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冷战

  • 五十年战争

    作者:[英]理查德·克罗卡特

    《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与苏联(1941-1991)》是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美国史和国际政治教授理查德·克罗卡特(Richard Crockatt)的重要作品,对1941~1991年间世界政治中的美苏关系及其在世界地缘政治变化中的作用做了详尽、权威的研究,他引人入胜地描述了这五十年来美苏对抗的起因、发展及演变,既对所有重大国际事件进行了详略得当的介绍,又对两国决策层在这些事件中的博弈过程进行了洞幽察微的理论剖释,有助于思考当今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和重组,以及预测和面对未来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化,对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和有兴趣了解冷战史及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变化的学者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冷战的起源

    作者:沈志华

    《冷战的起源:战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及其转变》主要收录了斯大林在中国推行“联合政府”政策、斯大林左右逢源与中共独占东北的决心、苏联从东北撤军与中国内战的开启、美国对中苏结盟的反应与亚洲冷战格局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前:制约中共,阻挠中苏接近、中苏条约签订前:挑拨离间,阻止中苏结盟、朝鲜战争爆发前:“全面遏制”战略的出台、朝鲜战争爆发后:冷战格局在亚洲的形成、毛泽东与东方情报局:亚洲革命领导权的转移等内容。
  • 帝国权威的档案

    作者:[美]安德鲁·N.鲁宾

    本书将文学、文化与政治历史相结合,并且在大量的档案研究基础上写作而成,其中还包括以前从未公开过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和中情局的文献。本书认为文化政治——尤其是美国对于艺术的暗中资助的文化政治——在二战以后帝国权力从英国向美国转移的重要阶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认为这种权力转移重塑了战后的文学空间,同时揭示了在这个历史阶段,诸如广播、快速且在全球发行的杂志等新的高效的文化传输、复制和传播模式如何彻底改变了战后作家的地位以及世界文学的作用。 作者的研究表明,乔治•奥威尔、托马斯•曼、W.H.奥登、理查德•赖特、玛丽•麦卡锡以及阿尔伯特•加缪等作家的作品几乎被同时翻译并发表在各种相互关联的期刊上,这些期刊都是由诸如中情局资助的自由代表大会等组织创办并在全世界发行的,从而有效地将这些作家、批评家和知识分子重新塑造成易于辨识的跨国形象。他们的作品构成了一种新的世界文学经典,这种经典在美国得到赞颂并且据说代表了最优秀的当代思想,但那些政治上不太有吸引力的作家们却被忽视甚至被边缘化。这种对作家的拥护和边缘化是以反共产主义这一新的跨大西洋的“文明使命”的名义进行的,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战后的文化和文学权威产生了出来。
  • 50年伤痕

    作者:德瑞克•李波厄特

    德瑞克·李波厄特编著的《50年伤痕(美国的冷战历史观与世界上下)》是《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系列之一的《五十年伤痕(上下美国的冷战历史观与世界)》,书中考察了1945年至2002年间美国的对外政策:从二战结束开始,到纽约和华盛顿发生“9·11”突然袭击结束。《五十年伤痕(上下美国的冷战历史观与世界)》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

    作者:牛军

    国际冷战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包括美国和前苏联等各有关国家大量解密与开放历史档案文献的基础上的,本套书就是在利用这些最新的档案资料作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撰的北京大学国际冷战史专题讲义。本书着重讲述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直接对抗、妥协的情况,涉及的内容有:冷战的机理与概观、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的遏制战略、苏联的对外政策、美苏对第三世界的政策、美苏军备控制与裁军、中美苏三角关系。 本书讲义包括的主要是美国这与苏联之间的关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因为冷战的历史从起源到结束,都主要是美国与苏联两个超大国之间的关系的历史。贯穿所有前述重大问题之始终的,便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有关政策和它们之间关系的互动。不过,这本讲义力图与其他的论著有所区别,并适应专题教学的需要,其编写的主旨不是一般地叙述冷战中美国与苏联之间关系的演变化历史,也不是一般地分析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当然更不是面面俱到的。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力图勾画冷战的宏观图景。其次是在宏观图景下,突出强调从冷战兴起到最终结束的过程中,美国与苏联各自的安全战略、对外政策等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其发展与演变。
  • Two Suns in the Heavens

