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理想国

  • 贾樟柯的世界

    作者:[法] 让-米歇尔·付东(Jean-Michel Frodon)

    第一部详尽介绍和解读贾樟柯及其作品的著作

    世界著名影评人 《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倾心撰写

    珍贵访谈╳主要作品评论╳合作者采访╳演说全文

    1998年,贾樟柯凭借处女作《小武》崭露头角。他的电影以其现代性著称,风格源自对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关系的再创造、对新技术的创 造性运用,以及对个人和十四亿人口的集体之间关系的创造性阐释。

    贾樟柯的电影敏锐地见证了影响中国和全世界的巨大变迁。《站台》《世界》《三峡好人》《天注定》及《山河故人》等影片勾勒出一条高度协调又不断更新的美学路线,耐心十足地在中国文化中构建中心位置,以独特的角度讲述二十一世纪的新故事。

    本书由著名的《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执笔,是首部详尽介绍和解读贾樟柯作品的重要著作。内容涵盖多篇第一手访谈,涉及童年、工作、拍摄及合作者采访。另有主要作品的分析与评论,并收录贾樟柯在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的演讲全文。

    ★详尽介绍重要电影作品,百余幅剧照,全面解读贾樟柯电影美学

    贾樟柯的电影观众和读者或许已经从电影《小武》《站台》《三峡好人》《山河故人》以及著作《贾想I》《贾想II》对贾导有广泛的了解,但国内从未有过关于其电影的影评专著。本书作者让-米歇尔•付东(Jean-Michel Frodon)是国际知名影评人,2003至2009年担任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主编,和中国电影有长时间的渊源,曾发表关于侯孝贤的影评,并著有《杨德昌的电影世界》等。多年来他持续关注华人新锐导演,以具有影响力的影评和推介将华人导演及其作品放入国际影坛的视野。付东在本书中以专业角度详细分析贾樟柯自1995年拍摄的首部故事片《小山回家》到2015年的《山河故人》等十多部故事片与纪录片,并有百余幅剧照与工作照,让新老观众对其电影美学有更全面的理解。

    ★收录多篇珍贵访谈,《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长期采访、撰写

    付东自2009年开始与圣保罗电影节创始人莱昂•卡科夫计划拍摄一部贾樟柯的记录以及专著:“(贾樟柯)从他国家的伟大艺术汲取灵感并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他是最大胆的现代电影创作者、最新技术和美学的贡献者,同样,他是当今世界的最大变迁——中国十四亿人口经历的巨变的最佳见证者。”2013年,付东与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及拍摄组来到贾樟柯的家乡一路采访,多方面谈及他的童年时期、成长经历、创作发端、拍摄历程、电影理念。并采访其合作者演员赵涛、摄影师余力为等。全书首版在巴西出版、后又在法国出版,中文版为首次呈现,影迷与读者将能从多元的角度观看贾樟柯的创作“世界”。

  • 局部:陌生的经验

    作者:陈丹青

    陈丹青的私人艺术史

    1.5亿人次观看,豆瓣高分艺术纪录片《局部》内容全收录

    发掘隐没的天才、次要的作品

    时隔五年,新修订

    内文更换高级涂布纸,贴近画作原色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一季的讲稿。从少年王希孟到憨人凡·高,从早期文艺复兴的捣蛋鬼布法马可到威尼斯画匠卡帕奇奥,从舞女出身的瓦拉东到民国闺秀女画家,从宫廷画师徐扬到战死沙场的巴齐耶……他们多数是被美术史忽略的天才,作品亦然,虽经历史“隐没”而显得“次要”,却值得再度被认知、被观看。这是一份画家个人的观看与叙述,艺术史退为背景,艺术家,才是主角。

  • 风雨横渡

    作者:西蒙·沙玛

    1772年初夏的一个早晨,伦敦城内外几乎所有的人都聚集在威斯敏斯特厅,静静等待王座法院大法官做出一个决定人类未来的判决:黑人奴隶是否应该获得自由?判决的消息犹如一阵旋风刮过大洋,在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无数黑人间点燃了一场希望之火。他们挣脱奴役的锁链,从此奋身于追求自由的斗争中。

