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四川
-
古代中国内陆
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
考古专家带你寻迹巴蜀楚,认知中国古文明
◎ 编辑推荐
☆ 该书全面展现了长江中上游广大地区中的200多个早期遗址,包括屡出瑰宝的三星堆、金沙,“信巫鬼重淫祀”之楚地的石家河、曾侯乙墓,以及三峡地区鲜为人知的先民聚落。
☆ 以物为引,数 以万计的出土文物,其背后随其掩埋的大量信息一一显露:
奇异的青铜人头像,将中原 工艺和古蜀审美融于一体;
刻有上古符号的占卜甲骨,在中原大地之外长江流域也有零星分布;
汉墓中的画像石生动描绘了古代的食盐生产链;
船棺、彩绘漆棺、多重棺椁等,反映了不同信仰和身份地位……
☆ 带领读者亲历考古推理,体验一线学者如何寻迹古今,探寻三千年间长江流域政治和经济中心的沉浮更迭、四方习俗的融合变迁,以及财货权力的流动轮转。
☆ 该书是景观考古的前沿巨著,突破了史学研究和考古研究以政治中心为考察重点的固有范式,从多个维度全面分析中国内陆,重构了人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知,为中国考古学和世界考古学做出了瞩目贡献。
◎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四川盆地、三峡和长江中游地区大量前沿考古成果,从景观考古的角度深入剖析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晚期这些地区内部的发展与变化、地区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其中,三峡地区受到特别关注。它是位于四川盆地与长江中游两大政治中心之间的政治边缘地带,但两位作者突出了三峡地区在经济景观格局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它在整个区域的食盐生产与贸易活动中的枢纽地位。三峡地区促进了其东西两边地区的互动。
此外,两位作者也层层分析自然环境、政治文化、包括祭祀和丧葬在内的仪式等多重景观格局,全面考察中国内陆的早期社会变迁。
本书资料详尽、理论前沿、考证深入,是一部聚焦于长江中上游地区考古的集大成之作。
-
寻蜀记
★《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知名专栏撰稿人萧易最新作品——但凡考古上有新的发现,萧易总会去现场一探究竟,而《中国国家地理》和《华夏地理》上但凡有和巴蜀地区的石窟、考古相关的文章,几乎都是他写的。《中国国家地理》编辑刘乾坤曾介绍到,自2009年萧易为杂志撰写安岳石窟起,今天的他已经是《中国国家地理》发稿量第一的作家了。此次出版的《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是萧易继《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之后的又一部作品。
★ 历时10年19次亲自踏访,足迹遍布巴蜀的考古寻访发现之旅——10余年的考古寻访,19次与《中国国家地理》同行的发现之旅,4000余年的文明追溯,汇集成了一部在脚下遗迹与千年文明间切换的蜀地史。书中的考古发掘大多是萧易参与的,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巴蜀,那些荒野中的遗址,也是他一步步踏访、整理的。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作者将四千余年的四川历史作了有序梳理,通过生动的考古发掘,具体而微地讲述历朝历代的故事。那些原本不见于史料记载的人物,也在他笔下变得鲜活起来……
★ 以考古的角度进入历史,集结了四川最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遗址——萧易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以时间为断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这之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诸多难得一见的现场见证(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银),还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遗址留存(如汉阙、龙桥群),而这些文物串连起来,恰恰形成了一部可以触摸、踏访的历史,从而以考古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四川的历史与沿革,展现了四川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
★ 极具人文关怀的民间立场记述,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史书遗忘的片断——我们熟悉的历史,往往是通史的书写方式,但还有无数故事的发生,由于未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自然也就鲜为人知了。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得以管窥更多历史的细枝末节,串联各个时期的考古遗址,就翻开了一部史书外的历史。萧易在书中将自己“投射”到历史里去,让历史想象建立在考古实物与文献史料比对之上,并试图从微观的剖面解读蜀地历史——它的主角,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它的故事,来源于某些被史书遗忘的片段。
