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历史

  • 布拉格:欧洲的十字路口

    作者:[英] 德里克·塞耶

    身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的德里克•塞耶,在本书中既细数布拉格风云变幻的昨日,也详述布拉格精彩纷呈的今天。被誉为“欧洲最美首都”的布拉格,拥有伏尔塔瓦河畔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其壮观的建筑群亦多彩多姿,从罗马式圆形大厅到哥特式塔楼,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到巴洛克式大教堂,从新艺术风格的咖啡馆到立体主义风格的公寓楼……可谓包罗万象。位于欧洲十字路口的布拉格是各方思潮、各国文化交汇碰撞之地,距今已有千年。塞耶通过回顾欧洲史的错综过往,呈现给读者一幅布拉格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寻幽入微,言有尽而意无穷。

  • 甜蜜的,致命的

    作者:[英] 约翰·尤德金

    【编辑推荐】

    ☛ 谁是约翰·尤德金? 最早发现并提出“吃糖有害”的科学家,“反糖派”的先驱人物,本书正是他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揭穿的世纪谎言:相对于脂肪而言,糖才是人类健康的头号威胁!

    约翰·尤德金曾是英国著名营养学家,他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伊丽莎白女王学院,长期致力于研究糖摄入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是糖研究领域的先驱之一,也是在制糖业围剿与同行打压下郁郁而终的科学殉道者。

    在尤德金站出来之前,科学/资本界一直联手误导人们:脂肪才是导致发胖、威胁健康的罪魁祸首,而这一误导,导致了长达数十年的健康灾难。

    ☛ 揭露被消费主义操纵的饮食真相,掀开当代生活“减糖战争”的帷幕:逃出甜蜜陷阱,我们应该怎么做?

    肥胖、龋齿、皮肤问题、心血管疾病……糖,这世上最甜蜜的凶器,对你的身体做了什么?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辨识与对抗那些令我们上瘾的、看似美好的危险事物:

    学会怎么吃,从学会不受口味与欲望的控制开始。

    ☛ 一座医学、营养学史的纪念碑,一部与制糖业斗争的血泪史:

    不仅揭穿了营养学界的大谎言,更还原了科学真相如何被政治/资本扭曲的过程——选择的自由,取决于获取信息的自由。

    很长一段时间里,制糖业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坚决否认糖摄入量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刻意淡化、歪曲大量吃糖对身体有害的科学事实,甚至对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进行威胁、抵制。

    尤德金博士在书中详细记录了自己与世界糖业研究组织、英国营养基金会等机构斗智斗勇的经历,还给糖消费者一个更加透明的消费环境。

    ☛ 影响数代营养学家、生理学家的开创性著作,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云无心倾力推荐

    关于这一主题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每日电讯报》

    每一位科学家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身形瘦小的约翰·尤德金博士,算得上不折不扣的巨人。——罗伯特·勒斯蒂格(美国著名营养学家)

    ☛ 真正的预言永不过时,营养学的伟大路标:中文版首次引进出版

    本书英文初版于1972年上市,后经作者修订多次再版,被打压、绝版三十余年后重被封为“减糖圣经”,由著名出版社企鹅兰登推出新版,中文版首度翻译出版。

    ☛ 新锐设计师山川担纲装帧设计,食品领域从业者与科普工作者联袂精译

    120*200细长开本,优美便携,趣味盎然。食品、生命科学领域从业者睿莹与热爱运动的科普工作者水白羊合作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简介】

    “真正自由的选择,

    只有在人们能自由获取信息的前提下才存在。”

    1972年,《甜蜜的,致命的》首次出版,尽管一开始并未受到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尤德金的观点已成为营养学界的共识。作者在书中论证了糖是如何在毁坏我们的身体,怎样才能减少糖对我们的负面影响,以及制糖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如何运用各种手段淡化、歪曲大量吃糖对身体有害的科学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媒体推荐】

    每一位科学家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身形瘦小的约翰·尤德金博士,算得上不折不扣的巨人。

    ——罗伯特·勒斯蒂格(美国著名营养学家)

    我们今天来看这本书,并不仅仅是学习其中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前人在当时的科学证据下, 面对纷繁复杂的行业纠纷,是如何坚持推动对科学真相的探索的。

    ——云无心

    关于这一主题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每日电讯报》 尤德金远远领先于他的时代,他认为营养学是一门非常广泛的学科:不仅仅是研究食物的成分,强调享受新鲜食物的重要性,以及认识那些让我们选择某些食物而避开其他食物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独立报》

    作为一个被孤立的声音,1995年去世的尤德金或许在四十年前与制糖业的斗争中败下阵来,但大食品公司将发现,想要让尤德金日益壮大的门徒噤声越来越难了,这些门徒的唯一动机就是揭露对公众健康有益的事情。