    在本书中,西蒙·沙玛以激情澎湃、超群绝伦的叙事艺术,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后,众多不知名的废奴主义者与黑人为解放奴隶而斗争的故事。他们认为,自由是属于全人类的权利,不因肤色有别。废奴者们在法庭上为遭人绑架的黑人慷慨陈词,带领他们穿越枪林弹雨的北美战场,横渡风暴肆虐的大西洋,最终重返非洲故乡,在野蛮荒芜的塞拉利昂开创新的国度。蓄奴者的阻挠、革命者的虚伪、英国政府的干扰,甚至黑人同胞见利忘义的背叛行径,种种艰难险阻,都无法泯灭他们追求和捍卫自由的决心与勇气。

  • 局部:伟大的工匠

    作者:陈丹青

    与陈丹青重访文艺复兴

    1.5亿人次观看,豆瓣高分艺术纪录片《局部》内容全收录

    翻越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与拉斐尔,仰望意大利湿壁画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三季的讲稿,作者寻访意大利教堂、修道院,聚焦凝固于墙上的湿壁画。“文艺复兴三杰”常被比作高峰,作者却将“次要作品”与它们的创作者娓娓道来:“大名鼎鼎”的乔托与师傅“牛头”契马布埃,落拓不羁的马萨乔与气息高贵的马索利诺,可敬的乌切洛与可爱的老利皮,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的弗朗切斯卡与美第奇-里卡迪宫的戈佐里,以及那些无名的工匠……千百幅湿壁画既是君王与臣民的教科书,又是图像的狂欢。在不用透视法的中古时代,这些工匠显示了绘画的另一种维度,另一种理性,更饱满,更开放,更接近现代性。艺术不是进化链,不要以为越是后来的艺术,越是好。

  • 恶人

    作者:[美] 詹姆斯·道斯

    本书起源于作者詹姆斯·道斯对二战老兵“中国归还者”的访谈。这些人年轻时曾犯下最残暴的罪行,却将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了反战主义的布道。作者以小说家的笔法演绎抽绎他们的战时回忆,串起了本书各主题之间的脉络,并汇集哲学、文学、宗教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关于“恶”的思考,藉以还原“邪恶”的真相、成因、背景,及其内隐的意涵。

    作者也借此探讨了再现创伤所引发的一系列难题和悖论,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应对邪恶和残暴等人性的晦暗面,而在这一过程中,“同理心”又能发挥多大效用。此一困难的人性钻探,将在阅毕本书后得到解答。

  • 观看之道

    作者:[英] 约翰·伯格

    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 本书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本书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最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 花花世界2

    作者:智海

    有多久,你不曾专心看云? “香港漫画奇才”智海 首部温情四格漫画系列 缅怀你我专心看云的日子 本书是作者四格漫画系列《花花世界》的第二部作品。从沉郁疏离到明亮幽默,智海画风的变化很明显,不变的是他的内心。在他看来,《花花世界》可说是他和从前的自己的交流,也更是他对未来的自己的寄托。而所谓寄托,不过简单如一朵花。花花像你像我,天生敏于昼夜四时、花香鸟语,因她知道,一朵花就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而人脱离了自然,便无从浪漫。 跟随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进入一个古灵精怪的花花世界;会心一笑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个小女孩也许正是我们自己。——王卯卯 漫画作者,兔斯基原创者 香港这个地方有最繁华的水泥森林和最单纯的人类心灵。其实少想想大牌购物场,多想想那里的大海和海边的人,智海的画就浮现在你脑海里了。——桑格格 作家 《花花世界》的存在未尝不是奇迹,它自身就是一种对抗,逆时代的静默发声……这花花世界,如此静好,恍若世外桃源。——尘翎 作家 《花花世界》不单是属于我们这一代已经长大了的孩子……花花和她的家人将会成为这个世代的孩子们喜欢的港产漫画人物。我和我的朋友们和朋友的孩子们都那么喜欢《花花世界》。 ——叶爱莲 作家 智海的花花世界有如繁花盛景让我目眩耽美,但那绝对不仅是美,而更包含了,人间的苍凉。谢谢智海的笔。——马家辉 作家 爱上花花,就会爱世界。——江康泉 漫画作者 我知道智海向来讨厌小孩;后来也知道他竟因为创作《花花世界》而喜欢上小孩!你看,这就是创作的威力。——小克 漫画作者 怎样才算是好父母:从前的让孩子看《牛仔》,今天的让孩子看《花花世界》。——杨学德 漫画作者
  • 美与生活

