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儒学
-
中国儒学史
中国儒学史,ISBN:9787301105702,作者:汤一介,李中华 著 -
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
本书尝试着提出一个“儒学地域化”的解释体系,通过研究儒学从官方的意识形态转化为民间的思想资源这一复杂的过程,展示了不同的儒学形态对近代知识分子言行的影响,这项研究不是对个别思想家脉络的追踪,也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史著作,而是突破了以往近代史解释的日有框架,试图借用新的方法把思想史与社会史加以沟通,从而对一些旧有命题提出新解。“儒学地域化”体系的提出可能会引起讨论和争议,但本书在运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历史问题方面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
政治儒学
本书依据中国古典政治思想的立场,对当代新儒家、全盘西化论、自由主义的政治理念,都做了深入的批评分析,这种研究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作者的分析较为细致,立论多人所未发,显示作者对这一主题已经过多年思考,确有独到见解,故此书的许多论点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
孔子、孔圣和朱熹
周予同先生是上世纪中国经学史的学术大师,他的著作代表了中国学术界研究经学史的最高水平。本书是周予同先生的重要著作之一。主要收录了周予同先生对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等人在中国经学史上的地位、作用和著述所作的评述。 -
孟子
孟子及其思想充满强韧的生命力,不仅在战国时代气势撼人,而且两千年来影响深远。本书为一般读者了解中国思想与文化而写,尽量钩玄提要,介绍评述了孟子其人、孟子思想,以及历代儒者解释孟子思想的变迁。书中也从中国文化史的视角,阐发了孟子思想遗产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在较为精要的篇幅内,得以一览孟子之学。 -
中国的儒学统治
自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皇室日益依靠、重视、奖掖儒生,扩大儒生阶层,儒生则通过研习、讲述、演绎儒学,极力为皇权辩护,扩大和强化皇权,并使皇权神圣化;皇室和儒生阶层逐渐从儒学中获取日益深厚的既得利益。为保护和扩大他们的既得利益,也是从西汉起,皇室和儒生阶层就相互合作以抑制和镇压其他学说和社会群体(比如工商业者、科技工作者、游侠等),使中国社会永远处于一种靠皇权和宗法制度维持秩序的小农经济状态。这种统治阶级各组成部分既得利益一致社会分层模式,使得统治阶级既得利益成为一种非常强大的抵制社会变革的力量。这就是儒学在中国统治二千余年的原因,也是中国社会难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
现代儒学论
本书收集了余英时论现代儒学的文字共八篇,以儒家政治、社会、伦理观念的变迁为讨论重点,从“形而下”的历史角度,揭示了儒学在现代遭遇的困境,以传统建制的消失揭示儒学的毁灭性危机,论证儒学随着建制的消失而成为“游魂”,别开生面地提出一个历史学者对传统文化式微的忧患之情。 -
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作于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牟宗三先生初到台湾,痛感时运之剧变,发愤著书、从历史入手、围绕众所周知的先秦两汉的大事件,通观时代精神之发展,进而探明精神本身的表现途径,解决中国“内圣”之学的“外王”问题。 -
优入圣域
我不是儒家的,但对孔子有很高的敬意。我在孔子墓前三鞠躬,结果闹了个小风波。因为周围的人都在围观,把带我去的那个教授搞得很窘。他说:“你鞠一个躬就够了。”很多人以为我在拍电影。 我们常讲一些很抽象的“道统”、“治统”,你把这些概念放到具体的祭祀制度里,轮廓就出来了。两千年中国怎么样变化,儒生集团跟统治集团怎么较劲,一目了然,都记录在孔庙发展史上。 它还写了统治集团所认同的思想是什么,因为能够进孔庙一定经过皇帝的批核。这样做出来的中国思想史,跟我们以前所想象的就有些不一致。每一次儒生推举哪个人可以进孔庙都有一连串的理由,从地方、社会到学术,你可以看到很丰富的东西。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研究孔庙,因为可以解答经济、政治的很多问题。 ——摘自《时代周报》第42期黄进兴访谈 目录 目次 新版序 原序:孔庙因缘 壹 个人观点 一、所谓“道德自主性”:以西方观念解释中国思想之限制 的例证 二、“道德自主性”与“责任伦理”:康德与韦伯的分歧点 三、孟子的“四端说”与“道德感说” 四、十年之后:后记 五、韦伯论中国的宗教:一个“比较研究”的典范 六、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迷思或事实? 贰 皇帝、儒生与孔庙 七、清初政权意识型态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统观() 八、道统与治统之间:从明嘉靖九年(1530)孔庙改制论皇权与祭祀礼仪 九、权力与信仰:孔庙祭祀制度的形成 十、学术与信仰:论孔庙从祀制与儒家道统意识 十一、孔庙的解构与重组:转化传统文化所衍生的困境 叁 理学、考据学与政治 十二、“朱陆异同”:一个哲学诠释(池胜昌译) 十三、理学、考据学与政治:以《大学》改本的发展为例证 十四、“学案”体裁产生的思想背景:从李绂的《陆子学谱》谈起 十五、“学案”体裁补论 肆 附录 十六、荀子:孔庙从祀的缺席者? 