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建筑理论
-
建筑理论(上):维特鲁威的谬误
本书是一个涵盖了西方古代、中世纪与现代哲学史与建筑理论史的概要性阐述的理论著作,目的是要寻求和确立曾经影响了20世纪西方世界的建筑理论的原理与学说。在书中,作者把从西方哲学史与建筑理论史上衍生出来的几个基本的与派生的理论范畴作为核心纲要,从建筑理论与哲学问题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探讨,从而找出哲学与建筑中的联系,并把所有建筑概念贯穿起来,从哲学角度对古代建筑理论和现代建筑理论进行了评判。作者还分析了古代建筑概念的来源,并引经据典地将20世纪以来的重要建筑师与建筑理论家在他们著作中所阐释的种种相关的思想加以比较,十分细致地做了一番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理论阐释。 本书内容充实,内涵丰富,逻辑缜密,富有深度,学术价值高;其论述严谨而中肯,分析和评论深刻而客观,脉络清晰,系统性强,具有学术研究的严肃性。本书将为我国建筑师及建筑系师生提供许多启发和教益,对研究生、博士生提高建筑理论素养、研究建筑理论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书将是建筑师及建筑学专业学生具有极好参考借鉴价值的教学参考书和必读经典书目。 本书适用于建筑师,哲学研究者,相关专业在校师生。 -
建筑的伦理功能
本书出自二十多年前我与肯特·布鲁默(Kent Bloomer)的一些谈话,我们谈到了建筑,谈到了耶鲁大学的建筑学本科生修科目以及建筑学教育。在谈话中,他邀我向他正在客串编辑的一期《建筑教育》杂志投稿。于是我写一篇简要的、提纲挈领式的短文,标题已然是“建筑的伦理功能”(《建筑教育》杂志,合订本29,1975年第1期第14页)。十年后我扩充了该文的内容,但它仍然简短,我冠之以同一标题(发表在Pescriptions上,编辑为Don Ihde和Hugh J.Silverman[奥尔巴尼:SUNY出版社,1985年],第129~140页)。现在我是第三次选用这个标题,因为本书表明,该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对我而言一直是个挑战,其中“伦理的(ethical)”一词据我理解与希腊语ethos(精神特质)更相关,而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ethics(伦理、道德)”,如我们谈到“商业道德”或“医德”时的那种意思:本书中所称的architectual ethics完全不是“建筑道德”的意思。 此外,本书的写作也与我的哲学思路密切相关,它一直围绕着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尤其是海德格尔等哲学家。我并不认为这些人一定是无可替代的,但他们的工作为我提供了我认为有用的模式或视角——假如本书对于某些读者来说也能成为这样一种模式或视角的话,我会感到很高兴。 目录:前言 第1章 绪论:后现代的前奏 第1编 装饰化棚屋 第2章 美学态度 第3章 装饰的问题 第4章 装饰的承诺 第5章 装饰化棚屋 第2编 表现和再现 第6章 语言问题 第7章 象征和符号 第8章 表现和再现 第3编 空间.时间.住宅 第9章 房子起源的传说 第10章 建筑和安居 第11章 空间和位置 第12章 空间的声音 第13章 从两所看不见的房忆所学到的 第14章 房屋.住宅.时间 第15章 对时间的恐惧和对几何的热爱 第16章 霉斑和废墟 第17章 死亡、爱和房屋 第4编 建筑和社会 第18章 建筑和房屋 第19章 建筑的公共性 第20章 坟墓和纪念碑 第21章 生活的再现 第22章 乌托邦之梦 第23章 迷宫的教训 第24章 结论:现代的状况和建筑的未来 注释 译后记 -
建筑现象学
《建筑现象学》为“建筑文化与思想文库”中的一本,从存在现象学和知觉现象学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成果和进展进行探讨。从海德格尔的场所论,到梅洛-庞迪的知觉论,作者分别论述了建筑的场所与生活的世界的关系以及建筑知觉与生活体验的关系,并讲述了设计中的现象学以及建筑学中的问题。 -
新共生思想
《新共生思想》的作者黑川纪章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师,他的很多建筑作品如: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广岛市现代美术馆、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心、吉隆坡新国际机场、荷兰梵·高美术馆等等,在日本国内和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声誉。他获得过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政府和建筑协会的嘉奖、授勋。他也是获得日本文化艺术界最高荣誉——日本艺术院院士称号的为数不多的建筑师之一。 黑川纪章和与他同时代的日本著名建筑师一样,在从事建筑创作的同时,还出版了大量的建筑理论著作,被公认是长于理论的建筑师,《共生思想》便是他一生中撰写的影响最大的一部建筑理论著作。《共生思想》一书初版于1987年,是黑川纪章以其“共生哲学”为主线,对他几十年来形成的设计思想进行的总结和阐述。该书出版以后,在建筑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20世纪的纪典建筑名著之一,曾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 《新共生思想》是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
