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伦理学
-
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
Most people believe that they were either benefited or at least not harmed by being brought into existence. Thus, if they ever do reflect on whether they should bring others into existence---rather than having children without even thinking about whether they should---they presume that they do them no harm. 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 challenges these assumptions. David Benatar argues that coming into existence is always a serious harm. Although the good things in one's life make one's life go better than it otherwise would have gone, one could not have been deprived by their absence if one had not existed. Those who never exist cannot be deprived. However, by coming into existence one does suffer quite serious harms that could not have befallen one had one not come into existence. Drawing on the relevant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the author shows that there are a number of well-documented features of human psychology that explain why people systematically overestimate the quality of their lives and why they are thus resistant to the suggestion that they were seriously harmed by being brought into existence. The author then argues for the 'anti-natal' view---that it is always wrong to have children---and he shows that combining the anti-natal view with common pro-choice views about foetal moral status yield a 'pro-death' view about abortion (at the earlier stages of gestation). Anti-natalism also implies that it would be better if humanity became extinct. Although counter-intuitive for many, that implication is defended, not least by showing that it solves many conundrums of moral theory about population. -
伦理学导论
本书是一部导读性的伦理学著作。与时下的以说教为主的规范伦理学相异,本书追根溯源,从史的角度探讨了“伦理”即“道德”的起源及其存在的必要性,追问了人性中“德性”“至善”的最终根据。对于时下浮云蔽日的道德精神时空,本书不啻为一剂祛除迷雾的清新剂。 -
新伦理学
本书系作者专心致志撰写十六年而成,它通过确证“应该如何”与“事实如何”的关系,而使一直各自独立甚至相互否定的三门科学——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美德伦理学——综合为一门科学。它从行为应该如何的优良道德必定符合行为事实如何的客观本性出发,一方面揭示行为事实如何之十六种、六类型、四规律;另一方面则从中推导出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总原则“善”和善待他人的道德原则“公正、人道、自由”以及善待自己的道德原则“幸福、贵生”等等;从而科学地解析了两千年来人类一直争论不休的一系列重大伦理学难题。它试图创立一种客观必然、严密精确、可以操作的科学的伦理学。 -
德性之镜
《德性之镜》是迄今为止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儒学伦理学最系统的比较研究,旨在发展对它们的新的解读并揭示它们对当代伦理学的意义。它让这两种主要德性伦理学体系作为平等对话者,考察了它们在伦理学的性质、人性、中庸说、传统的价值、自我修养、道德教育、友爱、家庭、德政、道德情感、道德智慧、人生最高境界等主要伦理问题上的异同及其原因,探索了这些异同对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影响。《德性之镜》也提出并展现一种新的比较哲学模式,试图拓宽东西方哲学比较的视野。 -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出版于1861年。穆勒一放面继承了边心的功利原则,认为功利原则或者最大幸福原则是任何行为的目的,但是另一方面,穆勒不完全赞同边心快乐只有量的区别的主张。边心的功利主义重视当事人的功利,而穆勒则更重视的是总体功利,幸福,意味着预期中的快乐,意味着痛苦的远离。不幸福,则代表了痛苦,代表了快乐的却失。 -
实践哲学
《实践哲学:亚里士多德模式》是赫费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赫费从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及作为概貌性科学的实践哲学两个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模式作了全面剖析,揭示了亚里士多德思维中的实践维度。在赫费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便是过一种合乎道德的、幸福论意义上的美好生活,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赫费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具有显明的概貌性特征,概貌性科学的理念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一种方法论原则及其动态的思维逻辑。 -
伦理学关键词
《伦理学关键词》是一门以人类实践为对象的学科,是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伦理学关键词》分为三个部分:规范伦理学、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论述了伦理学中的十八个关键词,每一个关键词,按照统一体例,由“关键视窗”、“关键视点”和“关键著作”三个小节构成,以反映当代伦理学的成就。 -
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
