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吴晓东
-
阳光与苦难
本书是“阁楼文丛”的一种,是北大青年学者吴晓东的思想随笔集,书中绝大部分文字都烙印着80年代的痕迹。尤其是书中关涉到的诸如流浪、梦想、感性、反叛、失落、苦难等范畴,更带有80年代的文化和历史语境特征。凭借对这些范畴的体察,作者试图把个人一己的体验汇入已逝的一个时代的总主题之中,并奢望成为一代人心路历程的一个见证。 -
二十世纪的诗心
《20世纪的诗心:中国新诗论集》作者把诗歌研究理解为对“文学性”的探索、对诗人精神的怀想以及对千载“诗心”的领悟,在对诗歌艺术佳构的精细阅读以及诗人心灵世界的深入解析中,力求捕捉和传达内在的诗性,并试图展示中国新诗百年历程中的诗学轨迹与精神侧影。 -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内容简介:建立一种东西方文学传统的双重参照背景是本文考察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一个主导的命意。但是,这种意图是否能够真正得到实现,关键还在于对现代作家象征主义创作实践的具体考察。这种考察的目的决不是单纯为了印证西方象征主义的原初形态在中国也存在着翻版,这种简单的指证往往会陷入西方中心主义式的窘境,具体的论证过程也不过是为了证明究竟哪些中国作家以及哪些现代作品是象征主义的。这种现象层面的影响实证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这只是立论的一个出发点。而真正有价值的工作尚在于考察象征主义与中国作家创作实践相互融合的具体途径,在于辨认象征主义到底为现代文学带来了哪些艺术表现的深层方式以及在于分析现代作家如何在吸收与内化西方滋养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把异质的因素转化成自己民族的美学风格。象征主义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实绩正在于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之中。对这种创造性艺术生成的考察是影响的实证描述所无法替代的。基于上述考虑,《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更关注于那些创造性地吸收了象征主义诗学观和艺术表现方式并在具体的创作中致力于更高的艺术综合的作家。他们并不追求与本原象征主义的“形似”,而是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去融化象征诗艺并进而生成为自身艺术创造中浑然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思索的核心艺术问题不在模仿,而在创造。象征主义诗学在他们这里重新还原为一种艺术把握世界的审美和认知的深层方式,因而他们的成就代表着象征主义在中国文学中更深刻的转型,并且力图把这种转型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相互融合。他们的创作实绩充分显示了把象征主义的外来传统纳入民族化进程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
记忆的神话
在前现代社会里,一个人的籍贯,不只代表着方音、饮食、习性等,更包含着文化趣味与学术倾向。而在教育日趋普及、人口流动性很强的当代中国,人们见面时,还会互相询问“你是哪里人”,可那基本上属于寒暄性质,只适合于初次见面或把酒聊天。一旦进入知识领域,学者的籍贯或出生地都变得无足轻重,“乡亲”的观念自然也就十分淡薄。以至于过去史书所津津乐道的南北学风差异,不能说毫无道理,但起码显得不太重要。 -
文学性的命运
本书作者一直关切文学性的问题,并始终坚持在文学研究中贯彻文本细读原则,强调艺术感受力、文学悟性、审美精神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本书也试图把文学性进行多向度的理解,尊重与还原文学在其历史进程中固有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进而尝试深入理解文学在其创作与被阅读的过程中所关涉的心灵活动和精神历程。 -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在每一章中都侧重分析一两部代表性作品,尤其侧重对晦涩难懂的重要作品的解读,并在每章之后附上思考题,提示本章最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
镜花水月的世界
《镜花水月的世界:废名〈桥〉的诗歌研读》在对小说进行了详细批注的基础上,从诗学的角度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试图从语言和手法的层面切入《桥》的世界,通过对“心象”范畴的捕捉和辨析,揭示了小说的诗学独特性,并展示了一个学界尚未充分触及的微观诗学的研究视野。 废名堪称是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鼻祖,他花了十年光阴精心创作的《桥》被朱光潜称为“破天荒”的作品,是诗化小说的代表作。《桥》中充满了镜花水月的幻美色彩,它的乌托邦般的田牧歌情调是通过对女儿国、儿童乐园、乡土的日常生活与民俗世界等几个层面的诗性观照体现的,最终使小说生成为一个东方理想国的象征图式。在技巧上,《桥》运用了“唐人写绝句”的手法。这种诗化特征又使它成为一个晦涩难读的文本。 -
