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美食

  • 文以載食

    作者:于逸堯

    這本圖文並茂的誇界創作,是出色音樂創作人于逸堯為食物譜編寫的安魂曲。 不論是中或西的烹調、生或熟的、昂貴或廉價的食材,都逃不過他細膩的味覺。一頓又一頓的盛宴被他吞下肚皮狠狠消化後,靈魂仍殘留他腦海裡激盪,被他一再反芻,凝鍊出他對飲食文化的洞見和反思,呈現上碟的是已經難尋的態度和堅持。 誰人不愛吃?愛到如他的程度,試遍天下美食,執筆記述,倒成就了這本獨特的飲食體驗誌。除了愛吃,他還懂。
  • 吃的真相

    作者:云无心

    《吃的真相》:欧阳应霁推崇的新美食学教材,美国食品工程博士破除国人饮食的迷信与偏见。饭桌上的盲从恐慌,都根源于不明真相。 任何一种食物都含有“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且“富含某种成分”。自然界的绝大多数动植物。都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以及矿物质。那些“美容圣品”里含有的任何一种成分。都会在最普通的食物中找到。甚至更为优越。人体是一个很复杂的整体,蔬菜水果也各自都是很复杂的整体。它们不为人类而生,所以不会“完美”地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我们只是利用复杂的它们来满足我们复杂的需要。 大豆蛋白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食品,但是它不能提供保健功能。也并不比喝豆浆、吃豆腐有更多的好处。我们倾向于认为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总是好的。而对于现代工业则有抵触的心理。其实。按照科学指导进行的现代工业生产,完全可以吸收传统工艺中合理的部分。而改变不合理的部分。而很多不合理的部分,对于人们甚至是有害的。 可能会有很多人很失望,因为大多数人都希望有一个权威跳出来明确地说“能吃”还是“不能吃”。科学与江湖巫术的区别就在于,科学的结论不是依靠权威或者信念来支撑的,而是依靠科学实验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
  • 梅玺阁菜话

    作者:邵宛澍

  • 国宴与家宴

    作者:王宣一

    诚如作者自己在序文中说的那样:“平常,就是最恒久的思念”。人的味觉是最顽固的,童年时候的味觉会影响人的一辈子。所以,本书话题围绕着厨房饭厅,围绕着一位活泼时髦、温暖欢乐、能干宽厚、“有大将之风”的家庭主妇,让人们看到,原来,幸福就是这个样子的。也许最能抓人的,正是作者把幸福写成这样平常中见不平常的那分功力。 这本散文集纪录的是那样的一个年代,一种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气氛的怀念,一个家庭餐桌和厨房里的光阴故事。王宣一以母亲和家族故事出发,写饮食更写人间世态,彷佛读到当年林文月的《饮膳札记》。在书中,王宣一展现了对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气氛的怀念,讲述了一个家庭餐桌和厨房里的光阴故事。通过回忆儿时的饮食生活,作者用细致的笔调描绘点滴细节,讲述家长里短,并用张张菜谱勾画老一代江浙菜的风貌。
  • 蔬食斋随笔

    作者:聂凤乔

    《大厨物语·土味:蔬食斋随笔》是作者关于果蔬的记忆和趣话。内容所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萝卜、白菜、辣椒等日常蔬菜,但是作者却能如数家珍将这些佳蔬的营养价值、掌故趣闻写得栩栩如生,读之趣味盎然。《大厨物语·土味:蔬食斋随笔》特点:1.作者长达三十余年的烹饪理论研究与实践,被海外学者称为“中国烹饪原料学第一人”,其“蔬食斋随笔”系列曾被日本《圆桌》杂志连载长达五年之久。2.《大厨物语·土味:蔬食斋随笔》是作者在《中国中医药报》专栏的结集。文章通俗易懂,饶有嚼味。
  • 往古的滋味

