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语言

  • 人类沟通的起源

    作者:[美]迈克尔•托马塞洛

    本书是一本具有宏观视野的大作,把语言的演化与利他主义、互利共生等文化社会层面相联系,对生物学、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界而言,都是开创性的新见解。 本书先从动物的沟通开始,概述一般生物的声音沟通及灵长类的手势沟通,并强调合作的重要性。然后分别以个体演化和群体演化,来探讨语言的发展与成形。 作者认为:当某个社群发展了具备请求功能的句法后,随着人类产生了不同的沟通需求,为了因应告知、分享这两种新的沟通功能,就会渐渐再发展出更复杂的句法来。作者不仅研究人类的近亲黑猩猩,也观察儿童的语言学习,并论及家庭手语(home sign)如何像一般的口说语言,经历约定俗成的过程。作者根据实证发现,推论人类今日的语言沟通,始于手势沟通。
  • 语言本能

    作者:[美]史蒂芬·平克

    一扇了解语言器官、破解语法基因、进入人类心智的大门; 一个关于语言问题最权威的答案; 一些令人信服、生动有趣的例证; 一场常识对谬论的彻底胜利。
  • 语言心理学

    作者:(美)D·W·卡罗尔

    《语言心理学(第四版)》是心理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经典教科书,为世界各地的学术研究与教学机构广泛采用。第四版反映了运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思路考察语言,着重探讨人们使用和习得语言的心理过程,把心理语言学当作认知科学或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部分的趋势。全书共分五部分,内容包括:语言学原理,心理机制,语言的知觉,句子理解和记忆,会话互动,早期语言习得等。
  • 古代西亚塞姆语和印欧语楔形文字和语言

    作者:吴宇虹

    本书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第一编阿卡德语楔形文字入门;第二编赫梯语法初探;第三编古代乌旮瑞特塞姆语楔形字母文字语法研究
  •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

    作者:[意]马西尼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exicon and its Evolution toward a National language: The period from 1840 to 1898,於1993年作為專題叢書第6種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王世元教授主編的《中國語言學報》(Journal of Chinese)出版。這部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考證精確,對漢語詞滙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問世后受到各國學者的很高評價。
  • 漢字樹

    作者:廖文豪

    500個與「人」有關的漢字+超過5,000個甲骨文、金文、篆文 收納在2張漢字樹狀圖! 一個台大電機系畢業、專精於電腦的「理工人」,在偶然的機會接觸了被認為許多從事文學創作研究的作家、專家也視為畏途的「文字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順著歷來各家的研究,進入了漢字構型的世界,流連忘返。隨著心得漸增,心頭的不解疑團也越來越多。 於是,他引入電腦強大的彙編整理能力,有系統地梳理漢字的構件,試圖找出解釋力更強的說法,在這個過程中,也越加感受到部首的限制與誤導。 部首是一個字組成的構件之一,因為有許多字都有,因而成為漢字分類的標記。但是,屬於同一個部首的字,彼此之間卻未必有關連。反之,有些看似不同的字,從漢字的演化發展來看,卻是關係密切。 作者長年浸淫在文字學的天地,尋索字與字之間的邏輯關連,濃縮在書中的「漢字樹狀圖」中。再透過作者清晰簡要的說明,即使對於在文字學毫無根基的讀者,也可以憑著自身對中文母語的使用經驗,得到許多新奇的發現與樂趣。
  •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作者:伊斯特林

    这部著作以社会经济、文化为背景,比较全面地论述世界各主要文字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语言特点等方面谈到文字的类型学和分类学上的一些问题以及文字史学界在这方面的不同观点,阐述人文科学各学科与文字及其发展历史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作者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比较正确地分析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发展途径,描述从远古图画文字到现今许多文字体系的发展过程,同时还对文字发展的前景做了探索。
  • 小儿锦研究

