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建筑理论
-
雷姆·库哈斯: 容纳 Content
虽然《容纳》一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它采用了杂志的形式。像杂志那样,书中包含不同投稿人的文章,这些作者有新闻记者、医学作家还有文艺批评家等。《容纳》反映了9.11以来地缘政治关系的转变,在书中库哈斯将建筑与政治、历史、科技以及社会等联系起来进行了综合的介绍。书中的主题是变化的,不同的主题根据地理位置不同排序,从旧金山开始向东,依次经过巴西、尼日利亚、葡萄牙、俄罗斯和中国,最后在东京结束。 -
风格与时代
《风格与时代》集中概括了革命后头几年里苏俄先锋文化中大量涌现的纲领,比当时所有的著作都更全面透彻地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它从建筑在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出发,阅明建筑在社会方面和技术方面都合理化的必要性和途径,现代建筑要组织新的生活,给新生活以形式。这本书很雄辩,表现出作者的博学和自信。 -
建筑理论(下)
20世纪较之以往见证了更多的建筑及对建筑的分析,故本书,即《建筑理论》(下):勒·柯布西耶的遗产——以范畴为线索的20世纪建筑理论诸原则,是对西方建筑理论,特别是西方现、当代建筑理论的一个系统的描摹,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与派生范畴的理论阐释上,聚焦于最近许多年来散见于各种著述中的建筑理论,并将之整合为一个明晰的学说。 书中所涉及的形式主义、极少主义、手法主义、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粗野主义、实证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古典主义、结构主义、有机主义、现代主义、未来主义、激进主义、解构主义、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 ——每一种运动都对20世纪的建筑思考产生了影响。作者对所谓“以范畴为线索的20世纪建筑理论诸原则”在其各自的上下文中,依次做了分析。 作者的论述深入浅出,在一个基本的理论架构下,作者充分引述了20世纪著名建筑师与建筑理论学者的种种观点,使其理论表述有了十分充实的依据。作者的对建筑理论丰富内涵加以的条分缕析,使我们面对了一个可以诉诸知解力的理论体系。其中的许多观点,几乎是切中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建筑时弊的。 -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is a series of semantic and cultural biographies of words that have taken on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last century and a half or so: "modernity," "avant-garde," "decadence," "kitsch," and "postmodernism." The concept of modernity--the notion that we, the living, are different and somehow superior to our predecessors and that our civilization is likely to be succeeded by one even superior to ours--is a relatively recent Western invention and one whose time may already have passed, if we believe its postmodern challengers. Calinescu documents the rise of cultural modernity and, in tracing the shifting senses of the five terms under scrutiny, illustrates the intricate value judgments, conflicting orientations, and intellectual paradoxes to which it has given rise.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attempts to do for the foundations of the modernist critical lexicon what earlier terminological studies have done for such complex categories as "classicism," "baroque," "romanticism," "realism," or "symbolism" and thereby fill a gap in literary scholarship. On another, more ambitious level, Calinescu deals at length with the larger issues, dilemmas, ideological tensions, and perplexities brought about by the assertion of modernity. -
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
本书中所截取的一个半世纪,正是欧洲启蒙运动兴盛、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及欧洲社会全面变革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作者正是按照这一历史脉络,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以此论述建筑在启蒙运动中的变革演进,建筑在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建筑对民族主义、历史主义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回应。本书以建筑为题,以历史、思想运动为底,点评西方建筑史上重要的建筑师,列举大量建筑实例,并辅以百余张历史建筑图片,体例严谨,内容翔实,观点独到,是研究西方建筑史必备之书。 -
