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國

  • The Little Prince

    作者:Antoine de Saint Exu

  • 梦想的诗学

    作者:加斯东.巴什拉

    本书是一本从现象学出发的哲学家以诗人语言向我们讲述梦想的诗学的著作,全书共分五章,前有非常重要的导言。系统地讲述了把现象学引入诗学研究的必要和优势,并分章论述了梦象与科学之间的互通以及在诗学上的反映,对词句的梦想、追寻梦想的梦想等一系列问题。本书高深而不晦涩,不同于一般哲学书籍的语言难懂结构与叙事方式,理论很精妙而可读性非常强。
  • 记忆之场

    作者:[法] 皮埃尔·诺拉 主编

    《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记忆与叙事”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了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拉维斯的《法国史》和普鲁斯特等,不但有理论的观照,更有中国读者熟悉的法兰西标志性建筑、人物、事件等,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 雨傘默默

    作者:[法] 羅曼.加里 Romain Gar

    法國出版已逾三分之一個世紀,130萬個讀者感動落淚! ‧世界翻譯語言文字已超過28種! ‧出版至今近40年,不但改編搬上大銀幕,還多次以舞台劇上演,雨傘默默的魅力持久不衰! 幸福和我,本來就不是同路人。 法國最崇高「龔固爾文學大獎」史上唯一2度獲獎作家 跨世紀驚人暢銷之作,中文版首度問世! 我是默默,十歲。 十歲的小孩其實懂很多事。 例如,我知道羅莎太太是為了每個月的救濟金才撫養我;我還知道,我的親媽媽是妓女,妓女就是用屁股照顧自己的人。 至於我最要好的朋友,則是一把叫「亞瑟」的雨傘,每當我帶著他上街表演賺零用錢,總有路人露出憐憫的表情,覺得孩童不該受此對待,但我實在不知道,有誰哪樣對待我了?也有人因我的表演而心情難受。可是好奇怪啊,我是要來搞笑的耶。 《雨傘默默》是一部法國家喻戶曉的小說。主角默默以童真的語調,述說出一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遭遇。在那其中,所有關於幸福的期盼與想望皆不存在,唯有殘酷,才是生命的基調。然而默默,卻用他的幽默訴說蒼涼與絕望,讓這本小說出版至今,始終撩撥著廣大讀者的心弦。只要讀過默默的故事,必定難以忘懷它所帶來的深沉感動。
  • 危險關係

