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眷村

  • 寶島一村

    作者:賴聲川,王偉忠

    一個回不去的年代,一股從「你家門」竄到「我家院」的感動。 一段從「離家」、「想家」到「這裡是我家」的生活印記, 交織成「一個人」、「一家人」到「一村人」的酸楚與甜蜜。 演出超過百場的華人劇場歷史新頁! 賴聲川:我編這劇很單純,就是讓這些故事說自己的故事。 王偉忠:那些遺憾如果孩子不幫忙說出來,好像父母就會抱憾,無法入土為安……我覺得那就是在顛沛流離中留下來的,一些酸楚的東西。 眷村的消失在歷史上也許是小小的必然,因為它們的搭建本來就是臨時的。但是在竹籬笆內的歲月,卻永遠南腔北調地縈繞著說不完的故事。 這是眷村的往事,也是臺灣的歷史。
  • 偉忠姐姐的眷村菜

    作者:王偉忠,王蓉蓉

    作者序 一本感情的菜譜 如果說這是本食譜,我實在不敢當,這是一本感情菜譜,充其量我不過是在做我媽媽的二手菜。從小我就常常在媽媽下廚時站在旁邊看,然後捏菜吃。我們家的人幾乎都好吃。當年奶奶也?我媽媽作了不少家鄉菜,再加上她巧手一變,我們家雖然沒有大魚大肉,但是卻常吃到可口小菜。 我們家從我爸爸開始就很好客。小時候經常看到爸爸吆喝朋友來家裡聚會,當然就靠我媽媽的粗茶淡飯,剩菜殘羹,換得一屋子的談笑歡愉! 等我上了高中,更是三不五時帶同學回家玩,一進門就聽我媽先說:「喲!好幾個人那吃什麼?」但是,一會兒功夫就讓我們吃得好滿足。 書中的菜,每一道都有我的兒時回憶,如今,居住的地方變了,同桌吃飯的人少了,有時候我端盤菜上桌,看看我媽,一轉頭又好像看到當年我們一家七口(奶奶、爸、媽、姊弟四人),在那簡陋的眷村,小小的屋子裡,同桌吃飯的情景。 如果說:回憶是有些心酸的,我寧願說:那是我曾經擁有過的!
  • 眷村

    作者:刘台平(台)

    眷村,是1949年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军人及家眷的住宅区,是台湾特有的一种居住区域、生活形态与族群文化。林青霞、张艾嘉、龙应台、邓丽君、王伟忠……都是从眷村中走出的。很多成长自眷村的“外省第二代”日后成了台湾艺文界的大腕和传媒界的要角。
  • 桃花井

    作者:蔣曉雲

    今年春天文學出版界的最大收穫 一部讓人等了三十年的小說作品 王偉忠、王德威、朱天文、林俊穎、陳芳明、蘇偉貞、劉梓潔(真情推薦) 蔣曉雲驚喜復出,寫小說來紀念他們的時代 ——浪漫的地名,叫桃花井,推演著兩岸共同架設的悲歡家庭劇場—— 「外省族群的故事,並不全然發生在眷村內。籬笆外有春夏秋冬,也有喜怒哀樂;其中的離亂身世與時代悲憤,都蜿蜒在蔣曉雲的故事血脈深處。舊世紀的記憶,新世紀的光影,令人心酸。」——陳芳明 「蔣曉雲回過神來這麼一望,宛如長鏡頭般的人生畫面,舒緩而有戲,告訴了我們,她筆下的世界是永不過時的。」——蘇偉貞 鄉親背後叫「台灣老頭」的李謹洲老先生,歷經大半生離亂顛沛,幸好活得夠久,等到了兩岸開放探親後,在家鄉尋回失散的長子,更進一步找了個桃花井的寡婦董婆續弦,打算在大陸老家重新組建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兩岸的隔閡、城鄉的差距、父子的代溝、個性的衝突、私利的擠壓等問題交相沖激上演;且看老人如何智慧布局,在命運荒謬卻又見真情的人生過程中,遂其所願落葉歸根。 《桃花井》系列故事承接自作者的少作〈去鄉〉發展。每篇情節雖各自獨立,但人物血脈相連,劇情環環相扣,可謂作者跨時三十年成就了一秩長篇,詼諧演繹了外省第一、二、三代人不同心境的返鄉之路。 以往這類題材書寫,往往夾纏血淚交織的苦難記憶。然而蔣曉雲的小說有張愛玲式的冷靜旁觀,詼諧幽默,把人生的體會和感動熱熱鬧鬧編進故事中。她不跟文字搏鬥而與之和諧相處,沒有苦悶頹廢虛無等等,字裡行間,一種練達、一種世故,在當代小說書寫中呈現少有的清朗風格。 讀她的小說,我們跟著回到最初,那美好的、愉悅地聆聽故事的年代。
  • 我住宝岛一村

