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南斯拉夫
-
我从哪里来
☆ 德国图书奖大奖、艾兴多夫文学奖获奖作品!《明镜周刊》畅销榜首,蝉联畅销榜75周!25国语言火热抢读。
☆ 作者生于波斯尼亚,14岁时与父母逃亡到德国海德堡,从波黑战争难民成长为德国文坛新星。机智、疯狂、奇妙、幽默的文风,被媒体誉为“德国当代文学的领军人物”。
☆ 贝尔格莱德红星队、飞向太空的山羊、龙守护神、初恋、祖辈墓地中的井水……自由穿行于回忆与现实,在心酸与温暖交织的故事中找回故乡。
☆ 小说叙事的高度革新!最后一章《龙——守护神》是大胆的文学实验,让读者参与到结尾的叙述中,根据不同的线索和阅读顺序,展现小说结局的多种可能性。
——————————
在呈递给德国移民局的履历表上,我写道:1978年3月7日,我出生在德里纳河畔的维舍格勒。出生前的几天,德里纳河躁动不安,波涛汹涌。在我人生最初几年里,奶奶一直照看我,奶奶是黑社会的人,我给移民局这样写道,干黑社会这一行,有的是时间照看孩子。
随着南斯拉夫解体,波黑战争爆发,我和母亲逃亡到德国。我的家族分散地生活在整个世界,和南斯拉夫一样四分五裂,无法融合到一起。
2009年,我回到维舍格勒探望奶奶,第一次和她一起来到奥斯克鲁沙村:一个只剩下13个居民的村庄。爷爷就生在这里,也葬在这里。
在做梦的南斯拉夫岁月,父母仍在樱桃树下翩翩起舞;而沧桑归来,我站在古老的群山中,寻找祖先的起源。
——————————
【评价】
萨沙以丰盈的想象将小说从编年史、现实主义和精确纪事的传统中解放出来,以极大的幽默感重新呈现了历史的样貌。——德国图书奖评审委员会
《我从哪里来》书写了超越民族的、南斯拉夫理想式的、属于全欧洲的故事。萨沙已成为德国最好的作家之一。 ——《明镜》周刊
如果说德国当代文学中出现了具有移民背景的黄金一代,萨沙·斯坦尼西奇则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德国《世界报》
在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撼动欧洲之际,我们能做什么呢?也许是读萨沙·斯坦尼西奇的作品。——《南德意志报》
斯坦尼西奇笔下的每件事都在回答“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在这个美妙的故事中,他并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以机趣而优雅的方式展开他的想象和经验,并探索了生存的本质问题。——《南德意志报》
萨沙·斯坦尼西奇是我们拥有的最好的现代民谣歌手——《我从哪里来》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滚石》杂志
机智,扣人心弦,疯狂。这本书已经登峰造极,打开看看,绝对值得!——北德广播公司
斯坦尼西奇以浓墨重彩绘出了祖先的肖像画和自己的生平——没有半点陈词滥调,而是以艺术家的绚烂手笔。——北德广播公司
《我从哪里来》塑造了全新的叙述形式:交织漫游的故事、游戏攻略式写法,令人感动、惊叹、目不暇接。——《法兰克福汇报》
-
Jan Kempenaers - Spomenik
During the 1960s and 70s, thousands of monuments commemorat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called 'Spomeniks' were built throughout the former Yugoslavia; striking monumental sculptures, with an angular geometry echoing the shapes of flowers, crystals, and macro-views of viruses or DNA. In the 1980s the Spomeniks still attracted millions of visitors from the Eastern bloc; today they are largely neglected and unknown, their symbolism lost and unwanted. Antwerp-based photographer Jan Kempenaers travelled the Balkans photographing these eerie objects, presented in this book as a powerful typological series. The beauty and mystery of the isolated, crumbling Spomeniks informs Kempenaer's enquiry into memory, found beauty, and whether former monuments can function as pure sculpture. -
米洛万·吉拉斯的政治思想演变研究
