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儒学
-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围绕《论语》一书,梁漱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把儒家思想解释为十三个方面:乐、讷言敏行、看自己、看当下、反宗教、毋意必固我,非功利、非刑罚、礼乐、孝弟、不迁怒不贰过、天命。同时,还结合中国现时的思想及西方思想,谈了新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再审视、再理解。大家之笔,尽是神来之处,寥寥十万字把一个“儒”字解释得淋漓尽致,读来不禁为之拍案! -
王阳明哲学
《王阳明哲学》提出了很多王阳明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研究王学的代表作。“四句教”“致良知”“心即理”是王阳明哲学的中心思想,这些思想是如何发展而来?具有怎样的人生意义?明代中叶以后,王学何以成为历史上最显赫的学派之一,甚至传至日本?这些问题,在书中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论述下,都得到解答。 -
仁学本体论
《仁学本体论》后记 2010至2011年,李泽厚先生出版了《该中国哲学登场了?》和《中国哲学如何登场?》,但我一直未曾注意。2012年夏在吉林大学开会,听到有学者发言提到这两本书,于是在2012年12月末我请学生帮我买来这两部书,并细读一过。李泽厚在书中说:“后现代到德里达,已经到头了,应该是中国哲学登场的时候了,当然还早了一点,但可以提提吧。我先冒喊一声,愿有志者、后来者闻鸡起舞,竞创新思,卓尔成家,走进世界。”这两部书所说的“中国哲学”不是泛指当今中国的所有哲学研究系统,而是专指中国传统哲学直接传承的系统,即所谓“中、西、马哲学”的“中哲”。因此,这一关于“中国哲学”登场的呼吁,无疑是对作中国哲学研究的学者的挑战与促进,而吾人必须响应这一呼吁、回应这一挑战,以促进中国哲学当代的发展。于是我立意以仁本体回应李泽厚的情本体,期以带动中国哲学界的更多响应。当然,李泽厚表达的是要“走进世界”即从世界哲学的范围对中国哲学登场的期盼,而我们的立场则以适应中国当代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需要为主,并非专以世界哲学为思考基点,但无可否认也包含了针对现代世界的意义。 按韩愈有“五原”之作,《原道》、《原性》、《原人》、《原鬼》等,而没有《原仁》,因为按照他在《原道》的说法,仁是定名,以博爱为义,不用再加讨论了。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贞元六书,书名皆以“新”字为首,如韩愈有《原人》篇,冯先生书称《新原人》;韩愈有《原道》,冯先生书称《新原道》。但冯先生没有《新原仁》之作。“原”之一字,兼有二义,一为穷其源头,一为究其根本。在一定意义上,本书可谓为“新原仁”之书,但不是强调推其源头,而在推究其根本,阐明其本体义。冯友兰先生《新原人》自序有云:“此书非考据之作,其引古人之言,不过以与我今日之见相印证。” 可谓先得吾人之心。 其实历史上亦有以“原仁”名篇者,如唐人李韦筹有《原仁论》,见《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八: 救天下者皆曰仁,得天下者皆曰利。则可乎?曰:不可也。不得已而有天下,则曰仁;得已而有者,则曰利也。善畏其利,善决其仁,皆圣也。汤、文王是也。 原意曰:圣人视生民以天下,襁褓在焚溺,无不挈者。然则挈而授其家乎?将遂挈而有之乎?彼家无人而有之,不得已而仁矣。有人而有之,则得已而利矣。夏无人也,汤有以仁。殷有人矣,文王畏其利。前贤明汤意,故曰无伯夷。后圣明文王意,故曰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 但我们的《新原仁》并不是接着唐人这种“有天下”的政治思想讲,而可以说是接着《新原人》、《新原道》等现代中国哲学思想讲。《新原仁》即对仁的根本义进行深入研究,而建立一仁的本体论。 不过,由于在语音上,“新原仁”与冯先生的“新原人”无法区别,容易混淆,而本书是以仁本体观念为中心,因此本书定名为《仁学本体论》,而以《新原仁》为其别名,并书于扉页。前辈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欣然为之题名,作者在此特表深深的感谢! 上月在北师大会议上承牟钟鉴先生赠其新书《新仁学构想》,其中之义,多与鄙见相合,可见仁学的重建在当代已经是有志于发扬儒学者的共识。与牟著不同的是,本书集中于“仁体论”,关注在本体的哲学层面。其实仁学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期待在仁学当代重建的时代,有更多的、不同方面的仁学论述不断出现,共同促进当代儒学的发展,以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共生和谐。 陈 来 2013年12月于北京清华园 -
从陆象山到刘蕺山