    作者:(日)安藤雅信,(日)安藤明子

    日本陶作家安藤雅信著作集,以他与妻子共同创立的生活美学空间“百草”为切入点,去探讨艺术空间所应传达的意义,以及建筑与物及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倡导一种“率真面对寻常生活”且从“使用者”角度来开展创作活动的生活美学及工艺观念。 文末收录了三篇对安藤夫妇的深入访谈,讲述了安藤从雕塑与音乐学习转向陶艺的并不顺利的人生历程,以及“艺廊百草”的诞生过程和夫妇俩为其注入的意义和理念,多面向展现了安藤夫妇对于民艺深刻的洞见和思考。
  • 《王制》要义

    作者:(德)弗里德兰德,(美)克里格,(德)沃

    柏拉图作品的篇名译法既需要统一,也需要重拟。在本编中,我有意尝试一些我们认为更为恰切的译法——比如,《法义》而非《法篇》,《王制》而非《国家篇》或《理想国》。这些译法并非不可争议,相反,恰恰为了激发争议。 要搞清楚柏拉图说的是什么,必须首先从他如何说入手。如何说与说的什么没法分开。柏拉图的作品大多是戏剧,要么是演示式的,要么是叙述式的。惟有把柏拉图的作品重演示或叙述一次,才能接近柏拉图所要说的——换言之,惟有以柏拉图的方式才有可能理解柏拉图。 这里辑在一起的三篇论述,都是以复述柏拉图《王制》的方式来阐释《王制》,作者也都是有代表性的人物。 目录: 编者说明 克吕格《王制》要义 一 《王制》所关注的问题 二 《王制》的结构和情节线索 三 全书主题与结构对观 四 探究理想政制时的玩笑和严肃 五 政治、哲学、教育 六 为什么回到“诗”? 弗里德兰德《王制》章句 一 《忒拉绪马霍斯》 二 《忒拉绪马霍斯》的插入:充满敌意的反对力量 三 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的发言:反对力量的新表述 四 国家共同体的起源 五 护卫者的教育 六 结束——临时的——城邦建造 七 寻找正义 八 二波浪头 九 《王制》的核心定律及其证明 十 哲人的教育以及哲人融入国家整体的教育 十一 败坏 十二 最后的攀登 十三 作品的神话线索 十四 柏拉图的理想国的存在方式 沃格林《王制》义证 一 《王制》的结构 二 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 三 反抗腐败的社会 四 建立秩序 五 秩序的瓦解 六 尾声
  • 连线力

    作者:杨国斌

    《连线力》,最关切我们未来的“思想@网络.中国”丛书之一,互联网中国传媒参考书。 中国网民在行动。在中国的广大网民中,普遍存在着对正义的渴望和追求,对弱者和小人物的同情, 对贪官污吏的痛恶,对政府的失望, 对权贵的嘲讽,对沟通的渴望,甚至对革命的呼唤。这些因素有着共同的内在逻辑,即情感逻辑。在这个意义上,情感汹涌的网络事件,是整个中国社会情感结构的脉络。 1994年,中国开通了全功能的网络连接。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一个充满活力与矛盾的网络文化。它富有想象力,充满幽默,抨击社会不公。普通人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获取信息、参与维权与抗争,从而获得自我实现、社群团结以及草根赋权的新体验。与此同时,网络的管制也日益收紧。发生在大变革时代的网络行动, 与宏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迁紧密相连。本书展示的,是互联网时代的网民如何克服客观条件的限制,拓展表达和参与的空间,构建新时代的电子公民行动。连线的力量,依赖网络但根源于民众,凝聚了人民对自由与正义的渴望和追求。
  • 走向公民建筑