吉拉斯是20世纪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特殊”人物。本书选取吉拉斯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旨在对吉拉斯的政治思想演变的轨迹及动因作出详尽分析。作者把苏联模式在苏东国家的实践划分为确立期、弊端暴露和改革期、改革中止或失败期、僵化期、危机和崩溃期五个时期,对应着吉拉斯政治思想演变的斯大林主义者(憧憬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铁托主义者(批判与改革苏联模式)、吉拉斯主义(超越南斯拉夫改革的限度)、提出“新阶级”论(批判“共产主义体系”)和苏联模式的“异端”(追求“民主的社会主义”)五个阶段,展示了苏东国家一类吉拉斯式知识分子的心理历程和观察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另一个独特维度,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总结苏联模式的利弊,更好地认识苏东国家的干部官僚化现象。 项佐涛先生虽然对米洛万•吉拉斯怀有同情,但他主要是一个学者、一个寻找事实并试图分析它们的科学家。在贝尔格莱德逗留(超过两个月)的整段时间,他都埋身在图书馆和档案馆。他发现了许多有关我父亲的不为人知却又非常重要的文件,那些来自铁托档案馆的、通常带有铁托亲手批示的文件尤为重要。 ——米洛万•吉拉斯之子 阿勒科萨•吉拉斯 优秀的研究成果不是材料的堆积,而是基于材料的再创造。为了更好地解释吉拉斯政治思想演变的动力,项佐涛试图深入吉拉斯的内心世界。为此,他采访了吉拉斯家人、朋友,采访了黑山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了解他们对吉拉斯、吉拉斯家族、黑山民族的看法。这些采访帮助他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吉拉斯性格对其思想发展的影响,而这是档案材料所无法提供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孔寒冰 -
民族主义、国家结构与国际化
《民族主义、国家结构与国际化: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研究》内容简介:谈到巴尔干,人们马上会联想到欧洲的“火药桶”这个耳熟能详的代名词,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探窗台巴尔干——欧洲这个“火药桶”那么无疑会发现,南斯拉夫则是这个“火药桶”的核心部心,回首人类刚刚告别的20世纪,世纪之初的第一次世界规模大战在这里拉开帷幕,二战期间残酷的战争和民族仇杀又在这里发生,冷战后欧洲首次大规模热战——波黑战争的硝渐尚未散尽,世纪之末的科索沃战争又成为举世尖注的焦点,而这一切与南斯拉夫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有着不解之级。本文即是对南斯拉夫民族问题进行一次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跨学科研究。 -
塞尔维亚的轮回
《塞尔维亚的轮回:近世的南斯拉夫与战争》讲述了:《战争史研究》之于其他种类繁多的军事刊物的意义,就像1808年下水的无畏舰之于同是期的所有其他军舰的意义的枉——它带来一种全新的战舰模式。以复制粘贴构造起来响“时效性”。和靠宾丽兴光丰的纸张装订出来的“叔威性”,在《战争史研究》厚重踏实的历史内涵和敏捷尖锐的观点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 -
南斯拉夫兴亡
南斯拉夫地处“欧洲大药桶”的巴尔干半岛,20世纪初以来是欧美大国激烈争夺的热点地区。“一战”后,建立了南斯拉夫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了反对德、意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二战”后,建立了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走上了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的国际大环境下,南斯拉夫联邦解体。本书叙述了南斯拉夫国家从兴起至瓦解,迄今形成六个独立的共和国,历经沧桑的演变过程。 -
达维多维奇之墓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东欧正是处在一个充满恐惧与谎言的时代里,人们不 断面临宗教冲突、政治动乱与种族迫害。一神教的排它性对犹太民族悲惨的命运更是推波助澜,即使是本书于一九七六年在南斯拉夫首次发行时,亦曾因作者本身的犹太血统,一度引起轩然大波,燃起长久以来的反犹情结。尽管如此,仍无损契斯在文学上成就与贡献。在契斯诗体般的韵律与美感中,残酷的环境与彷若真实的历史事件,将得以进入唯美的艺术境界。而契斯结合半自传式的故事,让我们见证了号称“第三国际”东欧社会、政治的自我毁灭。 本书共集结七篇华美如诗的短篇故事,每篇作品虽情节不同、背景各异,却有一贯的脉络可寻;七篇故事中,不论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或是市井小民,每个人都陷入政治伪善、欺瞒的混乱世界,必须接受正反、明暗、左右的两方拉扯,而且最终都走向共同的命运——死亡。但是对于自己为何遭此厄途,始终难以理解,并感到疲累。即使在最终迈向死亡之际,或许心中仍会向上天发出深深的疑问。 -
