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杂文随笔

  • 哲理日记

    作者:史作柽

    《哲理日记》(原名为《哲学日记》)是史作柽先生四十五岁以前的知名作品,强调的是生命的锻炼与了悟。一如他自己所说:假如我们不能从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事件中,获得培养,并使生命开花,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只有变得更坏。 在这种彻底的反省中,史先生不但锲而不舍地经营其个人生活,此时期更开始其形上学四部巨著的写作。其所谓彻底的精神,即“不怨不尤”的行动力,即不为自己找借口的约束力,即训练自我以成就一“大我”的人格力量。他曾说过:不作任何怨天尤人之想……而使一切静默地凝聚在自身的存在之中,即人对天,而不对人、对事。
  • 我愿意

    作者:姚谦,庄琼花 摄

    呈现刘若英、李玟、萧亚轩、辛晓琪、江美琪、袁泉、黄晓明、孟庭苇、朱哲琴等明星成名曲背后的真实情感; 收录姚谦近年游走两岸的工作点滴,了解别样妖刀文字背后的音乐人生。 细腻的心思、动人的笔触,读完之后让人深呼吸,原来是这样! 华语乐坛资深王牌音乐人姚谦首部音乐文化随笔集。 最懂女人心的姚谦,以女性的视角解读她们的内心世界,文笔明媚雅致,情感真挚动人。 内文四色精美印刷,并免费赠送姚谦精美歌词集!
  • 旅行,人生的轻微失重

    作者:顿河

    你可能和其他人,到同一个地方、看同一样的风景、去同一家餐厅、买同一件纪念品,但你们一定会遇到不一样的人,而这才是旅行中,最值得期待的部分。到陌生的地方去、遇到有意思的人,然后把它们用轻松的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旅行,人生轻微的失重》。 正是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人相遇,才有了这本游记里那么多“失重”的细节。在里斯本入住全球排名最高的青年旅社,和三个沉默的英国人一起奔赴罗卡角;在冰岛的机场遭遇胖姑娘安保盘查,又在雷克雅未克的泳池酒吧,和另外几个胖姑娘一起泡澡喝酒;在布拉格的小酒店被前台大叔驱逐,又在大学城的小酒馆和几个大学生飙脏话。在泰国最南部,一个叫Lipe小岛,随着法国教练学潜水,跟语言不通的渔民学钓鱼……这些“失重”的乐趣,会让你重新发现旅行的意义。 总之,这不是一本儿在旅途中教你省钱或花钱的书,也不是一本儿你可以按图索骥的景点指南。这本书里没有太多有备而来的情绪感慨、也没有太多不可思议的历险壮举。这本书,有的只是说走就走的冲动,和细致入微的观察。作者试图用真实不做作的文字,去传递旅途中中触摸到的不同文化和生活的质感。 如同作者在后记里写的:“如果不能输出什么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话,那么分享一下四处晃荡的人生经历,也算没有太浪费别人的时间。”在平静的文字后面,作者把自由与美好、优雅与精致分享给所有有颗向往自由和自然的心的人。 翻开它,你就有上路的心情;放下它,你就有上路的冲动。
  • 我的自由选择

    作者:苏小和

    《我的自由选择:原来经济学像诗歌一样美》内容简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似乎总是刻板又枯燥,但在苏小和的文本里,却诗意兴旺。他所有关于经济学的表述,都紧紧地与人有关。这本书是一种自由选择的价值观。自由选择是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秩序的理论陈述,如今在苏小和的笔下,成为一种一名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一个人如何在这个纷乱的时代,一方面保持锐利的怀疑与批评,一方面顽强地坚守个人生活的丰富与尊严,这本书应该是一个鲜活的见证。也是一种与经济学有关的美文。如果说诗歌的终极目标,是呈现人性的丰富性,那么经济学的终极目的,就是从人性出发,追求所有人的福祉。苏小和的这本书,弥漫着优美、纯净的诗意,也弥漫着来自经济学层面非常决绝的理论勇气,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经济学美文,以至于让人不得不感叹,原来经济学像诗歌一样美。还是一种个人的生活方式。由于经济方式的独立,审美方式也随之独立,至少在美学方式上彻底摈弃了集体主义庸俗的枷锁。事实正是如此,苏小和一手写着最超验的赞美诗,一手写着最具体的市场,他的词语,在他一个人的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人生的多样性。有人说,“他写下了这个时代最动人的经济学美文,他的文章把很多从来不阅读经济学的年轻人带进了经济学的世界。”
  • 一切安排都恰到好处