獨特物件
這場哲學家與建築師對談的創舉,是由法國作者之家協與巴黎維列特建築學院所促成。這個原名為「都市步道橋」的計畫進行了六場會議,成為學院與非學院之間的重要事件。本書的主要內容文脈就是尚˙布希亞與尚˙努維勒在會談中所進行的對話。 將對談付梓出版的想法出現後,作者便根據所進行的討論主題,及個人關於這些課題的全盤思考,重新將對談內容作深入的增改,以期尋求建築上的解決方案,或說切近建築最為基進而必要的未完成志業:獨特性。 何謂獨特物件?一種無法替代的奇特事物、一顆隕石或說集聚於一點上的絕對。可能是一個想法、一棟房子、一種顏色、感情或一個人。但獨特性總是使得事物置身險境。面對今天文化的媒體化與世界化、價值的折衷,面對思考只剩下零散意見的庸俗化現象,哪裡還能找得到獨特物件(獨創的建築)?如何界定、創造、保護、識別出這些物件?圍繞著尚˙努維勒與尚˙布希亞兩人關於這個課題的對話,還觸及到了其他往後幾年可能遭遇的一些根本問題。他們想像著明日之城將會是什麼樣子,同時自問為何透明的理型會慢慢地滲透到從政治一直到建築等等不同界域。最後,他們則討論到自由的困難。 所以,這是一本關於獨特性的評論,豐富了他們兩人各自的作品與研究。而且它也同時作為一種倫理學。面對眼前的巨大變動,這無疑是一份精采而熱情的文本。 -
差异
本书收录了西班牙著名的建筑师与理论家伊格拉西·德索拉一莫拉莱斯在过去廿年间所发表的十篇文章。其中有一些是先前未被翻译成英文的文章,而且作者也特别为英文版的发行写了一篇新的导论。 面对当代艺术与建筑,伊格拉西·德索拉一莫拉莱斯认为并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描述目前的实践;他反而强调如何清楚地说明由对比、多样性与张力而形成目前的动态性。 在理论基础上,伊格拉西·德索拉-莫拉莱斯打破正统的方式同时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德勒兹的后结构主义中获得启发。由于结合这些哲学的遗产使得他不必与古典人文主义产生关联,也无须宣告客体之死,便能够重新唤起人性的主体。他对艺术与建筑所作的探讨,尤其是回顾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发展.激发他着手设计、筹划。并且最后建立了主体性如何在现代主义中发展的谱系。所得到的成果是以极具煽动性的方式建构了一种流动的“地志”。清楚地呈现而非描述我们目前的艺术与建筑生产所基于的这片动摇的地平面。 -
现象学与建筑的对话
《现象学与建筑的对话》内容简介:研究哲学和建筑学这两门学科的人,终生都在探讨究竟什么是哲学,究竟什么是建筑的终极问题,而且这也是所有从事这两门学科的人从青年时期到迟暮之年都永远无法参悟的问题。 -
透视前后的空间体验与建构
《透视前后的空间体验与建构》共7章,主要探讨了透视前后的空间意识与建构的本质特征、直觉空间与神话空间、运动空间与旅程、叙事空间与透视空间、轴测空间与拼贴空间,最后提出:体验会萌发新的空间意识和空间形态,以至于构建新建筑学空间逻辑。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当代认识论和本体论从前现代性、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嬗变。作为建筑学、景观和城市设计这类学科的基本概念,其空间建构和体验尤其体现了这种变化。 《透视前后的空间体验与建构》可供建筑、景观、艺术、城市设计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者、教师与学生学习参考。 -
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
本书是以一个比较特殊的角度,即空间体验的深层心理学角度,来揭示了人对于场所的体验与感悟。书中通过建筑空间与戏剧艺术叙事和内容组织安排的类比研究,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研究了城镇、建筑特别是园林空间客体,在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上都颇具新意,丰富了经典的场所理论和设计方法,拓展了对建筑本体理论的认识。 -
建成环境的意义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系列 -
Experiencing Architecture
