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吳明益
-
睡眠的航線
「陷入time-free睡眠狀態的男子,十三歲赴日製造戰機的少年三郎,因不得漏失任何苦難而不能睡眠的菩?,被當做床腳而只好承受睡眠者夢境重量的烏龜,囚禁在動物園裡供人參觀的飛行員……」。 過去的歷史小說,往往會有次殖民地的歷史、創傷、矛盾、對抗、衝突的緊張情緒在敘述中激盪。但是,《睡眠的航線》以詩意的語言,自然生態視角度拉出一條超越個人和家族生命史的軸線,對戰爭與人類文明的進程提出獨到的觀察與見解。 小說的敘述大致分兩線交纏進行,第一條敘述路線以「我」的敘述觀點呈現「我」如何在看到難得一見的竹林開花之後開始出現另一種「睡眠規律」的症狀;這條敘述軸線不斷被另一條日治時代末期一個台灣少年「三郎」如何自動應召飄洋過海,到日本參與大戰時先進飛機的製造的敘事線。除此之外小說尚穿插其他角色觀點,包括三郎之母、觀見戰爭苦海眾生頻頻發出祈禱卻無能為力的菩薩、一隻無意中被當作床腳長年承擔原非它應負重任的烏龜、和年老住在中華商場以修電器為生的三郎。 敘事結構的用心安排耐人尋味,第三人稱觀點為主的敘述軸線橫跨神界(菩薩)、人間(三郎及其家人、參戰的日本和美國軍官士兵等)、動物界(名為「石頭」的烏龜),集中描繪戰事之餘,也暗示了時間與空間的無限擴張,這是台灣小說裡難得的敘述手法,超越特殊歷史脈絡時空限制,而拔向如何面對自然與人類文明「災難」循環的思考軌道。 推薦語 《睡眠的航線》無論在行式或主題上,都翻新歷史記憶小說模式,從自然生態視角拉出一條超越個人和家族生命史的?線,對戰爭和人類文明的進程提出其獨到的觀察和見解,開發出台灣小說創作的特殊航道……這是台灣小說裡難得見到的大器。 ─────邱貴芬〔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他的小說,一如他的生 散文,並不是書寫出來,而是徒步走出來的。他的文學,是因為眼見真實,終於不能不求諸於文字記錄。他的夢,比歷史的真實還真實。在平靜的文字背後,是高度的同情,在夢的盡頭,是深情的療傷。 ─────陳芳明〔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
單車失竊記
◆繼法國島嶼文學獎小說獎、《Time Out Beijing》百年來最佳中文小說《複眼人》、博客來華文創作年度之最的《天橋上的魔術師》、金石堂年度最有影響力的書《浮光》之後,五度獲開卷年度好書獎,作品已在多國出版,受到國際評論稱譽小說家吳明益最新長篇小說。 ◆小說藉由「物」的歷史,走進島嶼的歷史。可與獲得《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的《睡眠的航線》視為連作。 ◆書中小說主人公撰寫的〈鐵馬誌〉筆記,娓娓道來腳踏車歷史,並附有精緻手繪鐵馬插圖;既是小說,也是庶民史的展現。 ◆附有作者親繪摺頁海報——「歷史事件及小說事件對照圖」。 那是一個你無法好好哀悼,無法好好愛的時代。 那些被棄於街頭、回收廠、廢墟裡的腳踏車,每一個零件的縫隙都還留著故事…… 一封讀者的來信、一張照片、老眷村廢棄房舍的地下室、二戰期間一支神祕的銀輪部隊、緬北森林的大象運輸隊、圓山動物園,以及一場樹的戰役⋯⋯一切從一部小說裡被遺忘的腳踏車開始。 故事從失蹤了二十年的父親及一輛幸福牌腳踏車說起。 「我」的父親失蹤於一九九三年中華商場被拆的隔天。