收缩的城市
“收缩的城市”是德意志联邦文化基金会的研究计划,由德邵包豪斯基金会负责人Philip Oswalt、莱比锡当代艺术博物馆、德邵包豪斯基金会联合完成;该计划至今仍在进行中,《收缩的城市》是该计划的一个重要成果。 原著由Philip Oswalt编著,德国Hatje Cantz出版社出版(2005年),有德文版和英文版。 中文版将于2012年9月10日正式出版,全书712页,500张图片。 从英国、比利时、芬兰、意大利,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城市收缩现象无处不在。虽然近年来城市规划方面的讨论主要关注于大都市的增长,但收缩地带正在全球蔓延。去工业化、大量人口流失、老龄化、高失业率、资源枯竭等等都是导致收缩的原因,而全球化、社会体制转变等因素又加速了这一过程。 由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支持的“收缩的城市”计划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对城市收缩过程的成因和变化进行探讨,其研究成果之一《收缩的城市》以英国曼彻斯特/利物浦、美国底特律、俄罗斯伊万诺沃、德国哈勒/莱比锡及日本东京等城市为例,集合了全球数逾百位专家的深入研究展开全方位剖析。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速度与规模令全球瞩目,有关城市的讨论亦成为热点。而《收缩的城市》一书,却带给我们另一种声音:城市也可能收缩,并且,收缩已成为今日全球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收缩不一定表现为城市面积、规模的收缩,而是有复杂多样的方面。尽管有关城市收缩理论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长期、深入的工作,然而相关理论著作、资料在国内却极为匮乏,目前尚无中文版专著出版。而本书对于中国城市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中国空间
《中国空间》旨在研究中国传统空间观以精神上的空间构想来指导物质实体,并探求其潜在的论证机制。我们看待空间尚存许多疑点,尤其对于空间概念混淆不清。更由于文化的差异,这些疑点显得愈加扑朔迷离。我们今天的空间观,很大程度上已颇受西方观念的影响。一言以蔽之,西方的空间观强调有形驾驭无形;而中国的空间观则以无形喻示有形。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往往经由暗示或寓言化来体现。考察空间概念的沿革,将促使我们深入地反思。首先,“有形”与“无形”相映生辉的魅力。怎样能够使我们以新视角体验自身在空间中的存在?其次,如何通过感知(印象)观念(表达)来体现建筑实体(有形)和社会文化内涵(无形)之间的对话关系? -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本书自出版以来广受好评,历经三十多年皆畅销不坠,是各个时代的建筑人共同的案头读物,被誉为“建筑专业的圣经”。许多建筑师、建筑专业师生皆从本书中获得重要启发。书中每页严谨编排的手绘图文都自成一帧精彩的作品,令人品味再三仍有所得。全书内容涵盖了建筑理论、历史和设计作品,堪称一部图文并茂的建筑百科宝典。 第二版系作者亲自调解章节、增补内容,并将初版的横式编排改为直式,又增加了周全的名词索引,更便于阅读,也适用于当作建筑百科来检索。中文版的制作为了彰显本书的精致手绘特色,采用了最先进的印刷制版工艺,力求再现作者原作的动人线条与构图美感;同时又在文字上保留了英文原文,使读者可以中英文对照阅读,避免偏离原意,又可锻炼英文阅读能力,从这一角度而言,本书也是一本非常有趣且吸引人的建筑专业英语学习读本。 综合来看,本书不仅英文原著是重量级的经典,中文版的编译也忠实体现了原有的图文特色,再配以中英文对照的编排方式更为书价“增值”。 -
揭开现代建筑的神话
《揭开现代建筑的神话》作者马尔科姆•米莱探讨了建筑学中的灾难在20世纪20年代的成因,剖析了这一小部分的建筑师是如何力图在20世纪50年代末在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国家中掌控建筑行业的。《揭开现代建筑的神话》以批判的眼光披露了这一系列的现象,生动有趣,发人深思。 -
栖居之重
《栖居之重:全球背景下的上海近现代佳宅设计》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上海近现代住宅建筑。上海住宅虽然没有公共建筑那样闪耀,但是因为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联紧密,其空间特征最直接地见证了他们对于现代生活的理解,属于乔治·贝尔德(GeorgeBaird)描述的“历史中那些厚重流淌的部分”,可以找寻和反映的内涵反而比公共建筑更为丰富细腻。 -
释放建筑自由的方法
《释放建筑自由的方法:从现代主义到当代主义(套装共5册)》的构架来自于由东京TNProbe出版社举办的连续五次主题为“换代的现代”相关系列建筑对话,与会的不仅有来自日本建筑界各方面的学者,还包括活跃在建筑第一线的各年龄阶层的具有代表性的四名建筑师。 -
建筑与个性
《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收录了作者关于文化、技术和理论发展的重要著作,这些发展正在重新塑造21世纪的现代建筑,使之成为一种更加灵敏和多样的运动。作者凭借斯广博的知识,包括控制论、哲学、新人文科学、发展规划以及他在四个大洲作为教师和批评家的实践经历,来探索他所关心的问题。在千年之交,他采用了独到的全球视野来审视现代建筑变化的本质。经过重新修订和增补的第二版,包括两个新章节在内,对于以下几类主题提出了激进的见解:如信息技术对于定制建筑产品的影响;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对全球生态文化的展望,以及对形成亚洲建筑和城市的地方与全球力量的展望等。 -
东西方的建筑空间-传统中国与中世纪西方建筑的文化阐释