Profusely illustrated with fine instances of architectural experimentation through the centuries, Experiencing Architecture manages to convey the intellectual excitement of superb design. From teacups, riding boots, golf balls, and underwater sculpture to the villas of Palladio and the fish-feeding pavilion of the Peking Winter Palace, the author ranges over the less-familiar byways of designing excellence.At one time, writes Rasmussen, "the entire community tool part in forming the dwellings and implements they used. The individual was in fruitful contact with these things; the anonymous houses were built with a natural feeling for place, materials and use and the result was a remarkably suitable comeliness. Today, in our highly civilized society, the houses which ordinary people are doomed to live in and gaze upon are on the whole without quality. We cannot, however, go back to the old method of personally supervised handicrafts. We must strive to advance by arousing interest i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 the architect does. The basis of competent professionalism is a sympathetic and knowledgeable group of amateurs, of non-professional art lovers." -
上海制造
“上海制造”发掘这座城市最为人关注和最容易被忽视的都市基因:从城市地标建筑到违章建筑、从公共空间到建筑废墟,我们收集城市的名片和不为所知的废弃物。这些既典型又非典型的建筑和空间,彼此分离、并置、侵入、交叉、覆盖,共同组成了一个异质混合、重新呈现的上海。而最后通过抽取的基因再组合成的城市图景,经过了折射、过滤和变形,显得既熟悉又疏离,不同的观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上海记忆、欲望和想象,一个拼贴的异托邦。 如果说东京更像是一个将不同建筑体量和空间并置后而具有不同特征的城市区域,那么在上海,这些异质的空间类型则以一种更“像素化”的方式被打散后揉在一起。在东京清晰可辨的高层、多层、低层区和大中小不同尺度的地块,在上海几乎可以在每一个地块中找到,所以上海成为了一座绵延密布着异质混杂建筑类型的都市。或者换一个角度说,任选一张特定尺寸的城市街区的总平面图,根据其尺度、建筑高度和空间组合模式这些信息,你基本可以猜测出大致可能在东京哪几个地段。而这在上海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混合了不同建筑类型的地块,彼此之间又是那么一致,几乎成为一种“通属”的地块。上海每一个地块上所容纳的基因都差不多。 -
建筑经典:1950~2000
《建筑经典:1950-2000》是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彼得·埃森曼于2008年出版的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本书根据埃森曼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生理论课讲稿整理而成,分析了20世纪后半叶10位影响深远建筑师(莫雷蒂、密斯、柯布西耶、康、文丘里、斯特林、罗西、库哈斯、里伯斯金、盖里)各自的一座重要建筑。通过这十座建筑,埃森曼探讨了这些建筑师的理论立场、创新之处和设计贡献,并反思了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发展。 -
Atmospheres
In neun kurzen, illustrierten Kapiteln erzahlt Peter Zumthor - gleichsam in Form einer Selbstbeobachtung - was ihn umtreibt, wenn er die Atmosphare seiner Hauser zu erschaffen versucht. Dabei sind Bilder von Raumen und Bauten, die ihn beruhren, ebenso wichtig wie bestimmte Musikstucke oder Bucher, die ihn inspirieren. -
