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论

  • 卢卡奇论戏剧

    作者:[匈]格奥尔格•卢卡奇

    本书将焦点放在国内未有收录的卢卡奇前马克思主义时期的著作上,着眼于梳理出卢卡奇戏剧思想的发展脉络。其中,《戏剧》和《现代戏剧》两篇选自《现代戏剧发展史》,是卢卡奇1909年在布达佩斯大学的哲学博士论文,作为其戏剧思想的理论基础。《渴望与形式》和《悲剧的形而上学》两篇选自《心灵与形式》,集中体现了生命哲学、早期存在主义、古典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等思想对早期卢卡奇戏剧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此外,在改宗马克思主义之后,卢卡奇仍然保持着对文学批评的关注,但在方法论上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卢卡奇短文十篇》即选取了其流亡维也纳时期在报刊《红旗》上发表的与戏剧问题相关的十篇短文,可与前文比照对观。
  • 符号学

    作者:[法]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

    本书是法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文学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的一本论文集,含作者的八篇重要论文,体现了作者20世纪60年代末对文本理论、肢体符号学、对话理论、复量符号学等方面的符号学探索,显现了作者试图用数论解读文学作品、建立符号科学的心路历程。作者早期提出的一些先锋派理论,都蕴含在这几篇论文中。作者创立的互文性理论就是在《词语、对话和小说》这篇论文中全面阐释的。
  •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作者:[美]马歇尔·伯曼

    本书用迷人的笔触,以十九世纪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背景,透过哥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矛盾和暧昧不明的现代世界画面。通过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深入思考罗伯特·摩西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作者标示出了二十世纪及其以后的发展轨迹。他得出的结论是,适应不断的变化是可能的,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里。
  • “边境”之南

    作者:滕威

    本书在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中考察中国在1949-1999年间对拉丁美洲文学的翻译与接受,关注这一过程中翻译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揭示翻译与接受过程中的种种误读与错位、改写与挪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照当代中国的文学与历史。书分五部分: 近现代对拉美文学的零星翻译;19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拉美文学翻译机制的建立;1980年代研究"魔幻现实主义" 的拉美文学热;1990年代以博尔赫斯为代表的后现代作家的译介;结语归纳前述历史过程中体现的中国自身文化定位与世界视野的变迁。 作者力图避免将翻译与政治、文学与政治相对立的研究思路,尤其警惕不加反省地移植"操控"理论观照本土翻译历史。相反,本书通过细密的历史考察,再现翻译与政治之间的复杂联结,并试图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恢复翻译/文学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可能性。当第三世界/南半球在中国视野中渐次消隐,当全球范围内财富疆界(南/北)渐次清晰时,重提一种第三世界/南半球文学,反观它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历史,再现中国与拉美/第三世界之间曾经紧密的政治/文化关系,这无疑是出于某种恢复完整的世界视野、探索多样性的未来道路的一种自觉努力,亦是作者希望在学术写作中带入的一种现实情怀。
  • 西方文论

    作者:孟庆枢

    《全国高等院校本科教材•全国高等院校专升本教材:西方文论(第2版)》详细描述了从古希腊到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并对西方文论家、文论著述作了细致、独到的分析、评述。第2版总体上对全书章节作了结构上的调整和内容上的修改,进一步充实读者反应批评、伊瑟尔、海德格尔等章节,增加了巴赫金的文艺思想;重点修订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部分;对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些重要流派如后现代主义等作了全面调整;第2版论述上更加严谨、准确。
  • 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

    作者:王德威

    王德威编著的《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精)/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通过对域内、海外及东南亚等地域种不同时代和背景的华文写作,铺陈出有关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和编写的种种现象及思考,对构成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多种新元素和新角度,有深入的探讨。
  • 霍普金斯文学理论和批评指南