《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牟宗三学术论著集》是牟宗三学术论著集,中国哲学史论系列中的一册,共分六章,其内容为象山之“心即理”、象山与朱子之争辩、王学之分化与发展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牟宗三学术论著集》不仅将濂溪、横渠、明道贯通起来,从天命“於穆不已”的儒家最根源的智慧、老传统一直贯通到宋明儒的发展,来诠释与判释,是学术研究者值得一读的佳作。 -
体用论
《体用论》中的《明变》、《成物》和《明心》三章,熊十力在原《新唯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创作,分别表达了他晚年定型的本体论、宇宙论和人生论,成为《原儒》体系的重要哲学基础。尤其是单独发行的《明心篇》,不仅篇幅大增,内容得到很大充实,因而成为熊十力晚年加强其新儒学人生论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熊氏新易学人生论的核心所在,是熊十力努力以新儒学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服务的重要尝试。《体用论》及其《明心篇》的完成,是熊氏新易学特别是其人生论臻于完善的重要标志。 -
瞩望新轴心时代
本书汇聚汤老的三十余篇论文、书序、演讲及访谈录,集中反映了汤老于新世纪伊始对华夏文明统序的深切反思,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士子的家国情怀与拳拳之心。 -
理心之间
《理心之间:朱熹和陆九渊的理学》所呈现的,与其说是他们的思想学说,不如说是朱陆二人的精神仪范:一个强调虚心以致敬,致敬在认知,一个强调明心见性,收拾精神;一个是虔敬为学的智者,一个是雄姿英发的哲人。两种学问,两种风仪,恰好构成了中国儒学的两极。 -
新儒家思想史
本书所谓“新儒家”,乃相对于先秦原创性儒家而言,是指生发流变于中唐韩愈以迄晚清曾国藩间大约一千年之久的儒学新思潮。作者审慎而详尽地考辨这一始终涵淹着道统认同却又不无新精神创发的思潮的檀演,意在为文化危机中的现代人提供一种儒学再度复兴的历史启示。 -
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
本书是在21世纪中西文化会通碰撞之际,中国学者对华夏传统充满温情和敬意的深入思考与全新开拓。 作者追随着孔子的道说,运用新的哲学方法(现象学的、结构主义的)来探讨儒家哲理的生动特性,特别注重中国传统视野中的人的实际生活经验(孔子的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儒家所谓“艺”)对于理解儒家思想传统的关键意义。 作者揭示出中国文化、儒家思想全然异于西方文化和基督教的时间性与身体性,探发了这种时间性与身体性的根本源头:亲子之爱,并对此作了极为新颖独到的阐发。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和儒家传统未来发展的新的可能和远景。 -
梁漱溟先生论儒佛道
儒、佛、道三家之学,一般多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来研究,或当作一种知识来讲解,而本书作者之所见则与此有所不同。梁漱溟先生认为,这三家都是关于人们修持、涵养或修养的一种学问,其固有的根本精神在“力行实践”。因此,他说:“儒、佛、道三家之学均贵践履实修,各有其当真解决的实在问题,非徒口耳三寸之间的事。不掌握此点,不足以言三家之学。”如儒家孔门之学,依作者所见,就是“专务导致吾人身心生活日进于自觉而自立,整个生命有所变化提的那学术”。作者并非不承认这三家之学“其中有思想有知识”,但“主要则在返乎自家身上之修持、涵养、证悟”,若不如此,而“只当作哲学来讲者殊属失真无当”。现本书所收录之文字,各篇既强调三家之学这一固有之根本精神――“力行实践”,又指出儒家修养实践的具体方法。... -
有无之境
本书是王阳明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全书把哲学史研究、比较哲学研究、文化问题研究和文献史料研究合为一体,对王阳明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力图呈现出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本书作为系统研究王阳明哲学的专著,思境恢弘,学理精审,史料详尽,在王阳明哲学思想研究的各个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诠释,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思想把握上的理论造诣和文献把握上的学术功力,代表了当代阳明学研究的高端水平。本书虽集中在王阳明哲学的研究,但其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对整个阳明学、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皆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本书探讨了孔子晚年及其身后的儒家思想和命运,从孔子“作《春秋》”及其历史传承展开论述,梳理了从曾子、子思、孟子到荀子的先秦儒家在中国历史中的思想谱系,以生动平实的语言讲解了先哲思想之间的传承和争论;引导学生深入儒家有关诗、礼、乐、心、性、情等思想的文本,发掘出其丰富、原发和独特的哲理光彩。 -
