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美食

  • 北平味儿

    作者:季剑青 编

    《北平味儿》是北平研究学者季剑青编选的一本关于老北京饮食的书。作者将时间限定在民国北京的饮食上,写家为唐鲁孙、老舍、邓云乡、梁实秋、汪曾祺、黄裳等名家,具有文化性。 全书大致分为“吃在北平”、“时令生鲜”、“名馔佳肴”、“风味小吃”、“食肆趣闻”五辑,共选文68篇,内容大体上分为两块,一是写于民国时期(主要是二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的文字,以记述北平饮食文化为主,其中有一部分(大概十几篇)是编者从旧报刊上直接爬梳出来的,此前未收入任何集中;另一部分是1949年以后一些名家(梁实秋、唐鲁孙、邓云乡、汪曾祺等)的作品,选择的标准是突出回忆的主题,追忆民国时期北平的饮食及相关话题。文字生动,富有情趣。
  • 老滋味

    作者:周简段

    新春话年画,端午拉杂谈;冬日斗蟋蟀,伏天说浮瓜;旗人的吃喝,各地的风俗……作者以乡土怀旧的笔触,回忆北京和东西南北各地的古老淳朴的民情习俗,别具一格的市井小景和时令趣闻,令人回味。 =================== 随便一张嘴,便是故事;信手拈来,全成文章!本书把当年的风土民俗,如实记录下来,颇似老人夏夜纳凉时的漫谈,平实自由。——胡洁青 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碎中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全面,让人读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季羡林 周简段早年常住北京,后来来往与北京和香港之间,交游广阔,亲身经历过不少重要的往事,如今追忆往事之际,备感亲切翔实。读者每阅其中一篇,仿佛与周氏把臂京畿,细说从前,令人低回不已!——香港《大公报》 ===================================== 漫话“初五开市” 北京过大年,最少要过五天,由初一算起,到初五为止,才算过了年,俗名“破五”。 在这五天内,商店停市,戏馆子封箱不唱戏,各衙门封印不办公,统统要等到初六,最少初五才开市大吉。在这几天中,东四、西单、前门大街、大栅栏、廊房头条等繁华热闹的去处,大大小小的买卖,一律上着板,用大红纸、梅红纸写了贴在门上:“初五开市”。《燕京岁时记》云:“初五日谓之破五……新嫁女子,亦于是回归宁,……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把新嫁女子归宁和商店开市并列,写在一起,喜气洋洋。但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就在这喜气洋洋的新年新月里,在商店渐次开张贸易的时刻,年年总有一些人要愁容满面的,这就是各商号中被辞退出店的伙友。在生意萧条的年月,这些人多些;在生意繁荣的年月,这些人少些,但多少总是有一些的。 旧式商业的会计年度是以农历计算的,人事变动也是按农历计算的。如果一家买卖年初五、初六开不出市来,那就等于告诉人们这家字号“关门大吉”了。腊月底各家字号把账结好,开出总清单送给东家。是赚啦,还是赔啦,赚多少,赔多少,大掌柜、二掌柜以及大小伙计,把钱分好,用红包送到各人手中,多少不等,人人有份。三十晚上吃敬神酒,初一给东家拜年,初二祭财神等等,这些都是欢乐的事,而最最紧张的是年初四或初五晚上开市之前那顿酒席了。这是一顿使人提心吊胆的“便宴”,这顿便宴行话叫“说官话”,俗名“吃滚蛋包子”。这顿晚宴,是比较丰盛的,有菜有酒,酒后吃饭时,照例是吃包子。上席时,东家、掌柜,大小伙及各就座位,小伙计依次把酒斟满,当家的举杯祝贺,然后吃上几口酒菜之后,便要开腔了。如果生意好,便当众宣布人事照旧,大家开怀畅饮;如果生意不好,要辞退人,按老年规矩,也十分注意礼貌。在席上当家的叹完“苦经”之后,等到包子端上来,便亲自夹一只包子放在某人碗中,此人便明白了,饭后自己就收拾行李带着辛酸和热泪告辞走了。“吃滚蛋包子”由此得名。
  • 船菜·花酒·蝴蝶会