    作者:南方都市报,中国建筑传媒奖组委会,中国建

    本书的出版,旨在推动中国建筑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形象工程的时代该结束了,漠视公众建筑质量和空间利益的时代该结束了,让我们共同致力于开创一个“公民建筑”的时代。 “中国建筑传媒奖”和“中国建筑思想论坛”是《南方都市报》发起主办,并联手国内十余家建筑媒体合办的两个活动。这两个活动,以“走向公民建筑”为口号,力图在空间维度上推动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本书辑录的是2007-2010年间取得的坚实成果。 本书是对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里程碑式的记录,它也为中国建筑的未来种下了理想的种子。它期待多方人士,热情地汇入这一“走向公民建筑”的进程中。大家携起手来,共同打造出公民空间、公民城市和公民社会!
  • 永恒如新的日常设计

    作者:[日]小林和人

    本书是日本东京吉祥寺人气生活杂货店老板,从他生活中实际使用的物品,严选170件既实用又具美感的经典好设计而集结而成。里头有的是长期受到消费者拥护的长销商品,也有刚上市没多久的新商品;有工业量产的商品,也有手工创作出来的限量商品,不论何者,都是不证自明、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设计良品。 在现今充斥着过度设计的浪潮中,作者认为设计实应秉持“杯子就该有杯子模样”的原则,也就是要具备杯子应有的元素及功能,譬如里头装着水时单手就能轻易拿起、啜饮时水能滑顺地从杯里流入口中、好清洗等等。他认为像这样缜密思考过的一连串机能性设计,才是实在好物。此外,许多物品会随着时间渐渐失去原有的设计新鲜感,但在这当中,往往“长得像杯子的杯子”却不会因时间而变得老旧,像这样以不变应万变的朴实设计,反而能在一片哗众取宠的物品中展露出强烈的存在感。
  • 碰巧的杰作

    作者:迈克尔•基默尔曼

    在艺术的领域里,充满了各种人物和故事,通过它们可以道出有关这个世界的真相。本书是作者走遍世界各地,听到或者亲身经历的一些故事,出现在这些故事中的有大艺术家,也有艺术爱好者,或是无名艺术实践者,他们都对艺术深情而专注,艺术也为他们更加充分地体验生活提供了一些线索。作者通过对艺术、艺术作品、艺术家细致入微的感悟,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从中得到的体验。艺术是一段旅程,能为每一个人开启出乎意料的新天地。一个心系艺术的人生本身就可能是一种艺术。
  • 爱猫圣经

    作者:[法] 让•居维利埃

    【21个让爱猫人惊喜连连的立体工艺,爱猫情怀的极致华丽体验】 关于您挚爱猫咪的所有秘密,就隐藏在书页间的小信封或折叠页里,它们有的看上去像沙丁鱼罐头,有的像电冰箱……甚至扑克牌上也留下了爱猫者的暗语,给您以寻宝般的奇妙阅读体验。随着书一页页翻过,幸福感持续升级,您的爱猫情怀也将至此抵达完满! 【500幅精美照片与图画,26个全方位“纯猫”主题】 如果您喜欢猫,就一定会被本书治愈!无论您寻求的是精美的猫咪图鉴、实用的养育指南,还是诙谐有趣的猫咪传奇故事,在本书中都能获得满足。“血统排行榜”“您懂猫的语言吗?”“猫咪的一天”“文学与猫”……从猫咪血统出身、初抵新家,到清洁保健、技能训练,直至经典菜谱、休闲游戏、公寓与乡间的不同生活场景……本书无不一一涉及。 【附赠“我家猫咪的纪念簿”和“猫咪的秘密日记”】 供您随心所欲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用墨水与照片记录下和爱猫的温情每刻,使本书成为您书架上独一无二的珍贵典藏。 本书引进自法国著名出版社拉鲁斯,是一本面向全球爱猫人的、充满了惊喜感的的爱猫圣经。26大主题,由法国著名宠物医生宠物医生让•居维利埃博士专业执笔,分别涵盖猫咪的历史、血统、养护、训练、趣闻、文学艺术形象等多个主题,并穿插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小版块。21个立体手工工艺,如手风琴折叠页、书型小册子、扑克牌、信封,关于猫咪的众多秘密和趣闻就藏在里面,像宝藏一样等待着您的发现! 如同“猫眼石”,本书是任何一位爱猫人都无法拒绝的珍宝!
  • 纵乐的困惑