    作者:王仁湘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饮食的历史几乎与中国的文明史一样长。在充饥果腹之外,人们赋予了饮食更多的文化意味,即今天每每被提及的所谓“食文化”。长久以来就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感兴趣,随着本书,让我们展开了一遭有趣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之旅。 收集在这里的这些东西,多数是属于我的同行们所不屑的 “豆腐块”,它们散见于近些年的报刊。也是受了一些朋友的引荐与鼓励,平日里用一些零碎的时间,还真下了些东拼西凑的功夫。承山东画报出版社陈晓东先生美意,这次居然有机会对往古对自己对朋友再来做一次回味,可说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宋人王禹偁食橄榄的体验,是 “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对我这本集子而言,我除了微甘的感觉之外,却体会到一种更强的像盐卤那样的苦涩,不敢细细回味。最近我正在赶写一部关于盐史的多集电视片,所以很自然地想到用盐卤来作比喻,它是不能没有又不能贪多的宝物。我的收获也许就是这么一撮不起眼的盐粒,但愿它能为人们添加一点可以回味的记忆,如此而已。 往古来今,其实酸甜苦辣咸诸味之中,也只有适度的成味,才是众口所嗜的正味。及至于他味,众口各有好恶。我的集子除了淡淡的成味,也许会有一点点别样的滋味,如果谁人并不喜欢,那也是很自然的。我在最后还是选定以“滋味”为集子做名,是奢想有机缘看到这书的读者,会对那久远的历史滋味有些回甘的感觉,也是我对喜欢过我的文字和帮助过我的朋友们的谢辞,我会记住你们,你们赐予我的那“甘如饴”的滋味永远值得回味。 收集在这里的这些东西,多数是属于我的同行们所不屑的 “豆腐块”,它们散见于近些年的报刊。也是受了一些朋友的引荐与鼓励,平日里用一些零碎的时间,还真下了些东拼西凑的功夫。承山东画报出版社陈晓东先生美意,这次居然有机会对往古对自己对朋友再来做一次回味,可说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宋人王禹偁食橄榄的体验,是 “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对我这本集子而言,我除了微甘的感觉之外,却体会到一种更强的像盐卤那样的苦涩,不敢细细回味。最近我正在赶写一部关于盐史的多集电视片,所以很自然地想到用盐卤来作比喻,它是不能没有又不能贪多的宝物。我的收获也许就是这么一撮不起眼的盐粒,但愿它能为人们添加一点可以回味的记忆,如此而已。 往古来今,其实酸甜苦辣咸诸味之中,也只有适度的成味,才是众口所嗜的正味。及至于他味,众口各有好恶。我的集子除了淡淡的成味,也许会有一点点别样的滋味,如果谁人并不喜欢,那也是很自然的。我在最后还是选定以“滋味”为集子做名,是奢想有机缘看到这书的读者,会对那久远的历史滋味有些回甘的感觉,也是我对喜欢过我的文字和帮助过我的朋友们的谢辞,我会记住你们,你们赐予我的那“甘如饴”的滋味永远值得回味。
  • 吃,為什麼重要?

    作者:亞當.高普尼克(Adam Gopnik)