形式综合论
《形式综合论》(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是亚历山大最重要且最常被引用的著作之一,该书奠定了亚历山大一生学术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之后兴起的寻求设计方法运动的基本读本之一。 在书的第一部分,亚历山大讨论了形式因背景而生,而环境背景的出现根本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这一过程。他表明,这种自适应的过程只有在逐步推进的情况下才能成功实现,而不是一蹴而就。因为,形式产生于传统的非自我意识的文化,不是由设计师创造的,而是经由传统格局的缓慢变化成型,其形成和适应过程非常优美。而在我们自我意识的文化中,一个设计师应背景需要去创造一种形式,是失败的,因为,先入为主的概念导致他为解决问题而构建的图像与实际问题的内在组成并不相符,因此只会导致随意性、任意性、缺乏实际了解,困扰现代建筑和现代城市的设计。 在第二部分中,亚历山大提出的方法是,设计人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想象力,但要避免不相干的成见的陷阱。他表明,每当面临一个问题,都可以忽略现有的概念并通过问题本身的结构创造出新的概念,以正确符合他所提出的自适应过程的子系统。把每一个这样的子系统当做一个子问题来处理,设计人员可以将新的概念转化为形式。因为这个过程,该形式会非任意性地、正确地适应它的背景和内容。 -
建筑美学
《建筑美学》基本上是侧重于建筑美学的本质的讨论,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审美对象、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评价、建筑艺术语言的特征、建筑美学的抽象与表达、建筑细部的意义等,作者对这些内容都作了精辟的分析,因此它可以启发建筑工作者不仅能从感性的角度来对待建筑,而且感到应该从理性的角度来审视美学的意义,从而使建筑创作能够得到美学趣味的升华。 -
建筑愉悦的起源
为什么某些建筑能够让我们感到快乐、兴奋或者宁静?是什么使得建筑令人愉悦?格朗特?希尔德布兰德在《建筑愉悦的起源》中既提出了这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比较特殊的问题:“当我们选择一座居住建筑的基地,或者建造一栋房子,或者为建筑做出景观抉择、或者选择工作地点、挑选一家餐厅或者在餐厅中挑选一张餐桌、以及规划一个假期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征可以确保让我们提高满足度?”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作者对那些依然保留着明显吸引力的建筑和建筑群进行了研究分析——这些研究对象跨越了五个洲,穿越了五千年的历史。本书探索了这些物理环境之所以能够让人产生这样的反应的原因,并且把我们在建筑中感到愉悦的理由部分的归因于本质上与生存相关的元素,从不言而喻的庇护所到在复杂环境中发现的秩序——或者是明确的秩序中的复杂性所带来的美学上的满足。 尽管这种研究方式与环境决定论和量化的客观性有关,但是这两种方法都不是占主导地位的,相反的,本书研究的是有可能对建筑评论和创造起到帮助的材料。它假设那些(无论是在环境还是在感受中)能够让我们喜爱的特征与那些能够增加我们的生存机会的东西是密切相关的。它分析了六种原型,并且用自然的和建筑的实例来加以说明。 当不断进步的技术让我们有能力创造越来越复杂的建筑和场所的时候,它对我们与环境之间最基本的关系进行了反思。 -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第5版)》系统阐述了环境心理学的概念、特点、理论、研究方法以及环境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环境心理学(第5版)》共分14章,涉及环境知觉、拥挤、噪声、个人空间、环境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内容,以增强人类的环境意识,使人类更好地适应环境。《环境心理学(第5版)》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还尽可能结合实际生活,体现了其应用性。 -
碎片与比照
《碎片与比照(比较建筑学的双重话语)》由邹晖著,本书作者提出了迥异于传统的建筑故事的讲述方式,使建筑史与建筑理论呈现出别开生面的图景,将哲学家与建筑师双方同时纳入到比较视野,力图发现更新、更好、更有趣的思维碎片,持续诱发新的建筑意义,催生变化奇妙的建筑效果。《碎片与比照(比较建筑学的双重话语)》涉及建筑、哲学、文化史、艺术史等领域,而且有大量中外建筑的分析和解读,有一定的可读性。亦可满足一般对历史、文化、艺术感兴趣的读者的兴趣。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