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美食

  • 肚大能容

    作者:逯耀东

    《肚大能容:中国饮食文化散记》就是逯耀东过去发表的一些饮食文章的结集,大多为探访美食的随笔。作者上北京、下江南、走关中、入中原、返台北,可谓是遍访佳肴美膳,忽而“去来德兴馆”,忽而“富春园里菜根香”,正乃“馋人说馋”是也,让读者忍俊不禁之余难免食指大动。更殊为可贵的是,作者把这份经验与历史、文学融会贯通,在大快朵颐的文字里,讲的是历史名城的饮食经,道的是诗词文赋的品馔谈。
  • 芝麻米粒说

    作者:黄宝莲

    “不知道是喜是悲?二十五年来一无事成,但起码没有辜负自己的肠胃,为了安慰自己,是以成书。”作者如是说。作为一个在书桌与餐桌之间消磨时日的写作人,作者笑称自己烧的菜比文字可口。本书集异国美食、人文轶事、生活随笔于一炉,以食物为主角,描绘的是生活,既飘着食物芳香,也有如微风吹佛的诗样情致。 你还没吃够米饭? 怎能?我怎能把米饭吃够?那是从生到死不离不弃的活命根本,这就像问一个人,你还没把空气吸够?还没把钱花够? 有些事天经地义,至少,二十年前白米饭对我的意义就是如此。我是亚洲热带南方出生的食稻米人种。 我在马可家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马可是我当年男友,出生在教养良好的犹太家庭。那里是富有的高尚住宅区,居住的人家都以懂得吃中国菜为时尚,有些人家里还收藏着中国文物字画;或者,起码都在博物馆里看过一些相关的展览。他们跟中国人的交往,大半止于礼仪社交,而马可居然从台湾带回来一个非犹太族裔的黄种女子,那矜持、高尚的白人住宅区,因为我的到来起了小小的骚动。他们对中国菜十分好奇,也都想见识一下我这个能做“麻婆豆腐”、“宫保鸡丁”、“鱼香茄子”的东方女子,他们还想让我去鉴定鉴定家里收藏着的字画,要我解释丰子恺画里的诗句或花瓶上的汉字是什么意思,那些瓷器是什么年代,还有康熙、乾隆那些人像到底是什么人的祖宗等,好像我是一个活着的历史字典,活着的中国艺术,谁都想从我这里见证一下地道的“中国”。他们都觉得豆腐很神奇,而且似乎必须懂得豆腐,才真正能领会中国菜的奥秘与精髓。所谓subtle,那是他们的说法:抽象的、纯粹的、淡远的、清醇的等如禅如公案。吃豆腐就像品尝俄国鱼子酱、法国鹅肝酱那样,它是中国食物里的精神代表和文化承传。 我于是成了克利夫兰小镇的上宾,每个周末都有人家开着车来接我,让我带他们去中国城采购,然后去他们的厨房示范中国菜的烹饪方法。所有人都认真学习观看,不敢随便插手,而且都小心随侍在一边,供我任意使唤。我也总把厨房搞得鸡飞狗跳,让大家看得目瞪口呆,慌得手忙脚乱,然后吃得开心得意;饭后再观赏他们的宝贝,说些我自己都不确定的话语,好些草书篆书我读不懂,更多的图章签名宛若天书。 那些日子我过足了厨师瘾、文物瘾,并且天天吃中国米饭。 一个月后的某个晚餐上,马可的爸爸苦着脸闷声不响,两只手紧缩在腹前,一点没有要举筷进食的意愿。忍了好久,他终于长叹一声:“O--E--Ve i”(古意第绪语:“我的天啊!”)他终于说:“我吃够中国米饭了!” 我这才恍然大悟,不是每个人都像有我这样有一副米饭肠胃。马可的爸爸抗议:他不要吃太多淀粉,因为那样会增加体重,只有惩罚犯人时,才给他大碗米饭。 这是饮食观念的启蒙。自此我意识到了大碗大碗吃饭的粗糙,即所谓饭桶。 这才逐渐学会了精致、世故:主食是鱼肉,米食土豆只是伴吃副品。台湾的劳动人民,每天一早就要吃饱肚子,出门去做活,菜不过是为了下饭。 马可妈妈私下问我:“你在台湾这么久都没吃够米饭吗?” 然后,她自己告白:米饭加中国菜是无与伦比的绝配,世界上没有任何食物可以如此怎么吃都不烦不腻,她完全无法抵挡它的诱惑。 原来,马可的妈妈是个地道中国菜迷,大学时代她还是校花,马可的爸爸为了追她,天天请她吃中国菜;追到手之后,美丽窈窕的校花开始发福,结婚之后,变圆又变胖。自此,她不断尝试瑜伽、针灸、节食、运动……各种减肥法,终归无法还原美好身材。
  • 徘徊的鱼