    ◎手上拿的是星巴克還是超商咖啡,為什麼重要? ◎紅酒好不好喝究竟是酒標暗示的?還是舌頭告訴你的? ◎蜜糖土司融化在嘴裡,還可以把你哄進什麼樣的幻覺裡? 「愛吃」和「懂吃」只有一線之隔: 你是什麼樣的人,端看你對飲食的看法 紐約客專欄作家、才氣縱橫的風格生活評論家Adam Gopnik 遊走美食、品味與文化,帶你什麼都嚐一嚐! 【精采內容】 曾幾何時,我們如此在乎「吃」這件事?為了拍照分享,為了附庸風雅;從一定要見識的名廚,到一定要朝聖的餐廳,最終只想得到那一口仿如置身天堂的味覺,但我們是否因此更接近用餐的真正意義?吃,究竟為什麼重要? 紐約客雜誌專欄作家亞當.高普尼號稱世界最頂級食客,他對吃的幽默詮釋,將讓你垂涎三尺又會心一笑,宛如一席飽足的盛宴!從餐廳如何燉煮出吃的文化聊起,接續一道道雜炊而出的潮流品味與爭議,乃至於由食材、香料拌炒而成的廚事趣聞──在飲食文化蓬勃的當代總結你我生活的全貌,最後將飲食的焦點轉回「人」的層次。 「食物被吞進肚裡,也留在我們心裡。」本書對我們的口腹之慾提出一個嶄新的探問──我們為何而吃?當吃變得更時尚,當食物被品味隱喻,與人的關係也漸行漸遠。在我們虔誠崇拜美食的同時,作者讓我們想起一個悠久的真理──「吃」,構成了人與人的關係,也構成了我們自身的定義。 ◎餐廳之必要── .餐廳的存在是為了拐女人上床;食譜的存在是為了把男人拐回家。 .餐廳的美妙在於勞動的跡象一概被抹去,因而讓人感覺一種幸福,從此一再尋覓。 .食欲,人類動物性的一面,因為餐廳變得精緻和文明。我們接納欲望,並把它馴化為品味。 ?? 餐廳是偷窺和營造神祕的地方,提醒我們,在自己之外還有不一樣的生活及欲望存在。 ◎品味之必要── .讓自己變得有品味的最佳方法,就是模仿在社會上比你優越的人的好品味。 .品味意謂把飲食升格為人文活動:我們從舌尖上感受到的,比不上我們腦袋裡相信的。 .所有的品味都是後天養成的。「精心養成」的味覺被化為菜單上的一個選擇。 .炫耀性消費必須是「展現奢華的同時,帶著簡樸的偽裝」。重點不在消費,而在炫耀。 .品位攸關地位和象徵:我們沒法用「吃得多」來凸顯自已,只能用「吃得好」來凸顯自己。 ◎餐酒之必要── .處在痛苦之中的人必定會把心思轉向餐桌,我們付錢來實現幻想。 .當吃突然和罪惡脫鉤後,「奢華」忽然看起來像是生活該有的樣子。 .以甜點來結束餐點的演化根據,據說起源於我們的人猿祖先;他們飯後也會來一根香蕉。 .紅酒給我們一個讓酒精帶來快樂的理由:品酒把這個需求文明化了。 ◎如果你也好奇以下的事……別錯過這本書── .吃魚還是吃雞?吃紅肉還是不吃?吃素真的夠高檔嗎? .要吃在地料理好?還是分子料理好? .為什麼排隊的餐廳比較好吃?為什麼要花一百多元買一杯咖啡? .我們渴望甜點是因為基因,還是想向有錢人靠攏? .少了評比和辭藻,我們還能「品酒」嗎? 【專業推薦】 ◎張國立(作家)╱專文推薦 ◎葉怡蘭(飲食旅遊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 ◎林一峰(威士忌達人學院首席顧問) 【好評推薦】 「這些散文包含的主題相當廣泛,包括現代餐廳的起源、素食主義的提倡等。但高普尼克更大的寫作目的在於讚頌與親友圍桌而坐、共享餐點的喜悅,他認為這不僅是個人的深刻體會,也是全人類共通的。」 ──亞馬遜選書 「極具感染力的一本書。」 ──紐約時報 「廣泛而密切,高普尼克要寫的不止是一本關於餐廳的歷史,而是關於我們如何品嚐、如何編織幻想,如何談論食物的一本書。《吃,為什麼重要?》縱容了每一位饕客──在高普尼克獨特的寫作風格中,包含百科全書式的知識,也是個人而風趣的,同時帶領我們得知深度的真實性。」 ──Newsweek周刊 「這本書並非真正關於家庭生活,也不多關於法國,而全是高普尼克自己對飲食的熱愛……這本書有時流暢有時沉滯,簡言之,一頓不甚平均點綴著美味佳餚的盛宴。」 ──經濟學人 「吃,在過去幾個世紀蓬勃發展和覺醒。《吃,為什麼重要?》活力十足,把迷戀美食作為一種生命的力量。在他帶領我們遊歷美食世界的旅程中,高普尼克扮演一位美食記者、一位歷史學家、一位參與者,也像一位哲學家。」 ──Slate雜誌 「這本書聰明而又迷人機智,將歷史學,營養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匯集成一種美味的洞察力。」 ──亞特蘭大雜誌 「高普尼克在英語系世界,就何種層面來說,都是一個飲食哲學家。這本書混合了博學和優雅,以及知識性的火力。」 ──新政治家雜誌 「高普尼克絕對是世界最頂級的食客,任何主題在他筆下都充滿魅力,而且文字背後永遠有他的好奇心,他從容不迫的研究和對細節敏銳的眼光。」 ──芝加哥論壇報 「引人入勝,高普尼克深入飲食潮流、烹飪歷史和他個人對飲食的熱情,他是創造連結的第一把交椅,熱烈又自由奔放。」 ──波士頓環球報 「娛樂性十足,充滿高普尼克對法國菜的浸淫,對精緻餐飲產生的細微觀察。讀完《吃,為什麼重要?》你會覺得你好像坐在一位有趣的朋友對面,聽他講述他的美食冒險。」 ──明尼蘇達明星論壇報 「高普尼克談的是飲食品味的遞嬗,談到品味的改變如何定義了『什麼是好吃的』,還有『什麼是該吃的』,是一本關於現代烹飪分歧趨勢的及時研究。」 ──匹茲堡新聞郵報 「能夠分享高普尼克對食物和閱讀雙重感情的讀者,將能細細品味這本書。」 ──哥倫布電訊報 「高普尼克的文字我必定要拜讀,這本關於食物和飲食的書,讓生活宛如一席盛宴。他的視野、優雅,還有機敏(簡單來說就是他卓越的才華)一如以往鮮豔奪目,但也微微地觸動我心。」 ──英國美食作家奈潔拉•勞森(Nigella Lawson) 「高普尼克談吃充滿了智慧和機智,同時溫馨、個人,根植於日常的況味。這是徹底思考我們餐桌日常的一本書,也讓我們讀了之後能開始思考我們日常的飲食。」 ──《歡愉的代價》作家約翰•蘭徹斯特(John Lanchester) 「這是一本寫給聰明美食家的完美著作,一本飽足感十足的美味全書。」 ──「頂尖主廚大對決」美女主持人帕德瑪•拉克希米(Padma Lakshmi) 「巧妙地將飲食的歷史、哲學、文化與他個人對飲食烹飪的熱情交織。」 ──美國明星廚師伊娜.格爾頓(Ina Garten)
  • 不素心

