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北大

  • 此情可待成追忆

    作者:季羡林

    清华毕业,北大执教,清华“清新俊逸”的气质与北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风范在季羡林先生身上水乳交融。本书所选既有季羡林先生耄耋之年对清华的怀旧之文,也有初入清华时生命痕迹的真切记录,更有在北大几十年“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子之心与殷殷深情。 “清华园,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从青年到老年,“我从未离开过北大。追忆我的一生,怡悦之感,油然而生。” 本书文字是作者流自心田的汩汩之泉,读者从中不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八十多年前的“活的”清华,更能领略季羡林先生从学子到教授的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
  • 四十五岁风满楼

    作者:孔庆东

    作品为“北大醉侠”孔庆东的最新博文集,收录筛选了孔庆东在2009年的最新博文,另外也收录部分其他年份的博文。作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除了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辛辣评点外,更多的抒写了自己内心的情感,把自己从一个“青年和尚”到“中年头陀”的心灵轨迹逼真描绘,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之让人体会到岁月的精彩与处世的尴尬,并领悟到独特的人生哲思。
  • 浮生胡言

    作者:胡续冬

    本书凸现了一个另类知识分子对日常生活和当下大众文化进程的趣味性观察,分成“浮生”和“胡言”两个部分,“浮生”部分主要是以作者和妻子的日常生活为线索进行的杂感、杂议,展现一对童心未泯的夫妇在平凡生活中别出心裁的感受和想象力,“胡言”部分主要是作者的大众文化时评和文化随感。与其他类型的时评不同的是,作者能够把风格怪诞不羁的“胡言体”和深厚的人文知识底蕴、搞怪精神、对底层的关注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书斋无厘头”效果。其中的一些时评文章,比如对芙蓉姐姐事件的评论、对山歌教事件的评论,都是首次将相关的讨论从网络引入到平面媒体,作者因而被成为“在边缘处干预大众文化狂欢的始作俑者”。
  • 浪迹在北大

    作者:洛塘

    我们都习惯于用“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来表露情感,但我们从没想过这轻易出口的终生约定,实际也会在岁月的流逝中黯然失色。所以,在北大待了十年,其间遇到的令人感动不已的人和事,看到的令人感叹不禁的草与木,早就难以悉数记录,如今提笔,也只能像海边拾贝,在每次记忆的潮水退去后,零散地拣选几枚而已。
  • 在北大散步

    作者:陈佳勇

    《在北大散步》内容简介:这部作品一共由150个片段组成,特点不是完整,而是破碎。它由一个叫胡四的人将这些看上去没有逻辑关系,没有承接关系的碎片串连起来,时间跨度大约是半年。《在北大散步》中的胡四是学文学的。他的审美观似乎倾向于简洁而不喜欢浮华。在这一点上,作者与这个胡四有点相似。这部作品一如作者过去的文字,如秋后的天地,不见眩目的金黄,却见一片干净的淡蓝与泥土的灰色。
  • 法边馀墨

    作者:贺卫方

    贺卫方教授随笔集。
  • 北大英语精读

    作者:韩敏中

    这是一部高起点的大学英语精读课本,除了保持全面的英语技能训练的传统外,也是人文学科的“入门”教程,选材我为具有文化影响力的英美名家名篇。对课文的文化和语言层次的梳理以及丰富的练习,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西方知识思想传统的理解,而且能在传统精读不大重视的思辩、推断、比较和批评层次得到全面的训练。
  • 燕园史话

    作者:侯仁之

    《燕园史话(汉英双语本)》主要内容:喜逢北京大学一百一十周年校庆,在诸方大力支持下,我社将侯仁之先生《燕园史话》旧作重新增订,略述北大校园重大变化之点滴。所记皆校内旧日园林沿革,有古有今,以满足对北大校园变迁感兴趣读者之需,并附英文翻译,有助于国际友人的参考。
  • 书香五院

    作者:温儒敏

    《书香五院:北大中文系叙录》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现代文学专业教授温儒敏教授近年来的散文随笔录,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北大中文系故人往事的追忆和思怀;第二部分是作者在北大求学、生活、工作的自述,另有作者在中文系诸次印新毕业等仪式上对学生们的讲话发言;第三部分则是作者对中文系工作和学科建设的个人心得;第四部分为近年来作者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和建设;第五部分则收录了作者近来在一些重要著作或选集上的序言。 《书香五院:北大中文系叙录》对北大五院的回忆篇章尤其充满人情味道,文字优美舒缓,特别是描述与当年诸师友求知交游的细节,历历在目,感人至深。人事回忆之外,书中收录的作者在中文系历次迎新和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则显得语重心长,教诲谆谆,对今天的年青学子独具启发;而作者长期身居中文教学管理的前端,由此生发出的诸般思索对今天我国的语文教育乃至汉语建设都独具意义。
  • 北大日记