    作者:拉克洛

    ★ 沉睡兩百年的法式經典∕首度在台問世 ★ 十八世紀最危險的小說,書信體小說顛峰之作 ★ 暢銷奇書、兩度遭禁、瑪麗皇后珍藏 ★ 紀德欽點法文十大小說、令波特萊爾心折、米蘭.昆德拉癡迷的書信愛情地獄 ★ 獨家收錄波特萊爾〈危險關係隨筆書評〉 ★ 復古裝幀、經典再現:法式浪漫方背精裝,古典宮廷霧黑刷邊 是誰目睹了當代的習俗風尚,發表了這些書信? 這本書信集像冰一般燃燒,用令人憎恨的人性朝地獄探路…… 紀德是這本手稿的編輯,瑪麗皇后命人重新裝訂、用白紙包裹封面,波特萊爾在書末寫下隨筆書評,米蘭.昆德拉說它是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司湯達爾因為它才寫出了《論愛情》……你將與這些人一同見證十八世紀最危險的禁書的誕生── 過多的情欲,鮮少的愛情, 虛榮是他們的天職,征服是他們的宿命。 這裡沒有上帝、沒有魔鬼、沒有命運, 只有危險的關係…… 回來吧,我親愛的子爵,您的老姑媽已經讓您繼承她所有的財產了,您還待在那裡做甚麼呢?馬上動身回來吧,我需要您。我有個好主意,想要交給您去付諸實行。這項任務可以讓一位英雄一展所長,因為您既要為愛情效勞,又要為復仇出力。 沃朗莒夫人要嫁女兒了,您可知道誰是她挑中的女婿?就是傑庫伯爵。誰能料想得到傑庫竟會成為我的表親?這讓我不禁怒火中燒,但復仇的渴望使我的心靈得到安寧。如果他在婚禮當晚就成了傻瓜,那會是多麼有趣! ─節錄自第Ⅱ封信〈梅黛侯爵夫人致凡爾蒙子爵〉 梅黛侯爵夫人與凡爾蒙子爵曾經相互愛悅,分手後仍是密友。某日,梅黛夫人聽聞負心情人傑庫伯爵竟要迎娶親戚之女賽西兒,心頭震怒,遂生一計。 她手書一封,急召舊情人凡爾蒙子爵,密謀攜手破壞這樁美事,立誓要讓那人在新婚之夜蒙羞;未料花花公子凡爾蒙已先行盯上貞潔的法官夫人,不肯乖乖效命。浪蕩的玩伴竟會對乏味的正經女人感興趣,謝絕無知的美艷少女?隱隱發作的妒意,令侯爵夫人與子爵立下賭約,若是子爵能取得法官夫人委身於他的書面證據,就能重新再贏得她…… 《危險關係》是法國作家拉克洛於1782年寫就的經典。在他手中,書信體小說被帶到後人無法企及的高度。這本危險之書雖在十九世紀兩度遭查禁,仍受到後世諸多作家推崇。米蘭.昆德拉認為它是「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波特萊爾評注「這書若有甚麼激情, 也只是冰冷的激情。」。這則敗德的愛情故事透過信件戴上面具,時而是悔罪的求愛者、涎臉需索的無賴,時而又是無知性感的愛人……拉克洛以書信張起欲望之網,用嚴謹的結構、精密的心理分析,將一場報復負心漢、征服舊情人、戰勝未來情敵於無形的愛情戰爭,優雅而放蕩地推進藝術殿堂。 《危險關係》由175封信構成,是十八世紀書信體小說集大成之作。內容描寫法國大革命前、上流貴族晦暗的男女關係。出版後,首刷旋即在兩週內售罄,平均每12天再刷一次,成為當時法國家喻戶曉的暢銷書。然而,它的魅力不僅限於法蘭西,這優雅浪蕩的法式情調,隔年也在倫敦與德國造成轟動;書中綻放的慧黠光芒與創新的敘事學,令各方文壇不得不注意到這顆閃耀的法國新星。但也因為內容敗德不倫,遭輿論抨擊,據說瑪麗皇后曾命人重新裝訂本書、並以白紙包裹封面,不讓人知道她在讀《危險關係》──此書爭議性之大,可見一斑。也因此《危險關係》在1824年與1865年兩度遭查禁,直到20世紀中葉前,仍不被文學界所青睞。作者拉克洛亦被法國社會目為怪物,知名沙龍也對他下逐客令,當時大概只有薩德侯爵堪可匹敵。 即便屢遭查禁與詆毀,仍難掩蓋這本經典的耀眼光芒,幾乎每隔50年便有慧眼獨具的知名作家重新提起《危險關係》,試圖重建它的經典地位。波特萊爾認為拉克洛有「今日少見的才華,唯司湯達爾、聖伯夫及巴爾札克除外」;紀德曾編輯此書、並將它列為法文十大小說之一。在此之前,書信體小說的形式從未與內容如此貼合;在拉克洛手上,書信體跳脫以往平鋪直敘的舊習,引入置換、裁剪、掩藏等戲劇性手法,十八世紀平面而通俗的書信體就此進出幻化,被改造成立體富景深的小說舞臺,躍升藝術殿堂。《危險關係》更受到後世無數作家與藝術家的推崇,這份名單還在不斷累積中。 《刺蝟的優雅》作者妙莉葉.芭貝里便曾說過:「我十四歲時就已讀過(這本書),當時不懂,但是風格非常引人注目。」一語道破這本危險之書的魅力,在於形式綰結內容那種強迫性、全面性而無有漏洞的藝術美──即便對內容不甚了了、亦或不感興趣,呼之欲出的吸引力仍能將讀者吸進虛構的世界,難以自拔。這是每位小說家都想達到的境界,但對於觀點侷限、不利於操作長時間敘事的書信體而言,更是難能達到的顛峰之境。 《危險關係》的經典性亦可由後世眾多的改編作品窺知一二。它情節緊湊,深具畫面感與舞臺性格,利於改編成各種藝術形式,電影更高達五部之多,最知名的版本是1988年由克里斯多福.韓普頓(Christopher Hampton)編劇、史蒂芬.弗萊爾斯(Stephen Frears)執導,蜜雪兒菲佛、約翰馬可維奇、葛倫克羅斯主演的同名電影。 本書特色 1. 經典性、難以忽視的法國大革命指標:本書於1782年問世,當時已有人間接嗅到法國大革命之前社會動盪不安的喧囂氣息,認為貴族階級之間的淫亂關係,也是造成三餐不繼的一般百姓憤恨不平的重大原因之一。《危險關係》可說是革命的風向球。 2. 藝術性、書信體小說顛峰之作:在《危險關係》之前,書信體小說的形式從未與內容如此貼合,在拉克洛手上,通俗的書信體小說躍升至藝術殿堂。 3. 爭議性、搖擺在道德與放蕩之間的危險小說:雖然作者宣稱《危險關係》的故事具有強烈的道德訓誡意味,普遍的讀者反應似乎與此背道而馳。因為書中惡魔般的主角實在過於迷人、反而逆轉了道德訓誡的目的。雖然如此,本書仍受後世知名作家高度推崇,也屢次被改編為視覺作品;如此兩極的評價,使原著小說更具可看性。 4. 閱讀快感、解構真實、偷窺的權力遊戲:拉克洛堪稱是18世紀的解構主義者,藉由信件所投射的觀點差異,以及信件所造成的觀點障蔽,解構權力關係、解構清純狀態、解構真實性,深具強烈偷窺特質與顛覆性。讀者可由書信敘事享受全知的權力,嬉遊文字與情欲間,在展讀每封信時,了解到信既是愛情糖蜜、也是殺人武器;最後亦深深被顛覆──因為即便是讀者,也無法掌握全部的真相。 5. 書中到處充滿機智和詼諧的筆調,敘述手法步步為營,極為引人入勝,是書信文學的巔峰佳作,就整體西方文學而言,也是永遠的經典,百讀不厭。 ──劉森堯 6. 它(《危險關係》)結合了哲理的闡述與浪漫的想像,充分反映了十八世紀兩股力量的拉扯:理性主義的堅持和放蕩主義的反撲。──阮若缺
  • 娜嘉