一天我在翻閱家族相簿時,一張陌生人和一輛熟悉腳踏車的照片觸動了我想追尋父親及失蹤多年的幸福牌腳踏車的決心,而一個讀者的來信則讓那輛腳踏車從虛構小說進入現實⋯⋯ 「我」藉由收集各種幸福牌腳踏車的機會,認識了喜愛收藏舊貨的阿布、酷愛古董腳踏車的小夏,以及放有那輛酷似父親幸福牌腳踏車的咖啡店店主、熱愛攝影的鄒族青年阿巴斯。 透過阿巴斯父親的錄音帶,一場人們與動物、森林同遭傷害的戰爭重現眼前⋯⋯ 全書以我們最熟悉的腳踏車為主軸,藉由尋找失蹤父親及腳踏車,透過島嶼的地景,交錯拉出一個個現實與回憶的故事——閱讀這部小說彷彿經歷了一趟關於生存與死亡、命運與運命,時代不仁的感傷旅程。 人類有一天會知道,象和他們一樣理解黑夜、雨季、星象與傷心。當長老母象倒地時,其他的象完全停步,圍繞著牠。牠們用長鼻摩挲著彼此的背,發出不可思議的輕柔低哼聲。夜晚氣溫逆轉,較接近地面處形成較佳的傳音層,那低哼聲因此得以傳到遠方的山谷,而後又嗡嗡迴響回營地。那被放大的、多層次的音響讓一旁的士兵感到悽愴而溫暖,他們體會到了象的傷心,因此也為自己傷心起來。他們想起了遠方的情人與親族、死去的同僚、曾經握著陽具與槍的斷臂,以及不可能再長出來的眼珠。 ——《單車失竊記》 吳明益說:「寫這部小說並不是基於懷舊的感傷,而是出自於對那個我未曾經歷時代的尊崇,以及對人生不可回復經驗的致意。透過這樣一個從尋找腳踏車,意外進入某個時間之流的故事,我期待讀者與書中人物彼此能感受到彼此的情感、踏踩時的頻率、汗味與不諧調的呼吸、流淚與不流淚的悲傷。 但沒有人停下來,不必彼此呼喚、親吻,就只要無聲、艱難、飢渴又平靜地踏踩下去。」 -
浮光
「攝影是一種生於火、浮於光的技術與藝術;而將影像化為語詞,就等於在尋找希望。」——吳明益 吳明益,一個在國際文壇閃閃發亮的名字, 一個用文字向現實世界揮拳的創作人, 一個不滿足於現有書寫疆域的拓荒者。 這一次, 他舉起揹了二十年的相機,透過觀景窗向外對焦的同時, 也披露了自己的故事、他不輕易示人的內心。 「拍照二十年了。這幾年來,我一面在圖書館裡閱讀影像史資料,開始結識那些拿著相機改變人類視野的關鍵人物,透過閱讀這些經典影像,我漸漸地發現,那似乎也和人類與自然互動的歷史深度相關。同一時間,我也開始面對自己的影像史:一卷不算長,卻對我來說意義深刻的膠卷。這本書因此和我長期以來關心的自然書寫有關,和我的小說創作有關,和攝影有關,和火與光有關。我把這些文章分成「正片」與「負片」,值得拿到陽光下檢視的,以及放在防潮箱裡不輕易示人的。」(吳明益) 大學開始,他的生活費幾乎都花在買鏡頭、洗照片這件事上。二十年下來,他鏡頭下的光影已然成為人生的一段場景,拍的有時是風景,有時是心景。他對攝影術的理解與追尋、對照片表現的執著,無疑都是他觀看人生的角度。這本書和他長期關心的自然書寫、小說創作有關,和攝影有關,和他「視覺人」的思考有關。透過理性與感性思維的交會、宏觀與私密視界的對照,我們得見攝影更豐富的面貌。 書中大量收錄吳明益大學至今拍攝的照片。同時,也特別請求Georgia O'Keeffe Museum、VG Bild-Kunst、Vishniac Archive、Fraenkel Gallery、Magnum Photos等單位授權,取得阿佛瑞德‧史蒂格立茲(Alfred Stieglitz)、阿爾博特‧藍吉爾‧派茲(Albert Renger Patzsch)、羅曼・維希尼克(Roman Vishniac)、理察‧密斯拉契(Richard Misrach)、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等多位攝影名家珍貴經典的照片,穿插於正、負片中,呈現在讀者面前。 「我確實重新讓相機不只朝向蝴蝶、山林、溪流與海洋了,我拍那些壞掉的鐵門、路上走動的陌生人或街頭的小販,藉以呼應的是約翰‧ 伯格、馬克思或契訶夫;藉以呼應的是百無聊賴的人生,罹患疾病的世界和無法理解的存在於心的某處的痛苦。