    ——《卫报》

  • 法国简史

    作者:[英] 约翰·朱利叶斯·诺威奇

    来自约翰•朱利叶斯•诺威奇的两千年法国史

    ★编辑推荐

    ◎英国大众历史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威奇用诙谐的语言、生动的细节,再现从高卢人到戴高乐这两千年的法国历史。

    ◎本书也是这位多产的作家的遗著。在这本书中,诺威奇写出了自己长久以来对法国的热爱。

    ★媒体推荐

    ◎诺威奇带着许多精彩的故事漫游了法国历史:风流的国王、骇人的瘟疫和传奇的晚宴。──《泰晤士报》

    ◎在他的最后一本书中,已故的诺威奇以令人钦佩的轻盈和温文尔雅的方式处理了法国两千年历史上令人望而生畏的广阔主题。或许是有意的,本书有一丝《1066年之种种》(1066 and All ¬at)的味道──“卡佩王朝的国王都是出色的统治者。他们稳步建立起了法国,将之从加洛林王朝时期分得的一杯羹打造成一个民族。”而且,他幽默的脚注也值得它们专属的评论。──《每日电讯报》夏日选读

    ◎这本以普通读者为对象,温暖而令人愉快的短篇法国历史,是他(诺威奇)写给他如此熟悉的国度的情书。──《旁观者》

    ◎诺威奇讲述历史如在炉边娓娓道来。──《星期日独立报》

    ★内容简介

    法国史是世界史中精彩而重要的一章。查理大帝、圣女贞德、路易十四、戴高乐等人物早已为读者所耳熟能详。这些伟大的人物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对世界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法国的?

    本书作者约翰•朱利叶斯•诺威奇以法国历史名人串联起两千多年来法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从决心阻止恺撒入侵的高卢民族英雄维钦托利,到从教皇手中取得皇冠的查理大帝;从十字军东征带来的灾难,到太阳王创造的巨大功业;从巴士底狱摧枯拉朽的猛攻,到法国军队搭乘出租车奔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的戏剧性场面……诺威奇用自己丰富的知识与对法国深厚的感情,带我们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法国历史之旅。

  • 欧洲史

    作者:[英]诺曼·戴维斯

    《欧洲史》是英国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的代表作。它为欧洲历史设计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系统,呈现出难得一见的整体史印象。它将传统叙述方式与特写结合,容纳了经常被严肃历史学家忽略的各种奇特事物和思想,成为近年来深具价值和说服力的欧洲通史作品。

    《欧洲史:古典时代(史前— 公元337)》是“欧洲”正式亮相之前这片陆地的历史。

    欧洲不是独立的“大陆”,而是一个“半岛”。地貌、气候、地质和动物群落共同营造了一个良性的环境,这是理解欧洲历史的基础。古希腊的历史跨越了1000多年的时间,在其全盛期,希腊人在各个领域爆发式地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以内聚力著称的罗马的崛起则预示着一种新型陆上强国对“海岸线文明”的征服。吸收了希腊文化的罗马,成了一个文化混血儿,主宰了此后数百年的罗马帝国政治文化生活,直到新的文化基础——基督教出现。

  • 最后的英国人

    作者:[美]黛博拉·贝克(Deborah Baker)

    ★ 2019年Kekoo Naoroji 山地文学奖获奖作品

    ★ 与尝试珠峰探险一起失败的,还有英国对印度的统治

    “对20世纪40年代英国和印度的详细研究读起来就像最棒的小说。”

    ——悉达多·德布(Siddhartha Deb)

    约翰·奥登是考察喜马拉雅山的地质学家的先驱。迈克尔·斯彭德是调查从西藏登顶珠穆朗玛峰顶峰的第一人。而他们的弟弟W·H·奥登和斯蒂芬·斯彭德在文坛取得了声望后,争相参加将珠穆朗玛峰顶峰交给一位英国人的探险队,这一探索成为英国对印度保持权力争斗的比喻。 这场竞争中又发生了另一件事:1938年夏天,这两个兄弟同时爱上了一位名叫南希·夏普的画家,而这位画家最终将选择谁作为终身伴侣取决于他们在战时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放在哪儿。

    从加尔各答到伦敦,再到喀喇昆仑山冰川冰封的野外,再到珠峰,最后的英国人也是一代人的故事。在这个令人振奋的故事中,有印度和英国的作家、艺术家、探险家、顽固分子、民族主义者、流氓和内线犯人。他们中的关键人物是一位名叫Sudhin Datta的高贵的孟加拉诗人,这个忧郁的灵魂像他那代人中的许多人一样,在对大英帝国的憎恨和对欧洲文学的深深热爱之间撕裂,他的生活将被在加尔各答发生的战争而颠覆。

