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文化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作者:马汉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本书是马汉麟先生多年从事古汉语研究的作品,主要针对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等十四个重要方面做了解释和说明,对于当今的读者了解古代文化、扫清阅读古文中的障碍非常有帮助。是《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向广大读者而推出的插图典藏本。有两大特色——插图和笺注。插图是从浩如烟海的文物照片、地图、解构图、复原图中精心遴选出来的,近两百帧,每帧配有简明的图注。为读者更全面、深刻、直观、明晰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实足的方便。笺注是为原文做的解说和评述,这样更便于读者领会马汉麟先生文字的高妙,明了古代文化的种种意趣,以及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同时美化版面,正文、笺注、图注部分字体各不相同,并且在笺注文字下配有底色,以和正文区别,一目了然。“五四”以来,我们和文言文的时代愈隔愈远,但是文化总源远流长,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和过去撞个正着。为了下次邂逅时不感突兀,请悉心阅读这本难得的文化说明书吧。
  • 中国文化读本

    作者:叶朗,朱良志

    Featuring the distinctive heights of Chinese culture, the authors share with you their insights into the concepts and passions of the Chinese nation over the past 5,000 years. On reading through this historical range of remarkable creativity and flair for innovation, still evident today in living artistic masterpieces and folk traditions, you soon acquir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 life views, aesthetic pursuits and nation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rough every work of art or architecture, a fascinating story or legend unfolds……
  • 释中国(共4卷) (精装)

    作者:胡晓明 主编

    《释中国》共四卷,是集百年经典文论,析民族血脉灵魂于一体的宏篇巨著。选取了“五四”前后许多知名文人学者的论文,这些论文或宏观论述,或从小处着手,深入揭示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某一个问题,均较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所推进,展示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硕果。
  • 道德经释义

    作者:任法融

    《道德经释义(精装)》内容简介是:中国文化巨匠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然而,道教的基本经典是老子的《道德经》,道教的最高信仰是老子的“道”。这说明,道教的根柢是阐道论德的《道德经》。 以“黄老之学”而言,老子与黄帝齐名,黄帝为政治代表,老子则为学术代表。以儒道两家而论,孔子问礼、访道于老子,喻老子为“犹龙”,发出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叹。 在国外,老子与耶稣齐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老子思想推崇备至,广泛应用,崇拜得五体投地。在美国,连幼儿园的孩子都在学道。 据史书记载,《道德经》 一书为老子在陕西周至楼观台所著。秦始皇因笃信老子养生之道,在楼观建老子祠,供奉老子像。楼观遂被道教尊奉为祖庭。秦汉以降,不少道家隐士在此修炼学道,代不乏人。 长期蜇居楼观丛林修炼研道的任法融道长,历经数十载,研习《道德经》,探其玄理,悟其奥义,终于一九八八年著成《道德经释义》一书,对《道德经》的宏奥哲理、高超智慧和博大精深的思想作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阐释。此书观点独特,说理透彻,言简义明,适用面广,可供科技、管理、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界人士参考。
  • 国学的天空

    作者:凤凰书品 编,傅佩荣 主持

    《国学的天空》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道家呢?自然是老子与庄子了。这四位古人最主要的身份是哲学家。哲学家的文章有三点特色,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譬如,孔子一再回答学生问“仁”,孟子多次说明“心之四端”,老子对“道”加以描述,庄子由各种角度形容“游”与“化”,这些概念都是他们各自的心得,用以掌握生命的真实本质……国学对现代人的意义,不就是要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与补强吗?简单说来,学习儒家与道家之后,如果在言行上没有任何改变,那就不能算是学过了。
  • 白鱼解字

    作者:流沙河

    本书为流沙河老先生几十年对古汉字的研究心法与见解。厚积薄发的向我们展示了古中国在文字方面对世界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将《说文解字》的作者——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书中出现的错误在千年后予以纠正,这是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本书原名《流沙河认字》,曾先后由现代出版社与香港中华书局出版。但是遗憾的是,由于编辑方向等原因,本书都未将老先生对于古文字的想法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给老先生与读者都留下了一个遗憾。这次出版的书稿将采用四色印刷老先生的手稿,既完整而准确的表达了老先生的文字世界,也同时将审美表达在了老先生优美的书法间。读者将在老先生流畅的书法间看见老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痴迷,也将从中信手拈来的典故中体悟老先生高尚的人格与无与伦比的魅力。
  • 山海经