    作者:安德烈•布賀東,André Breton

    「布賀東,字與字之間的洇泳者,橫越過從未被發現的想像空間」—— 傅柯 . 「娜嘉,澄清所謂褻瀆的啟蒙」——班雅明 . 《娜嘉》(Nadja)一書為超現實主義先驅安德烈.布賀東(Andre Breton)所作之(反)小說,混合體呈現,是自傳也是偵探愛情小說、城市書寫,甚至,臨床病例式斷片聯想。是影響最深遠的超現實主義文學書寫,二十世紀法國經典。 . 本書記錄布賀東在巴黎街頭與一名奇女子娜嘉的邂逅:聆聽她的幻想、鬼火般遊走於神祕暗鬱的巴黎城郊,共譜流離傳奇。書中四十八張融入作品的影像,與書中文字共同交織出一種超現實主義式的日常生活。本書特色 . 中譯本根據法國迦里瑪(Gallimard)出版社的七星版布賀東全集第一卷譯出,其中完整保留作者於不同版本所作的修訂、作品導讀,另外還附上兩百多個詳實註解,提供讀者深入瞭解布賀東的書寫線索。
  • 暗店街

    作者:派屈克‧蒙迪安諾

    為尋找自己真實的身份,患失憶症的私家偵探開展一段尋找前半生經歷的過程。四十七個片段,跨越二十年時間,回溯至佔領時代,再現這黑暗時期法國社會生活的某些側面。簡易的鋪陳中,蘊含濃郁的生命憂傷。 本書榮獲國龔古爾文學大獎,並經《今日法國》推薦為一百部必讀的
  • 嚼着玫瑰花瓣的夜晚