    作者:朱家雄 编

    《北大日记》收录了25位北大学子的日记,其时间跨度在1990到2008年之间。日记以非常直观的文学向我们呈现了北大青年们的成长过程,他们的心路历程也因此变得可见、可触、可嗅、可听、可感,变得不再蒙面遮脸拒人于千里之外了。
  • 寻找北大

    作者:钱理群/主编

    钱理群 序 树犹如此 王立刚 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丛治辰 三角地 谢 冕 依依柳岸 冯永锋 北大需要荒凉感 胡续冬 草坪音乐记忆 陈顺馨 48楼·大教室·师兄弟…… 古来三五个英雄 涂 骏 纪念与反思 洪子诚 “严”上还要加“严” 孔庆东 多情最数王怜花 陈恒舒 先生 石一枫 昌平园,实验品,两个人 严绍璗 我的老师们 燕燕于飞 清 平 一个迷局 何蕴琪 我的年日窄如手掌 侯桂新 底气 吴光富 失踪的爱情 文 珍 煮鹤焚琴记 算诗人最相得 吴晓东 只有一种生活的形式 王 政 侠义北大 朱靖江 迟到的异端 朱靖江 北大醉魂 蒙 木 逃课记 梦入少年丛 叶永烈 我的“化学情结” 洪子诚 一点往事 赵振江 燕园絮语 黄子平 喜欢阅读 吴福辉 融入我的大学 武弘麟 宿舍杂说 吾道悠悠 张一璠 北大是一篇散文 许秋汉 未名湖是个海洋Ⅲ 温儒敏 致中文系07届毕业生的一封信 王光明 在边缘重返自身 马丽华 同属于北大的理性与激情 戴锦华 去而复归 钱理群 承担,独立,自由,创造 编后记 ……
  • 眼儿的北大碎记

    作者:眼儿(编绘)

    “北大碎记”诞生记 一个“正经”读了14年书的北大学生,在她大学二年级的暑假,完成了自己第一本书——一本“绘本”。 她“正经”学过很多东西,比如芭蕾舞,比如单簧管,比如声乐,比如篮球……唯独没有“正经”学过“画画”。但是在她20岁这年,她不跳芭蕾了,不吹单簧管了,不练声了,不摸球了……却依然在“画小人”。 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选择。她永远记得“蜘蛛侠”这么说过。 虽然在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广告系,但是,眼儿的梦想却是“多体验一些事情多认识一些人多去一些地方,把他们记录下来然后告诉别人听”,这个“记录”和“讲述”的最佳形式,她觉得,就是“图加少量文字”。 如果谦虚地讲,其实一本“小画书”不算什么,也有不少人在20岁之前就出版了自己的作品。作为一本“消遣性”的书籍,《眼儿的北大碎记》不是什么“搞笑经典”,也不是什么“热血图志”。它讲的,就是一个现在在北大上学的北京小丫头,自己生活里的那一些事。 如果真的要用“概括全文大意和总结中心思想”的方式来说这本书,其实也有人说:它通过真实记述一个北大学子生活中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也从一个轻松的角度介绍了北大的环境氛围和特色,可以让读者通过阅读了解到一个不同于一般媒体上所介绍的“生活的”北大。 但是……她自己不想这样讲。 因为最早画这些小画的初衷,也不是为了出版或者“告知”。只是为了“记录”与“分享”。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眼儿的“爱说话爱交流不严肃”性格,让眼儿在来到了北京大学这个特殊的环境、有了“足够的话题”和“可以自行安排的时间”之后,陆陆续续地经历了、画出了这些故事。最早只是在朋友间传看,后来整理了发到自己博客和校内以及北大的bbs上进行连载。发现慢慢地听眼儿讲故事的人多了,她自己很开心。这么坚持了两年之后,终于有机会把它们整理出来……并且得到了机会出版,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好玩的人和事。 讲的是真实的故事,讲故事的是真实的人。希望每一个翻了这本书的人,不管是因为什么或为了什么,能在看了几页之后觉得,“啊,原来北大还有这种学生啊”或者“哦?原来这也是一种大学生活啊”之类的,眼儿就满足了。如果能再有一句“嗯,挺有乐趣的”之类的评价,眼儿的目的……就达到了。
  • 群己论识