    作者:古清生

    本书是作者的一些看似怪诞的联系与思索,骨子里张扬了作者对工业化以及快餐文化张开血盆大口吞噬传统饮食原始、细致、差异之美的忧思与反抗。
  • 蔡澜品酒

    作者:蔡澜

    《蔡澜品酒》内容简介:喝洒之事,有“五贵”。一,贵在能好,酒量大小都不要紧。二,贵在喜谈,饮伴多寡不拘。三,贵在可继,好酒劣酒,都不成问题。四、贵在可行,喝酒后答应的事要做。五,贵在可止,长喝短喝,喝得多喝得少,一旦叫停就能够再也一滴不喝。 有了这“五贵”,才有资格称为能欣赏酒的人,万可叫做懂得喝酒之乐。
  • 吃肉

    作者:周作人

    夏丏尊曾道:“在中国,衣不妨污浊,居室不妨简陋,道路不妨泥泞,唯独在吃上丝毫不能马虎。” 周作人的散文本就有“人间的味道”,那苦涩又有回甘的芳香之气,在谈及故乡吃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本书中,文字背后透着作家的深情,然而这种深情却充满了清淡的节制之美。 本书收录了周作人舌尖上的故乡,可由本书看大师笔下的平常吃,品食物背后的传奇与情趣。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
  • 我的川菜生活

    作者:石光华

    本书初从辣椒入手,教人“识得辣滋味”;接下来一一叙述“姜是兄弟”、“川菜中不能忽略之葱”、“大蒜影响的口气和态度”、“川菜中的清凉世界”、“一碟功夫”、“韭菜当春为君香”、“简单的回锅肉”、“牛肉加萝卜等于美食主义”…… 除了川菜中道不尽的情谊,作者还收录了最地道的川菜做法,居家也能享受亲手烹饪的绝色川香。 秉持中国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统一的精神,在烹饪中,顺应自然之物的本性,怀着对人的关爱之心,追求色香味形似及营养的融合和变化,令人吃得健康、美味、艺术,为厨之道,亦是做人之道。 川菜生活,亦是百味人生。
  • 全球蔬菜纪行

    作者:[日]玉村丰男

    玉村丰男既然是一位料理研究家,也是一位亲自开辟菜园,种下自己搜罗来的各种奇怪蔬菜,还把它们做成菜,端给各位食客的践行者。他更是一个擅长水彩画,对全世界的风土人情都充满好奇心,热爱生活的人。《全球蔬菜纪行》正是他游览世界后,想要写写他热爱的蔬菜以及蔬菜背后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和趣味历史的成果。爱尔兰的“月亮”,奥斯曼的茄子,秘鲁的“虎奶”,巴达维亚的香草,法国冷漠的小黄瓜,这些奇妙的组合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都在这份不同寻常的“吃货”游记里。这是另外一种环游世界的方式,从日本的厨室跳到大洋彼端,又从陌生的大陆没入历史的字里行间,其间有咖喱的浓烈滋味,也有清晨沾满露珠的果香,还有新大陆飞速发展时腻人的甘甜。玉村丰男不按常理出牌,有如童话中带着礼帽的兔子,带领读者进入奇妙的爱丽丝仙境。
  • 蔡澜食材字典续编

    作者:蔡澜

    一本读起来会让人饥肠辘辘的书。单单看文字,已经称得上视觉的盛宴。 全部四色印刷,食材图片逼真漂亮,新手入厨必备书,实用指导性超强。 本书是已出版的《蔡澜食材字典》之续编,和上一本一样,是写基本食材的书,对中外饮食中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各种粮食、蔬菜、水果、鱼肉和调味配料的认知,经作者多年实际操作,而后细细斟酌写给读者看的厨房必备书。本册更侧重于蔬食水果的烹饪料理,满足诸位出得厅堂男男女女下得厨房舞台的表演欲。 读者对象为普通大众,喜欢入厨做菜做羹汤者。 每道菜都颇为精致,色香味俱全,让我大开了眼界,大快了朵 颐,至今仍齿颊留香也。 蔡先生对我说过,真想活上三世,尝遍世界美食。然而,他在遍游中外通都大邑、名山巨川的同时,已差不多尝尽了天下美味。他又是观察敏锐、下笔有神的文章高手,以致他的美食文字像世界各国佳肴一样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写山珍海味,写 家常饭菜,写风味小吃,他都能令读者兴味盎然。比如他写日本的“面道”,不但描述了日本面食两大门派的异同,而且对日本面食容器的特点也津津乐道。在蔡先生笔下,各种美食所体现所代表的正是不同的风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传统。 美食是供懂得它的人享受的,蔡先生又对我说过,沉迷于鱼翅鲍鱼,实际上并不懂得美食,这种饮食上暴殄天物的暴发户心态与美食家无缘。蔡先生懂美食,不是假懂,是真懂。虽然他也有偏嗜,他的喜好,未必为其他饕餮食客所完全认同, 但这无关紧要。蔡先生是名副其实的美食家,他的美食美文自成一家。 这部《蔡澜食材字典》别具一格,写的就是蔡先生对中外饮食中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各种粮食、蔬菜、水果、鱼肉和调味配料的认知,文笔依然生动,描绘依然细腻,看法依然独特,是蔡先生在美食文字创作上新的成功的尝试,值得对美食和美 食文字感兴趣的读者玩味。
  • 此味只应天上有