於是,寫作這本書的最初之火微小而明確地被點燃了。」(吳明益) 以《複眼人》英文版登上國際舞台,歐美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美國奇幻文學作家娥蘇拉‧勒瑰恩強力推薦,更獲英國《獨立報》選為2013年「The 50 Best winter reads」第15名,這幾乎是亞洲作家繼村上春樹後以翻譯作品入選書單的第二人。 -
家離水邊這麼近
本書是自然寫作者吳明益繼2003年出版的《蝶道》之後的動人作品。喜歡自然寫作的人對《蝶道》應該不陌生,這是一本十分動人的生態散文,出版後即獲得讀者和書評家們的一致擁戴和好評,不但叫座也叫好。獲得該年度中時的十大好書獎同時也獲選為金石堂該年度最具影響力的好書之一。 沈寂四年後再推出的《家離水邊這麼近》更是叫人驚艷。本書是吳明益這四年間,流連在溪邊、湖邊、和海邊的生活、行走、坐臥觀察、反思和記錄的動人創作。透過準確和動人的文字描述,及一張張與文字現場對話的攝影,吳明益寫出了一部詩意又充滿現實反省的「水鄉誌」。誠如他說的: 我以為人與人的創作都是自然物,我有理由相信,它們理應會一起演化,並且永遠對那個過去的自己提出謙虛而堅定的異議。 本書為全彩印刷,除攝影外手繪、排版皆為作者的創作。作者吳明益堅持用再生紙印刷,封面不上光,講求設計質感,用較低耗能、風格化的方式製作此書,期待最終能完成更抽象的物事,傳遞給讀者。 -
蝶道
簡介:蝶的肉身不只關乎美學,也關乎愛情、鬥爭、生存與演化寓言」、「我貧窮的文字該如何才能重現蝶翼上所展現的光之隱喻呢?」作者居然能夠從觀察蝴蝶的生態轉而提升至形而上思考層次的賞蝶專家,不能不說是吳明益的獨門絕活了。作者賞蝶、研究蝶、記錄蝶的生活形態,不只是「生態保育」觀的實踐,更是探索生命與追索世界意義的途徑,為台灣生態寫作另闢蹊徑。 出版社推薦: 《蝶道》是吳明益繼《迷蝶誌》後,持續以各種模式的書寫來探觸自然與自身野性、放馳想像,思考環境倫理的創作。從上卷「六識」到下卷「行書」,作者藉長篇散文來結構自然與人文的隱性聯繫,以手繪反芻觀察,用攝影凝視經驗。 而「蝶道」的賦名,既是生物學上蝶飛行時在空中釋放氣味所形成的隱形之路,也是關於蝶的種種言說,或者,也可以說是意圖通往內心「野性保留區」,那條尚在磨合、摸索、宛如活物的──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作者簡介 吳明益 1971 年生。私立輔仁大學大傳系廣告組畢,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曾獲聯合報小說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梁實秋散文獎、中央日報散文獎等。散文集《迷蝶誌》(2000,麥田)曾獲台北文學獎文學創作散文獎、中央日報年度十大好書等。另出版有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編有《臺灣自然寫作選》(2003,二魚文化)。 -
複眼人