    作者:张亦庵等

    全书围绕“美食”一词,精选50余篇民国时期的饮食美文,内容包括茶、酒、蔬果、肉食、小吃等数大类别,旨在从这些美食文章中,呈现食物与人的细腻感情,表现民国男女的饮食情趣,还原当时的生活风貌,让读者跨越岁月的鸿沟,去感受一份永恒不变的生活共鸣。每辑书配有插图30幅左右,内容包括报刊截图、漫画、国货单、每月菜谱等,生活气息浓厚,同时具有鲜明的民国色彩。同系列的三辑书统一于“民国饮食”总题之下,全面而集中地反映出一代人的饮食态度,是读者消闲阅读,学习养生,增长知识的上乘之选。
  • 循香记

    作者:M.F.K.费雪

    从远古非洲、中世纪欧洲到中国药食宝典《神农本草经》,兼具美貌与聪慧的当代饮食文学女掌门费雪,纵贯五千年,点数着人类饮食史上一连串有趣或严肃的事件,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时空变幻中,诠释着人类吃的本性与惊人的境界。 五千万只蜗牛的饕餮盛宴、可爱的猪小脚趾、飘落的土豆雨、古希腊哲人餐桌旁的妓女……那些跳动在盘盏间的美宴之歌,涌动形形色色的爱与欲,让人唇齿留香,掩书不忘。
  • 下厨记-III

    作者:邵宛澍

    《下厨记3》不是一本菜谱,除了原料,做法等技术性的内容外,更多的是和做菜、吃菜有关的趣闻轶事,心情文字。《下厨记3》写的是一些家常“小菜”,却融入了作者家传厨艺的精髓。读者诸君可以阅读,可以神往,更可以下厨一试身手,在平常的日子里品尝不一样的滋味。
  • 江湖一碗面

    作者:姜浩峰

    中国是面条的故乡,面条这一寻常吃食,在中国绝非寻常之物,它蕴含了丰厚的人文历史信息,它又和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故土物产、饮食习惯等息息相关。本书以随笔的形式,叙说做面、下面、吃面以及面条之外的种种掌故,既有自身关于吃面的特殊经历,亦不乏有关中华面条文化的点点滴滴。小小一碗面条的江湖,天南地北,娓娓道来……
  • 我不要我的人生,再错过这美好

    作者:吴淡如

    《我不要我的人生,再错过这美好》,“华人情感闺蜜”吴淡如写给都市女性的私房书。与美丽的您谈美食、论时光、说爱情、聊梦想。 吴淡如亲历威尼斯、南极、巴黎、丹麦等地,将自己的各种经历、感悟写出来与读者分享。在路上,她享受了孤独与美好,旁听了故事与经历、锻炼了自我毅力、品尝了人间美味……她说,这些都是人生不能错过的美好。跟随淡如的文字,用心感知四季美好,邂逅浪漫爱情,享受舌尖上的美味…… 装帧精致:采用唯美双封设计,全彩四色印刷,图文结合,是都市女性轻松阅读的情感私房书,还可以作为礼物送给闺蜜,一起分享时光中的美好与得失。
  • 食色

    作者:蔡澜

    美女与美食,天生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概念。 乐天逍遥、玩世不恭的蔡澜,一生几乎只专注于对美食和美女的开发、鉴赏、品读。他欣赏的女人与尝过的美食不分伯仲,都有同样令人难忘的美好。 本书从大食姑婆到韩国伎生宴,从美食女主播到好友冯小姐,蔡澜讲述美食与美女的种种纠缠,感受味蕾与视觉的饕餮盛宴。 有美食入口,有美人入心,人间乐事,不过如此。
  • 味蕾的旅行

    作者:伍远近

    《味蕾的旅行》以精美的图片 细腻的文字 介绍了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四大城市近200家情调小店,酒吧\小馆\咖啡馆\书吧尽在其中,足够情调足够精致的小店地图完全收录.是一本非常小资的美食旅行读物.专注于精致生活图书的创作.曾为 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过畅销旅游图书.
  • 南北看