    作者:钟洁玲

    花城才女钟洁玲第一部美食作品,妙语连珠,令人惊艳拍案 发现美食如同她当年艳遇王小波《时代三部曲》 钟洁玲是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责任编辑,在花城广州,她被认为是最会吃的美女作家,在《南方日报》《天下美食》等开设美食专栏,倾倒无数滔滔食客和文化名流。《此味只应天上有——钟洁玲快乐美食之旅》以沁人心脾的美妙文字记录了这位美丽的饕餮之徒寻吃品吃的传奇经历,这不仅是一部妙趣横生的饮食美文集,还是一部饶有韵味的梦笔生花的白领小资文化读物,更是这位美女作家的一部生动传奇的个人心灵史。 寻找美食最大的益处不在于嘴巴,而是拯救人的心境! 我们为何而活?胖点或瘦点要紧吗,只要不过分,我们就不应该与饭菜为敌,更不应该与美食为敌。 半桶陈卤,怎么可能成为昂贵的嫁妆? 鲜嫩的菜心有几种吃法? 为什么姜撞奶要用南粤的水牛奶? 为什么嗜甜如命的广东人对猪脚姜醋甘之如饴? 为什么制作夜香花蒸豆腐,要趁着花朵张开一半香味最浓的时候采摘? 为什么玩格调,欧洲人照中国人还差了一点? 北京经常能遇见明星的餐厅是哪一个? 吃国宴算不算穿皇帝的新装? 最高的待客之道是什么? 为什么涮羊肉、烤肉是为英雄准备的? 为什么九江煎堆能让你想起童年? 海肠是大海里长出来的一截肠子吗? 内容简介: 古人说过:一世显贵之人才懂得如何居住,三世显贵之人才懂得如何饮食。可见饮食这件事是多么莫测高深。 这是一本讲述美食生活情调和趣味的书,书中介绍了家常饭菜、酒街食肆、知名食府、异国他乡中各种美食的吃法,以及如何制作粥、粉、面、茶、汤、饭,上至飞禽,下至海鲜等各种美味佳肴的做法,并告诉广大美食爱好者到哪儿去吃、吃什么、何时吃、怎么吃。在率性洒脱的文字中,我们不仅随着作者的步伐品味了各地美食,更学到了快乐为本率性为人的生活态度。 人生苦短,食途漫长,到天涯海角探寻世间美味,自由洒脱地开吃,人生还有什么遗憾?
  • 中国吃

    作者:唐鲁孙

    “寡人有疾,自命好啖,别人也称我馋人。所以,把以往吃过的旨海名馔,写点出来,也就足够自娱娱人的了。” 民以食为天,吃是文化、是学问、也是艺术。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本书便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集萃。本书写的是中国人的吃,以及吃的深厚文化。除了谈吃,还谈酒与酒文化,谈喝茶,谈香烟。文中一段与幽默大师林语堂先生一夕谈烟,精妙无比不容错过。书中记录了老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美食,颇多独到见解和珍贵记忆。 ◎ 编辑推荐 1.华人谈吃第一人——唐鲁孙出身显赫,见多识广,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写下中华吃文化之精髓所在,真要探讨“舌尖上的中国”,唐鲁孙的作品恐怕是功力最深,也最有韵味的,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清末民初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这些珍贵内容于文化的传承和资料的保存,也是有极大价值的。 2.值得全套收藏散文经典——此次再版修订了前版中出现的少量错漏并重新排版,由著名设计师陆智昌统一操刀设计,以小精装的形式推出,“侠有金庸,史有高阳,吃有鲁孙”,唐鲁孙是中国饮食类作者中最具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这一版本则是唐鲁孙作品最齐全、最完善、最精美的版本,爱书之人不可错过。
  • 味道台北

