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东欧文学

  • 名望与光荣

    作者:[波兰]雅·伊瓦什凯维奇

    ♞ 波兰当代史诗、战后小说创作最高成就作品

    ♞ “邪恶有时也可能赢得名望,但是光荣永远在正义一边。”

    ♞ 追忆颓然倾覆之昨日世界,俯览两次大战欧洲动荡局势

    ♞ 《日瓦戈医生》般冷烈沉郁回肠荡气,《灿烂人生》般温暖炽热怅惘柔情

    ——————————

    《名望与光荣》不仅是伊瓦什凯维奇的代表作,也是战后波兰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描写起于1914年夏,终于1947年春,以末代伯爵雅努什为主角的几个波兰家庭三代人的遭遇,反映三十余年的光阴里,时代洪流下的波兰与波兰人民。涉及一战、社会主义革命风暴、波兰独立、苏波战争、西班牙内战、二战、奥斯维辛集中营、华沙起义等诸种著名历史事件。

    小说中人物的成长、情节的发展、爱情的波折都与政治的风云变幻紧密相连,冷烈沉郁回肠荡气,堪称“当代史诗”。又“带着十足的信念和庄重去认识、理解和表现世界和人生”,行文自然含蓄、沉郁优美,书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炽热、怅惘柔情。

    ——————————

    它以一种无法模仿的氛围、一种无法模仿的基调,衬托出对“无情流失的时光的怀念”。

    ——《理想藏书》

    伊瓦什凯维奇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任何从事波兰文学研究的人都不能忽略他。即使有意将其大量文学作品中的某些部分排除在外,剩下的作品,作为三个时代的见证,也足以让他拥有比同时代任何人更高的地位。

    ——切斯瓦夫·米沃什

    《名望与光荣》是战后小说中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品。

    ——张振辉《波兰文学史》

    我觉得译得最舒服的是伊瓦什凯维奇的《名望与光荣》,我和作者文风相近,所以比较默契。……他的作品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波兰作家,以致战后三十五年被称为波兰文学史上的“伊瓦什凯维奇时代”。

    ——易丽君

  • 桥・小姐

    作者:(南斯拉夫)伊沃·安德里奇

    长篇小说《桥》讲述的是十六世纪中叶由土耳其大丞相穆罕默德巴夏在波斯尼亚建造起来的德里纳河大桥的英雄故事。小说跨越几个世纪,历经了几代的人世沧桑,大桥成了东西方交界处一个神奇的角落里所发生的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现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桥被炸毁。这部小说发表后获得了盛誉,被誉为“一部具有永恒意义的作品”,以史诗般的力量,十分成功地反映了“自己国家历史中的事实和命运”。 《小姐》塑造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疯狂追求金钱的女高利贷者形象,作者以从容不迫的叙述,深刻而冷峻地剖析了金钱社会里物质追逐者的荒诞与劣根性,挖掘出产生道德堕落的毒根。 中、短篇小说创作在安德里奇的文学生涯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本书收录了其中的佳作《书》和《阿丝卡和狼》,旨在全面地反映作家的艺术特色。 书中附录收有“授奖词”、“受奖答词”、作者年表等相关资料。
  • 父辈书