    作者:两色风景

    接地气的网络红人、百万级畅销书作家两色风景首次撰写的自传体散文集《一切安排都恰到好处》,讲述了自己从一个三流大学毕业的社会菜鸟,经努力而在文字领域取得一席之地,继而成为作家的真实故事。由35篇文章组成,幽默成长、轻松励志。
  • 从亲人开始糟蹋

    作者:巫昂

    《从亲人开始糟蹋》主要内容:巫昂在这本《从亲人开始糟蹋》中主要讲述了假如巫昂得了诺贝尔**奖、给八十年代测谎、从亲人开始糟蹋、谁在操纵残暴与温情、你还敢不敢作家了、有时也犯点“伤秋”的病、还在吗?、未来设计、我的厦门情人、旧牙齿和新牙刷、奥斯卡怀孕记、婊子哪懂艺术、我为什么写性等内容。
  • 李敖论人物

    作者:李敖

    《李敖论人物》是一部本敖对现代人物的述评:有最难忘的国民党和五四人物、有值得追忆的政界官员、有活跃在文坛上的知识分子、有狱中共患难的真挚战友、有影视界的著名导演、有对已故亡灵的深切悼念……
  • 新鲜猫屎

    作者:徐德亮

    你我,七言八语;命运,七转八回;收入,七折八扣;时间,七满八平;心情,七上八下;幸福,七零八落…… 北大校园的点点滴滴、流浪小猫的脉脉温情、感情路上的百转千回、德云社经历的失失得得……这就是真实的徐德亮。
  • 云像没有犄角和尾巴瘸了腿的长颈鹿

    作者:于一爽

    被京城文化圈戏称为以酒成名的于一爽,文风干净利落,有如其酒风,属于愣、直给、二、迷乱、纵向纠结、横向拧巴,然后一烦了,说出一堆直刺人心的大实话。 本书单纯、直接、不掩饰、不做作地记录了她参与的许多酒局和饭局,也记录了这个时代的文化人们相聚、喝大和散场的姿势,拿得起、放得下,读起来很爽。 解玺璋、张弛、大仙作序,高晓松、高群书、杨黎、狗子、冯唐、王小山、杨葵、大仙、张弛等联袂推荐。
  • 有想法没办法

    作者:布丁

    书中所收的随笔主要是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的,也有一些是《南方周末》和别的报纸上的,发表时用过很多笔名。包括“缺乏仪式感的日子”、“学习的动力”、“爱情细胞”、“看上去臭美”、“至少三个经典”、“星巴克坐坐”、“小资写作指南”等篇。
  • 龙与少年游

    作者:江南

    这是江南首部结集的随笔散文集,从2002年江南出道,到2014年,跨度12年的心情随笔,勾勒出一条完整的时间线。透过这些文字,可以看到江南从网络作者到现今最畅销的作家的成长轨迹。 本书精选50余篇篇目,贯穿江南的整个成长历程, “合肥出生篇”、“北大求学篇”、“美国留学篇”、“上海奋斗篇”、“北京事业篇”、“监狱余生篇”构成江南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人生历程。一气呵成地读下来,便拼合成为江南的别样人生故事。 此外,江南在本书中首次披露,《龙族》的人物及故事完整创作思路,特别惊爆:曾经构思的另一个完整结局,龙族粉丝最期待了解的大秘密! 另附有江南所著的畅销书的序、跋等经典美文,使你在阅读时,跟随这些熟悉的文字,逐一回味他笔下的经典作品和瑰丽世界。 这本书,是江南迄今为止的小半生,也是给读者最好的励志书!
  • 笑书神侠

    作者:孔庆东

    我想我最像张无忌,因为他最接近普通男性,除了功夫很好之外,别的方面都很平凡。我最仰慕萧峰,但他离我们普通人太远。我最希望成为张三丰,因为他既参透了阴阳造化,又很有人情味,正所谓冷眼看穿、热肠挂肚,他的魅力是中国文化的魅力。
  • 闲话闲说