    作者:欧阳应霁

    台北,吃什么? 香港饭人欧阳应霁点火x台北地陪韩良忆煽风 欧阳应霁与六十位台北好友严选一百二十个吃喝地标,与嘴馋为食的你一同从早到晚从粗到细从轻到重从新到旧由始至终,吃出台北历史文化真材实料最最滋味! 台北,美食之都,汇集大江南北各式美食。老饕们曾有过这么一种说法,要吃 最精致美味的各地中国菜,不在大陆在台北。也正因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台北多元的美食文化。这次,资深老饕欧阳应霁与他的台北在地好友韩良忆,将带领我们走遍街头巷弄,品味地道台北美味。 台北,该怎么吃呢? 从<早餐台北>的烧饼油条∕东门米粉汤∕万华周记咸粥∕大稻埕慈圣宫排骨汤到好样Brunch……欧阳仿佛汇聚了众家美食友人的功力与记忆,台北成了另一款的分类记忆:从早到晚,可以是这么一路吃下来:<早餐台北><恋恋菜巿场><不只牛肉面><馅露乾坤><coffee or tea><面包新世界><甜美台北><吃出民国范儿><好呷台菜><东洋风不息><异国在地><夜巿夜宵><伴手礼><走出台北>等十四章美食乐曲。 “这碗卤肉饭,就叫人想搬到台北。”欧阳团队里的上海姑娘如是说。 原来,台北可以吃出天堂。 旅行,有各式动机种种目的,各式主题各种玩法;但如何吃喝?总是避不开的课题。如果用吃喝来理解一个城巿,那又会是何种感受?香港作者欧阳应霁,在漫画创作∕设计书写外,最为关心的其实是这么件饮食小事。 在每个城巿如何吃喝,是他在2007年出版了两本《香港味道》后最关心的问题。“夫饮食,小术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决定从他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开始,进行一个个城巿的city food guide的吃喝玩乐饮食书写。所谓:从私人味道体验出发,带领读者进入每个城巿的味道质感。 本系列名为〈吃到底〉味道城市系列,以《味道台北》为首发,预计出版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美食导览。
  • 蔡澜潮晒日本

    作者:蔡澜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料理、铁板烧、《凭神》、房间、克服、银座小巷、夜航报告、银座手、山形县、千岁馆等。
  • 即将消失的百年美味

    作者:黄婉玲

    古早味,就是遵循历史流传至今的饮食制作方法和味道。古早味是台湾人用来形容古旧味道的一个词。在台湾,因为时髦饮食的冲击,许多古早味店铺正日渐式微,而遵循传统的老师傅、老店铺,则仍在付出与收成完全不成比例的情况下,默默地艰难支撑,为的是给日渐稀少的怀旧食客们留一份“正宗”的老味道。本书即在讲述这样一群人,以及他们所守护的味道。然而在本书出版之时,因为烹调之人的逝去或老店铺的关张,又有几样古早味道已消失不见了。 作者花费9年时间,一一寻访台湾本地的古早味道,力求全面与真实。写到自己著作的过程,她曾喟叹:“唯一遗憾的是,如果我早几年写这本书,就不会让掺有地瓜的双润糕失传……我与时间竞跑的压力是多么沉重与孤独。”
  • 吃到念念不忘

    作者:蔡澜

    食物是一种培养出来的文化,要有长远的历史,也要靠土地的肥沃,不是魔术可以变得出来的。 春日万物生,夏日食解燥。 冬日一碗热汤暖,秋日一颗梨子沁。 纵使曾与千百种味道相遇过,但终究那道菜最中意?还是母亲烧的最好。她给的口味,终身留在身上,其他地方的东西,始终会吃厌。
  • 慢食之后

    作者:谢忠道

    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食欲的养成更需要一点智慧和理性。 —谢忠道 吃美食谈美食,再也不可能纯粹光是风花雪月纵情享用;吃下每一道、每一口食物的同时,不可避免,我们开始思量,在这些美味的背后,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或说,我们应负的责任。 —叶怡兰 推荐 内容简介: 我们全心全意吃喝进胃里的,究竟是什么,对世界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滥捕海洋鱼类将导致我们40年后不再有鱼可吃;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食物在尚未消费前,就直接被丢弃;一个平均仅被使用20 分钟的塑料袋,却需要大自然400 年的时间才能分解;生活里的工业产品越来越多,我们离大自然的食物链也越来越远;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食欲的养成为什么更需要一点智慧和理性? 面对这种种迷思与问题,我们的态度是什么,责任又在哪里?《慢食之后》,从一个非美食的角度关注生活,思索教育,探索全新的饮食观。
  • 爱上咖啡