    【本书获誉】

    黛博拉·贝克将小说家对内心生活的警觉、人类学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以及历史学家对重大事件的观察相结合,为我们带来惊险刺激又引人入胜的作品。它扩展了20世纪中期的文化和政治历史,而且巧妙地结合了几位男性和女性扣人心弦的冒险经历。

    ——潘卡吉·米舍尔(Pankaj Mishra)

    爱、战争、政治、精神分析、诗歌、加尔各答,尤其是喜马拉雅山脉——黛博拉·贝克对20世纪40年代英国和印度的详细研究读起来就像最棒的小说。

    ——悉达多·德布(Siddhartha Deb)

  • 哈布斯堡王朝

    作者:[英]马丁·拉迪

    从罗马帝国到大英帝国,历史上王朝的扩张无不伴随着血腥征服。唯独一个王朝靠着结婚联姻就扩张成了横跨五洲四洋的世界霸主,这就是纵横欧洲一千年的哈布斯堡王朝。

    靠联姻“奠定基业”:

    1273年哈布斯堡的鲁道夫一世先后将八位子女与欧洲各大贵族联姻,从而迅速崛起为神圣罗马帝国境内举足轻重的强大诸侯。

    靠联姻“称霸欧洲”:

    1477年勃艮第公爵查理战死,马克西米利安趁机迎娶了查理的唯一女儿玛丽,全盘继承勃艮第公国,将势力延伸到法国东部和尼德兰。哈布斯堡王朝由此跻身欧陆最强大的王朝。

    靠联姻“征服世界”:

    1496年哈布斯堡的王子腓力迎娶西班牙公主胡安娜。结果西班牙王国绝嗣,哈布斯堡家族继承了庞大的西班牙王国,成为首个“日不落帝国”。

    翻开本书,看哈布斯堡王朝如何用联姻一步步称霸欧洲、征服世界!

    ◆“《哈布斯堡王朝》一书扣人心弦、丰富多彩且富有戏剧性,简练清晰又不失学术水准。马丁·拉迪讲述了欧洲最伟大的王朝统治着一个从秘鲁到菲律宾的日不落帝国的宏大故事。这是一部关于高级政治与庞大家族的编年史,阴谋与信仰贯穿其间。不愧为史诗级的历史!”

    ——西蒙·塞巴格·蒙特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哈布斯堡家族曾经是欧洲最重要的王室家族。拉迪用热情的文笔和权威的知识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并用具有发现感的眼光审视着他们的逸闻与过失,全方位地呈现了他们非凡的影响力和全球视野。真是一次令人着迷的阅读!”

    ――亚历山大·沃森,《铁壁之围》作者

    ◆“拉迪是一个清醒而优雅的作家……对于这个迷人的、有缺陷的、最终是悲剧性的王朝,很难想象还有比这更博学、更深刻的历史了。”

    ——《泰晤士报》

  • 考古中国

    作者:许宏 / 魏兴涛 / 唐际根 / 雷雨 / 刘瑞 / 王宁远 / 孙周勇 / 赵海涛 / 蒋文孝 / 全洪 / 齐东方 / 李岩 / 杨军 / 郑建明 / 于春雷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是一本以考古视角呈现5000年中华文明的通识读本。精选15个代表中华文明的大遗址,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南海I号、长城等,涵盖都邑、陵墓、水下、高原、沙漠、窑址等众多场景,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全彩呈现。考古学家们精彩讲述亲历的考古故事、生动阐释考古发现背后中华文明的大建设、大交流、大梦想。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识,零基础也能看懂。全书根据考古发现时间编排,从1921年至2020年,致敬中国考古百年、致敬中国考古人。

  • 海贝与贝币

    作者:杨斌

    ★ 尚未上市即引起媒体热议,入围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

    ★ 穿过传统中国史的缝隙,书写一部藏在海贝里的全球史

    栖息在马尔代夫群岛周边海域的软体生物——海贝,从史前时期开始,就被货贸至亚非欧大陆的各个区域,并逐渐转变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货币。作者从这一微小的海洋生物着手,把从考古时期到二十世纪初的历史碎片拼凑起来,以全球史的视野,对亚非欧大陆内外的贝币进行了考察,描绘了一个奇妙且引人入胜的贝币世界,展现了一部鲜为人知的全球史。

    《海贝与贝币》描绘了在两千年时间里,以贝币为媒介的市场是如何将语言复杂、文化多元的印度洋世界整合为一体的,而全球资本主义又是如何终结这个世界的。全书按区域展开分析,同时又超越区域的界限,结合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种叙事体系。海贝文化体现出了一种“全球在地性”,即它既是地方性的,也是全球性的;而将陆地世界和海洋世界联系起来的贝币世界,则为全球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书荣誉】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有关海贝的传奇,还是一部由贝币交错串联起来的全球史。这是杨斌教授的一部世界史力作:它既向我们展示了贝币在全球体系内作为支撑性基础货币的区域和地方性特色,又揭示了它在东半球传播的广度。从海贝本身到其作为货币的兴衰,本书描绘了一幅它在东半球六个区域内传播的历史画卷。