    作者:(匈牙利)瓦莫什·米克罗什

    一个家族十二代长子的命运之书,一部纵跨三百多年的匈牙利历史长卷 “蓝色东欧”第2辑作品,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201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推荐语】 这是一部宏伟的家族传奇故事,将读者毫不费力地引入今三个世纪的动荡历史中……它记录了整个民族国家的政治剧变。故事中的角色都令人着迷。瓦莫什的文字将共性与个性糅合得天衣无缝、宏伟壮丽。 ——《泰晤士报》 勇往直前、生机勃勃、绚烂缤纷的《父辈书》是一部富有中欧色彩、令人难以抗拒的书,它将寓言、民间故事、史诗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 ——英文版推荐语 这是一个家族十二代长子的命运之书,一部纵跨三百多年的匈牙利历史长卷。作家根据大量历史材料精心创作,涵盖爱情、婚姻、战争、音乐、星象、经商等多姿多彩的内容,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欲罢不能。仅在匈牙利国内便售出二十多万册,已译为13种不同语言在各个国家出版。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父辈书》是匈牙利作家瓦莫什•米克罗什被公认为最成功的小说,仅在匈牙利国内便售出二十多万册,已译为13种不同语言在各个国家出版。该书以十二代长子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一个家族纵跨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作家根据大量历史材料精心创作、献给每一位匈牙利父亲的力作。 故事始于1706年,苏茨沃爷爷带着他的独生女苏珊娜及其遗腹子库尔奈,从巴伐利亚辗转回到匈牙利的克什村定居。苏茨沃爷爷在村里继续从事他之前在德国学会的铅字印刷,与女儿及小库尔奈三人相依为命,缺吃少穿地艰苦度日。然而,周边战火不断,很快蔓延到该村。全村唯一大难不死的小库尔奈继承了苏茨沃爷爷的习惯,记录自己易姓为施坦诺夫斯基后的各种事件,并开始了死后将家族记事簿交由长子续写的传统。其子巴林特发现自己能够回视过去曾发生过的家族事件,藉此知道了连父亲库尔奈都不知道的事情——苏茨沃爷爷藏在克什村自家后院的财宝,并掘出宝藏。在库尔奈创办的玻璃厂破产后,巴林特在当年被炸平的老山洞遗址建了塔楼,携眷迁居于此。之后,第三代长子伊什特万执意与犹太教徒之女结婚,并离家出走,随女方改姓施坦,加入女方家族的葡萄酒生意。在离家之时,伊什特万带走了帆布面对开簿,不仅续写,而且正式将它命名为《父辈书》,此后各代长子的故事均围绕它展开。由巴林特开始的回视过去的能力,各代长子也都继承下来,有些人甚至能预见未来。 整部作品历史背景宏大、厚重,既包括爱情、婚姻、战争等等人类永恒生活内容,又涉及音乐歌唱、治学研究、赌博占卜、移民经商等等更为个性、多姿多彩的林林总总,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欲罢不能。
  • 福地

    作者:[波]莱蒙特

    《福地》内容简介:波澜壮阔的资本社会的真实画图,资本家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冒上绞刑架的危险。人们拜倒在金钱脚下,而金钱又成为导致种种罪恶的根源及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在这部5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中,以当时波兰最大的工业城市、财富追求者心中的“福地”——罗兹为背景,绘写了一副资本社会发展的真实画图,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资本社会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生存竞争。作家笔下的一群波兰、犹太、德国资本家形象,既有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等等共同的本质,又各有发迹的道路和独特的性格。小说有力解释了人物个性的复杂和多样。主人公波兰实业家博罗维耶茨基在事业上的雄心、苦干,在情爱上的虚伪、自私,以及有关人物——从富豪、好友到情妇、未婚妻同他的关系,尤其刻画得准确、鲜明。
  • 错宴

    作者:(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

    《错宴》是卡达莱最近的作品,2009年于法国出版。描写二战期间发生于阿尔巴尼亚南部山城吉罗卡斯特的故事。大古拉梅托大夫是阿尔巴尼亚吉诺卡斯特市(这正是作者卡达莱的家乡)的著名外科大夫,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的战车开到吉诺卡斯特市时,占领军指挥官弗里茨•冯•施瓦伯上校让人告诉古拉梅托大夫,他要见古拉梅托大夫一面。古拉梅托大夫和弗里茨是早年在德国留学期间的同学,是“比兄弟还要亲”的朋友。得知讯息,古拉梅托大夫就邀请弗里茨来他家吃晚宴,于是,这位弗里茨上校就带着军官和士兵,带着鲜花和香槟酒来前赴宴。但是,在这晚宴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谁都不知道。晚宴之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弗里茨释放了被逮捕的阿尔巴尼亚人质,化解了当时一触即发的杀戮危机。阿尔巴尼亚解放后,人们对当年晚宴中的谜提出了质疑,当局就下令,把古拉梅托大夫抓进了监狱,让他交代跟德国军官之间的猫腻,调查他是否有变节叛国的罪行,甚至怀疑他跟国际上著名的反共大阴谋有关。预审法官沙乔•梅兹尼为了一己的利益,也为了讨好上级,更为了一种泄私愤的嫉妒心理,拼命地变态地折磨古拉梅托大夫,最后,见自己的目的无法达到,便丧心病狂地杀害了古拉梅托大夫。
  • 石头城纪事