    作者:Sergey Radchenko

    Using newly available archival sources, Two Suns in the Heavens examines the dramatic deterioration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USSR and China in the 1960s, whereby once powerful allies became estranged, competitive, and increasingly hostile neighbors. Sergey Radchenko's authoritative account of these years shows how the intrinsic inequality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seen as entirely natural by the Russians but bitterly resented by the Chinese—resulted in its ultimate collapse. Through a careful and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policymaking in both Moscow and Beijing, Radchenko creates a new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power struggle, ideology, personalities, and culture in Sino-Soviet relations.
  • 国际冷战史研究

    作者:李丹慧 编

    冷战史研究在国际国内已开展有多年,成果也颇丰,但中国学者以此为专题出版专门学刊还是头一回。书中内容主要分为研究论文、档案刊布和书评三部分,除着重以国际冷战史为重心外,研究论文还会侧重于冷战期间中国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研究,以考察国际冷战对中国内部事务与对外政策的影响。特别需要一提的是,本书档案文献丰富多彩,既有关于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是如何出台的俄国解密档案,又有涉及1956年10月波兰危机与中国关系的波兰解密档案,这些档案的发表,为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 冷战史(上中下)

    作者:刘金质

  • The Global Cold War

    作者:Odd Arne Westad

    《全球冷战》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作者驾驭多边档案史料的功底。在书中,文安立不但使用了公开出版的史料集、回忆录、博士论文及其他二手资料,而且触摸了大量为世人所不了解的多边档案,其中了包括了俄罗斯(苏联)、中国、塞尔维亚和黑山、意大利、德国、美国和南非等数国,涉及了多种所在国语言。这充分体现了 作者高超的语言使用能力和史料梳理技艺,令人赞叹。在充分的事实基础上,作者为我们详细地描述了美苏两国干涉第三世界国家的全景史画,并突出了二者彼此相异的意识形态诉求和策略手段。而且,他将笔触一直延伸至21世纪初的当代世界,顺流直下,将干涉史的影响与当代国际热点问题紧密、妥当地联系在一起,显现了其炽热的现实关怀热情。
  • 全球冷战

    作者:[挪]文安立(Odd Arne West

    冷战史的全球化叙事 2006年荣获美国史学界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 发生于21世纪的冷战如何为当前世界的种种冲突——包括反恐战争——奠定了基础?如何塑造了当前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美国、前苏联的第三世界政策如何激起了后者的牴触、最终将苏联拖垮并对美国造成了持续至今的压力?在研究干涉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反抗干涉的革命运动的演进过程当中,本书在衔接历史和当下这个方面比任何其他冷战相关著作都做得更好。 《全球冷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作者驾驭多边档案史料的功底。作者不但使用了公开出版的史料集、回忆录、博士论文,而且触及了大量为世人所不了解的多边档案,这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史料梳理技艺。作者为我们详细地描述了美苏两国干涉第三世界国家的全景史画,并着重展现了二者彼此相异的意识形态诉求和策略手段。而且,他将笔触一直延伸至21世纪初的当代世界,将冷战干涉史的影响与当代国际热点问题紧密、妥当地联结,显现出其炽热的现实关怀热情。 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国际史”书籍……同类书籍很少像本书一样在时间和地域上涉猎广泛,并充分汲取相关的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的知识。整体看来,还没有哪个历史学者像文安立一样广泛且深入地考察了冷战世界的方方面面之间的关联……这是一本独创性的作品,必将对冷战研究产生长久的影响。 ——《历史论评》(Reviews in History)
  • 1946