十七、以序为书:评介《朱熹的历史世界》 新版序 从1981年初次造访台北孔庙,至2001年旁及武庙而收笔,自己摸索孔庙文化整整二十年。 对这样一个“封建制度”,人们不禁浮起一个疑问:耗费如许的时间是否值得?答案却是肯定的。就学术而言,确是丰富之旅。以今日的眼光回溯,重印《优入圣域》倘还有些许学术意义的话,大概是攸关“孔庙”的研究。它所彰显的“国家宗教”(state religion)的性格,别具意义。 过去数十年的宗教史与人类学都集中在“民间宗教”(popular religion)、“民俗信仰”(folk beliefs)、或“原始宗教”(primitive religion)的研究,并且取得十分丰硕的成果。反观“国家宗教”或“帝国祭典”却乏人闻问,其原因存于传统社会里,“国家宗教”与政治脱离不了关系。因此一旦帝制崩解,作为“国家宗教”的孔庙祭典遂无所依托;而后尤受政治情势的拖累,人们视之为专制政体的文化象征,喻为万恶的渊薮。民初“打倒孔家店”的激情,以及文革“批孔”的浪潮,便是此一心结的表征。 然而时过境迁,今日我们容可以较超然的观点(detached view),来审视儒教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文化意义。尤其在制度性的实践层次,孔庙祭典确是极佳的具体指标。 要之,在帝制中国,孔庙祭典概由人君与士人统治阶层所笼断。它不但为官方所主导,并且展现“公共宗教”(public religion)的特质。惟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缘浸淫于西式“私人宗教”(private religion)的范式,反而习焉不察,无从捉摸其独特的宗教性格;从而判定儒教非为宗教。针对此一盲点,重启孔庙的探讨适可发掘历史的原貌,进而厘清传统中国信仰的多元面相。 惟拙作主要聚焦于上层政治与文化力量的较劲,较少顾及地方的特色。其实,各处孔庙的状态均略有出入;譬如:南京孔庙,除了政教象征,环绕其间尚有商业聚落的现象;而台北孔庙,则由地方士绅集资兴建,成为民间修筑孔庙的特例。凡此,均难一概而论。 此外,孔庙的数据蕴藏有丰富的历史讯息,足可解答传统社会诸多的提问。举其例:山东曲阜档案已发表的文献,即载有清代的物价、文字狱,或者明代以降,中央政府与地方(曲阜一域)的互动、人君与自视“天下第一家”孔府的紧张性等等。 记得1995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孔庙研讨会,会场爆满,远远超过其所能容纳的人员,多数人竟只能席地而坐。与会学者从礼制、社会、思想、音乐、建筑各方面进行严肃的探讨,所有论文后来由哈佛大学出版社集结成册。近年,从历史、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各领域出发,探讨孔庙文化更不在少数。简之,孔庙经历多年的冷漠,今日能重获青睐,何其有幸。这与传统孔庙“门前车马稀”,恰成鲜明地对比。 另外尚值一提的,1994年拙作《孟子的“四端说”与“道德感说”》始揭孟子伦理与西方“道德感说”颇有相契之处。原初的做法只不过是项“思想的实验”(thought experiment),拟举证西方18世纪的“道德感说”,较康德的伦理更契合儒家伦理,借此证明新儒家援康德入儒的局限。不意近日看到施若特教授(Michael Slote)也援引休谟(Hume)的“道德感说”(moral sentimentalism)疏通孟子伦理,图欲表彰“德性伦理”(virtue ethics)的特色。令人惊奇万分,盖“闭门造车,出则合辙”,委实不易。而我自己则全然同意儒家伦理较接近“德性伦理”的类型,而不类康德的伦理(Kantian ethics)或效益论(consequentialism)者。 末了,感谢北京中华书局愿意再次为拙作刊行较为理想的读本,这种严谨的出版态度,令人敬佩。此一改版删除了原繁体字版的“附录”部分,另增录《孔庙从祀的缺席者》和《以序为书》二文,希冀较贴近原书的意旨。 黄进兴 志于南港中研院史语所 2008年11月 -
经学历史
《经学历史(竖排版)》是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经学史。在书中,皮锡瑞以今文经举作为经学的正宗源头,在经学发展各时期的叙述中,以今文经学在各个时期舶发展为依归而进行判别。全书共分十个部分,分别论述经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 中国经学,假使我们慎重点说,上追到西汉初年为止也已经有二千百多年的历史。这二千多年中,经部书籍,因为传统的因袭的思想关系,只就量说,也可以配得说汗牛充栋。不说别的,我们只要一看纳兰性德汇刊的通志堂经解,经解,也几乎使你目眩多至若列举朱彝尊经义考的书目,那翼所谓「更仆难数」了。但是,假使我们能够应用史学家处置史料的手段,这许多繁重的著作,也不过可以归纳为三大派,所谓「经学的三大派」。 -
圣贤与圣徒
本书之取名《圣贤与圣徒》显然和书中第五篇论文有关,该文点出近十年孔庙研究的理论意涵。而全书则考察了绵延长达二千余年的孔庙祭祀制度在传统中国的意义以及孔庙的社会、宗教实践在社会上的意义等。书中内容包括权力与信仰,学术与信仰(孔庙从祀制与儒家道统意识),作为宗教的儒教,武庙的崛起与衰微等。全书资料翔实,旁征博引,对广大研究者而言是一本难得的佳作。 -
古代宗教与伦理