    作者:(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

    《石头城纪事》内容简介:这是一部战争小说,也是一部匠心独运、奇妙别致的小说。本书摆脱了常见的描写战争小说的窠臼,没有直接地描绘游击队员同法西斯强盗你死我活的争斗与较量,而是选取战争即将结束,曙光就在眼前为历史性时刻,入木三分地描绘社会各阶层一些最有代表性人物的心理状态、情绪和表现,着力展示各种社会力量对待新旧时代、新旧社会、新旧风气的不同立场和感情。在很短的篇幅里,作者出神入化地勾勒出历史转折关头的芸芸众生,巧妙地编织了各种人物的关系网。读者透过这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目睹了新、旧世界交替时刻整个阿尔巴尼亚的社会风貌。关于这部小说,卡达莱说:“我要在这部小说中反映那些混乱的、充满英雄气概、荒诞气氛和悲剧性的日子。”小说被公认为卡达莱的代表作之一。
  • 谁带回了杜伦迪娜

    作者:(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

    《谁带回了杜伦迪娜》内容简介:美丽而迷人的杜伦迪娜进入了一桩遥远的跨国婚姻。在母亲无尽的思念中,在黑暗和虚无中,杜伦迪娜与充满尘土气息的暗夜骑士穿越欧洲平原,回到了故乡。她忘记了旅程的时间,只记得数不尽的星星成群飞过天空;她没有看清骑士的脸,只闻到潮湿土地的气味。当她告诉大家,是信守承诺的兄长康斯坦丁将她带回,人们陷入怀疑、惊慌、恐惧之中,因为她的九兄弟早已入土三年……究竟是谁带回了杜伦迪娜,难道是幽灵出土导致活人的混乱……作者借助上尉斯特斯的眼睛去找寻真相,借助大主教、副手、妻子、哭丧妇等各色人物各色流言来阐述故事的可能性。而最后,斯特斯也神奇地消失了……故事的棱角冲破了现实世界的拘囿,最后将在故事寓意中找寻真相的任务交给了读者。 《谁带回了杜伦迪娜》是卡达莱的又一代表作,故事取材于一个巴尔干半岛的传奇故事,小说充满了古老的魔怪气氛,它既有《等待戈多》的荒诞感,也有《变形记》的尖锐讽刺。《谁带回了杜伦迪娜》是“蓝色东欧”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蓝色东欧”丛书填补了我国东欧文学译介领域的空白,是不可错过的文学盛宴。
  • 一个市民的自白