    作者:阿城

    閑話閑說 以一個超現實的新中國為號昭,當然凡有志和有熱情的中國人皆會趨之,理所當然,厚非者是事後諸葛亮,人人可做的。 這個超現實,也是一種現代的意思,中國的頭腦們從晚清開始的一門心思,就是為迅速變中國為一個現代國家著急。凡事標明「現代」的一切觀念,都像車票,要搭「現代」這趟車,不買票是不能上的。 「無為而無不為」我看是道家的精髓,「無為」是講在規律面前,只能無為,熱鐵別摸;可知道了規律,就能無不為,佚可以用鏟子,用夾子,總之你可以動熱鐵了,「無不為」。後來的讀書人專講「無為」,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困境,只是越講越酸。 我個人是喜歡孔子的,起碼喜歡他是個體力極好的人,我們現在開汽車,等於是在高速公路上坐沙發,超過兩個小時都有點累,孔子當年是乘牛車握軾木周遊列國,我是不敢和他握手的,一定會被捏痛。 「一人得道,雞犬昇天」,都成仙了,仍要攜帶世俗,就好像我們看中國人搬進新樓,陽台上滿是舊居的實用破爛。 不識字的中國老百姓也曉得「敬惜字紙」,以前有字的紙是要集中在一起燒掉的,類似一種儀式,字,是有神性的。記得聽張光直先生說中國文字的發生是為通人神,是縱向的,西方文字是為傳播,是橫向的。 我想中國詩發生成熟得那麼早,而且詩的地位最高,與中國字的通神作用有關吧。這樣地對待文字,文字焉敢隨便變化? 白西易講究自己的詩通俗易懂,傳說他做了詩要去念給不識字的婦女小孩聽,這簡直就把通俗做了檢驗一切的標準了。 做詩自己做朋友看就是了,為什麼會引起生存競爭?看來唐朝的詩多商業行為的成分,不過商品質量非常高,偽劣品站不住腳。 中文裡的頹廢,是先要有物質、文化的底子的,在這底子上沉溺,養成敏感乃至大廢不起,精緻到欲語無言,賞心悅目把玩終日卻涕泗忽至,《紅樓夢》的頹廢就是由此發展起來的,最後是「落了個白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可見原來並非是白茫茫大地。作者簡介阿城 以《棋王》、《孩子王》、《樹王》小說作品,奠定文壇地位的阿城,誕生於1949年的北京。自1984年起發表創作,早年雖為知青文學的代表,而後風格更形開闊。陸續推出「遍地風流」、「新筆記小說」系列,以及電影劇本、評論、雜文等等。1992年獲義大利Nonino國際文學獎,並應邀旅居威尼斯兩個月,寫成《威尼斯日記》。 一個人能歷得多少世俗?又能讀得多少小說?況且每一篇小說又有不同的讀法。好在人人如此,倒也可以放心來講。世俗裡的「世」,實在是大;世俗之大裡的「俗」,又是花樣百出。我因為喜歡這花樣百出,姑且來講一講看。 阿城是當代華人小說家中的翹楚, 80 年代以《棋王》等作品膾炙海內外,但他不只是個小說家,他的隨筆也極品;他運用中國文字己臻化境,可說是天生的文體家。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位生活家,獨特的生活經歷和犀利的觀察,使他對生活中的事事物物都充滿興味,並有獨到而幽默十足的見解。
  • 倒读历史

    作者:金克木

    《倒读历史》读罢全书,不得不惊叹金克木先生的人生和影响力。张昌华先生在此书《编后琐言》中“落笔便出经入史、旁征博引,如天马行空”的赞誉可谓恰如其分。金克木先生承续五四以来的新文化精神,浸濡北大的真学理风范,在“精骛八极、神游万仞”的思绪中着于纸墨,完美地融合了“学者的渊博和理性,思想家的敏锐和机锋,诗人的激情和想象”。
  • 忆往说趣

    作者:王世襄

    王世襄先生爱好极其广泛,从文物书画到花鸟鱼虫都是他的研究对象,于是三教九流凡有同好者,皆为朋友。有陈梦家、梁思成、沈尹默、张伯驹、溥雪斋、张光宇这样的大家,也有逮蛐蛐的傅老头、小饭馆的老板常三、香山的“蘑菰王”、养鸽子的王熙咸等好玩儿的同道。于是回忆有趣的朋友,就说到了有趣的事;回忆有趣的事情就要讲到有趣的朋友,于是,关于家具的趣事,关于字画的趣事,关于饮馔、关于花鸟鱼虫的趣事,由王世襄先生款款道来,其中的甘苦喜忧跃然纸上,把读者带到渐渐远去的故事之中。
  • 愤怒与柔情

