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晚清

  • 老残游记

    作者:刘鹗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成于一九○六年。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攻击,揭发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做大官”(第六回)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顶子的刽子手。客观上帮助人民认识到对整个官僚集团是不能寄以任何希望的。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较进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观却是落后的,甚而是反动的。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这在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因之,《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 西潮又东风

    作者:葛兆光

    本书是著名学者葛兆光先生有关晚清民初思想、宗教和学术的十篇论文汇集而成。作者多年来致力于思想史、学术史和宗教史的研究,近年来又比较关注近代中国与周边互动的历史,其论文常常围绕着中国、日本、朝鲜在“西洋潮”的冲击下何以自处,中国在“东洋风”的鼓吹下又如何变化,问题也常常集中于佛教史、思想史和学术史。因此,在本书中,作者对于中国知识界在晚清民初这个两千年未有之巨变的时代里,面对“东洋风”与“西洋潮”的两面纠缠和夹击的情势下的种种反应,既有高屋建瓴式的评述,也有个案的析解,无论其方法论还是切入点上,都显豁出其独特的学术个性。
  • 晚清文选(上下卷)

    作者:郑振铎

  • 清亡启示录

    作者:马勇

    编辑推荐: 百年前的一百天,如何导致一个王朝的灭亡 身处变局的各色人物,又如何决定了中国此后的走向 那被妖魔化的晚清十年,真面目究竟为何? 更重要的是,这个危机启示了什么? 马勇做过古代史研究,做过儒家经学史研究,最终兴趣点却落在晚清70年。他一方面对此前的主流研究充满疑惑,一方面觉出现实与百年前的诸种关联,认为有必要从来路中寻出答案。 怀着一份对先人的温情与理解,他重新讲述 100年前的历史。 ——《独立阅读》 内容简介: 《清亡启示录》讲述了一个王朝为何会在一百天的危机中走进历史。 历史无法遗憾,也不必惋惜,走过的就是走过了。只是一百年后回望大清王朝,特别是分析这个貌似强大的王朝为什么在一场危机面前不堪一击,这个过程究竟有哪些教训可以汲取?这是这本《清亡启示录》探究的问题。 2012是清帝退位的100周年,《清亡启示录》重点叙述分析了清朝最后十几年走过的路,从1894年开始的维新时代到1901年开始新政到之后的君主立宪预备,清廷挣扎着改革,以试图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然后最后清廷的几个失误使得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最终使得大清走进历史。
  • 中国近百年史话

    作者:曹聚仁

    本书是曹聚仁先生写的一本小册子。 这本《史话》,开始于19世纪中叶,其时正当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中国近代史开端;收尾至抗战军兴。也可换一种描述,说它纵贯晚清和民国。就本书结构而言,首章“前词”是总论概述性质,接下来的21节则依时间顺序写来,各节大致以人物为经线,以事件为纬线。所拈出的重要历史人物包括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袁世凯等,重要历史事件则包括甲午海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五四运动等。 作为一本近代史扫盲性质的历史读物,《史话》的文字风格平易晓畅、简洁而生动,没有教科书式的枯燥和刻板。史料之外,又征引了不少感性的文学材料,如黄遵宪、梁启超的诗文和《新青年》上的言论,以文入史,文史互证,有别于一般史家著述。
  • 再说戊戌变法

    作者:张鸣

    本书力求从晚清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的视角,重新审视戊戌变法。侧重点有三:一是当时的帝后政治二元结构;二是满人政治;三是变法的操作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又有什么意义。 作者另辟蹊径地讲述了“旗下闲人政治”、士林的政治习惯、清朝政治的“补丁传统”等诸多因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对西太后及洋务派的表现、学习西方过程中政治操作的变形、老百姓对变法的观感等问题,也有独到诠释。
  • 那一次,我们挨打了

    作者:端木赐香

    英国对大清:单相思很久了 情人眼里出西施,英国人把大清当西施了,自是不错,但大清朝从未把英国人看作是范蠡。英国如此摸大清,感觉是在向它表示自己的好感;大清如此被摸,感觉对方是在向自己耍流氓。 西方第一号现代工业强国VS东方第一号原始农业大国 大清只有清官与含官,八股文与文字狱,明君与昏君,经年不变的牛拉犁,颤巍巍的小脚女人,真名士自风流、假名士自下流的各色文人。对了,还有那吞云吐雾的大量烟民。除此之外,它还能产出什么呢? 鸦片:大清人民就爱这一口 英国送来恁多西洋玩意儿,中国人却独独爱上了鸦片!中国政府禁教能成功,禁鸦片却愣是禁不住!证明: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道光:一个人的抗战 可怜的道光,“投降三人组”在跟英夷抛媚眼的间隙,时不时地回过头来糊弄他,希望他尽快明白:咱大清公司的实力远远不如大英公司,你得割肉补仓。 本书是对1840—1842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一种全景式解读。全书将第一次鸦片战争放在了国际大背景之下,展现了19世纪中叶世界广角镜下的实力格局,详细描述了中英双方综合实力的对比、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的结果及影响等,并引用了大量史实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使读者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有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 天朝1793-1901