    ——帕特里克·曼宁,

    匹兹堡大学安德鲁·W. 梅隆讲席教授、美国历史学会前任主席

    杨斌的《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是迄今为止对这种主要货币(贝币)最全面的研究之一。它建立在坚实的历史资料之上,必将与万志英的《财富之泉:11~18世纪中国的货币和货币政策》等作品一样,成为货币史上的经典。《海贝与贝币》应被放在全球历史学家和货币史学家的书架上。

    ——丹尼斯·O. 弗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研究人员和教员若在他们的书目和课程大纲中加入这一研究成果,定会有很大收获……世界史的学生和教员在用海贝拼凑我们全球历史的碎片时,会从这部重要的作品中获益匪浅。

    ——埃里克·施皮雷尔,美国马萨诸塞州格罗顿学校助理教师

  • 库页岛往事

    作者:卜键

    从19 世纪中叶开始,曾经属于中国的库页岛,就变成了沙俄的萨哈林,变成了俄国监禁犯人的苦役岛;而直到今天,其在许多国人心中仍有一份特别的纽结牵连,一种挥之不去的复杂与沉重。

    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选题,从库页岛的历史出发,钩沉几千年来东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交往历史,更聚焦近五百年来中国、俄国以及日本在黑龙江流域的进退与战和。作者充分利用中文、满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资料,对库页岛的历史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他通过俄国文学家契诃夫的萨哈林之行,横向截取了1890年库页岛历史面貌的片断,又通过库页岛几千年的历史演进,纵向勾勒出库页岛与华夏历代王朝之间的关系,既有现场感,又有历史感。通过作者的描述,读者对那一片故土有了认识或者是有了重新的认识。作者在文前开列“主要人物小传”,附录中撰集“库页岛历史纪年”,极大地方便读者阅读。

  • 青春燃烧

    作者:徐靖

    宫崎骏、高畑勋、押井守、富野由悠季、大友克洋、安彦良和、川口开治……他们注定是日本动漫产业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最为举足轻重的一代人,他们大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度过青春期,而那个时代,正是日本战后左翼社会运动最激烈的时代。日美安保条约掀起了长达十多年的社会运动风潮,正是这场日本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社会运动,洗礼了整整一代日本年轻人,其中的很多人投身日本动漫产业,共同打造出日本战后对世界影响最深远的文化产业,铸就了战后日本动漫的黄金时代。

    本书从动漫人和动漫作品的角度出发,探寻黄金一代动漫人的青春岁月,追寻左翼社会运动与日本动漫亚文化的关联与脉络。

  • 镰刀与城市

    作者:(法) 安克强 (Christian Henriot)

    从古至今,死亡一直笼罩着每一个人。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关于死亡的解释和丧葬的规定,身处其中的人们又是如何面对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环境?不同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又是如何运用新方法来管理和应对跨越时代和地区的变化?上海开埠以后,人口激增,几次战争带来了大量人口涌入租界,为租界的丧葬管理带来难题。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民族冲突时有发生,但西方的死亡文化也同时影响了上海,甚至日后中国各地城市,成为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本书论述了近现代上海城市中死亡文化的变迁,提供了解读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角度,并引导读者重新思考这一动荡岁月中,中国人与死亡的关系。

  • 帝制时代的中国

    作者:[美]贺凯

    美国版“国史大纲”,美国大学中国通史教材

    “帝制”二字,讲透中国历史四千年

    “走进帝制”的历史,“走出帝制”的进程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贺凯撰写的一部中国通史著作,

    1975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专门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写的,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文明从史前到1850年的漫长历程。

    这部涵盖整个中国历史的著作篇幅并不很大,但选材独到,叙述精当,很符合美国大学优秀通史教材的特色。自出版以后,被美国的大学广泛地作为中国史的基本教材而采用。

    作者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形成阶段,从远古时期到前3世纪;早期帝国时代,从前3世纪到10世纪;晚期帝国时代,从10世纪到19世纪中叶。古代的这三个时期都以数章的篇幅分析,分别涉及通史或政治史、统治模式、社会经济组织、宗教文化发展和文学艺术的成就。

    ◎ 编辑推荐(作品看点)

    汉学经典名著,美国大学广为流行的中国通史教材。

    全书仅仅400多页的篇幅,就能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较为详实地叙述了中国4000年的历史。

