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萧乾

  • 皈依

    作者:萧乾

    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 那些坦诚的语句,那些无畏的呐喊,那些人类精神的思考,唤醒了我们曾经的期望,鼓起现在的勇气,不再虚空浮华、怀疑未来。 《皈依》是萧乾短篇小说中反宗教色彩最浓重的一篇,描写“救世军”在老北京贫民窟收买人们的灵魂以及觉醒的民族主义者反抗的故事。 《皈依》是萧乾根据早年的经历写成的,他是在用个人身受的遭遇来挑战。但他只是拔了基督教的一根毛髭而已:小时侯,他住在一条没钱人住的街上。每天,门前都有“征服灵魂”的救世军敲着大鼓走过。后边舞着带铃小鼓的少女尖声唱着“快快归主”的调子。走在队列最后的是位金发碧眼的洋人,得意地微笑着。萧乾记得有个脖子上挂着徽章的洋女人把他抱起来时,他吓哭了。那个女人拍拍他,塞给他一本《马太福音》。
  • 萧乾散文

    作者:萧乾

    本书内容包括:古城;殇;过路人;脚踏车的哲学;叹息的船;由午夜到黎明;忧郁者的自白;苦奈树;朦胧的敬慕;破车上;雁荡行;我爱芒市;拟J.玛萨里克遗书;往事三瞥;美国点滴;一本褪色的相册;终身大事;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独白;负芨剑桥;;达豪余生;改正之后;欧战杂忆;北京城杂忆;“文革”杂忆;茶在英国;八十自省;透过活物看人生;在十字架的阴影下;我的医药哲学;一对老人,两个车间;关于死的反思;从《老黑奴》说起;直通人心的世界语;看待二十一世纪中国;老北京的小胡同;逃难记……
  • 萧乾散文

    作者:萧乾

    《萧乾散文(插图珍藏版)》主要内容: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展示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我们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自二OO五年始,我们在此基础上先后选出二十六种,作为“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第一辑、第二辑出版。此次又选出十六种,作为第三辑出版。 本丛书每册二十万字,另辅以反映其人生历程的珍贵照片若干幅。可谓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 我这两辈子

    作者:萧乾

    萧乾,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一生写了大量小说、散文、笔记、随笔、特写、杂文、回忆录、文学评论和书信等作品。萧乾的作品,真诚坦荡,深邃警醒,读来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本书精选的是他的散文作品,主要分为生活·回忆,杂感·断想,行踪·印象,离歌·亲情这四个部分。
  • 北京城杂忆

    作者:萧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成立以来,本着生活书店创始人邹韬先生“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宗旨,为几代读书人提供了大量优秀图书,也由此逐渐形成了三联图书的风格与特色。多年以来,由于主要致力于推介新作,许多曾经在读书人中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书,无暇顾及重印,读者呼唤重印之声不绝。其中尤以一些出自大家之手的小书,既是厚积薄发之作,落笔为文而又平易畅达,堪称书林经典,备受读者眷顾。
  • 往事三瞥

    作者:萧乾

    《往事三瞥》主要内容简介:初冬的天,灰黯而且低垂,简直把人压得吁不出一口气。前天一场雪还给居民一些明朗,但雪后的景象可不堪了!峭寒的北风将屋檐瓦角的雪屑一起卷到空中,舞过一个圈子以后都极善选择地向路人脖颈里钻。街道为恶作剧的阳光弄成泥淖,残雪上面画着片片践踏的痕迹。 飞机由一个熟悉的方面飞来了,洪大的震响惊动了当地的居民。他们脸上各画着一些恐怖的回忆。爬在车辙中玩着泥球的孩子们也住了手,仰天望着这只奇怪的蜻蜓,像是意识出一些严重。及至蜻蜓为树梢掩住,他们又重新低下头去玩那肮脏的游戏了。
  • 负笈剑桥

    作者:萧乾

  • 人生采访

    作者:萧乾

    本书是作家萧乾三四十年代创作的文学作品集,分为国外和国内两部,共11辑,包括《瑞士之行》、《美国印象》、《冷眼看台湾》、《南海的春天》、《三个检查员》、《鲁西流民图》等。
  • 北京城杂忆

    作者:萧乾

    《北京城杂忆》共收入“杂忆”18篇。为劫后余生的萧乾先生站在今和昨、新和旧的北京城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用独特的京白抒写过往的人、事、城。幽默、俏皮、利落的文字中糅进了伤感的留恋和深刻的反思。这本“杂忆”虽薄,但作者从幼时孤儿寡母的贫苦生活、求学反抗、远赴南国,写到登上文坛、主持《大公报》副刊、二战旅欧七载、“荣归”故里,乃至厄运迭起、平反复出,最后老当益壮。这里大到战争风云、时代巨变,小到个人情感、吃穿住行,无不面面俱来。
  • 书评·书缘·书话