    作者:[法]瓦莱里

    《嚼着玫瑰花瓣的夜晚:瓦莱里与纪德通信选》所涉及的主题内容十分丰富:除友情的倾诉外,有对伦理道德的争论、对文学的见解、对时政的评述、对自我细腻的心理分析,等等。书信集还讲述了当时文坛上一些轶闻趣事,刻画了众多文人作家的精神、性格,更叙述了两位作家对于当时法国文学主流思潮的认识,再现了两位文学大师在投身于文学事业过程中所经历的热忱、希望、犹豫、失落、彷徨、执著的心路历程。
  • 哀悼日記

    作者:羅蘭.巴特 Barthes, Rolan

    母親是羅蘭.巴特的最愛 在她過世後,他用生命寫下了這些手札… 330篇生前未發表札記 一部獻給母親的戀人絮語 1977年10月25日,巴特母親逝世的翌日起,巴特將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他的喪慯--隨手誌於紙片上。 喪母劇痛,讓巴特面對自己的死亡,也重新思考遺忘、勇氣、時間、書寫等許多生命課題。他照常上課,完成許多寫作計畫、旅行講學,與朋友談笑,不讓人察覺他的悲慟,只有在日記裡,他卸下了武裝。他不再是理路清晰、言詞犀利的批評家、語言學家,而回到「家常」,回到血肉:一句話、一個畫面、一張照片都能讓他淚水潰堤。 書中330篇按序編入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一個惶惑、恐懼、糾葛的巴特。他充滿矛盾:他渴望孤獨,又需要朋友;他悲傷得萬念俱灰,卻能神智清明地審視自己;他不斷對語言的限制與虛妄提出質疑(即使書寫達到極致仍是徒然),但他唯一的救贖--也只能是書寫。他想掙脫悲慟,重拾平靜;一方面又樂於沉溺其中,因為只有在悲慟之中,他才能與母親同在。 這本日誌有助理解巴特的思想,及同時期作品如《明室》等等,它們是巴特於喪母心情影響下所撰寫的,而其源頭就是《哀悼日記》裡的札記。
  • 照相机

    作者:讓-菲利浦.圖森,Toussaint,

    《浴室》口碑發燒熱賣,持續再版! 《先生》、《照相機》及《浴室》之圖森三部曲,壯闊上市! 甘耀明、李傻傻、臥斧、、高翊峰、蔡逸君、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按下快門的那一刻,故事才開始! 我心裡想著現在,我想要再次把握住這短暫的恩賜──如同人們想要拿一枚針,釘在一隻活著的蝴蝶身上。被譽為曠世奇才的圖森,雖承襲霍格里耶的「新小說」,但他其實走得更遠,除了大量詩意且神祕的細節,引來迷人的閱讀享受外,他所營造的奇特生命氛圍,更以流沙般的吸引力魅惑年輕人。 一個躺在浴缸的男人,一個在生活裡,只需要一把椅子的男人,一個想拍出空無一物照片的男人,他們是圖森三部曲《浴室》、《先生》及《照相機》的主角。同樣擁有晃盪與沈思的靈魂,同樣在靜與動、開口與沈默、張揚與內斂之間,擁有看似完美的拿捏與計算,他們在日常裡,以細碎又寧靜的步伐緩緩挪移,但卻真實地揭示出現代人類的生存現況。 圖森在同輩作家創造出一種難以企及的高度,那樣的高度,不以情節取勝,不以感情眩目,就像是靜畫,就像是慢板樂章,只要我們一走進,就難以離步。 圖森三部曲: 《浴室》 在27歲的年紀上,整天封閉在浴缸裡生活似乎是不太健康的。 但我得冒一種風險,一種破壞我平靜的抽象生活的風險。 《先生》 先生是唯一真正懂得品味沈默的人,他因此而感到滿足。 因為他懂得最經濟的微笑,不讓自己老是以對話者的形象出現。 《照相機》 我心裡想著現在,我想要再次把握住這短暫的恩賜── 如同人們想要拿一枚針,釘在一隻活著的蝴蝶身上。
  • 無愛繁殖