心学之思
心学之思 ――王阳明哲学的阐释 这是我所看到的有关王阳明研究的一部佳作。 作者从一个新的视野出发, 对阳明心学展开多维度的阐释, 思路开阔, 创见颇多, 具有开拓性。 尤其从“存在”的维度上 阐明阳明心学的个体性特征, 进而提出“存在意义”的转换问题, 明确肯定阳明心学将情感、 意志视为主体应有的规定, 这都是同类著作中少见的。 又如从阳明学关于“心体”、 “本体”与“工夫”等方面所表现的 二重性引出其演变分化的历史叙述, 得出阳明形而上学的消解过程 完成于黄宗羲的结论, 亦有前人所未言者。 此书的出版必将 推进阳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 蒙培元 -
传习录注疏
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于《传习录》研究有两部重要著作,因各种原因,今天仍未有超过他们的著作问世,一部是陈荣捷的《传习录详注集评》,另一部就是邓艾民的《传习录注疏》。 陈著长于考证,详于介绍历代各主要《传习录》的评注,但对《阳明全书》所收的阳明其他文字与《传习录》中的思想观点有何关联,却未免有所疏略,即陈著的着力点在评注而不在于义理阐发。 邓著在《传习录》版本的把握以及在文字出典的注释方面虽然稍逊于陈著,但最大特色在于将《传习录》与《阳明全书》作了严密的对照比勘,同时将《传习录》上中下三卷打通,对其中互有思想关联的条目作了统一之观察和考辨,这就为从整体上把握阳明思想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邓著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其视野从阳明学扩展到了阳明后学,也就是说,他通过对王门各主要弟子的著作及其思想的了解,进而观察王门弟子对《传习录》有何评论或新的阐发,由此向人们“立体”地展示出阳明学的思想展开之进程。 编辑推荐: 邓艾民先生的王阳明研究是80年代大陆王阳明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传习录注疏》即是放在今天,仍然是阳明学研究的一流著作。 邓艾民是著名学者陈来先生的硕士导师,是其朱子、阳明研究的领路人。 -
论语别裁(上下)
《论语别裁》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成的。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编集的《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自西汉以来,《论语》所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扩展,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识。有关《论语》的章句注流也累代不绝。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成的《论语别裁》,就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论语别裁 上 篇 前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下 篇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附录 孔学新语自序 在线阅读:http://www.guoxue.com/wenxian/nowwen/lybc/lybc.htm -
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一卷)
我们关于中国经学思想史的断代,可以说是四阶段说:一、前经学时代;二、汉唐经学;三、宋明经学;四、清代经学。 目 录 前言 经学思想研究的新方向及其相关问题………………………………( 1 ) 绪论一 重新认识儒家经典 ——从世界经典现象看儒家经典的内在根据……………………( 20 ) 绪论二 传统的诠释与诠释学的传统 ——儒家经学思潮的演变轨迹与诠释学导向……………………( 40 ) 前经学时代 第一章 论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 61 ) 第二章 思想的权威与权威的思想 ——先秦的圣人崇拜与经学的发生………………………………( 104 ) 第三章 孔子的生命主题及其对六经的阐释………………………………( 124 ) 第四章 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 158 ) 第五章 孟子在经学发生史上的地位………………………………………( 182 ) 第六章 传经与弘道:荀子的儒学定位……………………………………( 207 ) 第七章 儒学是一种“意义的信仰” ——儒家礼仪与礼义关系再认识…………………………………( 242 ) 第八章 礼的宗教胎记………………………………………………………( 259 ) 第九章 礼的道德意义………………………………………………………( 301 ) 第十章 礼与法的相涵与分立………………………………………………( 333 ) 第十一章 “文王演《周易》”新说 ——兼谈境遇与意义问题 ………………………………………( 