    作者:[美]Michael Groden,Ma

    《霍普金斯文学理论和批评指南(第2版)》由迈克尔·格洛登、马丁·克雷斯沃思、伊莫瑞·济曼主编,内容涵盖从古希腊至21世纪初世界主要文学理论、思潮、流派及重要人物介绍,收录了240余条关键文学理论条目,由美国、加拿大等国200多位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撰写,内容全面详尽,阐释深入具体,融汇了文论领域的新视角和新成果;《霍普金斯文学理论和批评指南(第2版)》译者均为我国西方文论研究领域的一流学者,译文准确、权威,是一本大学文科各系师生必备的参考书。
  • 近代文学批评史(中文修订版)第八卷

    作者:[美]雷纳·韦勒克

    八卷本的《近代文学批评史》,论述了从1750年到1950年跨度长达两百年的西方各国文学批评的历史。由于作者造诣深厚,资料丰富,表达清晰,因此把一部常人想来艰涩难懂的理论专著写得深入浅出,颇多幽默风趣之处,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是一部可与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媲美的宏篇巨制。
  • 从形式回到历史

    作者:周小仪

    《从形式回到历史:20世纪西方文论与学科体制探讨》不同于一般的文论史和教材类著作,它包含了作者多年研究文学理论的心得体会。本书立论新颖,观点独特,论述详尽,涉及题材广泛。从文艺的根本问题到各个文学学科的体制建构,这部著作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作者在如下几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一、提出在中国流行的普遍主义的文学性概念是现代性认同的产物,而文学作为转喻是社会历史文化实践的能指。 二、从上述现代性认同的角度考察了现代文学批评、比较文学研究、英国文学研究等学科的意识形态性。 三、吸收詹明信有关形式主义和历史主义相结合的文艺思想,在文学研究中倡导从形式回到历史的方法论,并以此解释了跨学科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吸收拉康和齐泽克等人的思想,划分出三种主体性;并运用“剩余快感”理论解释了“典型情感”和作者概念。 五、从全球化角度考察文学理论的社会功能:中国对西方批判理论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的补充。 作者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立场,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为理论工具,对当代中国的文艺问题作出自己的阐释,表现出浓厚的生活关怀,是一部有社会意义的理论著作。
  • 巴枯宁的手

    作者:姜涛

    新诗,自创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多重的压力。在美学争议之外,诗歌写作与周遭历史之间,也存在着既疏离又纠结的复杂关系。《巴枯宁的手》收录的一系列文章,以若干诗人、作品、现象为讨论对象。在微观的形式分析中引入某种社会文化视野,以透视诗歌的困境和可能、是《巴枯宁的手》尝试的方法。如何打破写作与研究的“幽闭”。重要诗的文化位置,从诸种有形与无形的围栏中,挣扎着伸出一只想象的手,则是方法背后的焦虑所在。
  • 在相对性中写作

    作者:孙文波

    本书是作者90年代以来所撰写的关于当代诗歌的论文、批评与随笔的精选集,内容涉及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西方现代诗歌的关系,诗歌与历史、现实的关系,当代诗中的政治、道德关切与艺术伦理,等等。既有作者对其诗歌写作历程的经验回顾,也从现实政治、社会状况、语言变化等角度对当代诗存在的价值以及面临的难题的探讨。
  • 见证与愉悦

    作者:[美]布罗茨基 等

  • 帷幕

    作者:[法] 米兰·昆德拉

    作为《被背叛的遗嘱》和《小说的艺术》的延续,随笔《帷幕》概述昆德拉在前两者中的思考,并以更自由的笔触探索与历史和生活现实交混的小说艺术世界。他撕裂了遮盖着世界和文学的帷幕,将读者带到各国,带到拉伯雷、福楼拜、司汤达、塞万提斯、马尔克斯、富恩特斯、穆齐尔和荷马的土地上。
  • 雪的款待

    作者:王家新

    本书名“雪的款待”,出自作者所翻译的保罗·策兰的诗句“你可以满怀信心地/以雪来款待我”。这是面对精神的言说,也是面对沉默的言说。无论它谈论的是创作,还是翻译,是一个诗人“经验的成长”,还是穿越边界的语言之旅,它都力图触及到那“言辞之根”。它立足于自身的时代境遇,指向一种存在之诗。
  • 摄影·社会·空间