    作者:[匈] 马洛伊·山多尔

    * 再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欧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全景 * 勾勒欧洲大陆当时动荡不安、复杂激进的岁月影像 * 跨越世纪,纵横欧陆,一部大时代的百科全书 【堪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杰作,自匈牙利文移译的首部中文译本 】 它兴起于匈牙利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它是包括贵族、名流、资 本家、银行家、中产者和破落贵族等在内的特殊社会阶层,它就是小说里的“市民阶层”。 这是一个“市民”的自白,这是一曲唱给布尔乔亚最后的挽歌,这是一幅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欧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画卷,这是一段颠沛流离、孤独决绝的流亡岁月。 《一个市民的自白》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生动记录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欧市民阶层的生活与思想,作者通过个人透视社会,通过一个家族的故事刻画出市民阶层的生活画卷,同时回顾了自己在欧洲大陆的流浪岁月。 作为马洛伊•山多尔的代表作,从文学艺术的水准上来说,《一个市民的自白》完全可以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和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媲美。 关于《一个市民的自白》…… 1934至1935年,马洛伊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分为两部的自传体小说《一个市民的自白》。书里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上百个,从皇帝到女佣,从亲友到邻里,从文人、政客到情人、路人、妓女……马洛伊从德国、法国、英国、瑞士等西欧国家,写到东欧的布达佩斯,各地人文历史宛然在目,无数历史人物呼之欲出,可谓一部大时代的百科全书。 令人遗憾的是,马洛伊于1936年官司惹身,他当年的一位神父教师以毁誉罪将他送上法庭,另外他的几位亲戚也对书中披露的一些细节感到不满,因此,马洛伊被迫销毁了第一版,支付了神父一笔可观的赔款,并对该书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 然而,《一个市民的自白》实际上不止两部。2013年,作为马洛伊的遗稿在箱底压了多年的《我想要沉默》被意外发现并编辑出版,这部书便是马洛伊曾在日记中提到的《一个市民的自白》的第三部。而马洛伊于1949年创作的又一部重要作品《土地,土地……!》应该是《一个市民的自白》的第四部,这部回忆录讲述了他在流亡初期的生活。 假如,有过一位作家,其生活方式、世界观、道德及信仰本身等所有的一切就代表着文学,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人就是马洛伊•山多尔。在他的文字里,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在他的语言中,可以窥见个体与群体的有机秩序,体现了整个民族的全部努力和面貌。 ——匈牙利文学评论家 普莫卡奇•贝拉 二十世纪的文学……收到了一位新的大师死后赠予的礼物。他会跟奥地利作家约瑟夫•罗斯(Joseph Roth)、茨威格(Stephen Zweig)和穆齐尔(Robert Musil)齐名,甚至与受到膜拜的伟大作家,托马斯•曼和卡夫卡,属于同一等级。他就是马洛伊。 ——德国《时代周报》 (马洛伊)拥有珍贵、令人喜悦的稟赋,有幸读到他的作品,实在令人感激。 ——英国《苏格兰人报》 (马洛伊)重新被文学界发现,值得全世界同声欢庆……重新发现马洛伊,就像在阁楼上发现一幅古老的大师画作。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 (马洛伊是)匈牙利浪漫主义文学伟大一代的合法后代。 ——匈牙利诗人 尤若夫•阿蒂拉
  • 赫拉巴尔之书

    作者:[匈牙利]艾斯特哈兹·彼得

    生活再压抑,也抵挡不住心灵的触角潜滋暗长。爱恋,无可避免。 一首关于生活、苦与爱的曼妙幻想曲 一部向捷克大师赫拉巴尔的致敬之作 在布达佩斯,安娜又怀孕了,如同那些年的很多事情一样,说来就来,让人束手无措。她想打掉这个孩子,但身为作家的丈夫却照例视之为好消息。安娜只能向她暗恋的捷克作家赫拉巴尔倾诉自己的愁闷。这场诉说安静、强大,是一个女人无所顾忌的独白,恨的倾诉,爱的宣誓,是臆想的激情双人舞…… 孤寂而博爱的上帝很想帮助人类摆脱烦恼。为了阻止安娜堕胎,他派两位天使下到人间,甚至亲自拜查理·派克为师,学习吹萨克斯。可是,对于人间的事情,上帝能做什么呢? 厄普代克 略萨 热情推荐 钟鸣 导读
  • 河畔小城

    作者:(捷克)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河畔小城》这部作品,由作家的三部长篇小说构成。在这三部“自传体”小说中,头尾的《一缕秀发》和《哈乐根的数百万》,都是以作家母亲的视角和口吻书写。而夹在中间的《甜甜的忧伤》,则是作家本人的童年自传。三部作品,无论作者本人自传,还是为母亲“代笔”,全都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我”(母亲或作家本人)所生活的小城的人情世故和风俗景象。作品以零碎细小的场景和普通平凡的人物,映衬出捷克民族二十世纪的生动历史,可以比喻为一卷捷克风格的“清明上河图”。 这部译文,是翻译家万世荣、星灿、劳白、杨乐云诸位老先生由捷克文本译出,全部文字经过杨乐云审校。整部译文,忠于原作,文字流畅,通篇笼罩着亲切、诙谐的气氛,也不乏一缕如烟似雾的忧郁,正在被风吹散。相信本书出版,是对作家逝世十周年、发自遥远中国的最好纪念。也希望为今日中国作家,提供一个参照、一种借鉴、一次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