    作者:Michel Houellebecq,韋

    布呂諾與米榭是同母異父的兄弟,因在不同的環境成長而有不同的個性。布呂諾從小在學校被欺凌扭曲了他的人群倫理,長大後生性浪漫的他趕上70年代的性解放社會風氣,恰好給他無盡的滋養,但他終其一生的頭銜只有失職的老師、失敗的作家;而弟弟米榭有相對安定的際遇,思想觀念與哥哥迥異,他對情感絕緣,致力於智識的追求,後來成為傑出的分子生物學家。 兩兄弟有著熱情與冷漠、強迫性衝動與性冷感、藝術浪漫與科學理智、縱慾悖德與宗教道德等之間的對比,但都同時患上了「無力去愛」的現代文明病……
  • 找死專賣店

    作者:尚.德雷

    連最優雅的法國人也忍不住捧腹失態! 一部讓你笑到死的小說! 法國讀者爭相搶讀!瘋狂熱賣200,000冊! 你的人生很失敗嗎? 有了我們,你的死保證成功! 祖傳10代老字號 屠家專賣店 祝您一路好走! 這是一家有口皆碑的老店,代代皆以販賣創意自殺產品著稱,不管你是要切腹、自焚、上吊,還是碰觸式、吸入式、口服式的各種毒藥,這裡都可以完全滿足你的需求。 這個小小的家族企業一直都靠悲傷和苦悶維生,家裡的每個人都愁眉苦臉、了無生氣,他們的人生觀黑暗負面,唯一的目標就是讓所有的顧客都視死如歸,幫助他們輕鬆「上路」。 在老闆屠氏夫婦的精心教養下,大兒子文森(是的,就是跟那位自殺的大畫家梵谷同名)患有嚴重的厭食症,美麗的二女兒瑪蓮(沒錯,靈感正是來自那位自殺的美艷女星瑪麗蓮夢露)則極度缺乏自信,每天都想一死百了。就在這樣一片「愁雲慘霧」中,沒想到卻出了個「不肖子」,熱愛生命的小兒子每天都笑臉迎人,甚至還把店裡的自殺商品偷偷掉包。這樣下去可怎麼得了?老字號的商譽眼看就要?於一旦……
  • 日安憂鬱

    作者:莎岡 (Francoise Sagan)

    創造法國文壇神話的莎岡;全球狂銷500萬冊的傳奇之作 與《麥田捕手》齊名,護衛每一世代騷動而混亂的青春靈魂。 我是多麼深愛著這世界,又同樣渴望毀滅這一切! 且讓我盡情釋放心中那無以名狀的狂亂騷動吧, 否則怎能化解,天明時,我睜眼如潮湧般的憂傷。 青春能夠如此不羈、欲望可以如此恣意而為, 在海潮與陽光的催化下,「激情」與「純潔」爆出璀璨熱烈的毀滅之火。 殘餘的卻是揮之不去的淡淡哀愁。 ——這是我從未體會的感覺,一股令我鬱悶卻又感覺溫柔的情懷,我不知為它冠上「憂愁」這個美麗嚴肅的名字是否合適。 十七歲的少女瑟西爾生性浪漫不羈,與喪妻多年、同為浪蕩子的父親雷蒙隨心所欲地四處玩樂。父女倆終日出入社交場所,飲酒狂歡,日子過得既熱鬧又盡興,既虛假又空泛。 這年暑假,她與父親及父親年輕的情婦艾樂莎來到海邊的避暑小屋,認識了英俊青年希里樂。不料父親竟也邀請亡妻的多年好友安娜來到海邊,並忽然公布兩人的婚期。 萬一新家庭建立了,以及即將成年所必須面對的正規、理性、無趣的普通生活和道德教條,讓少女瑟西爾的內心掀起各種交戰,一向任性妄為的她,引發了一場情感爭奪和一齣悲劇……
  • 浴室

    作者:讓菲利浦圖

    一個躺在浴缸的男人,如何開展自己的人生? 有時候,我半夜裡醒來並不睜開眼睛。我緊閉雙眼,把手放在愛德蒙松的胳臂上。我要她安慰我。她用溫柔的聲音問我,安慰什麼。安慰我,我說。安慰什麼,她問。安慰我,我又說(安慰,而不是讓我舒服)。──節錄自《浴室》 在27歲的年紀上,整天封閉在浴缸裡生活似乎是不太健康的。 但我得冒一種風險,一種破壞我平靜的抽象生活的風險。
  • 瘟疫