    “帝制”二字,讲透中国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历史特点。

    ◎ 媒体及学者推荐

    此书是伟大的汉学之精华与经验之集成,是愉悦又艰辛的治学之体现……在贺凯教授诸多杰出的学术成就中,此书是最富有魅力的。——《哈佛亚洲研究学报》

    贺凯巧妙地完成了这一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他向读者提供了关于中国文明方方面面的丰富知识……为汉学家、老师和学生展示了通史式中国史的另一种写法。——《亚洲历史学刊》

    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其组织结构……如此结构可以给予读者一个关于中国历史的直观又综合的视野……——《历史》

    毫无疑问,它将成为大学课程中的标准。它扎实但不艰涩,可以被推荐给任何一个想要了解关于古代中国文明的入门知识的人。——《华裔学志》

    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帝制时代的中国——中国历史文化简史》是一个完美的入门。它文字极佳,组织合理,是一部记录了从历史之初到19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史的著作。——《东方学报》

    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著作,试图用四百多页的篇幅囊括中国四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亚洲华尔街日报》

    这部书的优点在于一卷在手,中国史的大体脉络很清楚,而且作者关注很多文化的例证,因为他有过很好的汉学训练,这是晚近新的西文中国史不具备的。——陆扬(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 中华帝国方志的书写、出版与阅读

    作者:[美]戴思哲

    地方志是当今存世历史资料中数量最丰富、类型最复杂的文献之一。本书是迄今为止首部跨学科探讨方志内容的专著,也是英语世界中有关方志的最早专著。作者将方志视为“活的文献”,考察了从编纂动因、生产过程、传播途径到阅读使用的整体“生命史”,并从中发掘出丰富的个案,分析了方志对维系明帝国的政治版图、推动文化生产的重要作用,揭示出了围绕方志编纂,地方官府、家族、士人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复杂互动。本书的细致考证与诸多新论,对印刷史、出版史、书籍史与地方社会史研究均有禆益。

  • 梦瘾

    作者:[美]山姆·昆诺斯

    医生开的处方,怎么会跟海洛因和死人扯上关系呢?

    接受了最好的戒毒治疗怎么还戒不掉呢?

    止痛药依赖怎么会让海洛因趁机进入主流社会?

    橄榄球运动怎么成了通往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大门?

    这一次,瘾君子几乎都是白人!

    死于药物过量的人多过死于车祸的人!

    服用止痛药在现代社会是家常便饭。对于非致瘾性止痛药的研究,美国药物依赖问题委员会1928年一成立便视为己任。然而,有医生认为“患者很少成瘾”,此言1980年代初经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令医药界兴奋不已。

    1996年,普渡制药推出新型止痛药奥施康定。公司开展大规模营销,不仅大做广告,还招募大量销售人员对医生采取盯人战术,送礼、支付度假费用,还出资赞助医学研讨会。而1999年疼痛被医疗认证机构定为第五大生命体征,以及官方报告称疼痛没有得到充分治疗,更是推波助澜。于是,处方开具无度,造成患者的药物依赖。

    奥施康定效果神奇且有不同剂型,价格却过高,一些成瘾者便利用医保以及各州的法律差异获取药物,以贩养服,或者干脆改用毒品。

    同期,怀着发财梦的墨西哥年轻人带着廉价且后劲大的黑焦油海洛因源源不断地涌入,他们以加州等地的拉美人社区为基地,以白人富人为目标,建立起隐蔽而强大的零售网,使得买毒品可以像点外卖一样方便。

    就这样,毒品经由止痛药开辟的途径进入美国主流社会,这一次,瘾君子几乎都是白人。2000年、2006年,美国缉毒署两次开展行动打击黑焦油海洛因,但死于药物过量的人数仍然居高不下,甚至超过了车祸的死亡人数。

    本书作者山姆•昆诺斯曾是《洛杉矶时报》墨西哥缉毒战报道组的记者,他从“蓝领之城”朴茨茅斯追踪到墨西哥小镇,采访了年轻毒贩、制药业人士、缉毒署特工、痛失子女的父母以及沉迷药物的中产阶级年轻人,以令人心碎的故事揭示了止痛药及毒品对于当代美国社会及其核心价值观的腐蚀。

  • 继往以为序章

    作者:田雷

    回应西化的“傲慢与偏见”,爬梳“八二宪法”如何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变革,一部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宪法研究著作,探讨中国宪法制度如何展开。

    王绍光、黄宗智、汪晖、苏力等多位学者一致推荐

    【本书卖点】

    1.王绍光、黄宗智、汪晖、苏力等多位学者一致推荐,“雅理中国”系列003号图书;

    2.从宏大历史事件到特写镜头下的个体决断,呈现一幅多层次的立体的中国宪法史画卷。每一部宪法的背后,都有一篇史诗。本书点、线、面结合,既有大历史的跌宕书写,也有对人物的细节刻画,打开了宪法研究必要的历史纵深;

