星籃球員,婚後無工作,在家照顧兩個孩子:潔西嘉和喬伊。這個家庭看上去其樂融融,但家庭所賴以存在的情感基礎並不牢靠。沃爾特的父親是個酒鬼,經營汽車旅館,家裡多半依賴他勤懇照料旅館,卻對他不表感激,他心中一直有着不滿之情。他與佩蒂的婚姻慢慢出現裂痕,當孩子長大後,他開始沉溺於一場堂吉訶德式的營救活動,深信自己將解救一種即將絕種的深藍色鳴鳥。佩蒂沒有工作,學生時代曾是籃球明星,婚後的佩蒂,通過酗酒,以及溺愛兒子喬伊排憂解愁,後來更重然對大學時代另一個朋友的戀情,一個搖滾音樂家理查•卡茲,也是沃爾特的好友。小說基本上延著這群人(沃爾特的父母、佩蒂的父母、孩子、孩子的戀人、鄰居、同學、同事等)而發展,法蘭岑對這一切只需要隨便勾勒幾筆,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他對待書中人物的態度既溫和又無情,準確寫出21世紀的美國人心靈,寫出這些追求著幸福,卻總在失落感中徘徊的人們。法蘭岑筆下這群人對自由的追求似乎並不能帶來幸福,而最後因為營救蔚藍鶯而捲入華府醜聞的沃爾特,會對自由美國做出怎麼樣的回應呢?會對他自己似乎破碎的人生做出怎麼樣的決定呢?《自由》這個書名,起源於作者希望透過這個故事,釋放自己,讓自己自由。但是追尋自由會為人帶來甚麼?自由自在就是幸福?透過小說,法蘭岑有全新的答案。
  • 蒼蠅王

    作者:william golding

    《蒼蠅王》所寫的是:在一個毫無大人管束的孩子團體中,罪惡是怎麼逐漸顯現,以至最後是如何抵消、擊敗所有理性的努力。悚人聽聞的遊獵過程:那些自認已有自主能力的孩童,在遊戲中越演越烈的失控,未嘗不是成人世界的縮影。
  • 平静的风暴

    作者:[法] 弗朗索瓦兹·萨冈

    年轻的贵族尼古拉喜欢上伯爵夫人弗洛拉,但弗洛拉爱上了农民出身的诗人吉达尔。当吉达尔在巴黎载誉归来时,弗洛拉不顾当时的门户之见,与吉达尔陷入了情网。然后风云诡谲,尼古拉在意外中发现吉达尔与女仆马尔特偷情。而马尔特是一个神秘女子,几乎所有人都是她的情人,都对她神魂颠倒。最后,在弗洛拉与吉尔达的婚礼上,马尔特破坏了婚礼,她告诉众人,吉尔达与自己一个月前已经成婚。最终吉尔达自杀,弗洛拉陷入疯癫。
  • 惡童三部曲

    作者:雅歌塔‧克里斯多

    編輯推薦 人類的戰爭除了荒謬與傷痛之外,還留下了文學。很多作家都以戰爭與種族屠殺為主題創作小說,因為那是一段人類近代歷史中最慘烈的傷痕。《惡童三部曲》以大戰中的中歐為背景,以最平淡而詭譎的手法,呈現了人類在戰爭中扭曲的人性與無以言明的傷痛。作者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巧妙絕倫的說故事手法,讓三本書各自獨立卻又相互牽引,形成了一種如夢似幻的小說情境,《惡童三部曲》於是大放異彩,成為二十世紀備受注目的作品。經歷過戰爭的人,也許沒有辦法用平常的方式說故事。 歌雅塔.克里斯多夫在《惡童三部曲》中幾乎都是以描繪事實的方式寫作,沒有情感抒發,也沒有道德標準。她讓書中雙胞胎練習作文時這樣寫道:「假如我們寫『傳令兵很和善的話,這並不一定是真的...,我們簡單的寫著『傳令兵遞給我們兩條毯子』」。有人在描述這本書的時候說這是「一部驚悚、冷酷的黑色小說」,它冷酷的部分也就是來自於這種對任何人事物都沒有道德判斷的荒謬態度,這也正是作者對戰爭的危害最深沉的控訴。 《惡童三部曲》可說是歌雅塔‧克里斯多夫用了三本書的篇幅,為一個故事寫下三個版本,每個版本(三本書)都不盡相同,故事時間也似乎有所延續。但在互相映照比對之下,讀者會發現每一個曾經在上一本書中發生的情節,到了下一本書都有所扭曲變更,令人不禁想要回到上一本書查看書中人物的處境。當你回到上一本書,你才知道你被騙了,很多情節「可能」都沒有發生過,那些「可能」只是書中人物的幻想或小說作品。 走到這一步,我們才知道我們是在一個(或是兩個)寂寞男孩的心靈傷痕中,閱讀著關於人類的歷史與戰爭。所有扭曲的時間空間,所有像畜生一樣的人群(我們都知道那是猶太人),所有逃離邊境又回到國內,都是戰爭中男孩看到的人生。 走到這個作者精心設計打造的情境迷宮,我們,處在太平盛世的閒適讀者才有可能對處在戰爭中的受傷心靈有一些體悟。 這三本書在台灣初版時也曾造成熱烈迴響,多次被媒體選為好書,今年出版社出了合訂本,將三本訂為一本。在東歐仍有種族屠殺,阿拉伯世界與西方世界仍在對抗的二十一世紀初,這本書的出版也許會帶給台灣讀者一些啟發。
  • 换心