    作者:卡繆

  • 巴黎野玫瑰

    作者:菲立普.狄雍,Philippe Djia

    那些瘋狂, 那些毀滅, 一切的一切,說的正是,我愛你! 我們的愛,如此多彩,如此黑暗。 這麼的美,這麼的哀傷。 一對悖離現實的男女,一份為所欲為的痛快,一段愛與死共舞的狂戀。 法國新新浪潮電影代表作《巴黎野玫瑰》原著小說 全球累計銷量逾百萬冊 已被譯為19國語言出版 同名改編電影1986年上映 轟動一時 入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英國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歷經逾20年的引頸期待 中譯本首度在台面世 男主角溫和沉著,是個生活簡單的雜務工人,獨自居住在法國的一幢濱海平房裡。他邂逅了貝蒂,貝蒂是個剛烈的美麗女子,不甘於自己的生命在小鎮浪費枯萎,對於男主角空有才氣卻甘於放棄感到不解,更對生命屢屢和她作對感到憤怒。同樣是受困的靈魂,男主角則顯得與世無爭,毫不在乎地任由老板剝削,好不容易完成的小說乏人問津、遭受批評也無所謂。除了和貝蒂在一起,他什麼也不求,過一天算一天就可以。 他甘心為她做盡一切,合法的、不合法的;她更是任性而恣意妄為,激烈的靈魂無法安靜片刻。這樣一對悖離現實的男女,在為所欲為的痛快中,衝撞出一段愛與死共舞的狂戀。 貝蒂,美麗的,狂野的、性感的、脆弱易折的; 我內心暗潮洶湧的瘋狂與毀滅 我拋開一切飛蛾撲火的愛情想望 「有她在身邊,這個冷漠、不毛的渺小世界又能夠多沉重?除開她的髮絲、她的肺、她的膝蓋,以及所有電到你的東西,還有什麼值得追求的?除此之外,我能碰到更好的事嗎?我現在不正是擁有某些源源不絕;激勵人心的珍寶嗎?」 貝蒂,我只想跟妳在一起。不管旁人的眼光、不管能否出人頭地。但是,難道這些還不足夠嗎?妳要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妳始終不快樂?為什麼妳寧可摧毀我們的所有,和妳自己? 「我的身體向前傾,眼睛沒有須臾離開過她,兩隻手浸入這盤肉丸子醬汁裡。有點燙。我捧起一把肉丸子,蕃茄醬從指縫間滴流而下,我將丸子整個在我的臉上壓碎……我用手背抹去滿眼蕃茄醬味道的淚水。」 為了呵護妳,我的貝蒂,為了不讓妳再受到一絲一毫的傷害,我哪怕親手毀了我的愛,毀了這世界?
  • 戀人絮語

    作者:羅蘭.巴特

    這是一部無法用傳統體裁定性的奇書。巴特在本書中嘗試了一種「發散性」行文,揉和思辨與直接演示為一體。這是一種「散點透視」的「零度寫作」。恍如萬花筒。作者擷取出的戀愛體驗的五彩碎片,在他哲人思辨的反光鏡的折射下,建構出撲朔迷離的排列組合。作者以對應的文體形式,揭示了戀人絮語只不過是諸般感受、幾段思緒,剪不斷,理還亂。相形之下,以往相關情愛、戀語的條分縷析、洋洋灑灑的「反思」八股,就不免顯得迂腐、淺陋……而這正是解構主義要證實的。
  • 茶花女

    作者:Alexander Dumas

    《茶花女》讲述玛格丽特是一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令贵族公子争相追逐,使她成为有名的“交际花”。她随身的装扮总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阿芒,阿芒真诚地体贴她,令玛格丽特深受感动并接受了他的爱情。他们回到乡间居住,然而平静的生活却因玛格丽特原来的身份而再起波澜,最后美丽的茶花女带着对美好爱情与幸福的憧憬,离开了人间。
  • 戀人絮語