    3.有着深刻的“问题意识”,始终扎根在中国大地。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历史及批判性分析对比美国宪法,本书试图回答:“八二宪法”,作为改革开放历史时期的国家根本法,它在文本上确认并规定了什么,追根溯源,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宪法第一条所言称的根本制度,到底规定了什么?作为一部法律,“八二宪法”又是如何实施的?;

    4.回应西化的“傲慢与偏见”。对西方的经验和理论,作者反对“接轨心态”,反对不加区别的拿来主义,中国宪法学者可以借用外来的概念工具去理解中国的理论和实际,有勇气、能力与想象力去探究我们自己的宪法;

    5.一堂生动的“宪法课”。本书的宪法叙事并不枯燥,而是以历史和规范文本为基础,从具体的人、事出发,追根溯源,爬梳“八二宪法”如何容纳时代的大变革;并且,书中呈现的“宪法观”,有趣生动,引人深思,值得广大法学人士阅读。

    【图书简介】

    一部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宪法研究著作,探讨中国宪法制度如何展开。书中讨论的“宪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或某种西方的普世理论,而是站在中国宪法(尤其是“八二宪法”)的自身实践基础上,展现中国宪法和制度的自身逻辑与发展道路。

    全书辑集了作者2010年以来的9篇作品,记录下一位青年学者10年来的学术探索。作者有着深刻的“问题意识”,在梳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历史基础之上,不仅探讨了中国宪法研究中的概念、范畴、方法和理论,还通过批判性分析对比美国宪法,试图打破西方理论的普世神话和话语霸权,进一步提出立足于中国实际的研究方法。同时,围绕中国宪法的实际框架,具体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合理性及其积极意义。

    【名家推荐】

    站在政治的高度,跳出法条谈宪制,这本书树立了一个典范。

    ——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

    这是一本带有较浓厚的“历史感”和“真实感”的书。这里,“宪法”绝对不是个简单的文本或某种普世理论,而是一个形成和演变过程,其中包括历史人物的抉择和其历史情景,也包含政治和司法实际,更包含变与不变。在这样的视角下,宪法和宪法学成为一个变动中的、多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既有矛盾又有抱合,既有碎片也有整体。作者使用了生动的文字和实例,使得全书可读性较高。

    ——黄宗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荣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

    如何发现中国问题,如何形成适合中国历史条件和时代变迁的概念、范畴、方法和理论,几乎是所有知识领域面临的挑战。不但需要反思简单的移植和搬用,而且需要对传统范畴和外来概念同时置于具体情境中加以审视,才能形成有说服力的理论。沿着苏力、强世功等对中国宪制的探索思路,田雷在中国政法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又一个富有生机的范例。

    ——汪晖,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不是关注概念层面的应然,而是从经验层面关注当代中国的一些宪法实践,田雷教授的研究非但拓展了宪法研究,也出色例证了社会科学的宪法研究进路。

    ——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编辑推荐】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新中国宪法史一路磕磕绊绊,终于在以“八二宪法”为开端的改革阶段稳固下来,本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探讨在改革开放的风云变幻中,宪法制度如何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和制度创新,揭示宪法在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上的演进。

    本书装帧设计夹带“私货”,重庆为西南地区“法学重镇”,又和作者的求学、工作经历息息相关,故封面以重庆的摄影作品为主设计。摄影师是美国国家地理、星球研究员签约作者,其作品多次入选《中国国家地理》《这里是中国》。

  • 电影中的东京

    作者:[日] 佐藤忠男

    现代日本的首都——东京之中,凝缩了日本人各种各样的生活。本书的特色是将东京置于历史之中去探讨。佐藤先生的电影论好就好在,他很重视人的活法,以及这些活法所带来的感动。和将电影作为文本冷静分析的方法不同,他的文章更有温度,并且,不知怎的,总有些悲伤。——川本三郎

    佐藤忠男, 拥有傲视众人的阅片量,是一位令人害怕的影评人。他对东京影像的熟悉,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轻描淡写一句话,就解释了街头戏剧为什么会在新宿三丁目一带繁殖,解释了为什么小津要拍小酒馆而成濑用了一个美术馆。他为东京而生,东京也回报了他的凝视,佐藤和东京的关系,就是爱的终极定义。《电影中的东京》因此属于一生之书。——毛尖

    ------------------------------------------------------------------------------------------------------

    ◆既是媒介的又是空间的,既是现实的又是虚构的, 解读现代人如何在城市生活

    ◆九十多位导演、一百七十多部影片,海量阅片量支撑扎实评论

    ◆年近百岁的权威影评人以地方青年上京史陈述城、镇碰撞

    ◆明治、昭和、平成……纵贯东京这座东亚巨兽的历史进程

    ◆银座、浅草、新宿……解析迥异的城市区域文化如何产生

    ------------------------------------------------------------------------------------------------------