In this book Bernard Williams delivers a sustained indictment of moral theory from Kant onward. His goal is nothing less than to reorient ethics toward the individual. He deals with the most thorny questions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and offers new ideas about issues such as relativism, objectivit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ethical knowledge. -
伦理学史纲
《伦理学史纲要》是亨利•西季威克的重要著作之一。是伦理学研究者的必读书。全书以浓缩的历史材料概述了西方伦理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结构严谨,内容广博而专深,是西方伦理学研究者的必读书目。全书共分四章,首先对伦理学作一总的学科概述,然后分别介绍古希腊和古希腊-罗马时期、基督教的中世纪时期和现代时期(主要是英国)的各个主要伦理学流派及其思想发展。 -
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
《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是赫费的最重要著作之一。面对当前世界的主要伦理问题,如科学伦理、技术伦理、环境伦理和全球伦理,赫费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随着科学行为的结构发生变化,讨论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项迫切的基本课题。作者不同意现代某种理论对科学进行的谴责和批判,他认为我们的现代化和文明是由科学技术塑造的,现代化的科技本身并非已经陷于错误,而只是具有犯错的可能,它越来越激发起一种道德需要。作者在书中对自由主义的道德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应该用人道关怀取代自由,这非常具有启发性。尤其重要的是,作者对全球化中的伦理问题作出了审慎的理性分析。该书作为一本伦理学著作具有前瞻性,对我国学术界有一定指导意义。 -
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
《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主要内容:我们如何判断一个行为在道德上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如果一个行为是不正当的,它给了我们什么理由不去那样做?我们为什么应该赋予那些理由比我们的其他关怀和价值更优先的地位?在《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中,斯坎伦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答案,它们适用于道德的核心部分,这一部分涉及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的问题。根据斯坎伦的契约主义观点,对正当和不正当的思考也就是对于我们按照能向其他人证明其正当性的条件和他们不能合理拒绝的条件能够做什么的思考。他揭示了关于正当和不正当的结论的特殊权威性如何来自于以这种方式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价值,他也揭示了诸如公平和责任这样一些人们熟悉的道德观念,如何能够通过它们在相互证明和批评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来得到理解。斯坎伦为理由、价值和个人福宁这些关键性概念提出了更为广泛的解释,这些解释都对关于这些概念的标准观点提出了挑战。他的契约主义就以这些新的解释为基础。他论证了愿望并不能为我们提供理由,事态并不是价值的主要载体,福宁在人们的理性决策中也不像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重要。在道德价值标准和非道德价值标准上,斯坎伦是一位多元论者。他论证道,考虑到这种价值标准的多元性,契约主义体谅在相对主义者所主张的道德要求中的大部分可变性,同时仍然能够说明我们对正当和不正当的判断的全部力量。 -
人之常情
本书是作者继《论可能生活》初版之后的又一本专门的伦理学著作。 -
生命与逻各斯
希腊伦理精神深邃广大而难以穷尽。 这本书从前雅典伦理开始,(诗性智慧的教化、宗教伦理、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里特),经城邦道德中的公民本位、国际公正、智者言论游戏及悲剧品格,直至柏拉图派和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思辨,兼及一些非主流的希腊伦理思想(喜剧化抗议、怀疑论、伊璧鸠鲁和斯多亚),尽力勾勒了希腊伦理思想发展的主要脉络。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设定的研究格局和角度——生命与逻各斯。 “生命”与“逻各斯”是希腊伦理精神深处的两大客观、真切、实在的核素。 生命,是比伦理(道德)广大得多的一个范畴,然而伦理学会常常谈到生命(生活)。被人们称为“希腊伦理精神”的许多东西,与其说是道德诫命与反思,不如说是对直接生命(生活)的思考、记载、品味与理想化。一部希腊伦理史是种种对生活深意、苦难、矛盾的注视与认识,种种对“终极目的”或“幸福”的定义及实现条件的反复探究。 “逻各斯”这个概念在古希腊中含义深邃复杂,如“言说、理性、比例、规律、计算”等。 这本书的整个论述,都是将生命与逻各斯作为观照希腊伦理精神史的两个基本支点。 另外,这本书所采用的主要理论分析框架——两阶价值模型与四级道德体系,也在其导言中得到很充分的阐述和说明,值得对纯伦理理论有兴趣的读者反复玩味。 -
伦理学原理
一直到十九世纪末,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是同一概念。1903年摩尔发表《伦理学原理》,宣告了另一种伦理学——元伦理学——的庭诞生。尔后半个多世纪,元伦理学在西方伦理学王国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脱离规范伦理学而企图独撑伦理学大厦的元伦理学开始走下坡路。代之而起的,一方面是规范伦理学的复兴;另一方面则是反对规范伦理学的美德伦理学的复兴。本教材融会贯通古今中外伦理思想,首次使相互排斥的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美德伦理学结合为一门科学:它是我国第一本试图同国际接轨而又超越今日西方伦理学的教科书。 -
邪恶
本书从哲学层面,探究了广义的邪恶如种族灭绝、战争、犯罪等产生的原因,认为邪恶的产生,与人类动机的多样性失衡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在多种动机间的均衡状态被打破之后,呈现强势的负面动机就会失去制约,从而滋生邪恶。全书共九章,多从政治学领域名著如阿伦特《极权主义 -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牛津通识读本
我们作为正人君子的自我形象总要接受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拷问。许多人忧心忡忡,担心在一个诸神退隐的世界中,科学已揭下我们的面具,使我们显形为由基因所命定的生物:狭隘自私、党同伐异,或争强好胜、咄咄逼人。作者在本书中探讨了出生、死亡、幸福、欲望、自由等主要伦理问题,努力想说明人应该如何思考生活的意义;并提醒我们,应该对那些经常主导着道德论辩、事实上不过是诱人噱头的绝对原则保持怀疑。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