    作者:老波头

    美食散文,分为“食游记”和“食材颂”两部分,前者介绍天南海北的特色饮食,来一次舌尖上的旅行;后者自创“颂”之文体,每篇歌颂一种食材,将食物之美夸赞得淋漓尽致。
  • 旅人的食材历

    作者:洪震宇 著,刘伯乐 绘

    历时一年,台湾环岛寻味之旅,《旅人的食材历:24节气里的台湾味道》以24节气作为时间轴,以台湾宝岛做为基底,通过对食材背后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绘图,向读者展示了台湾地区的日常饮食流变,和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带领读者从“食”的角度,再一次认识台湾。
  • 花之宴

    作者:周芬娜

    如果只看“花之宴”三字,首先想到的是,这大概是一本介绍各种花卉的历史文化的书,是爱花人的纯粹精神享受。当翻开书页,慢慢读下去,原来除了花的历史文化逸事,还真的以花入馔,是名副其实的“花之宴”。作者以散文手法,讲述某种花的栽培历史,描绘与之相关的文化典故,然后再介绍如何入馔,如何齿颊留芳及其养生功效……每一段文章后都列出名为“花馔”的一组食谱,值得有条件的读者一试。 作者选取28种大众花卉,遍查资料,从人文的角度探讨各种花草的中西学名、来源、历史掌故、习性、花语、食用与药用价值等等,让读者在悠游花草世界之余,也能开卷有益。三联书店于2003年出版过该作者的《品味传奇》一书。作者的写作特点在于,她能够结合文学、历史和美食素养把感官的味觉体验变成一场精神的飨宴。她多年来旅行游走在世界各地,同时她也是海外华人女作家协会的成员,美食经历丰富(她推荐的每道菜都是亲自品尝过的)、文笔雅致、优美。
  • 食物的往事追忆