    作者:顾铮 主编

    《摄影•社会•空间》的主题是“摄影·社会·空间”,收入这个小辑的四篇文章(包括一篇译文)就是试图从不同角度与不同学科领域展开对于这个主题的交叉性考察。这个努力同时包括了尝试以跨学科的方式展开对摄影的社会实践的考察。比如,收入《摄影•社会•空间》的《影像的功能:城市改造中影像作为表达与干预方式的可能性》一文,就出自年轻的社会学研究者姚瑶女士之手。
  • 文心雕龙注释

    作者:刘勰

    本书用黄叔琳《文心雕龙》本,参照范文澜同志《文心雕龙》的校本,兼采杨照明先生《文心雕龙校注》及补稿和王利器先生《文心雕龙新书》和《文心雕龙校正》,对原文增补改正,使其面貌更为可靠,使我们对这本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著作有更为真切的了解。
  • 历代书法论文选

    作者:黄简

    历代书学专著汗牛充栋,本书选编,仅限于专论书法技巧与书法历史的部分。从文体上说,着重论文一体,偶及价值较高的题跋、书启等片断。照此原则,仍感篇幅不够,不能全部选入。它如论述书家、文房四宝、碑帖、收藏等内容的文章及诗歌、口诀、书信等等,均不录,将来另编。本书中有些论文,如卫夫人、王羲之等人的作品,早被人指出系附名之伪作,但考虑到这些作品的影响很大,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故仍选入,但在每人的题解中予以指明。 本书按作者生卒年代的前后次序编成,从汉赵壹开始到清康有为止。通过这个顺序,读者易于了解我国书学的发展过程。书后附有《人名索引》,以供查阅。 书学专著近几十年来鲜有重版,历代善本更属凤毛麟角,故收集版本甚为困难。校点时,我们曾尽可能地搜集了各种版本,仍感依据不足。常有一篇文字诸本出入甚多的情况,各有千秋,难以取决,至于二二字的差别,更是举不胜举。因此,这次校点原则是:舛错者据它本改之,两可者择善从之,两皆善者据多本改之,唯无本可据者存之,不妄改。这样,书中个别地方留有文义不通、不可句读和明显脱漏处,皆因无本可据,以俟将来。同时,此次校勘记录繁多,为篇幅计,决定不附校勘记了。每位作者的名下,由参加校点的同志写一简要题解,介绍作者生乎、论文内容及版本情况。 (编者)
  • 深夜读罢一本虚构的宇宙史

    作者:廖伟棠

    《深夜读罢一本虚构的宇宙史》是香港作家、诗人廖伟棠近十五年所写书评及读书随笔的精选集,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关于六十年代西方文化、垮掉派文学及理想主义;第二辑关于现当代西方文学;第三辑关于西方现代诗歌;第四辑关于中国诗歌及文学。这都是作者廖伟棠擅长的领域,写之如亲身经历、娓娓道来,他的文字也与一般书评文字不同,更像是散文创作,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理想主义与想象力是这些文章共同的主题,既有张扬亦有反思,对当代青年有书评以外的启蒙意义。
  • 阿西莫夫论科幻小说

    作者:(美) 阿西莫夫

    《阿西莫夫论科幻小说》内容简介:科幻文学是科学和未来双重入侵现实的叙事性文学作品。这种文学发端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速度显著提高、开始对质朴自然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时刻。自工业革命以降,现代化成为社会变化的主流,科幻文学用自己特有的叙事方式,描述并参与了这一宏观的社会变革。
  •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作者:Wayne C. Booth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transformed the criticism of fiction and soon became a classic in the field.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texts in fiction courses, it is a standard reference point in advanced discussions of how fictional form works, how authors make novels accessible, and how readers recreate texts, and its concepts and terms--such as "the implied author," "the postulated reader," and "the unreliable narrator"--have become part of the standard critical lexicon. For this new edition, Wayne C. Booth has written an extensive Afterword in which he clarifies misunderstandings, corrects what he now views as errors, and sets forth his own recent thinking about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The other new feature is a Supplementary Bibliography, prepared by James Phelan in consultation with the author, which lists the important critical works of the past twenty years--two decades that Booth describes as "the richest in the history of the sub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