    作者:唐鲁孙

    《南北看》作者著作有《老古董》《酸甜苦辣咸》《天下味》等,量多质精,允为一代杂文大家,而文中所传达的精致生活美学,更足以为后人典范。
  • 饕餮书

    作者:蔡珠儿

    “饕餮”是一种古代怪兽,它和蛟龙、凤凰、麒麟一样,都是虚构的动物,只存在文化里。但龙凤麒麟是祥瑞的吉兽,饕餮则是贪食的恶兽,望文生义,字形狰狞,所以“饕餮之徒”绝非善类。至于“老饕”,看来虽比较亲切温和,但也不像是好东西。本书说的不是美食,也不是贪吃,而是食物与人和社会的关系。饮食也许真是一头怪兽,移形换影光怪陆离,可怖可笑又可爱,而不管这头怪兽变成老饕、馋猫、foodie还是美食家,它总是不停地咀嚼时间,分泌意义。
  • 味蕾上的南方

    作者:古清生

    食是中国历史上最丰富的文化载体之一,中国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积淀起来的食文化,用一生的时间也写不完。食文化既有地域性,也有普适性,跟地理、气候、农耕、习俗、移民等自然环境与人文积淀相关,而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美仑美奂,它们既是一种欲望的张扬,也是一些欲望的转注和慰藉。本系列丛书的作者试图以边走、边看、边吃、边写的独特方式来诠释中国食文化的精髓。其饮食文字最大的特色是能将其化为一盘盘或油汪汪或清淡淡的菜肴,同时夹杂着淡淡的乡土气息。 本书将目光聚焦在江南秀美水乡所造就的精致美食上,一箪食,一粒饭,不经意的吃,其味蕾静静地熏染在乡味小居,其感觉却融入了“乡愁是味觉上的思念”这样的美丽文字中。
  • 山家清供

    作者:[宋]林洪撰,章原编著

    南宋林洪所撰《山家清供》,二卷,104节。收录以山野所产的蔬菜、水果、动物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记其名称、用料、烹制方法,行文间有涉掌故、诗文等。全书广收博采,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是一部融饮食、养生、文学为一身,描写宋代士人生活情趣的奇书。 本次整理以明代万历年间《夷门广牍》本为底本,详加注释、翻译,并从现代营养学、文学和文化学等多角度进行阐释。全书配有与正文相得益彰的图片。
  • 天下厨房

    作者:鞠庆

    美食,不仅满足口舌,原来更可丰富思想。善于从各色美食中发掘生活享受的笔者,通过幽默、细致、平易的文字,也让我们学会从各色美食中体味万千生活滋味与乐趣。“一次心情好、胃口好、食物好、同伴也好的吃饭过程,已经上升到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善始善终,平缓有利,最重要是缱绻。”
  • 饮膳随缘

    作者:周惠民 著,高静芬 摄影

    《饮膳随缘》内容简介:饮食这件事,说来可小可大,可简可繁,要裹腹充饥,“食物”唾手可得,箪食瓢饮,也能活人。周惠民教授留学德国多年,讲起欧洲史事,旁征博引,讲起中西饮食,也是如数家珍。每回和他闲聊,都能听到他融贯中西的学养与宝贵的生活经验,来回穿梭古今中外。看他写饮食的文章,犹如在历史厨房里,用食材进行理化实验,有的惊世奇观只能悠然神往,有的则是嘻笑自嘲,引人会心一笑。看他书里的描写,脑中意象随之飞舞,有茹毛饮血之象,也有钟鸣鼎食之意,好不热闹。 《饮膳随缘》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发挥历史专长,相关史事,信手拈来,也将食材、食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误用以及来龙去脉交待一番,更不忘在字里行间来点儿太史公日的闲趣,不但有史事,还有史识。这《饮膳随缘》要从书架落下可能砸不伤人,但知识的分量是不容小觑的。读者能对熟悉的饮食内容感到豁然开朗,知其所以然的踏实满足;对远古远方或敬而远之的食物,则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新奇趣味。
  • 口头馋

