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伦理学
-
功利主义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功利主义的含义 第三章 功利原理的终极约束力 第四章 功利原理的证明 第五章 功利与正义 译者后记 -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英汉对照)内容包括:概论、功利主义的含义、功利原理的终极约束力、功利原理的证明、功利与正义等。 -
道德原则研究
《道德哲学研究》明确地讨论了伦理学的主要问题,以清晰、严谨的形式进行了道德分析。休谟认为,道德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道德赞美和道德遣责赖以存在的一般原则;善或恶之所以得到赞许或遣责,部分是由于人的同情,部分是由于其社会效用;效用说明了仁爱、正直、友谊、诚实之类美德的价值。作者主张一切人类行为源于自私的理论是错误的;凡有价值的东西,或是由于有效用,或是因为它适意。 -
论可能生活
本书以无立场方法论重新分析了幸福和公正问题,试图重建一种综合中西理论优势的当代美德伦理学,其中关于幸福的两条原则,自成目的和他人礼物,典型地表达了作者在美德伦理学上的当代推进。 -
超越功利主义
本书收集了一些对功利主义的研究,既考虑作为个人道德理论的功利主义,也考虑了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功利主义。除了两篇论文以外,其他都是专为本书所作。 -
道德的理由
《道德的理由(第5版)》讲述人应该怎样生活?人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或者说,人应该怎样做人?这是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所要探讨的问题。但是,随着思考的深入,人们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更需要知道“为何应该”,如何思考“应该”。没有对“应该”的理性思考,就没有对它的认同,“应该”也就难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有效的指导。《道德的理由》以追问道德理由的思考方式,展现了人类对道德问题思考的历史。它让读者理解“道德判断必须基于充足的理由(good reason);还要公平地考虑每一个个体的利益”。读者会从书中发现那个曾经困扰你的问题,也许会发现自己坚守的一些价值观并不总是合理的。无论如何,你该读一下这《道德的理由》!因为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道德哲学涉及的“不是小事,而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还因为,作者在给我们娓娓讲述一个个生动故事的同时,让我们感受到理性思考的乐趣。 -
伦理学
本书于1977年首次出版,是伦理学领域的奠基性杰作,现为最新修订的第8版。作者雅克·蒂 洛是美国当代著名伦理学家,他的作品被各国学者广泛引用,并已成为伦理学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必读书目。我国也先后出版了蒂洛这部著作的多种中译本。应广大学者和研究人员的要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书的最新英文影印版 全书分15章,系统地讲述了伦理学的理论,并指导读者如何应用这些理论解决特定的实际问题。作者编写了大量案例来辅助教学,为读者理解经典和现代的伦理学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版增添了干细胞研究、医疗授权和安然事件等全新的内容;修订了一些原有的内容对9·11事件后恐怖主义新的特点和趋势进行了论述;同时还在原有基础上补充了新的材料,如关怀伦理学和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等部分都有所拓展。 本书是大学伦理学课程的理想教材,它精心设计的体系结构能够有效地帮助读者抓住重点、理清脉络,全面而迅速地掌握伦理学的精要。 -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全译本)》内容简介:亚当•斯密一生贡献了两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后者是第一本现代经济学著作,其问世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然而,斯密本人却更为看重自己的《道德情操论》,他把《国富论》仅看做是《道德情操论》思想的继续发挥。《国富论》他修订3次,而这本《道德情操论》,他却在30年间修订出版了6次,直到逝世前还在病榻上殚精竭虑地做着第6版的修订工作。 《道德情操论》贯穿始终的是“同情”二字。在该书中,亚当•斯密重新定义了“同情”:同情不再仅仅指感受别人的痛苦,还包括感受别人的快乐,同情是对一切情绪的共鸣感受。全书以同情为基本原理阐述了正义、仁慈、克己等道德情操产生的根由及其特征影响等,对后世的伦理学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论可能生活
赵汀阳先生的伦理学名著《论可能生活》原由三联书店出版(1994,1995),其思想创新和理沦力度颇有古代哲学家气度,在学界引起许多争论。他认为伦理学只有幸福和公正两个基本问题,芹且声称发现厂关于幸福和公正的最好理沦。在其中他还提出了后来同样著名的“无立场”哲学方法沦。这次出版修订版增加了许多新内容,使这个“可能生活”理论更加圆熟。 -
伦理学与经济学
本书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教授的代表作之一,是阿马蒂亚·森根据他1986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洛尔讲座的讲稿写成的。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人的本能与理性的分析,用伦理学说明了人类的经济行为;用经济学阐释了社会的道德规范,进而揭示了伦理学、经济学及其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 -
价值的颠覆
本书所收德国思想家舍勒三篇重要的论文:《道德建构中的 怨恨》、《论害羞与羞感》、《论哲学的本质及哲学认识的道德 条件》,堪可展示出舍勒的伦理意识之现象学社会学的基本结构。 “怨恨”―文从现象学和历史社会学的综合角度,阐明现代市 民社会伦理的起源、形成机制和基本原则,并讨论了现代伦理意 识与古代(基督教)伦理意识的差异,与《论害羞》一文构成了 一个有机的论述框架:羞感作为肯定性的价值感,怨恨作为否定 性的价值,其消其长正是舍勒学术为此忧心忡仲的现代伦理意识 的品质问题。 《论哲学本质》一文则表明了舍勒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 象哲学截然不同的哲学观,通过这篇文章,可以了解舍勒解决现 代伦理意识品质问题的哲学前提。 马克斯・舍勒(MaxScheler)德国思想家,著述有Manfred S.Frings教授主编的十五卷《舍勒全集》。 -
依赖性的理性动物