    作者:李玉莹

    玉莹的文笔也许太过朴素无华,因为她不是一个职业作家。她屡屡要我修改她的文章,我却不敢,因为改动多了,她的独特文体又变成了我的“学术语体”文,味道尽失。我说她的文体是广东话和明清诗词小说中的文言融合而成的,没有其他修辞作料,如果用广东话来读,可能更有文味。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说的是她的童年,这个九龙城外的世界的主角是她的婆婆,所吃的食物当然广东味十足;第二部分叙述的是她在美国和前夫的生活,伴读又掌厨,普渡众生,内中不乏酸甜苦辣味,也有不少动人但不惊人的情节;第三部分写的是和我一起过的平常日子,妙趣横生,把我的馋相也顺便写进去了;第四部分写的是亲友请我们吃的佳肴,玉莹把它写出来,也以此表达一点我们的感激之情。读者可以随意浏览,随意“啖”各篇的食物,甚或模仿着做,则更会使她快乐万分。
  • 寻味英伦

    作者:张帆

    这是英国饮食男女的笔记。散发出迷人香味的苹果、早已失去本意的英式早餐、历史悠久的炸鱼薯条、街头烤土豆、英国化的广式点心、甜蜜的巧克力、只有在夏季登场的鲜艳欲滴的草莓加奶油……作为一个外乡人,作者的身份使其有了一种置之身外的超然。无论是英国人的泡吧习惯,抑或是英国下午茶,她都能用一种细腻而调侃的笔调道来,以食物考察人情人性,诉诸味觉的食物,也是一段段人情故事的佐料。猫步旅人为您煲一锅英式生活浓汤。
  • 天生是饭人

    作者:欧阳应霁

    25位友人,15个城市,140道经典料理,这群天生饭人们用新鲜的食材、就地调味料,挥舞锅铲,魔术般地烹饪出属于他们一道又一道的饭人美味,还有只属于城市的独特文化。 舒国治推荐: “应霁最教人佩服与羡慕的,是他最勤于又最乐于上山下海去找出好的食材与好的吃家,然后坐下好好吃一顿饭。” 本书是在前《明日风尚》的人气专栏“born to cook”基础上结集而成。这不只是一本烹饪书,它有的是食物的历史,追本溯源。这不只是一本烹饪书,它有的是对美食的感情、记忆与故事。这不只是一本烹饪书,它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与互动。这不只是一份烹饪书,它有的是对品味的追求、对生活态度的纵容。 在本书中,我们随着欧阳应霁探访港人节庆祭祀时必端出的盆菜,西安城的百年小吃羊肉泡馍,高雄妈妈亲传的手工鹅油葱酥,南洋华人家家户户的记忆美味娘惹菜,和风菜式的精髓京料理,还有鹿特丹、巴厘岛等地的市集找寻到的好味道。 要完成如欧阳应霁这样一本美食书着实不容易,让人读来觉得非常愉快,在欧阳一篇又一篇的美食中吃遍各地,粤式料理、北京烧烤、台湾传统口味、南洋娘惹风味、和风料理,以及横跨比利时、德国、荷兰的欧洲佳肴,宛如随着欧阳老饕吃遍了全世界。而想到欧阳是如何完成这样一本书,又感于欧阳对于美食的执着,他总是每到一个地方便勤于拜访当地料理达人,跟着学习变化出每一道包含着城市历史文化的地道美味。 书中一道道精美的菜谱,都透着历史的沉淀与思想的创新,每一道菜都凝聚着烹饪者的心血和多年来驾轻就熟的烹饪经验。这一切都被作者细心地记录在案,并毫无保留地呈献给热爱美食的同仁。加之欧阳应霁独有的细腻、清新讲述,使得我们在他的书中,见证的不只是食物的滋味、材料、步骤,还包含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每个人的回忆与情感,还有人与人互动的喜乐。
  • 美食最乡思