★ 收录300余幅高清配图,内附“出土文物在哪里”古迹导览示意——书中收录高清配图300余幅,均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团队拍摄,同时配文物线描图若干幅,生动展现中国文物之美。该书采用了流畅舒适的设计风格,选择了墨绿色皮面材质打造封面,书中还设计了两幅“古墓内景”大拉页,书后还附上了一份“出土文物在哪里”的导览示意,将书中提及的出土文物现在所藏的博物馆信息进行了详细的罗列,大家可以一起寻古迹、看考古、赏文物、知巴蜀。
内容简介:作者萧易跟随《中国国家地理》进行考古之旅,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集结19篇文章,汇成《寻蜀记》。这之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诸多难得一见的现场见证(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银),还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遗址留存(如汉阙、龙桥群)。从微观的角度,一一呈现并解读出汉代的石阙、唐代的石窟、宋代的古城、明代的陵墓、清代的建筑……这些文物串连起来,形成一部可以触摸、踏访的历史,从而以考古的角度呈现了四川的历史与沿革,展现四川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
-
发现四川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中国最具潜力的摄影天堂——四川省,重新梳理、发掘最值得观赏和拍摄的100个最美景观,近90位《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和四川当地最熟悉观景拍摄点的摄影师和向导,亲身驾车或徒步探路,帮助你开启一段独特的自助行摄旅途。48.5万平方公里,6万公里自驾行程,600天亲身探索,88位职业摄影师用车轮和脚步重新发现四川。观景和摄影并重,重新梳理天府之国的极致美景;借助经度、纬度、海拔、方位、大地高度等要素精确定位最美观景拍摄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网站同步发布“四川100最美光景拍摄点”,并在相关点位竖立标志牌。100个推荐景点立体展示:整体介绍、地理信息、摄影指导、相关资讯、地图信息、周边景点以及多张精美照片。 -
Lonely Planet:四川和重庆(2013年全新版)
川渝有着让其他地方嫉妒的旅游资源,不得不让人怀疑上帝也曾倾心于这片土地。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历史人文都让人着迷,天堂九寨、国宝熊猫、古蜀国未解之谜……无论探寻历史亦或放空休闲,喜欢美女或是钟情于美食,对于不同的人,川渝总会给你一个爱上她的理由。 《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系列:四川和重庆》由8位经验丰富的作者亲赴实地调研,不仅涵盖最新、最准确的旅游资讯,而且拥有不少知名目的地的新玩法与一些新鲜的目的地。一切以旅行者为中心:80多幅地图,丰富详实;让作者、编辑、排版通通累到吐血的内容设计,只为能让旅行者简单易用并能享受到乐趣。 -
四川民居
“老房子”——老百姓都这样称呼祖祖辈辈居住的古老民居。它们确实老了,与现代化的距离越来越远,连它们主人的后代也不想要了,拆了或卖了盖洋楼,即气派又实用。这是可以理解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建设性破坏也将越演越烈,老房子像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一样越来越少(少数名人故居可幸免),随之而去的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建筑艺术,以及宝贵的旅游资源。等到我们醒悟时,恐怕已经晚了,老房子那种特有氛围和文化气息都将一去而不复返,即使造了许多新古董也无济于事。编者出版这套《老房子》图集的目的一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古居民价值的重新认识,手下留情,多保留一些精彩的老房子;另外,退一万步讲,即便全拆完了,好歹也让老房子留一些遗像给后人或外星人吧! 本书丛书之一,通过大量真实的摄影照片,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四川民居的整体风貌。 -
川人茶事
茶铺,是人们饮茶、聚会的场所。人们在茶铺里,饮茶只是手段,聚会才是目的。在过去,坐茶铺是四川人的重要生活内容。他们通过茶事,摆“龙门阵”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听评书、看川剧,打牌、下棋,调解纠纷,做生意……,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以川人特有的方式得到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因此,茶铺俨然成为了一个社会的缩影。 该书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从纵横两方面阐释了四川茶铺产生的历史原由,梳理了其形成发展的脉络并展示出深厚的人文内涵。不仅行文流畅易读,而且有大量珍贵的生动翔实的图片,将四川茶铺的文化特色以及四川人的传统生活合盘托出。 -
