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王小妮
-
中国腹地行
《中国腹地行》内容简介:我们有自己的生存背景,我们住在这个叫中国的巨大村庄中,不能不被这个村庄里的一切规定着。真正的背景是人间,细密的大网不可捕捉又无处不被笼罩。背景,不是一幅画,不可以摘下来卷了走,不可以悬挂到其它墙壁上,所有的存在都正在互为背景,无论谁都置身其中。这本书中,作者写下了她有过的震动、悲凉、痛心与哀悯,这些打动与震撼她的一幕幕,经她手也给读者以震撼。 -
手执一枝黄花
内容提要 本书是诗人王小妮的随笔集,是“诗人随想”文丛的一种。 以诗人的敏感,深邃,王小妮在本书中释放了一种稀有的终极性关 怀精神:如《在我之上的人》、《做一棵苍凉的白菜》、《手执一枝黄花》等, 她坚守着人的尊严、个性及对生命力的确认;《黑暗三小时)、《催逼生命 的电鬼》等则发出了对现代文明的置疑;在长篇随笔《同也不同,学也不 学》、《一直向北》中,她的思想在记叙与随想中穿插起伏,表现了纯熟的 随笔风采;其中,独具一格的《木匠致铁匠)与(我和他,提着两斤土豆走 出人群》在王小妮随笔中十分凸出。诸篇随笔中,她展示了诗人独有的 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
派什么人去受难
当代作家、诗人王小妮散文作品集。 -
我们是害虫
很喜欢她的文字,文字里面的思想。 -
随手
本书收入的是作者随手写下的随笔,内容涉及诗歌写作对个人及社会的意义、诗人在当下的独特生存状态、诗人内心的塑成或涣散。这些文字中流动着作者一贯的写作品质--关注慢的、小的和隐秘的事物,关注细节和深处,并从细节和深处生发出新颖细腻的诗意、冷静切实的反省。全书分四个部分,分别为“活着之核”“木匠致铁匠”“随手”“诗很大程度是可以害人的”。 -
安放
《安放》主要内容:王小妮的散文具有诗的敏感。在散文中对于诗意的追询,意义在于文字会由此生成温柔与内敛的张力,它会把纷繁的生活抽成一个透明的物体,通透、有寓意、超越平凡,富于生命的哲理和奥秘,而当人和人注定要产生隔膜,那么诗就是进入一个人内心的第一副镇静剂。可以说王小妮的散文有可见、可触摸和敏感敏锐的诗性,是它启发了我们的心志。她的散文的整个美就来自于她诗性的思想,思想的诗性。《安放》为“诗与思当代诗人随笔文丛”之一,收录了王小妮的九篇随笔作品。 -
上课记2
《上课记2》内容简介:2012年末,王小妮辞去教职,离开讲台。《上课记2》是她2011和2012两年的“教后感”结集,也是《上课记》唯一的续集。《上课记》倾向于记录和感受,在执教初期,王小妮对她的教师身份还有诸多新奇和困惑,这些情绪真实地呈现在她的文字中,是《上课记》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课记2》比前作更为成熟,她对教师身份和学生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更为冷静和内敛,惊讶渐少而悲悯之情愈多。 -
人鸟低飞
在《人鸟低飞》这部萧红自传中,作者用“我”叙说,书中一再强调的观点是“我”是个女人。正因为她是女人,她的人生便是服毒的人生,“我倒霉,我是一个女人,一个软弱无力的女人。”正因为她是女人,她便会从小被父亲冷落一旁,在童年残存的记忆中,母亲是一根针,祖父是一张会笑的老树叶儿,祖母是一件黑斗篷,而“父亲是什么?我这一生也没想明白……”因为她是女人,“我这一生……总在别人的屋檐下。”童年的草垛与五娘是我唯一欢乐的源泉,到了十二岁,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在她身上重演。她选择了出走,而当她一跨进社会的门槛,迎接她的就是一副狰狞的面孔,时刻都有被吞噬的危险,萧红在试图摆脱那个时代的枷锁,而她单薄的身体还是被时代的利刃刺得遍体鳞伤。她要婚姻自主,她不想象牛马一样被他们牵着,而当面对李洁吾太太时,她被催垮了一次。也许当幻想的翅膀飞得愈高,摔得也愈重;汪少爷的出现,她再次燃起希望,可是结局是:身怀六甲的她被弃旅馆;在风雨飘荡中,她抓紧了那梦想中的一截麦杆儿,那便是与她共患难了五年之多的萧军,“他是那种男人,他坐在那儿,你就放宽心,你就不发慌。”当她发现自己已握不住这一截麦杆儿时,她选择了先入为主,“我要主动,我要马上下这个决心,脚已经站到了悬崖边儿,让他一只手推我,还不如干脆自己往下跳,死了,也占个主动。”她用自己仅有的一点坚强维护自己尊严,她不想再看到从父亲牙缝中冒出的冷笑,她想做那个时代坚强的女性,而最终她只走过了三十一个春秋,便香消玉殒了。 -
方圆四十里