栗树街的回忆
国内首度译介 遗落的二十世纪东欧文学经典 约瑟夫·布罗茨基、苏珊·桑塔格、米兰·昆德拉、 菲利普·罗斯、纳丁·戈迪默、萨尔曼·拉什迪 推崇的文学大师 二十世纪下半叶无可争议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维护了文学的荣誉。 ——苏珊·桑塔格,美国作家 ************ ********** 我们家族史的许多细节将永远晦暗不清了:1944年,我的父亲和我们所有的亲人都被带到奥斯维辛,几乎无人返回。 ——丹尼洛·契斯 本书中二十篇动人的短小故事有着全然不同的风格,作者丹尼洛‧契斯用看似梦幻般的田园诗写作的方式,以男孩安德烈亚斯‧山姆的视角,呈现出特殊岁月里南斯拉夫乡间的生活与世态。童年的天真、稚朴,微小的惶惑与悲哀,都笼罩在历史的阴影下,映照出成人世界的荒谬和苦难。 ********************** 丹尼洛·契斯是一位命途多舛的人物,出身犹太家庭的他一生经历了纳粹占领、斯大林式统治以及南斯拉夫解体前的民族冲突……如果说小说是作家赋予生活一种形态,那么契斯的世界就是一个超现实的噩梦。 ——景凯旋,南京大学教授 或许在从这样一场噩梦中创造出一种风格独具的文体上,没有小说家走得比契斯更远……契斯对他的时代的想象是完全内化的,就像保罗·策兰既优美又骇人的诗歌…… ——约翰·贝利,《纽约书评》 在丹尼洛·契斯的童年,军队和观念像汹涌的海浪一般来回洗刷着这片土地。在那样的环境下,作为一个犹太男孩,他身边自然环绕着死亡和谎言。 ——威廉·盖斯,《纽约书评》 国民诗人:如同反抗者的梦想家,如同斗士的平民,如同读者的斗士,如同局外人的作家…… ——诺曼·马内阿,罗马尼亚作家 在那个物资匮乏、战祸频仍的贫瘠年代,“恐惧”是梦境的主要背景;而梦想,却抚慰了一颗颗彷徨的心灵,为人们在乌烟瘴气的现实中,找到可供喘息的净土。一九六九年,丹尼洛‧契斯的散文集《栗树街的回忆》(Early Sorrows)在贝尔格勒出版,最初是以塞尔维亚语印行,其后被译成英文,受到国际的瞩目。如作者在本书的后记所言,他承袭了母亲爱说融合事实与传说的僻好,因此他的创作,往往不是全然虚构,而是揉合了个人经验与感触,如梦似幻、风格独具的文体。全书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南斯拉夫乡间为主要背景,并以男童安迪(安卓亚斯‧山姆)的第一人称叙事方式贯串全文。全文乍看之下,就像优美动人的乡间小品,安迪的生活看似无忧无虑,有着疼爱他的双亲和老是与他斗嘴的姊姊安娜,还有一只忠心的可爱小狗随侍在侧,然而敏感的安迪还是察觉出生活周遭隐然的变化,正如阴影般向他们逼近。首先是物资的短缺,让安迪必须受雇替人看牛;村子里不时有部队行经;接下来,亲友们相继被带走,从安迪的生活中消失。在当时,极权主义者正对犹太族裔展开种族清算,这是安迪所不明白的,他不了解父母为什么会对曾经引以为傲的商人血统又爱又惧,直到日后,他才明白亲人们成了大屠杀的牺牲者…… -
死亡百科全书
国内首度译介 遗落的二十世纪东欧文学经典 约瑟夫·布罗茨基、苏珊·桑塔格、米兰·昆德拉、菲利普·罗斯、 纳丁·戈迪默、萨尔曼·拉什迪 推崇的文学大师 博尔赫斯的《虚构集》之后最出色的小说集之一。 ——《国家》杂志 二十世纪下半叶无可争议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维护了文学的荣誉。 ——苏珊·桑塔格 *************************************** 我需要一些证明,在我绝望的时候,证明父亲的生命并非徒劳与虚空,证明终究还有人在记录每一个生命、每一场痛苦、每一种生活,并赋予它们价值。 ——《死亡百科全书》 丹尼洛·契斯自言承袭了母亲将事实与传说糅合在一起讲故事的癖好,这在本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九篇微缩纪事有意混淆了神话、文献与想象的边界,看似互不关联、风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主题:死亡。以虚无始,以毁灭终,古典神话中的毁灭还有着悲剧的慰藉,现代神话中的毁灭只剩下道德虚无的灰烬。契斯用文学回应了这个时代,他展示了仇恨与死亡的蔓延、欧洲社会的崩溃、人类历史的灾难,也表现了一个作家对人性的关怀。 本书的同名小说《死亡百科全书》,讲述“我”在图书馆找到了记录1789年以来所有普通人的传记的百科全书,它与众不同地“描述人物关系、遭际和风景——这些构成了人生的繁复细节”,这时“我”才获知了去世的父亲的全部真相…… 如果说《达维多维奇之墓》是为“大清洗”隐秘的受害者们而建的纪念碑,本书就是对该主题的延续和扩展——将历史的受害者、无名者与消逝的过去记录在案。 ********************************************** 毫不夸张地说,契斯的笔锋近乎永恒,他对人物所做的描写几乎是所有已知的信条渴望对人类灵魂所做的事:扩展他们的存在,也动摇我们对死亡难以洞察的感觉。” ——约瑟夫·布罗茨基 一层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这本书,但这阴影是美妙的,这黑暗发着冷光。 ——约瑟夫·史克沃莱茨基,捷克作家、出版人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