可怕的四川人
四川,古称“蜀”,“蜀”与“闽”相似,素有“蜀闽同风”之说。 于是, 四川自古有“在川一只虫”之言。那么,四川人又是如何破茧成蝶,化虫 为龙 的呢? 伍豪主编的《可怕的四川人》将还原一个真实的四川人,呈现一种优 秀的生存智慧! 读了《可怕的四川人》,你会感叹四川人的勇气; 读了《可怕的四川人》,你会领略生存的另一番境界; 读了《可怕的四川人》,你会掌握四川人成功的人生智慧。 读完《可怕的四川人》,你的成功筹码会增加,你的人生也会改变! -
移民的秩序
该书探讨了17至18世纪自中国长江中部流域(湖广)向长江上游地区(四川)的人口流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四川地区社会秩序的形成和整合过程,包括在这个过程中内部所孕育的分裂 称之为地域动荡的“造反”。四川自古以来就得到了开发,但在明末,据说因张献忠之乱而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土地重归于荒芜状态。据推算,清初四川人口的总数不到50万人。如果考虑到清末四川的人口超过了4000万这个事实,那么清代的四川具备了所谓原住民人数锐减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移民在空白状态中创造出来的传统中国的“地域”,如何收拢归一并形成秩序?在其过程之中又产生了怎样的碰撞?可以说,这里成了一个验证上述问题的大实验场。 -
巴蜀老照片
《巴蜀老照片:德国魏司夫妇的中国西南纪行》内容简介:“巴蜀”是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古称,包括今天的四川省、重庆市和云南省等地区。上个世纪初,弗瑞兹·魏司作为德国领事,偕妻子海德维希来到中国西南地区。出于对中国及其人民的兴趣,也出于对当时新兴科技的爱好,这对夫妻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了他们当时的所见所闻。《巴蜀老照片:德国魏司夫妇的中国西南纪行》正是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由他们的孙女塔玛拉·魏司遴选而成。 -
国中的“异乡”
清代四川经过了一个大规模的移民过程。到十九世纪中晚期,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后裔,经过长期生息、融合,已逐步形成一个“四川人”的地方认同,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和学术上更为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在全国的政治和文化格局中,都还处在一个边缘位置,被视同“异乡”;直到三十年代中期,随着国难日亟和国家政治统一进程的加快,其地位才得到提升。不过,这也把诸多新的政治、社会和学术力量引入川中,导致一系列复杂变化。本书透过对晚清民国四川社会与文化史上几个片段的勾勒,试图对中国近代的地方、国家和认同进行更深入思考,尤其希望凸显“全国地方性”和“地方民族主义”这两项相辅相成的文化现象的重要性。 -
张献忠剿四川真相
《张献忠剿四川真相》是第一本全面剖析著名历史人物张献忠真相的专著真实披露明末清初时期一段少为人知的惨烈历史。四川学者郑光路耗时数年的心血之作《张献忠剿四川真相》。以翔实可信的史料,通过剖析家喻户晓的著名历史人物张献忠的种种“真相”、“谜案”。极真实地解读了明末清初四川大毁灭的那段惨烈异常的历史,是一部以独特视角研究张献忠和明末清初历史并填补空白的力作。 书中真实再现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张献忠“大西国”的建立及其消亡过程。书中破解了许多历史谜团:张献忠究竟剿没剿四川?怎样剿?恶果是什么?张献忠究竟剿杀了多少四川人?史书记载他杀了“六万万”是真有其事还是所谓的污蔑?书中还以独特史料,讲述了外国传教士同张献忠密切相处的惊险岁月;张献忠耽酒好色之谜(有妃嫔三百名)、“藏宝”之谜、死亡之谜……讲述了浩劫幸存者的种种离奇故事:有人屠刀下侥幸脱逃,有人周游“地狱”般而幸存,有人变成野人、飞人、白毛人和“鬼怪”…… 书中还真实再现了明末清初历史上罕见的四川“人吃人”现象、令现代人难以置信的四川“虎患”、可怕的大瘟疫、天府之国变为千里无人的荒漠……种种惨烈的历史真实画面,令人读后惊心动魄。书中还以独特视角。讲述了清王朝对四川艰难统一的全过程,及“湖广填四川”这一影响中国历史的大移民运动的来龙去脉。 作者追求一种“大俗大雅”,即学术性、趣味性和通俗性的完美结合。作者在许多方面有重大的史料发现,较之前人的研究有许多创新、突破。《张献忠剿四川真相》既可使广大读者真实了解明末清初那段难以说清的历史,也是一部研究中国明清史、中国战争史、中外交往史、中国人口史、四川地方史等方面极有价值的学术性参考书籍。 -
定格西康