    作者:董克平

    喜爱美食是生活的一个乐事,佳肴不仅可以品味、饱腹,还可以在享受色、香、味的同时,了解沉淀在美食中的历史文化和民俗。 几乎尝遍天下美食之后,董克平先生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佳肴从记忆中筛选而出,在文化的汁液中涮洗浸泡,用干净、老道的文字轻煨慢炖,而制成了这本《口头馋:董克平饮馔笔记》。初尝满口鲜香,细品则味蕾轻颤,高潮过后,余韵悠长。
  • 吃主儿二编

    作者:王敦煌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吃主儿》的续篇。王敦煌继讲述父亲王世襄和家中两位老人的故事后,又以把视角放到老北京的庭院里,讲述“吃主儿”眼中的花草。书中所提九十多种花草,其实都是食材、药材,都可以为人们食用;同时又由于各自的形态而让人有了摆弄、欣赏的意趣。 “说起来是个景儿,五六十年代的北京,住在平房里不闷得慌。刚入五月,从城外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花儿的、就在胡同里吆喝上了。吆喝声是那么的传神,那么的打远儿,那么的好听,他们似乎把春天的气息也带到城里来了。卖的花儿没几样儿,但瞧着新鲜。那顶着花骨朵儿的蝴蝶花、串儿红、韭菜莲,和不开花的天门冬、麦门冬,每棵的根底下都带着一坨子土。栽这东西省事,找个花盆,或者在院子里挖个坑,把花儿坐到里头,再浇点儿水,它准活。 这么着,没过多少日子,就有能摘下来吃的了。还真去摘吗?看是什么了。黄瓜有摘的,那顶花儿带刺儿的嫩瓜,市场上没卖的,它不够个儿不是。庭院里的,爱什么时候摘什么时候摘,来的就是这口儿鲜。 除此之外,就不摘什么了,摘下来嘛使呀。胡同口外头卖茄子、卖秦椒、卖西红柿,都几分一斤,来个五毛钱的,一个人兴许拿不动。还摘,留着看景儿不就得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情,还有入秋时节,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九花儿”的吆喝声,都已经消失在九霄云外了。我生活过的那个庭院,和周围几十条胡同里的院落,都在旧城改造、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消失了,从此变成拔地而起的高楼组成的小区,就是寻梦也找不到它原来的位置了。只有那难以忘怀的故事,永远留在记忆里了。”
  • 风流花吹雪

    作者:李碧华

    忽然一陣風,櫻瓣零落四散,飛舞不肯著地,終於,一切都會過去。 茉莉仙桃一點紅 最初是在日本一家大酒店的coffee shop遇上的。下午茶新設計,¥980一客。點心盤是一個白色瓷色碟,七格,分盛不同的甜品、小蛋糕、冰淇淋、水果。茶便是「一點紅」。在晶瑩通透的玻璃杯中,先放入一個長圓形毛筆頭的物體,沸水高沖,那個物體先是浮起,緩緩散開,像一隻剛睡醒的綠蜘蛛,正試著伸延指爪,也像變得溫柔的海膽,不再尖刻刺人。 條狀的茶葉伸張,散成一朵花,真是好看。遠遠亦聞香。 未幾,它因泡了水,漸有重量,往下...
  • 吃主儿

    作者:王敦煌

    作者是世家子弟,他以京腔十足的文笔,讲述了他生活中三位最亲近的“吃主儿”的故事,记述了从选料采买,到如何烹调、如何下箸的许多学问,介绍了百多种王氏家常菜的烹调诀窍,不是菜谱却胜似菜谱。最珍贵的是,文中记述了作者的父亲王世襄先生对烹饪的研究和创新故事以及他家精于厨艺的老家人对饮食烹饪精到的理解,以“各家所长,兼收并用;依我所好,为我所用;量材入馔,物尽其用;绝不可墨守陈规,一味拘泥”的观念贯穿全书。
  • 焚风一把青

    作者:李碧华

    《饮食档案1:焚风一把青》是散文集,是李碧华以中外美食的专题的文化小品,通过对各地名菜美点的描述,结合民俗历史,引发出对城市流行文化的多维思考。《饮食档案1:焚风一把青》继续发挥了李碧华散文一贯的幽默、潇洒又尖刻泼辣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