    作者: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

    為什麼是羅蘭.巴特? 幾乎沒有人會否認,羅蘭.巴特是繼沙特之後法國最重要的一位現代大師,他被奉為「新批評大師」,所跨領域從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符號學、接受美學、釋義學、解構主義……等等,這裡面總有巴特的一席之地。 幾乎沒有人能定義這位令人捉摸不定、意識流動如野雲孤飛的哲學家,這位思想家不僅在法國甚至在全球皆是學界和一般讀者研究、追逐的目標,幾乎所有人都為他著迷。然而在台灣,他長期拘守於學術的某一階層,在一群小眾間流傳,談及巴特,只能是令人卻步的「符號學大師」。又多年來巴特中文譯作在出版上的斷層,已經演變為中生代以降者只識「巴特」之名不解其思想真貌的景況。 商周出版社規畫出版羅蘭.巴特系列作品,2010夏季打前鋒出版巴特最受歡迎的《戀人絮語》,這部無法用傳統體裁定性的奇書,如「散點透視」的「零度寫作」,擷取了戀愛體驗的五彩碎片,而愛情又是文學上的永恆主題,最容易深入人心。新包裝、新釋義和新觀點,從我們的年代帶著讀者認識、體會羅蘭.巴特的心靈世界--這部法國的稀世珍典值得讓學術界及一般讀者來認識他的魅力。 羅蘭.巴特於1975年開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討論課,這門課以德國大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維特的煩惱》為文本,和青年學子們探討戀愛百態,少年維特的愛情故事在這裡被巴特拆解成諸般情境獨白:嫉妒、瘋狂、困惑、焦灼、無解、絕望、相思難耐、舊病復發、輕生之念等等……這也成為各篇篇名。 這門談情說愛的討論課,聚焦點不是文學名著本身,而是其中戀人的傾吐方式和絮語的載體。兩年後,巴特融鑄了自己的情感軌跡和心路歷程,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文體,1977年付之成書並立即風靡西方文壇,翻譯有近三十種語言,曾搬上舞臺演出,成為一代思想家羅蘭.巴特流傳最廣、最為人所悉的著作。 這是一部論述愛情的經典,更是跨時代的哲學巨著。這是一部無法用傳統體裁定性的奇書。巴特在書中嘗試了一種「發散性」行文,揉和思辨與直接演示為一體,顯示一種「散點透視」的「零度寫作」;他擷取了戀愛體驗的五彩碎片,在哲人思辨的反光鏡折射下建構出撲朔迷離的排列組合,以對應的文體形式揭示出戀人絮語只不過是諸般感受,幾段思絮,剪不斷,理還亂。而以往關於愛情、戀語的條分縷析、洋洋灑灑的「反思」卻顯得迂腐、淺陋……而這正是解構主義要證實的。
  • 夏日之戀

    作者:亨利-皮耶.侯歇(Henri- Pier

    楚浮:我當下思忖的是,這個新進小說家這時已然七十有六歲了!一個七十幾歲的人所寫的小說是一本什麼樣的小說? 楚浮的疑問是所有人的疑問。 楚浮:從第一行開始,我對亨利-皮耶.侯歇的文筆一見傾心。 楚浮的心情是所有讀過這本小說讀者的心情。 《夏日之戀》是一個詩人用電報體寫就的愛情小說,他努力忘掉自己的文化,像農夫插秧那樣簡潔而具體地排列他的字句和想法。 楚浮:讀著《夏日之戀》時,我有個感覺是,我正置身於一個電影上史無前例的例子裡;表達兩個男人對同一個女人的愛,並讓『觀眾』在這些角色之間無法做出情感上的選擇,他們讓這三人帶領著平等地去愛他們。這種反對選擇在這個故事裡是這麼地觸動我,書店的編輯介紹它時下的按語是:『三人間純粹的愛。』 楚浮:『我所認識的最美麗的當代小說之一是亨利-皮耶.侯歇的《夏日之戀》。這小說敘述的是兩個朋友與他們共同的愛人之間的故事,幸虧一種一再斟酌衡量過的、全新的美學式的道德立場,他們終其一生幾乎沒有矛盾地溫柔地相愛。The Naked Dawn是第一部電影讓我意識到把《夏日之戀》這小說拍成電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