    内容简介:

    一座东京,半部日本电影史。

    本书为日本权威电影评论家、日本映画大学名誉校长佐藤忠男从电影出发撰写的东京都市形象论,展现了东京历史在电影中的流变,以及名导们对都市的表达方式。东京在日本一直是开放、多元的代名词,也是其现代性的完美结晶,作者从地理和历史两个维度展现了这种开放和多元。其一,东京从江户变成东京的过程中在内部分化出完全不同的区域文化,比如山手线环线的出现促成了城中心的精英文化,传统住宅区形成的贫民区文化,郊区集合住宅形成的“团地”文化。其二,通过不同年代的电影所展现的东京形象,揭示了每个阶段出现在这里的文化浪潮,比如20世纪60年代因为经济的增速在新宿出现了酒吧街,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青年亚文化浪潮等。

    本书并非僵硬的电影评论,作者作为一个地方少年来到东京,邂逅电影的心路历程充满细腻的情感。东京和电影,是他事业和人生的两面。东京和电影,也承载着经历了战前战后的一代人亲历一个城市成长为现代都市的情愫。

  • 谋心

    作者:王萌

    在抗日战争期间,“宣抚工作”成为日本军政当局对沦陷区民众采取的“居高临下”的统治策略。“宣抚工作”,顾名思义,是将“宣传”与“安抚”结合的一种谋略性活动。“宣抚”的对象则是日军占领区内的民众。“宣抚工作”的目的,是获取日军占领地区的民心,在当地建立日本主导、傀儡政权协从的殖民统治体系。本书通过对大量公私文献的解读,为读者呈现全面抗战时期日本对中国沦陷区“宣抚工作”的实相,并深刻剖析这一工作的侵略本质。

  • 热土荒丘五十年

    作者:(乌兹别克斯坦)瑞德维拉扎

    ◎内容简介

    本书是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院士、著名考古学家瑞德维拉扎教授的学术生涯回忆录。从19世纪末开始,中亚地区有许多闻名于世的考古发现,这与享誉世界的老一辈考古学家如M. E. 马松教授、普加琴科娃教授等杰出学者的长期努力密不可分。他们是本书作者的考古学引路人和人生导师。这部回忆录反映出一个曾经辉煌的中亚考古大发现的时代,以及一大批优秀的考古学家是如何在考古实践中成长的往事。

    作者的求学生涯、随后参与或主导的一系列考古工作,以及和师友之间的交往,构成了本书的主体。作者叙事简洁流畅,论述清晰缜密,书稿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通过本书,读者既能深入了解北高加索和中亚重大考古项目的发展脉络,也能走进考古学者的日常生活,了解考古工作的艰辛与趣味,更能切实体会到两代优秀中亚考古学者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这是一部能够激励人们爱上读书治学、激发对考古学的好奇与兴趣的不可多得之作。

    ◎编辑推荐

    考古可不是蹲在土坑里磨洋工,马松导师一天的行程安排会严格到连学霸都偷偷叫苦。

    就算导师是世界闻名的考古专家,学生也会忍不住偷偷送他一个外号。

    当画了三天三夜的古城遗址平面图被白蚁啃得七零八落时,谁都会被气到只想在床头痛哭。

    在被导师抓到睡懒觉之前,捏着牙刷冲到考古场地需要几分钟?

    未来的考古学家也会抱着偷摘的沙地西瓜,被骑毛驴的看瓜人一路狂追!

    当天气变得寒冷,野外的考古学家,不要犹豫,像猫一样睡到厨房的灶台上去吧!

    以上是瑞德维拉扎教授在本书中讲述的考古场地的日常生活。这绝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在这部回忆录里,无论是作者自己,还是他最崇敬的导师马松教授,以及他的考古学同学们,都是有趣生动的人物,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

    这是一部能够吸引你一直读下去的回忆录。书中的黑白老照片更是满满年代感,把读者瞬间带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亚考古世界。

    本书属于《新丝路艺丛》。继《地中海城记》和《陌生人马可》之后,让我们跟随“中亚考古骑士”,从北高加索的切格姆出发,穿越土库曼斯坦的梅尔夫古城、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城,直抵帕米尔西部的巴克特里亚,探寻中亚考古的艰辛岁月和辉煌成就,回味两代学者的青春芳华和趣味日常。

  •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

    作者:张邦彦

    缓解病痛、戒断烟瘾、感化罪犯、特务侦查……百年前,催眠术曾席卷中国上下,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疗、科技、实业、教育、政治等各领域,不仅是供人娱乐的奇观,还被赋予更多时代任务。

    在这个世纪转换的动荡年代,西方催眠术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并在各个阶层传播开来,师生、警察、军人、商人、职员、心理专家等各色人物积极实践,主动参与催眠知识的建构,学院与民间的声音相互竞逐,呈现对“科学”的多元解释,也形塑了当时的科学文化氛围。作者指出,时人对催眠术的理解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之后华人社会的心理学、精神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语言、制度和知识的准备;同时,在晚清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国人通过催眠术形塑自我,想象符合时代所需的理想新人。

    编辑推荐:

    ★清末民初席卷全国的催眠术实验,究竟是蛊惑人心的“异端邪说”,还是来自西洋的“精神科学”?