    作者:(美)朱迪•皮考特

    曾在旦夕之间痛失丈夫和孩子的琼•尼伦再次感受到了命运的无情:她在这世上仅存的至亲——当年的遗腹女如今罹患心脏疾病,急需进行器官移植。 在病魔的步步紧逼中,迟迟等不到健康心脏的母女俩逐渐陷入绝望。就在这时,当初杀害家人的凶手表示愿意献出他的心脏以赎罪孽。 是坚持复仇,让凶手带着悔恨死去;还是选择救赎,从此让自己的孩子拥有一颗魔鬼的心?琼陷入了两难,而等待她的还有一个更加残酷的真相……
  • 燦爛千陽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

    如果注定要面對悲慘的命運,我們該將何去何從? 15歲的私生女瑪黎安,與母親相依為命住在山區簡陋的小屋,最大的心願就是和父親一起看電影過生日,沒想到卻導致母親自殺,更讓自己被迫嫁給一位40歲的鰥夫鞋商。20年後,出身中產家庭、受過良好教養的15歲少女萊拉,在戰火中失去所有的親人,為求生存,不得不也選擇嫁給瑪黎安性情乖戾的丈夫。 瑪黎安與萊拉儘管相差了19歲,對於愛和家庭的概念大不相同,但兩人的命運卻因為戰爭、喪親而交纏在一起。在共同歷經了丈夫的凌虐之後,她們不但情同姊妹,甚至更如同母女般相互依存,最後還扭轉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作者以感人至深的力道,描繪了阿富汗女性在砲火、飢餓、暴虐與恐懼之下,如何絕望地忍受煎熬苦難,與命運搏鬥,以及她們如何憑藉著對家庭的愛,勇敢地犧牲自我,而最終,也是愛,或者說,是對愛的記憶,支撐倖存者勇敢活下去。 這是一個讓人難以忘懷、心碎的故事,關於一個殘酷的年代、一段不可能的友誼和永遠無法毀滅的愛。 而儘管生命充滿苦痛與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故事中都能讓人見到微弱的希望曙光。 本書特色 時空跨越三十年的揪心記錄,一部關於家庭、友誼、信念和自我救贖的動人故事。《燦爛千陽》再次以阿富汗戰亂為背景,用細膩感人的筆觸描繪了阿富汗舊制度與新時代下苦苦掙扎的婦女,她們所懷抱的希望、愛情、夢想與所有的失落。 序 【關於本書——作者的話】 2003 年,我重返喀布爾。我看到穿著傳統蒙面服裝的女性三三兩兩走在街頭,後面跟著她們穿得破破爛爛的孩子,向路人乞討零錢。那一刻,我很想知道,生命將她們帶往了何處?她們有什麼樣的夢想、希望與渴求?她們談過戀愛嗎?丈夫是什麼樣的人?在阿富汗長達二十年的戰爭歲月中,她們失去了什麼? 我跟許多喀布爾的女性談過,她們的故事真實又讓人心碎。當我開始寫《燦爛千陽》之際,我發現自己不斷想起這些充滿韌性的阿富汗婦女。雖然她們不見得是引發我描寫故事主角萊拉或瑪黎安的靈感來源,不過她們的聲音、面容與堅毅的生存故事卻一直縈繞在我腦海,而且關於這本小說,我的啟發大部分緣自阿富汗女性的堅韌精神。 【關於書名由來——作者】 這本書的書名是來自一首有關喀布爾的詩,這首詩是十七世紀波斯詩人Saib-e-Tabrizi在參觀喀布爾之後的作品。當時我正在找尋描寫喀布爾詩詞的英譯本,想要在書中人物即將離開深愛城市的悲傷場景中使用,結果我發現了這首詩。我瞭解到我不只找到了切合書中想要表達的情緒詩句,同時在詩末出現的句子a thousand splendid suns,也相當切合這本小說想要表達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