    作者:徐客

    山海经(白话全译彩图版),ISBN:9787561358092,作者:徐客 著
  • 东方智慧

    作者:辜鸿铭

    本书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汉学中国传统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号称“清末怪杰”的辜鸿铭先生的散文作品集,书中包括了:《中国人的精神——在北京东方学会上所宣讲的论文》、《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中国文明》、《为吾国吾民争辩——现代传教士与最近骚乱(教案)关系论》、《文明与无政府状态或远东问题的道德难题》、《良民宗教》、《中国文明的复兴与日本》等文章。
  • 中国人的精神

    作者: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的主旨,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倡导儒家文明救西论。它是一战前后(即五四时期)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出版后,立即在西方、特别是在德国引起轰动,各种报刊纷纷摘录和译载。很快,德文译本(1916年)、法文译本及日文译本也相继问世。 《中国人的精神》中文版初版于1996年,至今已是第三版。译者在前两版的基础上对《中国人的精神》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核校、修改与润色。为了准确地再现原作风格,译者对有关部分还进行了补译或重译。另外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辜鸿铭其人其事,译者还特别增附了众多名家记叙辜鸿铭的文章。
  • 向古人借智慧

    作者:龚鹏程

    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称谓的“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冯友兰(1895-1990) 阅读就是发现可能存在的世界,而这是人所能享受到的最为持久的乐趣!现在我们所称谏的“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 中国文化史通释

    作者:余英时

    本书共集结了12篇论文,全是关于中国文化史的探讨和论断。每篇都以概括的方式呈现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方面,从宏观角度提出一种长程的贯通解释,描绘一个大轮廓。思想、政治、商业、宗教、民间文化、文学、科学、医学、艺术、科举、侠等尽在其中,涉及范围相当广阔。从这些特殊面相深入浅出探讨中国文化的常中之变和变中之常,而重点仍在于彰显中国文化史的一般特色。
  •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

    作者:沈从文

    1949年以前,沈从文是作家,写了四十几本小说和散文;1949年后他转行做了文物研究专家,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交道近四十年,期间的专注和投入并不比早年从事文学创作时少,对文物的鉴赏和积淀的艺术观同样是大师级的。 本书即收录了作者“另一半”创作:鉴赏文物的心得和对艺 术的感悟。包括四十几篇笔记、随笔、讲稿和学术文章,涉及器皿、织锦、服饰、书画等类,还谈了个别地方的民俗文化。从中不仅可以饱览丰富多彩的文物考古艺术,也可寻觅沈从文离开文学圈后的生命轨迹。 文学大家沈从文数十年文化、艺术、考古、鉴赏、收藏文物研究的心血之作。 沈从文常年与文物为伴,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总结出的经验,值得文物爱好者借鉴。是文物鉴赏、收藏的必读书。 数百幅精美图片,以图注文,直观呈现不同时代文物风貌。 大家经典之作,由名家陆智昌设计,装帧精美,值得珍藏。 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沈从文 从文物研究来说,我所研究的问题多半是比较新的问题,是一般治历史、艺术史、作考古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机会接触过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个工作若做得基础好一点,会使中国文化研究有一个崭新的开端、对世界文化的研究也会有一定的贡献。 ——摘自沈从文在美国圣若望大学发表的讲演 大家的文笔,专业的视角。对于文物研究者和鉴赏爱好者,这是文物鉴定和鉴赏的重要参考,以文献与文物互证的方法研究文物,寻绎源流,行文活泼,目光独到,还从古为今用的角度提出很多日常工艺发展的设想,处处可以感受到沈从文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编辑手记
  • 三字经