这是著名诗人王小妮奉献给读者的一部极富特色的长篇小说。在方圆40之内,绝望的知青们告状、斗殴、投毒……作者一改知青小说“青春无悔”的流行模式,从局外人的客观视角,以罕见的冷峻手法和风格,塑造了中国北方知青中“垮掉一代”惨烈而无奈的群像,再现了那一段“声名狼籍”的岁月生活。这既是一部完全摒弃人物外貌和心理描写的、前所未有的纯“动作小说”,又是一部充盈着“万物有灵”式的博大襟怀的诗意小说;既是一部开“后知青小说”先河的小说,又是一部体现了独特小说理念的“作家的小说”。 -
倾听与诉说
中国散文档案·先锋文从 目录: 第一辑:怀着长剑一样的阳光 第二辑:手执一枝黄花 第三辑:目击疼痛 第四辑:提着土豆走出人群 ……我永远是好东西。买菜的时候,是我最悠闲散漫、目不旁视的时候。我是一个自由的人。我的时间无限。 菜市场是个好地方,人与人在这儿发生最简明的关系。我递给他钱,他递给我土豆。这就是人群。 我穿过他们,从不看任何一张脸,我不认识他们。我也不准备再认识别的人了。 人和人注定产生分离,人间走满了道岔。我只是悠闲提着两斤土豆的平凡人,不想做什么警世惊人的作家。 活着,就是公平。死了仍旧是公平。这样的和那样的,都要晒太阳,象一只土豆。…… -
人鸟低飞
在众多写萧红的传记文学作品中,王小妮的《人鸟低飞》独树一帜。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叙述的写法,让作品既写了一个人一生的宏阔,也凭借一支敏感细笔,试图深入到历史现场,潜入萧红的内心,写一个流浪者的心理现实。有人说,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小说,只有人名是假的。这或许有些夸张,但在材料的真实和心理的真实之间,王小妮的《人鸟低飞》。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正是这种平衡,赋予这部《人鸟低飞》一种张力,一种直逼人心的力量。王小妮说,好的写作者从来都是稀有的,萧红是一个。一个好的写作者来写另一个好的写作者,又能写得好,实属难得。 -
上课记
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教后感”结集,它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不仅收录了2006至2010这五年间,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还摘选了部分学生作业和邮件。作为一位诗人,王小妮有更为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着年轻学生们的精神和思考状态。她深深地理解学生们的焦虑:“面对现实,批评今天的大学生太急功近利是最无力和最不人性的。如果他们不焦急,不知道养活自己和改变父母的生活,反而有问题。”她反对学生们使用僵化的“好词好句”,让他们用自己的方言去朗读诗歌、表演小品,唤醒最亲切鲜活也最原初的感觉。她尤其关注那些出身底层和农村的学生,提醒他们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宝库,不必急于洗去自己身上的“土气”。王小妮的文字,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重新想起“理想主义”这个几乎被遗忘、又被误读无数的词汇。 -
方圆四十里
著名诗人、《上课记》作者王小妮首部长篇小说 最冷静、最优美、最令人心碎的知青岁月再现 《方圆四十里》是作家、诗人王小妮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从1975年夏到1976年春,一场四季轮回的时间里,在遥远的北方,风景秀美的锦绣公社中知青与农民的生活。王小妮曾亲历知青年代,乡村生活写来栩栩如生——劳作、打架、偷狗、对回城的期盼、招工、投毒、告状……最细微的知青生活细节中,也埋藏着王小妮对青春和自然风物的眷恋和充满矛盾的深情。该书每一小节犹如一幅速写,看似笔法随意不拘,实则字字凝聚作者对特殊年代的反思。在《方圆四十里》中,王小妮沉着而冷静地描绘出一代知青的生活底色和历史氛围。 -
1966年
发生在1966年的故事。日常市井中普通的人们,在那特殊一年里,日复一日的懵懂和不宁。王小妮用她从容的文字、含蓄的方式,还原那一年中,北方城乡间各不相同的人心冷暖。触碰了突然事变的降临带给平凡人们的影响,故事简单而蕴藏的情感深远。 他们的故事绝非特殊,而是普通又普遍的。这些普通人,从事各种行当,背负各种历史,在这个人人自危之年的某个临界点,他们的生活发生了身不由己的改变——这改变不是轰轰烈烈的生死抉择,而是灰色地带的沉浮明灭,人性的斑斓底色由此彰显。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