《定格西康:科考摄影家镜头里的抗战后方》内容简介:中国有过一个西康省,它于1939年1月1日成立,1955年9月撤销,只存在了短短十六年。这里有康巴同胞,有茶马古道,还有不远万里为西康带来现代文明的西方教师、医生和传教士。有意思的是,国宝熊猫就是在西康省第一次被电影媒介记录下来,《康定情歌》诞生的跑马山,也在这里。《定格西康》即聚焦生死存亡的抗战岁月。1939年6月至12月,为开发西部大后方,我国电影教育家孙明经骑马投入川康科学考察,历时半年,用电影摄影机和照相机拍摄,一次拍摄所用胶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在中国的摄影史、电影史、科考史中都很罕见。1944年8月至9月,孙明经应邀率队再赴西康,可惜的是,此次拍摄的电影、照片与底片,相当部分已毁于“文革”。今将劫后侥幸余存的两次科考影像结集出版,洵为珍贵。 -
创四川
自古至今,四川形成了雄奇、血性、敢为天下先、自由与人文、宽容与坚忍的精神内蕴。四川的前世今生、历史进程引人入胜: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古蜀,素有“四塞之国”之称,居然出现了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与中原文明截然不同且分庭抗礼的上古文明;古蜀人开拓的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最早将中国的名称“China”传到西方;鹤鸣山是道教发祥地,青城山是道教名山,四川人道法自然,崇尚自由;在移民与土著的混合中,宽容、坚忍的精神油然而生;在抵抗强敌时,川人又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忍:抗战八年,川军主打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五分之一,伤亡64万余人…… -
消失的天府
无法再造的四川绝景,清末民初的天府之国。那爱德在华期间拍摄了大量写实照片,涉及辛亥狂潮、天府农事、汶川集镇、高等学堂、茶马古道、长江三峡及沪宁旧地等珍贵细节。这些影像不但是清末民初历史进程的印证写照,而且还成为中国近现代摄影史的发展佐证。 -
格老子四川人
《格老子四川人》简介:四川人是一个群体概念,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化概念。人格独立、自成一体是四川文化最重要的精神特质。一个群体永远保留着他们生活的地方的痕迹,在最自由和最危急的两种极端时刻。其文化的特性总是表露无遗。四川人在地震中表现出来的坚韧、达观、幽默。对个体生命的仰视与尊重,就是四川人几千年来养成的别具一格的文化人格的外化。 -
空山
这是一本能触及灵魂的佛教人文旅游读本,打开这本书,就仿佛打开了尘封千年的佛窟史。如果说北方与中原的石窟写下了中国上半部石窟史的话,四川,显然就是下半阕。本书作者踏遍蜀地,以大量独家、精美、珍稀的摄影照片展现了四川石刻佛像的独特魅力,以及巴山蜀水天人合一的佛国宁逸,也让读者知晓了这些佛窟背后令人唏嘘的历史。书中,目之所及是法相庄严的各式佛像,我们的耳畔仿佛回荡起低声吟唱的梵乐,顿时忘却尘世的喧嚣。在尽情感受艺术的熏陶同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似乎也得到洗礼。 -
四川:田野中的汉灵
四川是容易使人产生神秘感的地方。 在秦王朝将四川地区纳入版图以前,这里存在着蜀和巴两个古老的王国。四川盆地内自夏代后,一直是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蜀国控制的区域,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古蜀文化系统——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新一村文化和青羊宫文化(即巴蜀文化)的发展过程。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金沙遗址为我们揭开了部分古蜀王国的神秘面纱。 秦朝之后,四川一度成为汉代文化遗存最丰厚的地方。那些分布广泛的崖墓、雕刻精美的汉阙、世俗写意的画像砖与画像石……对我们了解两汉这一“最中国”的时代,有着极为重要的甬道作用。 唐末至宋初,四川盆地一度成为全国佛教及其艺术的中心,影响所及,北至河西敦煌,南到南诏大理。四川盆地的石窟寺观在全国分布最密集,摩崖造像在全国数量最多,宗教类型和题材内容广泛多样,并且在中国北方地区石窟造像之风普遍衰落之后延续发展并达到高潮。广元石窟、巴中石窟、安岳石窟、大足石窟,都在中国佛教史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我的川菜生活
本书初从辣椒入手,教人“识得辣滋味”;接下来一一叙述“姜是兄弟”、“川菜中不能忽略之葱”、“大蒜影响的口气和态度”、“川菜中的清凉世界”、“一碟功夫”、“韭菜当春为君香”、“简单的回锅肉”、“牛肉加萝卜等于美食主义”…… 除了川菜中道不尽的情谊,作者还收录了最地道的川菜做法,居家也能享受亲手烹饪的绝色川香。 秉持中国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统一的精神,在烹饪中,顺应自然之物的本性,怀着对人的关爱之心,追求色香味形似及营养的融合和变化,令人吃得健康、美味、艺术,为厨之道,亦是做人之道。 川菜生活,亦是百味人生。 -
四川和重庆
4位经验丰富的作者,220多天身体力行的调研。 4条引人入胜的户外穿越线路,4篇step-by-step城市步行秘笈。 7位当地人的声音,17个简明实用的交通信息表格。 86幅精心绘制的地图。 负责任的旅行,再走巴山蜀水。 -
李劼人说成都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 本书从李劫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