随着文明的发展,由于文化与宗教的背景不同,不同文化闻在基本的空间模式观念上,在基本空间图式及原型空间的选择上,在空间轴线取向及主导方位确定上,在宇宙模式观念的形成上,在神圣空间的性质与内涵方面,渐渐发生了歧异。如此,便发生了空间观念上与空间形式上的种种差异。 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方面,还不仅仅因为我们对于这两个建筑体系,较之对于其它建筑体系更为熟悉一些,更重要的是,在我们所了解的文化形态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彼此能够分庭抗礼,而又各具个性特征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两种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恰当地结合,关于这一点似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取得了共识。 -
现代主义建筑20讲
本书收录了现代主义建筑研究专家执笔撰写的20篇现代主义建筑专业小品论述,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现代建筑奠基者的理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了解他们如何摆脱过往建筑样式的束缚,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在20世纪现代建筑发展了100年后的今天,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建筑发展的这段历史,通过对这20个经典建筑的讲解,作为对理解当代建筑特色,以及判断未来建筑发展的借鉴。 -
建筑的艺术观
建筑是人们最熟悉的艺术;建筑的书是少数可在标题内读到点东西的书(即使读者并不在建筑物里,或许在街上,在附近某城镇里,或鲜活地存在读者脑海里)。然而,对建筑的熟悉却模糊了我们的视线,忘记了它也是艺术,尤其我们知道建筑有许多事与艺术无关:它的坐落地点,从前是什么建筑物,保险费率或抵押补偿金额,所有权人或家具,空调系统如何、地板多久清扫一次等等。我们无法脱开这些和美毫无关系的信息,就像我们避不开建筑一样。 -
微建筑
房间里有很多内文图片http://site.douban.com/108324/room/584467/ 本书共收录53则微建筑的设计案例,并将微建筑分为公共领域、社区空间、移动式建筑、精简生活、增建空间五大类型。建筑师或艺术家们突破了空间与成本的种种限制,将天马行空的创意,付诸于实际的建筑形体上。这些设计案都十分简单,部分设计甚至尚在概念的阶段。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事先建构到某种程度,再搬运到现场组合起来,讲求轻巧、短暂与实用等特性。 到底什么是“微建筑”呢?卢斯•斯拉维德不愿以特定的地板面积来定义,他认为微建筑就是十分迷你的建筑物,可能提供单一用途,也可能在出奇狭隘的空间中执行复杂的功能。它的特点是“单纯”,因为唯有避开繁复的设计,建筑师才能全面掌控,进而提高完美无憾的可能性。 微建筑是位于狭隘空间中,更像艺术品的建筑。往往不含隔间,易于从整体角度切入设计,从草图到实物,不会出现严重的意外。它们以小搏大,形成影响力,创造出远超过其规模所能表现的意趣与风格,重要性也与规模呈反比。狭小的都市空间、不起眼的公厕与候车亭、森林里的小屋,甚至是荒漠里的驿站,处处都能看到令人拍案叫好的绝妙创意。 -
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
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在这本书中,詹克斯说:“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3时32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去……?” 正是因为这段阴阳怪气的评述,一时之间,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甚嚣尘上。而“后现人主义建筑”这一新的旗号,也从此在历史舞台上拉开。当然,真正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打造理论的罗伯特·文丘里。文丘里在1980年的一次谈话里说:“就某种意义而言,我想我们自己是现代主义的一部分,是从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 事实上,关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界定,从来都是含混的、模糊的,在中国建筑界尤其如此。本书的出版意图,正是为了试图理清其中的脉络,让读者对这场建筑运动有一个清要醒的认识。本书中将近300余幅的精美图片,亦为不可多得的珍贵建筑资料。 -
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在本书中作者深入分析了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形成意义,深化了对文化主题的探讨,发展了他一贯坚持的文化人类学观点,并触及了建筑设计行业中明显存在的忽视文化研究现象。作者主张,建筑设计是一种具有文化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研究工作,它应以所在环境的文化特性研究为基础,在环境的空间组织中表现出这种特性,并以人与环境的互动因素予以修正,使建筑获得文化上的认同。本书对于处在城乡改造和社会转开型期中的我国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特别对建筑界研究和解决大量的环境设计问题,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设计素质和水平,更是会大有裨益的。本书是阿摩斯·拉普卜特先生继《建成环境的意义》、《住屋形式与文化》之后的又一力作,它朴素而经典,是国内建筑师,尤其是建筑专业本科学生及研究生学习建筑理论的重要参考材料。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