    作者:刘迎胜

    《小儿锦研究(共3册)》为三卷,《小儿锦研究——历史、文字与文献》为第一卷。小儿锦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部分信奉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特别是回族下层群众中使用的一种以波斯/阿拉伯文字拼写汉语的文字,是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交往的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文字已成为濒临灭亡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本书第一部分围绕回回语言文字学史,从小儿锦简介和研究现状、回回文化渊源和语文学史、回回人的本土化历程、小儿锦产生之前的波斯语使用、小儿锦的创制背景和条件、历史上的词汇编纂等方面作了全面论述,并从表意词的角度对小儿锦进行了创新的解读。为说明第二三部分词源的背景和编纂问题,第一部分还介绍了资料的汇集、词典的体例等具体问题。本书是作者刘迎胜长期比较全面系统研究小儿锦文字的重要成果,是国内该领域研究方面的力作。 《小儿锦研究——词源》为简明小儿锦—汉文—波斯/阿拉伯文词源研究,主要收录整理了作者收集的西北地区回族民间经堂教育所编各种词汇,按小儿锦字母排序。各词条包含几个基本要素:小儿锦原字、对应汉字、阿拉伯/波斯语、英译、词汇来源,其中有的还包括一些次级要素。在编写上不但体现小儿锦与对应汉字之间的关系,也体现经堂教育中使用小儿锦注释波斯文/阿拉伯文经典时所接受的伊斯兰文化的内容。
  • 简明德语史

    作者:约阿希姆·席尔特

    《简明德语史》对德语的发展历史做了简明的阐述。作者约阿希姆·希尔特根据德语每个历史发展时期,先说明了当时的语言交际环境,然后分别从音位、形态、构词、句法和语法等角度阐述了该时期语言的典型特征,读后可使人们对德语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简明德语史》行文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材料翔实,可供大学德语专业和语言学专业师生作学习参考用书,也可供其他社科专业的学者及对此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日本汉字的确立及其历史演变

    作者:潘钧

    “汉字”内部蕴藏着自身特有的张力,它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能够在特定的条件下变异,从而与自己所处的语境相协调并展现不同的价值意义。“汉字”传入日本列岛之后,其“音读”和“训读”随着日本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样的语言状态,使得部分日语汉字脱离了“中国汉字”原本的意思和使用方法,使得学习汉语的中国人常常处在茫然之中。针对这一问题,作者以“汉字”东传日本列岛作为研究的基点,在多年研究日语汉字的基础上,以丰厚的原典文本为依据,将“日本汉字”放置于历史演进中的各个相关的时间段中,揭示了“汉字”与特定的日本文化的内在关联,并重点梳理和研究了“日文汉文”这一日本最早的“语言”记录样式。
  • 西夏文字解读

    作者:(日)西田龙雄著

  • 汉语的祖先

    作者:(美)王士元

  • 英语史

    作者:Albert C. Baugh

    本书系统介绍了英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内容极其丰富,笔者在教学中多次使用本书作为英语史课的主要教材,感到比较适合我们的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尤其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使用。一般来说,我们的这些学生阅读早期英语文献比较困难,对英美的历史文化知识比较缺乏,但他们并不觉得学心本书困难很大,反倒是截止读越有兴趣,这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本书用大量精心选择的材料阐述英语各个发展阶段的演变,解释内容深入浅出。章节结构周密系统,既有独立性,又紧密联系,便于教学使用。 其次,本书对英语史资料的选择和使用谨慎严密,尤其在使用早期资料时考据工夫深厚。 第三,本书描写英语的演变。全面阐述各种内因与外因,把语言不断变化的概念讲的深入浅出。 第四,本书对英语史的时期划分采用了比较客观的方法。 第五,本书较全在财介绍了英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英语演变在地哉分布上的连续性。 第六,如果说英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英语演变在地域分布上的连续性和变异,那么,英语从古供销以中古向现代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时间的连续性。 第七,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英语的世界上的使用现状,为读者提供了对有关课题做进一步研究所需要的背景知识。 最后,笔者还应提到,本书的旧版都专门介绍了洋泾浜的英语和克里奥英语,不家美国黑人英语。
  • 英语姓名简史