    ★展现一代人对精神世界与科学新知的另类探索。启蒙理性之外,国人也通过“无意识”的心理体验来形塑现代自我。

    ★打破精英与大众的边界,改变传统科学史的精英视角,“普通人”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与塑造者。

    ★打破科学与玄学的边界,揭示“科学”概念变动不居的意涵及其在不同层面的流通途径。

    评论推荐:

    本书让我们看到在五四的“觉醒”话语之外,“无意识”的心理体验同样开启人们对自我和身体的全新理解,提供了现代性的另一个维度。

    ——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 李欧梵

    这本书从一个全球史的观点考察催眠术由西方经日本传入中国的知识流动,以及催眠术在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将近代中国催眠术放在中西、古今交织的历史脉络之中来观察其多元之意涵……邦彦展示了与主旋律并存的多彩缤纷的催眠世界。我认为这一本书揭露了一部分催眠术的面纱,又引导我们再进一步思索沉吟,去探讨更为广阔而未知的世界。我相信许多读者会和我一样在捧读之下立刻觉得爱不释手。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黄克武

    该书向我们展示了科学与玄学并不见得是截然对立的两极,大众科学也不只是科学的普及和通俗化那么简单,还意味着大众也是科学的参与者、实践者以及科学的社会文化属性的赋予者。不仅如此,该书还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学史叙事中罕见的“普通人”,及在近代中国语境中“大众”和“科学”概念的变动不居和独特意味。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余新忠

  • 故宫与皇家生活

    作者:万依 / 王树卿 / 陆燕贞

    《故宫与皇家生活》是“故宫三书”中的一本。该书通过展示故宫藏存的大量皇家生活用品、珍贵文物和历史文献,结合现存宫殿布置,将清宫生活中大至典礼、政务、武备、巡狩等政治活动,小至起居、服用、游乐等日常细节,甚至宫中的习俗信仰,均作全面而彻底的介绍,为读者全方位还原清朝宫廷生活。

    ————

    ★ 本书通过展示故宫博物院藏存的大量皇家生活用品、珍贵文物和历史文献,结合现存宫殿布置,将清宫生活中大至典礼、政务、武备、巡狩等政治活动,小至起居、服用、游乐等日常细节,甚至宫中的习俗信仰,均作全面而彻底的介绍,为读者全方位还原清朝宫廷生活,使读者对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帝制和皇室生活状况有一个具体而微的认识。

    ★ 皇宫御苑,既是皇家内廷生活的禁地,也是皇朝森然的政治外朝。本书全面披露两千年来中国皇宫别苑的衣食住行实况,用实物展开一幅神秘的宫廷生活画卷。

    ★ 为了追求历史情景的再现,摄影师曾通宵达旦地捕捉了极难拍摄的夜景和特殊景色。特别是为追寻康、乾二帝南巡北狩的遗迹,竟跋涉了上万里路程,很多画面是从风风雨雨、严寒酷暑中取得的,保证图片在高质量的同时而兼及艺术和历史功能。

    ————

    【关于“故宫三书”】

    百科全书式的故宫,是了解中国极好的教材,而这套“故宫三书”正是1980年代集故宫各部门权威之力,用一流的解说团队和珍贵的一手资料打造的经典之作。

    40年后,我们用更年轻化的方式重新编排设计,塑成这套值得放进每个人书房里的新一代“故宫传家之书”。

    李文儒、尚刚、西川、马岩松、祝勇联名推荐,学术与普及兼顾的精深之作。

    ————

    【名家推荐】

    这是全面揭开清王朝九代皇帝生活过的紫禁城宫殿和皇室园囿的神秘面纱的第一本图册,也是全面披露两千年来中国皇宫别苑实况的第一次。从世界博物馆而言,只有故宫能完整无缺、大小无遗地保存着三百年清朝廷内苑的原样和文物种种。煌煌一册,让我们读其书,如刘姥姥之入大观园,目不睱及,叹为观止。————陈万雄

    三位主编,万依是明清宫廷史学者,有多部著作问世 ;王树卿是清史专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陆燕贞是故宫陈列专家。这是我读到的最好的关于中国宫廷生活的著作。我曾戏想 :有此一编在手,可以对付所有宫廷影戏。——汪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