    作者:石康

    石康散文集,有关生活、工作的若干感悟。记录和回忆生活点滴,一个个小想法小事件的定格,一段段文字,它只是视角,用于观察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关注其中的变化,从那些变化中,感受到活力。
  • 人在纽约

    作者:张北海

    爱吃“乌鸦炸酱面”的华裔美籍山西人纽约客张北海是不折不扣的纽约通。本书充满着纽约的奇闻轶事,由来掌故。他的幽默文章隽永笔法,让你想亲自去看看纽约的摩天曼哈顿、涂鸦地下铁,黄色出租车、熙攘第五街,买份足足四磅重的“星期天版纽约时报”。肚子饿了,你更想尝尝犹太“蔻士儿”(Kosher)、希腊咖啡;以及精神食粮汩汩涌出,智者在此垂钓的“哥谭书屋”(Gotham Book Mart)。张北海写纽约就是比其他人多了趣味,却也不乏让人信服的调查数字,读者看他的文字,对于纽约这个知名城市必然有更深刻的了解。 张北海本名张文艺,祖籍山西五台,1936年生于北京,1949年随家人前往台湾,师从叶嘉莹学习中文,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1962年到洛杉矶继续深造,1972年因工作迁往纽约,定居至今。上世纪70年代起,张北海几乎不间断地撰写有关纽约生活的散文,以至于成了那个时候初抵纽约的华人了解纽约的入门读物。 另外,纽约系列的三本书均采用著名画家韩湘宁的纽约组画作为封面图片,作为20世纪卓有声名的华人艺术家,韩湘宁引领了多次艺术创新运动,是台湾最早尝试现代主义画风的画家之一,而与张北海共同经历的七八十年代纽约苏荷区的艺术实验是他艺术生涯硕果累累的时期。如今,他在纽约、台北、大理三地来往,从事绘画。
  • 人生与学问

    作者:金克木

    《人生与学问》感悟人生真谛,探究世间学问,学贯中西,知兼古今,槛外只言片语,道尽世事沧桑,来固欣然,去亦无憾。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翻译家金克木先生的经典论述,出经入史,旁征博引,通畅中蕴含深奥,随意中透出匠心,以大手笔写小品文。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学者的渊博和理性,思想家的敏锐和机锋,诗人的激情和想象。
  • 草莓的亲戚

    作者:洁尘

    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会减去更多的东西更多的人吧。而我,也被别人减去。这非常公平,也真是轻松。很多的存在是不需要留痕迹的,更不需要重温的。在的,一直都会在;留不住的,注定会过去的,那就让它完全不留证据地消失吧。我想,这一点不影响我怀旧,一点不影响。
  • I Feel Bad About My Neck

    作者:Nora Ephron

    With her disarming, intimate, completely accessible voice, and dry sense of humor, Nora Ephron shares with us her ups and downs in I Feel Bad About My Neck, a candid, hilarious look at women who are getting older and dealing with the tribulations of maintenance, menopause, empty nests, and life itself. The woman who brought us When Harry Met Sally . . . , Sleepless in Seattle, You’ve Got Mail, and Bewitched, and the author of best sellers Heartburn, Scribble Scribble, and Crazy Salad, discusses everything—from how much she hates her purse to how much time she spends attempting to stop the clock: the hair dye, the treadmill, the lotions and creams that promise to slow the aging process but never do. Oh, and she can’t stand the way her neck looks. But her dermatologist tells her there’s no quick fix for that. Ephron chronicles her life as an obsessed cook, passionate city dweller, and hapless parent.  She recounts her anything-but-glamorous days as a White House intern during the JFK years (“I am probably the only young woman who ever worked in the Kennedy White House that the President did not make a pass at”) and shares how she fell in and out of love with Bill Clinton—from a distance, of course.  But mostly she speaks frankly and uproariously about life as a woman of a certain age. Utterly courageous, wickedly funny, and unexpectedly moving in its truth telling, I Feel Bad About My Neck is a book of wisdom, advice, and laugh-out-loud moments, a scrumptious, irresistible tr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