    作者:林莹、毛永年

    《爱上咖啡》是国际著名餐饮及咖啡大师毛永年、林莹夫妇的成名作,曾在中国台湾大受欢迎,被誉为“品味咖啡与美食的第一本书”,以唯美而富有情趣的文笔介绍了咖啡的传说,咖啡豆,咖啡研磨、烘焙和包装,以及咖啡萃取的艺术、世界咖啡风情、咖啡经营的精神和咖啡发展的过去与未来。 世界各地虽然风景各异,民情不同,但咖啡似乎成为一种共通语言,无论到哪里,人们对于咖啡的喜爱似乎都是一致的,咖啡早已超越藩篱越过疆界,以无形的力量系住人们的心。 喝咖啡是一种满足,一种恬静,一种安适。
  • 随园食单

    作者:袁枚

    本书是启蒙味觉的最佳读物,烹饪美食的速成宝典,永不过时的美食指南,雅致生活的艺术享受。该书自问世以来,长期被公认为是厨者智慧的经典,是学习烹饪美食最好的一部著作。它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甚至还受到国外烹饪界的重视,早先有日文译本,后又有英文、法文译本出版,成为世界著名的中国古代烹饪专著。 本书作者结合了古代烹饪文献和听到的厨师关于烹饪的技术,将烹饪的丰富经验系统地归纳整理,形成一本兼具烹饪学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书中所列菜肴和点心,自山珍海味到小菜粥饭,品种繁多,其中有著者常居的江南地方风味茶肴,也有山东、安徽、广东等地方的风味食品。 书中讲述的饮食烹饪理论,有许多是至今仍有实用价值的妙理与高论。
  • 微醺之恋

    作者:韩良露

    《微醺之恋》作者韩良露,写过影评、电影剧本,又制作过记录片、新闻节目,更喜欢研究天上星象,收集地上的城镇,在十多年的旅游生活中,她去过六址多个国家,足迹踏遍三丰多个大城小镇。目前定居台北。她是全方位体味生活的人,懂美食、爱美酒。旅行各地,一定品尝当地酒,而好酒和美味是不可分的,酒乡附近必有美食,韩良露因此一举两行,尽得好酒好菜好滋味。她出版过四本占星学著作。旅游文学书《旧金山私密记忆》,生活励志书《生活捕梦网》等。
  • 味的道

    作者:二毛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天天向上》推介嘉宾、美食作家二毛的最新力作,当代《随园食单》。 野夫 孔二狗 刘春 封新城 陈朝华 李健 张元 牟森 倾力推荐 凭附赠书签至北京天下盐(《天天向上》推荐私房菜餐厅) 享八五折 1916年章太炎才把“味道”这个词用在食物上,之前是没有“味道”一说的,评价食物只有好吃、不好吃。这个 “道”字暗藏了很多玄机,包括人们获得食材的方式、烹制食材的方法,也包括对待食材的态度。简单来说,就是“人与食物的关系”。 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二毛一直在味的道上寻寻觅觅,探求味与道的真谛,并将饮食之道用诗歌、哲学和情趣调味,最终成就此书。 这本《味的道》,二毛以诗人和美食家的双重身份,与袁枚的《随园食单》对应,解读隐藏在两百多年前随园会所里的佳肴,探寻是否更能接近“味道”本身,同时也远眺一下今天的“味”与那个时代的“道”之间的距离。 用诗意的眼光看待美食,在他看来,美食或许更接近于艺术品,而不仅仅是用来果腹的吃食。——中新网 二毛用自己独特的身份和视角,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话语经验。展示出自己对于美食的独到领悟和理解,由此书写出一种意象更为广阔的饮食趣味。——北京青年报 在吃上,二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怀旧派。他热衷于收藏老菜谱,其中清代版的《随园食单》以及《随息居饮食谱》是他压箱底的宝贝。——第一财经日报
  • 野味难寻

    作者:王西平

    〓编辑推荐〓 ●驴奶头?神仙菜?狡猾到骨子里的肉? ●一本书记录即将消失的民间美食! ●这不止是一本美食书! ●这是一个时代最野性、最接地气、最值得珍藏的味蕾记忆! 〓内容简介〓 驴奶头?神仙菜?狡猾到骨子里的肉? 这不止是一本美食书! 这是一部集美食、风土、民俗于一体,熔坊间段子、乡间故事、民间传说于一炉的随笔集,更是一个时代最野性、最接地气、最值得珍藏的味蕾记忆! 本书收入的每篇文章,都有一道别致的野味,每一道野味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萦绕着人情世故,这就是美味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