    作者:李强

    这些文章与演讲大部分涉及西方政治理论。由于笔者曾负笈英伦,多年沉浸于经验主义的熏陶之中,深感对政治理论的探索不应仅仅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辨,而应是以历史与现实经验为基础的思考。唯其如此,笔者在教学与研究中对西方政治与思想的历史给予超乎寻常的关注。在笔者看来,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将政治哲学的视野局限在公共政策领域,而对诸如认同、制度等政治的核心问题关注不够。这样一种视野狭窄的政治哲学对于思考中国的政治问题显然是不够的。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它是几个重大转型的综合:从内部言,我国的改革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全能主义社会政治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政治结构的转型。这种集多重转型于一身的情形使中国的改革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更由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面临的巨大国际机遇与挑战而加剧。 面对如此艰巨的改革任务,中国学者在研究政治理论时需要新的思维。一方面,我们需要以新的方法与视角解释中国的政治传统,挖掘传统中国的秩序结构以及维系该结构的核心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政治理念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以新的方法解读西方秩序结构背后的原则。我们不应满足于抽象地理解目前西方流行的政治理论,以一种进化论、目的论的方式以为“新”政治理论必然包含了对“旧”理论的合理继承与发展。在面对一个成型的理论体系时,不仅要看到这些理论公开昭示的原则,而且要分析这些理论产生的背景,揭示这些理论隐蔽的主题。
  • 不洗泥的北大生活

    作者:

    《不洗泥的北大生活》以北大生活为主线,展示了北大人的风范、气象和文化底蕴,体现出中国特色的高校文化。在艺术上强调中国元素,大量运用中国传统的写实手法,可以说具有东方神韵,中国气派。 仿佛是很多年以前,仿佛又是昨天,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在追寻着,她的名字叫“认同”。
  • 谁比谁活得更长

    作者:·杜丽

    1988年5月4日,是北大校庆九十周年。整个学校都在狂欢。晚上,我一个人在校园里游荡,碰上高年级的学姐易敏,她和几个作家班的学员在一起,我也跟他们一起去喝咖啡。其中有女诗人伊蕾。我早已听说过她的名字。第一次见到她人,在咖啡厅暗红的光里,我被她的脸震慑住了——二十岁了,我还从未见过这样一张被磨损的女人的脸,那脸上有一种被痛苦、被屈辱、被岁月毁坏的无形的痕迹,有一种无意识的、不自觉的痛楚与冶荡。只可惜我当时太小,无法领略那张憔悴的脸上动人的美。相反,坐在她的对面,我替她害羞:她这样堂皇地坐在那里。 很晚我才去读她的诗——1995年4月12日,我在书店里买了一本1990年出版的她的诗集:《女性年龄》,我翻到后记,第一句话就是:“我好象天生就老了。”我为什么没有更早地读到?
  • 燕园梦

    作者:悠哉

  • 在北大听讲座(第三辑)

    作者:文池

    本书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三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文章兼容并蓄,可谓思想的精粹、智慧的集锦。
  • 北大的红与黑

    作者:雅

    校园的 怀旧的 音乐的 文学的 “校园音乐文学”一个先锋的词眼 “校园音乐文学”一段怀旧的生活 “校园音乐文学”一座梦想的白塔 因为校园,我们怀旧 用音乐流动出我们的文学。
  • 西方哲学简史

    作者:赵敦华

    哲学史不提供现成的真理,西方哲学史是哲学家们爱智慧、求真理的探索过程;理解历史上任何一个哲学家都要首先理解他的问题。为了体现这样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这部哲学史选择了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为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的提出、转变和持续,围绕这些而展开的争论和所达到的结论,是全书的线索所在。
  • 考研日记

    作者:小楼

    这是一部心灵自传,也是一本向所有大学生传授考研经验的教科书。 这一年,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丝毫踏入社会的兴奋而是极度失落到无方向感。面对将来,究竟该何去何从?在不断的彷徨与挣扎中,最终还是选择了考研。尽管每年都有数十万人在此狭路相逢,并且大多数都会跌入谷底,但这种浴火重生般的重逢,彷佛是对美好未来的一次绝地反击。 跨专业,考北大,一切从零开始。从此,宿舍,食堂,自习室,图书馆,线条化的生活让人与世隔绝,人生失去颜色却又充满另一种芬芳。就这样,经过18个月的坚持与努力,终于考取了北京大学。 小楼这本日记,真实地记录了奋斗与成功的心路历程。一千次彷徨与痛苦,一百次挫折与欣喜,一次绝处逢生与峰回路转,赤裸裸地呈现出普通考研人的挣扎与命运。 从小楼身上,你不仅能看到普通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传奇经历,还能学到关于考研的各种技巧与经验。 这本书告诉你: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于黑暗中才能看见更闪亮的幸福。