    作者:(南宋)王应麟

  • 经典常谈

    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用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于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烦地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这本书写于1942年,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此次出版,收录朱自清先生《<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封建论>指导大概》和叶圣陶先生《读<经典常谈>》等四篇文字,希望有益于读者。
  • 原本大学微言

    作者:南怀瑾

    原本大学微言,ISBN:9787309035513,作者:南怀瑾著
  • 正体字回家

    作者:流沙河

    流沙河先生晚年「说文解字」收官之作 彩印手稿珍藏本 原汁原味 见字如晤 从音、形、意诸方面剖析简化字的无理、荒诞与霸道。对四百五十多个常用简化字失据的解析,准确有力、 妙趣横生。识正体字,知传统文化,做温柔敦厚中国人。 这是作者晚年说文解字系列的收官之作,从音、形、意诸方面剖析简化字的无理、荒诞与霸道,对四百五十多个常用简化字失据的解析,准确有力、 妙趣横生。如果说《白鱼解字》意在解释汉字造字之妙及蕴含的人文特质;那么,《正体字回家》则直击简化字不成立的命门,阐述恢复正体字的深厚文化理由。此书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 中国文化要义

    作者:梁漱溟

    梁漱溟作品集全新整理 权威文本 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 我不是“为学问而学问”的。我是感受中国问题之刺激,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从而根追到其历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寻个明白。 我著有《中国文化要义》一书,内容观点自认为分析中国老社会的构造(或云结构)有精到之处。——梁漱溟 梁氏为一肯用心并力行其所信之人。民国以来,肯对国家根本问题用心,从而提出其主张如梁漱溟者,实在不多。——胡秋原 ——————————————————— ——————————————————— 本书为梁漱溟作品集之一,其余两本为《乡村建设理论》和《人心与人生》。2005年前后这三本书都曾作为“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系列出版。《中国文化要义》多次加印,累计印数达36000册。这次为新版,改变了开本与定价,增添了一些珍贵的手迹照片,并增加了部分附录,使其更具权威性与收藏价值。 本书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中国缺的是民主本身,还是西洋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
  • 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

    作者:沈继光,高萍

    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之《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 乡土社会学大家费孝通说:“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学者张冠生(费孝通助手)说:“曾经,它们仅是浩瀚中的一滴……如今,可怜巴巴一片,却成文化标志。” 沈继光说:“老物件的记录收集,对普通人来讲,是贴近的、亲切的、虔敬的、温厚的,是对人性的抚摸和吟唱。”“给普通平凡的事物,增加意义,也许这就是生活,就是生命。” 从2001到2004年,沈继光涉足燕赵、中州、三晋、巴蜀等地的村落古镇,将镜头对准那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琐碎物件,“生活用品”褡裢、火镰、鞋拔子、烟丝袋、煤油灯等等,“劳动工具”犁、耙、锄、镐、石磨、碾子等等,拍摄了1200多幅图片。本书选取其中420多幅老物件照片和13万字的图片说明及随笔感言,以此记录一种不能复现的生存形态、生活方式。全书24个专题,从“燕郊山村”、“中州古镇”,到“阿坝藏居”、“三晋高墙”,从“驭牛饲马”、“凿井而饮”,到“学闲游戏”、“木轮远行”,“收复人类的生活,成为人类的遗产”,读者可透过具体的物的历史,切实感受到生活的质地。
  • 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作者:胡适

    《天下无不可为之事(胡适笔下的人生恳谈)》精选了胡适关于社会、人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散文名篇,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同时也存在着时代和个人认识的局限,相信读者能够分辨良莠,从这些文章中吸取思想养料以提升自己的人生智慧。胡适(1891.12.17~1962.2.24),“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学者。曾留学美国,专修哲学、文学,拜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为师。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其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最早的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有重大影响。其作品《尝试集》开我国新诗发展之先河。
  • 中国文化的命运

    作者:梁漱溟

    本书是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整理编辑的梁漱溟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时隔七十年之后第一次呈现给读者,内容主要是议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几十年前的见解远超过今人的庸论。本书可为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提供一个最有价值的读本。梁先生在几十年前对中国和中国文化诸多问题的思考,可启发我们去积极思索:在未来30年,中国文化到底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