352 ) 第十二章 卦序与易学的起源 ——易类简帛的卦序意义…………………………………………( 371 ) 第十三章 《左传》、《国语》筮例的再认识………………………………( 391 ) 第十四章 《尚书》:从口传历史到成文历史………………………………( 417 ) 第十五章 “《诗》云”时代:先秦诗学……………………………………( 448 ) 第十六章 古《诗序》的编连、释读与定位研究……………………………( 479 ) 第十七章 《春秋》与三传……………………………………………………( 512 ) 第十八章 春秋公羊义…………………………………………………………( 548 ) 第十九章 《论语》的结集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579 ) 第二十章 《大学》新解………………………………………………………( 620 ) 第二十一章 郭店楚简与《中庸》公案 ………………………………………( 639 ) 第二十二章 先秦孝道观的发展 ………………………………………………( 671 ) 第二十三章 德、力之争的演变及“焚书坑儒” ……………………………( 710 ) -
廖平 蒙文通
近世学界“托古改制”、“疑古辨伪”之先导——廖平,是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康有为即深受其思想的影响。本卷收入其《今古学考》、《四益馆经学四变记》、《经学六变记》等代表作。传廖氏之衣钵的登堂弟子蒙文通,是开拓近世对古代民族、文化之体系研究方法的第一人,其学由经入史,释道二藏,莫不淹通而深自得于理学。本卷收入其《古史甄微》、《经学抉原》、《儒学五论》等代表作。 廖平(1852~1932),原名登廷,后改名平,字季平,四川省井研县人,近代学者、经学家。早年研究宋学,后专研经学中的今文、古文。自称治学凡六变,以一变、二变影响较大。其代表作有《古今学考》、《知圣篇》、《辟刘篇》等。1903年因被劾为“离经叛道”、“逞臆说经”,遭革职。1911年,任《铁路月刊》主笔,支持四川保路运动。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后,任枢密院院长。1914年任四川国学学校校长,后兼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华西协合大学教授。一生著作甚丰,已出版的达140余种,主要的辑为《四益馆经学丛书》,后又增益为《六译馆丛书》。 蒙文通(1894--1968),原名尔达,四川盐亭人,我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从二十年代起即执教于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成都国学院、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四十年代即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兼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建国后,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所研究员、学术委员。蒙文通先生在中国古代史及古代学术文化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了一生,造诣很深,成就甚高。主要著作有:《古史甄微》、《辑校李荣老子注》、《辑校成玄英老子义疏》、《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经学扶原》等。 -
简明儒学史
该书是作者在完成《中国儒教史》、《中国儒教论》之后,对儒学性质、内容进行反思的成果。其导论部分论述了儒学的性质和儒学的内容,正文部分依年代顺序描述了儒学在各个历史时代的面貌。作者大量阅读儒经注疏,少有空论。 -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
重回清末民初政治激变下众声喧哗的思想现场 聚焦新文化运动反孔批儒背后复杂的历史成因 走进儒学转型过程中知识精英曲折的内心世界 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孔批儒思潮是近百年学术界最为聚讼纷纭的问题之一。本书从戊戌以降儒教自身新生转进的历史视角观察新文化反孔批儒思潮的兴起与展开,基于 全新的材料及问题意识,重建了儒教传统的转型与新文化形成之间的历史关联。康有为、章太炎分别是近代孔教运动的领导者和批儒思潮的发动 人。他们彼此间、他们与新文化人的思想对话揭示出反孔批儒的多层次历史动力。明治日本将儒学忠孝伦理纳入"国体论",并从台湾开始侵占中国;受此触动,近代儒教形成了批判性的自我认知,新文化批儒有持续的跨文化背景。面临基督教的挑战,儒教正信与异端之争急剧裂变,内部的废淫、排异使新文化的反孔教拥有了来自传统的知识支撑。孔教曾经是帝制社会国家意识形态,它试图迎接近代国民思潮进行制度建设,但却在民初政治纷争中被新文化人视作奴隶的道德,而没有跨越其现代转型的最大屏障。随着1920年代知识话语的代际转换,戊戌前后为人津津乐道的康有为孔教思想逐渐隐没。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