    作者:萧乾,文洁若

    我的书房兼会客室,空间比洁若的大,设备也比她的齐全。我们两个就分头搞着各自的工作。有时她会探进头来问我要点什么。当然,我也短不了打搅她。我的“手稿”称得起是“天书”,而且经常长得像蜈蚣。我总是利用一些废纸的反面写,并且随写随接。每完成一篇,洁若不论手头有什么工作,都立即放下,替我誊成在编辑部够得上是甲级(指工整程度)的稿子。誊清时,凡她读来不顺口的地方,必然提出。有时我马上首肯,有时商榷,有时难免争执不下。 …… 我和洁若都没有老迈感,因为我们的思维都还清楚,而且效率也不减当年。工作最大的报偿,是从完成了它而得到的快慰。等它变成铅字,能与广大读者见面时,所感到的幸福就更大了。 我们对眼下这种“车间生活”十分满意,不论拿什么阔绰舒适的生活来换,我们也不干。
  • 文章皆岁月

    作者:萧乾

    本书为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先生的晚年所作散杂文随笔集,所收篇目由萧乾夫人文洁若亲自审定,全书向人们展现萧乾晚年关于自己关于人生的回忆和反思,他的公允,他的忠厚,他的软弱,他的自卑,他的谨小慎微,他的坚忍自律,他的坦白直言,他的自我反省,都会给当今读者更多启发和诫勉。
  • 老北京的小胡同

    作者:萧乾

    《老北京的小胡同》可以说是“老北京”说老北京——原汁原味的北京腔。北京的四合院、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糖葫芦、北京的驴打滚,北京的风土人情,如烟往事、一览无遗。萧乾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地道的北京人。
  • 海外行踪-萧乾游记

    作者:萧乾

    1939年8月31日,萧乾登上法国邮轮“阿米斯”号奔赴欧洲,第二天(9月1日),德国对波兰不宜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萧乾此次赴欧身兼两职:一是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一是《大公报》驻英记者。作为当时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他随英、美军队驰骋于欧洲战场,战后又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的审判……他把欧战前线的故事和战后采访的重大历史事件写成通讯报道,源源不断地发回中国。这些通讯报道和他访美的经历集结起来,遂成《海外行踪》。
  • 现代中国与西方

    作者:萧乾

    《现代中国与西方》是《名家文化小丛书》之一的《现代中国与西方》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关于机器的反思——兼论英国小说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易卜生在中国——中国人对萧伯纳的困扰》、《龙须与蓝图——为现代中国辩护》、《苦难时代的蚀刻》等文章。
  • 好兵帅克

    作者:(捷克)雅·哈谢克

    一本与《堂吉诃德》齐名的书。买中文版赠英文版。买一赠一。 这是一本伟大的政治讽刺小说,它创造了一个可以和堂·吉诃德媲美的人物。 这也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它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如何忠于史实,而在于哈谢克以卓绝的漫画式手法,准确、深刻地剖析了政府、军队、法院,警察机关、医院、教会,所有这些畸形的官僚城堡荒谬而又虚弱的本质。 法国小说家布洛克说:“《好兵帅克》是当今最伟大的经典著作一。假如捷克斯洛伐克只产生了哈谢克这么一位作家,她对人类就作了不朽的贡献。” 它带给我们的世代不衰的笑声,正是它持久伟大的力量的证明。 这部世界讽刺文学名著是捷克有史以来的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作品以捷克士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为线索,以另一种眼光审视了这场战争中的残酷与荒谬性。哈谢克用来自底层的生动鲜活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奥匈帝国治下社会的虚伪和堕落,帅克的“愚蠢”不仅拯救了自己,甚至几乎撼动了这个不可一世的帝国。哈谢克的讽刺指向的不只是一场战争,也是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时代,在帅克带给我们的笑声之外,依旧回荡着欧洲讽刺文学传统持久强健的奇异之声。
  •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上下)

    作者:亨利.菲尔丁(英)

    作品讲述了私生子汤姆·琼斯寻求真爱的故事。沃尔华绥是一个善良大度而且富有的乡绅,收养了弃婴汤姆·琼斯,他妹妹的儿子卜利非也生活在家中,是沃氏财产的合法继承人,卜利非将汤姆视为争夺舅舅遗产的眼中钉,千方百计诋毁汤姆的荣誉。终于,汤姆被不明真相的沃尔华绥赶出了家门,开始了一连串悲喜交加的奇遇。 在这本旨在扬善贬恶的著作中,塑造了从地主、贵族到士兵、流氓等各阶层的50多个人物,揭露当时的种种黑暗社会现实,深入骨髓的力度、收放自如的情节安排、引人入胜的故事使本著成为经典之作。
  • 萧乾传

    作者:李辉

  • 未带地图的旅人

    作者:萧乾

  • 俩老头儿

    作者:文洁若

    巴金不仅仅是文学家,巴金首先是伟大的道德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他在20世纪的中国,犹如卢梭在18世纪的法国,列夫·托尔斯泰在19世纪的俄国。 萧乾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他晚年的作品和思想“极成熟、极聪明,他们尖锐,但不刻薄,他们深刻,但不生僻,总是那么通情达理,总是那么有理有力有节”。 假若巴金不认识萧乾,巴金还是巴金,但假若萧乾不认识巴金,就不一样了。萧乾曾说:“我一生最大的幸运之一,是在30年代初在北平结识了巴金,70年代来一直保持友谊。如果不是这样,我一生会走更多的弯路。沈从文教我怎样写文章,巴金教我如何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