    作者:王伟忠

    本书分为六个篇章,事关童年回忆、生活、文创、娱乐圈、政事,是作者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台湾的社会生活,对两岸娱乐圈,以及文创工作的精彩解读。在每一个篇章开启前,透过文字与图片传达出伟忠式的乐观、幽默、睿智、犀利,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与人生智慧停留在你我脑海中,让大家学会从另一种角度想问题,看事物。人生何处不开花,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换个脑袋想! 王伟忠,一个讲着一口地道北京话的台湾人,从眷村走出来成为台湾综艺圈杀伐决断的“教父”。旁人做媒体,开大饭店,他摆个小摊,做几个节目,写个专栏,每天都有好玩独到的发现。透过伟忠哥的小眼睛,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值得挖掘的宝藏。而人生不就是从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能量!
  • 家族合照

    作者:周志文

    “那些忧伤的日记,未曾坦承的爱的难言之痛,都不会因为无言就不真实。”——达纳•乔雅 本书是作者“回忆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前两部是《同学少年》与《记忆之塔》。全书围绕作者幼年生活及家族记忆展开,内容分为三辑,辑一“家族合照”写家人姐妹,辑二“竹篱内外”是眷村传奇,辑三“余光”则总绾成长记忆。 在乾坤倒转的大时代,幼年的作者随家人飘零至海外孤岛,寄居于眷村一隅。在那个物质贫乏、空气中隐约还可以闻到硝烟味的年代,眷村的人际关系是疏离的,情绪是紧张的,而天空的颜色永远是灰暗的,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生活如蝼蚁偷生。作者善于透过小人物的微琐命运来展现大时代氛围,书中所记,无论是与亲人的疏离关系,还是眷村人物无言的悲凉人生,在在都反映出台湾戒严时代的不安气息。而大时代的小人物,即使是千疮百孔的人生,也不该被遗忘,因为他们曾经这样活过。 这是一场背景鲜明、主体模糊的舞台剧,乱世且偷生,人命如蝼蚁。随军来台的幼童依附在姐姐所属的眷村里,寒碜的物质,疏忽的照拂,永远是东北季风呼啸,海涛声拍打沙岸……周志文近年的回忆三部曲,在学术内外、省籍之间、东西两岸甚或是历史诠释上,全部都是非典型。他以一种艺术的升华,清淡隽永的韵致,拔高来看这冷热人间,辰江的水是这样悠悠的流,谁知“幽咽泉流水下滩”,背后负载的是这般沉重心事。——张瑞芬(台湾逢甲大学中文系教授) ◎ 编辑推荐(作品卖点) 1.不堪回首的家族记忆。在命运不由自己掌控的大时代,每个人都在为生活苦苦挣扎,人际关系变得疏离,即使是至亲之间也未能幸免。回首往事,布满裂痕的亲人关系,在作者平静而又无可奈何的叙述下,更让人唏嘘与感叹。 2.大时代里小人物千疮百孔的人生。这是一出背景鲜明、主体模糊的舞台剧,乱世且偷生,人命如蝼蚁。大时代的小人物,即使是千疮百孔的人生,也不该被遗忘,因为他们曾经这样活过。 3.外省少年的台湾成长史。凋敝的眷村,疏离的人际关系,灰暗的天空,这就是作者成长的环境。不过,物质虽然贫乏,精神上却有无限可能,少年拥有任自己自由驰骋的另一个世界。而感情、快乐的缺乏也未必完全是坏事,缺乏形成渴望,渴望引领你用以后的一生去寻找。
  • 两个父亲