人类是脆弱的,人类生命常常被伤痛、疾病与残疾所威胁,因此,人类的生存也经常需要依靠他人。然而,纵观西方道德哲学的历史,人类的脆弱性和依赖性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首要的道德行动者往往被塑造成理性、健康和不受干扰的形象,而残疾人则被视为他者。在《凤凰文库:依赖性的理性动物》这本原创性的著作中,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从本体论层面对人类的脆弱性和依赖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生命的脆弱性、生存的依赖性使得人类的共处只有在德性的状态下才可能得到兴旺与昌盛,这才是人类生存的真理。 -
自我、他人与道德
《自我他人与道德:道德哲学导论(上下)》试图从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的角度对道德哲学的根本问题给出一个基本的澄清和说明,它探究了道德哲学的基本观念和主要的规范伦理学理论,分析了当代伦理理论中对道德要求的本质的讨论,并试图揭示道德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以及道德哲学与当代政治哲学的基本关联。 -
The Moral Problem
This widely anticipated volume offers a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to and striking analysis of the central issues animating current debate in moral philosophy. -
Ethics
Ethical questions dominate current political and academic agendas. While government think-tanks ponder the dilemmas of bio-ethics, medical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and reverence for the Other have become matters of broad consensus. Alain Badiou,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voices in contemporary French philosophy, explodes the facile assumptions behind this recent ethical turn. He shows how our prevailing ethical principles serve ultimately to reinforce an ideology of the status quo, and fail to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an eff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evil. Our consensual ethical norms amount to nothing more than a jumbled confusion of legalistic formalism, scandalised opinion, and theological mystification. By contrast, Badiou summons up an "ethic of truths" which is designed both to sustain and inspire a disciplined, subjective adherence to a militant cause (be it political or scientific, artistic or romantic), and to discern a finely demarcated zone of application for the concept of evil. He defends an effectively super-human integrity over the respect for merely human rights, asserts a partisan universality over the negotiation of merely particular interests, and appeals to an "immortal" value beyond the protection of mortal privileges. -
底线
你的心灵是否曾经遇到过与以下难题类似的问题? 如果因为贫穷,我穿上了母亲为我偷来的大衣,我是否会成为罪人?母亲源自真爱的行为,是否可以被定义为罪恶? 为什么当我们看到一个饥肠辘辘的孩子时,心柔软得都要碎了,然而当我们目睹成千上万个饱受饥饿煎熬的儿童时,又变得刀枪不入起来? 为什么丹尼尔•戈尔曼说“大脑为仁慈而预设”?而路人却冷漠地绕过被车撞倒的孩子? 为什么当我们大脑某一部分受伤害,我们的道德感也会消失? 我们从何处学会了放弃、奉献和信赖,又是如何将它们丢失殆尽的? 羞耻感会终结暴力还是会引发暴力? 牺牲一人生命拯救五人生命的方案是否值得选择? 这些熟悉又陌生的难题常常会在人生的某一时刻令我们扪心自问:“这个社会怎么了?” “我该如何选择?”“我该如何生活?”当我们一再苦恼于自己的理想、道德底线被冷漠甚至残酷的现实所挑战,有没有想过探寻一条有希望的路? 《底线:道德智慧的觉醒》正是一部由各种道德与情感难题催生的探索人性之书。作者解析大量熟悉又陌生的现实故事,其中包括那个经典的“电车难题”,指出在社会道德底线一再被洞穿的当下,不要将责任一味推脱给社会体制,独立的人应当承担应有的责任;他直言不讳揭示了人性的幽暗与复杂,却对人的自觉和正向价值的力量非常乐观。作者用实例证明有底线、有道德原则的生活会令人更幸福,而社会共同底线的回归也需要独立的个人形成合力。 如何回归底线,是作者在本书中探讨的根本命题。 -
道德意识现象学
该书是从作者的伦理学主要著作《道德意识现象学》中抽取出来关于情感道德的部分予以重新出版。作者在于苏格兰的启蒙道德哲学相衔接,尤其是与哈奇森和亚当•斯密想衔接,并且设想了一门后基督教的伦理学。这门伦理学产生于公约的权威道德与素朴的利己主义的无意识萌动中,在审美的、道德的品味与各种具有道德特征的情感中春花自身,成为自律的道德,它被理性道德所补充,并系统地被一门形而上学的和泛神论的宗教伦理学所完善。 -
幸福简史
《幸福简史》内容简介: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幸福吗?幸福对指导我们的生活有决定性作用吗?我们怎样处理促使我们幸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冲突?在这本幸福简史中,哲学家尼古拉斯•怀特回顾了2500年来人们想要解答这些问题的尝试。怀特评述了从古代到现代西方主要思想家对幸福的看法:从柏拉图的灵魂和谐学说,亚里士多德对于把富裕和兴旺做为有道德的生活的目的的描述,到阿奎那神的本质的观点,边沁的快乐主义计算。我们还可以看到尼采和弗洛伊德作品中对完全和持久的幸福的概念的怀疑。怀特揭示了幸福问题与伦理学和实践哲学中核心问题的关系。 -
第二人称观点
我们为什么应该规避道德过错?斯蒂芬•达尔沃认为,迄今为止的哲学之所以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是由于没能认识到道德义务本质上的人际特征。本书把责任、义务、尊重等概念引入具体的人际情景中,认为道德责任的观念中包含有不可还原的第二人称特点,正是它预设了我们提出主张,以及向彼此提出要求的权威。许多其他的核心观念也是如此,包括权利、人的尊严、对人的尊重,以及人这一观念本身。达尔沃对这一人际特点的发现使得道德理论不得不在根本上重新定位,并把道德权威的解释从理论的王国带到了第二人称态度、情感和行动的实践世界。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