    作者:(英)维克多•塞巴斯蒂安

    《1946:现代世界的形成》 (冷战格局是如何形成并影响整个世界的?) 1946年,冷战开始,世界分裂成不同的意识形态阵营,欧洲开始被铁幕有形地分成两半。虽然以色列要到两年后才建国,但正是由于在1946年做出的建立犹太人家园的决定,导致了此后宿命般的结果。 1946年,是印度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独立于世的年份,也是曾经盛极一时的日不落帝国开始衰亡的一年。所有欧洲的帝国都在逐渐走向消亡,尽管帝国主义仍然会以不同形式存续于世。 194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向着最后胜利发起冲击的一年,并最终使得中国以一个大国的姿态重新崛起。 本书的目的在于展现在1946年做出的那些决定——以及做出这些决定的人——是怎样塑造了我们当今的世界。
  • 50年战争

    作者:理查德·克罗卡特 (Crockatt R

    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苏联与美国
  • 美国、俄国和冷战(修订第10版)

    作者:[美]沃尔特·拉费伯尔

    冷战史的经典叙事 本书初版于1967年,40余年里不断修订而畅行不衰,是冷战史的一部经典之作。1980年商务印书馆引进翻译此书第三版,定名《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深受好评。 正如书名《美国、俄国和冷战》所揭示的,这是一本从美苏视角来解析冷战的著作。它聚焦于冷战的两个主角,上溯19世纪两国的历史纠葛,下及2006年双方关系,以此论述了冷战的缘起、演变、结束以及对今日美俄关系的影响。 本书强调两国国内政治对于冷战进程的重大影响。美苏的意识形态、经济状况、领导人性格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对外政策。美国在这一点上尤甚。作者认为,美国在冷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均具有主导性,故对其予以更为严厉的批判。
  •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作者:牛军

    本书以冷战与新中国对外政策之间互动为基本框架,通过重点分析1949-1955年期间的一系列主要的重大事件,包括新中国对外政策的提出、中苏同盟的缘起、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法、第一次台海危机、日内瓦会议、决定研制核武器、万隆会议等等,揭示新中国外交思想、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和动力、东亚地区亚洲政策的形成、对外关系格局等的基本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同一时期冷战进程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对东亚地区冷战格局的重大影响。
  • 决策的本质

    作者:[美]格雷厄·阿利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学著作之一。《决策的本质》原作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冷战时期的关键事件。此经典著作的第二版不仅仅是修订,更是重写:重新解释了古巴导弹危机前后的理论及事件;也融入了肯尼迪录音带及最近解密的苏联文件的信息。第二版提炼了原著中格雷厄姆·阿利森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时期的一些评论和观点。同时也有一位新的作者菲利普·泽利科参与了第二版的撰写,他著有十分畅销的评论著作《肯尼迪录音带》(The Kennedy Tap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 997)。 《决策的本质》(第二版)鲜活地展现了重压之下的决策过程,此书也是唯一一部尝试解决这一经久不衰的问题的著作:人们如何理解政府的举动?
  • 冷战 1945-1991

    作者:约翰·W·梅森

    "冷战"对于许多读者来说并不陌生,是特定时期的历史术语,本书就是以这个名字来展开讲述美苏之间的关系,取不同的层面、不同角度的视野分析了"冷战"的全景,为读者提供了世界史的详尽知识材料,启发了读者的思维以及从历史知识中吸取精华。
  • 斯大林与铁托

    作者:沈志华

  • 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

    作者:王亚志 回忆 沈志华 李丹慧 整理

    《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以“批判口述史学”的方法,将当事人的口述回忆与档案资料的鉴别以及学者的研究相结合,对1950年代的中苏军事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思考。《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认为,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的军事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合作关系,它是新的中苏同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苏两国关系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中苏军事关系既包括两国之间提供军事贷款及武器装备、培训军事人才及交流军事技术等一般意义上的相互援助和协作,又包括在战争状态下双方之间的协同作战,以及在和平时期双方为保障国家安全、进行国土防御而采取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联合军事行动。但到1950年代后期,随着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的产生并加深,以及对处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立场的不同,两国关系从蜜月走向破裂。由此,双方在和平环境中的军事合作再也没有呈现过令人满意的局面,两国之间的同盟关系实际已趋向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