    作者:袁琼琼

    ★这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故事 ★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获得者袁琼琼,落笔之处如画面有声。 ★小时候我们没有想过要了解父亲的过去,也从来没有倾听过他们的光荣与失意。 ★很多年后,才明白爱原来有很多种方式,父爱无声,却是这一生都不可或缺的守护。 我有两个父亲,生父和继父。 生父是一个没有过去的人。抗战征兵报 名,他说:“大丈夫赤条条一个人。”就此改名为“一”。这个“一”,把他的人 生分成两半,也把他前半段平空抹去了。 母亲说,在我念小学时,他给我写过八页长的信。可是我不记得了。我记得的是去医院,房间里床铺得好好的,人却不在。他死了。他没有机会老去,我便不再长大。我把记忆留在他的死亡里陪他。 生父去世后,家中困窘。有人劝嫁掉女儿,母亲说:“与其嫁掉小的,不如嫁掉老的。”于是有了继父。 继父清瘦,严肃,口拙,与母亲的争执中始终落于下风,像影子一样疏离于家人。他九十九岁往生。之后,我才发现他做了剪贴本,专门收集我发表的文字。 我有时会想象:在另一个世界,这一胖一瘦两个父亲坐下来谈话。继父会告诉我的生父,我们是怎样长大的。
  • 歡迎大家收看: 王偉忠的※◎△#...

    作者:王偉忠,王伟忠

    我做了三十年電視節目,對觀眾說了無數次「歡迎收看」。 現在的我有一份專業、一個老婆、一場人生,日子還算精彩有趣。 這樣的人生也歡迎各位收看, 如果本書可以讓你哈哈一笑、通便清腸,那我就很感謝了! 一個從眷村出來的窮孩子,他的起跑點不比別人強,卻不到三十歲就成了知名製作人,而在起起伏伏的電視圈,他一再為觀眾創造驚喜,創意源源不絕。從「連環泡」、「週末派」、「全民亂講」、「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全民大悶鍋」、「康熙來了」、「超級星光大道」……王偉忠彷彿能透視大眾的心,製作出膾炙人口的節目。 但是,他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厲害的。他曾經熬夜寫劇本,曾經每個想法都被罵「爛點子」,曾經被開除過,曾經懷疑自己能做什麼……,甚至成名之後,他還「一直很擔心有朝一日沒有新點子,這個『我』就掛了!」 人生中,低潮總難免,而王偉忠卻能把低潮化為創意的養分。「眷村記憶」是他的創意起點。如今眷村逐漸消逝,而記憶猶似活化石,撫索著活化石的軌跡,在老把戲與新創意之間,王偉忠總有說不完的故事。 在眷村裡,什麼都有限,空間有限、物資有限……唯一無限的是溫暖的人情與開放的心胸。眷村長大的王偉忠,學會不把限制當成「阻礙」,只簡單的視為「人生」,擁抱這有限的一切。他平靜看待老天爺給的劇本,透徹世事人情,隨手拈來都是創意,用自由自在的心靈,演齣絕妙好戲。 不論你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是創意也好,是行政也好;不論你拿到什麼樣的人生劇本,喜歡也好,討厭也好,千萬不要把過程中的低潮「珍藏」起來喔,那可是會變成「宿便」的。如果你正為「宿便」所苦,不妨暫且放輕鬆,來看別人怎麼演齣好戲。 這是老天爺編劇,王偉忠製作演出的好戲,歡迎大家收看。 ------------------------------------------- 編輯筆記 客廳裡,電視正播出「超級星光大道」, 楊宗緯打敗了踢館的挑戰者蕭敬騰, 蕭敬騰高分敗北,一時之間難以自己,就這麼在台上哭了起來, 楊宗緯看了也跟著掉起眼淚, 他說,他相信對方也是有夢想的人。 最後,兩人攜手合唱一首歌曲,為這場比賽畫下美好的句點。 看到這裡,我也忍不住熱淚盈眶, 腦海中浮現書稿中的句子: 「超級星光大道」在企劃的階段就已經鎖定節目不只要選出優秀新人, 更重要的是,要讓「草莓族」之稱的這一代懂得接受「失敗」, 進而學會如何在失敗中學習、成長。 這就是王偉忠。 在大家評論現在的年輕人抗壓性低,禁不起失敗的同時, 他起而行,為年輕人開創一個舞台,一個學習失敗的舞台。 這些年輕人在淚水的洗滌下,未來的輪廓更清晰; 電視機前的觀眾,也看到「草莓族」的率真與努力。 而更早之前,當大家對政治罵聲連連, 他製作了「全民亂講」、「全民大悶鍋」,打破所謂「政治正確」, 他說: 我想玩的不只是模仿,而是透過節目反威權。 想要革命,最快的方法就是透過喜劇下手…… 假設有一天,政客都有幽默感、懂得搞笑了, 那我們也就可以進入「全民好好講」的時代。 「草莓族」、「政治」對王偉忠來說,不是無法跨越的障礙,而是創意的起跑點。 就像,跨欄賽跑,你面臨的限制愈高,看到的未來就愈寬廣,爆發的能量也愈強。 王偉忠要做的,不只是搞笑的節目,「還要有高度,更重要的是能與社會對話」。 我不禁開始好奇,製作出這些節目的王偉忠,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什麼樣的人生經歷,造就這樣的功力? 為什麼和他合作過的人,都能不怨不恨,笑談被他罵到狗血淋頭的經驗? 在編輯過程中,我發現時而嚴肅、時而逗大家笑翻天的他, 其實骨子裡,是一個羞赧、有俠氣又熱愛自由的眷村小男孩。 眷村裡聚合了來自五湖四海、感情強烈的人生悲喜劇, 自然而然造就一種人生哲學: 「不論如何悲情,都可以換種講法,讓人生鮮活起來。」 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他,繼承了豐富的寶藏。 然而,編輯這本書,最令我感動的,不是得知他之所以成功的「撇步」, 而是他的故事,讓我覺得每個人的過去都有值得發掘的「寶藏」。 你也許生在都市,沒有體驗過眷村溫暖熱鬧的人情,也無緣親炙各種人生悲喜劇, 但是孕育你的環境,也造就了你獨一無二的體驗, 只要你不把限制當阻礙,不要隨便放棄,懂得擁抱這有限的一切, 你就會看到王偉忠所說的「寶藏」,其實一直在身邊等待你運用。 編輯過程中,我時而嚴肅時而流淚時而爆笑,從書裡得到很多能量, 希望大家也能從書裡找到適合自己的寶藏。 就像書名「歡迎大家收看──王偉忠的※◎△……」, 這「※◎△」究竟是什麼,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詮釋, 這也是王偉忠的風格──永遠追求自由。
  • 宝岛眷村