    作者:聂作平

    1793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来华,这一事件标志着封闭的天朝与西方世界的相交与碰撞。生于这种大变革、大融合、大冲突下的中国人,从龚自珍到林则徐,从严复到叶名琛,从张荫桓到王韬,从容闳到刘光第,从郭嵩焘到义和团,尽管身份地位各异,都成为东西方文明角力之际催生的杂种。在千古未有之大变局面前,他们或拯救,或绝望,或逍遥,或愤怒,最终都无法阻止社会集体腐败的大清帝国滑向深渊的车轮。
  • 山雨欲来

    作者:陆建德,罗志田,沈渭滨,许纪霖,杨国强,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来临之际,六位在不同领域对这段历史有深入研究的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将视角前移至革命的对立面,审视清王朝的最后岁月。山雨欲来的不确定感贯穿着晚清的最后十年,且看六位学者共议清政府豪赌改革的十年,看那部事与愿违的历史如何展开。
  • 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

    作者:陈平原,夏晓虹编注

    以画报介入历史,以图像解说晚清,以史料印证图像, 再现晚清第一画报昔日风采, 呈现《点石斋画报》中的社会人情。 本书从《点石斋画报》4000余幅图像中,“摘取其关于生活状况者”160多幅,再现晚清第一画报昔日风采。以“中外纪闻”“官场现形”“格致汇编”“海上繁华”四大主题展开《点石斋画报》,再加以阐释与补充,使晚清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其中均有绝佳的展现。陈平原伉俪联手编著了此书,既为研究晚清历史者提供了很好的资料,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晚清的视角。
  • 汪荣宝日记

    作者:汪荣宝,韩策,崔学森

  • 千古大变局

    作者:曾纪鑫

    《千古大变局:影响近代中国的十一个关键人物》以影响近代中国的关键人物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严复、慈禧、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为载体,兼及林则徐、魏源、徐继畲、郭嵩焘等人,叙述国门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进攻下被迫打开,历经血与火的碰撞,中华文明逐渐走出几千年自成一体的封闭怪圈,与世界融为一体的艰难历程,从而对近代中国历史进行多侧面乃至全方位的探究与反思。 时至晚清,老迈昏聩、日薄西山、风烛残年的老大帝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 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作者:约·罗伯茨

    《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为英国汉学家约·罗伯茨编著,主要涉及政府与法律、宗教与科学、社会生活、妇女和儿童、经济、军事、旅行、中国人的特性等方面。书中的材料颇具代表性,既可以使我们了解19世纪中国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形象,窥探到西方人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观点和方法,又可为学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资料线索。
  • 历史的转弯处

    作者:西门送客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不惧艰难,立意透过晚情政局人事,探询一个王朝下坠的轨迹。作者深谙良史之道,号脉精准,举重若轻,每每于历史的转弯处,见出兴亡盛衰之道。晚清七十年,变局耶?迷局耶?是为无可挽回的厄运,抑或新的机遇的缘起?帝国往事正如过眼烟云,飘飘乎乎,纷纷扬扬。识者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 大国作手

    作者:萨苏,雪珥

    清末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改革进入深水区,风起云涌,大鱼皆出。从既得利益集团皇族贵胄,到曾经是天朝中流砥柱却最终倒向革命的北洋枭雄,从矢志改朝换代的革命党人,到各揣心思的投机分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都被时代波涛裹挟着,走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著名历史学者萨苏和雪珥首度联手,从海外史料重新解读晚清40人,挖掘历史深处被忽略、被遮蔽的世态人心,细说改革者与革命党人的政治赛跑,透视朝野上下众多政治强人、历史推手的真性情、真面目。
  • 晚清的极品人、极品事

    作者:吴策力

    本书是著名评论员吴策力通过整合晚清至民国百年间繁多、细腻的情节,加以独具个人风格解读的历史普及读物。这些极品的人、事,会让你忍俊不禁。那些搞人体炸弹的革命者,影响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改革的风尘女子,貌似正人君子但实际上是两面三刀的帝师,近代出国留学的代表人物反而热衷“土文凭”等等极品,都会在你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划痕。
  • 晚清三十人