原收录在“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三辑,现选入陈来学术论著集重新出版。在导言中,作者从黑格尔到雅斯贝斯再到帕森斯发展起来的轴心时代理论入手,运用大量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进行理解,从整体信仰的转变和政治权利的强化的角度,论述了从巫觋文化到祭祀文化再到礼乐文化的演进。周代文化模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调。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统统都纳入“礼“的范畴下,形成一个政教德法合一的体系。全书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三代的宗教活动来探讨先人对世界及其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 -
朱子学提纲
钱穆先生于1969年撰成百万言巨著《朱子新学案》,“因念牵涉太广,篇幅过巨,于70年代初夏特撰《提纲》一篇,撮述书中要旨,并推广及于全部中国学术史。上自孔子,下迄清末,二千五百年之中儒学流变,旁及百家众说之杂出,以见朱子学术承先启后之意义价值所在。”本书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实为研究和阅读朱子学之入门。 本书内容包括孔子与朱子、先秦儒至汉儒的流变、三国两晋至唐五代的儒学流变、宋之新儒、宋代之理学、朱子为集儒学之大成者等。 -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讲述的是儒学在传统中国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但是自19世纪中叶以来,儒家秩序开始解体了,儒学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了。这是20世纪中国儒学出现严重危机的根源所在。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说明儒学在现代的解体过程,并进而展望儒学在现代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方面可能发挥的效用。所讨论的范围以政治、社会思想为限,不涉及形而上学或宇宙论,以求论旨明晰。 -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
包括《刘向歆父子年谱》,《两汉博士家法考》,《孔子与春秋》,《周官著作时代考》四篇文章,围绕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展开,以史实为依据,阐述论证作者在经学方面的新见解,旨在发现古人学术之真相。 -
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
本书尝试着提出一个“儒学地域化”的解释体系,通过研究儒学从官方的意识形态转化为民间的思想资源这一复杂的过程,展示了不同的儒学形态对近代知识分子言行的影响,这项研究不是对个别思想家脉络的追踪,也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史著作,而是突破了以往近代史解释的日有框架,试图借用新的方法把思想史与社会史加以沟通,从而对一些旧有命题提出新解。“儒学地域化”体系的提出可能会引起讨论和争议,但本书在运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历史问题方面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
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
本书共分三篇,分别为上篇「礼观念的演变与儒教国家的成立」、中篇「政治制序与经典诠释」及下篇「礼制与『东亚世界』的政治制序」。上篇主要论述先秦至《大唐开元礼》中,各时代「礼」观念的转变及其意涵,中篇主要论述中国中古时期至隋朝间,各时代对「国家」、「君臣关系」、「罪」、「政治」、「文化」等观念的形成及其所构成的经典诠释,下篇则着重於中国、日本等,关於「东亚」世界的再省思。 -
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
本书主旨为探讨朝鲜王朝尊周思明的原因,分析这种思想的表现及其对清韩关系的影响,阐明自号“小中华”的朝鲜王朝对中华文化的倾慕、利用之以建立其政权的正统性,并对这一时期的中朝关系作出全面的榫和重新解释。为此作者研读了中、韩和日本的几乎所有相关文献,穷十余年之功,撰写了这部被相关专家誉为具有震撼性的著作,持论公正,述事理性客观而有深度。应当说,这是近年出现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
《春秋》与“汉道”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陈苏镇先生潜心研究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的力作。本书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响汉帝国的实际历史进程,从而成就“汉道”,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确立了基本模式。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