    作者:张嫱 主编

    1949年,一百多多万国民党军队及家属带着不同的乡音、记忆和创伤,从大陆撤退到台湾。六十年来,他们心中带着重返大陆的期望,在眷村从暂时落脚到落地生根,从第一代到第二代人乃至第三代。而眷村,也从暂居之所,逐渐变为故乡。 六十年,一甲子的光阴,有太多可以记述,也有太多可以遗忘。不管记忆或忘却,历史从来没有离开我们。在这条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有故事。差别只在,有些故事波涛汹涌如大江大海,有些故事缓慢清淡如小溪小流。 于是,我们邀请了15位不同领域、不同世代的人物,细细诉说眷村的一切。他们是朱天心、赖声川、王伟忠、张茂桂、毛训容、李俊贤等。他们就像15台照相机,在深浅不一的聚焦中,呈现出一幅幅即将消逝的眷村图景:眷村的形成、眷村的现状、眷村的凋零和保存、眷村文学、眷村爱情、眷村女性、眷村美食、黑帮少年、寻根之旅、家族变迁、眷村方言……所有的叙述,都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台湾。 眷村,见证了台湾六十年的发展,也承载了两岸六十年的情感与记忆。
  • 我叫他,爷爷

    作者:王健壮

    许知远撰序推介 台湾重量级新闻人王健壮怀念父亲的感性之作,获2013台北书展大奖 本书是王健壮于《中国时报》“三少四壮集”专栏回忆父亲的文章集结。 方正不苟言笑的父亲,四分之一的人生在战火中流离,每一天都被死神从背后追赶,这段从对日抗战到国共内战、历史中一个微小军人的亲身见证却从来不曾在父子之间交谈过,平凡的存在彷彿不存在。直到孩子出生,父亲升格为爷爷,两代人的疏离才逐渐化解。 父亲去世十二年后,王健壮终于鼓足勇气,尝试着从一小块一小块的记忆碎片中,拼贴出父亲一生的图像;五十篇故事,穿梭时空,寻寻觅觅,最终所得,仍只是一幅残缺未全的寻父图,以及,一部人子忏悔录。 德儿出生那天,我从医院打电话给我父亲:“老爸,你当爷爷了!”一个月后,他只带了一个行军袋,里面塞了一床棉被和几件衣服,搭火车到台中住进我租的一间透天厝里,开始扮演他一生最快乐的一个角色:爷爷;但他这个角色只扮演了十八年,太短了。 ——王健壮
  • 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