    作者:古清生

    美食最乡思(古清生品味系列),ISBN:9787806656143,作者:古清生著
  • 食在江湖

    作者:古清生

    食是中国历史上最丰富的文化载体之一,中国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积淀起来的食文化,用一生的时间也写不完。食文化既有地域性,也有普适性,跟地理、气候、农耕、习俗、移民等自然环境与人文积淀相关,而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美仑美奂,它们既是一种欲望的张扬,也是一些欲望的转注和慰藉。本系列丛书的作者试图以边走、边看、边吃、边写的独特方式来诠释中国食文化的精髓。其饮食文字最大的特色是能将其化为一盘盘或油汪汪或清淡淡的菜肴,同时夹杂着淡淡的乡土气息。 本书记述作者对由地域等因素所形成的美食内在意义的探索,具有浓郁的自然清新风格。用平实的言语悠悠地抒写出谈论饮食的几瓣心得,他的笔更多地触及中国各地饮食的历史沉淀及其所蕴含的某个地域的人文精神与居民秉性。
  • 再赴美食之旅

    作者:[美] 安东尼·伯尔顿

    十多年前,《厨室机密》的出版对整个西方料理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整个餐饮业为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书《再赴美食之旅》中, 作者延续了“吐槽帝”的风格,辛辣嘲讽,更不畏指名道姓直击西方美食风潮中的各种乱象,自己成名路上的各种坑爹事亦坦白无遗。 伯尔顿总是反复质问“为什么要烹饪?”或者是更难回答的“为什么要烹饪美食?”他以令人垂涎的文字,带领我们去探索这些问题的本质。无疑,无论是寻常食客,还是美食家,都可以在此书当中找到乐趣。
  • 寒夜客来

    作者:逯耀东

    往日教书读书,残卷孤灯,枯燥单调。偶有喘息,摸索饮馔,以为休闲,不意竟成了我正业外最繁重的外务。前承抬爱,出版《肚大能容》,颇适人口。现更辑旧作,兼有新探,勒成一书,以续前编,名曰《寒夜客来——中国饮食文化散记之二》,无他,怀想往日饮食境界而已。
  • 食札思录

    作者:韩韬

    作者韩韬先生,打小儿生活在济南,熟悉济南的一草一木,熟悉实验中学旁边的的老黑炒花生,熟悉大明湖边的蒲菜,熟悉回民小区的羊汤烧饼。 《食札思录》记录作者所到之地的美味:如丹东的腌蟹、大碴粥、江鲤、马家传统焖子;长沙的街头小吃、霸王鸭、白辣椒;等等等等,美食美味,记录笔下,齿颊留香等。
  • 快煮慢食

    作者:欧阳应霁

    十八分钟,习惯滥情的可以下跪向上问天,一生人究竟有多少个十八分钟?又或者你顶回一句,十八分钟,行行企企,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但如果只给我十八分钟,我当然可以走入厨房,快手快脚全无难度地只做一样东西,可以是汤可以是面是饭是前菜是甜品,反正都是最能够讨好五劳七伤的自己的comfort food。实验成功满足了自己,当然也可以进一步惠及心爱的一人或众人。 大条道理地奉献大家回归厨房也是多余的了。享受过程,好滋味说明一切,就让这十八分钟为食之旅,从当下这一秒钟开始!
  • 酸甜苦辣咸

    作者:唐鲁孙

    “他这道天下第一菜,是先把鸡汤煮成浓汁,虾仁番茄爆火略炒,加入鸡汁轻芡,油炸锅巴一盘,趁热浇上勾过芡的鸡汁番茄虾仁,油润吐刚,声爆轻雷,列鼎而食,色、香、味、声,四者悉备,既中看又中吃。” 本书是唐鲁孙美食文章结集,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本书便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集萃。书中所及大菜小点、御宴街摊,不仅有在行的品评高论,更有精到的烹技描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及其殷殷怀旧之情洇显纸面。 1.华人谈吃第一人——唐鲁孙出身显赫,见多识广,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写下中华吃文化之精髓所在,真要探讨“舌尖上的中国”,唐鲁孙的作品恐怕是功力最深,也最有韵味的,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清末民初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这些珍贵内容于文化的传承和资料的保存,也是有极大价值的。 2.值得全套收藏散文经典——此次再版修订了前版中出现的少量错漏并重新排版,由著名设计师陆智昌统一操刀设计,以小精装的形式推出,“侠有金庸,史有高阳,吃有鲁孙”,唐鲁孙是中国饮食类作者中最具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这一版本则是唐鲁孙作品最齐全、最完善、最精美的版本,爱书之人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