临水的纳蕤思
《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选择一系列母题意象作为研究现代派诗歌的微观化视角,通过对现代派诗歌派的文本细读,深入探讨现代派诗人的主体心灵世界和审美化的艺术形式。作者试图从理论建树和文本分析层面建立现代派诗歌研究的意象——母题诗学,表现出一种理论和方法论的原创性思维,而且对文学性和诗性分析颇有心得,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对文学文本的悟性。 -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十三讲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十三讲(插图本)》主要内容:比起以往历史时代的文学来说,20世纪的文学是更为复杂,晦涩、不易读懂的文学,尤其是占据了20世纪文学主潮的现代主义文学,往往更是使人望而生畏,即使是专业研究者,想要真正读懂一大批现代主义作品也需要花费相当的气力。但是,对于了解20世纪文学的整体面貌、20世纪人类的整体面貌以及20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又是无法绕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我们认识20世纪人类生存境况的重要途径。 -
文学的诗性之灯
本书共五辑,收录31篇随笔文章,分别围绕阅读评论、文学史、思想史、文学经典、诗歌等主题展开。在看似无关的文章中,贯穿着的是作者吴晓东近年来始终关注的“文学性”问题。收在本文中文章都以文学性问题作为或远或近的背景。在当今的文学研究不断逸出文学性,把文学做成思想史、社会史、文化史的状况下,作者以“点亮诗性之灯”的执着,不断回到文学,试图打破以现代性理念为支撑的一元论图景。因为“心灵始终保留着柔软的敏感”,作者文风沉稳踏实,文字充满诗意,读他的文字,就像一次快乐的旅行,并且能为读者带来一种平抑浮躁的力量。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这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
废名·桥
《废名•桥》是对废名《桥》一书的诗学解读,统观乃一部诗化小说研究,散读则为一组文化散文。废名堪称是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鼻祖,他花了十年光阴精心创作的《桥》被朱光潜称为“破天荒”的作品,是诗化小说的代表作。《桥》中充满了镜花水月的幻美色彩,它的乌托邦般的田牧歌情调是通过对女儿国、儿童乐园、乡土的日常生活与民俗世界等几个层面的诗性观照体现的,最终使小说生成为一个东方理想国的象征图式。在技巧上,《桥》运用了“唐人写绝句”的手法。这种诗化特征又使它成为一个晦涩难读的文本。《镜花与水月》从诗学的角度对废名这部小说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试图从语言和手法的层面切入《桥》的世界,通过对“心象”范畴的捕捉和辨析,揭示了小说的诗学独特性,并展示了一个学界尚未充分触及的微观诗学的研究视野。 -
漫读经典
了解20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认识20世纪人类的心灵境况,读20世纪的现代经典是最可行之途径。本书分两部分:“异域编”是在北大中文系开设20世纪外国小说经典选讲的讲稿续编,“本土编”是作者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心得。 -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回顾刚刚逝去的20世纪文学,冠以经典的盖棺论定或许言之尚早。但吴晓东在经大讲坛上推崇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这九位小说家,却无疑称得上大师;他在课堂上选作阐释分析对象的九篇作品也已经或终将被证明为不朽。因此,吴晓东对他心仪小说家的独具慧眼的研究、对他欣赏 小说的别有会心的解读,不失为一种对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回顾和盘点。虽然作者无意经营小说史的契约,但其宏阔视野却有助于我们对百年文学脉络的整体关照和把握,进而领悟已经过去的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对小说家及小说形式的深层影响,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小说令人感到“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