    作者:李扬帆

    晚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性的时代,但也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时代。作为现代人,我们自然想知道,当“天朝”的威仪在列强的船坚炮利面前轰然坍塌的时候,龙旗下的国民该如何看待这一“千年变局”?帝国的贵胄臣僚们该如何面对这傲慢自大的心理与现实之间无情的落差?本书选取晚清风云中与洋人直接接触的大约30人,如奕訢、李鸿章、左宗棠、慈禧、张佩纶、张之洞、盛宣怀以及后来的袁世凯们,还有清廷派出的首批外交官们,作者以优美灵动的文字与夹叙夹议的方式,写这些大员或无奈或困惑或辛酸或滑稽或感人的故事,以此来窥视百年前的中外冲突与融合。
  • 天公不语对枯棋

    作者:姜鸣 著

    这是一部紧紧围绕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讲述晚清政局的历史读物。作者笔下的北京胜迹,皇宫御苑、王府宅邸、街头巷尾,都曾经是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活动的舞台。作者用极富感染力的细节叙述,再现了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与李鸿章等亲王重臣、康梁等维新人士在历史关头的艰难抉择和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不止是消闲破闷的京华掌故,更浸透着史学行家的功夫,发旧思而生新意。 全书约配两百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书名“天公不语对枯棋”,典出沧趣老人陈宝琛的诗作“感春四首”,是诗人对甲午战争失败后国事危机的浓缩概括,作者移作本书书名,因为书中描写的诸多事件,正是发生在那个艰难的年代。 2006年初版,深受读者欢迎。此次改版新刊,作者对部分内容、图片做了调整、修订,面貌一新。 〔专家学者推荐〕 研究晚清的北京政局人物,同一主题的著作众多。姜鸣以南方才子的独特角度来写这一内容,通过老北京丰富的人与事物细节,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别有新意,读来引人入胜。 ——赵启正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很海派,也很京味,很专业、也很好看。上海人眼中的京华掌故,史学行家写的散文作品。发旧思而生新意。 ——茅海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北京固然有许多风景绝佳的去处,但姜鸣笔下的胜迹,“胜”在人事而非风物。使作者流连不去的,是在北京扬名养名,曾经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书中涉及的人物事件相当复杂,也相当有趣,作者有很会讲故事,各种依稀风闻或闻所未闻的掌故由他娓娓道来,读起来很舒服。不过,这部书的好处不止是消闲破闷,有些篇什作者是花了很大工夫写就的,文章也做得很有锋芒。 ——小宝 书评专栏作家 姜鸣是个有历史眼光的敏感游客,我所喜欢的,是他那种糅合了游记与历史探究的写作方式。有了历史沉淀下来的分量,最不显眼的地方顿时也显现出非凡的意义。 ——梁文道 香港作家 传媒人
  • 大清帝國的衰亡

    作者: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本書成書於一九七五年,為魏斐德早年的作品,同時是近代中國史研究的經典代表作。出版至今一直被美國多所大學作為中國歷史課程的基本教材,其研究成果不僅公允地提示出大清帝國必走向衰亡的社會脈絡,也超越了當時西方漢學界中盛行之「衝擊-反應」的西方中心論觀點。 作者認為在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絕不是停滯不變的。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固然對中國帶來刺激,然而中國本身的各股社會力量,才是促成辛亥革命成功、清廷傾覆、帝制結束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書一開場,先以農民、仕紳、商人在明清社會的生活型態和社群發展,來定調當時民間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活力的來源;接著逐步從王朝興衰、民族更迭的角度推到清盛世的來臨;之後再交錯注入清代民間社會運動發展和外力入侵的動因,來觀察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及逐至崩潰的過程,對帝制中國的衰亡作了全方位的剖析。
  • 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

    作者:林文仁

    循诸有清一代,派系连作舆政治发展之密切联系,其应该是1860年后的生物。自太平军興與对外关系愈见纷繁以降,中央与地方互动之此消彼长,参与决策之汉官僚渐易形以实,派系活动遂因专制君主决策主动权之外流而益见复起。由此中归纳,光绪十年(1884)甲申易枢前之权力面目,或可以“恭醇之争”与“南北之争”二线名之。在企图独操大权之慈禧太后运作下,终有光绪十年(1884)藉中法越南衡突,而衍生之朝局翻覆。本书即试图以这二十四年中,南北两派在做为决策核心的军机处,透过朝局中重大内外决策、事件的讨论、争论及政治角力,来呈现诸多史著或史料在提及此段历史时,常用“南黨北黨”等词,其真实面目及在晚清政局中所占有之地位。 本书以“辛酉事变”为起点,以“南北之争”的派系问题为主轴,探讨了1861-1884年清朝决策核心人事布局的内部变化。本书作者是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书中不仅涉及了大量的清代档案史料、私家日记,而且还有作者鞭辟入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