    作者:【加】卜正民

    《纵乐的困惑》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也是海外汉学的经典之作,曾获得2000年的列文森奖。 明中晚期的中国经历了一次经济变革,商业的蓬勃发展,促使社会、文化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明初朱元璋为小国寡民之乡一手打造的通讯网络,成了商业世界赖以成长的奠基石。人们追逐着时尚,享受物质的愉悦。富商巨贾把手中真金白银,换作上流阶级的通行证。在明末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金钱似乎成了唯一的筹码,旧有的社会身份乃至道德的界线,都模糊得让人困惑。 卜正民凭借他那高超的叙事技巧,把官员、游人、外交使者、砖瓦匠、商人、纺织工人、妓女等各种人物及其故事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社会世相,同时保有学术写作的严谨与深刻,对明代文化、社会的洞见仍令人有所启发。 【编辑推荐】 ★ 美国汉学最高奖项列文森奖获奖作品,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经典之作——史景迁、司徒琳、宋汉理等海外学者极力推荐,作者为中文版撰写全新序言。 ★ 史家妙笔,随书附数十幅插图,生动再现明代三百年的文化变迁——既有大时代的宏观视角,也有小人物的人生遭遇,集生动叙事与严谨分析于一体,是了解明代社会文化的必读书。 ★ 重估明代商业的历史角色,商品经济该为明朝的灭亡“埋单”吗?——阶级界线模糊,物质欲望膨胀,在晚明清初的士大夫看来,社会的种种道德堕落是商业发展造成的恶果。三百多年后再回望,我们或许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卜正民把明王朝那个捉摸不定的迷人世界,放入一个概念清晰的时间框架里,即使你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也能畅读其中。本书记录了各色各样的明代人物与他们各色各样的问题,还有那个世界里的要物:砖与桥,市场、寺院与邮政,女性与时尚,印刷业,激情与征兆。本书把明代生活的全貌——这么一个活力澎湃的复杂体——展现出来,在英语世界里当属首见。 ——史景迁
  • 金融的逻辑

    作者:陈志武

    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 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而不安? 为什么说大国崛起靠的是制度而非掠夺? 为什么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为什么说养儿防老“不道德”? 为什么发展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金融的逻辑1》探讨金融发展和一般市场发展对文化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作者从理论到事实对西方金融的发展正本清源,追溯财富基因,解读资本密码,剖析金融危机,廓清阴谋迷雾。作者创造性地从金融作为“大社会”中一分子的角度研究金融,对儒家文化进行金融学反思,直言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作者长期关注社会转型问题,痛击时弊,观点振聋发聩。新版更增加数十幅插图,见证金融发展的历程;增添一篇后记,解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错误二分法,观点犀利。 敬请关注“陈志武金融作品”系列 《金融的逻辑1:金融何以富民强国》 《金融的逻辑2:通往自由之路》(即将出版) 《财富的逻辑1: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即将出版) 《财富的逻辑2: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即将出版) 《与女儿谈商业》(即将出版)
  • 日常生活的启蒙者

    作者:[德] 赫尔曼·鲍辛格

    本书是德国当代民俗学家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 Bausinger,1926— )的一本对话体学术传记。鲍辛格是战后德国民俗学的发展进程中最具深刻影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日常生活的启蒙者”,这本书既是鲍辛格半个世纪学术人生的写照,也是民俗学界的中坚学者对半个世纪学术史的回顾,是三代六位学者共同打造的、在回忆的基础上对图宾根经验文化学(民俗学)学术思想与学术实践的反思。
  • 此身,此心