    作者:齊邦媛,王德威

    內容簡介 本書為齊邦媛、王德威教授主編,收入與老兵、眷村、探親有關的散文/小說。入選文章之作者包括:孫瑋芒、朱天心、張啟彊、蕭颯、白先勇、桑品載、李黎、王幼華、張曉風、戴文采、遠人、李渝、袁瓊瓊等當代名作家。本書完整體現了台灣外省族群的離散故事,譬如少小離家的老兵、眷村族群、海峽兩岸開放大陸探親的感人故事、偉人將軍的歿落、外省人兩代之間的代溝問題、外省人來台的心境等。本書也將台灣歷史上這一頁長期被爭論的議題給予適當的文學定位,將之予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本書並有齊邦媛、王德威教授的序,清楚交代編纂此書的心路。本書堪稱二OO四年度台灣總統大選時的台灣人應該重新反省自己的必讀書,也是泛藍軍、綠陣營應予以重視的預言書。本書英譯本已於二OO四年初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
  •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作者:朱天心

    早在眾生開始喧嘩之前,朱天心即以文學的姿態力挽偏向的狂流;這是一部為城市中的畸零族群凍結時間的作品,在「淡乎寡味」、「陷刻少恩」的筆調裡,我們看見了朱天心最真切、最執著的深情。 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我的朋友阿里薩》寫一個看來有些過份感性的中年男子的「頓悟」和破滅;《從前從前有個浦島太郎》同情地刺穿了一個政治受難者的信仰神話和自我催眠,歷史與文學交織的「可能性」卻為朱天心帶來前所未有的攻訐;《預知死亡紀事》描寫一群無法失憶的「先知」面對生死的無常感,使得老靈魂從此成為朱天心的代名詞;《袋鼠族物語》為無處發聲、形單影隻的年輕母親寫了一則動人的本事;《春風蝴蝶之事》是酒神後裔隱身於日神國度的幽微考察;而《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則為在城市裡散落、在記憶中淡去的族群留下一個無須質疑立場的口述歷史記錄。 當信仰逐漸化約成教條,當所謂的選擇只能經過唯一的真理標準檢驗,當文學幾乎被所有人忽略它最重要的價值,我們不能忘記朱天心曾以這樣的筆和勇氣書寫過台灣。
  • 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作者:朱天心

    本书是台湾作家朱天心的小说集,精选其自一九七三到一九九一年间所写的十一个中短篇小说。作者怀着极大的现实关注和眷村情怀,二十余年的创作几乎没有间断过这个主题,从早期新鲜利落、清新浪漫的描摹(《方舟上的日子》、《绿竹引》等),到八九十年代沧桑复杂、浓烈得几近呐喊的名篇《时移事往》、《想我眷村的兄弟们》等,刻画出一众不胜乡愁和困顿的老兵、在眷村成长、选择、流离的女孩和少年,作品语言活泼开阔,情感浓密,思韵犀利,令人深味青春的美好纯朴和成长的尴尬与代价。其间夹杂对家园身世的追怀,对人心人情的描摹,对世事和自身的反思,也都生动而深刻,这使得她的这一主题的系列作品突破时间的重围,成为台湾反映“眷村文化”的代表佳作。 朱天心生于台湾著名的文学家庭,少年即以才思敏捷和《击壤歌》等小说成名,屡获文学奖项。本书围绕眷村的主题,收录朱天心自1973到1992年间所写的十一个中短篇小说佳作。小说洋溢青春气息和丰沛的生命力,对家园身世的追忆反思,为内地读者了解台湾文学提供了重要文本和背景。其中《想我眷村的兄弟们》更是她享有盛誉的的代表作,曾获第十五届“时报文学奖推荐奖”,“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早在众声开始喧哗之前,朱天心即以文学的姿态,为在城市里散落、在记忆中淡去的族群,留下一个无须质疑立场的口述历史记录。在这里,我们看见了朱天心最真切的不忍之心,也以此记得,她曾以这样的笔和勇气,书写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