像陷入漩渦一樣令人無法自拔,前所未見的華文創作題材 一部詩意、魔幻、哀傷的未來小說 吳明益最新長篇小說《複眼人》, 繼獲開卷年度好書的《家離水邊那麼近》(2007), 亞洲周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的《睡眠的航線》(2007)後, 《複眼人》構思5年,3年寫成; 既書寫寂寞心靈的變遷,也書寫島嶼環境的變遷 憂傷又撫慰人心,越讀越令人如潮汐般著迷…… 我們曾經以為已然棄絕的記憶與物事,終將在海的某處默默聚集成島,重新隨著堅定的浪,擱淺在憂傷的海灘上。 《複眼人》,全書共分11章31節,多條敘事線分進合擊的情節鋪排、多層次的角色塑造,複眼式的立體觀照,呈現作家吳明益不同以往的寫作風格。複雜的敘述與視域交織成一部長篇的交響詩,在在發出對土地與生命的情感極強音;不變的是他對人類心靈掙扎與生態議題一貫溫潤、內斂的關懷,仍時隱時現地貫穿整個迷人的故事-- 瓦憂瓦憂島,一座太平洋上的神秘小島,人們信奉海神卡邦,過著原始的漁獵採集生活,沒有文字,卻是擁有海的故事最多的地方。島上的少年阿特烈,在出生後第一百八十次月圓時,背負次子的宿命,展開有去無回的航海旅程。 而寓居臺灣東部的文學教授阿莉思,丈夫傑克森帶著十歲的兒子托托去登山,卻從此失去音訊,救難隊上山搜尋未果,讓阿莉思計畫尋死。 兩個尋死之人,與經營第七隻Sisid的阿美族人哈凡、開計程車的布農族人達赫、為一條貫穿山脈的道路而曾來過臺灣的德國人薄達夫,以及挪威海洋專家莎拉……因緣際會在島嶼的東部相遇。 這是一部描寫人類心靈中的孤寂、掙扎,自然界的變動不居,人與環境的互動,地誌變化,手法既擬仿人類學,又揉合多種敘事筆法……難以歸類,卻絕非艱澀難讀的動人小說。也是投身自然書寫、小說創作的吳明益在寫作上的新嘗試。 -
天橋上的魔術師
《天橋上的魔術師》 有關默默守護的全新短篇小說 舉重若輕,暖暖環抱的祕密故事 「當我問到他們記不記得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時候,有些人完全忘記了,還問:『天橋上真有一個魔術師嗎?』當然也有些人記得,這讓我鬆了一口氣。那魔術師的存在,對我而言就像是某種意識上的天橋的存在。沒有魔術師就沒有天橋,沒有天橋,商場就斷了,就不成商場了。 故事並不全然是記憶,記憶比較像是易碎品或某種該被依戀的東西,但故事不是。故事是黏土,是從記憶不在的地方長出來的,故事聽完一個就該換下一個,而且故事會決定說故事的人該怎麼說它們。記憶只要注意貯存的形式就行了,它們不需要被說出來。只有記憶聯合了失憶的部分,變身為故事才值得一說。」 ─吳明益,〈雨豆樹下的魔術師〉 ◎有關默默守護、始終暖暖環抱的秘密故事 吳明益透過九個商場孩子的敘事,用十段像極你我身旁的故事,描寫不同的角色的偶然遭遇:有的是鞋店的小孩、有的是作家、有的是鎖匠、有的是裝潢工頭。看起來似無任何關連的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圍繞著中華商場上的天橋,以及天橋上的魔術師。 ◎從過去獲得對未來的救贖 這本短篇小說集敘述的,不只是以八○年代中華商場為時空背景的故事,也並非為了遙想過去的回憶;而是每段故事中的人物,皆從過去的記憶裡找尋對現實的救贖。作者或許想傳達的是,孩子會經過許多傷害性的事物,才漸漸得以長大(或永遠受傷),而這些記憶將成為他們人生中重要的場景,不再因任何理由而消逝,彷彿某種魔術時刻。 本書特色 ◎ 特別邀請被倫敦插畫博物館選為2010最有潛力年輕插畫家via(方采頤),配合各篇小說繪製十則插圖,營造另一種閱讀氛圍。 ◎ 看似不相干的十則故事,都曾與中華商場天橋上的魔術師交會。 名人推薦 吳明益的《天橋上的魔術師》令人驚豔。難得看到小說呈現得這麼立體,這麼有現場感。如果作者單是在制式下的教育成長,而欠缺廣泛的生活教育的話,人性在各種場域的面貌是呈現不出來的。從扁平的小說界鑽出頭來的好小說(作家 黃春明)。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