    作者:朱晓刚

  • 佛教与汉语史研究

    作者:梁晓虹

    数量不菲的日本古写本佛经,其价值不让于中国敦煌佛经写本,而国人难以寓目。作者梁晓虹,以深厚的训诂学功力,长期在日本从事汉语与佛经音义的研究。本书即以日本古写本佛经中的大量音义资料为基础,肯定其汉语研究方面的珍贵史料价值,并从《四分律音义》、《新译华严经音义》等古写本中收集资料,研究汉字、俗字、词汇双音化、同义复合词以及外来词汉化等的发展变化。同时,作者竭力推崇以无著道忠为代表的中古、近世日本僧人对汉语研究的贡献,强调“禅林句集”之类禅宗史料的研究价值。本书还分析了疑伪经的情况,并指出疑伪经在汉语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希伯来语圣经

    作者:陈贻绎

    本书对希伯来语圣经中和以色列历史相关的部分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综合性的介绍,着重点落在希伯来语圣经文本和巴勒斯坦地区文字和实物考古发现。本书引用的相关参考书目是希伯来语圣经研究界截止到最近5一10年的学术性比较强的关于文本语言、历史、考古相关的西文文献;这些文献的作者绝大部分都能够对第一手考古资料或文字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和解读;对希伯来语圣经的研究较少受各自宗教背景的影响。   本书首次用中文对巴勒斯坦地区希伯来语圣经时期考古资料进行系统梳理,试图为中文读者搭建一个可以依据原始资料从考古和文本方面了解希伯来语圣经的平台。本书对希伯来语圣经原文的讨论均建筑在古希伯来语原文基础上,对希伯来语圣经产生的古代近东语言文化背景也有比较充分的例证。
  • 华言与蕃音:中古时代后期东西交流的语言桥梁

    作者:刘迎胜

    书稿包含20篇文章,是作者20多年来相关研究的成果的汇集。主要涉及唐代以后波斯语等语言在中国的教授与传承、古代中国对外沟通中的语言问题、回回的历史、伊斯兰“小经”问题及对几部古代回回著作如《米诺哈志》等的研究。
  • 历史语文学论丛初编

    作者:卓鸿泽

    本文收录卓鸿泽以英、汉两种语言写成的关于历史、语言方面的研究论文20篇,如《汉初方士所录古印度语》、《塞种源流及李唐氏族问题与老子之瓜葛:汉文佛教文献所见中、北亚胡族族姓疑案》、《羯胡、契胡、稽胡之若干基本问题》等,涉及梵汉、汉藏、鲜卑语、契丹文、回鹘语、满文等多种文字的比较研究。
  • Empires of the Word

    作者:Nicholas Ostler

    An unusual and authoritative 'natural history of languages' that narrates the ways in which one language has superseded or outlasted another at different times in history. The story of the world in the last five thousand years is above all the story of its languages. Some shared language is what binds any community together, and makes possible both the living of a common history and the telling of it. Yet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s great languages has rarely been examined. 'Empires of the Word' is the first to bring together the tales in all their glorious variety: the amazing innovations -- in education, culture and diplomacy -- devised by speakers in the Middle East; the uncanny resilience of Chinese throughout twenty centuries of invasions; the progress of Sanskrit from north India to Java and Japan; the struggle that gave birth to the languages of modern Europe; and the global spread of English. Besides these epic achievements, language failures are equally fascinating: why did Germany get left behind? Why did Egyptian, which had survived foreign takeovers for three millennia, succumb to Mohammed's Arabic? Why is Dutch unknown in modern Indonesia, given that the Netherlands had ruled the East Indies for as long as the British ruled India? As this book engagingly reveals, the language history of the world shows eloquently the real characters of peoples; it also shows that the language of the future will, like the languages of the past, be full of surprises.
  • 西夏文教程

    作者:史金波

    本书概括介绍了西夏历史和西夏文文献,主要论述了西夏文字构造、西夏语音、词汇、语法,并解读各种类型的西夏文文献。其中有大量的例字、例词和例句以及大量文献图版。本书稿是作者集50年西夏文学习、研究的积累,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编纂成的国内外第一部西夏文教程,具有开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