    作者:陈冬芹

    《此身,此心》是一本抗病日记和生命行脚,一次病房内外的旅行。 八个兄弟姐妹中的活泼小妹,曾经做过电视台记者、出版社编辑;热爱人在路上的生活,辞职走天下:拉萨,浙东大峡谷,四川姑娘山……2001年,她被诊断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癌症病患是孤独的,疾病的世界被人为隔绝。围墙外,健康的人以为活着天经地义,尽情挥霍时间和生命;围墙内,一个个沉重的肉身默默斗争。痛与不痛,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别,生命化为具体的数字,要活着,就要用尽全力去挣。在病痛日日夜夜侵袭的间隙中,一颗自由敏锐的灵魂却并不喘息。 她用心记录病房中的生活,亲情与爱情给她希望,她豁达的性格又传递这份爱,使之成为身边病友的支柱。人与人的关系只有在磨难中才直抵本质,摆脱日常的虚伪掩饰。 2002年后,病情暂时稳定的她继续上路——珠穆朗玛,内蒙古大草原,敦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喀什,香格里拉,梅里雪山,追寻己身之外的生命关怀。直到2011年再入医院,她十年经历的记录和思索,是痛苦也是传奇,教人直视那生命攸关的峰顶。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之路。
  • 木心美术馆特辑

    作者:木心作品编辑部 编

    过去三年,我们推出了《木心纪念专号》。从2016年开始,这一系列特刊易名为《木心研究专号》,向有志于研究木心先生的读者朋友竭诚开放。依循过往的体例,专号共分三辑。 首辑,是2015年乌镇木心美术馆建成开馆的大量图文介绍,包括木心美术馆各厅墙面文字,并附有陈丹青先生商借尼采文物的散文《魏玛之行》、首次评述木心绘画的长文《绘画的异端》、记录大型文献纪录片拍摄的《BBC在乌镇》,及青年邱智敏摘选尼采与木心片语的语录体专文《尼采谈木心》。 第二辑,是2015年出版《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之后在首都图书馆举办的座谈会实录,由梁文道主持。木心先生的老朋友、译介者、任职加州大学的文学教授童明先生首次现身,做了长篇讲演。 第三辑,收入负笈香港教育大学的研究生郭博嘉以比较文学观念分析木心小说的专文(将木心的篇什与鲁迅、张爱玲作品对照),两位迄今为止最年轻的作者(90 后)的研究专文:青原《俳句论》、《〈诗经演〉论》,张宇豪《哥伦比亚空厅》。最后,是木心年表编撰者夏春锦提呈的三篇最新研究专文。 自 2012 年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破土动工,为期四年,于 2015 年 11 月 15日正式开馆。这是木心先生身后的大事,也是他家乡乌镇的大事。木心先生留下的全部文稿、画作、乐谱,悉数作为馆藏,成为今后展示、研究、交流、传播木心艺术的一流场所。馆长陈丹青与他的团队为美术馆开幕,策划了林风眠、尼采、圣经三项特展。出席开幕典礼的将近四百位来宾中,有国内二十多家美术馆馆长,木心先生的生前好友陈巨源、巫鸿、童明及陈英德夫妇,还有来自德国尼采故居和文献中心的艾岑伯格,来自美国的诗人科恩、学者彼得。 木心美术馆自筹划、设计、建造、布展、开馆,步履多年,本期彩页展示了馆内各厅的景观,另有陈丹青先生等拍摄的系列图片,为读者详细介绍从布展到开馆的全过程。是故,本期专号定名为“木心美术馆特辑”。
  • 苏格拉底的再次起航

    作者:【美】伯纳德特(Seth Benarde

    苏格拉底把一些东西与另一些东西联系起来,或者把一些东西与另一些东西分开,出其不意地迫使我们起而顿悟。《王制》就是一次形式分析,它之针对美、善和正义,是就这些东西对我们理解正义有所贡献而言的。分析的程序是双重的:把正义与其他东西并置,又把正义与其他东西分开。它既分隔又结合,然而分隔和结合使得任何论辩都不能平滑地前进,因为,正是论辩中出乎意料的断裂和出乎意料的接合,构成了形式分析的行进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